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万厚是黑心:宋僧圓悟克勤書《印可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0:17:27

宋僧圓悟克勤書《印可狀》

2010-11-18 00:52:07| 分类: 散落的生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宋僧圓悟克勤書《印可狀》


紙本 行書 43.9×52.4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松平直亮氏寄贈)   
本件爲圓悟克勤送給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狀》之前半部,也是現存最古的禅僧書迹(印可狀指禅宗認可修行者的參悟並允其嗣法的證明)。內容述及禅由印度傳入中國並至宋代分爲各派的經過,且說明了禅的精神。書風雖不依定式,但具有經過嚴格修行而達到的淡泊意趣,自古以來被茶道家視爲禅僧書迹之首,深受重視。
  據傳書迹裝于桐木圓筒中而漂流到薩摩(今鹿兒島縣)坊之津海岸,因而又稱爲「流圓悟」。先爲大德寺大仙院及堺市的富商兼茶道家谷宗卓收藏,後來古田織部應伊達政宗的要求而截爲兩段。前半部不久便轉爲祥雲寺收藏,之後由知名的茶道家松江藩主松平不昧,以贈與祥雲寺金兩千五百兩和每年三十大袋的米量爲代償而獲得本件。
【附0】“村田珠光”(1422-1502年)對茶禅的宗法結合,作出了具有曆史性的貢獻。他改革了當時流行的書院茶、鬥茶,將禅的思想導入茶文化,從而創立了日本的茶道。" 而珠光也與"茶禅一味"有著密切的關系。珠光在30歲的時候投靠禅宗的著名和尚——一休宗純,寄居大德寺真珠庵,開始修禅的生活。據說,"作爲参禅圓悟的印可證書.一休將自己珍藏的宋朝禅門巨匠圓悟禅師的墨迹傳給了珠光。珠光將其挂在自家茶室外的壁龛上,終日仰懷禅意,專心點茶,終悟出佛法存于茶湯之理。即:佛法並非有什麽特別的形式,它存在 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對茶人來說,佛法就存在于茶湯之中,別無他求。這就是茶禅壹味的境地。""由此,茶道與禅宗之間成立了正式的法嗣關系。" 可見,"茶禅一味"法語的形成有一個關鍵性人物,即禅門巨匠圓悟禅師。圓悟克勤是宋代臨濟宗的禅僧,北宋徽宗賜"佛果禅師"號,南宋高宗賜"圓悟禅師"號。他撰寫的《碧岩錄》爲禅門第一聖典,繼承其法的爲兩大弟子虎丘紹隆和大慧宗果。"茶禅一味"辭條介紹該法語與克勤禅師密切相關是不錯的。但是,他書贈給慘學日本弟子的並非"四字真訣",而是壹份證書,時在公元1128年。當時弟子虎丘紹隆要離開師傅,去雲居山真如院擔任住持,圈悟寫給他一幅字。大體意思是說.虎丘追隨自己參禅多年,成績優秀,已達大撤大悟之境,特此證明。珠光從一休處接受的這張珍貴的印可證書,至今成爲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寶物。
【附1】圓悟克勤《印可狀》釋文
1有祖巳來﹨惟務單傳直指﹨不喜帶水拖泥打露﹨布列
2窠窟鈍置人﹨蓋釋迦老子三萬余會﹨對機設教﹨立世垂
3範﹨大■周遮﹨是故﹨最後徑截省要接﹨最上機﹨雖自迦葉
4廿八世﹨少示機開﹨多顯理致﹨至於付受之際﹨靡不直面提持﹨如
5倒刹竿﹨■[上死下皿]水投針﹨示員光相﹨執赤幡﹨把明鑒﹨說如鐵橛﹨
6子傳法偈﹨達磨破六宗﹨與外道立義﹨天下太平﹨翻轉我天﹨爾
7狗﹨皆神機迅■。非擬議思﹨惟所測咱﹨到梁遊魏﹨尤後顯
8言﹨教外別行﹨單傳心印﹨六代傳衣﹨所指顯著﹨逮曹溪
9大鑒﹨詳示說通宗通﹨歷涉即久﹨具正眼﹨大解脫﹨宗師變
10革通塗﹨俾不滯名相﹨不墮理性﹨言說放出﹨活卓卓地脫灑
11自由﹨妙機遂見﹨行棒行喝﹨以言遣言﹨以機奪機﹨以毒攻
12毒﹨以用破用﹨所以流傳七百來年﹨枝分派別﹨各擅家風﹨
13浩浩轟轟﹨莫知紀極﹨然鞠其歸著﹨無出直指人心﹨心地
14既明﹨無絲毫隔礙﹨脫去勝負﹨彼我是非﹨知見解會﹨透
15到大休大歇安穩之場﹨豈有二致哉﹨所謂百川異流
16同歸于海﹨要須是個向上根器具﹨高識遠見﹨有紹隆
17佛祖志氣﹨然後能深入阃奧﹨撤底信得﹨及直下把
18得主﹨始可印證﹨堪爲種草﹨舍此﹨切宜寶秘慎詞﹨勿
19作容易放行也
【附2】日本茶道與成都佛家的關系(唐建/文)
  “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期間,人們將領略到源遠流長的蜀地禅茶妙藝。名聞遐迩的日本茶道竟與成都有著重要的曆史淵源,這壹史實顯示了成都佛教文化的雄渾根基。
  日本茶道的象征,是成都人圓悟禅師的墨迹。
  克勤禅師,俗姓駱,公元1063年生于蜀崇甯縣(今成都郫縣唐昌鎮附近,北宋末年屬彭州)。祖上世代以儒爲業。他早年讀儒家書籍,日記千言。18歲時在崇甯縣妙寂院出家爲僧。後拜成都大慈寺敏行學習《楞嚴經》,又拜昭覺寺的惟勝禅師學習心法。受惟勝的點化,他走出盆地向各地名寺高僧求教,最後成爲了五祖山法演的得意弟子。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在宰相李綱的奏請下,克勤禅師奉敕住持鎮江金山寺。在金山寺,高宗皇帝曾诏見克勤禅師,詢問佛法。克勤禅師道:“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壹心統萬殊,真俗雖異,壹心初無間然(沒有差別)。”宋高宗聽了,非常高興,遂賜“圓悟禅師”之號。從此後人多以“圓悟克勤”四字來稱謂他。
  圓悟克勤在臨濟派禅宗和蜀地佛教的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南宋時期圓悟克勤門下的各代傳人以四川、浙江僧人以及日本國僧人居多。古代日本禅宗曾有24派之說,其中20派就出自圓悟克勤系下,20派中又有三派是由四川高僧蘭溪道隆、兀庵普甯和鏡堂覺圓東渡日本創建的。
  古代禅師收徒傳法結束後,會書寫或贈送印可狀給弟子以證明其傳承身份。宣和六年(1124)農曆十二月,圓悟克勤在開封天甯寺給雲居山真如院擔任住持的弟子紹隆寫了壹份印可狀。這份印可狀有1033字,共64行,內容主要講述我國禅宗的發展過程和特點,其中“脫灑自由,妙機遂見,行棒行喝,以言遣言、以機奪機、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流傳七百來年。枝分派別各擅家風,浩浩轟轟,莫知紀極。然鞠其歸著,無出直指人心。心地既明,無絲毫隔礙。脫去勝負、彼我是非,知見解會。透到大休大歇安穩之場,豈有二致哉!所謂百川異流同歸于海。要須是個向上根器,具高識遠見。”這些語句極爲精辟,是對禅宗精髓的最佳總結。
  這份印可狀後來傳入日本,過程極富傳奇性。日本人將圓悟克勤的印可狀稱爲“流れ圈悟”,意思是“飄來的圓悟(墨迹)”。原來圓悟克勤的印可狀轉輾傳到紹隆禅師門下的日本弟子手中,該僧攜墨寶歸國,中途船毀,印可狀由于放置在桐木筒中未受損壞,漂流到薩摩(今日本鹿兒島縣)坊之津海岸,方被人發現。
  圓悟印可狀後有幸被京都大德寺的一休禅師(1394-1481)收藏。一休禅師就是二十年前風靡我國大江南北日本動畫片中“聰明的一休”的原型。算起來,一休是四川僧人蘭溪道隆的第六代傳人,也就是圓悟克勤的第十二代傳人。一休禅師多才多藝、不拘常格。他學師出道後,師傅曾將圓悟克勤第九代傳人日本高僧徹翁書寫的印可狀贈給一休,但一休瞧不起,一把火給燒了。相比之下,他對圓悟印可狀卻情有獨鍾,格外珍惜。
  日本茶道開山祖村田珠光(1423-1502)是一休禅師的弟子,他爲茶禅的宗法結合,作出了具有曆史性的貢獻,他改革了當時流行的書院茶、鬥茶,將禅的思想導入茶文化,從而創立了日本的茶道。
  珠光父親是奈良的檢校官,負責監督寺院的事務。11歲時他進奈良稱名寺做和尚,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趕出稱名寺,到處流浪,25歲時還俗。正是聽聞一休的名聲和禅德,珠光又重新出家,進入了大德寺學禅。長時間的坐禅使生來嗜睡的珠光十分苦惱,他便請教名醫,醫生告訴他喝茶可驅走睡魔,也可以養心靜氣。珠光遵醫囑每日喝大量的茶,效果頗佳。後來又閱讀了許多關于茶的漢文書籍,從此對茶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一休禅師的嚴格教誨下,珠光修行日進,並最終得到了一休的認可。一休將圓悟印可狀贈送給他。珠光將該墨迹挂在自家茶室的壁龛上,終日滿懷禅意,專心點茶。圓悟印可狀中的書風不依定式,毫無拘束,同時具有經過嚴格修行才能達到的淡泊意趣。珠光從這幅印可狀中最終悟出了“佛法存于茶湯”的道理。原來飲茶並不只是爲了興趣和健康,更不是爲了考究茶道方法,飲茶是因爲過程中參入了悟禅的妙趣,即:

佛法並非有什麽特別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對茶人來說,佛法就存在于茶湯之中,別無他求。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界。

于是村田珠光創立了日本茶道的概念並制定出典雅的飲茶禮儀。在這壹過程中,圓悟印可狀雖然整篇沒有一個“茶”字,但卻成爲了日本茶與禅結合的最初標志。這便是“墨迹開山”典故的由來。
  村田珠光80歲病逝,臨終前對圓悟印可狀依依不舍,他囑托後嗣的遺言是:“日後舉行我的法事時,挂起圓悟的墨迹,拿出抛頭巾(小茶罐)給我點一碗茶吧!”這份印可狀後來又被茶道大師千利休(1522-1591)收藏。千利休將圓悟的墨迹挂在自己的茶室,極爲尊仰。不幸的是,喜歡喝茶的日本大軍閥伊達政宗也看上了這幅墨迹。在伊達政宗的懇請下,圓悟印可證被壹裁爲二,前半截有19行字迹,現保存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被視爲日本國寶;後半截有45行,原由伊達家族世代保存,如今則不知下落。
  日本茶道禮儀源出于成都大慈寺的茶禮
  日本早期沒有飲茶的習俗,直到唐代,茶文化才傳入日本,此時日本人的飲茶方式采用的是源出于四川的煎茶法。南宋時期我國臨濟禅宗傳入日本,日本國內喝茶的僧人增多,茶文化逐漸濃厚起來。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和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是日本人心靈的寄托。茶道講究茶的色、香、味、水質、火候和茶具,更注重壹整套的禮儀,如對點茶的動作、姿勢、表情,甚至進門先邁哪只腳,都有嚴格的規定。茶道的禮儀源于古代僧人在僧堂喝茶時的茶禮。茶道的核心則是禅。禅十分重視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讀經,而要求在起居飲食的修煉上下功夫。
  日本茶道的禮儀源出于成都大慈寺的茶禮。北宋初期蜀僧法演(?-1105)在大慈寺學習法相宗理論,對大慈寺的茶禮十分熟悉。後來他出川學習臨濟禅法。由于悟性很高,法演進步很快,成爲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第十四代嫡傳弟子。法演長期在湖北省黃梅縣五祖山講禅。這期間,他的同門師弟劉元甫從法演那裏獲知了大慈寺的茶禮,于是以大慈寺茶禮爲基礎撰寫《茶道清規》壹書,文中述及了“和、敬、清、寂”的飲茶理論。這四字如今是日本茶道的四規,是茶道信徒們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
  南宋末年成都大慈寺僧人蘭溪道隆東渡日本,先後擔任日本多家寺院的住持,爲日本禅宗的發揚光大做出了特殊貢獻,被譽爲宋代的“鑒真”。道隆自然也將大慈寺傳承已久的茶禮帶到了日本。道隆收有日本弟子南浦紹明。紹明禅師後到中國求法並專程將《茶道清規》一書請至日本。從此日本寺院僧堂中僧人的飲茶禮儀處處映著成都大慈寺的影子。
  日本茶道禮儀中有向高僧墨迹拜禮這壹步驟。高僧墨迹是必不可少的茶道道具,挂在茶室最重要、最顯目的壁龛上。客人進入茶室首先要向墨迹行拜禮,表達對高僧的敬意,然後對墨迹進行欣賞和評點,之後才進入下壹步程序。在日本茶道崇奉的高僧墨迹中以成都人克勤禅師的印可狀最爲珍貴,它是日本現存年代最早的禅僧墨迹。
  日本茶道“茶禅一味”理念的由來
  成都高僧圓悟的墨迹成爲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寶物。但日本茶道受圓悟克勤的影響絕不僅僅是一份印可狀。茶道所主張的“茶禅一味”理念實際上源出圓悟克勤的著作《碧岩錄》。《碧岩錄》向有“禅門第一書”之稱,被日本僧人奉爲聖典。《碧岩錄》大部分內容是圓悟克勤在第一次住持昭覺寺期間講說的禅話,文中多處記載了以參禅方式來吃茶的道理。圓悟克勤喜歡飲茶,更懂得品茶,這應當與他青年時代在大慈寺習法時熟悉茶禮有關。可以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圓悟克勤這位成都高僧,沒有他的《碧岩錄》和印可狀,日本茶道很可能不會是後來的樣態。
  南宋紹興五年(1135),圓悟克勤在昭覺寺圓寂,享年73歲。古人評價他“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領袖諸方者百余人。方據大叢林,領衆說法,爲後學標表。”圓悟的墓塔建于寺內,後人俗稱爲“國師墓”。上世紀70年代墓園受到破壞,墓址也被劃入成都動物園內。1985年主持昭覺寺的清定大師發心修建,曆經3年,使圓悟禅師墓重具規模。
  爲了解圓悟禅師墓的近況,筆者專程去了一趟昭覺寺。圓悟禅師墓現與昭覺寺有一牆之隔,坐落于動物園僻靜的一角,被高聳的青石院牆圍住。墓院大門的擡額和對聯均爲紅底金字,極爲醒目。進大門後,院內布局靜雅,左右各有一廂屋,左側是守墓僧人的住宿房,右側存放著雍正十二年(1735)祭奉圓悟克勤所豎石碑的殘樣。圓悟禅師墓呈圓形,墓上長滿青草和鮮花,四周依牆植有44株棕榈。
  僧人照明今年59歲,1988年來到昭覺寺,4年後入院看護圓悟禅師墓,迄今已有14年。除了早晚住在院內,他和其他僧人一樣白天均要在昭覺寺上殿做法課。照明向筆者介紹,每年都有來自日本、韓國等國的僧衆或旅遊團來拜谒圓悟禅師墓。但由于墓在動物園內,拜谒很不方便。據說有壹年日本僧侶團來昭覺寺,本要拜谒圓悟禅師墓,得知墓不在寺內,走到動物園的大門口就放棄了。
圓悟克勤出川後曾兩次回成都,一次是回家看望老母,一次是晚年葉落歸根。回川後,他均受邀擔任昭覺寺的住持。在成都的歲月占了他生涯的一半,其中在昭覺寺度過了將近20年。圓悟克勤的一生與成都昭覺寺密不可分,因此日本臨濟禅宗迄今仍視昭覺寺爲祖庭之壹。而日本茶道有五百多萬愛好者,略精茶道的人幾乎無人不知圓悟克勤的名字。但知道圓悟克勤是成都人,知道圓悟禅師墓在成都昭覺寺的並不多。圓悟克勤圓寂前曾寫下16字偈語,“已徹無功,不必留頌。聊示因緣,珍重珍重。”對于這位追求“已徹無功“的古代高僧,今人不應淡忘,更應贊頌。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將圓悟禅師墓重新劃入昭覺寺內,並加大宣傳力度,使之成爲成都對外友好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