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男人露j图:关于律诗的平仄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1:42

关于律诗的平仄 (转帖) [复制链接]

东海浪 东海浪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7-10-11
最后登录
2009-5-29
阅读权限
5
精华
0
帖子
36
UID
161797
狗仔卡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散讲币
0
金条
0
金币
37
威望
0
积分
33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 发表于 2007-10-19 12:44: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

  什么是律诗平仄? 律诗平仄的含义是什么?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9]。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0] 。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1]。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4]。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5]。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还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6]。
  
  (三)粘对[17]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8];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9]。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0]。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1]。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2]。例如[23]: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4]。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5]: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6][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髮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葉叶烧[27]。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8]!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9]。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0]。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唐]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1]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2],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3],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宋]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4]?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5]。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9]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0]参看杜甫《月夜忆舍弟》。
  
  [11]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12]“那”,平声。
  
  [13]“教”,平声。
  
  [14]“漫”,平声。
    
    
    [15]参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参看杜甫《客至》。
    
    
    [17]“粘”,读nián。
    
    
    [18]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19]“燕”,平声。
    
    
    [20]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21]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参看《诗韵合璧》蒸韵譍字条。
    
    
    [22]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3]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4]鄜,读如孚,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25]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句“回看射雕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对于喜欢写律诗、但又对平仄一时难以判别的网友,下列网址可查。
http://www.5ilog.com/cgi-bin/mz/poetry/dispingz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