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会所的骗局: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引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55:30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引导策略

摘     要 :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现象日益普遍, 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本文就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其成因的探讨入手,来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的正确恋爱观。
关  键  词: 大学生; 正确恋爱观
  近年来,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呈人数增多、年龄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既有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大学生恋爱则引起社会, 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约在17至24岁之间,性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人生观还不够稳定,学识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阅历还相对缺乏,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等原因,尽管他们渴望得到爱情,但未必懂得爱情;即便爱情来临,也未必能把握处理。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2005年9月新学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达到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即可登记。因此,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对大学生恋爱给予正确的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其成因的探讨入手, 详细阐述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往往只注重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心理相容度,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着意追求爱的真谛。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未免失之偏颇。现在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2.恋爱方式公开化,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虽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国外近一些年的“试婚”、“一人连续多配偶制”等婚姻观逐渐影响到大学生,使得学生常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觉得应该保持贞操,应该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光明正大,洒脱热烈,不再搞“地下工作”,甚至一些同学恋爱举止不文明, 在公共场所竟旁若无人, 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 一些人爱情不专一, 朝秦暮楚, 见异思迁, 甚至搞多角恋爱;一些人恋爱态度极不严
肃, 超越正常的恋爱关系。
3.恋爱情感随意性、盲目性成分很大
 不少大学生都有过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体验。产生寂寞心里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度过了“心理反抗期”(有称为“心理断乳期”) ,但由此形成的与父母,老师,长辈等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里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异常敏感,尽管情感上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望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再者,不少人考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的动力,感到学习和生活枯燥乏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受不健康的爱情观念的影响,于是就借恋爱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生活。据有关调查显示,418%的大学生原本是抱着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不谈恋爱的想法,可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坠入爱河,生活富有浪漫的情调,特别是节假日,看到恋爱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出去玩,而自己却呆在学校里孤独寂寞,心里不是滋味,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就匆匆加快了求爱的脚步,随意选择了一个,盲目跟从。有的同学整天如痴如醉, 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中; 有的同学加班加点谈恋爱, 致使上课时无精打采; 有的同学干脆逃课, 成为恋爱“专业户”。不少大学生在小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 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 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惟一追求。这是由于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气氛中学习、交往、生活,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的从众的趋向。
4.恋爱受挫折能力较弱
 大学生由于个性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考虑问题过于单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其中失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挫折,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的同学失恋之后, 丧失信心, 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人一旦失恋, 就一蹶不振, 认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以至于悲观厌世; 有的人视对方为仇人, 肆意诽谤, 或做出极端行为造成人身伤害。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成因
 大学生生理上已经进入性成熟期,心理上也进入恋爱阶段,必然会逐渐萌发出爱情意识,并在其整个精神世界中占据主要而突出的地位。一旦出现适宜的条件,爱情伊始便会迅速转入恋爱实践。
1.    自身因素(生理、心理)
 生理与情感需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是大学生恋爱的内在因素。
 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18-22岁,正直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里极度躁动不安,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欲望强烈,积极构思配偶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恋爱实践。因而一旦遇到接近理想的异性同学便会以各种借口,寻找各种机会进行试探和追求。
 情感需求:男女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之苦,奋力拼搏才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丰富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以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众心理:一些男女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的需求,但因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看到人家亲亲热热,自然会激发起恋爱意识和行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没有人向其求爱,孤独感、危机感、失落感就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攀比心理:相对于社会来说, 大学校园生活着一特殊的群体, 其主体是年龄、经历和文化等大体相当的大学生, 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并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在决定做事之前往往不经过慎重考虑, 常常为了攀比, 满足虚荣心而行动。同宿舍的几位同学, 一旦有人谈恋爱了, 其他人也不示弱, 也会陆续谈起来。有的甚至还要比一下, “你找个有才的, 我就找个有钱的, 总要有地方比你强”, 却没有考虑双方的志趣、性格能否相投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 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主要以经济为导向, 甚至有的人提出谁富谁光荣, 且现实是改革使贫富加大, 有的挣扎着脱贫, 有的却可以一掷千金,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 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赚钱多少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另一方面文化传播的开放性, 有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赚钱多少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另一方面文化传播的开放性, 有的媒体炒作, 使原本含蓄的性变得更暴露, 如重庆曾举办过人体模特大赛, 声称是“以全裸挑战传统”, 而这些社会现象都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和恋爱观的形成。
3.学校教育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 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较忽视。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感到很大的压力; 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握不定, 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 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环境中重要的一环, 但多数的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或者工作太忙, 或者有的父母经常吵架等因素, 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 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支持, 导致有的孩子会考虑通过恋爱来寻找感情支持。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或者是害怕而未给予正确的引导, 中国社会调查所( SSIC) 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五地对家长和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表明: 有92.5%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 86.7%的学生首先向父母求解, 但仅2.6%的家长给予了的答复。有67%学生没接受过来自父母的性教育,仅有5%的学生了解有关怀孕和避孕一般知识。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愿望, 如果社会、学校、家庭能共同给予更多精神方面的关爱和健康的引导, 提供更多的让他们发挥兴趣和才能的天地,这种让人担忧的社会现象才会得到改善。将功补过为时不晚,针对上述原因分析,我们应该积极从以下做起。
三、培养健康恋爱心理与行为
(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正确认识爱情: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大学生考虑爱情问题的无须指责, 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 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 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赋予,真正的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 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 充实人生, 促进成才的事业。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就是众所周知的典范,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就人生而言, 只有伟大的事业, 崇高的理想才具有决定意义, 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地位, 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于振兴中华的壮丽事业中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 那种“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的作法, 是不可能获得爱情的, 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 而且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理智地选择终生伴侣, 寻求志同道合的爱情。大学生恋爱时不要仅仅以貌取人, 以家庭、门第等条件择人, 而应重视人的内在品质、性格和兴趣爱好等, 这不仅是维系恋爱关系的自主性和持久性的重要前提, 而且也是恋爱关系道德性的显著标志。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认识到: 为着品德去眷念一个情人, 总是一件很善的事。卢梭也曾说过: 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当然,在具体选择情侣时, 根据实际情况, 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其它一些条件和因素, 但一般来说应当把品质、情操、志同道合放在首位。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2、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 专业基本确定,未来的事业刚刚开始清晰, 他们所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时陷入爱情的激流之中, 就势必要同时挑起爱情和学业的两副重担, 他要想正确、合理、恰如其分地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就好比一个初上舞台的演员却要同时在两部世界名著中扮演主角, 要想取得成功太难了。与其冒爱情失败、学业荒废的可悲结局, 不如理智地选择恋爱时机, 正确地把握恋爱的分寸。有人说: “只为爱情而活着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 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专业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当大学生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 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 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流传至今的裴多菲诗句“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因为学业才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
3、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爱情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爱情不仅是一种权利, 更是一生持续的责任和义务, 必须以高度慎重与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义务而无视爱的权利; 但另一方面, 只强调爱的权利, 而不承担爱的责任, 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 这种只图享受, 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谴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说: “要记住, 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 是贪淫好色之徒, 是堕落者。爱, 首先意味着献给, 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 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二)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
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平等人格
 恋人间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的双方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如果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对爱情实质的曲解。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者对对方予以约束或强迫,都不符合恋爱的道德要求。
2.自觉承担责任
 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是单纯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复吟唱,而是需要见诸行动的自觉。
3.文明相亲相爱
 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人的感情世界是非常神秘、微妙的。含蓄、文明的恋爱方式是良好修养的表现,是对恋人的尊重和热爱。恋人在公共场所出入,要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恋人独处,也要讲文明、讲道德。恋中的男女,应充分认识到不文明的恋爱方式不仅有损于爱情尊严,造成爱情的庸俗化、下流化,而且有伤社会风气,有损于大学生的美好形象。应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使双方在高尚的人格和文明的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能经得住时间与挫折的考验。遵从恋爱道德。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维护真正的爱情,这是保持爱情长久的秘密所在。没有道德的护佑,爱情也不会长久。
(三)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的关系
 友谊和爱情, 都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情感,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正确区分友谊和爱情。友谊是广泛的, 而爱情是专一的, 是以特殊的温情和忠贞为特征的。因此, 异性之间的友谊可能会开出爱情之花, 但两者绝不能划上等号。个别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男女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的关系, 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 错把友谊当爱情, 自寻烦恼, 既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又阻碍了同学间正常交往。因此, 与异性接触时,不要以为某人对自己比对别人亲近些或是合得来, 就误以为对方爱上了自己而产生爱情错觉。
 有些同学在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中,不能准确区分友谊与爱情两种性质不同的感情体验,给双方凭添许多烦恼。男女同学交往更要把握分寸,适当交往。爱情与友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感情,都是人们彼此间相互倾慕而产生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们有着诸多共同点,例如两者都源于彼此的好感;都敬慕对方的优点,在与对方的相处中学习对方的长处,以补充、完善自我;都存在给予,友谊是感情的交流与多方面的互助,二相爱的人更是互相帮助与奉献。爱情自友谊开始,友谊贯穿爱情的始终,但友谊又不等同于爱情。两者有质的区别:
1.)友谊的对象是广泛的,爱情是专一的。
  友谊存在于同性、异性、师生??之中,爱情则只限于异性之中,恋爱双方有明显的排他性,男女双方总是有意无意地想两个人在一起,又总想避开熟人,寻求两人独处。而友谊并非如此。
2.)敬慕的指向不同。
 友谊多表现为对对方的志趣、爱好、能力、才干的敬慕,而爱情除此之外,还有对爱人本身的兴趣,存在性爱的吸引力。友谊是同事、同学、同志等之间的一种平等的、诚挚的、亲密的感情,是平和的、坦诚的;而爱情是热烈的、神秘的,双方在心中都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感觉亲密无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对方的事,关注对方的生活。
3.)感情的时间长短、空间范围不同。
 友谊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友谊随时可能产生,新的朋友随时有可能出现,旧的朋友也有可能因环境、观念不同而关系破裂。而爱情是持久的、专一的、稳定的。友谊的空间很大,而爱情的空间很小,爱的空间仅仅能容纳两人。
4.)承担的义务不同。
 友谊只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而恋爱的目的与归宿就是组成家庭,除了遵守一般的社会道德义务以外,还要承担保持爱情基础的义务,承担缔结婚姻后必须的法律义务。严格区别爱情与友谊,是青年人特别应该加以注意的问题。如果界限划分不清,则会带来很多心理困扰,比如“单相思”,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两者关系把握得好,既能促使爱情的稳定,又能使朋友间的友谊更加巩固;两者关系把握得不好,可能使爱情死亡,家庭破裂,友谊中断,并进而陷入到无边的苦恼之中。
(四)了解爱的真谛,增强爱的能力
1、拒绝爱的能力。
 面对不适合自己的和自己不愿意要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不要含含糊糊,立场必须坚定如一,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因为同情、因为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而优柔寡断,不忍心拒绝,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如果不顾对方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生硬、冷酷地、不顾情面地提出分手,处理方法过于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惹出事端来,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和拒绝爱情的权利,应该学会运用尊重和机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2、接受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作出判断,并作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大学生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应在待人接物中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能承受求爱被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
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
 人间风情万种,但最真最浓的莫过于亲情、友情与爱情,亲情是人性的体现,友情是人性的完善,爱情则是人性的升华。这三种情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能尽情地淋浴爱的阳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我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祖国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总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将是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教育的好坏, 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 也是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拥有健康的恋爱心理。
参考文献:
1)      白晓玲.大学生恋爱问题心理探询[ J ] 教育艺术, 2007, (3) 1
2)        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第一版;
3)        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9。
4)        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49- 50.
5)        历玉英.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4)
6)      廖海华.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及正确引导[ J ] . 衡阳师范学院报,2005 ,26 (2) :115 - 117.
7)        周家华,王金凤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
8)        崔海波.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6.
9)        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3.
10)    戴金祥.切实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与引导.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