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丸高株式会社:首都科技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和应对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23:52
院士论坛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和应对措施

2009-12-24     阅读次数:162次

  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反而把化学性污染摆在了第一位。

  针对近年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人发出了“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的感慨,其实这种说法有相当的误导作用,是错误的而且不符合实际。应该说:我国食品安全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些还是很严重的。

  根据对消费者健康危害的重要性排列,目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源头污染突出。我国当前有七、八亿农民在以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蛋奶。而我国农民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素质和遵守法律的意识都较差。因此,有少部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是 难免的。

  二是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占多数,工艺水平落后、素质和守法意识差。因此,不出现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也是不可能的。

  食品安全存在认识误区

  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上,有些人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却是不科学的。在现实生活中,“零”风险是不存在的。

  第二,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每年造成的得病和死亡人数众多,特别是儿童。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反而把化学性污染摆在了第一位。由于不大“吸引眼球”,媒体对食源性疾病报道的积极性也远不如化学性污染高。

  第三,把食品的假冒伪劣一概而论地与食品安全划等号,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数量。假冒伪劣食品不一定就是不安全食品,对二者的处理也应由政府的不同部门负责解决。

  第四,将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

  第五,认为不合格的食品等于有毒食品。

  上述各种误区的存在,使人们对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判断发生了偏差,以至于出现了“我们还能吃什么”的说法。

  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遵循风险分析框架

  国际普遍认同的风险分析框架由三部分组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

  风险评估完全是专家行为,是专家基于科学依据对某一种食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者危害(微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进行定量的评估。比如说苏丹红,它对消费者的健康有没有危害、消费者能摄入多少、食用后会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吃多少是安全的、吃多少是不安全的,这些都需要通过风险性评估来回答。这是一个纯科学的过程。

  进行风险评估之后,专家把这个科学评估的信息传递给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决策者,由制定法律、法规、标准的政府决策者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这个过程叫做“风险管理”。当然,还要考虑到当时当地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和饮食习惯等因素。

  科学家除了把评估结果及时传递给政府决策者,也要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相关方,这就是“风险交流”。管理者制定了决策和措施以后,也应该以透明的方式传递给利益相关方,这同样也是一种风险交流。所谓的利益相关方,除了政府、专家外,还包括消费者、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保护组织等。在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极为重要,同时还要保证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完全透明的。

  伴随着评估、管理和交流这三个部分的逐一实现,人们就能够对其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形成正确、全面、科学的认识,而后做出科学的、适合国情的决策进行管理。

  保障食品安全的应对措施

  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它的职能主要是针对北京市问题进行评估,提出重点问题,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信息,重点是暴露评估(有害物质的膳食摄入量),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制度。

  2.根据“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这一概念,强调整个食物链的安全保障。在分段管理的体制下,消除监管空隙(如储存、运输、物流),进行过程监管。

  3.重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迈进。发动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创造模式,稳步推广。

  4.研究对北京市以外农产品供应基地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重点是过程监管,辅以适当的检测。

  5.重视食品溯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需求量大而管理又相对容易的食品开始(如鸡、奶、牛),从相对可行的行业开始(如食品生产加工业)。

  6.建立经常性和应急的风险交流机制——部门职责分工、工作程序、信息来源、交流对象等。

  (本文根据作者在市科协组织的第34次科学技术专家季谈会上的讲话整理)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