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乐花园海棠阁二手房:《资治通鉴》读几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4:29

《资治通鉴》读几遍?

2011年11月06日 08:58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被读烂了的《资治通鉴》

  在上海读书时淘的《四部丛刊》,那时一本就两百多元。

姜鹏,浙江宁海人,2000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同年9月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朱维铮教授攻读硕博士学位。2006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从事教学和研究,专业领域为唐宋学术思想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标题的问题是我问姜鹏的,因为我知道他在复旦为本科生开了“《资治通鉴》导读”的课,又写了《资治通鉴精读》的书,尤其是还看到了他摆在书架上的那一排插满了各色小纸条、书页都给撑得胀开来的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那就更非问不可了。

得到的答案是:两遍。这应该是个偏于保守的数字,其中隋唐部分那几册的书脊都给读劈了,虽然现在胶订的书的确不太牢实,但要读成这个样子,少说也得十几遍吧?这个工夫下得可真不小,要知道,就算是顾炎武,当年把《资治通鉴》全书读完,也花了整整三年。

当然, 姜鹏不至于像古人读书那样,将全书抄读一过——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用。“我本科读书的时候,每天能读十个小时,三四个小时才休息一次,现在只能读三个小时左右,而且每隔一个小时就得休息一会儿。”本科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哪怕苦读的日子想起来也是甜的。“当时老师布置去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才读几页就觉得很吃力,实在读不懂”,接着读赵翼《廿二史札记》,才慢慢读出滋味来,“现在我给学生上课,他们来问我应该去读什么书,我总是推荐《廿二史札记》”——姜鹏向学生推荐的另一本书,是钱穆的《国史大纲》,读历史的,应该“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姜鹏说,现在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兴趣太广泛,不能集中精力于专门之学。这只要看看他的书房就明白了:该有的专业著作是一本都不少的,按照四部分类法,整整齐齐地归到不同的书柜;剩下的,就五花八门、跨界得厉害了,相当大一部分是西书,政治学理论又在其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听他对自己的剖析,就颇有伯林“狐狸”与“刺猬”之分的味道:“有的人读书是高度技术化的,满足于他研究的专门领域;有的人是猎奇式的,听凭自己的兴趣指引。”他当然是后一种:“我现在最苦恼的是,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翻完几本书,结果没有一本是本专业的……”好在他不读小说,不然时间要被占去更多:“到目前为止,小说我就读过三本,《围城》,《红楼梦》,还有《三国演义》。”有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你看,一位研究宋史的学者,竟然没读过《水浒》!

摄影 徐晓林 撰文 郑诗亮

十问Q&A

Q: 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 六千册左右。

Q: 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 初中买的一本《康熙字典》。我自己还收集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Q: 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 《积极自由》和《人和国家》。

Q: 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 一半一半。

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 每个月多则一千多,少则几百,平均下来,两三百是有的。

Q: 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 《汉书》,还有《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这是老书了。

Q: 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 喝茶,有时候放放京剧。

Q: 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 绝大多数是纸面,找不到纸本才去网上找电子版。

Q: 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 毫无疑问是《资治通鉴》。

Q: 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 《汉书》。或者带一本西方政治学理论著作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