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钱罐理财提现不到账:毛泽东时代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对今天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25:01
作者:大地之子     来源:强国论坛     发表时间:2006-08-14     浏览次数: 300    字号:大  中  小
毛泽东时代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对今天的启示
作者:[山水云间](2006-08-13)
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是从50年代初期的白手起家的,党和政府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到全中国所有农村人民公社成立拖拉机站开始,经过60、70年代的快速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机管理、学校、鉴定、维修、推广、供油等管理服务网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体系。但在1980年代初期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人产生了农村不太需要机械化的错误观念,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这段时期陷入低谷。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旧中国的农机工业可以说是一张白纸。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包括动力机械、耕作机械、运输机械、收获机械、水力机械、林业机械、饲料机械、场上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机零配件制造等行业的农机工业体系,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水泵等各种农机产品。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1959年建成投产的,我国第一台拖拉机就诞生在当时新建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五、六和七十年代,一拖生产的拖拉机完成了中国机耕地60%的耕作,为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作出了贡献。19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业。当我们说起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生产图”,年纪大的读者一定会有印象,那是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一套面值为一元人民币上的图案。图中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56年,中国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机动水稻插秧机在60年代中期相继定型投产。1965年开始生产自走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并从1958年起研制半喂入型水稻联合收获机,到1970年代中期有十几种产品定型,少数机型进行小批生产。1972年创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机(机耕船),为我国南方水田特别是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提供了多种用途的牵引动力。到1984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农业用汽车达到35万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农用动力总功率达1.95×108 千瓦。1984年,机耕面积达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
如同许多国企一样,我国农业机械有过辉煌的历史。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从1955年建厂到70年代末的传统计划经济时代,15年间,企业创造的利润相当于国家投资的6倍,所产销的拖拉机占全国拖拉机保有量的45%。 从1980年到90年代初,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一拖建厂之初,产品是清一色从苏联引进的适合大规模土地开发的大型拖拉机,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一拖转向发展小片土地开发的拖拉机,而且不得已开始生产汽车、油泵等产品结构调整性尝试。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或冷或热的演变过程,农机工业普遍出现了亏损。还有的农机生产厂盲目合作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95%。1997年它的优质资产与美国一公司合资,7年后被美国公司全部收购。从此,中国大型农业机械领域的技术平台瓦解,农业大国中国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市场被美国公司垄断。但是在今天,据说大部分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仍然锐意进取,全面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度过困难期。
1980年代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是在无目标,无计划的状态下自流发展的,也可以说是在市场机制下运行的。虽然发展较快,经营效益也提高了,但是出现了盲目性的趋势,出现了微观和宏观、前方和后方、当前和长远等方面的不协调现象,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步调不一,后劲不足,农机投入大而利用率低。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机制下,国家应有今切合实际的阶段性发展目标,防止盲目性,并且确定综合协调机构,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以推动和保证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在我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工作中起着重大指导作用、最经典的思想,就是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它既强调了机械化对农业发展具有根本性质的重大意义,又说明它不是农业的唯一出路,不是发展农业的全部措施,更不是某一时期的农业政策和手段。它和其他科学定律一样,用简洁概括的文字或符号来表达某一事物的本质规律。
毛主席对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决策指示和理论论述很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早在1937年,他在《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1955年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五个五年计划,即20年至25年时间。全党必须为实现这个伟大任务而奋斗。”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提出了《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其中指出:“会议完全同意毛主席关于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经过这个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还提出了“三个为主”的方针,即农业机器应以小型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一般应以地方为主,实现农业机械化主要靠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
1959年4月,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并指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还要求“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主席提议成立农业机械部,并说,找不到部长由他来兼任。1959年10月31日,毛主席对《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一文给新华社的批语中说:“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1962年,在毛主席亲自主持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1966年2月,,毛主席在给玉任重的信中说∶“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五年、七年、十年的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并说,“目前是抓紧从今年起的十五年,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的不太好。”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湖北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布署到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此后,又于1971年8月和1978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因此,在此期间,我国农业机械有较大增长,但是,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没有实现。
毛主席一再强调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其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工农联盟的观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改造社会的观点。客观的说,六、七十年代发展农业机械化道路的成就非常显著:一是提高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程度。粗略估算,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中,机电动力作功量已达到人、机、畜总作功量的50%以上。二是促进了粮食和农林牧副渔业增产增收。全国粮食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4.4亿吨,在各种增产作用中农机化的作用钓占1/4。对其他产品的增产也有相当的作用。在养鸡业和水产养殖业上的增产作用非常显著。三是在农村中培训和锻炼了两三千万机械技术人才,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基础。四是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1992年底全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原值)总值已达到1200亿元,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农机化事业管理体系,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兴粮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机械化手段,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保证食品安全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农业的发展。用占世界7%的耕地,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在中国这样一个一直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极其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农业发展过程,作为劳动工具的革新与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依靠机械化手段来增强农业竞争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观点已被大多数农民所接受。
转自强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