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魔法棒的手工做法:中国名山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7:25
雁荡山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市乐清县境内,处在雁荡山脉的北部,故人称北雁荡山。风景区面积为450平方公里。东起方岩顶,西至锯板岭,南起筋竹涧口,北达六坪山。境内重山叠翠,群峰峥嵘,溪清潭碧,洞幽瀑奇,向以山川奇秀而闻名天下,被称为“寰中绝胜”、“海上名山”,并有“东南第一山”之誉。1982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雁荡山古名芙蓉山,山下有芙蓉村,唐初始改今名。主峰百岗尖,海拔1150米,第二主峰碓湖岗,海拔1046米。因雁湖岗顶上有湖,结芦成荡,每年秋雁南飞,多在此栖息,故名雁荡山,也称雁山。
雁荡山景点丰富,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岩、四十六洞、二十八潭、十八瀑、十四嶂、十三坑等等,集奇峰、巨嶂、飞瀑、幽洞之胜,在国内尚属罕见。加上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终年可游,四季换景,实是一个旅游、观光、避暑、休养胜地,每年游人不绝。
雁荡山风景区以山区中部的响岭头为中心,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灵门、仙桥、羊角洞八个景区,共有可游景点五百多处,峰岩嶂石座座秀奇,洞瀑泉涧处处幽胜。其中奇峰、巨嶂、飞瀑、幽洞称为“雁景四绝”。而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景观更为集中,景色更为奇丽,是风景区内最精华所在,简称为“二灵一龙”。
雁荡秀色自古有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游雁荡,赞称:“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叹为“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近代名人康有为在游雁荡后,更认为“雁荡山水雄伟奇物,甲于全球”。
雁荡山主要景点
观音洞
观音洞藏于合掌峰之中,洞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依岩构筑九层楼阁,为雁荡山第一洞天。进入山门即见天王殿,内塑天王和四大金刚像;第二至第八层为寺僧专用的厨房、僧舍、佛堂、客厅等,最高第九层为正殿,内供观音菩萨坐像和十八罗汉佛像。从下到上凿有377级石阶,在第九层洞顶有泉水三处,名洗心、石釜、漱玉,凌空直泻,散如珍珠。仰望洞顶,中开一小罅,阔尺余,长三四丈有一线天光泻下,名叫“一线天”。在第七层朝外面岩壁观看,左手面可见一指观音,当中可见侧面观音像,右手面可见地藏王像。观音洞寺院建造华丽,雕梁画栋,气宇不凡,但在洞外观之,只见洞而不见屋,构筑奇妙,巧夺天工。邓拓游后赞口不绝,并赋诗一首:“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
合掌峰由灵峰与依天峰合成,峰高 270米,在群峰环拱中直插云天。夜色朦胧中的合掌峰,变化多姿。站在灵峰饭店西南角仰望此峰,恰似一对丰满的乳房,因称“双乳峰”。往前稍移几步,双乳峰变成了一位身着旗袍的苗条少女,面容忧郁,凝思远望,人称“相思女”。再走到灵峰饭店屋檐前反身仰望,相思女又变成了一只敛翅高蹲的雄鹰。有郭沫若的诗云:“灵峰有奇石,入夜化为鹰,势欲凌空去,苍茫万里征。”再站到花坛东侧仰望,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对紧紧偎依的情侣,这叫“情侣峰(夫妻峰)”。灵峰夜景最富有诗意,实为雁山一绝胜。
接客僧

接客僧又名石佛岩、老僧岩。观赏此景的理想地点是石佛亭。老僧秃顶披裟,朝东南方,拱手做迎客状。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来人”的语句,就是写这个景致的。
北斗洞

北斗洞为雁荡山上最大的道教洞天,原名伏虎洞,因洞口正对着伏虎峰而得名,后因道家礼拜北斗元君,而改今名。位于观音洞左侧。洞内有凌霄殿。洞口高大宽敞,洞内光线充足,冬暖夏凉,为雁荡山诸洞所不及,洞内建有道观一座,有凌霄殿、海会楼、八仙楼、集贤阁等建筑,富丽堂皇;洞外有美女梳妆、金童玉女、金蝉脱壳等胜景。
石门潭
在大荆镇西南约一公里处,断崖削壁,屹立如门,上游十八滩水径流百折,汇集于此,形成一个巨潭。潭长400余米,宽100余米,深30余米,为雁荡第一大潭。春秋佳日,微风过处,潭面波光粼粼;如遇波平,一潭澄如镜,岩松飞鸟,倒映可数,天光水色,上下争辉,极为明丽可爱。
三折瀑
三折瀑是指在一条溪流上由于地形断裂跌落,形成三个断崖而出现三条瀑布的总称,分别名为上折、中折、下折三瀑。相互连接,各具特色。其中以中折瀑景色最优,被评为“雁荡第一胜景”。
下折瀑处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中,瀑水从山崖上下落,水气迷蒙,银珠飞溅,人在谷中仰视。天成葫芦形,水如从葫芦中倒下,十分有趣,人称“葫芦天”。
双龙谷

双龙谷位于湖雾镇兴上村的东面,离羊角洞约3公里。因谷中有白龙潭和乌龙潭,故称“双龙谷”。白龙潭,是一个椭圆形的深潭,潭水经几折之后,沿着下面的险峻突兀的狭谷馋岩而泻注成为瀑布。瀑布下面的那个碧澄澄绿油油的瓮形潭,即乌龙潭。在双龙谷附近,还有双莲洞等许多优美的景观。双龙谷引人注目的年代比较早,从谷口右壁的宋朝宣和六年(1124)的摩崖题刻来看,早在800多年前已经有人对这一带风景发生兴趣。
万象嶂
万象嶂又名金屏嶂,壁立千仞,南北横亘300余米,气象阔大森严。看上去嶂间确有几头大象模样的岩面,但这不是此嶂得名的由来。“万象”者,乃“万象更新”、“包罗万象”的“万象”是也。此嶂万象森罗,有石烛、纱帽、母鸡、雏鸡、仙人犁、相思女、楼阁殿字、游客进香、烟云缭绕等等众多的事物和现象的景观,故称为“万象蟑”。观赏此嶂宜细细仰望凝思,才能有无穷之趣和会心之得。
紫庭嶂
紫庭嶂俗名羊角嶂,它位于蛤蟆坑左侧的羊角洞后壁。相传汉朝汝阳(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卑阳、)紫阳真人周义山曾修道于羊角洞,从那时开始直到后来,此洞都是道家的十方丛林,而道家崇尚“紫”字,凡与仙道有关事物,常带一个“紫”字。清朝同治年间,羊角洞建有紫庭楼,紫楼后一嶂因名庭嶂。紫庭,即紫宫,原指帝皇宫庭,这里是指仙人居所。此嶂略高于万象嶂。嶂下多洞壑,又有葫芦岩、葫芦瀑和葫芦池,嶂背有白鹤生蛋和八仙桌等景致。
仙姑洞
仙姑洞位于龙湖的北面,离水库大坝约3公里。这是一个曲尺形的奇洞,洞高约20米,宽约80米,深约40米,有东、南二个洞口。东洞口下临绝壁,南洞口也极险峻。洞顶似穹窿,洞内幽深而明亮,故称穹明洞。现在当地人一般不叫它此名,而叫仙姑洞,这是由一个真实感人的悲剧故事生发出来的。清朝咸丰辛酉年(1861),台州临海李公岙的李玉莲姑娘,避乱至洞中,在同治甲子(1864),为反抗土寇强劫,遂投崖殉身。人们在危崖下发现她的尸体时,只见她肤坐如生,悠然仙逝。后来人们尊她为“仙姑”,并将此洞改称“仙姑洞”。洞麓的仙姑墓至今还隐约可见。仙姑洞素称东瓯胜地,山水清幽。洞内翠壁丹崖,别开化境,一派琼楼仙阙的气象。洞外层峦迭蟑,峭壁万仞,恍若蓬莱。身临其境,不觉神清气爽,心胸为之顿开。
=====================================================================================
=====================================================================================
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阴晴风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测,瑰丽多姿。现全区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天心岩、水帘洞七大景区。它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古人称:“东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四十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使这里成为我国东南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道南理窟”。道家也把这里称为“第十六洞天”。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写下的赞美诗文不下二千多篇,题镌摩崖石刻有四百多处,这些丰富的人文史迹,也为名山增添风采。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夷山主要景点:
玉女峰
    玉女峰在二曲,是武夷山最迷人的山峰。“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天姿绝色,独立溪畔,有人谓之含情顾盼,有人谓之顾影自怜。而凌霄、三髻、虎啸和镜台诸峰,则森然挺立,状若丛笋。重重峰影,倒映水中,宛然如绘。
大红袍
    闻名中外的茶中之王“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幽深险要的九龙窠内,有关大红袍的由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比较一致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天心庙老方丈用九龙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进京赶考举子的病,后来举子金榜题名,为感谢武夷神茶的救命之恩,特将皇帝所赐大红袍披在老方丈所摘茶叶的茶树丛上,故这丛茶树得名“大红袍”。二是相传古时有一位皇太后因肚疼腹胀,卧床不起。皇帝启遍请天下名医,用尽灵丹妙药均不见效,后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这丛神茶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痛,为此,皇帝便命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龙窠向神茶致谢,把御赐大红袍披在茶树上,并赐此茶为“大红袍”。当然,传说归传说,而大红袍茶树之所以能得到“茶树之王”的美誉,主要在于它生长在环境幽奇、气候独特、土壤适宜,终年云雾缭绕、细泉潺流的九龙窠内,再加上茶农的细心管理和精工制作,遂使大红袍具有独创的品质和药效而闻名遐迩。这一丛“大红袍”茶树一共四株,常年产量半斤左右,最好年景也不出1斤。
宋街
武夷宫的仿古宋街全长约300米,南北走向,模仿宋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富有宋代遗韵。街旁有五铢钱庄、茶观、戈壁艺术馆、武夷山市博物馆、碧丹酒家等,其中武夷山市博物馆设有“武夷文化之谜”展厅,藏有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汉城遗址的文物和模型,还有令人称奇的“架壑船棺”等,极具观赏价值。
武夷碑林
    武夷碑林位于星村竹筏3号码头附近,到星村乘坐竹筏进行九曲漂流的游客可前往观赏。碑林占地面积1.5公顷,以仿古回廊建筑布局,虚实结合,错落有致。碑林的内容以武夷山水名胜、朱子学说、宗教文化、武夷岩茶等为题材,通过碑刻艺术,光大武夷精神,弘扬八闽文化。其中有迄今全国最大的卧碑,气势宏伟,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碑林内有茶室供游人品茗小坐,还有传统独特的茶艺表演,让游客领略到武夷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渊源。
桃源洞
桃源洞又名小桃源,位于九曲溪六曲之北,四围北廊岩、三层峰、苍屏峰环列。由于位置幽深偏僻,一般游人较少前往游览,但实为一处值得观赏的佳境。顺六曲溪北的山径沿松鼠涧婉蜒上行约一华里,突见乱石嶙峋、涧水断流,似已山穷水尽。然定睛细看,巨石下有一洞穴,仅容一人通过。穿过小洞,又见小涧流淌,跨过漳上石桥,史见洞门石刻联曰:“喜无樵子复观奕,怕有渔郎来问津”,相传为一隐士依据仙凡在此对奕,樵子战败仙翁的故事所撰。进入洞门后,眼前豁然开朗,四面群峰环抱,中间谷地阡陌纵横。春令时分,满谷桃花拂春风,独此佳境惊游人,真可谓是“洞天绝境”、“世外桃源”。
三仰峰
三仰峰在小桃源北面,是武夷山风景区内最高的山峰,海拔717.7米,相对高度在300~400米以上,雄峙天际,巍然壮观。这是一座单面山,岩层上、中、下三层,由东向西倾斜,形成向东仰首的三个岩顶,分别名大仰(上层)、中仰(中层)、小仰(下层),故名三仰峰。在小仰峰半壁有碧霄洞,洞口有阁,古为道士所居,洞旁有炼丹井,洞内刻有“武夷最高处”五字石刻。站在洞前观武夷景色一览无遗。
=========================================================================================
=========================================================================================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人们解释青城山名称由来,所用最多的说法是“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这显然与青城山的自然植被、山体形态有密切联系。
青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2000年11月在正于澳大利亚凯恩斯(Cairns)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青城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前后山景点
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原名丈人祠,因宁封丈人而得名。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据说这个名字典出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今天的建福宫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门额“建福宫”三个大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两旁有联曰:“一楼和气看山笑,半榻禅心印月明。”进入山门,正殿有宁封子及杜光庭塑像,两侧是清代壁画。后院有两棵百岁古松,枝繁叶茂,老态龙钟。后殿内供有太上老君、东华帝君及王重阳塑像。楹柱上,还悬垂着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
天然图画

从建福宫拾级而上,经雨亭、天然阁、怡乐窝、引胜亭,便来到了天然图画坊。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雄伟的牌坊矗立于长长的石级之上,地势极为险峻。天然图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面阔三间8.35米,进深2.8米,高6.3米。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边白鹭戏水,云雀翻飞。卢光表在《游青城》一诗中这样写道:“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
玉清宫

丈人峰后,有两座小山连袂而立,形成一个马鞍形,就在这马鞍形中间的山沟里,座落着一座道观,这就是玉清宫。殿有两重:纯阳殿供奉的是吕祖、丘祖;下殿供奉的是宁封丈人和药王孙真人。孙真人即医圣孙思邈,相传他晚年曾居青城,并在此完成了《千金方》。
圆明宫

丈人峰后有两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一称元宝山,因形如元宝而得名;一称木鱼山,山坡上建有供奉圆明道母天尊(即斗姥)的圆明宫。这里孤峰独秀,石径通幽,一年四季,纤尘不染,较其他道观更显宁静。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宫门两侧,翠竹作篱,青松相伴,有楹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进入山门,中路有三重殿堂。依次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斗姥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圆明道母天尊;后殿,供奉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殿堂布局依山走势,错落有致,重檐叠阁,独具风韵。
五洞天

五洞天位于朝阳洞到常道观之间的路上,是青城山又一幽静去处。
天师洞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城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约1米,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雕造,皆为坐像。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
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字。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刻有“降魔”两字。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拾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边,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景色奇幽。
上清宫

在青城第一峰东坡,伫立着一座始创于晋代的宫观,它就是著名的上清宫。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既是传说中神仙道士的洞府,也是帝王下榻的行宫,还作过农民起义的大本营。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殿宇,大都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至民国年间重建的。正殿供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及张三丰塑像。东配殿名文武殿,供奉孔子和关羽。殿右有鸳鸯井,二井一方一圆,象征男女,尽管二井一源,却一清一浊,一深一浅,一温一凉,充满玄机。此外,观旁还有观日亭和观灯亭。前者在宫前,是观赏日出的好去处;后者在殿后,夏日之夜,可以欣赏“青城神灯”。宫后不远,就是青城第一峰峰顶,上有呼应亭,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上清宫地势高旷,气候时与山下不同。往往山下雨雪纷飞,山上却星斗满天,范成大有诗云:“但觉星辰垂地上,不知风雨满人间。”
朝阳洞

在混元顶北岩间,传为宁封真君栖真之所。朝阳洞为大小二洞,相距五米,大者洞深24.2米,宽32.13米,高4.36米。小者洞深5.3米,宽11米,高3.2米。这里,苍岩壁立,山道盘迂,老藤古树,奇峰怪石,常没于山岚雾障之中,唯洞口豁然开朗,每逢睛霁,旭日东升时,岩壁金光灿烂,象撒了一层碎金;俯视平原,田园村舍历历在目。
祖师殿

从龙桥栈道前行,过访宁桥左行2里,便到了祖师殿。祖师殿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祖师殿,原名真武宫、清都观,也称洞天观。建于晋朝。
现存祖师殿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修建,整个建筑似小巧玲珑的四合院,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像。
张三丰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史书中称他不修边幅,号张邋遢。读书过目成诵,寒暑只一袖一蓑,一餐能食升头,或数日不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明朝初年入山修行,被明朝皇帝封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后人奉为武当派祖师,建观塑像供奉祖师殿内。
祖师殿还有浴丹井、读书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教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读书台为唐代道学家杜光庭的读书处。
出祖师殿山门,经浴丹井、云松塔,沿小道行半华里,可达轩皇台绝顶。相传这里是黄帝授道处。登临顶峰,孤峰耸立,独秀霞表,松涛盈耳,天风浩浩,俯览江水如带,群山相拥,风光无限。
下轩皇台,经三险,可到金鞭岩。岩石呈黄色赭色,一凹处有三石排列,相传为赵公明藏金鞭处。这一路奇峰峭壁,千岩竞秀,万睿争艳,十分壮观。
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泰安寺
泰安寺始建于唐,寺旁有一座舍利塔、三通古碑和数十株十分粗壮的古银杏、桢楠和红豆树,寺前有古驿道,是灌县通往金川的必经之路。相传明末泰安寺僧人了空与蜀王残部勾结,与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部属为敌。张的部属请到土人带路,偷袭泰安寺,大获全胜。寺焚僧逃,了空触岩而亡。对此,《青城山记》中有记载。1986年该寺重修,随后香火不断。泰安寺一带五溪合流,五峰环聚,风光幽美。传说古蜀王杜宇在此将土人所献米酒倾于味江中,与将士共饮。
神仙洞
神仙洞仙气浓郁、林深幽暗。洞口的浴仙岩处,一字排开48个石潭,光滑无苔,水清宜人,传说青城神仙常在此沐浴。天台寺遗址周围,散布着几十座宋代、明代的古墓,其中一座明墓上刻着对联:“山前山后溪水响,云内云外涧鸪啼。”洞深约千米,洞景奇异,内有色彩斑斓的石潭一百多处,水清如镜。洞内常年有两股清风流出,右是暖风,左是冷风,从不相混,遇到气候变化,洞中还会飘出白雾,囊 清香,故人们称此洞带有“仙气”,名“神仙洞”。洞外林深草茂,百花娇艳,景色亦佳。
水晶容洞

这又是个奇异秀丽的岩洞,洞长1000米,分上、中、下三层,规模宏大,堪称“川西第一洞府”。洞内由钙化作用形成的各种景象,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洞口高悬于白云之上,洞外流泉成瀑,如天降银河,十分壮丽迷人。
龙隐峡栈道
从泰安寺北上可至五龙沟,因沟谷处在白龙、黑龙、青龙、赤龙、黄龙五峰之间,故名。这里又是一处胜景荟萃之地,进入沟口五龙坊,沿沟北上,经绿风亭、海漫亭、鞠躬亭、金娃娃沱、龙隐峡栈道,可至又一村。金娃娃沱又名三潭雾泉,一股泉水经三折下落三潭,逐级而下,水大潭清,周围群山环抱,绿荫蔽日,雾气迷濛,景色奇佳。龙隐峡栈道修于半山上,紧靠峭崖,旁临深壑,蜿蜒曲折,绝壁处还凌空架板通行,是个观山赏景,避暑探幽的好地方。
==========================================================================================
==========================================================================================
齐云山

齐云山位于黄山脚下,皖赣铁路穿越齐云山脚。距黄山市(屯溪)西33公里,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白岳者,齐云山也。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仅585米,用“插天”来形容其高虽有些夸大,但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齐云山呈丹霞地貌,几百处景点组成了一片奇石巧布,岩洞藏幽,天开神秀,灿若红霞的自然美景。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铭刻,紫霄崖下的《紫霄宫玄帝碑铭》为明代才子唐寅撰、戴炼书,碑高7.34米,宽1.40米,为江南罕见。数以千计碑碣石刻,其清丽的词句,遒劲的书法,匠心的镌刻,构成了壮观的艺术珍品长廊,使齐云山成为览景访古的圣地。清乾隆帝巡游江南时曾赞誉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故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齐云山道教
无双胜境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又有“江南小武当”之称。山上道观参差,宫庙相映,钟鼓磬鸣,岚烟缥缈。
齐云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活动丰富多彩,独树一帜。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齐云山便有道教活动,至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香火日盛,随后宫殿院房、亭台楼阁次第落成,香客曾一度日达三千以上,从而跻身于道教名山之列。
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如今,有正常的宗教仪式活动,可供游客参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道场表演,再现了道教的文化习俗,表明其历史渊源,给人以人生和生活的启迪,其宣扬的平等、宽容精神,祈求和平、扶贫济困的人道思想和返朴归真、勤俭抑奢、知足守道的生活准则,对现代人大有俾益。
齐云山胜景
洞天福地

游客下索道后就进入景区大门――望仙亭,出亭后走过桃花涧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个巨大的“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月华街、太素宫

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素宫,此宫占地1600平方米,十分壮观。清乾隆皇帝曾称齐云山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宫在文革中被毁,1994年已按原样重建,1997年神像开光,向香客和游人开放。
香炉峰
此峰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可惜铁亭和香炉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现在的铁亭系1983年重建的。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小壶天
位于月华街长生楼下,它是明代一个石坊构成,石坊上有“小壶天”三字,石坊门洞呈葫芦形,进门后,便是一个长20米、宽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侧为万丈深渊,站在窟侧,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当游人想后退一步,便见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线泉”、“飞升所”等石刻,据传这是道士飞升成仙的地方。
玉虚宫
位于长生楼西不远处,此宫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庆宫”、“五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宫内便是石洞。洞内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关神仙的传说。如今,玉虚宫是善男信女烧香求神、祈祷福寿的圣洁之地
=========================================================================================================
==========================================================================================
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玉山和德兴两县境内,是一个以奇秀的山岳景观为主、融合道教文化景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上有玉京、玉虚、玉华三座高峰,巍然并列,峻峭挺拔,被道家象征为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故名“三清山”,自古为道教名山。总面积2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为71平方公里。景区内峰峦林立,峻险雄奇,怪石奇岩,摩天拔地。还有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姿态奇妙的流泉飞瀑,清幽绝胜的峡谷岩洞,苍翠如碧的古树密林,万紫千红的名花异卉,景色奇丽,景观独特,被誉为“神州奇秀”、“美比黄山”。
三清山的人文景观亦很有特色。古建筑大都为明代所造,以保存至今的50多处古建筑和200多处石刻而论,大多是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明代遗物。如南天门、演教殿、龙虎殿、九天应云府、飞仙台、三清宫、 风雷塔、佛像等等,规模、体量不大,但结构独,造型古朴、线条简练概括,全为花岗石所筑,且因山就势,因岩施艺,因而达到人工与天工的巧妙融合,具有一定的古建筑研究价值。
三清福地
进入天门,即是“三清福地”,这里不但自然景色优美,更是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有道教古建筑五十多处,摩崖石刻二百余方,是历代道教活动的中心。
风门是三清山的第一座山门,是一座天然石门,两侧高峰矗立,形势险要,是三清山北路和东路登山道的汇合点。过去曾在此建有“玄关”,现关已圯,仅留石屋两间,内供守门神将。石屋对面的石碑上刻“风门”两字。失控的“仙人指路”是一奇景。
众妙千步门是三清山的第二座山门,高1400米,在“逍遥路”的尽头。人们在爬过千米高坡,走过较为平坦的“逍遥路”之后,才到山门前。位于龙首岩和冲虚峰之间,原系一天然石阙,由人工用花岗石依阙口砌成拱形山门。进门以后,要上千级(实为九百多级)石阶,故名“千步门”。“众妙”一词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语,意为“道(指道教)是深远而精妙的”。玄关的“玄”字也是这意思。过了千步门,就攀上迂回曲折的“千步云梯”,两侧峭壁冲天,悬崖万丈,道路陡险。途中还要经过五个阙口,名东、南、西、北、中“五天门”,每座天门附近都有奇景可观,如东天门的“倒挂石琵琶”,北天门的“挂冠求大道”,中天门的“金蟾戏冲虚”,西天门的“老子系青牛”,南天门的“百步登浮云”。
冲虚百步门是三清山的第三座山门,“冲虚”一词也是来自《道德经》,意即“只有无,才能显出有。如塞得满满的,就不会产生新的来”。进门回首,只见“五天门”高触云天,众山峰浮现云海,登山石道如一条玉带,凌空飘下,忽隐忽现。跨过浮云桥,走完“百步云梯”路,就到达“三清福地”的大门口“天门”。门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少华福地”四字,原来三清山古名少华山。柱上有联:“少华云涛,卷四海之福地;香炉烟紫,凝三境之灵坛。”天门附近是一块平台,上有一对石华表,华表上放慢有一联:“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华表中间有一石香炉,香烟袅袅不绝。在天门前观“三清列座”,视角最佳,游人多在此摄影留念。
玉灵观
玉灵观在风门以东1.3公里处,始建于明,规模较大,后毁于火。清嘉庆十八年重建,又被火毁,以后再重建,已面目全非。但原来古建筑的残碑断柱,今还可辩认。观中有清泉,水质甘醇,长年不竭,可以解渴。附近山道盘旋,小溪流转,古树参天,绿荫盖地。王灵观南面的山谷中有石峰石笋拔地而起,参差高下,蔚然成林。高者60~70米,低的20~30米,为三清山中的一处“峰林景观”。人游其间,若穿街走巷,别有情趣。
从玉灵观顺道而下,过龙泉桥,至金沙村,这里是三清山东大门,位于金沙溪旁,附近有金沙招待所。有汽车通往玉山县城。
冰玉洞在金沙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一个木林茂密地带,林中一条飞瀑从悬崖上奔流而下,银光闪闪,雾气腾腾,落入崖下潭中。潭呈漏斗状,面积20平方米左右,上大下小,深不可测。过云有人用300多尺长的绳子系一大称砣下附,待绳子放完,称砣仍未着底。潭水清凉透骨,故名“冰玉洞”。当地有“此洞与鄱阳湖相通,曾是蛟龙藏身之所”的传说,实际上与地质构造中地下暗河有关。冰玉洞附近还有山羊床、金坪岭、石枧瀑布、三叠泉等名胜,风景幽丽。
玉京峰景区

玉京峰景区位于三清山中部,是地势最高、最为峻险的一个景区,以高、奇、险、秀为其特色。其范围大致从九天应元府至玉京峰周围,许多山峰高度都在一千五六百米以上,比东岳泰山还高。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为三清山第一高峰,其附近的玉虚峰海拔1771.6,玉华峰海拔1752.8米,三峰并立,高插云天,雄伟壮观,被道家奉作“三清尊神”,喻为“天庭来使”(据道教典籍所载,玉清为元始天尊,上清为灵宝天尊,太清为太上老君,都是天上神仙,合称“三清教祖”)。
从九天应元府至玉京峰,现筑有登山石道。九天应元府是筑在高山间一块较为开阔台地上的一座道教神殿,内供九天诸神,是三清山地势最高的道观。
玉京峰三面绝壁,仅一径相通,高大巍峨,峻险秀美。山上有“升天石”、“仙人下棋石”、“瑶台”等景点。瑶台是玉京峰上最佳观景点,在此观日出,赏晚霞,风光无限,还有茫茫云海,奇妙佛光。
玉京峰南面还有三座并立的高峰,经常隐现在云雾之中。中间一座名蓬莱峰,右为方丈峰,左为瀛洲峰,总称“蓬莱三峰”。海拔1800米左右。四周悬崖绝壁,高不可攀,故至今无人涉足过。从玉京峰上遥望,只见“山在虚无缥缈间”,姚如“蓬莱仙岛”,成为玉京峰景区内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
梯云岭景区

梯云岭景区在玉京峰以南,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的特色,这“南绝”主要指梯云峰景区。景区内石峰如林,岩嶂陡立,有的像人,有的如兽,有的似物,千姿百态,奇妙无比。著名的“三清十绝景”中有五个在此景区内,即“观音赏曲”、“道人拜月”、“藏蛇露尾”、“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
南天门往东有“玉台”,这是一个高山间的台地,高1500米,大亩许,台上苍松蓊郁,四周高峰如林,在此观日出、看晚霞、赏云海,景色绝妙。有时还可看到“城堡之光”奇景。
“观音赏曲”又名“观音听琵琶”峰,位于泻玉桥附近,由三座山峰组成,一如琵琶,一似和尚,另一座像观音大士,端庄而安详地在聆听“和尚弹琵琶”。“司春女神”又叫“女神”峰,位于玉台东面,形如一婀娜少女,盘坐岩顶,秀发披肩,眉清目秀,手捧青松,目视山野,似乎在眷恋这秀丽的山川风光。“巨蟒出山”又名“巨蟒峰”,位于玉皇顶下的幽谷中,造型更为奇特,一条石柱高126米,径精公10米,直立于山间,顶部略大而带些弯曲,酷似一条巨蟒昂然挺起,形态逼真。观者见到这些奇景,无不盛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称为稀世奇观。
在梯云岭景区内,还有跃跃欲腾的“三龙出海”,千嶂笔立的“万笏朝天”,利刃擎空的“双剑刺天”,含情依依的“送子出征”,诙谐有趣的“狐狸偷鸡”,以及天门峰、火炬峰、独秀峰、盘蛇峰、企鹅石、灵龟石、莲花石、喜鹊石等等,多姿多态,既形象肖妙,又神态生动,令人百看不大厌,心醉神迷。
西华台景区
西华台景区在三清山北麓,这里是古代登山主道。早在唐、宋年间,这里就修起了上三清的登山石道,从北山入口处的步云桥开始,经风门(又叫玄关)、千步门、百步门,直上三清宫,称为“步云古道”。现在西华台景区处在这条古道的前半段,其范围从步云桥起,经老子看经峰、扬清桥、狮子峰、庆云陆、西华台、碧玉岩、登汉路,至风门为止。这里以古树名花、流泉飞瀑和山峦秀色、田野风光为其特色。
西华台位于一片原始森林区,上有西华塔,高8米,六面七层,由整石琢成,建于明代,造型奇特,为三青山三大古塔之一。不远处有一大石壁,面上平整光滑,不生草木,称“无字壁”。从西华台至碧玉岩,一路森林茂密,奇花异卉不下数百种,其中天女花为世界罕见的珍稀品种,广袤的华东黄杉林也是国内少有的。碧玉岩为一天然石洞,内有石凳,外有清泉,游人可在此小憩。
三洞口景区
三洞口景区在南山西部,梯云岭景区以西,是三清山腹部以深沟大谷为主的风景区。其范围从梯云岭向西进入飞仙谷,经仙桥墩、琼台阆苑、三洞口至汾水关。
飞仙谷是三清山最大最深的沟壑,西起三洞口,东至九天应元府,是相隔南山和北山的深沟大谷。谷中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怪石纷陈,洞穴阴森,景观幽奇险胜。从梯云岭进入仙谷后,不远处有“仙桥墩”,又名“二桥墩”,高1300米,紧接“琼台”,与玉华峰遥遥相对。相传古代有仙人欲在此架一“仙桥”,连接玉华峰,沟通南山和北山,未果。而名却由此而来。“琼台”是一座高山平台,海拔1570米,四周峭壁,台上虬松倒挂,古藤低垂,在此可看到“三阳开泰”、“玉屏壁立”、“紫竹峭天”等奇景。其西南奇峰环绕,怪石参差,珍木奇花,满山遍地,犹似山中“仙苑”,故称“琼台阆苑”。
“三洞口”在飞仙谷西部,有三个洞口,境险景奇。第一洞口如虎嘴,名“老虎口”;第二洞口如古井,洞内有洞,十分阴森,名“幽冥洞”;第三洞口如殿宇,高大宽敞,但道路极其难走,名“鬼门关”。三个洞口都很艰难险阻,是飞仙谷中无数奇险胜景之一。
汾水关位于三清山西麓,是三清山西部入山口,处在两岸隘口处,形势险要,为一古堡式建筑。这里林木茂盛,梯田层叠,清溪蜿蜒,环境清幽。其北有汾水村,已通公路到德兴。其南有横旦村,附近有八磜龙潭瀑布、龙隐岩、还珠洞等景点。有公路通上饶。汾水关近旁的金刚峰下,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建有怀玉书院,今旧址尚存。
石鼓岭景区

石鼓岭景区位于三清山东麓,金沙村以北,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新景区。其最大特点是流泉飞瀑集中,著名的玉帘瀑布、川桥双色瀑布、石门四叠瀑布等,各具特色。此外,还有石鼓岭、回音壁、鸳鸯潭、三杏抱梅、泉水岩、八仙洞等胜景。
金沙溪为信江上游,发源于三清山跨鹤涧,沿三清山东部曲折南下,经玉山、上饶,流入信江。其上段多悬岩峭壁,流泉飞瀑。石鼓岭矗立于金沙溪畔,因山顶有奇石如鼓而得名。山上翠竹青松满坡,奇花芳草遍地。其北有玉帘瀑布,高34米,宽30米,如白帘悬挂,倒泻潭中,声如雷鸣,是三清山最大瀑布之一。
石鼓岭东南的和尚山下,有川桥双色瀑和石门四叠瀑。川桥双色瀑在山南,由于岩石矿物质关系,瀑分两色,一边白色,另一边红色,红白分明,相映成趣。崖十鸳鸯潭,也分现金公。石门四叠瀑在和尚山东侧,瀑水从山顶狭窄的天然石门涌出,沿崖直下,遇巨石分为两叠,后又绕石而过,形成三叠,回流100米后,又从70米高的山崖上落下深潭,成为四叠瀑,总高一百多米,雄伟壮观,国内罕见。
==========================================================================================
==========================================================================================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极便于旅游。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的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1996年1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文化
·文化名山
·宗教荟萃 ·政治庐山
庐山名胜
·牯岭街 ·纵览亭 ·小天池
·诺那塔 ·望江亭 ·月照松林
·花径 ·天桥 ·锦绣谷
·仙人洞 ·御碑亭 ·大天池
·龙首崖 ·铁船峰 ·石门涧
·芦林湖 ·庐山博物馆 ·三宝树
·黄龙寺 ·黄龙潭、乌龙潭 ·庐山会议会址
·美庐别墅 ·庐山植物园 ·含鄱口
·五老峰 ·三叠泉 ·海会寺
·大汉阳峰 ·白鹿洞书院 ·秀峰
·开先瀑布 ·观音桥 ·东林寺
·西林塔
庐山奇观
·云海 ·瀑布云 ·玉带云
·飞瀑流泉 ·雪景 ·佛光
·蜃景 ·日出 ·晚霞
·冰川遗迹
庐山传说
·五老舍身铸五峰御碑亭的来历黄龙与乌龙的传说
·虎溪三笑
==========================================================================================
==========================================================================================
黄山

黄山雄踞于安徽南部,属黄山市,横亘于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之间,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黄山风景区被誉为国之瑰宝、世界奇观,已成为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
黄山古名黟山,唐代时,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真炼丹,得道升天,于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由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  黄山素有“中国第一奇山”之誉,山脉延绵25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势峻极而险幻,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三十六大峰,巍峨峻峭;三十六小峰,峥嵘秀丽。“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三,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黄山又是天然动、植物园,亦是文化山。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6.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亭阁、寺庙、摩崖石刻多达200余处。  黄山巍峨挺拔,雄奇瑰丽,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古人评为“具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集天下奇景于一体”。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黄山有如天造的画境,她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也没有宏伟壮观的禅院宫观,全凭自己毫不雕饰的天姿国色。  黄山在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现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名胜景观
黄山温泉
人字瀑
慈光阁
玉屏楼
天都峰
莲花峰
天海
光明顶
文殊台
莲蕊峰
鳌鱼峰
北海
清凉台
排云亭
始信峰
松谷庵
翡翠池
五龙潭
芙蓉岭
云谷寺
九龙瀑
百丈泉
翡翠谷
手指峰
牌坊峰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送客松
凤凰松
黑虎松
接引松
连理松
蒲团松
麒麟松
双龙松
探海松
贴壁松
团结松
盼客松
倒挂松
卧龙松
竖琴松
黄山怪石
醉石
龙头石
试剑石
青狮石
象鼻石
松鼠跳天都
羊子过江
玉屏卧佛
仙人飘海
鲫鱼背
蒲团石
仙人下棋
仙人背包
丞相观棋
十八罗汉朝南海
梦笔生花
猴子观海
飞来石
关公挡曹
仙人观榜
喜鹊登梅
老僧采药
武松打虎
仙女弹琴
仙人踩高跷
蓬来三岛
天鹅孵蛋
老僧入定
险石
童子拜观音
黄山奇观
黄山四绝
晚霞
日出
雾淞
天樟
峰挂百练
佛光
华彩
月夜观潮
黄山传说
黄帝炼丹的故事
梦笔生花奇峰来
============================================================================================
=============================================================================================
长白山

长白山以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高峰环报的高山湖泊,磅礴的长白瀑布,奇异的火山地貌,珍贵的动植物令人叹服。
长白山因其主峰—白冰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吉林省东南部,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白山地区境内,在中朝两国边境上,为中国东北最高的山地,主峰海拔2691米,山体纵横,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总面积8000余平方公里,北起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始于抚松县,东止于和龙县境内南岗岭,南部一直伸到朝鲜境内。
长白山人文历史悠久,其名称,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变化,秦以前称作不咸山(意为“有神的山”),汉朝称单单大岭,魏称盖马大山,后魏称徒太山,南北朝称从太山、太皇山死,唐朝称太白山,金朝始称长白山。到了清代,清皇朝把长白山视为祖宗发祥地,又封山,又祭神,并划为封禁地,不许俗人入进,这里更成了人迹不到之处。直到今天,长白山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简直就象想象中盘古“开天辟地”地时的模样。
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据史料记载,从十六世纪以来,曾有过三次喷发。第一次是1597年8月,第二次是1648年4月,第三次是1702年4月14日。受长白山地形垂直变化的影响,长白山从山脚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形成了由温带到寒带的4个景观带,这种自然多彩的垂直景观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长白山景观绮丽迷人,有天池,瀑布,大峡谷,温泉群,银环湖等30多处景观。
长白山资源丰富,物种繁多,有野生动物有1225种,野生植物有2277种,林木蓄积量为4400万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生态系统保护最完整的原始森林地带,保护区总面积为196465公顷,具有较高的科研、保护和旅游价值。1980年长白山保护区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成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瑰宝。
长白山主要景观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长白十六峰中央,是一座破火山口,经过漫长的年代积水而成湖,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其略呈椭圆,如莲花露出水面,似碧玉镶嵌在十六峰间,与天池作伴的还有两个明镜似的湖泊,如两只眼睛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
长白山谷底林海
长白山谷底林海距长白山冰场东5公里,洞天瀑北侧。谷壁高50—60米,树分三层,这一火山口森林取名谷底林海,俗称地下森林,谷底南北长2500—3000米,多针叶林。谷底谷松参天,巨石错落,人称谷底人家。为长白山海拔最低胜景区。
长白十六峰
白云峰
白云峰,是长白山的主峰,耸立于天池西侧,海拔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又叫“层岩”。
天文峰
天文峰俗名鹰嘴峰,位天池北偏东。因1958年于峰顶东侧建有长白山天池气象站,故改称天文峰。天文峰高出水面476米,海拔2670米,是长白山东侧最高峰,长白山的第三高峰。
玉柱峰
玉柱峰在天池以西,东北距白云峰一公里,又名青石峰,此峰海拔2664米,山峰高耸,像一根擎天的玉柱,顶天立地,可谓白云峰之辅弼。
梯云峰
长白山西南侧有座海拔2543米的山峰,岩石裸露,开状如梯。此峰北距玉柱峰1.5公里,由天池边至此峰顶400米,峰顶流淌出梯子河瀑布。山头终年云雾缭绕,即使是晴天也看不清峰顶的轮廓。传说此峰直通天宫,是天庭和人间相连的天梯,因此叫梯云峰。
冠冕峰
冠冕峰又名玉雪峰。海拔2525.8米,从天池至峰顶370.8米,位于天池正南与天豁峰、天池瀑布相望。
冠冕峰背天池一侧主要为白色的浮石。远眺之四季皆白,雪石难辩;向天池一侧,有很多终年不化的积雪。复至夏令,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光皑皑,下有蔚蓝色的天池衬托,别具风趣。
鹿鸣峰
鹿鸣峰,又叫芝盘峰,在天池西北方,海拔2603米。峰顶有一草甸子,圆形如盘,每天严冬的季节,其它各峰已是积雪覆盖,唯有此峰还露在白雪之外。
华盖峰
华盖峰又名黄岩峰。海拔2640米,从天池至峰顶446米,南连紫霞峰,距天文峰东南350米。峰顶由黄色浮石组成,状如帝王车辇之华盖而得名,亦称黄岩峰。
龙门峰
龙门峰为长白十六峰之一,海拔2595米,在乘槎河两岸,与天豁峰相对,因形状如门,如名龙门。所传,大禹治水曾到过这里,旁边有蝌蚪形柱,名为神碑。
卧虎峰
卧虎峰,海拔266米,从天池至峰顶411米。位于天池偏西。南临冠冕峰,北侧水平相距梯云峰1925米。为中朝两国界峰。
天豁峰
天豁峰,海拔2620米。在二道白河东岸,与龙门峰对峙。因“峰起双尖,中辟一线,有豁然开朗,令人不可思义之趣”,故名天豁峰,天豁峰一线缝隙,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劈。峰石多赤色,看去如二龙盘踞。天豁峰下有两燕观天、驼峰石、黑熊朝天等湖畔景观。游人可从补天石经牛郎渡,越闼门沿八卦庙旧址北侧的倒石堆,方可登临峰顶。站在峰顶,举目远眺,群峰倒映,轻波浩渺。
紫霞峰
紫霞峰,海拔2618米。位于天池东侧,西北与华盖峰相对;南隔鸡冠峰与孤隼峰相望。紫霞峰由紫色沙石堆积,远观之烟云缭绕,宛若西天落霞,紫气生辉,古香古色,因而得名。
锦屏峰
锦屏峰,海拔2590米。位于天池西。锦屏峰在芝盘、观日峰中间,其东起龙门,西经观日、芝盘,南至白云峰之大马蹄形内壁(俗称大簸箕)之正中。峰顶南北各起一峰,五色的翡翠石装点峰巅;峰前峰后立陡悬崖,宛如锦秀屏风一般,故而得名。
铁壁峰
铁壁峰,海拔2560米。位于天池中心北侧。东与天文峰相连;西隔织女峰与天豁峰相望。铁壁峰怪石嶙峋,石色亦黑,关若铁壁,故名。沿铁壁峰西侧攀援而上。可俯瞰天池胜景。为从北坡登山观天池的第二最佳揽胜处。
观日峰
观日峰,海拔2670米。位于天池东南。西连孤隼峰,东靠白头峰。三奇峰峰顶有洞直通天池;峰下有很多五色石,鲜妍光润,令人爱不释手。游人多以拾此石而自豪。置于案,颇具异趣。
孤隼峰
孤隼峰,海拔2611米。位于天池东南之紫霞、三奇峰之间。
织女峰
织女峰,海拔2558米,东隔铁壁峰。
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处便形成落差为68米的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由于落差大,在两条玉龙似的水柱猛烈冲击下,溅起数十米高的水花,崖下形成20多米深的水潭。湍急的流水注入二道白河,即松花江正源。长白山瀑布挂在群峰竞秀的半壁天堑上,景致蔚为壮观。
从“长白山庄”入山的游人,在“望瀑坡”可看瀑布。在观瀑亭或“高燕吻瀑”处观瀑则更是最佳之处,水汽弥漫、虹霓霞雾的瀑布,尽收眼底。若是隆冬时节,那便另有一番风光了。一眼望去,山是雪山,树是雪树,就连风也是夹着雪的,简直就是雪的世界!可是长白瀑布,却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它傲然从悬崖上凌空而下,飞起万千水滴,瞬间变成冰粒,众多冰粒组成一簇水花,这冰花纵横喷射,看去就象银光闪烁的焰火!如果此时回头遥望长白温泉,那真是一幅“飞瀑撒下千堆雪,林泉升起万缕烟”的图画。
长白山大峡谷
长白山大峡谷位于白山市扶松县境内,是近几年刚发现的自然奇观,堪与美国大峡谷比美。
长白山大峡谷长70多公里,乃火山爆发后熔岩石表面的火山灰和泥土被江水及雨水冲刷所致。北锦江从谷底流下,两岸怪石林立,奇景叠生,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乘槎河

乘槎河,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的发源地,天池水从北面缺口——闼门流出后,就称乘槎河(又称天河)。
乘槎河曼游在海拔2190多米的峭壁上,流到1250米尽头时,便突然从悬崖峭壁上跌水直泻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瀑布宛若银河倒挂,蔚为奇观;又象一条白练从天而降,两条玉龙般的水柱冲向幽谷底,溅起几丈高的白浪,恰似云倾雷翻、钟鼓雷鸣,势如万马奔腾,不愧为长白山第一胜景。
长白温泉群
我国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之一。长白山因其火山体,断裂地层较多等原因,成为我国温泉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比较著名的长白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都是吸引中外游人沐浴的好地方。
此外,还有芦泉、仙人桥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玉浆泉、药水泉等等。
高原冰雪训练基地

长白山高原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在长白山密林深处,藏于长白山的峰峦之中,海拔高度为1640—1820米,总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集滑冰、滑雪训练和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5月初,都是冰雪旅游、运动训练的极佳时节。这里的平均雪深为1.5米左右,雪质、雪量和雪期都达到了亚洲的第一流水平,达到了举办国际级比赛的标准。
基地共有冰雪运动训练场地十几处。高山滑雪场地分布较广。位于天池公路左侧半山腰的高山滑雪场,线路为350米,平均坡度为20度。一条单座缆车索道为运动员提供了训练方便条件。小天池滑雪场、温泉滑雪场都是令冰雪旅游者和滑雪初学者神往的地方。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场地线路迂回穿行在密林深处,分别有5公里线路和3公里线路。线路的登高差完全符合比赛规则要求。起、终点设在冰场上,视野开阔、线路清晰。射击场和处罚圈分别设在两弯道的内孤里。场地的设备和通讯设备都符合现代化要求,多次受到冰雪运动界专家和外国教练的好评。
冰场经过科学的技术方法处理后,冰质纯净,滑度好,有许多冰上健儿在这里突破了全国和世界纪录。
==============================================================================================
==============================================================================================
武当山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原为均县),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丰富的旅游胜地。武当山是鄂西主要山脉之一,在汉水南岸,属大巴山东段分支。起自陕鄂边境,止于襄樊市南,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60余公里,海拔1000米,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它背依神农架,面对丹江口水库,奇峰嵯峨,溪谷幽深,植被繁茂,道观林立,景象万千。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玄岳、太岳,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第一名山”之称。山上祭奉“真武大帝”,称为“非真武不足当之”,故名“武当”。全山方圆400公里,故有“八百里武当”之称。
群山逶迤的武当山,是集幽、奇、秀、美为一体的道教名山。胜景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金铸玉雕的宝柱雄刺苍天,素称“一柱擎天”。
武当山四季风光不同,景色各异,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飘雾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季银装素裹,冰柱撑天。这些胜景古人称之为“动八景”和“静八景”。登峰远眺,群峰犹如繁星点点,丹江水库犹如一面明镜。
武当山人文景观宏伟壮丽,素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之说。在古均州城至金顶70公里的建筑线上,建成了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梁、12亭台等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均镶嵌在峰峦岩洞和奇峰幽谷之中,布局巧妙,规模宏伟,技艺精湛。
武当山主要经典
琼台三观
琼台三观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东南麓大约8公里处。三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又修葺扩建,有道院24座,庙房数百间。至光绪时曾重建过部分庙房。
三观建筑物均利用地形特征,各以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显得合理而严谨。琼台上观今存遗址,占地3600平方米,尚存石雕玄武像和明雕。琼台中观现存石殿、正殿、配房14间,建筑及遗址占地1.5万平方米。石殿建于元代,坐西朝东,石墙厚近1米,面阔进深一间,建筑面积18平方米。正殿建于清代,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硬山顶,清式屋架,前为廊,后封檐,面阔3间13米,进深近10米,通高11米。琼台下观现存正殿、配殿等13间,建筑面积571平方米。
琼台周围群山排云如幡盖之状,松竹梳风有琴瑟之声,峰岩藏幽似游仙之宅,确是人间仙境。
玉虚宫
在武当山主峰的西北,离武当山的大门——玄岳门约4千米,是当年大规模营造武当山的大本营,故俗名又称老营宫(一说是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 “玉虚”之名则来自玉帝封真武的“玉虚师相”。此宫在八宫二观中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拥有大殿、启圣殿及一大批堂、祠、坛、庙等建筑2200多间,前后崇台迭砌,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宫城由外乐、紫禁、里乐三城组成。外乐城有城门三道,居中的紫禁城则有城门六道,门前有碑亭两座,内立鳌碑,碑高达9米以上,鳌身长约6米,碑额雕有蟠龙,重约80吨。宫内果园,曾有当年五百道兵的校场。再往前行便是里乐城门。城内殿宇邻联,有前殿、正殿、父母殿。出里乐城东门有龙井,现存龙雕开栏依然完好。清乾隆十年,玉虚宫惨遭火灾,1935年又逢洪灾,宫内淤泥积压达10万余立方米。1994年以来,在经过大规模的淤泥清理工作后,里乐城、外乐城、十方堂等一批文物遗址得以重见天日,昔日淤积的宽8米的古玉带河现已流水潺潺。
玄岳门

玄岳门位于武当山北麓,丹江口水库的南侧,是登山神道的起点,俗称“仙门”。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雕牌坊,高20米,宽13米,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上刻“治世玄岳”四字,系明嘉靖帝亲书,意为“以武当玄岳之道来治理天下”。石坊刻有仙鹤游云、八仙迎宾等图案,雕工精细,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磨针井
磨针井是传说中真武太子在此遇老妇感化,重新入山苦修而成正果的地方。相传当年净乐园太子真武来此修道,起初因意志不坚,欲下山返俗,行至此,遇一老妇在井旁磨铁杵,甚感好奇,问其何为?老妇答道:欲磨成针。真武更是不解,问道,如此粗的铁杵如何磨成细针,老妇乘此点化道:“铁杵磨细针,功到自然成。”太子听后顿悟,遂返身上山,重新修炼,最后终于得道升天,成为“真武大帝”,磨针井也因此而得名。它初建于明代,后毁,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主建筑为三间正殿,内供真武青年时坐像,四壁饰以真武修道故事为内容的壁画。殿前竖有两根铁杵,约碗口粗,高半米余,象征老妇所磨之杵。殿旁有方亭一座,内有一井其上龛置铁铸的老妇磨杵像。此亭重檐雕饰,造型秀雅,别具一格。
玉虚岩
玉虚岩为武当山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岩庙之一。据元代碑文记载,此岩为玄帝(即真武帝)修炼之处,后得道飞升,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现存建筑系晚清重修,中供真武像及左右侍从、五百灵官,均为清同治年间重修。
太子坡

相传真武在磨针井受老妇点化后,重新入山修炼,曾在此居住过,故观名“复真”,为武当八宫二观之一。初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清康熙时重修,1985年修复原貌。道观建于陡峻的山坡上,故又名“太子坡”。现有殿宇2000平方米,是武当山上较大的建筑群,这里背山临谷,风景优美。门额上刻有“太子坡”三字,进门后有长里许的云墙依山而筑,沿着山势逶迤起伏,名“九曲黄河墙”,经过四道“天门”,才进入院中,院内有祖师殿、龙虎殿、皇经堂、五云楼、太子殿等建筑。五云楼结构奇特,一根木柱支撑十二根横梁,故有“一柱十二梁”之称,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绝作,全国未见有相同的构造。最高处为太子殿,内供真武童年塑像,殿前有观景廊,在此可远眺金殿,纵览群山。
===========================================================================================
============================================================================================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的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境内,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 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 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 “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神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龙虎山故事
万法宗坛龙虎山       龙虎相斗龙虎山
龙虎山胜景
十不得胜景       上清古镇        天师府         上清宫
龙虎山            泸溪河          悬棺遗址       排衙石
象鼻山            张家山          马祖岩         尘湖山
圭峰              无蚊村           仙水岩
=============================================================================================
=============================================================================================
五台山
    五台山列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峰环抱,方圆达250千米。东台海拔2795米,因其东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称望海峰;南台海拔2485米,细草杂花,灿若铺锦,故称锦绣峰;西台海拔2773米,月坠峰巅,宛如悬系,称挂月峰;北台海拔3058米,云浮山腰,巅摩斗杓,称叶斗峰,是五台山最高峰;中台2894米,石翠岩碧,碧霭浮空,称翠岩峰,是五台中心。五台北部阴谷处有终年不化的“千年雪”“万年冰”,北台盛夏时亦可偶见降雪,因此五台山亦称清凉山,是夏季避暑胜地。
五台山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
五台佛国也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盛唐时期,这里成了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台山来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
五台风巍山如台
东台

五台山属太行山脉,面积2800多平方千米,山南山北各有溪流分别注入清水河和滹沱河。由于五座台顶所处方位不同,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北台、中台、南台。其中东西北中四台,位于同一道山脉,新月状排列。只有南台独居一方,与四台遥遥相望。五峰以内称台怀,为五台中心区,五峰以外称台外。
东台又称望海峰,台顶如鳌鱼脊,耸立于台怀镇东北10千米处,海拔2795米。台顶面积最小,仅7万平方米。台上曾建有望海楼,据传登楼能远眺东海日出,故名。今楼已毁,但登此台晨观日出,眺望群山秀色,欣赏云海变幻,依然壮丽非凡。幸运时,还可看到难得一见的佛光。据史载,隋文帝曾下诏在五台各建一座寺庙,供奉名目不同的文殊菩萨。东台顶原建有一座望海寺,内供文殊像。现仅存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建的笠子塔。
西台

距台怀镇23千米,海拔2773米,面积约28万平方米。台地的周围群山拱围,岩石幽深,峰顶旧建法雷寺,供奉狮子文殊像。每逢皓月当空,只见银光泻地,层峰朦胧,万籁俱寂,俨若悬镜,故取名为挂月峰。
南台

距台怀镇南面25千米,海拔2485米,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顶上建有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佛像。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却是百花怒放。
北台

北台又称叶斗蜂,约距台怀镇25千米,为五台之最高峰,海拔3058米,台顶面积37万平方米,顶天立地,有“华北屋脊”之称。此台特点是台高、风猛、雷激。台顶建有灵应寺,内供无垢文殊佛像。《清凉山志》载:“在其下仰视,巅摩斗杓……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羲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惊怖。常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
中台

中台又称翠石峰,距台怀10千米,台顶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与四台相比,中台的主要特点是大。在台顶有一巨石,立如奔马,卧似喘牛,长有斑斑苔藓,在阳光照射下,丹碧生辉,故取名为翠岩峰。峰的西北面有太华池,北有甘露泉,东南有玉龙池,池旁还有三株泉,是南北五溪流水的发源地。台顶有演教寺,内供文殊佛像。还有明朝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征东西南北中五台。
五台古刹
显通寺

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教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
显通寺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尤其最为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铜殿两旁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寺院门前,有一种楼,气势宏伟,内悬万斤铜钟,系明代所铸,若人击之,钟声可遍及全山,诚为珍稀之文物。
塔院寺

塔院寺在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至明永乐年间独立起寺,与显通寺分开,院内修建白塔一座,取名为塔院寺。
寺内主要建筑排列为:大慈延寿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大白塔居中,周设廊屋,布局完整。整个寺院殿阁巍峨,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气象庄严。
人们进入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们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南面(俗称正面)正对“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 ,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石洞上刻着释迦牟尼的足迹图。脚印“长一尺六寸,广六寸,足心有千轮相和宝瓶鱼剑图。足趾上各刻‘卍’字”。据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足迹,瞻礼供奉,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同时把佛足迹拓印,带了回来。唐太宗敕文刻石上供奉于宗庙。到了明代,塔院寺修建大白塔,有云游僧人前来献佛足图,刻碑于此。北面(俗称后面)正对大藏经阁,也有一石洞,洞内供奉护法神韦驮。大白塔的下层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等四菩萨和一尊释迦佛像,还有瓷质济公和尚和木雕刘海戏金蟾。其中的济公和尚和刘海戏金蟾,色调鲜艳,手工细腻,小巧玲珑,是精细的工艺美术珍品。
这座大白塔,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项巨大成就。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能进行60米高的空中作业,是很不简单的。整座塔粗细相间,方形与圆形互相搭配,造型优美,比例适中,巍峨壮丽。风吹大白塔风铃,“叮当”作响,使世人从尘俗中警醒。
菩萨顶

位于显通寺北侧的鹫峰上。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原为青庙,初建于北魏,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经过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寺院规模宏大,占地45亩,有殿堂房舍430余间,均为清代重建。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寺居山巅,门前筑有台阶108级,据说是暗示山西旧属108个县;也有的说是象征人间有108种烦恼,香客一定要把它统统踩在脚下,方能瞻仰菩萨真容。
菩萨顶上,建有一座华丽的木牌楼,上悬“灵峰胜境”匾额,传说是康熙皇帝御书。寺内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块。乾隆碑系一汉白玉四棱石柱,四面分别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游人至此,俯瞰四周,只见翠绿山色与各方古刹相互辉映,庄严之感油然而起。
菩萨顶有三口巨型铜铸大锅,最大的口径2米多,深1米以上,过去每年使用一次,一次是在腊月为庆祝释迦佛成道日,用黄米、绿豆、栗子、红枣、大米、桃仁、红糖煮成八宝甜粥,或称腊八粥,对外施舍一天;一次在六月为庆祝主供佛文殊菩萨生日盛会,供应外来众僧,使用这三口大锅煮一个月的饮食。
栖贤寺
位于五台山的大社村,故谷称大社寺。据传,北宋年间,杨七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杨家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断向皇帝控告杨家“罪状”,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内外夹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将杨家父子革职为民,遣送到五台山大社寺软禁。被软禁的第二年秋天,辽邦撕毁了和约,大举进犯宋朝边境,宋太宗以潘仁美为师,御驾亲征,结果被困在幽州,此时势逼宋太宗又要启用杨家将,便派八贤王赴五台山向杨家父子求救。当杨家父子离开大社寺时,村里人为纪念他们,把大社寺更名为“栖贤寺”。
栖贤寺的中殿,内有高约一米,长约二米的铜牛立像,称之为大社铜牛,系五台山十景之一。天王殿内有八角十三层木塔一座,高约9米,结构精巧,尤其是斗横,雕工极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木塔。后殿有一面大鼓,鼓面直径4.5尺,厚5尺,是五台山最大的牛皮大鼓。
龙泉寺

原为杨家将家庙,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因这里由九道山岭环抱,泉水清澈见底,谓之龙泉,寺因此而得名。龙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门六柱,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游人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印象深刻。
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其尸骨葬此,并建塔纪念。宋太宗后来追封杨业为杨令公,故后人称此塔为令公塔。
碧山寺

位于五台山光明寺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一座香火缭绕的古老寺院。旧时初到五台山,不去参观游览碧山寺,宛如外地人到北京,不去登长城一样遗憾!
“落日北山寺(碧山寺旧名),萧然古洞边。白云生翠峰,明月下寒泉。”这是古人对碧山寺的描绘。寺院居高临下,亭台楼阁,星罗棋布,被两丈多高苍翠葱郁的白杨树包围着。淙淙泉水,清脆可闻。沐浴在阳光之下的幢幢殿宇,掩映在水光山影之间,雄伟壮观。庙门前高悬横匾额一块,上书“护国碧山十万普济寺”几个镏金大字,两侧是木制的对联,红底黑字,笔力遒劲,异常醒目。
金阁寺

从龙泉寺对面的公路盘升,经过九拐十八回,就可望到一处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寺了。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怀镇15公里。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从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被诏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了金阁寺。该寺铜铸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圣名。在金阁寺修建中,由印度那烂陀寺纯陀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三藏法师不空是唐玄宗时从印度来的,后来中国的几代帝王,都对他十分优礼。当年秋金阁寺落成后,不空回京师,唐代宗迎入城。三藏法师不空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不空离开五台山后,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因此,历史上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民国复修,现有殿堂160多间,寺院布局为两处大院、一进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阁。寺前有天王殿和钟鼓二楼。第一处大院中间,矗立一座大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为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铜铸,外补薄泥,然后贴金。千手观音身旁又有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左边男像怀抱宝剑,据说,这是观音的父母。殿阁两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古印度神话中有二十个天神去恶护善的说法,佛教采用其说,以为护持佛法的神,称二十诸天。传入我国后,有的寺宇塑造时增补为二十四诸天。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后柱下两个1米高的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
金阁寺前立有明嘉靖三十六年和三十七年石碑2通,又有民国二十四年石碑1通,民国年间的碑记对金阁寺历史及观音造像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金阁寺第一处大院的北侧有一排木构建筑,下层是僧舍,上层是塑有各种圣像的供殿,塑像设置庞杂,其中玉皇殿和三皇殿颇具特色。玉皇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镇海寺
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里。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苍翠的古松、杉树和杨树掩映山寺。漫步林间踩径,听飒飒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
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有幡杆、石狮、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
镇海寺有殿堂楼房100间。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四大天王,正在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是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
广仁寺
又称十方堂,在罗睺寺山门东侧,为罗睺寺的属庙。清代道光年间修建。清代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僧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佛用仍由罗睺寺担负。
十方堂有三进殿宇,殿宇两侧配楼房长廊。殿堂和殿堂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钟鼓二楼。中间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师殿,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第三层殿面阔5间,檐额上挂一块书有藏文的木匾,意为弥勒殿,殿内供弥勒菩萨等铜像数尊,两壁的经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尔》经。
==============================================================================================
===============================================================================================
山 西 綿 山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国霸主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