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多久能成熟:朱可夫元帅突然下台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2:29

朱可夫元帅突然下台之谜

2008-09-18 17:42新华网

 

 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报道:号称“苏联战神”的朱可夫元帅曾在二战中建立不朽功勋,却在1957年意外地退出政治舞台。现在,朱可夫下台的过程终于解密了。

 

 

  曾两次帮助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赫鲁晓夫都想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的力量先搞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此时他想到自己早就认识的朱可夫。实际上,朱可夫与贝利亚早在斯大林主政时就产生过矛盾,当时贝利亚捏造证据,将朱可夫列入一个“军人阴谋集团”,斯大林并不同意抹黑朱可夫,从而救了朱可夫,但从此朱可夫与贝利亚结下了仇。

 

 

  在朱可夫的帮助下,贝利亚被逮捕,赫鲁晓夫顺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后第一次党内斗争的胜利。1955年,根据赫鲁晓夫的提名,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出任国防部长,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朱可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在除掉了贝利亚后,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方针政策,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等人产生尖锐矛盾。当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后,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他们频频策划,准备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1957年6月上旬,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趁赫鲁晓夫率团出访芬兰之机,制订出完整的“逼宫”计划。赫鲁晓夫出访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参加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

 

 

  可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却率先开炮,痛批赫鲁晓夫的政策。其他几位也纷纷出击,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倡导的各项方针政策,攻击赫鲁晓夫背离集体领导原则,搞独断专行。

 

 

  就在斗争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朱可夫走进来说:“同志们,今天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想拉拢我站到他们一边!”听到这里,会议室顿时哑场了。会议主持人布尔加宁见势不好,只得宣布集体休会。苏共于6月22日召开中央全会,最终给马林科夫集团每人戴上一顶“反党集团分子”的帽子。朱可夫则晋升为主席团正式委员,进入最高决策圈。

 

 

  从顶峰滑落

 

 

  然而,登上顶峰的朱可夫仅过了100多天就跌到了谷底。

 

 

  1957年10月26日,出国访问的朱可夫返回莫斯科参加主席团会议。会议对他提出了严厉批评。赫鲁晓夫发言称:“在对待朱可夫的问题上,应当采取坚决的措施。任何人,如果不服从党的利益,党是不会宽恕他的,不管他有多大的功绩。这应当成为党的生活中的一条法则。”最后,按照既定的程序,免除了朱可夫的一切职务。

 

 

  从此以后,朱可夫赋闲在家,即便1964年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他也没有起用朱可夫。凄凉的晚年把朱可夫送到生命的尽头。

 

 

  实际上,赫鲁晓夫之所以要解除朱可夫的职务,是因为两人在军队改革问题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赫鲁晓夫以改革者自居,军队改革是他全盘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朱可夫则死抱住军队这一摊,不允许赫鲁晓夫插手。于是,二人便水火不相容了。同时,赫鲁晓夫内心也产生巨大的担忧,因为他明白威望日增、权倾一方的朱可夫既可以帮助自己巩固政权,也有可能帮助别人打垮自己。这是他要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职务的主要原因。

 

 

  朱可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之际,其名誉才被彻底恢复。

 

苏联名帅朱可夫浮沉:与妻说每句话都被录音

来源:中国新闻网网友评论条 2009-08-07 09:34

 

朱可夫,这位苏军总参谋长、前线司令员,指挥过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柏林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功赫赫、闻名全球的人物。

 

 

  至今记得这样一幅照片:头戴元帅帽,胸口缀满军功章的他,喜形于色地站在红场上检阅部队。说实话,要不是他的高超谋略和果断指挥,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史或许要重新写过。但就这么个功勋卓越的苏联元帅,在和平时期宦海浮沉,几起几落,长时间生活于寂寞、悲凉之中。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来寒心,就在朱可夫功高盖主,不识时务,而为最高权势者所猜疑和顾忌!

 

 

  疑心病很重的斯大林,在二战结束不久,就以朱可夫接受西方记者采访,说了未经批准的内容,以及搜刮战利品的“经济问题”,一巴掌将他打入冷宫,削职贬官。

 

 

  不过,斯大林后来良心发现。在一九五二年把朱可夫弄进领导层,当了苏共中央委员。一九五三年斯大林逝世,在争夺“接班人”的权力斗争中,由于朱可夫帮助赫鲁晓夫登位“第一书记”,剪除了政敌贝利亚,所以赫鲁晓夫投桃报李,于一九五五年提升朱可夫为苏联国防部长,并在次年把他安排进入苏共中央主席团,任候补委员。至此,朱可夫跻身苏联高层权力圈。

 

 

  接下来的一幕,更加离奇、吊诡。一九五七年六月,马林科夫趁赫鲁晓夫出访芬兰,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正当马林科夫等炮轰赫鲁晓夫,指责其独断专行,背离集体领导原则,要将之赶下“一把手”位置,朱可夫破门而入,当面揭发马林科夫暗中捣鬼,“想拉拢我站到他们一边”的阴谋。

 

 

  赫鲁晓夫转守为攻,最终把马林科夫一伙冠以“反党集团”的罪名,驱逐出党。朱可夫则因功获赏,晋升为中央主席团正式委员,跃上权力巅峰。然而,确如诗人陆放翁所云,“人身穷达谁能料。”(《拜寇莱公遗像》)就在朱可夫春风得意之际,赫鲁晓夫却预感到危机四伏,权力圈内流传朱可夫要“夺权”,同军区司令密谋,似有“拿破仑式的意图”,等等。

 

 

  十月二十六日,即朱可夫任主席团正式委员才一百余天,赫鲁晓夫便翻脸无情,免除朱可夫的“一切职务”,令其赋闲养老。尤为不可忍受的是,朱可夫呆在家里也不安生,克格勃人员随时监视着,他与妻子交谈的每句话都被秘密录音。从高官显贵变为软禁囚徒,朱可夫又坐了一回权力过山车!其极度失落感,莫名的心灵哀痛,端的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或许苏东坡的一句词,“长恨此生非我有”,能宽慰一二?

 

 

  打仗内行的朱可夫,玩起政治和权术来就不那么游刃有余了。在斯大林、赫鲁晓夫这些高手面前,他只能甘拜下风。但是朱可夫的悲剧不是孤立的、个别的现象,也不只是俄罗斯一国所独有的风景;其根源一言难尽,当从诸多繁复的层面去发掘。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乐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