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茶园的房子怎么样:花季少年坠落,救救孩子,我们能做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06:11
花季少年坠落,救救孩子,我们该做什么?
 来源:新华网 2004-7-20 14:48:47  


    编者按: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未来和希望。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本应充满朝气的花季群体中,有的却凋败了,跌进了罪恶的渊薮;有的蜕变了,成为遭人厌弃的“问题少年”;也有的蔫耷了,学业荒废,成绩下降,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苦恼和忧虑……追本溯源,不良文 化的侵蚀和毒害难辞其咎,而网络、荧屏和银幕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更是罪魁祸首!走进未成年犯管教所,叩问那一颗颗稚嫩而扭曲的心灵;暗访黑网吧,目击那一张张如醉如痴的年轻面孔;采访学生、家长和老师,聆听他们的真实倾诉,我们不禁呐喊:为了孩子,净化网络、荧屏和银幕吧!

    谁是施害者

    打架斗殴,流氓滋扰,拦路抢劫,行凶杀人……时下,媒体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的新闻令人触目惊心。“救救孩子!”家庭、学校、社会齐声发出深切的呼喊。

    其实,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也是受害者。他们的生活本应是多彩的,他们的天空本应是广阔的,而这一切是如何被改变的呢?在求助于法律矫治的同时,我们还得问一问:谁是施害者?

    显然,商业性的低俗文化是腐蚀青少年的一剂毒药。

    看一看眼前的银幕、荧屏、网络、音像和书刊,很难让人放心。渲染血腥、凶杀、酷刑、暴力的“恐怖文化”日益流行,它在作家的笔下不再是被谴责的对象,反倒成了被赏玩的细节。有论者尖锐指出:“电影和电视的暴力指数,已经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还有颇为时髦的身体写作、私人写作和下半身写作,在色情、淫秽、强奸、虐恋等欲望宣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庸俗的文化,在低俗的广告和恶俗的商业炒作中,借助于现代传播力量,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媒介即意识形态。”有人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将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而越来越依赖于人造的媒介环境。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如何能冲出这厚重的文化环境、突破这普遍的媒介操控?政府对新闻出版、文艺创作早有种种规制,但为什么这些低俗文化仍能无遮无拦、大行其道呢?

    社会性的腐败现象,也在残害着青少年的精神和灵魂。

    在计划与市场交替的转型时期,如何遏制腐败的蔓延?一直是政党建设、政府治理的突出难题。更令人忧心的是,大众心理渐已发生微妙的变化,一部分人当初对腐败的震怒、痛恨,已转为后来的无奈、慨叹,继而麻木、漠然,接着便是附合、苟同,到今天,在“笑贫不笑娼”的同时,又多了个“笑廉不笑贪”。社会风气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我们已经看清腐败对地方投资环境的影响,加强了廉政的经济功效;我们已经看清了腐败对政党执政兴国努力的破坏,加快了党的建设的进程;我们是否已看清了这腐败对青少年、这整整一代人潜移默化的侵蚀,并已拿出正确有效的应对之策?

    校园的围墙隔不断与社会的联系、互动,学生也不可能在纯净的真空中独自生活、成长。如何能挡住这腐败现象向校园的延伸?如何能挡住这腐败现象向学生们的“外溢”?

    还有种种以“爱”的名义施加的多方面的“精神压力”,也很需要警惕。

    步入市场经济,竞争已经成为社会各色人等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上学读书已经成为人生赢取竞争的第一道难关。在应试教育的以分数论成败、以升学率定高下的思维定势中,家长、老师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恨不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神童”,都是“哈佛女孩”、“牛津男孩”。学习成绩排名一旦靠后,就会受到排挤、歧视,甚至打击。由厌学而逃学、而辍学、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绝非个别。
孩子们的未来在人生的起步期便已被家长高调锁定:望子成龙,出人头地,将来当什么“家”、什么“官”、什么“CEO”,出国、留学、拿绿卡。社会的选择是多样的,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孩子们的天空中,也放飞着多彩的梦想。而在父母们的心中,还是一样的期待,一样的理想。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现行的中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同样对学生有着无形的压力。就施教者言,一些自己尚且说不清的理论,却要孩子们都明白;一些自己也未必认同的空话、套话,却要孩子们都接受;一些自己也很难达到的标准,却要孩子们都做到。强迫之下,孩子们会产生怎样的反应?还是多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多听一听专家们的指点吧。我们应始终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尊重人格为特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生活化、人性化的公民教育中,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自主和创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我们给孩子们施以种种“精神压力”之时,都有一个令自己怦然心动、令孩子无法拒绝的名义和理由,那就是“爱”。可是,如果对这“爱”的源头、内涵和旨归有深刻的反思,有冷峻的诘问,我们就难免要生出种种的困惑。我们是否更多地在爱自己,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在追寻自己的利益,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或许还有其他我们自己也还难于把握、说明的隐衷?但有一点很清楚,对孩子们来说,这“爱”中,有不能承受之重,之苦,之痛。

    放开眼界,于青少年问题的求解更要紧的,是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成人,是这些成人的自律、示范。我们的一言、一行,构筑着他们成长的背景、环境;我们的判断、抉择,提供着他们价值的参照、导向;我们的教育、培养,影响着他们明天的前途、希望。要“救救孩子”,还是先救救我们自己吧。(苏北)

不良诱惑下的恶果──来自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报告

    虚拟与现实:一道模糊了的门槛

    本刊记者最近在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采访时,见到了初中生年纪的小霍、小年和小冰。小小的年纪,稚嫩的脸庞,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们的双手已经沾上了鲜血和罪恶。这三人是在网吧里认识的“铁哥们”,经常一起在网络游戏中联手“打杀”。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他们很快便囊中羞涩了,于是决定在现实社会中冒一次险。他们于一个深夜来到一家废品收购站抢劫看门的老人,遭到反抗后,竟然像玩游戏一样痛下杀手,将老人当场打死,抢走了100元钱后便若无其事地返回网吧,接着玩开了游戏。直到被警方逮捕,他们才如梦初醒。

    走访全国各地的未成年犯管教所,我们痛心地看到,有太多的未成年人因为网络游戏而走向犯罪邪路:

    去年6月15日,北京某郊县17岁的初中生吴治(化名)为玩网络游戏回家偷钱,居然将爷爷、奶奶砍成重伤,奶奶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更为血腥的惨剧发生在去年7月,山西太原16岁的中学生郝鸾(化名)为筹集玩网络游戏的钱款深夜潜入叔叔家,将爷爷、奶奶、叔叔等一家五口全部杀害……

    网络游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漩涡,以至于吞噬了这么多人的生命和前途?有专家指出,一些充满暴力的网络游戏,简直可以称作暴力犯罪的演练场。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就会淡化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经过长时间的心理积淀,一旦在现实中遭遇矛盾冲突,往往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游戏中的方式去做。而且,由于习惯了网络游戏中的残暴行为,许多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也越来越令人发指。如上海一未成年犯,作案时用螺丝刀将受害者扎死后,还用菜刀把其头颅切下;四川一未成年犯作案中从背后对自己的老师狂砍了20多刀。

    淡化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既使得一些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道路,同时也使另一些未成年人成为受害者。由于沉溺于网上聊天,湖南岳阳4名涉世未深的初中女生只因为网友的一句承诺,便前往上海闯荡,结果被网友强迫坐台卖淫,经过湘沪两地民警的全力解救,才摆脱了梦魇般的生活。另有一则案例是,一名15岁的少女迷恋于网络聊天,觉得与她接触的网友谈吐不俗,便与这名男性网友相约在一家酒吧会面,结果被拐卖,公安部门在案发11天后,才从另一个省解救出这名少女。

    如果说违法犯罪是上网成瘾的极端表现的话,那么更多的未成年人则在虚幻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荒废了学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痛苦和烦恼。北京一位胡先生今年4月愤然投书某报社,痛述黑网吧使其儿子荒废学业的辛酸故事。自从胡先生居住的小区周围开了网吧,本来学习成绩不错的儿子,现在天天晚上去上网,还常浏览黄色网站。如今,胡先生被孩子折磨得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时我真想用酒瓶痛打网吧老板,然后自己跳楼自杀。”这是家长陈女士痛苦的自白。半年多来,她的儿子毛毛(化名)三天两头泡在网吧里不回家,使这位40多岁的母亲一夜间头发白了一半。毛毛是高一学生,上初二时迷上了网吧,成绩从全年级前4名落到班级最后1名。令母亲吃惊的是,仅3个月间,毛毛在中考前竟为去网吧旷课近40节。陈女士大声疾呼:“快救救这些孩子,不能让他们成为被电子游戏打垮的一代!”

    反派或偶像:一个难以说清的形象

    如今呆在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里的小群,“杀人胆量”让人难以置信。2002年5月的一天深夜,15岁的小群手持匕首潜入浦东某镇的一家麻将馆,对准正在看电视的女店主背后就是一刀,接着又对其胸口捅了几刀。旋即,小群又对正在睡梦中的男店主猛扎数刀。小群说,他之所以杀害麻将馆主人,是因为麻将馆使他的父母沉迷其中,夺走了父母对他的关怀。谈起为何会有这样的“杀人胆量”,小群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看暴力片和恐怖片,他家里也收藏了许多这方面的影碟。“鬼片”里面,他最喜爱的是日本电影《午夜凶铃》;暴力片里面,他最喜欢的是《古惑仔》系列。“这么多片子足够给我壮胆了。”小群说。在电影里,不良少年“古惑仔”快意情仇,活得都很潇洒。更重要的是,“古惑仔”在打砸抢之后,总是一副很“酷”的样子,不用负任何责任,也没有受到任何惩戒。小群很羡慕这种生活状态。“像他们这样蛮刺激的,”小群说,“而现实生活很平庸,大人们就是上班下班,小孩就是上学放学。”

    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管教干警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犯罪少年都迷恋暴力、凶杀、恐怖或色情情节的电影,不少人对香港拍摄的“古惑仔”系列暴力电影如数家珍,并模仿其中情节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今年“五一”期间,江西永修县3名少年由于无钱挥霍,持刀抢劫出租车司机,得手后又将其残忍杀害并抛尸郊外。落网后,他们交待是仿照电影里的情节作案的。

    近年来,影视剧中泛滥的暴力情节及好坏难辨的黑社会老大形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成长规律告诉我们,在青少年时期,人往往会在文艺作品中寻找偶像。而如今在我们的一些电影、电视剧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正面人物往往单调乏味,而反派人物倒塑造得很有人情味甚至富有英雄气概。这样,难免就会有一些未成年人把这些反派人物当做偶像来崇拜、模仿。记者在北京某中学做过一个调查,问起中学生对于影视剧中黑社会老大的感觉时,他们大部分人都认为“很酷”。可见这种善恶颠倒的文艺作品,对于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已经产生了多么恶劣的影响。

    此外,一些涉案影视剧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对犯罪细节、手段进行极为细致的刻画,这就不啻为犯罪行为提供了蓝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说,现在犯罪青少年的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作案前精心准备,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和转移证据。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化的特点。湖北恩施红土乡派出所曾捣毁了一个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当时这个帮已经成立1年多,其成员均是初中生,共77人。学生们推举的所谓“帮主”,竟然是同校一名初三学生。这个学生组织制定了“本帮密要”,其中第五条这样规定:“……在必要时,要出手毒辣,不要心慈手软,不能感情用事。”由这些与影视剧极为相似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出涉案影视剧对于未成年人的巨大影响。

    诱惑与恶果:一个许多孩子没来得及想明白的问题

    5月21日上午,在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的一监区监舍,记者采访了17岁的黄明(化名)。他脸上那份胆怯、稚气的表情很难让人将他与一名多次强奸幼女的强奸犯联系在一起。黄明的堕落是从看黄碟开始的。第一次是在五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晚上,他去找几个伙伴玩。一进门,才发现他们在聚精会神地看黄碟,屏幕上的淫秽画面不堪入目。当时的黄明还懵懵懂懂,甚至有点不好意思。但是那天晚上,他们看了一整宿。从那以后,黄明就像丢了魂似的,整天满脑子“黄色”画面,一有空就看。时间一长,觉得光看不过瘾,就想亲自试一试。那年9月的一天,刚上初一的他第一次将本村7岁的女孩刘梅(化名)奸淫。直到2002年8月事发前,他先后强奸刘梅七八次,强奸本村另一名8岁女孩张丽(化名)三次。而直到被送进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黄明才终于感到悔恨莫及。他含着眼泪告诉记者:要不是走上歪路,今年他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参加中考,考一所重点中学再上大学……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陕西省副主委于小文指出:未成年人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未成年人放肆地追求性刺激,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走访未成年犯管教所,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未成年人都像黄明一样,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白事情的后果,就已经被色情文化引上了邪路,给自己和别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让色情文化远离未成年人,这是世界各国都紧抓不放的事情。

    可是,遗憾的是,为了一己私利,一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还是泯灭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网吧经营者为了招徕顾客,背地里向未成年人提供黄色网站或网页。广州市公安局网络监察分局高级工程师廖晨光告诉记者,据他们监控,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大多数黄色网站中小学生可以随意进入。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据他本人交代,他10岁就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再大一些就开始浏览黄色网站。去年9月,海淀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进入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

    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样一组来自未成年犯管教所之外的数据:据有关专家对北京市6个城区、53所中学的3000名学生上网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22%的被调查者浏览过色情网站,19.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上网聊过男女两性话题。

    走出未成年犯管教所,记者不禁深感忧虑:相对于全国数量庞大的未成年人来说,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只是极少数,但是由于不良文化的影响,不知还有多少未成年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了偏差和错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更加难以估量。

    我国目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约有3.67亿,这个超过总人口1/4的群体将在未来十年、十几年内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将直接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前途。所以,对以荧屏、网络、银幕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为重要代表的不良文化进行彻底地整治和净化,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片干净、晴朗的天空,无疑是一件任重道远而又意义深远的事情。


师生眼里的网络和荧屏

    一段时间以来,治理网络和荧屏,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作为当事人的未成年人,他们如何看待网络与荧屏对他们的影响?又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最近,本刊召开了一个由老师、学生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大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为什么会迷恋网络

    孙聪(北京实验中学学生):在网吧里,我觉得大概有九成的人在玩游戏,比如玩《反恐精英》、《传奇》等,大家平常在现实里不可能打打杀杀,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却能够实现,很多同龄人都痴迷于此。我也玩过网络游戏,我觉得它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玩家要不断地“升级”,因此你特别想变得强大,想“称王称霸”。而且很多游戏都是跟别人一起去“杀”其他玩家,这就会让人有一种“门派”的感觉。加入了“门派”,进行残酷的“门派”斗争,也会吸引很多人不断地玩下去。此外,像《传奇》等游戏,制作得挺好,图片也很漂亮,从视觉上很吸引人去玩。

    王宇航(北京实验中学学生):现在虽然一些黑网吧被整顿了,但还有许多黑网吧存在。我们有些迷恋网络的同学,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到黑网吧。那儿不需要身份证,价格也很便宜,可以让他们玩得很过瘾。我觉得平时老师、家长对同学们管得很严,这也造成了一些同学在休息日时拼命地玩。我曾经见过一些同学痴迷到不吃饭也要去上网的地步,另外有些同学上晚自习时也会逃出去上网。

    张璋(北京京源学校学生):我跟我的一帮朋友,现在已经不玩类似《传奇》这种游戏了,因为觉得这种“砍砍杀杀”的东西太无聊了。我们现在玩《最终幻想》之类的游戏。这类游戏,有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而且各个角色的社会分工很明确,比如有的人是“战士”,有的人负责“后勤保障”,有的人充当“战地医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很有意思。不过它的缺点是很容易让人着迷。因为网络游戏与现实社会类似,所以玩一阵子后,在网上会有很多朋友,让人难以割舍。这就好比在现实中,我在外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回到北京后,会非常想念留在异地的朋友。

    白灵(北京太平路中学老师):我觉得学生上网,开始可能就是出于好奇,他们想在网上找一些现实中没有的东西,比如体验一下英雄的感觉以及人生百味,但是沉迷进去之后,就很难自拔。作为老师,我认为网上有许多不利于学生的信息。像前一阵子的“木子美现象”,她的作品在网上挂了那么长时间居然没人管,而广东的一些女学生居然公开说很羡慕她,这让我很震惊。

    我们学校因为学生上网还发生过一起事件。一名同学在网上“群聊”时,遇到一人出言不逊,这名同学出来制止。那人大怒,在网上骂了半个多小时,并让这名学生说出姓名和学校,结果这名同学还真写上去了。没想到对方居然纠集了好几个人到学校滋事,幸好校方及时制止,否则很可能酿出事端。我觉得未成年人因为年龄小,很容易把虚拟世界里的东西当真,因此很容易出问题。

    王子男(北京京源学校学生):有一次我去网吧,刚开机,就弹出了一行字:“脱衣美女,垂涎欲滴”,下面是一排网站,我因为好奇,就上了,结果都是淫秽的图片。虽然我上了几次就不上了,但我觉得网吧的这种诱惑很可怕,它太自由了,什么都可以看,这对于我们来说很危险。

    以前我也对网络游戏迷恋过一段时间,开始是单机玩,后来就上了一个平台,跟人玩,我觉得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与别人对抗,会让人争强好胜,很容易上瘾,跟吸了鸦片似的,难以自控。

    孟驰(北京京源学校老师):在我们学校有一些同学沉迷于网络,他们有的清晨四五点钟就从家里出来了,先到网吧玩,然后再来上课。结果上课难免会犯困,听讲效果很差,有好多孩子因此耽误了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现在网络上的信息有问题,包括一些大的门户网站,首页上往往也有一些赤裸裸的涉性内容,成年人都有好奇心,何况学生呢。

    潘雪(北京京源学校学生):我觉得有些同学迷恋网络,可能是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学习不好,在现实中不如意,就想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功,想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如何学会与网络共处

    王宇航:虽然网络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还是挺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接触网络。首先它能带给我们联络的便利,比如与国外或异地的朋友就可以通过网络保持联系。其次,网络上的时事新闻时效性强,也有许多可以发表观点的论坛,这对于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孙聪:现在许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上网持否定态度,我认为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上网只是浏览新闻信息和开发网络资源,包括聊一会儿天或者玩一下网络游戏,但只要有度,就不应该阻止。上网并不能一味地说是好还是坏,关键看你怎样运用。如果一旦沉迷于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脱离出来。但青少年由于自主意识比较弱,做起来可能比较困难。

    侯雪(北京太平路中学学生):上网要有一个界限,比如利用网络来学习、查资料等就很好,很便捷。但现在我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判断力也比较弱,往往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会把网上一些糟粕接受过来。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有针对性地上网,同时与网络的不良内容划清界限。

    张璋:我喜欢看书,父母不会担心我上瘾,因为他们觉得读书很高尚,但我玩游戏,他们却担心上瘾,因为觉得游戏很低俗。为什么不能把游戏做得和好的书籍一样有品位呢?我想如果能把游戏提高到与好书同样的高度,也会给人带来教益。

    李冰(北京太平路中学学生):我认为网络不仅只有游戏可玩,还有很多可利用的东西。我建立的个人网站吸引了很多朋友,使我扩大了社交面,而且通过在网上订书、购物,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钱。

    潘雪:我上网喜欢到论坛上“周游”,特别喜欢上文学类论坛,这可以提高自身修养,让我与别人进行一种纯净的心灵沟通。网上聊天也有好处,我的网友就比较固定,都是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我们经常一起聊一聊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我觉得挺好的。我们只满足于这样的交流,大家从来没有想到要见面或干别的。

    刘悦(北京太平路中学学生):网络上的黄色网站太多了,有人说平均点击七下就能点出一个来。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状况,不知政府能不能加大管理力度,让网络干净一些,这才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李冰:未成年人也需要上网,而有些家庭可能买不起电脑。所以我想有关部门能不能对网吧进行分类,有些网吧可以专为未成年人开设,可以玩网络游戏,但要限定时间,也可以装一些学习类软件。

    王子男:老师、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很重要。如果限制得太死的话,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不让上越想上。

    潘雪: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有些孩子上小学时时间比较多,就喜欢上网玩游戏,而且玩得时间比较长,缺乏时间观念,到中学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很难改掉。我觉得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好的上网习惯。

    梁侠(北京实验中学老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是管理。对于孩子上网,最重要的是怎么去疏导,而不是去硬堵。

    你怎么看待荧屏

    白灵:电视上许多“打打杀杀”的场面,对孩子影响很不好。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应该是从正面引导,不能给他们看太多的阴暗面。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名中学生经常看影视打斗片,结果刻意模仿,把一名同班同学杀死并分尸。荧屏上的暴力内容可能会引导一些学生走向犯罪,这很可怕。

    王宇航:我班一些女同学特别喜欢看电视剧。她们迷的大都是些古装戏或悬疑剧。在这方面,我觉得家长责任重大。一般来说,家长工作劳累了一天,下班回来主要的消遣方式就是看电视剧,这很容易引导孩子也跟着看。许多同学只要看上一集,就想全看完,而且同学们也经常围绕剧情、剧中人物互相谈论,这会激发她们看下去的欲望。她们尤其对其中的爱情内容比较感兴趣,会在一起讨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结局等。我们还处于成长状态,过早、过多地接触情感的内容会让我们陷入无益的幻想中。

    王宇航:影视剧中的暴力内容,对我们的影响确实很不好。我想如果有关部门能把影视剧进行分级,限制青少年看暴力片就好了。比如美国大片《冷山》在国内公映时,许多电影院都爆满,未成年人看也不受任何限制。而前些日子我去美国时,晚上与两个国外的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刚好放映的也是《冷山》。可是因为这部片子在美国是限制级的,我们未成年人要看的话必须有成年人陪同,结果就没看成。所以,我觉得对于影视剧进行分级是当务之急。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