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消费税怎么计算: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5:07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题型。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 2001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为(10多次)、于(10多次)、因(10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外,“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 “以”字用法,有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记忆特殊用法。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如:“乃”,只记(1)副词,反而、竟然;(2)代词,你的

3.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注意特殊虚词。(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2)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3)古是两个单音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专题突破通练

【专题综练】

(一)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大王来何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以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儿寒乎?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示赵弱且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某所,而母立于兹。      若属且皆为所虏。

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二)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且焉置土石?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或师焉,或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汤之问棘也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吾以捕蛇独存。         不赂者以赂者丧。

B.皆以美于徐公。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

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变法者因时而化。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因利乘便。         于今无会因。

C.蒙故业,因遗策。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D.不如因而厚遇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 燕王欲结于君。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君幸于赵王。           不求闻达于诸侯。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B.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则与一生彘肩。                  无乃尔是过与?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非死则徙尔。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者。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客有吹洞箫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之二虫又何知。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参考答案

(一)

1. C (C项为代词,你;A、 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2. C (C、均为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 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

3. C (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4. A(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 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

5.C (C、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6. A (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

7. C (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

8. C (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9.A (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

10. D (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

(二)

1. A(A、均为兼词,相当于“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

2. D(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

3. B (B项为动词,认为;介词,把。A、项均为介词,因。C、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为介词,表时间,在。)

4. D (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

5. D (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A、均为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

16. C(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7. C (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A均为连词,表承接;B均为连词,表假设;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

8.D (D、均为助词,前者是定语后面的标志,后者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提顿;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义;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9. B(B、均为指示代词,这、此。A、动词,到;人称代词,我。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模拟新练】

1.(2009年广州市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辛丑秋,将之江阴                 B. 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

C.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D. 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答案:B(均为代词,那。A,前为动词,到;后为助词。C,前为介词,向;后为介词,用。D前为连词,表承接;后为连词,表修饰。)

2.(2009年佛山市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蔡卞所陷                   所上一百八疏

B.使其计得行                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C.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     何为只若是行遣

D.以此观之,                 密谕以默为要

答案:C【C项都是代词,什么; A项,与“为”呼应表被动/“所”+动词构成名词结构; B项,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项,介词,从/介词,把】

3.(中山一中第二次)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乃不然,淫虐滋甚       良乃入,具告沛公

B.向若高帝斥二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晷漏之不保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以老疾还政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答案: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却/于是;B.如果/像;D.因为/来。)

4.(广大附中高三模拟)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使力弱而易制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答案:[D,A从,在/被    B却,表转折/表顺承  C以,凭借/来,连词表目的 D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5.(越秀区高三摸底调研测试)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范睢以无王耻秦

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B. 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C. 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游说炽于列国

D. 自是世有其人

以机智勇辩济其诈

答案:C(C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靠;B. 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因果关系;D.代词,这样的/代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