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江北海员医院:南京瞻园 图说金陵第一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26:03
南京瞻园天堂江南(6)

“瞻园”导游词(转)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座清静幽雅的庭院,便是600年前赫赫有名的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王府的旧址。

徐达,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军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是明代文武全才的大将军,官拜魏国公。死后,明太祖朱元璋念其卓著战功追封为中山王。这座王府便是朱元璋亲赐的徐达府邸的一部分,目前保存下来的主要是王府西花园部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这里先后作过东王杨秀清王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的府邸。民国时期,这座庭院先后做过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及水利委员会、特工总部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乾隆二十二年,弘历皇帝第二次巡幸江南,曾驻跸斯园,取苏东坡的一句名言“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为园子亲笔题名“瞻园”。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260平方米,是南京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在历史上曾与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及苏州拙政园、留园齐名,并称为“江南五大名园”。

同时因其有“石坡、梅花坞、平台、抱石轩、老树斋、北楼、翼然亭、钓台、板桥、梯生亭、竹深处”等著名十八胜景,名噪一时,享有“金陵第一园”的美誉。我们现在看到的“金陵第一园”金字匾额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对瞻园多次整修绿化,并在此建立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步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郭沫若为该馆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八个大字。该馆是中国惟一的一座全面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大量翔实直观的文献文物、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场景。展厅陈列有太平天国天王玉玺、幼天王玉玺、忠王宝剑、合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一大批珍贵的文书文物。

与博物馆一墙之隔的便是久负盛名的瞻园。瞻园是典型的明代江南园林,以山石著称。一条长廊横贯南北,即使是绵绵的雨季也丝毫阻拦不了你信步漫游瞻园的闲情逸致。园内三座假山风格各异:北假山陡峭雄峙,是明清时期的遗物,其中盘龙、伏虎、三猿三个洞明代就已出名。北假山临水处的两层较大的石矶,忽高忽低有凸有凹,中有悬洞,形态自然,矶上有块“水镜石”,形似铜盘,中聚雨滴,犹如“水镜”。无论从构图、叠石技巧乃至功能作用与艺术效果来看,南京瞻园的石矶都堪称我国江南古典园林所存石矶之上品。西假山婉蜒如龙,花木葱笼,上有“岁寒亭”。因四周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所以又名“三友亭”。在岁寒亭的南面高坡上,还有一亭,因其形同折扇,得名“扇亭”。

明代时在扇亭的遗址上曾建有铜亭,独具特色。《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中就详细描述了徐达的第十一世孙徐咏,邀请其表兄陈木南来家中雪夜赏梅的情景。那天正是“积雪初霁,园内红梅次第将放,园里高高低低都是太湖石堆的玲珑山子。徐九公子(即徐咏)让陈木南沿着栏杆,曲曲折折,来到亭子上。那亭子是园子最高处,望着那园中百树梅花,都微微含有红萼……”表兄弟俩坐在山顶的亭子上,一边饮酒,一边赏梅。陈木南只觉得越坐越暖,不觉连脱两件外衣,并诧异地问道:“尊府虽与外面不同,怎会如此暖和?”徐九公子答到:“四哥,你不见亭子外面一丈之内雪所不到?这亭子是先国公在世时造的,全是白铜铸成,内中烧了炭火,所以这般温暖”。

这种利用建筑构件作取暖器的方法,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尚属罕见。沿长廊前行,新近开发的“水院区”即在眼前,其间江南园林“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尤为集中。东侧的两层古建筑——“一览阁”是全园最高点,登阁观景,园中美景尽收眼底。“一览阁”三字乃文武双全的张爱萍将军所题。静妙堂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有前廊的依山建筑,明代时,名为“止鉴堂”,是徐达晚年消闲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改为“绿野堂”。清江宁布政使李宗羲重建瞻园后,将此厅更名为“静妙堂”。静妙堂是南方常见的两面临池的鸳鸯厅建筑,南部的建筑格调清新淡雅,小巧玲珑,主要用于接待女客;北部的建筑格调粗犷豪放,古色古香,主要用于接待男宾。相传在静妙堂的楹柱上,曾有一幅气势恢宏的长联,为中山王徐达晚年所撰,在清代曾广为流传。

徐达,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削平群雄,屡建战功,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表彰其战功,曾亲赐徐达对联一幅:“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本来徐达是可以颐养天年了,但朱元璋称王后,便大兴文字狱,并开始诛杀功臣。传说有一天,军师刘伯温提出告老还乡,临走前,特到徐达府上告别。他说,皇上新近在鼓平岗为功臣们建好了一座功臣楼,即将竣工,很快就将宴请各位老臣,到时你一定要紧随皇上,寸步不离。徐达追问缘故,刘伯温叹而不答,别过离去。事过不久,庆贺功臣楼落成的请帖果然送到了徐府,徐达万般无奈前去赴宴,轿至功臣楼,只见功臣楼窗户又小又高,墙壁全为夹墙,徐达不免心中一惊。

宴上,朱元璋满面红光,对功臣们大加褒扬,频频举杯,功臣们也个个兴高采烈。酒过三巡,朱元璋起身离席,徐达急忙快步跟上,朱元璋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连忙答道:“臣特来保驾。”朱元璋回道:“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吧。”徐达迫不得已,问道:“皇上果真一个也不留吗?如果真是这样,臣一家老小就拜托陛下关照了,臣虽死无怨。”朱元璋见天机识破,又回想到徐达往日的忠心耿耿,不觉动了恻隐之心,说:“丞相随朕来吧。”他们刚走出不远,“轰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爆炸了,一时间火光冲天,砖石飞崩,除徐达外,往日赫赫有名屡建战功的文臣武将们全部葬身火海。见此情景,徐达不免心悸不已,回府后一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常常在花前月下徘徊漫步,时而又沉思良久,为了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徐达写了一副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上联书成,却左思右想凑不成好的下联。

于是徐达命人就在今瞻园的门口张贴了一张告示,千金征取下联。时过不久,一位书生路经此地,见告示后,欣然揭榜人园,欣赏了瞻园一番美景后,挥就下联:“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幅下联气势恢宏,对仗工整,徐达见后大加赞赏,命人取千金赠于书生,书生笑而不纳。徐达更为敬重,便设宴款待书生,开怀畅饮,尽醉而散。后来徐达便把这副楹联镌刻在楹柱上。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副长联,是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置身“静妙堂”的南厅平台,但见南假山花木葱笼,瀑布飞泻;池水碧波粼粼,红鱼遨游。这是建园后,由我国著名的造园大师刘敦桢设计并主建的,也是刘老生前的一部力作。假山由绝壁、危崖、山谷、水洞、瀑布、洞龛、步石等组成,共用了1800多吨太湖石堆砌而成。

由于在堆砌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纹理和层次的变化,从正面看宛若天成一般。尽管南假山高不及10米,离静妙堂也不过22米远,但是巧夺天工的设计,使南假山和水池形成了“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让人有高山仰止,山谷深远,水源不尽的感觉,实为园林艺术的一大杰作。瞻园在明代时,就以“相传以石胜”著称。据史料记载,瞻园明清时为“金陵园亭之冠”,尤以湖石闻名遐迩。今天我们看到的坐落在静妙堂东侧的这块奇石名为“雪浪石”,相传石上三字为北宋文学家苏轼手书。苏轼,字号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生前酷爱收藏奇石,宋元佑八年,苏轼在河北定县时,曾“于中山后圃,得黑白石脉”,他“用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并名其室曰‘雪浪斋’”。

他还专门做了一首《雪浪斋铭引》,诗曰:“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雪斧痕”。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块雪浪石很可能寓意于宋代同名石,但是哪位文人骚客附庸风雅就不得而知了。然而这块石头确是难得的太湖石。《扬州画舫录》中说。“太湖石乃太湖中石骨,浪激波涤,年久孔穴自生”。这块湖石就像一团击在石上的浪花,又像一团积雪,随着太阳自东至百的照射,正在渐渐地融化。石头正面有无数大小不同的涡洞,背面是条条形同雪浪的斜纹,这块石头上的涡洞与斜纹有着极强的透视感和动态感,每面都迥然不同,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有各种虚实变化,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拾级而上,循廊往北,过半亭,“依云峰”映入眼帘。它宛若天际飘落的一朵云彩,与四周的桂花树相对,更出落得挺拔清秀。

每当中秋,满树飘香,令游人驻足忘返。与桂花院一墙之隔的便是“致爽轩”,顾名思义,这是园中最凉爽的去处,在“致爽轩”与边门门厅之间有一略呈方形的小院,便是“海棠院”。海棠树下耸立着一座玲珑剔透的“仙人峰”,这便是园中的镇国之石。据史料记载,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爱石成癖,北宋末年,他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御花园“寿山艮岳”,特派宠臣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在江浙两省采办湖石。凡发现民间一石一木中用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东京。当时这种运送花石的船队,每十船为一纲,号称“花石纲”。由于对百姓的巧取豪夺,引得天怒人怨,方腊农民起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运送“仙人峰”的这批花石纲在运送途中,正遇上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道路泥泞,无法成行,注定要延误运送了。

按当时规定误期就要斩首,同样是死,民工们索性揭竿而起,加入了方腊农民起义队伍,这批湖石也因此散落在江南各地。明万历年间,徐达的第九世孙嗣国公徐维志开始在瞻园大兴土木,引流为沼,挖池叠山,建堂造亭,并“收购四方奇石”,仙人峰便是在那个时候落户瞻园的。这块石头包容了太湖石的“瘦、皱、漏、透、秀”五大特点。“瘦”是指湖石整体苗条俊秀,具有临风玉立之势;“皱”是指湖石上皱折纵横自然,形态各异,奇特无比;“漏”是指石洞相套,百窍通达;“透”是指湖石玲珑剔透,浑然天成;“秀”是指湖石姿态奇巧,峻峭挺拔,堪称一块奇石。沿长廊西行,一组封闭式庭院呈现眼前,院内以花阶铺地,使人们在欣赏周围景致时,还可以注意到脚下路面也在变化,观景情趣油然而生,这便是明代瞻园著名的十八景中的“梅花坞”所在地。

据史料记载,明代时瞻园曾是植梅胜地,入清鼎革,瞻园更以梅花取胜。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描绘了瞻园种植几百株梅花的胜景:“天气昏暗了,那几百株梅花上都悬了半角灯,磊磊落落,点将起来,就如干点明珠,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清代诗人袁枚也写下了吟诵梅花坞佳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名为“籁爽风清”堂。堂前两副对联:”每当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案无俗事心常静,庭有梅花梦亦清”。就是往昔梅花坞的真实写照。在庭院南端耸立一组形似苍龙飞舞的假山群,它由100多吨体态多变的太湖石堆砌而成,体大中空,有石洞穿行其间,水流回旋,石桥连贯。

这组假山群是1998年城市道路拓宽时,由邻近的太平天国信王府整体搬迁而来,它为幽静典雅的瞻园再添新景。瞻国虽小,山水卓著,园制之精,驰誉中外,其间装点的花卉更是集天地之灵,将美丽的瞻园妆扮得犹如仙境梦幻一般,这正应了乾隆皇帝取苏东坡名言定名“瞻园”的那一句话——“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