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脉冲产生电路: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2:43

 

中医四诊——望

 

 1、四气

        中药的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神农本草径》云:“疗寒以热,疗热以寒”。任何药物作用于人体后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而药物的寒热属性,也正是古人通过这种具体反应而总结出来的。它是与临床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一般说,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都属温性或热性,如干姜,黑附子能治腹中冷痛,下利厥逆等症,说明它们都能温中散寒,属于热性药物。而知母,生石膏能治高热大汗,烦渴饮冷等症,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都属寒性药物。其次,除四气之外还有一种平性。所谓平性,是指药物的寒热属性不甚明显,而作用又较和缓的药物,如甘草、蜂蜜之类。但由于药物的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其中多数药物仍有微凉、微温之分,而未越出四气范围。         2、五味

        辛:辛味食物有宣散和刺激作用。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这类食物有辣椒、葱、姜、茴香等。小心!如果不小心辨别自己的体质属性,很可能弄到咽喉痛和长暗疮的。
       甘:甘味的食物多是健脾胃、长肌肉,具有增肥的作用。如燕窝、大枣、蜜糖、小麦、粟米、糯米等。
       酸: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生津益阴的作用。对胃酸不足、皮肤干燥,面部多油脂、皮肤脱屑的人有一定的作用。如乌梅、橘子、苹果、米醋等。
       苦: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寒凉、清热的作用,对长暗疮、小便黄热、咽喉痛的人有很好的效果。例如:苦瓜、茶叶、苦菜、青榄等。
       咸:咸味的食物有软坚散结,通大便和补肾的作用。阴液不足、大便干硬、耳鸣、甲状腺肿大等。食用海带、海参、紫菜都很适宜的。 提示:美味食物不足为虚,过多则实。阴阳平衡,长寿可期。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肌体上下表里的作用趋势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外行发散之意,沉是内行泻利之意。升与浮,沉于降,其趋向是类似的,升浮药物一般主上升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作用;沉降药物一般主下行和向内,有潜阳、降逆、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药物这种升降沉浮的作用,是与临床病变的部位和病势的趋向相对应的。一般说来,大多是同病位而逆病势,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如外感风寒的表症,就当用麻黄、桂枝等升浮药来治疗;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肠燥便秘的里症,就当用枳实、大黄等沉降药来治疗。若病势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如肝火上升、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赤,当用石决明、牡蛎、龙胆、夏枯草等沉降药物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若病势下陷的,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就当以升麻、柴胡、黄芪等升浮药物以益气升阳。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不良后果。所以药物升降浮沉的理论,对某些药物来说,在治疗上有一定的意义。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一般来说,与药物的气味及质地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的作用;凡味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则大都具有沉降的作用。凡质轻的药物,如薄荷、辛荑等花叶类药材,大都能够升浮,质重的药物,如根茎类、果实种子类、矿物类及介壳类药材,大都能够沉降。但其中也有不少例外情况,如蔓荆子、苍耳子等皆属果实类药,其性反升;旋复花、番泻叶等皆为花叶类药,而其性反降。这说明在一般规律中,又有不同的特性。由于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与药物的气味有关,所以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实际上已寓于四气五味的作用中,因此,就每种药物来说,都有升降浮沉的含义,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除部分药物须注意其升降浮沉的特性外,多数药物的应用还是以性味功效升降浮沉综合考虑。

        药物的升降浮沉,虽是以其气味为基础,但是也每随炮制和配伍而有所转化。如沉降药经酒制或与较多较强的升浮药同用,可随之上升;升浮药经盐制或与较多较强的沉降药同用,也可随之下降。这说明升降浮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除须掌握一般原则外,还要知道其中的变化,以便运用自如。

        4、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的属实。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可是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能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则泻肺实,如此等等。归其他脏腑、经络的药物,也是这样。可见,将中药的多种性能结合起来,以之指导中药的应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而见脾虚者,每兼用补脾的药物,使肺有所养而逐渐向愈;肝阳上亢由于肾阴不足者,每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使肝有所涵而虚阳自潜。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5、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即毒副作用。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有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程度的不同,故历代本草中常标明“小毒”、“大毒”,以示区别。一般来说,有毒药物的中毒剂量与治疗量比较接近,临床应用安全系数较小,或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使用有毒特别是大毒药物时,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严格控制剂量:用量过大是发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严格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防过量或蓄积性中药中毒。

  2)、注意正确用法:了解此类药物的用法各有不同,是防止中药中毒的重要坏节。有的宜入丸散,不宜煎服;有的只供外用,禁止内服;有的入汤剂当久煎等。临床应用每因用法不当而引起中毒,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过短所致。

  3)、遵守炮制工艺: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严格的炮制工艺,科学的质量标准,是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此外,利用合理的配伍、避免配伍禁忌等,都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药物的毒性亦然,利用有毒药物,采取"以毒攻毒"的治法,常用于疮毒、瘰疬、毒疠等病。

    

 

                            

                   

我的精彩源自于您的光临 交流QQ:75969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