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机器人 mako: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4:09
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

来源:新华文摘2008.4 作者:黎昕 发布日期:2008-2-26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如果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缺乏清晰和准确的把握,则会影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目标任务的实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其目的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建设规律的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从而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公正,提供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因此,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1.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社会资源和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要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善社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构建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相适应、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要坚持党委领导。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三要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要加快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推进社会组织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社会组织人才建设力度,明确社会组织主管和推进部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在政府力所不能及的公共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从而形成二者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合力。要切实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和社会的自主与自律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的建立,形成分工合理、调控有序、对全社会进行进一步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2.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公共服务不足,不仅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失衡问题,其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按照公共资源配置应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的要求,统筹公共服务的分配与布局,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分配不公的问题,促进城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大体均衡。要整合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二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要深化社区服务内涵,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方式,健全社区服务队伍,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积极开展面向特殊性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三要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补充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不足。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更加注重公平,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大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完善农村生活保障体系入手,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保障项目,继续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能力。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入手,全面启动廉租房制度。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在农村低保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慈善募捐的长效机制。
  4.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统一协调和相互协同,落实责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和自救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5. 加强社会评价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建立健全社会发展评估机制,发挥评价导向、激励约束功能,推动公共管理向绩效导向型转变,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维护较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弱势群体的发展愿望。优先考虑能够帮助他们的发展项目。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牢固树立善待进城务工农民、关爱进城务工农民的观念。重视解决好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方面的问题,要把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推进劳动关系体制改革,把职工参与和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协调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参与的工资决定机制、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纠纷的法律法规和调解仲裁办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劳资关系的和谐,形成劳资两利、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6. 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效率。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构建社会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效率。社会管理“机制”是指社会系统的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主要指系统运行的方式和方法。当前要着力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机制: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新形势下我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大都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关。因此,需要从利益机制上加以整合。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二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诉求表达是社会成员借助既有的社会资源、制度要求、实现对于自身状况、利益诉求和观点等信息的有效释放,是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沟通机制。建立健全畅通、广泛和充分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三要完善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组织技术力量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和提炼,及时归纳,提出应对措施,并根据网络舆情,有针对性地组织新闻发布活动,及时引导社会舆论。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改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以及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尽快完善和建立征占土地的补偿机制、利益受侵害的赔偿机制、社会医疗和养老的保障机制、失业人员的培训再就业机制、分配收入的调节机制等,积极预防和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摘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