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恶露的图片:引用 孙氏太极拳修习要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37:26
孙氏太极拳始终贯穿阴阳混—的太极劲。它的特点是形意之整、八卦之变、太极之灵的高度融合以至浑然天成一体。走架时应注意两点:  

(1)不要走成忽进忽退而应走成如水漂落叶,水流而叶不动。其要领是两脚在运动转换中,始终虚实分明,重心平稳过渡,两脚犹如翘跷板的两端,身体重心在不露痕迹中由一端潜换至另一端,并要注意重心在前脚时,不得超过前脚的脚后心。重心在后脚时,不得超过后脚的脚前心。曲腿以膝盖与脚尖连线基本垂直于地面(135度)。

(2)不要走成硬进硬退。而要进中寓退,退中寓进。走架在形与意上都要圆。如圈套圈,如环扣环。圈者,环者是掤、捋、挤、按、采、肘、靠,八劲之意在此中互寓、互换、互变之形成。此为走架中劲意流动的窍要。劲意就是劲之意味,亦即动之潜在趋势。劲意状态应如身披五张弓:两肩根互撑,两肘互撑(1),两胯互撑,两膝互撑(2),背椎与肩根、胯根前后互撑。总之,体内各种劲意要阴阳同根互寓,以守中和之势,故日太极劲。要注意,这种互撑不是用力硬撑,而是以意微撑,全身筋肉有而似无,松不着力,唯全付骨架开合相连,均承体重。要“顺中求逆,逆中求顺”。前四字讲的是在行拳中要于周

身内外走出阴阳互逆的太极劲。后四字则是说这种劲意的转换要自然连续、圆滑、通顺。此实为太极拳走架中窍要所在。如起手有钻形,落手有翻意。起手时内气下行,内外运动方向互逆。同样,落手时,体内之气由腰上行,其劲发于脊背,贯于双手。一起一落内外两圆相合,阴阳互逆。再如打“进步搬拦捶”时,切勿只管一味向前,而应走出形示于前,劲蓄于后。前捶打出时,意呈于外,要劲意深远;同时后背要暗蓄撑靠坚实之劲,其意要幽深,藏而不露,蓄而待发。此外,在行进中,周身左右互撑,八劲或隐或现随式转换于身体内外。

技击特点   

(1)体松——松开周身关节,这样,自然生出筋骨间的劲,这种劲发出来称为惊力、弹力,而能将惯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全身上下不用拙力,骨节松开,扩张了四肢的张度。扭动幅度大,从而圆转灵活。

(2)气固——气沉丹田,从而使小腹部位充实以利于下肢的稳固,同时,成为上肢放松的依靠与内力发力的基础。

(3)神凝——意念专注,增强中枢神经在身体里面起的反射作用和对外界刺激的敏感。

   

“气沉丹田”习练法

    第一步练法:每日练拳后,借助于呼吸的深畅自然站立于树旁,面前应无、运动之物象,以便于意动,上体放松,将意念由气海穴经任脉下行到会阴穴时呼气;随吸气意念由会阴穴内收沿小腹内腔壁上升至气海穴。所不同的是,下行时是由一点纽成的一条直线,上升时此一点成为无数的点和线呈放射状充满小腹内壁,至气海穴时,其扇面撒开的最宽部位齐气海穴平,随即这齐头并进的布状整体向后至命门穴处急速下卷,呼气,同时肛门上收,此为一遍。然后,再自然吸气重新开始。二手动作配合意念与呼吸,意念上升吸气时,十指微微用力成拳,掌心一面上翻,意念下行呼气时,十指自然松直。

    要领:呼气下卷时一定要肛门内收,不然会得毛病。此法初练时尽全力集中意念,每日二三十遍一般一年左右,便会自觉下腹部随一呼一吸而运动起来,当不用高度意念集中,而能随着意运动腹部时可进行第二步练习。

虚实步练习法

    自然站立,周身放松,动作开始,同手同脚抬起,腿抬至大腿面与地平,手肘与大腿平,后腿弯曲,重心在后腿,吸气;随呼气往前迈步,迈至前脚已完全落实于地面时,方可将重心前移。初练时,可使一同道在习练者迈出之脚刚接触地面—瞬间,从其脚后跟猛力前勾一脚:使其意识至重心前移时机,从而虚实分清。

一、孙氏太极拳初级修为要点 走

    走是动静合一的基础,是虚实转换的根基。初学练走的基本要领如下:

    1、身体状态要以“九要”为规范。九要即是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要分明。

    (1)塌者,塌腰、塌腕。塌腰是将腰松开,自然下垂尾椎骨不可上翘。塌腕即将手背与小臂撑圆,使手腕部骨节撑开,小臂与手背应成135度。

    (2)提者,提肛。此意只可微有,不可太过。

    (3)扣:扣肩、膝。扣肩使肩关节撑开,扣膝则带动胯关节撑开,从而使身体上下劲间一致扣成—个圆柱形,于是劲通八方。

    (4)顶。舌顶上颚,头悬竖顶。舌顶则接通任督二脉,使神气相通。竖顶,一是与塌腰相配合,使脊椎拔开,身形自整。二是使神气贯通上下丹田,神气升降往来合一。

   (5)裹。裹膝、胯、肘。即是使身体的主要窍节带动身体,向身体重向重心线叠裹,从而蓄以弹炸力。缩中有裹,伸时显扣。

   (6)松者,松肩、松胯。松肩是使肩自然下垂,并与竖顶相对拔,自然气贯两臂。松胯则需先两足有虚实,虚足之胯,自然松垂,窍节脱开,是谓以灵。

   (7)垂。垂肩、肘。指两臂伸出后,手臂犹如悬垂之绳,两端互抻,而手臂随其自重有自然下垂之劲。

   (8)缩。缩肩、胯。其一是指缩肩、缩胯之根,使四肢劲意贯通丹田,从而得内开外合之道。其二是两臂两胯外伸时,其根也要缩,从而使肢体两端互逆,并通过脊椎主干使身体各主要窍节相互有机连通,得以外方内圆,劲意完满。

(9)起落钻翻要分明,并非指动作分明,而是指出要分清虚实与阴阳,起为阴落为阳;起为虚,落为实。起时内气下潜,落时内气自脊而上直贯两掌手指,以腹之气而言则是,起为实,落为虚。故所说要分明是内气与劲意虚实阴阳的相互转换。

    九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九要并重不偏颇。故九要合和则俱彰,偏其一则皆无。注意!!!

    九要三层意思。其一是习者周身各主要窍节、两肩根、两胯根、两肘、两藤、两腕和脊柱、骨缝之间互撑互合,贯通为一有机整体,其要核为“松”字。其二是各主要窍节之间虚实阴阳转换自然,以致能带动周身365块骨节均能虚实转换耦联一体,其要为不离起,钻落翻,则可谓之灵。其三是松腹塌腰虚灵竖顶,意收落于腹,意放走玄关,则神气相交,真气生焉。

    须知:形松劲自整,意静神自明。日常行止坐卧亦可以“九要”为规矩进行练习。

    2、身体移动之要:迈步如槐虫蠕动,往来似水漂落叶。即迈步时两脚始终在虚实转换当中,平稳过渡。其要领是:

    (1)两脚为翘跷板之两端,身体重心在不露痕迹中由一端潜换至另一端,且要重心平稳无起伏。

   (2)重心在前脚时,不可超过前脚之脚后心;重心在后脚时,不得超过后脚脚前心。身体重心在此间移动。

   (3)屈腿以135度为佳,只要膝盖与脚尖连线基本垂直于地面即可。

   (4)要进中寓退,退中寓进。即在运动过程中总要有相反的运动趋势在体内潜而待发,蓄以待机而变之势。故要先迈腿,待前脚落实后,再由松胯移动身体重心。

   (5)移动要匀速,且身形仍以“九要”为规范。

  

二练习“九要”

    歌云:练习九要是定律,初学入门切谨记;九要做到自超强,十年纯功游天际。

    九要是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九条定律。所以,练功者要以丹田为根本,以意气力为运用,以九要为准则。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达于通晓入门之捷径。 “九要”: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落分明。

    塌,就是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就是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提就是谷道内提,通脉固气之理。顶,就是三顶,即舌顶上腭,头顶天,手顶前,是通任督和舒展筋骨之理。裹,就是两腿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就必然要向里裹劲,是蓄气待发之理。松,就是要松开两肩如拉弓,但不能使膀尖外露,周身关节也要放松,主要是两肩下沉,是使气血畅通之理。垂,就是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坠(垂)劲,是引气下沉归于丹田之理。缩,就是两肩两肘,两胯与周身要极力往回缩劲,但不是松软的收缩,而是周身要往一处收劲,使周身紧凑并成为一个内外坚实的整体,是防御外来打击之理。起钻落翻,就是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打落,如车轮之循环无间,周而复始,是取胜之理也。

三、孙氏太极拳初级修为要点 劲与和

    1、劲是内劲,整劲何来?即源于脚,因此“走”是“劲”的重要基础之一。劲主要为三类劲:刚球劲、皮环劲、钢丝球劲。另外,整劲的质量还取决于意念,气息与骨系运作三者间的协同程度。协同的程度越好,劲的质量越高。

    意圆形曲。意圆是指周身处处皆可作为力的作用点,且力的方向是可以转换的,形曲指周身骨系如节节拱架相连,可产生“拱效应”。拱之根就是两足。

    ①刚球劲的作用机理是:周身骨系之开合于瞬间作用于一线(合于一点),即通过前脚踩步后脚跟步的瞬间,周身骨系互撑于一线,劲自足起。在练习前脚踩步时要注意两点。其一是踩步是抢点,即逼住对方重心,抢占发劲时机。其二是踩步时身体随之前移,此时要视对手如一根枯草或一层薄纸,不可生畏缩之心。只有如此,身体才能协同同步,整个身形才有整体平移之移,为随时发力打基础。在练习后脚跟步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一踩即跟。在后脚跟的一瞬间,后脚有蹬劲,同时将拳随势打出,并前脚同时回搓(反撑),两腿内侧互

剪(夹膝)身体有前后弹颤之形。二是这个前踩后跟和后蹬前搓的过程是两足的虚实转换过程,在劲意上构成一个圈。要使全身虚实与这个圈协同同步,必须通过两膝将足上的劲意传至上身。由于两足分立,两胯相互关联,故必须松胯,才能使足上的开合协调上体,并通过竖顶塌腰垂尾闾和松肩垂肘缩肩根,使身体处于内开外合之状,周身成为整体力系以胯为轴,以足为根,弹射于一点,故日刚球劲。(形意拳求得)   

    ②皮球劲的机理是:周身骨系的虚实开合与彼相洽合,并在彼发力之瞬间使我的力间与彼的力向相同。其初级阶段是接引劲,至后为沾吸劲。故要周身骨系协调,量彼力的大小、方向,使自身与之相平衡稳定。

    在练习中需注意的是,一是接点要松,不着力,但又不是躲闪,而是意在粘敷,在转动中接彼之劲,亦即自身的接触点有搓滚彼劲之意。二是接触点虽松,不着力,但周身仍要整实不散,即竖顶塌腰垂尾闾,沉肩垂肘缩肩根,并通过松胯,以身体引领彼之向。同时,随着两胯的转动,双脚虚实互换。一般来说,彼劲击我左身,我之双足由左实右虚向左虚右实转换,当彼劲击我右身,我则双足之虚实转换与上述相反。若彼向前牵我,我则前足虚进,后足坠实。若彼向后推我,我则将胯松转使重心移至前足,并随身体的引领,后足虚让之。总之,以使我的力向与彼的力向同向为要。而力的方向转化之枢为腰胯,其

根为双足。以“九要”为规矩,以上述机理分析为参考,通过孙氏太极拳的修为即可得此皮球劲。

    ③钢丝球劲的机理是:周身骨系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立体拱系状态,即起于双脚贯于周身的虚实开合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在交手中的具体变化将因敌而变。

    此劲的特点是内合时如螺旋缠丝,外开时在搓滚中完成圆撑。

    此劲在练习时重点也在足胯,通过两足虚实曲直交变,相互缠拧而生。并通过“九要”而使其贯通周身,令身如一拧紧的弹簧,蓄势待发,无处不是手。修为此劲当从孙氏八卦掌的练习中求之。此劲为孙氏八卦掌的入门劲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三个整劲皆源于两足,故两足的虚实变化曲直圆研是各类整劲的基础。因此,当两足虚实变化相对自如,并通过足胯相合将此贯通周身之后,三类整劲将融蓄,浑然一体,相机而变,互寓互生。孙氏太极拳之所以要活步的道理即在于此。此外,在应用中就一般而论,若发劲之机先于彼时,应以刚球劲击之。当变劲之机先于彼时,应以皮球劲放之。当变势之机先于彼时,应以钢丝球劲抽弹之。总之,三劲蓄于两足的虚实曲直之中,因敌而变。所谓“周身都是手,劲从脚下走”即是此意。   

    应该说明的是,初级整劲是明劲,源于两足,谓之“形与骨合”中级整劲是暗劲,源于腹(下丹田),谓之“骨与气合”。高级整劲为化劲(并非化介之劲,而是指无所不在的劲),源于目(玄关,上丹田),谓之:“气与神合”。最高境界“劲自虚空发出”。

2、关于“和”。

    和,即中和。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即是此意。

    在孙氏技击体系初级修为时,要着重注意用功于三个方面。一是和谐,即无论走架,推手还是对搏,力争自身肢体骨系相和谐圆融,周身劲意不散乱。二是和机,即无论推手还是对搏,要用心扑捉,利用体会各种时机(发劲之机变劲之机、变势之机)。在练习中切不可为争一时之胜负,恃强逞力,疏于机窍。否则虽偶胜于一时,但日后难以进阶。三是和度,即无论推手还是对搏、出手,进步、量之大小要恰到好处。不可欠,欠则不达。也不可过,过则为人所乘。对搏中自身始终在动态稳定当中,发放、引化应力求在自己稳态范围的极限之内,既不可出限度,也不能欠之太多。欠之太多,虽在此次接触中尚末失稳,但给了对手下次打击的机会,使自己陷于被动或失去良机。

    总之,机会常常只是一点点,感之、得之很是不易。机会一旦放过,常常立即转化为对手机会,于己非常不利。因此,在练习中应力求感受机会要准,把握机会要及时,利用机会要巧妙即恰当适度。此为“和”字在对搏时的精义。

孙氏太极入门谈

    如何正确理解孙氏太极拳呢?孙氏太极拳是一套由无为——心静——无不为的完善自我身心的修为体系。孙氏太极拳是从建立心理上的稳态开始,通过一整套身心训练的技术法要,使习者的心理与生理产生气质的升华和改变,使习者的身心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和完善,最终使习者在此过程中知真悟道,得以大慧。所以是一套由形而下而至形而上的修为体系。要正确地掌握孙氏太极拳之健身、技击等形而下之法要,亦需不离心态之恬谈虚无这一法门。要“不求胜于人”,然后才能达到“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只有不想着胜,到时候才可能练出胜人的功夫。非如此不能学好太极拳,非如此不能真识太极拳,此为步入太极攀正轨的第一法门。

    学习孙氏太极,仅知其法门,健身足矣。但若用于技击则还需了解掌握孙氏太极走架的意义、要求和特点。

    孙氏太极走架的意义是,通过周身内外的虚实转换、开合变化,以及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运动形式,使习者修为体悟周身劲意的阴阳互济,以达内外合一,动静合一,神气合一的效果。所谓求中和以至神行机圆。

孙氏太极拳对走架要求:

    1、神意要专注,所谓神凝意静。专注于何?机体随重心虚实变化中内气之升降开合、劲意之阴阳互济,以及拳式中所蕴寓的掤……等八法。

    2、气息要舒缓,开始呼吸以勿忘勿助为要。不离细微、均匀、深长,久之忘息。

    3、身形运作要松、整、匀、轻、静。即肩胯要松:自然下沉,不得较劲。身形要整,头要竖起也称竖顶。腰要塌住、尾闾下垂,有将脊椎拔伸之意,以腰带动周身,动自腰始,不离“九要”规则。运动速度要匀,其动若静。要进中寓退,退中寓进。身形起落要轻,起似沉、落似抬,不可忽起忽落,劲意要静,求以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以上为孙太极行行拳总结。

孙太极行拳走架特点。

    第一,孙太极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阴阳混一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起伏和晃动,并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在转换当中。

    第二,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一跟一撤有什么好处?其一,有利于重心潜换和动静合一的能力。其二,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者在移动中不失六合之要。上下相随是指内,即内气上下相通,内气随重心潜换如轮滚动。手足相顾是指外,即周身及四肢随重心移换要整而不散。好处还很多。

    第三,孙太极是每逢转身时,多以开合手相接。好处。其一,可诱导习者在走架中体悟太极拳之要义——圆研之理与升降开合的关系。圆研的实质是,身体随重心之虚实转换,内气之上升下降完成自转。在这个过程中辅以开合手便于诱导习者体会体内气息之升降与重心潜换相协调。有利于从此式中求得圆研、升降、开合三者的统一。其二,开合手外在之形式为一开一合,内在运动是内气之上升下降,乃任督之理,开手是通夹脊、督脉之理。合手是冲胃脘、任脉之理。就五行而言,此式有开肺经之要义。而打通气脉,肺经为其首,肺经开通,齐经具可开矣。第四,孙太极用神特点是,讲究蓄神待机,神不外张。

劲意随重心潜换而周流不息地转换,不可间断,处处因势利导,如圈、如珠、如环,圈者、珠者、环者乃是掤。.八劲之意随重心潜换而走出之形式,八劲在此形式中互寓互换互变。所谓一出手就是浑元劲、六面劲、八个劲,其实质即在于此。第五,身形之特点:始终不失六合之要,以前虚后实为主,时时蓄以形意三体式之一触即发之势。于绵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发之势。孙氏太极拳所以称太极,其原因就是该拳贯串始终的都是阴阳混一的太极劲。作为入门初级的拳手走出的样子应是形意腰、八卦步、太极胯。即身整、步活、劲柔。

    1、孙太极具有内意鼓荡、周身圆整、动静互融合一的三大特征。将形意、八卦之长自然地融于拳式之中,使习者能产生形整内松,外动内静的效应。即形意腰、八卦步、太极劲。使动与静、变与整时空互渗合一。

    2、通过太极拳的修为应使习者产生超越自我、识理、知度、自他共荣的人格倾向。

    3、在行拳要领中以缩意归窍来养生,以有而似无,勿志勿助而归中,从而能绵绵若存直养人之中气的方法。

    4、在训练方法上“体”、“用”循环共进。就是以“用”作为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以“法”作为寻求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的途径.在训练中两者应循环住复。   

    5、孙太极将形意之整实、八卦之灵变,自然地融蓄在太极拳的空妙之中。   

    孙太极在习练中要求中正平稳、舒展柔和

    孙氏技击初级层次境界特点

    以形调息,练精化气。即通过站桩、走架渐使气通小腹(丹田)。此时站桩走架要意在丹田,行拳时要注意丹田处之开合,在拳架练习上属协调自身虚实(均衡)阶段。以“九要”为规矩,在走架中求以内外整齐如一,上下相随,形意合一。在伸缩往来中求以协调同步,俱开俱合、均衡连续。注意要张中有吸,吸中有张。其要就是无论伸缩,总要掌心内吸同时抽住肩根、胯根和松腹,从而使丹田与手、足相通。

    通过拳术练就“炼精化气”的窍奥是什么?

    其一是“九要”这一个原则。其二是要将此项原则贯彻孙氏三拳(形意、八卦、太极)的拳架练习中去。其三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使这一原则与重心的变化相协调。即在拳架中使重心的虚实变化协调自然,利用重心处之开合转换来调节气血的运行和肢体的运作,引发内劲,产生炼精化气之效。故无论形意、八卦、太极皆强调“动自腰始”,道理也就在于此。

重心动用的要则和形式

    在拳术修为中,重心的运用是个核心问题。从开发内功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拳架使重心的运作有利于调息合神。这是重心运用的第一要则。那么要使重心的运作能调息,则重心必须处于稳定状态。故无论重心如何运作、转换,都要上下无起伏、左右无晃动。从劲力修为而言,重心运用的关键也是平衡。劲的方向及触点是由肢体控制,但劲的整实则取决于重心的平衡移动。重心的移动和转换有哪些形式呢?从运动状态上讲是三种,即突然变动、连续变动、随机变动。从运动轨迹上讲也是三种,即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包括圆)、圆研运动(即自转)。形意侧重于突变和直线。八卦侧重于续变和圆周、太极侧重于机变和圆研。因此只有将形意、八卦、太极融合为一,才可能使劲意完满。孙氏太极拳之所以要将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拳术提纯升华、浑然为一,道理就在于此。

    孙氏太极拳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揉合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但运用了八卦掌中的闪、展、腾、挪,手动必先身动,身动必先腰动,使腰带动一切。而且利用形意拳中起、钻、落、翻,起横不见横,起落不见落,出身不露形,一触即发之本能和太极拳中沾、粘、连随,以轻制重,以实破虚,把形意、八卦、太极拳融合成一体,它的韵味特点是:

    1、姿势上:太极拳注重松柔,八卦掌强调拧转,形意拳起、钻、落、翻。

    2、步法上:太极拳脚的一端(脚跟或脚尖)先着地,逐步过渡到全脚掌着着地,八卦掌要求脚掌平起平落;形意拳步活,进步心跟,退步必撤。

    3、速度上:太极拳是匀速的一气呵成;八卦掌是急缓相间的一气呵成;形意快慢间一。

    4、劲力上:太极拳看沉劲、化劲;八卦掌看拧劲、活劲;形意拳看整劲。

    5、动作上:

     (1)太极拳是空动——看着有,摸不着,处处走圆弧(用意不用力,沾粘连随);

     (2)形意拳是直动——走直线,横破顺,顺破横,无坚不摧(拳猛、朴实明快、简洁实用)

     (3)八卦掌是变动——动则变,变则化,变化无穷,象万花筒一样。(灵活多变,运用了闪、展、腾、挪)

    6、技法上:

    (1)太极拳之脱、粘、随技击法;

    (2)形意拳之劈、崩、钻、炮、横等击法;

    (3)八卦掌之削、塌、掖等掌法。

    在劲力上劲味独特,进退相随,步活身灵,即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掌的身法,动作敏捷,舒展圆活,拳套如为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总之,孙氏太极拳以太极为主体,揉进了八卦、形意之精华,动作严整,丝丝入扣,架式小巧紧凑,练时双足虚实分明,每转身以开合相接,以抱球为主,快慢间一,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它适合任何年龄各种体质的人练习。

   7、太极          十趾抓地

      形意    之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八卦          曲腿趟泥

   8、太极拳主宰于腰    形意拳主宰于桩       八卦掌主宰于步

      太极拳力灵        形意拳力实(刚)        八卦掌力巧

      太极拳之柔        形意拳之整           八卦掌之活

      太极拳走内圈      形意拳直踏中门       八卦掌走外圈

      太极拳注重腰      形意拳重上肢(拳)   八卦掌重下肢(步)

    懒扎衣充分体现三拳精髓:入手以单穿掌开始

    太极拳画圆 形意拳点“点” 八卦掌转圈

    孙氏太极拳将形意刚猛直入的手法,八卦掌灵活多变的身法、步法,巧妙入微地同太极拳交融一体,三家合冶一炉,创立了三派理论合一的拳术。

    孙氏太极拳既有心静意专,呼吸自然,圆活完整,协调连贯等太极拳特点,又有动静相其间气力结合,形神统一,刚柔相济等 形意拳长处;还有身捷步灵,随走随变,身正步稳,势势相连八卦掌妙趣。

    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欲要引进落空,先要舍已从人,欲要舍已从人,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于腰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是因为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孙氏太极举在技击和运动中的特点在于周身如“绳捆索缚”,犹如一只一触即高速旋转的陀螺,敌方的手越是靠近便越是离身体越远,其支点与力点的距离越长,这样在其末梢只须轻轻一拨即能使其偏离进攻方向,而惯性便使其失重,从而使自己占据优势。这种以已之长——周身一家,灵活扭转来最有效地实现引进落空就是孙氏太极拳运用劲力规律于技击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