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治疗仪有用吗:楚天千秋烽火扬州 辛弃疾的诗词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5:44

楚天千秋烽火扬州 辛弃疾的诗词之路

本文关键字:辛弃疾,秦淮河,诗词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百里翠屏。”上饶铅山,以它秀美的南国山乡风光闻名八方。已是不惑之年的辛弃疾被罢官后,就在此地隐居。此后20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辛弃疾是诗人,更是民族英雄。从金戈铁马到宦海沉浮,再到归田园居,他的一生历经波折,辗转各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沿着辛弃疾走过的路,亲历这些传世佳作的诞生地,追寻他的传奇人生和心路历程。

 

年少英雄 戎马抗金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在济南市历城区的东南,有一个叫四风闸的小村落,村中一块三亩见方的土地八百年来都无人耕种,只由村民来自发养护。在那里,连未上学的孩子都知道,这块被乡亲们留存的土地叫“辛家坟”,868年前,南宋的抗金爱国诗人辛弃疾就诞生于此。

在辛弃疾出生之前,济南就沦入金兵之手。少年时的辛弃疾,就期盼有一天能亲自赶走金兵,收复失地。在他21岁那年,金主完颜亮再次兴兵南犯,辛弃疾趁敌人后方空虚,在家乡聚集了2000多名乡众起义,并加入了义军领袖耿京的队伍。不久,耿京派他南下联络,准备接受南宋朝廷改编。不料归途中,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也被胁迫投降金人。听到这个消息,辛弃疾翻身上马,带领十几名亲兵闯入叛军几万人的大营,不但生擒了张安国,还劝说众多义军将士随他渡过浩浩的长江,南归而去。正是这段刀光剑影的戎马生涯,让辛弃疾的诗词有了与其他文人不同的大气豪迈。

如今,在四风闸村的东南边,是一片壮观巍峨的仿宋代建筑群。秋风拂过,这座大宅院在周围一片金黄色麦地里特别显眼。这片院落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修建的辛弃疾纪念馆。

寄情秦淮河

南京的秦淮河,是六朝时贵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如今,两岸的仿古建筑,鳞次栉比,河中的画舫,依旧荡起凌波。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期间,常畅游于秦淮河畔。南归后的不得志,使得他的报国热情,只有随着徜徉的河水流逝。

 

秦淮河畔叹时局 郁孤台上添愁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京城里的秦淮河水,从两岸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下流过,北面座座青山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南京有“六朝金粉”之誉,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就是江南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只是如今这里“十里秦淮”依旧,岸边的赏心亭已无处寻觅。

辛弃疾南归后的十余年间,始终无法实现光复山河的理想,他被频繁调到各地任地方官,心中的抑郁,只有流于笔墨之间。1171年,辛弃疾被派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任通判。作为当时南宋的腹地,建康汇聚了众多的文人志士,辛弃疾常与他们结伴出游,在秦淮河岸的赏心亭上,对酒当歌,交流诗词,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在切磋中日益浑厚。

今天,秦淮河已是南京城里的旅游名胜。两岸的金粉楼台,鳞次栉比;河中的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六朝古都的城墙虽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座仿宋代的城门矗立在岸边干道旁,但城墙遗址的绿地上,一块大理石碑记录了这里当时的情形。现在不见踪影的赏心亭,也只是在碑上用颗小星星标明了它曾经的所在。

懦弱的南宋朝廷,早已没有抗击金人的勇气,辛弃疾也无奈地承受着被投闲置散的命运。江西的赣州城,也曾留下他的足迹。已是不惑之年的辛弃疾,迁至江西任提点刑狱。登临郁孤台,他回想北宋的隆裕太后为了躲避金兵的追赶,曾在这里弃船登陆,逃往赣州,愤而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心中收复中原的意愿就似江水一般,任凭青山遮蔽依然奔流向前。

如今的郁孤台,是按清代同治年式样重建的。登上台顶,凭栏远眺,江水烟波浩渺,远处青山叠叠。在葱郁林木中,时而听到鹧鸪鸣啼,清凉犹如空中飘洒的一两滴雨点。虽然鹧鸪只是人工饲养的,却也营造出辛词的意境。

 


悠悠郁孤台 拳拳赤子心

辛弃疾宦游中曾在江西赣州驻留。在赣州城西北的贺兰山顶,有一座三层的四角飞檐楼台。因辛弃疾在这里作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而闻名于世。这里是赣州城的制高点,郁然孤峙,因此有一个特殊的名字——郁孤台。如今的郁孤台是清代中期重建的,楼阁下矗立着辛弃疾像,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寄情带湖庄 瓢泉解闲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带湖”是江西上饶的标志,用它命名的地点随处可见,带湖路、带湖公园、带湖山庄这一处本无名狭长的碧水,因辛弃疾的青睐变得著名。如今,“枕澄如宝带”的带湖虽不及古时的水域开阔,却依然湖水清清,波光粼粼。

辛弃疾的抗金热情,触犯了朝中当政主和派的利益,每当他有所作为的时候,主和派都会用尽恶毒之辞打压和弹劾他。终于,辛弃疾被削官为民,便在上饶隐居起来。此后20年间,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废沼荒丘畴昔,明月夜风此夜,人世几欢哀。”辛弃疾对带湖非常喜爱,并根据四周的地形地势,把一片荒凉的土地建成“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推开窗户,一眼就可以看到庄稼,因此,他把这临湖而建的庄园取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

上饶西南部的铅山,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山脚下有一处井沿斑驳的泉眼,泉水自石罅中涌入一瓢形石臼,时至今日仍汩汩不息。辛弃疾对铅山的风景尤为钟爱,闲居之时,他游遍山野,偶然发现此泉,见泉形如瓢,便取名“瓢泉”。

发现瓢泉之后,辛弃疾“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在瓢泉边修盖了新居。后来,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到这“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的新居。泉水细细的流动声,使辛弃疾获得空前的灵感,在他流世的600多首词作中,三分之一都是在瓢泉写下的。伴着泉边的微风,听着蛙鸣雨声,恬静质朴的乡村生活让辛弃疾得到了些许慰藉,但国家的命运依然牵动着他的心绪。他把瓢泉所处的“奇师村”改名为“期思村”,以“期思”寄托他的报国情怀。

今天的铅山,依旧林木葱茏,修竹婆娑,四季风光旖旎。瓢泉所在的八都乡已更名为“稼轩乡”,辛弃疾的后裔多在此生活。800年来,他们还一直珍藏着两件“宝物”:辛弃疾家谱和辛弃疾画像。

鹅湖之会

鹅湖书院是宋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这座藏在清幽僻壤中的古老书院,因“鹅湖之会”而留名史册。这次聚会中,辛弃疾曾与朱熹、陈亮等人在此切磋诗词文学,纵论天下之事。

 

报国心未死 奈何白发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镇江口远眺北固山,背临长江,横枕水上,石壁峻峨。这座“京口第一山”上有一处飞檐画梁的楼阁,名为“北固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长江三大名楼”。楼后的北固亭里,竖着辛弃疾的词碑。传说三国时期,刘备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在此遥祭后投江殉情,故而北固亭又称“祭江亭”。

在闲居了近20年后,已是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再度启用,任镇江知府。镇江也称京口,与辛弃疾有很深的渊源。归宋之初,他寓居镇江,迎娶了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而此时的镇江又是防守金兵南侵的重地。尽管在镇江知府任上,辛弃疾曾屡次向朝廷提出详细而有远见的抗金北伐备战计划,却从未被采纳。纵然仍是“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这般健壮矍铄,在腐朽的朝廷面前,也只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

而今,北固山直插于万里长江,酷似长龙卧于江上。山高虽不足百米,但悬空凌江,俯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个让辛弃疾舒发无限愤懑的北固楼,如今已是镇江的著名旅游景点了。

眼见自己的报国之心已无从施展,辛弃疾退官回到铅山。在鹅湖书院,辛弃疾酒后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现在的鹅湖书院,已是上饶市的文物管理所,但辛弃疾在这里以诗会友的故事仍被人津津乐道。

 

退官几月之后,辛弃疾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高呼数声“杀贼”,忧愤而终。这位才华横溢的爱国英雄,葬在他生前最爱的铅山瓢泉畔。如今,不论是那里的小贩,还是田里干活的村妇,都知道辛弃疾墓的位置。济南、上饶这些辛弃疾生活过的地方,也都建有纪念他的祠堂。无论是故乡还是异乡,人们对辛弃疾的爱戴和尊崇,绝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逝。

满纸英雄气 满怀英雄恨

北固山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因名北固。南朝时,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而辛弃疾也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感叹。登临北固楼,即景抒情,辛弃疾的壮怀激烈,化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