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华泰城店铺租金:螳螂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9:21

螳螂拳  

 

目录·武术简介

·形成发展

·主要流派

·风格特色

·招式动作

·技击原则

·学习要领

·代表人物

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螳螂拳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今为莱阳市),赵珠、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坤山、王宝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承人,尤其是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

  

  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当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明末,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瞳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王郎见赵珠从小攻文习武,出类拔萃,便把螳螂拳传授给他。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无奈,赵珠就将拳术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蜘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从“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后人称他为“乱接“或“拦接”是不正确的)。

  

  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病危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从小习医的高深医术,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高成学的哪家功夫,已无记载)。从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门。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

  

  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

  

  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李坤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个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之中,使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着;能招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发觉。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设擂台考赠他一块金牌匾,为蒋介石所亲书,上写“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王玉山的铁拳如暴风骤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几局过后亦大获全胜。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

  

  莱阳的螳螂拳也兴盛一世。螳螂拳传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他们和他们的徒弟都出了不少高手。

少林长拳攻防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一类优秀拳术。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其它拳术的一些优点加以改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独立拳派。

       梅花螳螂拳的特点: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钮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的的特点:

  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的特点: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上,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的劲造。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但不是完全没有。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辅助劲有长劲、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代表人物

  李秉霄,清乾隆年间莱阳赤山史家河人,外号李二钩和二钩爷,是清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的第十七代。(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李的十八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他们承认二钩爷是他们的祖辈,秉霄开始从文考取贡生,后因再考不第而弃文习武,苦练数年后,成为螳螂拳的一代宗师(因他练的双钩很出色,所以人称李二钩)。秉霄传艺给莱阳赤山村人赵起禄、乳名珠、清嘉庆年间人。起禄、传艺给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清道光年间人,外号梁一眼,。家里的堂号为"德顺堂",梁是螳螂拳的重要传播人。他的身体瘦小,但其武艺过人,据家乡的后人粱振照讲:"我现在住的六间房子是姜化龙给盖的,当时姜问梁学香房子盖的结实不结实,梁讲:"结实是结实,不过经不起我三腚(臀)肘,"梁在东山墙上靠了一腚肘,结果东山墙从上至下裂了一道缝",粱学香先生传艺较广,就目前所知,他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 牟平等地都授过徒,在北京开过丝绸店也传过艺,据梁氏祖谱载:"恩赐七品职"至于他何时何地任何职,后人不清楚,调查也无结果,据初步调查,在烟台市范围内梁学香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姜化龙,李明环、 孙碤、郝宏、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祝永修等人,其能继承粱学香技艺,有一定名望能向下传播的是:姜化龙、梁敬川、郝宏、修坤善等人,而姜化龙则是梁学香后该拳种的主要传播人。

  姜化龙,字云生,生于1855年,卒于1924年,莱阳黄金沟人,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凝肥,若无能者,及试其伎则灵巧若猿'。姜化龙不仅个人武高艺精,而且传艺面较广。他的授拳足迹遍及胶东半岛,还在张作霖手下授过拳脚。同时他与宋子德合作研究螳螂拳技术,对该拳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姜化龙与宋子德、李丹伯、王永生等为结拜弟兄 。

  郝宏,字莲茹,烟台市莱山区初家庙后人,生于1864 人年,卒于1914年,也是粱学香之后该拳种的主要传播人之一,郝开始习罗汉拳,在北京比武时,因枪术出色,人称"神枪郝',后从师粱学香,与学香之子梁敬川结拜弟兄,与敬川互相交流螳螂拳技艺,30多岁时回烟台授拳,40余岁去逝。

  修坤善,海阳县东村西河人,生于1861年,卒于1946年,是梁学香晚期徒弟之一,除在本县传艺外, 40多岁时到栖霞等地传艺。

  孙碤,栖霞县铁口宋家埠人,清武秀才,梁学香晚年时,孙将梁请到家里授拳三年。

  梁敬川,是梁学香之子,据其后代讲:敬川曾保过镖,在北京比过武,考过顶子,先后在莱阳、烟台、北京等地传艺。

  姜化龙一支的流传情况及代表人物

  姜化龙先生传艺广,弟子多,在当时有威望的为:宋子德,李坤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等人。目前尚健在的有闫学信和姜化龙的外甥李殿魁。

  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因家庭富裕人称宋二爷,年令与姜化龙相同,卒于化龙之后,宋子德原习猴拳和长拳,后与姜化龙结拜,始习螳螂拳,因其有文化、故对螳螂拳理论上的整理和发展有一定贡献。宋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培养出一批有名的螳螂拳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坤山,原随父李丹伯习长拳,三合功,后随姜化龙习螳螂拳,任莱阳县国术馆长,曾代表山东省参加过1933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国术馆解散后,任过乡校校长等职,后去台湾。

  胶东一带对习螳螂拳功夫深并有一定造旨的拳师推举为:"三山、两亭、一郝",三山为:李坤山,王玉山、 崔寿山,两亭为:宋环亭、赵石亭,一郝为:郝宏,另外,还有铁胳膊姜玉龙。

       郝宏一支的流传情况及代表人物

  郝宏传艺于烟台等地,技艺好的有其长子郝恒议,二子郝恒禄,四子郝恒信,五子郝恒坡等人。

  郝恒议,1885年-1923年,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的武术教官。

  郝恒禄,字绥唐,号云谷子, 1887一1948年,技艺精湛好交友,好念经,外号人称:"郝老道"。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过艺。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县国术馆副馆长,去逝于上海。

  郝恒信,字绥林,1893-1957年,外号人称"郝四彪子",为人忠厚老实,以气功、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十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员,烟台的"郝家拳房"为当时烟台的八大拳房之一。

  郝恒坡,外号人称"五猴子",他的功夫扎实,技术精巧,身体灵活,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第五十国术讲习所所长。

  郝宾(又名郝斌),字善卿,1906一1984年,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习梅花螳螂拳,曾去大连向纪春亭深造过"摘要拳",在梅花螳螂拳的演练与使用上有独到之处。他传艺于牟平、烟台、青岛、东北等地,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现其徒弟众多,遍及国内外。

螳 螂 拳 之 源 流

 螳螂拳的由來,據各傳承門派所說,皆由明清初之間的「王朗」所創,王朗為山東即墨人,

雖然王朗創始螳螂拳的經過敘述,今日已無文可考,但其傳言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以下這幾則

說法為當今常聽到的言談。

          (一)螳螂捕蟬說:     

某日,王朗於林蔭下休憩,偶見螳螂捕住蟬,蝉鳴哀淒,王朗用樹枝挑撥螳螂想幫蟬解脫,螳螂

  反而沿著樹枝撲上王朗的手腕,抓傷手上表皮, 王朗因此有感而發,螳螂的動作變化迅速,抓法靈敏,王朗後來將此螳螂抓回去,每日以草稈挑戲螳螂,經幾次的默觀潛思後,悟出螳螂拳。

          (二)螳螂與車之說:

王朗有一次駕車經過樹林,正好想休息,把車停在林蔭下,休息完畢後於啟程之際,見一隻螳螂於車輪前,當車輪輾過時,螳螂迅速轉身折腰,以雙勾扣住輪子內緣,攀住輪承而不墜,王朗感到訝異,用鞭逗牠,竟立即閃展騰挪,甚有法度,王朗因此悟出折腰勾拿、偏身側打、離身飛打 的螳螂拳。

          (三)螳螂與蛇之說:

據言,王朗曾看見螳螂與一隻赤蛇相鬥,螳螂無懼於赤蛇龐大身軀,用如鐮刀的爪子,勾住蛇头,抓傷蛇眼,王朗觀畢,因此而悟出以小制大,以柔克剛的螳螂手法。

          (四)螳螂與鶯之說:

據說,王朗曾見一隻黃鶯欲啄螳螂,該螳螂體型碩大,無畏於黃鶯,閃轉得法,用爪子扣住鶯翅膀,黃鶯因此不得而去,王朗也因而悟出螳 拳。

          (五)以物為師之說:

「象形拳」中,有些門派是奉其所象形者為師,例如「鶴拳」,有言其拳是「白鶴化身」傳授。奉「白鶴祖師」、「俊鶴仙師」為祖師,此乃屬於「擬人化」或「神格化」所形成,所以說「堂朗」也有可能是「螳螂」的諧音轉化而成,創拳之人奉螳螂為師而形成,或是某王姓武師創此拳而稱「螳螂王」、「王螳螂」,可能因此而出现「王朗」的稱呼。

         其他傳言:

至於「王朗」本人事蹟,至今仍有許多傳言,是否屬實? 也無文獻可稽考,有說王朗是反清復明的志士,也有說他是挾技遊方的武者,還有說他是出於嵩山少林的俠士,另外也有說他是位報家仇雪恨的拳師,或有說是一位避仇而隱居的隱者,總之,以上這些傳言想要釐清真假,在今日來說已是非常不可能的事了!! 只能僅供參閱。 螳螂拳之門派由來簡述: 創拳始祖“王朗”所創的螳螂拳,一般說起來稱為“古傳螳螂拳”(也就是“最原始”、“最正宗”的螳螂拳)

                              ┌─→太極螳螂門

          ┼─→梅花螳螂門

古傳螳螂門┼─→秘門螳螂門

          ┼─→七星螳螂門

          └─→六合螳螂門

    從「古傳螳螂門」流傳所發展出來的門派有「秘門螳螂

    門」、「七星螳螂門」、「梅花螳螂門」、「太極螳螂門」

    、「六合螳螂門」。

    「秘門螳螂門」依據傳承表記載,是由梁學香之徒宋子德所创至於「八步螳螂門」及「摔手螳螂門」據傳言是從「梅花螳螂 門」 衍生出來的,但此言無資料可稽考(本頁)。

   現今目前國內外社會及民間有許多不同的螳螂門派, 如:「"某某"螳螂門」或是「螳螂"某某"門」或「"某某" 螳螂"某某"門」等等,今日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的不同名稱的螳螂門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螳螂門某受傳之人自立門戶而另稱。

      (二)螳螂門某受傳之人兼學他門派而另稱。

      (三)他門派某受傳之人兼學螳螂拳而另稱。

       另外南派也有螳螂拳,門派名為「周家螳螂] 創始人「周亞南」,但此拳屬於南派拳系,與一般常見的螳螂拳(北派拳系),屬於不同系統,也沒有什麼直接相關之處。

   七星螳螂門之風格特(簡略概述):

七星螳螂,其名又稱“硬螳螂”,主要步法結合北少林拳的馬步,再加上猿猴步及"七星樁步"(七星螳螂名稱由此而來),其特點是動作嚴謹,一氣呵成,手法剛柔並濟,長短並用,出手必連步,所謂「上打螳螂手,下踢鉤子步」,七星螳螂手法中更加包括一些擒摔跌的手法。

 梅花螳螂門之風格特色(簡略概述):

其特色與七星螳螂相似,梅花螳螂特色在於手法,由於一出手就有數幾手連貫而出,故有稱謂:「一出手如梅花五瓣」(意指一出手招式環環相扣彷彿像梅花所展放開來的五個花瓣環環相連),此乃梅花螳螂名稱之由來,手法綿密緊湊疾速,變化多端,所謂出手閃電獨一家,步法方面大多以大入環步配合七星步、虛步、馬步及猿猴步為主。

 秘門螳螂門之風格特色(簡略概述):

其手法特色短打低架、剛猛短勁,腰身發勁特點裡有起落勁,身法特點沉肩、墜肘、沉襠、豎項,步法以不丁不八步為主,行進間以前提後拖步為主,並配合出手必連步,遵循「只練藝,不練形」的原則,不過份追求模仿螳螂形象逼真,動作幅度小,花式肢體動作少,練起來快速利落,發勁以寸勁為主,手法短恍多變,一氣呵成,連貫緊湊,使人防不勝防。

 太極螳螂門之風格特色(簡略概述):

太極螳螂的手法雖以速度見長,但手法應用變化之奧妙,亦離不開如同太極拳理論中的“以柔克剛”,所傳的拳套,在各螳螂門派中較為少見,但其螳螂手法卻較為奧妙,變化莫測,另外相較於其他螳螂門派中,太極螳螂門所傳授的功力排打訓練與獨特的木人樁手法訓練,屬於較為特殊的訓練法。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