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来健爱饮净水器:中国高星酒店业的过去和现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3:07:46

中国高星酒店业的过去和现在

2011-11-24 09:24:48 来源:中国旅游报 网友浏览489 分享到:  

  近年来,从企业到各级政府,都对投资高星级酒店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星酒店的数量快速增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星酒店在出租率、平均房价、GOP方面已显现颓势。

  饭店业是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规模和质量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星级饭店处于星级饭店体系的顶端,其设备设施完善,服务规范到位,主要针对饭店业高端市场,在硬件设施、市场表现等诸方面均代表区域饭店业的最高水平。高星级饭店项目不仅是地标式的建筑物,更是一个区域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窗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文以高星级饭店项目发展与经营业绩为视角,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展望趋势,试图更好地把握我国高星级饭店的发展规律,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注:本文所指的高星级旅游饭店项目(简称:高星级饭店)包括中国境内依据国家标准正式评定的五星级饭店,或投资商根据五星级标准建设,但尚未评定星级的豪华饭店(LuxuryHotel)项目。

  一、高星级饭店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饭店业的开端应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说起。高星级饭店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开放的“窗口”行业,最先引入外资进行中外合作项目开发,最先采用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的项目开发模式,项目管理中最先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等。毫无疑问,旅游饭店业是改革开放的先锋,30多年中国现代饭店业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一)1978年—1987年,起步阶段

  标志性事件:建国饭店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现代旅游业开始崛起。1978年,我国接待入境人数达到180多万人次,超过以往20年的总和,1979年又猛增到420多万人次,这一接待量与中国的饭店接待能力差距很大。北京在当时勉强符合接待外宾条件的饭店床位只有1000张左右,且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都与国外的星级饭店差距甚远。当时“一房难求”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外国客人一下飞机后,往往无法立即安排住宿,而是被拉到景点去游览,或者被安排在饭店大厅、机场坐等,直到有了空床位再安排入住。“住宿难”成为当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甚至影响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形象,这一问题开始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

  当时的中国百废俱兴,建设资金极度缺乏。邓小平在当时创造性地提出“利用外资建旅馆可以干嘛!应该多搞一些点。”

  经过廖承志的牵线搭桥,旅游总局下属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甲方)与美籍华人陈宣远(乙方)就合作建设建国饭店达成协议:

  建国饭店占地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500个客房左右,建筑标准要求经济、实用、舒适、美观而具有现代国际水平,平均每间客房造价3万美金。不含土地价格,总造价1760万美元;合作方式是采用合营方式,合作建造和经营,共担责任、共负盈亏。甲方提供地皮、劳力和砂石料等;乙方负责设计和进口设备材料等。资金由乙方筹集,其中51%作为甲方投资,49%作为乙方投资。合营期间,饭店的年度纯利按投资比例分配。合营期约8至10年(具体待商),期满后,甲方以美金一元购得乙方的全部股份,饭店全部归甲方所有。中国方面保证乙方投资的合法权益,其收益可以汇出中国。

  当时,国内对中外合资建设项目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先例,国务院办公会议一时无法定夺,旅游总局的报告在17位中央高层领导手中流转圈阅或批示。邓小平态度鲜明:要旅游,就必须建造足够的上档次的旅游饭店。最后,时任党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批示“经过试点、摸索经验”。

  冲破层层阻力,建国饭店在1982年4月顺利竣工,开业当年盈利150万元人民币,4年多时间就完成还本付息。项目建成后,建国饭店引入香港半岛饭店集团管理后,首先尝试了西方社会通行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饭店领导体制上实行经理负责制,副经理是助手,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在饭店自主权问题上,饭店经理有权提名副经理人选、可以直接任免部门经理以下的干部和对职工进行奖惩及聘用或辞退;实行职务和技术津贴、奖金与饭店经营效益挂钩,取消奖金封顶等。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变革是我国饭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此,业界开始放弃原有的饭店宾馆计划经济成本中心事业型传统运作模式,并开始了转向市场经济的利润中心企业型运作,掀开了中国现代饭店业的历史篇章。

  建国饭店项目是我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开山鼻祖,参照这一模式,80年代初期各地掀起了一轮高档旅游饭店建设高潮。北京长城饭店、北京丽都假日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中国大酒店、南京金陵饭店等均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广州白天鹅宾馆还是我国第一个BOT项目,即由中方提供土地,外方投资建设,由外方经营若干年后无偿交给中方。据统计,“六五”和“七五”时期,外商投资总额的30%约80亿美元投资于饭店建设。

  经过几年的建设,到1984年底,我国旅游涉外饭店数量达到505座,客房76944间,比1980年翻了一番,初步缓解了饭店供不应求的状况。从1985年初到1988年底的4年时间,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的客房数净增长14.3万间,使客房总数增至22万多间,年平均增长3.56万间。北京旅游饭店的平均出租率从1985年的95%,降低到1988年的77%,饭店客房供不应求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二)1988年—1994年,黄金发展期

  标志性事件:星级饭店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

  中国的旅游饭店业经过8、9年持续的高速发展,已渐成规模,当年全国有旅游饭店1823家,客房18.5万间。但发展过程中,全行业普遍感觉在旅游饭店项目设计、建设、装修、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缺乏规范与通行标准,造成饭店水平参差不齐,海外客人投诉居高不下。鉴于这种情况,国家旅游局聘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先后考察了113家饭店,在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我国饭店行业的实际情况后,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制定了旅游饭店的星级标准。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正式开始在全行业宣传、贯彻、实施,从此我国的饭店业进入星级饭店的时代。

  星级标准于1993年10月上升为国家标准,并在1998年、2003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于2006年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三等奖”(是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获此殊荣的唯一服务业标准)。

  星级标准详细规定了各个档次(星级)饭店应具备的设施设备和服务项目,将旅游饭店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统一地规范起来,很好地指导了各档次旅游饭店项目建设。

  星级标准使得国内外饭店消费者形成了统一的消费者识别体系,星级的概念适合国际化的语境,醒目的星级标志(1996年注册为证明商标)使消费者很容易对饭店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形成基本的判断与识别,很好地帮助饭店进行市场定位,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星级标准也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进行饭店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各级旅游部门多年来形成了对旅游饭店进行星级评定、复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业监管方法与手段。

  星级标准受到了企业、消费者、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广泛欢迎,加速了旅游饭店行业与国际充分接轨的步伐。星级标准和星级制度开始是作为一种外生的力量进入饭店业,由于其贴合饭店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实际,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饭店业的一种内生力量。这种内生的力量在很多饭店企业内形成了内生的机制,把“上星”作为饭店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目标,把“星级”作为企业荣誉,用“星级”培训员工、激励员工、凝聚员工。时至今日,星级概念已被各行各业所应用,成为了质量与档次的代名词。

  虽然1989年政治风波后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这一时期,总体上说是高星级饭店项目发展的“黄金时期”。五星级饭店经营效益逐年攀升,1994年底人均实现利润达到历年最高的3.88万元。外资饭店一枝独秀,1991年起,国家旅游局按照年度营业收入对全国星级饭店进行的百强排序中,外资饭店(含中外合资、合作和外方独资)占百强席位中的大多数。如1993年有66家外资饭店入围百强,1994年有65家外资饭店入围百强。1991年的统计数据还显示215家外资饭店(含中外合资、合作和外方独资)的创汇额与1528家国营饭店的创汇额相当。

  (三)1995年-2002年:发展困顿阶段

  标志性事件:1997年国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高档宾馆列为限制投资类项目

  旅游饭店业发展初期由于供给的极度缺乏,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形成了高额的垄断利润。这一因素产生极大的诱惑力,也影响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判断,包括许多外商在内,普遍认为投资高星级旅游饭店万无一失。外商的判断,和为追求中国市场存在所表现出来愿意承受短期市场低迷的态度,反转过来成为更多国内投资者的判断决策依据。国内和国外的投资者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相互促进,形成持续不断的高星级饭店投资热潮。从饭店企业经济类型分析,五星级饭店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从1991年的8%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30%左右。这一结构的变化与我国高星级饭店项目的发展方式有关,早期的高星级饭店项目为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多采用引进外资的方式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星级饭店独特的经济、社会功能受到了各地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重视,高星级饭店项目的投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

  从1993年到1997年,旅游涉外饭店的数量保持了每年700家饭店、10万间客房的增量。到1997年,全国旅游涉外饭店的数量达到了5201家,客房70.17万间,几乎是1993年的两倍。

  这一时期的突出现象是大量积压的房地产项目通过功能调整和重新装修进入高档饭店行业,在市场和政府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消化积压房地产项目时,这种进入是盲目、无序的,这在宏观上增加了旅游饭店的总量调控的难度。

  1997年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将高档宾馆列为限制投资类项目,这标志着管理层针对高档饭店政策引导的转向。(注:《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外商投资的产业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等三类。1997年首次发布后,分别在2002年、2004年、2007年进行了修订。高档宾馆在历次修订中均列入限制类)

  政策的转向阻挡不了大量投资进入高星级饭店行业,项目数量增长速度大幅飙升,但与之相伴随的是经营效益持续下滑,经营绩效逐年摊薄。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紧接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不足,内需不振,高星级饭店陷入了发展困顿。2000年前后,五星级饭店人均实现利润仅为0.2万元,为历史最低。而星级饭店全行业经历了连续6年的负利润时期(1998年-2003年)。(如图1所示)

  (四)2003年以后,高速发展时期

  标志性事件:北京、上海高星级饭店项目建设热潮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一轮景气周期,固定资产普遍估值溢价,外加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节事活动带来的“美好”预期。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各大城市迎来了高星级饭店项目的建设热潮。

  2003年—2008年5年间,全国挂牌五星级饭店数量增长了一倍多(122%)。北京挂牌五星级饭店的数量从2003年年底的29家,增长到2008年年底的52家。上海挂牌五星级饭店的数量从2003年年底的20家,增长到2008年年底的37家。

  伴随着对中国宏观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预期,各路资本纷纷投资高星级饭店项目。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民营高星级饭店大量出现;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饭店集团已悉数进入中国市场;在完成在一线城市的项目布局后,有些国际豪华饭店项目开始进军内陆腹地(西藏、云南等地)。数据显示:2006年-2008年星级饭店数量平均年增长率为8.3%,而五星级饭店数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6.6%,为总体增长率的两倍多。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调查,2008年中国有782个酒店建设项目,222591间客房。占整个亚太区饭店项目的50%,客房占60%。据国家旅游局不完全统计,2009年各地拟推荐上报的五星级饭店项目达到153家。 9 7 3 1 2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