大学生自我成长分析: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34:17
在网络化、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出现各种文化元素和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的时代里,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重要。思想单纯、自我考虑欠缺和社会经验不成熟,往往会使中学生走入迷惑区和模仿状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经典名言,在新时代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尤其要处理好古代德育文化的粗旷和现代教育多元素的关系。所以在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并更新教育内容。
第一、转变教育思想。长期以来,许多教育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日常教育及实践的价值和重要性,很多是照搬照抄式教育,人云亦云,造成品德教育的实践空白和理论上的苍白无力。只有转变教育思想,用灵活发展的眼光看待旧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善于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路子,才能使德育工作贴近实际,符合时代的特征。现在,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一些外来节日的强大冲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这是新元素在我国出现的一些新东西。圣诞节在街上的浓烈气氛比传统的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针对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我们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怎么给学生解答呢?面对愚人节那天,学生在教室门上放几盒粉笔,老师一推门,粉笔往下倒,掷到老师的头上,我们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又将如何对待学生呢?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巨大的冲击,因为传统的品德教育典范中,还没有出现这些新元素,就好像一个新时代的学生让旧时代的老师教他电脑一样。教师,授业解惑也。转变教育思想,是当代教育工作传播者在当代中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一个基础或前提环节,因为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才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我”为中心的灌输教育,实现把对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变为滤清器和化学反映剂,把半成品加工成精品,把污浊的东西过滤掉,从而变得干净透彻。
第二、要改变教育方法。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名语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育人者提出,对于德育工作的传播者,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懂道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现代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不能采取强硬式,要改为引导式、指导式。德育工作者懂得换位思考,思学生之所思 ,求学生之所求,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反之,药到病不除,甚至使病加重。现代,特别是“80后”出生的一代为主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生活在应试教育制度对学生管理得最严厉、最残酷的年代,无论是家庭、学校,父母还是老师,最重视的是学习成绩,这种“关注”是霸道和排它的,学生别无选择,在学校管理严,在家里管得紧,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很难得到尊重和平等,很难体会到民主和倾诉,这很容易形成他们一种分裂的人格。所以德育要改变教育方法
第三、更新育人内容。新时代的中学生,正处于多重文化选择的交叉路口:中外文化的碰撞,古今文化的碰撞,学生不断接触这些新元素,作为育人工作者,也应随之变化。自古以来提倡“因材施教”,这是一种好的教育措施,要根据不同时代的人材施以不同的思想品质。现代的中学生,处在市场化、网络化的社会阶段,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育人内容,古语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中国气概要施教,当代的广泛交往,增长见识,多方位的生活方式也要加以引导,以现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书呆子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要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把一些旧的德育施教内容进行更新,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者,要随着潮流的变化而进行变化,改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法、更新育人内容。当代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更深的理念、从祖国和民族以及人类未来的角度考虑,不能走僵化、程式化、传统化的老路子,要解放思想,多接触社会,用灵活、分析、科学的眼光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做好客观和科学的评断,筛选出有生命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接受真理考验,符合“真、善、美”这一永恒主题考验的内容施教给学生,让当代中学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下一代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