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诉求 名词解释:作文素材---关于水的吟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6:12

作文素材---关于水的吟咏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这是王安石对水与花草树木微妙关系的吟咏;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是苏轼对水与环境美的赞叹。是水,为人类创造了无穷的财富;是水,给予了地球千姿百态的生命,给予了大自然以无限的美好。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的象征。让我们走进“水”的世界,去感悟“溪流”的灵性吧。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它,狂风刮不跑它,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就显示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寻着自己的道路,开始远征。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草地,流过竹林,流过石间,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块石头,汇聚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亲戚朋友,于是成一碧清溪。轻风给了它柔情,鲜花给了它芳香,山林给了它翠绿,还有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选自贾平凹《溪流》)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一个小潭,潭口围着石块,潭边长上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熟悉的、安逸的小天地。它蛮可以在这里留连徜徉,直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季成为一滩泥沙。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挽留不了它,小石块阻拦不住它,小花草吸引不了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选自杨 石《水的赞歌》)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朝霞,从杈丫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急忙地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亲的怀抱出来玩耍,走到半路,风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地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选自苏雪林《溪水》)

    缘水而居。水,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催放诗歌之花的甘醴。

    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由水构成,天下芸芸众生,有谁能离得开水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将山与水分举并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他那哲人的玄思,启发了后人不止于山水审美的智慧。前人的《四喜诗》说人生四大赏心乐事,即所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这一偏于世俗的快乐,竟然也要请久旱之雨这种“水”来领衔。

    水,更是中外诗人讴歌顶礼的对象。“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揭开《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湿了屈原本就涕泪交侵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划分为初盛中晚的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扬。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钱塘江为古代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江北为吴,江南为越,滔滔江水,不知见过多少有情人的离合悲欢,而今又成了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的见证。莎士比亚说过:眼泪是人类最宝贵的液体,不能让它轻易流出。情动于中而形于泪,在潮水已平船帆欲发之时,这一对即将分离的恋人双双止不住热泪盈眶,泪水与潮水一起泛滥。自白居易以来,《长相思》词调多用于抒写男女情爱,而将情爱与水结合起来表现却又十分出色的,当数林逋这位单身贵族。

    在宋词中,从人间到天上,水与爱情真是一水牵情万里长。

    当代台湾名诗人余光中《纸船》的“我在长江头/你在长江尾/摺一只白色的小纸船/投给长江水/我投船时发正黑/你拾船时头已白/人恨船来晚/发恨水流快/你拾船时头已白”,他遥承的不也正是此词的一脉心香吗?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飘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

    凡人从水中见到的是生活的实用,哲人从水中悟出的是生命与人生的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指出的,是民心如流水而无法抵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之喻,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发人警醒的“载舟覆舟”的成语;荀子的学生韩非则反师道而行之,鼓吹什么“为人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芸芸百姓似乎只能作俯首听命的羔羊。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水的“莫之能御”的力量。庄子呢?他体悟到一滴一滴之水虽然微不足道,但聚集起来,其力量却可以负载“大舟”。孙子呢?这位大军事家三句不离本行,他从水的流动形态中悟出的是克敌致胜之道:“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