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不育医院:转贴]蒋百里:比毛泽东更早提出完备抗日持久战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52:23
蒋百里:比毛泽东更早提出完备抗日持久战计划
蒋百里:
比毛泽东更早提出完备抗日持久战计划
核心提示:1937年,新作写成,名为“国防论”在这本书里,蒋百里除了断定,中日之间全面战争不可避免,更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蒋百里在《国防论》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用空间换时间,等待时局扭转;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而1938年5月,毛泽东才在陕北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而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形势而言,蒋百里的战略确实被国民政府执行了。
凤凰卫视6月27日《中国记忆》节目播出“国士无双蒋百里”
陈晓楠:1938年,抗日战场烽火燎原,而在大后方,广西宜山,一位将军与世长辞,虽然将军身死不在沙场,但是他身后的荣耀却异乎寻常,章士钊、黄炎培、邵力子等名流宿彦,纷纷送上挽联,挽诗,而几年之后他更是被国民政府,以国哀之礼风光大葬,纵观民国历史,能够得此殊荣者唯其一人,他就是蒋百里,民国最负盛名的军事战略家,陆军上将。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风云激荡,堪称传奇,他是文人,他和梁启超亦师亦友,和蔡锷多年同窗,更和徐志摩交情莫逆,他是军人,保定军校校长,被德国元帅兴登堡赞赏,又是国民革命军的智囊,连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今天的中国记忆,我们就请到了蒋百里的女儿蒋英女士,为我们讲述她父亲的故事,民国最后的国士无双。
解说:蒋百里浙江海宁人,自幼聪慧,思想激进,19岁赴日读书,入军校,与蔡锷同窗。5年后以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日本天皇赠剑,蒋百里回国后,几经辗转,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当时年仅30岁,授少将衔。
蒋英:这个是正合他的心愿,他也是一心要报国,一心要建设国防,建设新的军队,所以他自己就上任,当了保定军官学校的校长,他一进学校去,就抓改革,首先给每一个学生一套军装,新的皮鞋,新皮靴,要学生们仪表,很重视。第二就是抓伙食,他亲自到伙房去抓,是不是卫生,是不是有营养,第三他就抓教学,凡是老的,保定学校的教师无能为力的,他都撤掉,都让新从日本回来的上任,换老师,所以新从日本回来的都当上老师,把这些无用的老师都撤下来了。
解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创办于1912年,为当时全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而蒋百里的到来,无疑为学校带来了新的风气。
蒋英:他抓教学,教学,老师请假,他就自己亲自讲,他很受学生的爱戴,经常学生写信给他,但是事情不是那么顺利,他也有他的苦恼,第一这些闲着没事的人,下来的人,跟新上来的军官闹矛盾,就是说旧军人跟新军人相斗,他们不合作,这个旧军人净破坏我们新的改良,所以他弄得很烦恼,这是第一。第二上边的经费一直不下来,所以他也很烦恼,所以他自己就亲自到北京去了,北京去,教育部是由段祺瑞管,他去找段祺瑞,段祺瑞答应他给他,但是实际上一直没有落实。
解说:蒋百里此前多年求学,对官场之中的个中环节勾当不知也不屑,再加上当时北洋当权,他不是嫡系,虽被任用,但行事却不予方便,处处掣肘,蒋百里办军校,有权无钱,无从施展,多次碰壁后,军人的血性充盈,蒋百里决计行一事,以惊世人。
蒋英:有一天他从北京回来,半夜里头没睡觉,叫书童给他磨墨,磨墨,他写了一晚上的信,主要就是写给蔡松坡,蔡松坡你也知道,是顶好的,也是日本的,他跟他是好朋友,他把他的苦恼都告诉蔡松坡,写了这封信。然后他还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他就号召所有的学生集合,他就对学生说,用沙哑的声音对学生说,我要求你们做的,你们都做了,但是你们要求我做的,我没做,所以我要惩罚我自己,这个时候他就忙忙地向他的办公室冲去,他从手里拿出手枪来,就自杀了,学生们听见一声,都很害怕。不知道为什么到办公室一看,这个校长躺在地下,鼻孔流血,一身军装都湿了,就是他自杀了。
解说:蒋百里自杀时,由于勤务兵上前夺枪,子弹打偏,没有伤到心脏,无性命之虞,而蒋以一死誓天下的行为,却揭开了北洋军界的黑幕,国会因此对北洋政府极为不满,提出责难,各团体慰问蒋百里的电报多如雪片,要求查清事情真相的电报更是络绎不绝。
蒋英:这时候段祺瑞也着急了,就段祺瑞就亲自到日本大使馆去,就要求日本大使,派最好的医生给蒋百里治病,日本医生来了,还带来一个美丽的护士,她给蒋百里治病,蒋百里没有生命危险,可是也要休养,他们就到北京来休养。
解说:在北京,蒋百里将养身体,在日本医生的治疗下,他的伤势逐渐平复,而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开始注意起,身边这个叫佐藤屋登的日本女护士,她不仅美貌,而且贤淑,时日长久,蒋百里开始心动。
蒋英:这个护士后来就回去了,这个护士长得又漂亮,又能干,蒋百里就动心了,意思就说,他爱上了这个女子,她到日本去了,蒋百里就给她写信,向她求婚,一封不够两封,三封,四封,写了很多很美好的情书,他做文章做得很好的,想必他的情书写得也很好,打动了这个女孩子的心,她也决定到中国来了,那么蒋百里就派他的士官的同学去接她,把她带,护送到中国来,护送到天津,他们在天津就结婚了,结婚了以后就到北京来住,就安家。
解说:1913年11月,蒋百里迎娶了日本妻子,一时间各方来贺,举案齐眉,成为佳话,蒋百里的这状婚事,迅即成为民国初年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美谈。
蒋英:她是,她的日本名字叫佐藤屋登,她说佐藤屋登这个日本女子死了,我现在叫中国女子,我的名字,我姓蒋,我叫蒋左梅,蒋百里给她起的一个名字,因为她是梅,他最喜欢梅花,所以就她说蒋左梅,我是一个中国女子,叫蒋左梅,所以这个日本女子是很好的,是爱中国,爱我们这一家,在家里,教育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日本女子,她说国语,说得,她的生活,穿的衣服,都是中国衣服,你看不出来她是个外国人。
陈晓楠:蒋百里自杀之后获救,离开了保定军校,不久袁世凯称帝,蒋百里又入川辅佐老同学蔡锷讨袁,而袁世凯死后,蒋百里又陪蔡锷去日本就医,旋即为之料理丧事,1917年回国之后,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方面的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等,出版之后成为了军校的教辅。
1918年到1919年,蒋百里受邀考察巴黎和会,游历欧洲,他在法国的凡尔登亲见战火过处,民不聊生,深为触动。此后竟俨然有偃武修文之意,于是回国之后不久,蒋百里著书一册,名叫《欧洲文艺复兴史》,可请谁来作序,蒋百里想到了一个人。
蒋英:梁启超和我父亲是顶好的好朋友,顶好的,我父亲称梁启超为老师,其实他们又是老师,又是朋友,经常在一块,他们一块写文章,也经常请到我们家里来,我们也到梁启超家里去,这个回来以后,蒋百里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给他作序,梁启超写了序,写了5万字的序,所以梁启超又请,倒过来请蒋百里写序,所以有这么一个故事,现在这个蒋百里的,这本《欧洲文艺复兴史》已经都卖了,现在又出版了,又重版了。
解说:梁启超曾经回忆,为蒋百里作序,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后来这篇长序,以“清代学术概论”为名成书出版,被后人引为佳话。但蒋百里毕竟还有一个身份是军人,而20世纪初叶的中国,军阀混战,蒋百里也难身免。
蒋英:“五四运动”以后的情况就不大好了,就是国家就是北伐,就是军阀论战,军阀论战有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还有谁,四个军人,你打我,我打你,弄得中国一片战争,而蒋百里,也是,他们四个人都,孙传芳,都请蒋百里做他们的军事顾问,蒋百里那时候也都接受了。但是蒋百里都是站在打败的这一方面。
解说:蒋百里先后以军师职,服务几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都曾视他为座上宾,宁汉战争时,蒋百里辅佐的是自己的学生唐生智,举旗反抗蒋介石,无奈军阀混战,胜败难于论断,宁汉之战,唐生智不敌,蒋百里也因战败逃亡。
蒋英:一直是到唐生智,唐生智大败以后就逃到日本去了,蒋百里是在上海,那时候蒋介石只是抓不到他,唐生智,就说是我们一定要抓蒋百里。因为蒋百里家里,因为我们家里有一个无线电台,而唐生智办公室里头有密码,所以证明蒋百里是也有活动的,他们就要来,逮捕蒋百里,但是蒋百里那时候住在上海的法租界,他不能动手,他得想办法,也许多人也劝他,说唐生智逃到日本去了,你也可以到外国去,蒋百里那时候说,我没有钱,我不去。但是蒋介石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要逮捕蒋百里,他派了蒋百里的一个学生叫刘文岛,来劝说老师到杭州去休息休息,蒋百里大概也无知,就真的到杭州去休息休息了,你一到杭州,不是就给,蒋介石就可以随时逮捕你嘛。
解说:1930年,正在杭州休养的蒋百里,因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活动遭到逮捕,蒋英回忆说,当时蒋介石已经起了杀意,亏得是蒋百里的学生们从中穿插周旋,再加上蒋百里名望太重,杀他难免舆论大动,这才得以暂保性命。
蒋英:他在杭州待了几天,然后就把他逮捕到南京去,关到三元巷的军狱里头,他还算是优待的,给他两间房子,土房子,可以有家人来看他,我母亲天天早上带着孩子去看他,晚上回来,他有街坊,他隔两间房是邓演达,也关在里头,邓演达的家属不能进去,他有什么秘密的信,就托蒋百里的夫人给他带信,蒋百里跟邓演达有的时候晚上也说几句话,但是不久,邓演达就不见了,蒋介石就把邓演达枪毙掉了。蒋百里的这个在监狱里头,主要的就是写字,写书法,他天天写字,有的时候跟孩子们玩玩,教孩子们打桥牌,教孩子们下棋,七八岁的小孩不是对象,都教不会,所以但是蒋百里不寂寞,还有孩子陪他。
解说:蒋百里入狱,震动八方,但头一个跳起来的不是他的学生,部下,而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徐志摩。早年间,蒋百里曾和他一起创建新月社,交情莫逆,以至于徐志摩登高一呼,文学青年应者无数。当时于是流行一句口号“陪百里先生坐牢去”。
蒋英:跟徐志摩,他们同乡,他们也是,徐志摩也是海宁人,徐志摩的父亲跟我父亲就是,我父亲的父亲就是好朋友,他们是,就是老乡嘛,徐志摩这么尊重蒋百里,蒋百里入狱他不服,他打个铺盖卷,也到监狱去陪蒋百里一宿,蒋介石想枪毙蒋百里,但是他不敢,因为他周围的,就陆军的军官们太多了,怕影响,有影响,所以一直拖一直拖,拖了三两年,就蒋百里在狱里边待了三两年,最后由他的大参谋长,说好话,才放出来,蒋百里才放出来。
解说:蒋百里出狱后,经人盘桓,两蒋言和,而对蒋百里,蒋介石仍然有所忌惮,于是祭出法宝,让百里先生出国考察。1933年,他奉蒋介石之命再赴日本,拟就国防计划,以备中日之战。1935年,他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翌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国后,迅即得到蒋介石电令,赴西安汇报考察情况,蒋百里登机之时,正是1936年12月11日,翌日“西安事变”爆发。
解说:“翌晨,曙光未起,闻枪声四起,疑系军队凌晨演习,初未介意,俄而,机关枪声大作,辨为实弹射击,然犹以练习打靶,决未料及祸变发于俄顷,也未几,枪声由远而近,似在咫尺之间,对余伏案整理文稿,有一青年排达面入,询余姓名毕,即曰,请先生至客厅休息,语未毕,两健卒挟余出”。
————蒋百里日记“西安事变”
蒋英:那时候西安是很紧张,要打起来的,蒋百里跟张学良有一定的关系,张学良很佩服我父亲,张学良一向是很佩服我父亲,这个我知道,因为蒋百里不是在,工作在,大官,不是大官,但是张学良讲,不做官,没有钱,书生,学问,说他有学问,有学问。张学良很信任蒋百里,就请教蒋百里,说蒋介石不见人,也不说话,没有办法,说你想想办法吧,蒋百里就觉得那个时候,绝对不能打。
陈晓楠:事变第5天,也就是12月16号下午4点,蒋百里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请百里先生坐到了床前的沙发上,对他说,张学良想派一人先往南京商谈,其心目中以你最为适宜,但我未置可否,蒋百里赞成派人去南京商谈,他认为,南京和西安之间相持不决,眼下已成僵局,但是他本人和党国关系不深,去了于事无补,必须派南京所信任的人前去,才能解决问题。
从蒋介石居所辞出,蒋百里问张学良,留在西安的军事大员当中,你最恨的是谁,少帅回答,我不恨什么人,只有蒋鼎文这个人好出坏主意,我就是看他不顺眼,蒋百里于是说,那么最好派他去,张学良被弄糊涂呢,蒋百里给他将士,派一个最不喜欢的人前其就可以表示,你绝无伤害其他中央大员之意,也可以表示,你对和平解决时局,抱有极大的诚意,这样就可以产生积极效果,张学良深以为然。
蒋英:他就问张学良,说你有多少兵,张学良说我有多少多少兵,他说蒋介石有多少兵,蒋介石有多少多少兵在这呢,那么蒋百里就说,那你兵多,你是居胜,要打的话,你是会打胜的,但是空中呢,你有多少飞机,张学良说,我一架也没有,那蒋百里就提醒他,那蒋介石有很多飞机,他要来轰炸,他要来轰炸你,所以这个事情,我劝你绝对打不得,所以蒋百里是去劝和,做了一点贡献吧。
陈晓楠:“西安事变”的历史结局,早已是众所周知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从此掀开新的篇章,而是年12月27号,蒋百里和那批“有幸”做了一回“政治俘虏”的南京要员们一道,登上了平安离别西安的飞机,刚到上海家中,他马上就电邀好友,著名报人陶菊隐相聚畅谈,向陶菊隐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这意外“撞”进“西安事变”的种种亲身经历。不过碍于当时言论的限制,尽管蒋百里所述的内容非常精彩,陶菊隐也只好把它浓缩成,短短数百字的《西安归客谈》,披露在了上海的《新闻报》上。
据说,国民党军政界上层人士,有的获知这些“离迷惝恍的内幕新闻”之后,一致认为蒋百里在事变当中,做了一篇好文章,促使问题迎刃而解。
蒋英:西安回来了以后,就打仗了,他住在上海,有一辆汽车,他说现在打仗了,我是军人,我也要上战场,他开着这个汽车到南京去,自己报告,说是我是军人,我要去打仗,我的汽车我不要了,捐给国家了,就是这样,他到南京去的。
解说:此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但东三省已失,华北危如累卵,尽管蒋百里几次向国民政府请示,要求上前线带兵抗日,但都被婉拒,于是他再入书斋,1937年,新作写成,名为“国防论”在这本书里,蒋百里除了断定,中日之间全面战争不可避免,更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英:写《国防论》,他是写《国防论》,他不是一本书一本书地写,他是走到哪《大公报》的记者都跟着他,他有什么一天他就写,写了这个,新闻记者就拿了就走,也不留稿,就都是这些零碎的东西,事后收集起来的,形成一本书的,它不是一本完整的书,它是许多许多论点的。反正他是建议,他是决定打持久战的,就是说他最后建议到湖南作为根据地,离开汉口以后到湖南去,他就说打持久战,中国是有办法的,这样子可以切断日本人的供应线,日本人没办法再打下去了,他是相信中国一定会胜利的。
解说:蒋百里在《国防论》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用空间换时间,等待时局扭转;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蒋英:蒋百里亲自写信给蒋介石的,这个我知道,告诉,叫他怎么做,怎么打,怎么打,我知道有,我看过,这个信我看过,他建议怎么打,在湖南,建议。在南岳山,做根据地,那时候不是汉口那,反正蒋介石,蒋百里他的主意,他有他的想法,他写信给将蒋介石的。当然南京政府会很好地安排给他,他到处做报告,讲演,写文章发表,起了很大,说中国一定会打胜,中国是有希望的。
解说:1937年到1938年,蒋百里在报上连发文章,被语为“战时的文坛健将”,乃至中国政府抗日政策的“发言人”,其中影响最大者,首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发表后轰动了中国的战时文坛,文章的结论俄然成了抗战时期的名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1938年8月,蒋百里被任命为陆军大学校长,这一职位原来是由蒋介石自己兼任,百里一再谦辞不成,于是同意以“代理”身份主持这个,例由最高军事当局兼任校长的最高军事学府,是年,陆军大学西迁,蒋百里主持校务,一路西行,边走边写,抗日文章绵延不断。此时,他的身体已经病弱,生活都由妻子蒋左梅照料,这个曾经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在贫弱的中国和自己的祖国日本之间,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选择。
蒋英:作为她来讲,蒋左梅来讲,嫁给中国人是很苦恼,是很苦恼,第一蒋百里是军人,是不是,家里没有什么,亲戚啊热闹,好有人可以跟她解闷,帮助她理解她,她很寂寞,还有一个就是,她生了5个孩子,5个女儿,这对她来讲是压力,而且我们小的时候,还是很不好,有一段时候,我们是,那时候还没有抗战,九一八这个时候,我们都是中学生,我们在学校里头的脑子,都是打倒小日本,打倒小日本,所以一回家去,看见妈妈,就对妈妈不好,我们跟妈妈很冷,我们不肯学日文,她教我们日文,我们不学,不学日本,坚决不学日文,就跟她,跟妈妈保持联系,但是后来大了,我们懂了,为她多痛苦,对不对,打仗,但是我父亲始终对她很好。
陈晓楠:1937年,蒋百里送蒋英出国学习音乐,在异国的码头一别,父女从此天各一方。1938年的11月,蒋百里在随同中央陆大西迁的途中一病而逝,抗战局势不断变化,但是蒋百里所预言的战况一一呈现,而中国的抗战之路,也正符合蒋百里的战略构想,逐次实施。
蒋百里生前一流的话,也在振聋发聩,中国对日本,打不了,亦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5年、8年、10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可以睁眼看着,可惜的是,蒋百里自己却没能看到他所坚信的这一幕。8年之后,抗战胜利,当他移葬西湖的时候,众人发现蒋百里的尸骨竟然不腐,栩栩如生,好友竺可桢抚棺痛哭,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蒋英:我觉得蒋百里是一个,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一个人,他什么都是,他懂文,他懂武,它懂西洋的东西,它懂中国的,中国的古书他懂,他拉丁文,他也懂,日文他很好,德文他很好,他爱文学,他会写诗,他也会打枪,他会骑马,他骑马骑得像个军人一样,我觉得他是,您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答复是,他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


文章提交者:岭南文抄公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蒋百里是兵学家,又是国学家,其祖父是海宁藏书名家,一生风流倜傥,身边名士云集。他好交朋友,罗素、郑振铎等都受其帮助;蒋纬国、唐生智虽为部下却感情深厚,蒋百里的朋友,也都是大有性格人物。
徐志摩与蒋百里为亲族,曾共同组织新月社。在徐志摩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蒋百里将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徐志摩出售,帮其度过难关。1930年蒋百里受牵连入狱,徐志摩竟然扛上行李到南京陪蒋百里坐牢,一时天下轰动,新月社的名流纷纷效仿南下,一时“随百里先生坐牢”成了时髦的事情。
梁启超与蒋百里尽管有师生名分,政治观点上却相左,经常激烈争论。有人对此不解,蒋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人的争论丝毫不影响感情,梁启超也是出名的豁达人。蒋百里曾作《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作序,梁看了非常赞赏,下笔就没了定数,写完一看,居然比原作还长——天下没有这样的序,梁只好另作一序,原来那篇长序呢?干脆充实为另一本书发表,这序呢,就请蒋百里来写,遂成佳话。
蔡锷和蒋百里是同年秀才,又是同学,相交莫逆。蒋从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毕业回国后,袁世凯对他极为器重,彻夜谈兵孜孜不倦,随后根据他的建议组建“模范团”,作为中国新式陆军的样板部队,逐渐推广全国。因袁称帝倒台,这个设想没有实现。不过模范团的后身第九旅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兵海参崴,以纪律严明为中国争得一份光荣。
当袁世凯酝酿称帝的时候,蒋百里不顾个人恩情,和蔡锷、张宗祥等11名将领秘结同盟,先后南下组织反袁护国。这中间,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蒋的妙计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的疑虑,然后突然逃走,到云南组织讨袁战争,这就是电影《知音》中小凤仙掩护蔡锷出逃的真相。同盟中人曾担心袁派人追杀蔡,蒋却胸有成竹,道“老袁用错了人”,原来他已知晓袁世凯派出追杀的是陈仪,也是同盟中的一员。
不久,蒋亦南下加入讨袁司令部,参加北伐。袁惊惧而死后,蔡锷因喉病逝世于日本福冈,蒋百里时在其侧,代拟遗电,并护送灵柩回湖南安葬。时人论曰,蒋之反袁,取大义而舍私恩,万里扶棺,是豪杰显真性情。
文章提交者:岭南文抄公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蒋百里的婚姻很是有名,因为他是一个以研究对日战略著名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其过程早有披露,盖将军为保定军校事心灰意冷而自杀,日本护士佐藤屋子照顾他时两人产生感情而成眷侣,过程则一波三折,不及详叙。
两人成亲后,佐藤屋子改名佐梅,盖将军酷爱梅花。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数百株,意将来归老此地,皆毁于抗日战争之中。
冯玉祥本是蒋百里将军好友,在军中办教育班,内容多是“孙子曰”、“岳飞曰”、“华盛顿曰”,其中竟然还有“蒋方震曰”,对将军的推崇可见。因此闻知将军去世不免反应过激,出身日本的佐梅夫人就成了他的怀疑对象,于是写文章说将军是被佐梅夫人用毒针杀害,因为“你爱你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其实,这句话是两人成婚前佐梅夫人表达自己对百里将军研究抗日理论的理解而说的,原话是“你爱你的祖国,亦如我爱我的祖国一样”。
这件事给佐梅夫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佐梅夫人很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护。她此后用华语教育将军的五个女儿,带着她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并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佐梅夫人晚年曾讲,她这样做,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
1978年,夫人病逝,墓碑上篆刻的名字为“蒋佐梅”——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妻子的名字。
将军和佐梅夫人生有五女,除大女儿蒋昭早逝外,也都颇有传奇色彩。
二女儿蒋雍,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抗战开始后按照父母的劝导回国参加救护队,为伤员服务,后定居美国。
三女儿蒋英,是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音域宽广优美,是德律风根公司的十年唱片签约歌手。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四女儿蒋华,定居比利时,曾筹办欧洲中山学校,为华侨教育做出重大贡献,在钱学森回国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
五女儿蒋和,幼年就曾随父亲环游欧洲,解放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因为她的身份受到严格审查。蒋和傲然不屈,在写交待材料的纸张上写道——“陈伯达是杂种”,吓得审问人员张口结舌,不敢将材料上交。
一代名将,风流竟不灭凡七十年也。
蒋百里与蔡锷同庚,同为秀才,在日本留学期间一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成生死之交。蔡锷是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的弟子,那时梁启超在日本避难,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梁启超对蒋百里的文学才能分外赞赏。
蒋百里一向视梁启超为恩师,执礼甚恭,但在革命与改良问题上,却从不含糊,敢于同恩师公开论战。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宣扬“立宪”,尤重“新民”,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接着他又写出了《新民说》、《新民广义》等文章,加以系统地阐述发挥,改良主义论调泛滥一时,迷惑了不少人。蒋百里立即用笔名“飞生”,撰写《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刊于《浙江潮》,尖锐指出:“《新民说》不免有倒果为因之弊,而《立宪说》则直所谓隔靴搔痒者也。”此文连载两期。刚刊出上半篇,即引起梁启超的高度重视,马上回应,写了《答飞生》一文,刊于《新民丛报》,进行辩解。这场论战,实际上是后来章太炎与梁启超那场大论战的前奏。同好问蒋百里:“梁任公是你的恩师,你怎么同他公开论战?不怕损害师生情谊吗?”蒋百里直言相告:“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1920年9月,蒋百里主编的《改造》杂志发刊,销路日增,成为当时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有数几家全国性刊物之一。蒋百里每期至少有一篇文章发表。其时,“省自治说”颇为流行,以对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权。蒋百里陆续写了《同一湖谈自治》、《联省自治制辨感》等篇。公众对社会主义颇感兴趣,《改造》每期都有文论及,蒋百里也写了《我的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怎样宣传?》等文章,更加引起梁启超、陈独秀等的关注。
蒋百里醉心研究文学。1920年,他从海外归来,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于文艺复兴时期精神,体会很深。他在“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万卉齐开。……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曰人之发见;二曰世界之发见。”梁启超评论此书为“极有价值之作,述而有创作精神”。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1921年问世后,14个月内出了三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深入人心。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于时代精神。《欧洲文艺复兴史》约5万言,由梁启超作序。梁下笔不能自制,一篇序言竟也写了5万字,与原书字数相等。他又觉“天下固无此序体”,只好另作短序,而将此长序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为该书作了序言。这一文坛趣事虽不能说是绝后,却属空前未有。
蒋百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从1920年9月到1935年7月,15年间,共出丛书16套、86种,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学术文化丛书之一。当时进步作家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名著,都在蒋百里的帮助下,收入《俄罗斯文学丛书》,由“共学社”出版。
蒋百里在文史方面亦有建树,写过《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颇有独到见地。他在抗战初期写了许多文章,其中最出色的当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这篇剖析日本形势的杰作,极大地激励了四万万同胞的抗日斗志。
1938年,蒋百里病逝。许多名人写挽联挽诗哀悼。章士钊《挽百里》诗云:“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文章提交者:岭南文抄公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时下的历史资料上都是这么写的:1938年5月26日,毛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论持久战》的讲演。
在演讲中,他全面考察了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其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并指出,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然而,毛《论持久战》问世后,在毛内部也并没有达成共识。王明晚年回忆说:“在延安发表该文(《论持久战》)后,毛又将此文送往武汉,要求在《新华日报》上刊登。我和秦邦宪(博古)、项英、凯丰及其他同志一致反对这篇文章,因为该文的主要倾向是消极抵抗日本侵略、等待日本进攻苏联。这个方针既同中国人民的民族利益、又同中国毛的国际主义义务相矛盾。毛的政策是,中国人民应当积极同日本侵略者作战,这一方面是为了保卫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则借以阻止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反苏战争,所以,我们决定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持久战》一文。”
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来讽刺“持久战”只是一张挡箭牌:“四亿弗凭斗志衰,空谈持久力何来?一心坐待日苏战,阶段三分只遁牌。”
由此看来,毛的《论持久战》在当时不可能有多大的影响。加之毛军队有限,所谓的持久抵抗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因了若干年后旷日持久的宣传和浃骨沦髓的灌输,围绕此所发生的一切将是另外一番天地。
事实上,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认识并非源于毛,也不是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才形成。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就已经洞悉了日本入侵中国的企图并形成了持久抗敌的共识。
1931年10月7日的日记中,蒋介石这样写道:“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虑,无可恃也。而余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与人格,以及革命精神与主义而已。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则成败利钝自不暇顾,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恃我一己之牺牲,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以发扬民族之精神。”
从中不难看出,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做好了“长期之坚持”的打算。而这,大约是他所谓的“不抵抗”的真正动因吧!将在乎谋局,在乎决胜千里之外的决断,而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城池之虞。
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讨论对日方针问题,认为对日本要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4月,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表示:“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长期不断的抵抗。”有识之士也纷纷发表类似的看法。著名学者傅斯年提出中国抗战的希望在于“长久支持,支持愈久于我们越有利”。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多次撰文,力主中日开战初期,中国军队要放弃东南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桂系首领李宗仁也指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利在速战,中国则以持久战困之”,并不惜以“焦土抗战”来换取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