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医院生殖科:中、美式教育分别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7:18
       中国的学制和美国的学制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因此中美教育的衔接性较好,有利于中国学生到美国学校继续学业.欧洲的教育体系同中国的教育体系差别比较大,学术风格也与中国不同,因此美国的教育体系通常更适合中国不容层次的学子继续学业.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3年;中小学教育分为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和初衷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小学毕业后可选择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初中开始1至3年.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科2到3年,大学本科4到6年,硕士研究生2到3年和博士研究生3到4年.
中国台湾地区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2年,国民义务教育9年,高级中等教育3年和高等教育6到10年.自初级中等教育开始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学术教育体系,目标在于学术研究以培养专门人才,包括高中3年,高等教育大学4至7年,硕士博士教育2到6年.另一体系为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传授应用学科和技术,目标在于培养使用型专业人才,包括国中后的五年制专科学院,高职3年,两年制学院,两年制技术学院,四年制技术学院及研究所.
美国学制与中国相仿,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学4至5年,硕士2年,博士4年.在高中毕业前为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提供,教育内容采用通识教育.美国自大学教育开始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有两年制职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同其他国家的学制相比,中美学制的相互兼容性更大.中国的学生到美国继续学业,其高中和大学的学历一般都能得到承认.如果他进入美国的大学读研究所,那么他在国内修的学分,大部分可以转.高中毕业要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也很方便,因为高中学科的理科方面多半已经符合美国大学的条件.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顺利申请美国的大学,但可能要补修一些学分,课程,完成学位的时间稍长一些.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也有不同之处.美国大学生入学以后,可以等到第二年,第3年再决定自己的主修课程.医科,法律在美国大学没有设专业部门,必需等完成学士学位,通过相关的考试后才有资格申请.
中国学生留学美国通常在专业课程上不会落后,但是她们必须加强英语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及创造力,并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成功.

    有人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就业市场的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影响,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反观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时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即便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则会受到其它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远远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得多。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拿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结果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是局限在做题,解题上,而非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培养创新与打好基础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繁多,多达上百种,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比较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情况与美国恰恰相反。大一统的要求,千篇一律准则,灵活与个性不够。目前我们施行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统一的课标,甚至是统一的教材。
    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如今,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笔者赴美探亲期间,有意对美国的教育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学习几个专业的课程时,相同的课程不必重复学习,这样在通过了一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后,再修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就较为容易了。这给学生一个扩大自身知识面的好机会,也为学生朝着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校学生也可以中途休学去工作,已拿到的学分仍然被保留,一年或几年后可再继续到该大学就读,直到修满学分,拿到学位。我认识的一位美籍华人妇女,她儿子读了两年大学后,告诉母亲说觉得学习没有动力,准备先到社会上干上两三年,再返回学校,一则可以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二则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位母亲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表示反对。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美国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大门敞开,人们变换职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通常人们在转入新的职业前,又开始学习相关的新课程,所以在社区大学里可见到年龄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的20来岁,有的却有40、50岁。如一位女教师原来是电脑工程师,在电脑行业工作了近20年后,觉得厌烦了,想当教师,让生活更轻松些,她就到大学进修中等师范教育,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找到了工作。还有一位哲学教授对哲学失望后改种葡萄去了,而他原来竟然是名电工。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发挥人的潜力,众多的教育机构为所有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只要你想学习,想读书,你就可以在就近的大学里找到你感兴趣的专业。报名后,通过相关的测试,学校会建议你选修什么科目。每年分三个学期,1月、5月、9月开学。课程安排在时间上也考虑得十分周到,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甚至还有从下午5点到7点的。有的老人退休后又去大学学习,以弥补以前在学习上的遗憾。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虽然现在职业教育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以及职业院校所设专业和课程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离社会的实际需要差得很远,需要大力改革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大学也朝着开放的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大学的门坎,这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未来,应该是让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少数人上大学。中国的人口众多,大学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应该办越来越多的大学。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提高全民素质不能仅靠学校等教育机构,还应有更多读书学习的场所。在美国,图书馆很多,而且借书卡是全市联网的,可在全市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借书、还书,全由自己在电脑上完成借书或还书的程序,极为方便省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从早上直开到晚上10点以后。书店也很多,里面有很多极为舒适的沙发供人安坐读书。你可以从早上开门进去看书一直到晚上11点关门才出来。里面有吧台供应热咖啡和面包。孩子也极喜欢去书店,里面有许多玩具,儿童书屋布置得如同童话世界,儿童读物设计得就像玩具,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

感受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孕育出了泱泱大国,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华夏文化。自孔子杏坛讲学,育“七十二贤”三千众弟子,桃李遍天下,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学者李泽厚更是把“中国”一词诠释为一个文化的概念。相形之下,美国,当今世界的第一发达大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兼容的文化结构,在不到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影响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和美国,在21世纪分别为最具代表东西文化的国度,在影响世界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差异。
在此,仅以我在美国一年的学习生活,点滴的片断中感受到中国和美国教育的差异谈点感想。
    我在国内经完成了小学、中学,2006年到美国的一所中学上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二)。在我到美国之前,常听人说,美国的中学教育就是玩着没有任何压力的自由自在的学习。他们高中的数、理、化水平就是中国初一的文化程度。美国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但基础知识不如中国学生扎实……然而,美国的高中学生生活到底怎样?他们在高中阶段都学了些什么?又做些什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也是很抽象的。我很好奇大洋彼岸的新的学习生活,坦白的说,十分向往一种没有压力,十分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
    到美国后才发现,其实美国的中学教育并非如我们想像中的玄妙和简单,也不是那么的如诗如画。从刚开始接触到一段时间的感知,我体会到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在中学教育,而且整个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差别。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注重学生社会责任和体能素质的培养。学生每天不仅仅是学习,学校同时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篮球、橄榄、足球、田径、游泳、拳击等等)和社会实践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全面有效的发展是美国教育体制的精髓。美国的高中不分文科、理科,而采用学分制。必修课有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历史等,选修课非常丰富,电讯、交通、工业、农业、水利、建筑、驾驶、商业、时装、食品、环境、经济、法律、文秘、外语、家政、航运、维修等领域,凡是学生感兴趣或有择业需要的内容,都有相应的课程可供选择。可以说,美国的教育是面向学生,学习的归宿和目标是定位在就业。不仅如此,校方配套设施也是围绕教学、服务学生的,学校图书馆全天向学生开放,随时可查阅、复印、下载资料。
    在课堂上,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堂俨然是一个讨论的战场,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争论是常有的事。美国学生从小习惯于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越是公开场合,越是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大家都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言之无物或是说错了也无妨,因此大家上课时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活跃,比较教师照本宣科,一人言谈要好得多,这种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地思考,从而辨明事理的多样性。
    刚开始的几天,我上课的时候都是像国内时那样,带着笔记本认真做笔记。后来发现,老师的讲台上都放有纸和笔,学生可以随意拿去做笔记,感觉十分人性化。
    在基础教育方面,相比国内而言相对弱化,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填鸭式的反复记忆。但是,他们从10年级或更早开始就会为学生安排大量如计算机网页设计、简单电路板设计、机器人设计和制作、模拟桥梁建设等科技成分大、能力要求高的课程。绝大部分的美国高中生放学后作业不多,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每天都会有较充裕的时间作自己的事。至于,享受生活、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派对等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这让人想起了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精通,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今国内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值得借鉴的。一些美国学生很会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学习上或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这种环境中,人不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再会有厌学的情绪,人人都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比如,我的同学Gohn参与做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制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就会请教我这个曾在中国获得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的高材生。每到这时,我都会运用自己的物理知识,向他一一解答。正确的解答使Gohn很佩服我,也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有意思的是,虽然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我还是不能熟练地制作机器人,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能力,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的孩子擅长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美国孩子精于实际技能、多会创造。
    如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理想阶梯,尤其是走向标榜自由世界的美国学习深造。除去对物质文明的渴求,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求,其中包括自由、开放、充满挑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文化的追求。当然,中国的教育文化富含“合和”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崇高的理念。我想,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用于发现、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完善本国教育的体制和文化,真正把教育做成培养人才、培育创新意识、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劲动力,这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直面的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培养天才,首先应具备成长天才的土壤。教育文化的土壤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强盛,关乎国家的兴衰。

中美教育的客观分析:如何衡量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讲到美国大学教育,笔者联想到几年前,杨振宁教授曾经这样讲过,清华大学的学生不比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差。但是,几乎同时,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丘成桐认为,“在中国听说美国大学生的数学特别差,但是我的感觉是美国好学生的数学好得真是不得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到底谁更正确?只有从中美教育的具体情况客观分析,才能从中找到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美国高校的大体分类
  美国基础教育是12年,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美国高等院校大约有3500~4000所。但是大部分学校是面向社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归类法,研究型大学总数并不多,大约不到300所。对于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他们有具体指标,一个大学如果有学科齐全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并立足于突破性研究,即为“国家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ies)。哈佛、普林斯顿位居榜首,笔者所执教的南密西西比大学也榜上有名。
  如果你的学校有学科齐全的本科专业,生产一定数目的硕士学位但只有很少的博士学位,那就是“硕士大学”(Master’s Universities)。美国有600多所硕士大学。剩下的本科院校要有一定比例的学士学位。还有一部分学院生产一半以上的人文学士学位,故称为“人文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有200多所。
  更多的学校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和一些职业学校或专门学校,如著名的朱丽叶音乐学院。美国没有体育学院,运动员的成长主要靠个人兴趣和私人资助。美国大约有1000多所社区学院。这些学校的学费相对便宜。两年后一部分毕业生可转到本科院校,学分照算。另一部分毕业生以他们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美国也没有国立大学,只有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之分。私立大学教育经费与政府无关,学费颇贵,尤其名校,已达每年40000美元以上。州立大学教育经费来自州政府拨款,本州内的学生可减免学费。

中美教育差异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高低,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高考的恢复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越剧世界第六,据国外媒体预测,中国GDP将于2005年、2007年、2012年、2042年分别超越英、德、日、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国。大跃进时提出的超英赶美也即将实现。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中国必须保持高速发展。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最不愿也最不想看到的,在未来几十年中,如何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顶住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如何能够保证我们拥有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是摆在我们全体中华儿女面前的又一难题。
    世界五百强在中国统统面临着一共共同的问题,“用人太难”。中国不缺人,缺的是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在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每年近百万人无法就业。我不相信中国人笨,如果苯,那工业革命前我们创造的发明总量不可能占世界2/3,即使在鸦片战争前几年,中国GDP总量在世界尚占有30%的份额。那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还存在问题,有些方面尚不健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是应试教育,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因为升学考试等其他原因,一直也没能实行开。中国的孩子在上小学前会进入学前班,升入小学后,每天的上课时间为上午8点至11点半,下午2点至5点,回家后也还需要做1,2小时功课。中学时学生为了应付中、高考,时间更是紧张,真正能自我支配的时间不会超过三个小时。
    美国教育讲究的是实用。小学六年级时他们只开设了三门功课,拼字、阅读、数学。而数学的范围也仅仅是加、减、乘、除。下午3点放学且老师很少留作业,以至美国学生感觉无聊,整天在玩。但也正因此使他们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爱好,学校也会有专门的俱乐部供他们选择。这与中国小学生为升入重点初中而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形成鲜明对比。
    初中老师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一有活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教学案例,也是发生在美国。考试是学生最头痛的事,而美国老师会用另一种比考试更好的办法来检测学生。“后天考试,内容是你们前段时间所学过的20个单词,这次考试由你们自己出题,三人一组,每组20道题,明天交上来由我选则用拿一组的题来考试,要是你们的试题质量太差,到时只能用我的了,考不好的后果你们也知道”就这样学生立刻开始行动进行讨论研究。考试后的分数虽有高低,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出题,同学们已经把单词深深的记在脑海中,老师要的不就是这种效果吗?
    说起美国高中教育自己更是有说不出的感慨,做为一名高三学生,我更能深刻体会到中、西间教育体制的差异。高中时间对他们来说已显得有些紧张,但紧张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他们的小学、初中而言。下午3点还是放学的时间。高中时他们开始选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搭配相应的课程,上课时间45分钟,每天六节课,课间仅有三分钟,在这三分钟内学生必须到书柜找出下节课需要的书,然后跑到相应的教室上课。三分钟的课间也使得老师没办法拖堂搞满堂灌。午饭时间25分钟,饭后也没休息时间,必须立刻跑去教室上课,直到下午3点放学。虽是高中,但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美国,高中学校不仅有学生会而且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俱乐部如:篮球俱乐部、美术俱乐部、报刊俱乐部等等,种类不下几十类。可以说美国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全面发展。
    这些差异可以总结为两条来说:
    1、美国学生,学习比较轻松,课程也比较自由,可以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做到全面发展。学生质量比较好。
    2、中国学生忙碌,起早贪黑的学习、做作业,以应付考试,根本没有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爱好,教学方式也是死的,学生的智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至中国学生除了考试基本上什么都不会。
    截止到2004年美国已有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而中国呢?中国本土获奖者无一人,华裔也仅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要发展,教育必须改革。根据新华社调查中国约有七成学生不满意现在的教育方式,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中国的高考,只要高考不改变,那中国的教育不管如何也总是在围绕高考这个风向标而旋转,以成绩来衡量学生,以学生来衡量学校,成为典型的应试教育国家。最终也只能在次错失崛起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