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不孕不育看什么科:通识教育---哈佛学院前院长著书引热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01:32

哈佛学院前院长著书引热评

供稿人:张毅菁  供稿时间:2007-3-26   关键字: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这一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风向标,正处于彷徨期:哈佛学院前院长哈里·路易斯称其用户至上主义泛滥、通识教育式微。今年1月,刚刚出版了《没有灵魂的卓越:一所伟大的大学是如何忘记了教育》一书的哈佛学院前院长哈里·路易斯来到上海,就哈佛大学遭受的非议接受了《外滩画报》的专访;同时还参加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主办的“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大学的使命及师资的选择”研讨会,与上海各大高校的师生就通识教育在中美两国的发展现状作了交流。英国《泰晤士报》和香港《明报》对于这本讨论在市场化下大学教育质素如何急剧下降的书籍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哈佛学院前院长:哈佛忘记了教育

哈里·路易斯(Harry R. Lewis)于1995 年7月至2003 年6 月担任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哈佛本科生院)院长。2002 年10 月,哈佛前任校长萨默斯发动的一场课程教育改革导致了他的意外下台。路易斯于2006年出版了讲述哈佛衰落的书——《没有灵魂的卓越:一所伟大的大学是如何忘记了教育》(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该书中文版将于今年7月面世。

 

路易斯在书中表示,哈佛大学,这所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风向标正处于彷徨期——用户至上主义泛滥、通识教育式微、教改举步不前。这位哈佛学院前院长在今年1月受邀来上海参加“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大学的使命及师资的选择”研讨会时毫不隐讳地表示,这几十年来,哈佛每样东西的品质都在提高,学生更聪明了,教员更有名了,甚至教育也更强了。唯独最重要的东西没能提高——学生在学识,以及成长为这个国家所需要的优秀领导者方面的竞争力却大不如前。

 

“用户至上主义”的批判

 

哈里·路易斯认为,近年来,哈佛教师为了保全自己的终身教授地位,越来越精于专业,而学生们却越来越沦为一般人。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和学生的关系,更关注用户至上和公共关系,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哈佛把家长当成顾客,给了学生太多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他们“应该有的”、对他们来说最有益处的东西。路易斯认为,应该有那种能让学生感到“精神痛苦”的课程——让他们关注生活,为生活担忧,改变他们童年以来的一些想法,把他们推入人生和社会。

 

在路易斯看来,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物质上的成功,不是金钱和名声,而是教授公民意识,鼓励和激发学生相信充实的人生,如何为公众服务,确立道德准则,以免他们在离开哈佛后会堕落、腐败。

 

“通识教育”的意义

 

自19 世纪开始,哈佛曾先后进行了4 次教育课程改革——1869 年的选修课改革(强调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1919 年的集中分配制改革(强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1945 年普通教育改革(强调重点是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1978的核心课程改革(强调赋予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每一次改革都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对不同时代人才的教育理念的革新。

 

美国的本科教育与中国不同,学生并非从某个专业毕业,而是在本科毕业后才决定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例如律师、医生、或考虑读研。路易斯介绍,在美国大学教育中,特别是在哈佛,学生无论修读何种专业,都必须接受“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会如何对社会负责,如何审视自己的处境,如何做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而不是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用来以后找工作。也许专业课学到的数据、图形、史实,学生毕业了就会忘掉;而通识教育对学生的未来更重要、更具有影响力。

 

哈佛录取的都是优秀学生,但学业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就有良好的道德。有人说哈佛“盛产”领袖,正因为如此,路易斯觉得才有义务加强学生道德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过去,由此让他们能为未来负责。哈佛对待本科教育的方式对其他大学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英国《泰晤士报》:过分吹捧的哈佛大学?

哈里·路易斯说美国的名牌大学已经失掉了灵魂,越来越商业化。大学越来越竭力迎合学生的愿望,而不是塑造学生的性格。它们很少关心自己在创造合格公民的责任,结果使得美国社会陷入麻烦,因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这些名牌大学的良好教育。

 

英国《泰晤士报》的文章称,路易斯有个好像是哈佛共有的毛病——过高估计哈佛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在路易斯的整本书里看不出他对任何别的机构哪怕最小程度的好奇,虽然也提到耶鲁和普林斯顿是对美国未来非常重要的大学,但他的所有分析都来自哈佛。事实上,路易斯是在用一种非常狭隘的视野来审视美国的高等教育情况。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是非常民主的。虽然哈佛大学的学位有难以否认的魅力和功能,但人们仍能通过选择上别的大学来影响美国社会。

香港《明报》:哈佛也沉沦?市场主义霸权的祸害

作为一名在哈佛待了四十年的教授,路易斯痛心地表示,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的本质已由教育下一代和培养人才的崇高使命,变成了降低要求以满足“消费者”、只求售卖学位来赚取最高利润的“商业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黄伟豪在《明报》上发表文章称,香港的大学一向视能够成为另一所哈佛为梦想,但另一方面,却盲目地奉行正令哈佛教学水平下降的市场主义,这使得香港的大学发展存在激烈的内在矛盾,目标与手段背道而驰。

《外滩画报》:哈佛还是我们的榜样

中国教育学家杨东平表示,“如果说哈佛的本科生教育衰弱了,那也是从100%到90%的衰弱,和中国教育没有可比性”。

 

哈佛自上世纪40年代起就开展通识教育;可在中国,通识教育在最近两年才逐渐被接受,并被运用到本科教育中。早在1989年,杨东平就写了《通识教育论》,命运却是遭到有组织的专家批判。因为当时中国的大学实行的是苏联模式主导的专才教育,即大学教育是培养某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杨东平提倡的通识教育被认为是违反经济体制的教育方法。

 

《外滩画报》的文章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专才教育会迅速过时,很多大学都开始建立广泛的通识教育平台,其中做得最好的是上海复旦大学。新生进校不是立即被分入某个专业接受专门教育,而是在文科和理科两大平台的文学、艺术、科学、道德等领域选课。第二年才开始选择学习专业课程。但通识教育意味着要开几百门通识教育课程,给学生自由选择,如此巨大的教育资源不是中国每所高校都具备的。

 

杨东平强调,看哈佛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对西方的教育生态保持客观心态。哈佛之所以现在被批评得非常厉害,跟它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分不开。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对于政治、法律、教育的批评都是存在的,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但是批评并不妨碍哈佛在多样化环境中发展,也不妨碍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更不妨碍中国的大学视其为学习的榜样。

 

相关链接

1、哈佛前院长:哈佛大学是怎样忘记教育的

http://news.163.com/07/0116/12/34V86DGF00011SM9.html

 

2、As Goes Harvard

http://www.commentarymagazine.com/cm/main/viewArticle.aip?article=com.commentarymagazine.content.Article::10108&search=1

 

3、How to Bring Our Schools Out of the 20th Century

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15684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