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药招商网:九问武汉(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32:54

九问武汉(上)

2011年11月21日 16:11:32分类:未分类

   九问武汉——致敬国父孙中山《建国方略》,城邦竞争研究系列之一
   
    罗天昊
 
   原始系列文章散发于《求是》旗下某刊,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旗下《投资者报》,中国经营报,以及《大经贸》杂志等媒体,此文经过后期整理,有增删。
 
   辛亥百年,江汉激荡。
 
   作为曾经的首义之城,武汉被重新置于风云激荡的中国舞台中心,大武汉在中国的地位,亦将被重新认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事实上,这坐位居天下之中的城市,其盛衰沉浮,皆由大势使然。
 
   自张之洞兴办洋务,昔日汉口,一度成为晚清和民国时代的重镇。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即要将武汉建设成“东方芝加哥”。而在新中国时期,相对封闭的广阔大陆,对于九省通衢的武汉,亦多有借重,武汉扼控东西,连接东西,雄踞天下之中,居中国经济版图的天元之位。自改革已降,优先发展沿海的国家大略,使武汉被遗忘在历史烽烟中。
 
   盛衰皆有道,离合总关情。
 
   百年轮回,沉浮有度。
   大国崛起,其国家中心,莫不成为重镇,若俄罗斯之莫斯科,美利坚之芝加哥。
   中国重启内需时代,则武汉以天下之中,必效莫斯科,芝加哥等,崛起于中国腹心之地。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从外贸立国,到内需立国,变化瞬息间。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东风已备,武汉可有艟艨巨舰?
 
   武汉犹如一把重剑,刚猛,却失之轻灵。武汉重工业的过于强势,压抑了大众工业的发展,而民营经济不彰,亦使其欠缺活力。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可叹的是,武汉以中国第三个科教文化基地之姿,却却上演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缺乏九派横流的气度,使武汉无法再容纳天下雄才。
 
   光谷不光,在全国高新产业园蜂起争雄的大势之下,光谷的先发优势散失殆尽,而武汉乃至湖北整体经济实力的弱小,则使光谷如建立在沙滩之上。
 
   而在长株潭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的夹击之下,武汉都市圈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难以产生协同效应。武汉有陷入“圆环套圆环公司”怪圈的危险。
 
   高端崛起,似乎更是一种愿望,贫穷而庞大的中国,更需要大众产业的振兴,而没有先发优势的武汉,亦更需要中端崛起,高端突破。
 
   大鹏展翅,前程几万里?长期隐藏在郑州阴影下的武汉铁路局终于独立,南北高铁,变为通途,武汉成为交通中心,还需要中国开启内需时代,并且扫平国内关卡。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武汉大学的校歌,隐约中已经预示了大武汉的未来。
 
   负重剑,行长路,成大器,乃是武汉崛起的必然之路。
 
   第一问  武汉崛起还需多少年?
   第二问  武汉能否担当中部崛起的龙头?
   第三问  武汉直辖为何大势未成?
   第四问  武汉都市圈能否突破“摊大饼”的模式?
   第五问   为何楚地无才? 
   第六问:光谷为何不光?
   第七问:武汉何时成为中国的“大陆中心”
   第八问:民营经济如何焕发活力?
   第九问:“高端崛起”还是“中端崛起”?
 
   小序: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一代天骄毛泽东青年时代所作的《菩萨蛮?黄鹤楼》,尽现大武汉“吞吐山河、扼控九州”的沉雄大气。
 
   武汉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流域长江流域之中,亦是中国铁路和公路交通之中枢,在外蒙独立,东北部分领土丢失于俄罗斯之后,武汉成为中心略微南移的中国的中心。居中国经济版图的“天元”之位。武汉连接南北,扼控东西,襟带山河,雄视天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就其战略地位而言,乃中国最核心的枢纽城市。当年日军进攻中国,占领武汉之后,方才迫使当时的国民政府彻底放弃正面作战,避居重庆,奉行持久战的战略以待变局,足见武汉地理位置之重要。
   以武汉为圆心,其半径1000公里左右,几乎囊括了中国的主要的经济区,北部中心的北京、天津、东部中心的上海、苏州、杭州,华南中心的香港,广州,深圳,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重庆、西安,均在其视野之内。
 
   而自近代乃至明清以来,武汉渐成天下之中。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四大名镇之首。而自武汉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及张之洞督鄂以来,武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球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武昌首义,民国肇造于此,而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称“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在建国后,武汉亦仍然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的第四大城市。美国着名学者麦金利?康韦早在1999年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将武汉列入“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
   遗憾的是,自改革开放已降,武汉竟至逐步消沉,举目四望,中国最富竞争力的城市中,已找不到武汉的踪影。
 
   在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武汉已经跌落前十之外,落后于大连、青岛。而其生产总值,不足上海三分之一,北京二分之一。甚至比重庆还低。
 
   江汉横流,英雄本色。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武汉沉浮,本为常事。百年一个轮回,今年即是“武昌首义”一百周年,探讨兴衰之道,方知武汉衰落之因,亦可求武汉未来崛起之道。
    第一问  武汉崛起还需多少年?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势二字,关乎成败。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所谓时势,既有国家乃至全球时空条件变化的因素,亦有制度和文化变迁的因素。有时候,时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人力之所为,武汉的兴衰,某种意义上,即是时势变化所致。
 
   汉口成为唐宋以来的四大名镇,乃是因为中国经济中心,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同时农业社会是内向型经济,内陆交通重要。武汉扼长江中流,凭借“九省通衢”的地利,首次跃上全国经济版图。高峰时,汉口茶叶出口总量占全球茶叶贸易量的百分之六十。武汉的发展,几乎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产物。
 
   洋务运动时期,是武汉在全国声望最高的时期,当时,武汉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商业中心,更由于《南京条约》被迫开放通商,从此向国际性大都会转型,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国内第二大经济中心,人称“东方芝加哥”。汉阳枪炮厂和卢汉铁路,使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工业和商业中心。
 
   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是全国第四大工业城市,当时由于中国努力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同时,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时势,处于战略安全考虑,中国的经济中心重新从沿海转到内陆,而作为内陆中心的武汉,自然成为重要的工业重镇。武钢,武重等武字头的大型国企崛起。而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后,打通了中国南北交通动脉,使武汉由水路枢纽,更兼陆路枢纽,
 
   武汉今日之相对衰落,乃是国家战略的大势使然。并非人力可为。
 
   无论国家或者城市,其崛起均有特殊时势。中国改革30年的崛起,其本质乃是借助全球产业大转移,以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而崛起,而珠三角,长三角的崛起,乃在于引领中国改革的先声,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枢纽。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乃是全球大陆型大国崛起的异数。无论美国,俄罗斯还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均是内生性大国,即以内需为主导,国家的繁荣,主要靠工业,商业等实业生产,以及国内消费的拉动,而中国不然,由于处于后发劣势,中国的崛起,从一开始至现在,就是外向型经济,内需从来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自70年代末开发珠三角,80年代开发长三角,90年代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其后才是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
 
   在此情况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目前的中心城市,除重庆得宜于西部开发战略外,其的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绝大多数在沿海区域。
 
   内需与武汉,有重大的内在联系,中国内需不振的时代,武汉绝无崛起的希望。
 
   外向型的经济,注定了沿海等城市,成为中国工业,商业的中心,以及对外贸易的中转地,武汉纵使雄踞全国之中,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活动并非以广阔大陆为中心,而是以对外为中心,武汉的内部河运,以及公路,铁路,均失去了其枢纽作用,武汉逐步走向衰落。甚至一度称雄国内的武汉港,成为长途汽车站。笔者回红安,就有三四年从武汉港出发。与“大陆枢纽”和“江河枢纽”被废弃相伴的,是“海路枢纽”的作用凸显,深圳,广州,上海等江浙沿海城市,乃借势崛起。
 
   在某种意义上说,武汉在改革之后的逐步衰落,其根源就在于,在优先发展沿海的战略主导下,处于内陆腹地的武汉,其战略地位下降;而在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国前三十年主流的情况下,海外贸易的发展,使武汉的内陆交通枢纽地位变得虚无。以至在一次会议上,时任武汉市委书记李宪生追问国家总理温家宝“武汉在哪里”?
 
   武汉的声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唯有隐约的踪迹可见。
 
   而武汉未来的发展,亦需借助国家乃至全球发展大势。
 
   武汉曾经作出了很多努力,2005年,武汉被纳入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2007年,武汉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国务院确定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而这些努力,均需依赖于一点,即,中国从此走向内需时代,并由此进行相关制度文明的改革。
 
   就全球大势而言,几乎所有的内陆型大国,其地理中心,均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天下之中”崛起乃大陆型经济的必然。
 
   在全球疆域广阔的大国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首推中国,美国,俄罗斯。而加拿大因为经济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地广人稀,加之人口密度过小,并不具备特别大的代表性。
 
   在俄罗斯九大经济中心中,位于俄罗斯欧亚枢纽位置的莫斯科,则不仅是该国的首都,亦是其经济中心之一,甚至是最大的经济中心。除其政治功能外,莫斯科同时还是俄罗斯的工业,金融,科技与文化中心。
   美国经济发展相对均衡,芝加哥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被称为“美国的动脉”,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内陆港口。自1948年成为美国交通地理中心之后,芝加哥逐步成为美国主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武汉在中国亦是如此,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地位相对衰落。但是未来仍然可期。其雄踞天下之中的优势,是任何时代都无法绕过去的,除非中国疆域发生改变。
 
   在十二五规划中,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中国未来趋势,而在中国成功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型,亦成为趋势。内需时代方是武汉崛起的“未来大势”
 
   但是,武汉某种意义上,只是一座未来之城。
 
   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但是,芝加哥的发展,亦经过长期等待。1848年,连接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水系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和贯穿东西部的铁路竣工后,芝加哥就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便捷的水陆运输极大地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1870年到1900年间,芝加哥的人口从29.9万猛增到170万。逐步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在芝加哥的崛起过程中,其实借助的两大时势。其一是国内市场的统一。芝加哥崛起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结束,整个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样,芝加哥的大陆枢纽,才能得到作用,否则,美国如果南北分立,或者内部关卡重重,则其中心作用将被削弱。其二是美国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变。美国立国之初,由于人口稀少,主要是通过与欧洲贸易发展,而自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多,消费能力的提高,美国经济快速起飞,外贸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美国由此转型为内生性经济大国,国内消费的比例,远大于外贸,工商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工商业,均为自由流动因素,使得芝加哥成为美国内陆商业交往的大中转地,其“大陆枢纽”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只至今日,美国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约为70%。
 
   而目前,武汉尚未等来国家大势的彻底变化。
 
   由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武汉的“大陆枢纽”功能大打折扣,在未来,中国将实施均衡发展战略,从优先发展沿海,逐步向内陆推进。而这种过过程,往往要历时久远,美国从外向型经济体向往内生性经济体转移,历时半个世纪。中国从改革开放的对外已经三十年,以美国为标准,尚需20年,纵使加快进程,最快亦需要十年以上。
 
   同时,由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消费,占经济总量仅为30%的大众消费品,才是真正可以流动的要素,而这种要素,又由于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体现出“诸侯经济”的特点,国内关卡林立,使大量财富不能跨省流动。武汉的内陆枢纽的作用,亦要大打折扣。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占全球的70%,跨省过县,运输费用繁重。从海南的西瓜,运到北京价格要翻数倍。内地的制度环境的改善,要达到沿海的水平,亦需漫漫长路。而国内关卡的取消和市场的统一,牵涉各个地方利益,亦非短期可以解决。
 
   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威权体制,经济周期,往往与政治周期紧密相连,政治人物的起落沉浮,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化,往往影响特定区域的兴衰。张之洞、毛泽东对于武汉的看法与情感,曾经助推了武汉的崛起,而在中国,自高层政治正规化之后,一般以大约十年为一个政治周期。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政治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非武汉力所能及。
 
   鉴于目前的困局,时势的变化,大约需要十年,而武汉崛起,亦是十年之后。
    第二问  武汉能否担当中部崛起的龙头?
   
    罗天昊
 
   中部崛起,已在2004年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而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5年,正是舟至中流的时候, 2010年,国务院确定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没有之一。近日,河南方面亦召开最高规格会议,研讨中部崛起大势,欲成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
 
   自中部塌陷将近三十年后,中部崛起战略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6省推向前台,同时,作为各自的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城市,亦争当中部崛起的龙头。
 
   执大象,天下往。
 
   在均衡战略下,大陆型大国的中部之中,往往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经济中心之一。虽然武汉居中国经济地理的天元之位,其它中部中心城市,却并不天然认同,而是希望“乱世英雄起四方”。
 
   长三角公认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珠三角公认的中心城市是香港,环渤海公认的中心城市是北京,而在中部崛起中,却难以找到领袖。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乃在于中部诸省中,没有一个远远领先于其它省的经济中心,而在这些城市中,亦没有诞生各个方面远远超越其它城市的中心城市。
 
   目前,中部各中心城市各有优势。长沙靠近广东,民营经济发达,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安徽与江西东向争锋,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江西则在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域中原三重身份中徘徊。武汉与河南均称自己位居天下之中。湖北拥有水利之便,而河南则有煤都之资源,山西偏居北方,靠近“环渤海”经济区,基本处于中部边缘。
 
   而在未来的中部龙头城市中,争夺最激烈的,即是武汉、郑州、湖南三地。
 
   武汉无法成为中部公认的领袖,某种意义上乃是因为其脚下的土地湖北,与河南和湖南的竞争中处于下风。80年代初期,湖北的GDP排在全国第6位,而2009年,排在了第10位。
   从个体城市个体竞争力来看,中部最大城市的排名则分别是武汉、郑州,2010年,武汉GDP为5516亿,郑州市为4000亿,。武汉实力明显超过郑州。
 
   在2010年的中国各省市GDP排名中,湖北与河南均进入了万亿俱乐部,湖北为15806.09亿元,河南为22942.68亿,河南大约为湖北的1.5倍,而十年前,河南则只是湖北的四分之三强,十年间,河南的综合发展速度,是湖北的两倍。河南的实力超过了湖北,令武汉的龙头之位,充满了悬念。
 
   而从个体城市个体竞争力来看,中部最大城市的排名则分别是武汉、郑州、长沙,虽然武汉实力明显超过郑州和长沙,但是,如果从增长速度来讲,则武汉却又是最慢的,特别是对比长沙,更是如此。而在十五年前的1994年,长沙市GDP总量仅相当于武汉的一半。而今,已近四分之三,论综合增长速度,长沙高出武汉一半。
 
   从国家战略角度而言,武汉是中部崛起当然的龙头,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亦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物流商贸中心及现代制造业中心。而胡锦涛在视察湖北时,亦提出武汉要做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虽然武汉的单一城市实力超越郑州和长沙,但是,武汉城市圈,却面临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的强劲压力。而自20世纪末开始,在各国、各地区角逐竞争力时,单个城市竞争力被区域整体竞争力所替代。
 
   武汉是中部6省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心城市。2002年,湖北启动“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核心,加上周边的黄石、孝感、黄冈等8个城市,其 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的60%和50%以上。几乎倾全省之力。而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在整个城市圈所占比重,亦达三分之二以上。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另有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八个城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均占河南的50以上,而不同的是,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的比重尚不到二分之一。整个城市群呈分散模式。但是,若论总体实力,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则已经超过了武汉城市圈,这也是郑州不愿雌伏于武汉之下的原因。
 
   长株潭城市群成员比较简单,以长沙为中心,以株洲和湘潭为两翼。长株潭的总产值尚不到湖南的一半,但是,其聚焦作用却不可小视。长株潭中聚集起全湖南省90%科技人员和80%科技成果的创新优势;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准备扩大为“3+5”城市群,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在承接珠三角产业方面,长株潭城市群远非武汉城市圈可比。整体发展速度,产业协同度,亦高于武汉,长株潭大有超越武汉,后发制人的勃勃雄心。
 
   所以,武汉虽暂居优势地位,但是郑州和长沙,携本省经济发展大势,以及捆绑城市群,激起了与武汉争雄之心,特别是郑州,作为传统的中原腹地,却要被武汉夺走中部区域中心的宝座,实在难以甘心,而在交通领域,在高铁时代以前,甚至郑州因为拥有东西向的陇海线和南北线的京广线,比武汉陆上交通地位更为显赫。郑州与武汉争雄,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势下,中部崛起的中心,不可避免呈分散化趋势,武汉虽大,但是辐射能力不足,中原城市群先天资源丰富,实力均衡,但是郑州却优势不足;长株潭发展迅速,但是总量偏小,如此,则会暂时出现多中心的局面,直到一方远远超出其他方,才可以加冕中部之王,而武汉,只能说是“诸君”,尚未正式登基。
 
   武汉虎踞天下之中,郑州城市群整体崛起,两者之争,犹如虎狼之争,呼啸中原,虽是霸气十足,若长久无得力帮手,亦恐难敌群狼。
 
   除了在城市实力与省际实力、城市群实力方面存在落差之外,武汉与郑州和长沙的竞争,亦有内在的重大区别。
 
   在既有的产业领域,武汉与郑州、长沙存在巨大差异。
 
   武汉国有企业独一无二,其重工业基础,非郑州可比。东汽、武钢,武重,武汉造船厂等国企,均为企业巨头。而郑州,则是民营经济发达。河南这几年,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0占比达到60%以上,郑州更首次突破70%,民营经济的税收占比,更在80%以上。在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数量,郑州是武汉的两倍。长沙的民营经济,也达55%,民营经济与明星企业家,正是最近几年长沙经济得以快发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54423家民营企业,为长沙贡献了接近60%的GDP。吸引了LG、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等世界500强的目光。而无论武汉还是湖北,民营经济比重,均不足50%,这也是湖北近年发展落后于河南,湖南的根源。
 
   在一些具体产业方面,长沙和郑州,亦比被重型国有企业挤占了生存空间的武汉更为灵活和丰富。如长沙虽大学比不上武汉,却有全国领先的创意产业,以及传媒产业,此外,相对湖北专注东汽,神龙等传统汽车产业,长沙的与比亚迪合作,其新能源汽车产业,亦将超过武汉。在烟草行业,长沙中烟已经成为与云南、上海烟草三足鼎立的巨头,风头前面盖过靠兼并红安烟厂膨胀的武烟。
 
   而在未来产业方面,中部诸大城市的支柱产业,则存在着同质化之忧。
 
   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到最后,亦难免出现同质化倾向,如中山与顺德、东莞的制造业之争,而在中部地区,这一趋势更难避免。条块分割的“诸侯经济”模式,使中部地区各自孤立发展,各成体系。在产业规划上,亦多有冲突和争抢之处。如,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均将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武汉欲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中心城市,以及中部崛起的龙头,不仅需要一城独大,更需要武汉城市圈以及湖北的整体崛起,若湖北成为中部实力最强省份,武汉成为中部最强大的城市群,武汉成为中部最发达城市,三位一体,方才可以平息纷争,剿灭其它城市争雄的野心,同时,在发展速度上,武汉能够通过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等努力,重新焕发活力,如此,才可以造就全方位的领先,成为无可争议中部之王。
 
    第三问  武汉直辖为何大势未成?
   
    兀立黄鹤楼顶,观两江汇流,江水汤汤,浩瀚无穷。
   武汉是一座富有雄伟气魄的城市,亦与很多伟大事件与伟大人物命同一线。
   结束两千年帝制时代的武昌首义,即发生在这里。而中国几代最高领袖,亦对武汉情有独钟,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首推武汉,而毛泽东,一生最钟爱的城市,即是武汉,其青年时代迷茫时期,即在武汉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在其晚年,则在武汉畅游长江,寻找烈士暮年的勇气与豪情。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第一站,即在武汉。
 
   在全国城市中,能够被称为大者,唯上海与武汉。在全国几大直辖市中,却没有大武汉的身影。
 
   今年来,随着中国增设直辖市的设想的流传,而在其中,武汉、西安等城市呼声日高。
   不过,就现实而言,武汉直辖,大势未成。
 
   无锋重剑,不争而雄
 
   就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武汉在全国主流城市中,尚处于中下游。若以兵器论道,武汉这把宝剑并不锋利。
 
   但是,就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而言,武汉却是一把重剑。虽不轻巧,却刚猛沉雄。其历史积淀和未来潜力,均不可小视。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武汉形胜险要,自不必说。其居天下之中的地位,无人可撼。而这种地形,使武汉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亦有局部产业,很自然处于全国无可取代的地位。作为长江航道中心,南北动脉的中心,武汉在中国交通的南北交汇处,同时作为距离世界最大水利发电枢纽三峡大坝最近的大都市,武汉能源成本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工业成本是北京的八分之一,交通成本是上海的四分之一。在武汉经济尚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即涌现出了武商这个全国商业流通业龙头。武汉亦成为中国商业物流的中心。商业的奇峰突起,凸显了武汉不争而雄的巨大潜能。假以时日,武汉将成为中国更多的中心。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遍观中部六省,唯武汉一城独大。中部崛起的龙头,武汉责无旁贷。无论是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还是建国以后的三线建设,都使武汉具备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在全国位居前三。
 
   而在目前中国的各大经济区中,其中心城市,基本都设置了直辖市,怀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和天津,长三角经济圈的上海,珠三角本可有直辖市,只是在香港的巍巍高山面前却步,而香港乃是中国政治地位最高的特区,而在西部经济圈中,重庆亦成为直辖市,就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的设置惯例来看,武汉直辖似乎水到渠成。
 
   此外,就中国国家经济地理的战略安排而言,武汉直辖,亦为大势所趋。中国的经济中心,虽然目前在东南沿海,但是,作为大陆型大国,中国目前的经济格局,乃是临时之举,由于以贸易立国,故沿海地域得海运之便,暂时领先。但是,在全国国家中,几乎所有大国,都是内陆崛起,只有日本,韩国,香港等小经济体,才适合贸易立国,大国崛起,必以内陆市场为主。如此,中国实际的经济中心,应该在长江流域,而既是长江龙口,又是沿海城市的上海,成为中国经济第一重镇,势所必然,而既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又是长江龙尾的重庆直辖,亦算合理。同样,既是中部广阔内陆崛起的中心,又是长江之腰的武汉,亦可考虑直辖,甚至,从经济意义上说,武汉直辖比重庆直辖意义更为重大,重庆直辖,某种意义上还出于国家政策考虑,有着眼西部安全之远虑。而武汉直辖,所涉及的内陆腹地,远比重庆背后的腹地,更具有战略意义,亦更为庞大和广阔。
 
   从国防角度考虑,除重庆外,所有的直辖市均在沿海,亦不合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特别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过早沦陷,导致中国经济元气大伤,政治上遭受打击,不得不既迁移工厂,还要迁移都城,即为明证。如此,在内陆腹地的武汉增设直辖市,亦可分散国家战略安全。
 
   先行者重庆,为武汉树立了榜样,作为西部区域与长江之尾结合体的重庆直辖之后,开始其腾飞之路。目前,重庆所集中的项目,已经超过了上海,若不是天津建设滨海新区,重新吸纳更多国字号和央字头的企业,重庆所争取的项目,几乎为全国之冠。而武汉除了三线建设时期的武字头企业外,改革开放以来,其获得的国家级大项目投入,远远落后于几大城市。
 
   同时,成为直辖市之后,武汉将可以挣脱湖北,发挥资源、产业、区位优势,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中部省区崛起为中国经济第四级。成为内需时代的大陆中心城市。
 
   目前,武汉已经成为国家钦定的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同时,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规划,亦获得公认,武汉成为直辖市的前奏已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怀璧其罪武汉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有时候,能力出众,却因为时代局限,优点正好成为人生腾达的绊脚石。
   论实力和战略意义,武汉早就应该设立直辖市了,但是,直到今天,武汉仍然没有实现直辖,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中,武汉可能也难以谋求直辖。
   虽是大势所趋,但是当下却时势未到。东风不来,桃花奈何?
 
   而吊诡的是,武汉之所以目前无法直辖,最重要的原因,恰恰在于它某些方面优势过于突出,特别是相对于湖北来说如此。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武汉的突出优势,在直辖时反成为劣势。
 
   2009年,武汉市的生产总值,为4560.62亿元,而湖北省为12831.52亿元,武汉所占比重,大约为36%,而武汉城市圈,所占比重则更重,大约为60%,如果武汉直辖,则按照惯例,在现在武汉的区域规划之外,肯定还要加上一些城市,大约就等于现在的武汉城市圈的大部,其经济总量,占比也可以达到大约50%。
 
   武汉在中部各省中一城独大,是其成为中部中心的最大优势,但是,武汉的一城独大,却使其难以脱离湖北。
 
   在中国各行政区中,中心城市占比,一般都没有超过30%的,上海占长三角三省总量不到20%,如果只算长三角十四市,也不过25.4%;广州为广东省和珠三角经济总量最大城市,2009年,广州总值为广东9112亿,而广东省为39081亿,广州占比不过23%。
 
   而在内地,各省最大城市,占全省的比重,亦没有超过武汉的,以与湖北相邻的几个省来说,长沙占湖南的比重大约为29%,郑州占河南的比重更低,大约为17%。
 
   同时,在很多经济区,都存在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副中心城市,甚至是双雄并立或者群雄分起的局面,如,北京与天津,大连与沈阳,广州与深圳,上海与杭州、苏州、南京。而在湖北,除武汉之外,无法找到副中心,一度被寄托鄂西重镇襄樊,其2009年总值占湖北的比例,仅接近10%。几乎是泯然众人,与武汉更是相差太远。
 
   在此情况下,如果抽离武汉,甚至在武汉直辖后,还划归一部分给武汉,则湖北经济格局,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经济总量下降一半以上,这种局面,决定了武汉目前,尚且无法实现直辖。
 
   从产业布局上来说,湖北的主要工业,知名企业,外商投资,都集中在武汉。二汽已经从十堰搬迁到武汉,除黄石有点矿产外,湖北各地普遍资源贫乏,而湖北与武汉分割之后,诸多武字头的大型企业,以及神龙汽车灯,亦不可能搬迁到其它城市,湖北的工业体系,将出现空心化的困局,而湖北的众多高校,也集中在武汉,国立和部委大学,更是只有武汉才有,这种情况下,湖北是不可能同意武汉直辖的。
 
   武汉与重庆地位类似,但是,其直辖之路,却不比重庆。
 
   重庆直辖前夕的1996年,虽然一直以来重庆与成都争雄中处于上风,但是,重庆的总产值大约1100亿,,成都大约900亿,总产值基本相当,重庆直辖之后,还有成都支撑四川经济格局。一直到今天,重庆与成都总产值,都相差不大。至2009年,重庆总产值为6500亿,成都为4500亿,而四川总产值为14150亿,直辖时扩张后的重庆占川渝经济圈的30%左右。而武汉若是直辖,经过扩张之后的武汉,占比可能要超过50%,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武汉直辖的两大条件,其一是湖北的均衡发展,而在当前的情况下,湖北的经济格局,很难改变。除非全国都进入到均衡时代,内地普遍崛起,湖北才可以借助大势,完成均衡发展,而这种局面的出现,需要到中国步入内需时代之后,此外,湖北还需要在武汉之外,寻找能够大致与其抗衡的城市,而目前,在武汉之外,襄樊和十堰,都只是比别的湖北城市稍强,但是又未达到与武汉接近的重量级。培育湖北副中心,亦需时日。
 
   武汉直辖,仍需漫长等待。
 
    第四问  武汉都市圈能否突破“摊大饼”的模式?
   
   (武汉系列之四,原文发于《投资者报》。有删改)
 
   大都市圈崛起是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都市圈的崛起,对于区域经济的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和怀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就是伴随着三个都市圈的崛起过程中造就。作为中国经济第四级,中部崛起战略,亦寄厚望于中部城市群的崛起。
 
   而在中部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又首当其冲。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又称“1+8” 城市圈。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大约60%的GDP和财政收入,的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亦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
 
   真正的智者,应该具有见落叶而直秋的敏锐。作为后发者,此前已经崛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城市圈的经验教训,足以为武汉所借鉴。
 
   武汉都市圈的两大局限
 
   前几年,武汉小伙胡戈曾讽刺陈凯歌的电影公司为“圆环套圆环公司”,暗讽北京城的格局,从一环到六环,似摊大饼一样。内核发达,外部荒凉。
 
   事实上,武汉都市圈的发展,未来亦有此种危险。
 
   就目前而言,武汉都市圈的城市结构不太合理,武汉与其他八大城市差距过大。而这个方面,武汉确实有“北京化”的倾向。在京津冀都市圈,除北京和天津之外,其它城市也乏善可称。
 
   在这个方面,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群可谓武汉楷模。在长三角城市圈中,除龙头城市上海外,其它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南京、常州、嘉兴、宁波、南通等,均为经济重镇,其它城市,并且几乎无弱镇。在珠三角诸城市中,广州和深圳并立,此外,佛山和东莞亦均为3000亿以上,除肇庆外,其它城市都在1000亿以上,结构也比较均衡。
 
   而在武汉城市圈中,除武汉超过4000亿外,其它城市总产值分别为天186亿,黄石597亿,鄂州313亿,黄冈700亿,孝感 681亿,咸宁405亿,亿仙桃261亿,潜234亿。竟然一个超1000亿的城市都没有,甚至连过500亿的城市,也只有两个。
 
   作为后发地域,武汉城市圈确实需要适当地集中,采取平衡发展战略。实行重点集约发展,来带动整个城市圈和全省工业的发展。武汉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首位度,其支柱行业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武汉一马当先,然后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亦无不可,但是,如果周边城市与武汉差别过大,则难以发挥协同效应。
 
   而在其它中部城市圈中,湖南的长株潭城市圈和河南的中原城市圈,都要比湖北的武汉城市圈结构合理。这也导致武汉虽强,但是武汉城市圈在全国15个城市圈中仅居于中流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原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的第二个局限,是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城市集中,但是却缺乏“小镇”,这个与京津冀城市圈很像,在“大北京”的三环四环的繁华镜像外,却到处都是布满城中村的落后小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面临严峻的压力。
 
   而武汉的破局之策,亦可借鉴珠三角。珠三角区域普遍出现了“小城小镇”的格局,如顺德,面积只有800多平方公里,却有十个镇,形成了一镇一产业的局面,中国的家具王国,家电王国,木工王国,均在这些小镇产生。东莞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除城区外,还设有28个镇,每个镇也都非常发达。特别是顺德,未来武汉大都市圈要实现普遍繁荣,亦需借鉴顺德,不仅实现各个城市中心城市的繁荣,亦要实现小镇式繁荣。
 
   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需“架屋梁“
 
   地区间、城市间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是城市圈发展成熟的显要特征。
 
   在国内,很多城市圈中普遍存在着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的弊端。纵使是珠三角等先行者,亦难以例外。如在珠三角城市圈内部,广州与深圳争当区域龙头,互不服气,而在制造中心,东莞和佛山亦经常欲一较高下。
 
   而在武汉城市圈中,各个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与武汉的经济的协同问题,其二是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协同问题。
 
   而首当其冲的,即是诸城市与武汉之间定位不清晰。
 
   几乎每个城市,都要做武汉的“后花园”或者是“菜篮子”,都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要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
 
   在产业协同方面,长三角城市圈目前是做得相对最好的。除上海外,其它14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南京主要侧重于物流,重化和信息产业。杭州则是上海后花园,制造业中心。苏州和常州则专攻现代制造业,无锡集中于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宁波则身兼港口、重化工业,服装等制造业三位一体。每个城市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与上海进行错位发展,主动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实行梯度发展。实现了 “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的模式。
 
   在未来,武汉城市圈亦可借鉴长三角城市圈的模式,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的模式。正如湖北农村民居中的“架屋梁“,既有主轴和核心,又互相交错,富有层次。
 
   在武汉城市圈内部产业协同方面,武汉当系贤达秦尊文,此前多有研究,亦颇合武汉未来大势。秦尊文为此提出了众多设想。
 
   黄石作为“大武汉都市圈”的次中心,其工业基础相对雄厚。以冶钢、华新为代表的冶金、建材企业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美尔雅是中国十大西装品牌之一。未来黄石何成为武汉重工业的主要合作和配套基地。建立有色冶金、建材和服装制造基地。
   鄂州与武汉山水相连,地理渊源悠久,甚至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前就是从武汉划归的。葛店生产,武汉销售,已经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模式,未来,鄂州应集中建设创业加工基地。
 
   黄冈地处大别山区,特色农业相对发达,基本上形成了“一县一业”的格局。如罗田的板栗,英山的茶叶,蕲春的药材,红安的花生等,均为全省或者全国之冠。同时,黄冈中医药发达,中医药加工企业达200多家。与发达的武汉西药产业形成互补。
 
   孝感以汽车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目前初具规模,可成为汽车配件加工基地,同时,孝感农村有生产大宗农副产品的良好条件,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当好大武汉的“米袋子”。
   此外,孝感矿产丰富,可以建立盐磷化工基地。
 
   咸宁咸宁气候湿润,被植物界誉为“中国亚热带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咸宁森林覆盖率达49.98%,居全省市州第一位。是全国闻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温泉和九宫山均有中央和省直单位驻足,堪为大武汉的“后花园”。
 
   其余仙桃的轻纺工业,潜江的石油化工,亦可重点发展。而天门,则是全国著名的棉花之乡,纺织业发达。可以联合武汉,打造纺织基地。
 
   在武汉城市圈内部的协同之外,各个城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均存在着竞争。甚至他们与武汉之间,都有竞争,如东线的黄石、黄冈等城市,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方面,直接绕开武汉,娃哈哈,雨韵等重要企业,均直接落户黄冈,而非武汉。
 
   在未来,武汉城市圈承接外部产业转移方面,亦需要规划,力争与武汉的产业实现互补。
 
   (初稿时2010年公报尚未公布,所有数据均以以2009年公告为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