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拉裸钻价格是多少: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06:48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吴正宪促进学生发展的特色课堂之二

 

范存丽    

 

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吴老师非常尊重学生,经常说直面学生的生命体。她的数学课堂上数学内容流淌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生命对话之中。每每聆听吴老师的课,不仅亲身参与其中的学生,就连听者也会被神奇地深深吸引,随着师生真切交流的旋律而跃动。

冷静下来思考其中的原因,认为与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有关。数学课上,数学和学生二者孰轻孰重?吴老师以亲身实践行动着、说明着,学生是课堂上最重要的。学生的什么重要?怎样唤起?唤起学生的经验很重要。将学生的经验用于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使得学生熟悉的数学黏住学生。

一、说儿童能懂的话——高深莫测不如简单明了

关注儿童经验,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老师、同学和数学走入学生的心灵。

吴老师的话语生动而亲切,很适合学生。吴老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课堂上说儿童能懂的话。高深莫测的结果只能是对牛弹琴,简单明了才更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教师灌输、互动还是师生一体?师生状态是游离、是参与还是黏在一起?能像磁石吸引铁一样黏住学生的课堂当然是理想的课堂,学生的深度参与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学生经验过的例子彰显“大道理”。

儿童能懂的一般都是学生经历过的、基于学生经验的。吴老师在教学加法解决问题时,曾经问学生:“1人加1狗是2人呢还是2狗呢?”学生顿时平静下来,平静得几乎令人窒息,然后一个学生突然醒悟大声说:“老师,人跟狗能相加吗?”课堂上随之听到一声长叹,大家大彻大悟,原来人和狗是不能相加的,相同的量才能相加呢。像“相同的量才能相加”这样的话虽是千真万确,但听者是小学生,小学生听了之后会很生涩,认为数学很枯燥。正是“人加狗”的幽默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得数学的面孔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有意思,学生轻轻松松明白了其中的究竟。

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话语经验才会发生作用,才会使他们印象深刻。吴老师的一个比喻“人加狗”恰如其分地以例证的方式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高高兴兴地明白了这个深奥的大道理。这样的一个例证很好地彰显了大道理,为大道理增加了很多神采。以学生为主体,要下一个台阶,与学生站到同一个平台上,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教学。

2.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

做事情要关注对象,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的语言要注意进人儿童的话语系统。说儿童能懂的话,高深莫测不如简单明了。

吴老师在教学“估算”时,关注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吴老师用儿童能懂的话来说,根据方法的特点分别称做“小估”、“大估”、“中估”、“四下五上估”、“凑调估”等。

在教学“数的整除复习课”时,一位同学说,“2是最大公因数”吴老师在后面一个恰当的时候进行回应,“2和谁公因去呀?"吴老师所用的语言那么地简单,符合儿童的“话语”经验;吴老师的语言那么地明了,回应概念的本质。

二、让儿童说自己的话——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

学习时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学会了。在课堂上,要允许儿童说自己的话。与其让学生将一套套规范严格的语言模仿出来,不如学生用自己的不严格的话语把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达。

概念不能植人学生头脑,学生要将概念内化,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才能对接数学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

1、调动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进人校门的时候完全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经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经验。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在“年、月、日”一课中,吴老师关注提取儿童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再过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了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笑着,回味着生活的经历,初步体会着年、月、日的时间概念。

学习“年、月、日”这样的内容时不像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自主提取,形成一个个鲜活的一年、一月。一日的经验。

2.调动学生思维经验。

学生学习新概念时,运用学生的思维系统,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经验内化概念。

在教学“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学生说,平均数就是把几个数“匀乎匀乎”。多么生动的词语呀,孩子的话其他同学都明白,这位同学理解得多么深刻而到位呀!

尊重学生朴素的语言,尊重学生的原生态,吴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经验,尊重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内化概念的过程。正是吴老师的尊重,吴老师的等待,等到了学生明明白白的话语。水到渠成,给学生反思的机会,学生才可能将经验发挥到如此之程度,将概念内化到如此之深度。

三、用儿童乐做的事——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可以达到90%以上。

1、模拟操作,适时唤醒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行程问题”一课中,吴老师通过信手拈来的学具模拟行程问题的场景,“相遇问题”一课中吴老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的形式明白概念。学生不明白路程,但学生能够通过学具的“行驶”看到路程;学生不明白相遇,但学生经历过“相遇”。运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上“行程问题”一课时,吴老师用课桌当桥,拿铅笔盒当车,现场演示“车”通过“桥”的场景。通过模拟操作,唤醒学生“行程问题”的经验。

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吴老师请两位同学上讲台表演一下“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她一手拉一个让他俩碰了一下,笑着说:“这才是相遇呢,中间还有距离能算相遇吗?”全班同学都笑了。她接着又请同学继续表演“相对”、“同时”、“相向”,同学们都争着表演,争着说。这时,全场师生都笑了,赢来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通过模拟操作,吴老师引发学生对其中“路程”、“相遇”等概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关系的思考。以现场“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经验,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明了而有趣。

2.角色扮演,做得好自然说得好。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的思考才有了载体。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更容易通过主动感受进行学习,做得好自然说得好。

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吴老师组织男生和女生进行拍球比赛。学生在此过程中尝试着建立比赛规则,是全上比总数呢,还是各上一个人呢?在各上一个人比赛之后,学生说:“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又决定各派4个人比总数!女生组输了以后,吴老师加人女生队,使得女生队获胜。女同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吴老师说:“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队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学生发现用平均数更公平。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通过亲身参与,明确地感受到方法的公平与不公平。与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何不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思考呢?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一切经验是闪光的拱门,辉映着人迹未到的世尘,只要我向着它步步靠近,那里的边缘便消逝无存。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是经验与经验的对接。教师与学生互相靠近,将教师的“学术”经验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接,教师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进入学生的思维系统,师生才能真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