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妇幼保健医院:边缘性人格患者手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3:39:12

1.再低落的彻底一点吧! 

住院时主治医生对我说过好几次。比起拙劣的鼓励,这句话反而叫人心情轻松起来。自己明明非常抑郁,却被说“你情绪还太高,再低落的彻底一些吧!”不知不觉中,我忽然感到,自己其实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好转的)。 


2.愤怒是根源 

“你问题的原因在于你的愤怒。”听到北山医院的北山修医生这样一说,我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抑郁和愤怒,两者关系密切是常听人说起的。但当时我却全没意识到。经医生一提点,感觉还挺新鲜的。 


3.人格不成熟 

这是现在常去病院的医师S在第一次面谈中对我说的。S毫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快速浏览了标着“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我的病历,就对我说:“你不是抑郁症,而是人格不成熟。吃药治不好所以没必要吃药。”当时我就震惊了。后来找了院长,表示我离不开药,院长就给我介绍了别的咨询师。不倾听患者的医师真够讨厌的。药明明对我起效的。要不是拼命忍住,我差点就脱口而出:不成熟的是你吧! 


4.你其实不想病好吧? 

“komorebi(笔者)实际上不想自己病好吧?病好了就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了呢。”一个临床心理医生的朋友这样问道。我心头立刻火起:我是真心想治好自己的。不过,这句问话在某种程度上确是事实。想到这点,我又惊了一下。 


5.自恋 

和旧公司的男女同事三人去唱卡拉OK。我正投入的唱福山雅治河村隆一时,女同事说了一句:“komorebi真自恋呀!”这句话足足让我抑郁了一年。自恋性人格的我,常常被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伤害到。越是喜欢的女生,伤害就越大。这段小插曲至今仍是我的创伤。 


6.人格魅力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上班族时期,经常会被人赞扬:“komorebi真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呢!”。待人接物沉稳有礼,给人一种宽厚冷静的感觉。大家眼中这样的的我居然患有人格障碍,怎么想都觉得有点讽刺。 


7.60~70分 

这是院长的口头禅。“自己打分时,把60~70分作为努力目标,50分左右表示OK。90~100分的话未免太高了些,是反转的危险信号。低于30~40分就不用勉强自己,静养休息吧。”我在出院后的半年日记里,糟糕的时候打40分,感觉好的时候打60分,基本都在50~55分这样。对我来说,55分是个比较自在、健康的状态。 


8.大气球 

主治医生说:“当你还是小孩子赖着父母要气球时,你不会理睬各种颜色形状的小气球,只会盯着一个最大的,不断要求要大的那个,要大的那个。但是,大气球容易爆,容易飞走,漏起气来也最让人失望。”嗯,我意识到了,连气球我都要100分得那个。 


9.有好好的生气吗? 

主治医生每次巡诊时,或当我因小事而爆发时,他就会问:“怎么样?最近有好好的生气吗?”为什么应该生气的时候不生气,却对没必要生气的小事勃然大怒呢?也许是因为不敢对正儿八经的事情发火。习惯了做受气包,能在丁点小事上将愤怒发泄出去,会有种安心感吧。 


10.没看到过发火的样子 

朋友和同事常说:“没看到过komorebi发火的样子。”这是因为我只对最亲近的人发火,无所保留。公共场合的失态几乎没有过。发怒是要精力的,喜怒哀乐中我的“怒”的表现手法低劣极了。一旦怒气上冲,立刻变得语塞。被他人攻击了,也无从辩驳而是整一个囫囵吞下。也许还是放不下“好人”这个假面吧。 


11.不会比父母早死 

妻子因为照顾我一度患上了暂时性抑郁症。她十分自责,某天无意中讲了一句:“活着好辛苦。”我大惊,急忙说千万不要这么想。妻子回道:“没关系,我不会在父母前走的。”我如释重负。不管怎样,父母总是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曾是为人之子,子女应当尽力让父母过得幸福。虽然嘴上不说,父母总是为子女的健康祈福,为子女的离世悲伤。我已经做了很多不孝的事了,作为报恩,现在我能做的,就是让父母不要为我伤心。 


12.言语和行动不一致 

这也是主治医生向我指出的。口头上说的好好的,“是我知道了。”“既然约好了,那我就这么做了。”,行动上却全然是相反的。“komorebi的言语和行动老是不一致。”被这么一指摘,我虽然从此留意,但却怎么也做不到言出必行。言A行B、言B行A、有言无行的事倒是层出不穷。这样来看来,以后要么不言不行,要么不言只行,大概就不会有麻烦了吧。啊啊~,头痛。(^^; 


13.我去死了 

住院时期的某个深夜,不安,恐惧,空虚感突然一起袭来,把藏着的60颗安眠药一股脑儿都吃了下去,一边哭一边吃。意识朦胧间,不知不觉的打了妻子的电话。说了些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妻子让我把电话给值班的护士。于是我意识不清的走到护士站。

听到护士说主治医生马上要来了,护士的声音仿佛很远,之后我就完全失去了意识……急救人员和主治医生来了,把我送到大医院抢救,印象中主治医生和妻子似乎都在急救车上陪着我,我感到手、脚、头都晕乎乎的……洗胃、清肠,据说手术从半夜2点开始到4点才结束。

我在凌晨6点恢复了知觉。睁开眼来,急诊医生和妻子在我面前。三人沉默了一会儿。我的喉咙很痛。不由咳嗽了几下。“因为插过管子多少有点痛的。”医生的声音透过口罩传了过来,“再晚一会儿你可就进鬼门关了。不要再做傻事了。”我别过眼去,看到自己的睡衣被剪得七零八落。“得救了……太好了……。”一个轻微的声音在我心底响起,同时 “死……好无聊啊……” 我觉得落寞。 


14.抵在喉头的刀 

切腕、大量服药后住院,主治医生对我说:“你做这些,是对着谁做的?有种把刀抵在自己喉头上的感觉。假如你是对方,你是什么感觉?”这里的“谁”,大多就是家人、妻子丈夫、恋人、朋友、职场或学校的人、尤其是医生或咨询师。我想也不想,回答道:“我会很受伤。”我知道自己做了很过分的事情。我的自伤,就是再现内心伤处的行为。心里的伤处,不论新旧深浅谁都看不见。“因为你我才受了伤。”我无法让对方看到,也无法用语言说明,我当然想忘记,但我又希望有人能明白这一切,所以不断自伤。说是自伤,我无意伤害旁人。但我常常伤害到了周围人。冷静下来,将内心痛苦有多深,向咨询师或比较好的朋友诉说,比较好吧。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忘记。因为忘不了,所以伤一直留在那里,但时间会改变一切。想死的时候的那种痛苦,不会永远持续。耐心等岁月变迁,等到心里长出其他想法,这一过程,大概就是痊愈。 


15.幼儿也有权利 

在咨询师面前,我分析了自己愤怒的模式。 

当我觉得愤怒时,我羞愧于这愤怒并难以用语言表达。为什么愤怒?对什么愤怒?我说不上来。于是就压着,沉默着,把愤怒积攒在心底。有时还会强作笑颜。对于这样的自己,我有时想观察,有时想放弃,由那时的心情决定。我知道这做法不行,但我对自己无能力为。于是灾难开始。

所以当对方不按照我希望的态度行事的话,我的愤怒就会升级。二重灾难。

“我希望你这样做。”愿望说不出口令我愈发着急焦躁和愤怒。三重灾难。

结果,当场无法发作,错过了表达时机,后悔不已,对自己的愤怒加深了。四重灾难。

无处可去的愤怒在内心猛烈翻滚,我拼命压抑,但有时也会不顾场合的突然爆发。大多数情况下,愤怒贴着标牌,长时间的封锁在我心内心深处。标牌上写的大都是“白痴!”“瞎搞什么!”“去死!”“混蛋!”……之类。这种幼稚的情感表达,对我来说是屈辱难堪的。生气时的言语,和幼儿园的小孩子没什么两样,这挫伤了我的自尊。

 听完这些,咨询师说:“当幼儿园的小孩子不也挺好的么。幼儿也有权利的哟。发言权。你不妨去听他们在说些什么,拥抱他们试试看。”那一瞬间我脑中迅速闪出一个画面:小时候当我愤怒时,因为怕自己受到伤害,父亲从不倾听我而是摆出一副威严状。 愤怒需要很多时间才能消化。这次面谈后,虽然仍没把握,但我似乎可以鼓起勇气,将它们用言语表达出来了。 

16. 啊呀糟了糟了 

住院时,除了睡觉,读报刊杂志、抽烟、喝罐装果汁或咖啡、下棋、打扑克、偶尔也和病友交谈。精神科日常生活就是如此。某天晚上,大家平时聚集的活动厅里,一个护士打开了电视。电视里正放着连续剧,病人和护士们偶尔看上几眼,时间就这么一点一滴平缓的流过。突然间,一阵可怕的音乐从电视里响起,我朝电视机望去。“咣咣—”,伴着低沉的钢琴声,画面忽然变成黑漆漆一团,有小孩子大叫:“X年级X班的XX上吊了!”,似乎是《学校怪谈》之类的电视剧。我慌慌张张的朝护士看了一眼,两人目光相交。“啊呀糟了糟了。”护士慌乱了起来。我不假思索的朝她喊:“HNK!NHK!。”于是护士赶紧把频道调到NHK,正在播放的是《老奶奶的健康法》。护士松了一口气,说道:“最近乱七八糟的节目太多了,连看个电视都不省心,还是NHK最安全呀。”呵呵,精神科由于我俩的默契得救了 (^^; 



17.你可以感到痛苦了 

“你可以感到痛苦了,就说明你确实生活在现实中了。对现实不感到痛苦反而是不正常的。”分析师这么说道。痛苦很难受,感到难受是因为看到了现实并接受了现实。BPD患者为了保护自我,常用分裂的防卫机制。把不愿认可的东西从自身剥离,通过幻想或逃避,让自己不看自己不愿看到的现实。有种苟且的感觉。但是,毕竟我们是生活在现实里,可以感受痛苦,拥抱痛苦,是迈向恢复的重要开始吧。 



18.这种时候不应该生气吧?   

我在等友人A的电话。他说要泡澡待会儿就打回来,所以我就一直等着。30分钟,1小时过去了,电话仍没来。我打发着时间耐着性子等啊等,渐渐焦躁起来。这个A总是不接我电话。一个半小时候后,我的忍耐到了极限。于是又打过去,A说:“不好意思啊,我还在泡澡呢。”我怒气冲冲的脱口而出:“你到底要泡到什么时候?!!”,然后气愤的挂了电话。后来虽然和A和好了,但却有了阴影。我把这件事告诉精神分析师,他让我郑重对待自己的愤怒,包容它,并且坚持训练。 

  

于是大概过了一个月,友人B说晚上想通话,于是我打过去。没有人接。30分钟,1小时过去了,仍无人应答。我又焦躁起来。我依旧做一些别的事来打发时间,但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怒气正在层层升级,愤怒好像正在肚子里狂风乱卷。一个半小时后,电话来了。“不好意思啊我睡着了。”我预感听到的仍是这类说辞。 

  

但是,这次的情况不同。B听到我电话里的第一声“喂喂”,就觉察到了我在生气。问道:“哎,你生气了吗?”平常这种时候,我会习惯性的答道:“没有啊。”掩饰过关,愤怒就被我压在心里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爆发。但是,这次我记起了精神分析师对我的叮嘱,要我坚持练习。于是我决定信赖对方和自己一次,鼓起勇气,回答道:“这种时候不应该生气吧?”然后B就说:“果然生气了呀,不过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因为我明显感觉到你接电话时很生气,如果你回答说你没有,那我反而会怀疑起来呢。”原来当我鼓起勇气说出这句话时,对方并不会觉得害怕,反而会觉得放心。认识到这一点后,我的一肚子愤怒、胸口堵得慌的感觉瞬间消失的干干净净,有种一身清爽的感觉。原来可以间接的表达愤怒,这简直是我人生的重大发现和大惊喜。 

  

我把这件事和精神分析师说了,他说,这可是不得了的变化呢。感情冲动的胡乱发作,绝不是令自己心安的表达愤怒的方法——我切身意识到了。 

 

19.也许他觉得我是个傻子? 

我接受精神分析有一年半了。直到最近,和分析师之间才开始有种结成联盟(信赖)的感觉。经过50多次的面谈,最近关于“好komorebi”和“坏komorebi”的话题开始多了起来。 

我说,“好komorebi”是我披着的模范生外皮,于是分析师问:“那么,坏komorebi在哪里,做些什么?”“在我背后大模大样的抽烟、懒洋洋的躺着喝酒、一副百无聊赖、看什么都不顺眼的自大样,一个事事怀疑的家伙。”“这个坏komorebi在你愤怒时会出现吧,你感觉被这个坏komorebi操纵了,也许它还觉得我是个傻子?”分析师笑眯眯的说道。“没,当然没有!我可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我也笑了起来。 虽然没这么想过分析师,但觉得别人是傻子的想法倒是有的。分析师接着启发我:“坏komorebi也有好的地方,好komorebi也有坏的地方,你可以留意观察一下。坏komorebi想表达自己的时候,不是通过语言,而是行动,如果你能改用语言来表达它,那就好了。” 自己和自己相处,与和他人相处同样重要呢。 



20.自我探索的人格障碍 

最近在看《人格障碍论的假象》,作者是精神科医生,书中的内容引用一部分如下。 

“我想暂时跳出外来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概念……当今社会,个体只能在治疗或不治疗中二选一,多少有点被逼无奈……针对自我探索的人,轻则归为“同一性障碍”,重就归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完全没必要恐惧自我探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自我探索更值得恐惧的事。” 

   

我运营这个网站很长时间,看到许多害怕、讨厌被贴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也看到不少知道自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反而感到安心的人。 

   

我自己很反感那种轻率的“你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但是,风雨交加的“自我探索”的路上,能有一件雨衣或一把伞让人躲雨(在“病”的名义下对症处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只是,雨衣和伞,都是临时手段,如果不自己努力,长时间被呵护着惯着,终究是无法破茧新生的。“因为有病一切都可以原谅。”“因为是人格障碍所以什么都无所谓了。”“只有我是特别的。”这种依赖性的想法最好不要有。保持清醒,只要状态可以,就一点点的脱出雨衣或伞的保护,鼓起勇气向前走吧。 

  


21.要别人接受自己的一切是幻想 

我已经接受了100次以上的精神分析。最近的话题是:全盘接受、坚强和自信、以及用言语表达所有感情想法。 

   

也许是独子的关系,我很不善于和人争辩。被人说了或提了要求,在回应前,我会在心里默默反复咀嚼那人说过的话。如果把这个癖好改掉,和对方的关系大概要变僵、我会感到失落、受伤。我一直隐隐这么觉得。 

   

“要别人接受自己的一切,这只是幻想。所谓的全盘接受,就包括接受自己有不接受的东西这一事实,人际交往中这一点很重要。一个人要有自信,就应当把自己的要求堂堂正正的说出来,而不是一味按照对方希望的方式去行动。这样,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被接受的喜悦,另一方面,虽然有时也会遭到拒绝令人难受,但你会因此变得坚强。” 


分析师留给我的课题是:不要用行动,而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我深深的感到,无论是BPD,还是抑郁症的患者,如果可以完成这个课题,也许感觉就会好很多吧。 


22.忍耐和放弃是不同的 

那天主治医生对我说:“你的边缘人格或自恋人格已经基本好了。现在单纯是抑郁。”精神分析也预计在明年2月结束。 

   

回顾过去,我曾一度非常隐忍,痛苦在心里日积月累,最后要么向外爆发,要么就自我伤害。最近我觉得自己的忍耐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但有时忍的实在太辛苦,对身体不好。所以,与其一味忍耐,不如整理思绪,尽量用语言表达出来。实在说不出口的,干脆就放下,“就这样吧。”想开了就好。 


“忍耐和放下是不同的。忍耐,就是明明心怀不满,但忽略自己的这种不满,咬牙硬忍,人也因此变得很有压力。放下,就是虽然对现实不满,但头脑和感情上承认自己的这种不满,把现实当成一种无奈的客观事实,接受下来,这样整个人都会比较轻松。因此,要做到放下,沉着冷静的态度,言语交流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我大学的专业是哲学。哲学中有个词,叫“达观”或“断念”。意思是心无挂碍的一种超然态度。这个词乍一看有点虚无飘渺,但我倒觉得它指的是一种扎根于现实的悠然自得的状态。

BPD和抑郁症的患者,如果可以认识到“虽然和理想不同,但既然现实是这样,所以没办法。”那么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对我的网站有什么不满,也别强忍着,放下吧(笑)。 



23.这简直是失败 

2005年6月25日,我和交往了两年,比我小7岁的恋人结婚了。我想以此为契机,治好我的抑郁症和重度失眠。于是去了千叶市国府,拜访了町沢静男先生——这位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研究者第一人之称的精神科医生。 


因为町沢医生非常有名,我挂了号后预计会等很久,哪知5分钟后就轮到了。听我描述完就诊经历,医生说:“你辗转了很多地方,就这么难治吗?” 

“我觉得你不像是边缘性人格,否则进诊疗室的第一眼我就能看出来了。毕竟看过上千人的患者了嘛。”

“边缘性人格的人80%其实是抑郁症。” 

我患有边缘性人格这一想法被医生一一否定,于是我问医生,是否觉得我是一个很自恋的人。 

“人都是自恋的嘛,我也很自恋哟。不自恋怎么活下去呀。”接着,医生说出的一番话是我当天印象最深刻的—— 

“接受150多次精神分析才有效果?我可真吃惊。这简直是失败。咨询师大概是为了多赚钱吧?普通的精神动力疗法30~40次后就结束治疗了。20多次的时候大概能感觉出是否有效果。不管怎么说,边缘人格要面谈150次也太多了,与其说是咨询师起了作用,倒不如说你是自然痊愈的。” 

我之前被告知精神分析要进行5~6年,不过到4年半的时候,我觉得凭自己的力量可以应对了,于是终止了面谈。今天听到医生这样讲,不免还是感到震惊。 

“基本上也感觉不出你有抑郁症。有的话也是轻度的,更确切的说,比较像情绪低落。” 

关于我反复割腕和大量服药的事,医生说:“过去的事让它过去,你已经新生了。一直耿耿于怀就和慢性自杀没什么两样。”

“SM也没关系嘛,普通程度的S,普通程度的M,中庸一点就放松了。顺便提一句,我的名字开头字母就是SM呵。” 

我问医生,轻度的抑郁症是情感障碍吗? 

“你又不要当精神科医生,追根究底的有点过头啦。关于病情倒比一些咨询师了解的详细多了。我也学你的方法思考看看吧?首先,今天要来医院上班,真麻烦啊,不想上班,想辞职,可能我有抑郁症?没食欲,早饭虽然吃了但完全食不知味,也是抑郁症?工作老提不起劲来,大概是适应障碍的关系。就是这样!抑郁症加适应障碍,这下可以轻松了。怎么样?这样思考下去就没尽头了。拼命给自己贴标签,看很多的精神学的书,下次大概又会变成饮食障碍患者了。” 


“你把提不起劲的原因归结为抑郁症了吧。” 

“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不想做的工作,大致粗略的做完就可以了。别人的批评就当对方在打瞌睡,不用上心。” 

“会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大都是非黑即白,事事绝对的完美主义者。” 

“你太太有一颗感觉丰富又柔软的心。她就是你最好的咨询师。”町沢医生总结道。40分钟的就诊时间很快结束了。我心感佩服。亲切、始终带着笑意、富有人情味的町沢医生,不愧是媒体和精神医学界有影响力和实力的专家。 


※补记 给读了本文,对精神分析的效果担忧或者产生误解的各位。 町沢医生所说的,是每周3~4次,每次费用高达几万日元,正式的短期精神动力疗法。一般性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确实需要5年左右的精神分析。每周或隔周进行1次,每次费用1300~3000日元。不过不管是以上哪种,肯定是有效果的,请安心就诊吧。 


24.一直逃避逃避 

和父亲因为某事大吵一架。我提高音量,眼看快要动粗了,母亲和舅母急忙插进来场面才收拾住。回到自己屋里后,我割腕了。母亲和舅母进屋来见到大吃一惊,急忙帮我包扎。 

  

我每次情绪激动暴怒后,都会吃安眠药然后躺下睡觉,这个方法能让我恢复平静。母亲和舅母也劝我好好休息一下,于是我便睡了。不知睡了多久,醒来后我去父亲的书房看了看。正巧听到父亲和舅母在说话。关于我的事。父亲说:“一直逃避逃避,再下去连能避难的地方都要没有了。” 

这句话猛的刺中了我。讨厌工作就辞职、讨厌朋友断绝联系、讨厌恋人就分手、碰到一点困难就病态的逃避、自己的病不被人理解就割腕或吃药自杀……我永远在逃逃逃。 

  

如今病情好一点了,每每回想父亲当时说的这句话,无论现状多么艰难痛苦,我都会告诉自己,绝对不能逃!逃避或面对,二选一的时候,请各位一定选择勇敢面对。这样反复数次后,困难就不再变得困难,原先痛苦的东西也会变得不再那么痛苦。 


译者注:

原文有30条语录,我编译了24条。作者是日本人,男性。这些语录他在2005年前后写成的。

根据国外调查,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是2%左右。但它的诊断和治疗并不普遍,就目前而言,这些第一手资料仍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国内出版的关于边缘性人格方面的书有2本,《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以及《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