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王使用说明:人生如量子态的塌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2:48:27
 人生如量子态的塌缩

 量子与经典的对应“证明”:

首先,量子力学“态叠加原理假设”
体系的量子态(波函数)是一系列本征态的线性叠加,叠加系数(叠加系数是复数)模的平方是体系被测量到处在该本征态的几率,且所有系数模方的和为1,这表明几率守就是体系的波函数按本征态展开;当体系处在本征态时,每次对应的测量值都是是其本征值

其次,量子力学“测量假设”
每一次测量体系的某一个力学量F时,得到的是体系的某个本征态所对应的本征值;也就是说每次测量时,体系表现的是本征态,而不是叠加态
之所以体系不是本征态是因为测量值不是每次都是那一个本征值,而是一系列本征值中的一个,且它们(本征值)是按叠加系数模方为几率出现的。
这种,每次测量一个叠加态体系时,体系的测量值表现为本征态的本征值的几率分布,叫做体系塌缩到某个本征态上去了。这种测量时就“神秘”的塌缩到本征态的现象就是量子力学中核心的本质,也是人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本质,是上帝的规则。

经典对应
首先,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选择,每一组选择看作我们可取的本征值。
其次,人生的道路就是这些选择组建而成,姑且可以简单看作是如上述线性叠加:根据不同的偏好,家庭,环境,知识等等因素,这些“本征值”的权重(系数)不一。
然而即使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可能选择,也知道了各种选择的权重,我们也无法准确“测量”到我们人生的“值”,因为如照上述量子力学已经被实验一次又一次证明的原理高所我们,我们的人生这个“波函数”在“测量”时会塌缩到一个本征态上去。“测量”就是人生的一次旅程。而且每次测量得到的值会有变化,且有几率分布。

上述经典对应,仅仅是思想的互相勾连,并无严谨的依据,望各位包含。
但是科学的魅力与美丽也在于此,就是要想,要大胆想,上帝赐给我们的想象力。
想,想像...   漫谈易经:量子力学的创立者身着太极服
 玻尔是现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荣获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对量子力学的最终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现代微观物理研究开辟了道路。玻尔虽然是西方人,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区别,但他却对中国的《易经》进行过认真钻研,深入思考,不断破解《易经》的本质意义,他发现在《易经》和现代物理学之间存在平行关系。玻尔创立的量子力学中有一条“测不准原理”。对此,华裔物理学家,同是获诺贝尔物理学大奖的李政道曾指出:玻尔这个原理,与中国《易经》太极图及老子学说有相近似的地方。 作为一位来自西方的物理学家,他在对《易经》进行研究后,从《易经》中吸取了多少科学养料,启发过多少思维灵感,我们已难以悉知,但有一件事,却足以说明这位科学家对《易经》发自内心的无限敬仰与崇拜:他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爵士徽章,并且把《易经》阴、阳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 作者:王萌教授  来源: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2期                   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对话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融合的一个必要途径。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在与科学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认识和揭示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深化科学的哲学反思和促进现代文化的融合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革命
               
            佛教以义理的宏富玄奥而著称,佛教的空性理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一古老的理论超越巨大的时空跨度与当代科学的量子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1.佛教的空性概念及其宗教含义
               
            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佛教讲空的根本依据,在于佛教的缘起观点。缘起法则认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固有自性,无自性故空。在佛教历史上,讲空最彻底的是龙树开创的大乘中观派。该派认为,“空性”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法性,是真如。具“空性”见者,即了达佛法正见;具“空性”观者,即证悟世界的实相。这种认识,在龙树的《中论颂》中表示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第二,它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佛教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那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的实在性认识,领悟现象之后的“实相”,从而超出生死,趋于“涅槃”。对于这一点,现代佛教的理论巨孽印顺有清楚的表达:“从觉证来说,空是一切法的真实性,是般若——菩提所觉证的。……空、无生、寂灭等,是大乘的甚深义。为什么被看为最甚深义?这是世俗知识——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知识所不能通达,而唯是无漏无分别的智慧所体悟的。这是超越世间一般的,所以称为甚深。”([1],p.177)印顺法师是以佛教的“二谛”说来区分“空”的“甚深义”与“世俗”知识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空性说所具有的“宗教真理”的性质。因此,从根本上说,佛教的空性概念是基于佛教的宗教实践的理论概括,它同现代科学对于经验世界的解释有着不同的本性。
                2.量子革命及其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理论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现代物理学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但它的影响却远远地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在哲学乃至宗教领域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W.Dampier)在描述这一物理学革命时说:“旧的唯物论死亡了;而甚至一度取代物质微粒的电子,也已变成了失落肉体的灵魂——只不过是波动形式而已,甚至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空间中之波,也不是麦克斯韦的以太中之波,而是用我们意识所不能领悟的措词来描述的四维时空中之波,或概率图式中之波。”([2],p.402)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P.Davis)则认为:“量子论中包含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思想,使人得以洞见精神的本质以及外在世界的实在;要想寻求了解上帝和存在,就必须充分考虑量子革命。”([3],p.108)诸如此类的评说都反映出量子理论的出现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冲击:量子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奇异的世界,但是由于这个世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距离太大,对于它的理解也变得异常困难。例如波函数,它是微观世界中量子状态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对于它的理解则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波函数的具体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否是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刺激着人类新的“世界图景”的酝酿和产生。
               
            现代科学哲学对于量子力学的哲学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它认为,量子理论的波粒二象性表明,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在科学的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主客体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的关系;量子关联的非定域性表明事件的联系性不但突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也突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系,它显示了实在的不可分离性,说明我们周围的宇宙是一个“参与者的宇宙”,即一切认识都是相对于实验者、认识者而言的。这一切,都使得量子力学表现出显著的后现代特征。([4],pp.181-183)
               
            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量子革命,其对于人类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不能说已经尘埃落定。实际上以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的出现不是消解而是深化了宗教与科学的对话,它同佛教空性论之间的对话也已经成为这一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量子理论的佛教空性论诠释
                1.佛教话语在与量子理论的对话中凸显
               
            量子力学在宗教领域中引起的反应是与各宗教的教义体系相联系的。在基督教世界中,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被用来说明基督教的“基督论”;([5],p.202)而在佛教界中,以佛教的空性理论与量子力学理论互相诠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做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物理学家王守益就以量子力学诠释佛教空性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王守益,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他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物理与佛学》一书中。王守益认为,虽然佛法的究竟之处是不可言说的,但科学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入、领悟佛教的真理的新途径。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因为表达这一特性的波函数(Wave
            Function)Ψ是看不到及测不到的,我们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王守益认为,波函数的这种性质说明,佛教所谓“色不异空”、“当体即空”的说法存在着微观世界里的量子论基础。同样地,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我们所观测到的现象正是佛教所说的“假有”,而绝对真实的物性(佛法所谓“实相”),不论实验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不可测到的。王守益认为,用量子力学等高深的物理理论谈论佛法,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目前科学上所知的最为恰当的处理”,把粒子物理上的波函数Ψ看成是佛法上的“自性”,至少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Model)。([6],pp.8-36)通过对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进行比较,王守益认为存在着从现代科学通向佛教义理的通道。
               
            以类似的思路融通佛学与现代物理学的还有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教师杨中杰等人。在《从佛学角度观西方三大物理学之理论层次》中,杨中杰依照佛教的中观学说和唯识理论,判定牛顿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依次趋于接近佛教的“中观正见”与“如实观照”。但是物理学只是针对现象世界而立,即使量子论最多也只触及了“心灵之活动”,完全不同于“心灵寂灭状态”时佛性实证的现象,因此无法达到佛教“一切种智”之般若。([7],pp.41-42)针对以量子理论诠解佛教义理的做法,黄明德博士发表了《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8]一文,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比较。黄明德认为,二者在内涵上有吻合、接近之处,但也存在截然的不可通约之处。从根本上说,“空性”为佛陀及佛教信仰者的宗教实践之所体认,它是对世界终极实相的概括,因此任何言辞的描述、任何具体的结论都不能说是空性本身;而波函数仍然是物理学家根据观测研究的结果,仍属现象的描述,而非究竟之本体。基于这样的认识,黄明德认为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不能相互代替。在《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中,作者李长俊对科学与佛学的性质进行了总体的比较。他指出,所谓的科学,应当包括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对象及科学的结论。像海森堡(W.Heisenberg)的“不确定原理”或电子、质子、量子等观念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因为它们是人类“势必共同的经验”。而佛学中宣讲的教法,则是非“常人之共同经验”所可企及的,它得自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自内证。从这方面讲,佛学乃是“非科学的”。但佛教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它的“本质的超越”——即空空(即无第一因,对空的执著也要破除)。这使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哲学思辨,所以可称“空为佛法之宗极”。([9],pp.121-136)在李长俊看来,科学与佛学各有其不同的原则与方法,因此也各有其适用的领域与价值,这是判定它们的基本尺度。参照科学理论以表述佛教的合理性,是深受佛教文化浸润的信教科学家表达其信仰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这一特殊的形式融通“出世与入世”、“真谛与俗谛”的关系,以实现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反映出佛教文化圈内科学家特有的文化心理。他们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融通,从特定的视域拓展了对二者关系的探究。
                2.对话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延伸
               
            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探讨二者协作与整合的可能性。这种对话已经不再局限于以科学诠解佛教这一范畴,而是把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与现代科学展开的对等的交流。这一对话形式虽然还处于发展探索之中,但它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对于佛教文化本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与解读的历史契机。
               
            目前我国参与这方面对话的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牛实为教授等人。牛实为教授对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如量子理论、混沌力学、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当代心理学等都有广泛了解,并对佛教的禅修有较深入的实践,他在以佛教义理与科学理论的对话中提出了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根据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解释,宇宙、时空皆产生于充满零点能的“真空”或“无”;因为真空是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的背景,它具有自充足、自参照、自波动的属性,真空非空,这正如佛教中所说的宇宙“实相”。他还借助量子理论说明佛教的修炼过程,认为当人体内的混态转为纯态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参禅者所达到的顿悟状态。同样地,西方科学家所发现的在人的深定过程中神经细胞处于最小自振态,意识场出现跃迁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佛教的光明定。在《人类自性问题》一书中,他引述科学上的引力场理论对于佛教“业力”问题给予了新的诠解,他认为业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界物质与意识场的作用,逐渐形成业力场。又由于业力场的次级效应,辗转相因,导致业力根深蒂固”。([10],p.44)牛实为认为,科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可以互取所长,互相弥补;佛教的诸多理论问题也有待通过科学的途径给予解答,而佛教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激励现代科学的进展。
               
            以佛教空性论与当代科学对话的西方知名学者,有美国Colgate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的曼斯菲尔德(V.Mansfield)教授,他曾发表多篇文章阐述佛教的中观哲学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关系。曼斯菲尔德不但是一位现代物理学专家,还担任藏传佛教和容格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有多年的禅修实践。宽厚的文化背景使得他对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的比较避开了一般性的比附,而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点,考察佛教义理在科学理论之间所起的建设性的穿引作用。在《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并非要通过物理学来证明中观佛教的有效性,因为他知道用科学来证明或者否定宗教的历史是“命运不济”的。他要做的是“尝试理解重要的和经实验证实的哲学论断,使得关于某些量子属性缺乏独立存在的个别化理论独立化,并将其与中观的空性原理结合起来。”([11],p.91)同时,他也明确表示,佛教文化的视点对于西方文化能起到一种很好的补充和纠偏作用。他认为,因为物理学是在哲学的背景中进步的,如果西方的科学家对于佛教的哲学思想有深入的理解,那么物理学探索中的出现一些错误就可以避免。他设想,如果佛教的“空性原理”(principle of emptiness)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将会有益于科学事业,因为佛教哲学有助于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造成的思维方式上的困境。([12],p.317)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佛教中观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哲学背景的联系,使现代科学增添了特殊的诠释境域,也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向新的深度。

                  三、对话的意义及解读
               
            我们注意到,有些参与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作者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证伪佛教的教义,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佛教教义的真理性。华人学者陈荣捷也说过:“佛教是否能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存在?在这方面,佛教可说是比其他宗教来的幸运。通常,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会造成神学的危机,可是在佛教来说,这种发现却意味着‘证实’。”([13],p.115)对于这种见解,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佛教教义系统同其他宗教体系相比在解释世界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它在当代表现出很高的社会适应性和文化伸张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佛教的教义系统与科学理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科学的结论不是得自于对哪种宗教教条的推演,而最终要落实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这是我们理解佛教与科学对话这一主题的基本原则。
                1.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在哲学层面上展开
               
            佛教的教义体系包括所谓的“戒定慧”三学,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主要涉及其中的“定”、“慧”两部分。与“定”学(有关禅定的内容)部分的比较性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思路差异较大,因此,严格说来还只能属于一种“前范式”的研究。佛教的“慧”学则是对于世界“实相”的思考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佛教思想的哲学表述。量子理论从本质上说是自然科学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但对它的哲学反思也触及到佛教的哲学思想。基于上述原因,量子理论引发的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是以“空性”与“量子”为中介在哲学层面展开的。
               
            在佛教哲学思想中,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这已是世所公认的。吕澂先生在《佛家辩证法》中指出,佛教的思想带有辩证的色彩,并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一是分别说,反对片面、绝对的认识,而认为现象是随时变化的。二是中道说,看到现象的相对性,反对偏执一端的认识。三是缘起说,反对孤立地看问题,而认为现象是互相依持、增上(增进、助长)的。同时吕澂先生认为,中观学派归结于无自性的“空”并不破坏作为佛教根本思想的“缘起”观念。([14],pp.1392-1397)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发现,“特别是在公认的危机时期,科学家常常转向哲学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领域中的谜的工具。”([15],p.81)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虽然属于宗教与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的认识方式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致,但是,它们之间的对话存在着一定的哲学基础:佛教空性论对于一切现象的独立存在和最终实存性的否定,与量子力学引发的对主客体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存在着哲学上的相似性。因此,量子力学理论与作为佛教哲学最高成果之一的佛教空性论展开对话,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当然,对话并没有消除佛教的“空性”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空性”概念之间的差别,但它将量子力学置入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中,增添了对于量子力学的理解维度和诠释境域,是有其哲学意义的。
               
            空性论与量子力学的对话还表现出东方传统的思维形式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的特殊价值。在现代科学探索过程中,思维形式的抽象性、跳跃性、超常性成为一个显著特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超逻辑认识方式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对所谓的“东方智慧”感兴趣的原因。现代科学的进展表明在理性的范畴里把握实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这一点在西方心物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下是难以克服的,借鉴佛教等东方哲学思想实现观念上的突破也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西方科学家而言,佛教对于宇宙“实相”的哲学观念,对于他们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特的参照作用。                 2.佛教作为一个信仰体系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存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它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有些科学家来讲,对于佛教的接受,也是对于一种文化传统的接受,佛教是作为信教科学家和自己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一条精神的纽带和通道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承认文化的连续性这一基本的事实,那么就可以认为,佛教文化圈内的科学家接受佛教的信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分析他们融通佛教与科学的做法时不能忽视其深刻的文化基础。
               
            佛教的理性色彩和和平性质,是获得很多科学家赞赏的重要原因。杰出的宗教学家涂尔干(E.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到,佛教“是一种没有神的道德体系和一种没有自性的无神论”。([16],p.35)当然,把佛教说成是一种无神论过于绝对,但是佛教在不承认一个造物主这方面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赞赏,这既包括佛教文化圈的科学家,也包括来自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的科学家。佛教的这种特点使其在满足富于理性精神的科学家的“宇宙宗教感情”方面占有特殊的优势。正如陈明德所指出的:“就世间学而言,科学的求真,治学的爱智,宗教的虔诚,佛学都含摄无余。就出世间而言,佛学又超过了三者无法跨越的极限。”([8],p.151)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的深化,其理性化特征会得到进一步彰显。可以认为,佛教作为一种独具理性特征的信仰体系在适应某些科学家的终极关怀方面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科学家对于佛教的信仰,还与科学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对于那些以科学事业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科学家,他们不但要从中得到发现自然秘密的喜悦与惊奇,还希望从中获得对于生命意义的解答和终极关怀的满足,而后者单靠科学活动本身往往难以实现。量子力学的进展表明,科学真理仍然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境域性、时效性、相对性的性质,因此,在追寻宇宙“为什么”是这样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形而上”问题时,科学家仍然会求助于宗教的解答。当然,我们也看到,科学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由于以他们的科学活动为背景,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基础和道德伦理的准则发挥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佛教信仰与科学的适用范围给予了明确的划分,认为二者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这与一些西方科学家所持的两种“真理”(“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平行、互补的观点是一致的。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17],p.182)只不过信仰佛教的科学家是通过从科学活动中体悟世界的“空性”这一佛教的真谛来达到对自身活动的肯定的。这种宗教体悟特有的认知进路对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也不无特殊的启发和补充作用。                 3.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有助于促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
               
            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当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控制自然乃至控制人类自身的巨大力量,而人类社会却缺乏制约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智慧和道德远见的时候,科学反而会成为人类不幸的制造者。许多学者指出,人类的福祉不能寄托在对科学力量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上,要真正实现科学为人的价值,还必须以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有效地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通过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增进和加深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对于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更高层次的融合与统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它包含有信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乃至科学的等各种因素,它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跟现代科学的对话。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佛教表现出以对世事人生的深刻反思为基础的浓厚的悲悯情怀和人文色彩。它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基本上不是来自于对于外在世界的具体的探求,而是通过宗教实践的方式对于社会现象进行认识上的升华,得出了“四谛”、“八正道”、“三法印”等佛教的法则。佛教的教义体系中虽然也包括对“色”(物质现象)、“心”(精神现象)现象及其交互关系、生灭规律进行探讨的内容,但佛教的主旨不在于对自然做科学的探求,而在于了悟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而求得对生死轮回的解脱。这一点和以把握自然规律为宗旨的科学活动有着原则的区别,而这种对终极目标的解答功能正是科学所缺少的。许多参与对话的学者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重“外求”的科学和重“内证”的佛教可以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我们认为,这种关系有助于在科学和佛教之间建立一种制衡性的机制。有些作者从佛教文化的视点出发,从科学的认识能力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批评,无论他们结论是否可取,但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促进科学自身的反思,深化对于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哲学问题,如科学的性质、科学的真理问题、科学与人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对于佛教文化而言,佛教的理论资源也可以通过与科学的对话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创新,从而提高佛教文化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水平。
               
            科学的发展需要得到来自不同的文化因素的激励。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体系,对于现代科学来讲既是一种宝贵的认识资源,同时在某些方面对现有的科学理论也构成了挑战。佛教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形成的这种张力,也促使现代科学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实现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上的超越。因此,在跨文化对话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的今天,现代科学有必要更为自觉地意识到对佛教这一蕴含东方智慧的异质文化展开对话和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印顺.佛法是救世之光[M].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
 [2]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郑祥福.范?弗拉森与后现代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 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 王守益.物理与佛学[C].台北:慧炬出版社,1983.
 [7] 杨中杰.从佛学角度观西方三大物理学之理论层次[J].佛学与科学(台湾圆觉文教基金会编),2001,2(1).
 [8] 黄明德.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A].佛学与科学——新时代的对话(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纪念特刊)[C].2002.
 [9] 李长俊.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A].张曼涛.佛教与科学?哲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3卷)[C].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10] 牛实为.人类自性问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11] 曼斯菲尔德.中观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A].佛学与科学——新时代的对话(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纪念特刊)[C].2002.
 [12] Mansfield,V."Time and Impermanence in Middle Way Buddhism and Modern Physics".In Wallace,B.A.(ed.),Buddhism and science:Breaking New Ground[C].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2003.
 [13] 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M].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
 [14] 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卷)[C].济南:齐鲁书社,1991.
 [15]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猫态——生命的可能性遐思
楼主作者:楚在边  发表日期:2008-5-30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66/2605.shtml

  
  看到网友在讨论中谈到了波函数的坍塌,因我对这问题确实不知,所以就上网去搜,结果竟然拽出了那只著名的薛定谔猫。老实说,我对这只猫的鼎鼎大名早有所知,也时常看到网友爱拿它当作自己的“典藏”向大家炫耀,只是,我对这只猫的存在玄机确实无知,我不知道那薛老先生究竟有何本领让人们对这只猫刮目相看呢?所以,我这回就仔细对这猫儿研究一番,结果大吃我一惊,原来这可怜的猫儿命悬于那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衰变的原子,偶然的命运使这只猫的存在成为一个问题。
  我只能在通俗的意义上来理解波函数、薛定谔方程一类的概念。而据我所了解,量子理论认为,粒子总是处于叠加状态,即它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出现又不出现,既在此又在彼,总之,你可以设想粒子存在的无限可能性,如果你没有观察,那么,它们就总是处于用我们通常的逻辑来看的这种矛盾的境况里。那么,波函数就是对这种可能状态的描述,它告诉我们一个确定的世界实际上是在不确定中被给予我们,实际上是一种偶然的力量使得世界以如此之样式被我们感知。
  我们可以理解波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学方式来表述波的存在状态,但是,我们如何理解那只猫的不确定性存在呢?不确定的微观的世界如何通达确定的宏观世界?那在爱因斯坦看来量子力学通用解释的悖谬性究竟悖谬在哪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就一个具有生命的猫而言,当它处于薛定谔状态时,我们通常只能理解它或者死,或者活,二者必居其一,可是,当它的存在是由某种放射性物质的存在特性来决定时,猫的状态是否也同这种物质一样同时处于衰变、不衰变状态,就是说它既生又死,既死又生呢?

  
  哦,这岂不是一个古老的思维游戏?哲人们已经思索了几千年,他们在各个方面,用各种语言、各种风格向我们描述了那世界存在的多重可能性,他们的慧眼早就穿透那存在之谜。
  比如那睿智的赫拉特利克,他向我们描述了那条神奇的河流,它既在,又不在,当它保持自身同一的时候,它又永远在不断地否定自身,所以,你决无可能两次踏入他的河流,当你是如此确定地看到他的那条著名的河流时,却不能对它有任何确定性的认知。万物皆变,人是人自身的否定,这个可爱的希腊人!
  比如那洒脱的庄子,尽管他时常饥肠辘辘,却坚守自然之道。他似乎早就明了那个神奇的薛定谔猫态,那生命的状态、人的状态、作为个体之“我”的状态不就是处于生即死、死即生的生死叠加状态吗?不就是被某种未知的东西决定着而不明生死吗?尽管我能确切地认知我自己,但我却终究无法确定我的自己,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但庄子逍遥着,而薛定谔在他神奇的猫前迷茫着。
  还有那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黑格尔,就生命现象而言,他的辩证法简直是对薛定谔猫态绝妙的逻辑表达。那波包的肯定与否定的交互状态,与那只猫儿的生死不明态不都可以用辩证法来加以阐述么?在这里,有生命的猫完全可以因为辩证法而被领会为永恒的存在,而那薛定谔的猫则可以被看作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令人惊异的证明。“精神在否定的东西那里停留,这就是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就把否定的东西转化为存在。”(《精神现象学》)
  这确实有点奇异,即使无神论如恩格斯,他对于辩证法的理解也一样可以使他对生命的反思达到如薛定谔猫式的思辨。“因此,在此这里只要借助于辩证法简单地说明生和死的性质,就足以破除自古以来的迷信。生就意味着死。”(《自然辩证法》)

  
  但自然科学家只接受确定的数学公式,他们只适宜在数学的完美世界来领会生命,而对于辩证法,对于那些抽象的逻辑概念,他们或许是不会那么容易领会的。即使对于那不确定的量子世界,他们也需要一个确定的数学公式来加以表述。因此,波函数对于不确定的量子世界的确定性的描述是可接受的,但波函数的塌缩就不可理解;而一只猫的生或者死是合乎逻辑的,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生死叠加却是悖谬的。
  没有一个物理学公式来描述波函数的塌缩,而量子世界终究是一个真理,那么,薛定谔的猫儿对于自然科学家们来说就几乎是一个恶梦。他们拥有这确定的理论来描述那个不确定的微观世界,但却无法给那只神奇的猫儿的存在以合乎科学的解释。如果我们的观察行为总是要导致对波函数的否定,那么,量子力学所给予我们的微观世界的真理又在哪里呢?确定性怎能被终结?
  于是,量子平行世界的理论就成为他们消除那个科学的恶梦,而给予那薛定谔猫态以合理解释的根据了。
  “它预示着这样一种情形:一个现实状态会逐渐分裂成许多重叠的现实状态,观测者在分裂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仅仅是经历完成了一个可能性恰好等于以前“波函数坍塌假设结果”的轻微的随机事件。这种重叠的传统世界就是第三层多重宇宙。”(网上搜索)
  这就是说,当我们确定地感知到薛定谔猫的存在时,我们只是在它的一种可能中确切地把握到了它,在量子平行的世界里,它会有多个乃至无穷个分身,它总是超越我们的感知而以其它的样式存在。如此,灵魂已经上升到绝对的存在,我们不仅进入辩证法的境域,而更是登上了佛法的天梯。

  
  不确定性的世界,可能性的奇思妙想。我有理由说,我认识到了自己,我抓住了自己的魂。但假如我的存在仅仅以我可把握的样式被我感知,而在那平行的世界里,我的灵魂又在哪里?我怎能确切地把握我的分身,即在那多重世界里,那以另外的感知模式而显现的自我又如何能通达我现实的存在?我能由此而设定自己,并踏上量子世界的永恒通途吗?
  两个“我”,一个是粒子的构建,一个是心灵的构建。假如我以粒子的方式生存于不确定的量子世界,就是说,我可能以多种方式在量子平行世界里扩展自身,那么,我的心灵是否也可以同样的可能性逼向永恒?
  真是一个量子世界的魔障,心灵的存在将人自身拉下深渊。当我们试图理解自身时,我们所期望和求证的确定性却同时在否定自身;“我”,作为粒子的构建的有限的存在却被心灵认识到的无限摧毁;当我在证明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将这个世界一并粉碎,因为我不知道心灵在另外的世界、另外的宇宙将会以怎样的感知方式来确证自己,也确证世界的存在。
  生,或者死,这真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以庄子的眼光来超然地看待一个确定性的自我,如果我把心灵等同于无差别的粒子的存在,那么,关于生死之心灵的印记就被轻松地消除了。
  生也是死,死也是生。我几乎可以坐忘于菩提树下而丢弃现实的苦痛。这里,我并不需要一个物理学公式来精确地描述心灵的无限性存在,只要即刻的顿悟,心灵便会飞翔。
  “然而,自从我理解了永恒,我便理解了那世界存在的无限可能性,......我相信存在着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可以装满那无穷无尽的灵魂,我相信每一个瞬间的长存。”(摘自本人帖子《生死之间》) 
@作者:hu-ou  回复日期:2008-6-2 10:56:00 
量子理论牵涉到测量和被测量物的紧密关系,以往那种认为被测量物它总是客观存在,与测量行为没有关系,在这里不行了,如此而已。并不是确定性从此不存在了,是以往那种“确定性”观念不行了,事物现象和当下的测量作为因素紧密相关了。佛教对“事物”的定义就是相依缘起,否定独一发生论。又有观测到现象的相对性,所谓人见为清水,鬼见为脓血。
  
  在华严境界里,事物就是互涉互入,如帝网,与波函数叠加的意思有点相象吧?
  
  至于爱因斯坦,决不相信确定性从此不存在了,这一点是对的。所谓“未确定”是什么意思?一个想象而已。
  
  爱因斯坦质疑的是“超距 关联”,他以为“超距”就是“不能关联”,“不能关联”怎么“关联”了呢?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问题在“关联”事实 本体上先于“距离”,“距离”是依于“事实变化”的一种解释,佛教直接说“距离”是“noting”,所以,就变成了:想象一个“无”去制约“事实”,这里,爱因斯坦错了,“超距 关联”是存在的。     在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力学背后
有一个本体规范作用
   在中华传统哲学思维里可以找到他,四万亿拨出几个钱开展三大学科立体交叉研究!


下面,首先用居岭南提出的素数维套球太极本体规范论假说改写元素周期表,作为假说科学性的佐证。
(依据“科学的哲学”一书224页所列元素周期表 美国W.H.沃克迈斯特著 商务印书馆 1996年出版,原著1940年出版)

1——H
2——He
3——Li Be B C N O F
4——Ne
5——Na Mg Al Si P S Cl
6——Ar
7——K Ca Sc Ti V Cr Mn
8——Fe
9——Co
10——Ni
11——Cu Zn Ga Ge As Se Br
12——Kr
13——Rb Sr Y Zr Cb Mo Ma
14——Ru
15——Rh
16——Pd
17——Ag Cd In Sn Sb Te I
18——Xe
19——Cs Ba La * Hf Ta W Ra
20——Os
21——Ir
22——Pt
23——Au Hg Tl Pb Bi Po (85号当时未知)
24——Rn
——(87)Ra Ac Th Pa U

*——Ce Pr Nd Il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25在这里有奇素数维功能,待解之迷。

1 3 5 7 11 13 17 19 23 为1和奇素数维系列
2是唯一的偶素数
4 8 16 为纯偶数系列
9 15 25 为奇素数自繁衍系列
6 10 12 14 18 20 为有性繁衍偶数系列

简要说明:
一、根据中华古典哲学思维,天人合一,我们利用“素数维套球宇宙本体规范”(简称太极规范)假说描述经济社会演进的内动力种类、分布和相互关系,同时将其应用到自然科学,以求证明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科学先进性和普适性,发现了在元素周期表背后,同样存在太极规范作用。
二、太极规范有八个作用:
A——无极(0);
B——太极一(本体1);
C——两翼二(阴阳分裂耦合,唯一的偶素数);
D——二的爻变(2的指数系列,2 4 8 16 32 ------);
E——奇素数系列维(套求面,寄住作用量和他的功能物质表象——元素,3 5 7 11 13 17 19 23 ------);
F——奇素数维自演化动态维(作用量功能交换系列,9 15 21 25 ------);
G——奇素数维和2的有性繁衍系列(6 10 12 14 18------);
H——第六作用量韵律作用。
三、如果将3 5 7 11 13 17 19比作第一声部、第二声部----第七声部,声部上升同样有音阶变化那样的规律性,在第七声部的3-4音阶,发生“破缺”断裂,打破平衡,产生放射性元素。
四、1700年前后西方发明钢琴,钢琴的黑色键,就相当于几千年前中国十二个编钟的“五钟空悬”。可见,元素在每一个周期是一个固定主音的大调排列,那么空悬的五个是什么呢?是不可见的潜物质元素,每一个周期里有5个吗?
五、构成人类经济社会的要素周期表不同。如果仍旧按大调排列,可以顺时针排出12个大调,同时有逆时针12个大调倒影音阶,同他一一对应,同时对流发生。这是一种经济过程功能演化交流震荡。其中三组,每组两对,分别以I和O,M和I,O和M作为主音,最重要。M代表人力生产,O代表物力生产,I代表智力生产。

经济社会全生产要素周期表

人类社会是人的作为。人和人类社会是地球表层的产物。但是,地球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人和人类社会说到底是宇宙的产物;且不是宇宙的弃儿,没有被抛到宇宙之外,还一直附在银河系的一介微尘之上,在宇宙空间遨游。

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和人类经济社会演进,人类文明演进一定是同样毫无例外地处在宇宙本体的某种规范控制下,且肯定包括对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过程的规范控制作用。

宇宙确实存在一种本体规范控制,控制着全宇宙。正是这种来自本体的规范控制,产生、管理并继续推动着全宇宙这个大生命现象,当然包括人类社会这个生命层级和他同宇宙其他生命层级的关联。这就是所谓“天条”,“天机”,“天行健”。

人类思维的科学先进性,就是人的认知向着这个本体规范不断趋进的程度。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因为本体规范是同一的,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它都是以相同的规范原理随时随地不停息地发生着规范作用。

那末,有没有可能,将看上去十分繁杂的人类社会,也像对待十分繁杂的化学现象那样,最终也可以找到一个构成经济社会基本要素的“元素周期表”,哪怕是相似的,将经济社会演进过程在内动力核心部位有序化呢?回答是肯定的,能!

岂但有这种可能,而且正因为人是构成人类生命系统的基本粒子,是会反身思考自身、思考群体、思考宇宙其他生命层级,思考全宇宙,思考宇宙本源的“智慧粒子”,因此,恰恰是这种便利,可以用对于人类社会这个生命层级的思维成就,从中找到的某种基本的规律性,去比拟和想象宇宙广义生命概念下的其他生命层级的内在的基本的规律性。比如,核子社会的生命层级,原子社会的生命层级,分子社会的生命层级,细胞社会的生命层级,直到星球的生命层级。

这就是说,社会科学哲学思维同样有助于自然科学哲学思维进步,进一步说,他们本来具有同一性,只是人类的科学思维能力,还没有进步到可以用精确的数学表达式来简洁地明确地描述这种统一性罢了。

西方习惯于从实在的物质,从一个质点,一直剖分下去,追求下去,求其最原始的本原,基本粒子,是一种还原思维。东方人以中华民族为最,习惯于站在宇宙的楼顶观察,用思辨的方式,知道有一把钥匙可以把宇宙的房门打开,进去观察宇宙的奥秘。但是,这把钥匙,恰恰被上帝锁到了屋里。于是乎,中国人就用宇宙直接传出的信息来思考。

因为人不是核子,不是原子,不是分子,不是细胞,不是星球,无法体验他们的“感知”。

他们有感知吗?有!这里的感知是一个严谨的有待科学定义的概念。比如现在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量度,其实恰恰是利用了地球相对于太阳所做的两种相对运动的“感知”,自转和公转,直到现在,又将其耦合到核子震荡,将时间间隔细化和精确化,这已经是借用核子的“感知”了。
感知,就是构成某一层级生命现象的有生命的不是瞬间消亡的基本生命个体,在那个具体的生命层级里体验到的时-空-能-质相互关系和变化。

这个感知,用居岭南提出的素数维套球宇宙本体规范(简称太极规范)假说,正是在第四演化功能序,在二爻动态维,爱因斯坦将宇宙诞生之初由本体创生的四个彼此相关联的基本要素,用严格的简明的数学形式,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感应的变化关系。这四个要素,在第四演进功能序的表现,是时、空、能、质。就是说,这四个要素同时是宇宙的生成物,是构成宇宙的人类可以感知的四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变量,每一个量,都必须用其他三个量的相互变化关系来描述,这就是他的相对意义。

虽然这种相对论性质,由这种特性产生的时空不平坦性——时空弯曲和质能引发的时空紧缩,利用现代科技,比如在楼顶和地面之间这样一个距离地心的差值产生的两个不同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微小变化,由这个变化产生的时间相对性,都可以测定出来,但是,从人类经济社会物理性活动大量涉及的有限速度,乃至秒速度达几十公里的航天工程,仍然用牛顿力学来计算,因为这种相对性微乎其微,时空坐标继续用刚性坐标。

但是,人类经济社会是对自然的时-空-能-质的创造性利用,因此,对于被利用的时-空-能-质,人类就用价值观来感知。这个打上价值符号的经过人的作为改造过的时-空-能-质,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交通技术高度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的当代,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相对论特性。越是港口城市,大都会,人造物质和能量越向这里凝聚,这里的空间,越往中心趋进,楼房越高,表现为地皮、商品房价格猛涨,这就是价值意义上的经济空间紧缩。这里的生活节奏加快,老板的时间宝贵,这就是价值意义上的经济时间紧缩。

中国人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就是时、空、能、质。两翼,一个翼是时空尚未剖分的一种状态,称其为阳,一个翼是能质尚未剖分的一种状态,称其为阴。

这种阴阳混沌态,现在还存在吗,可以观察得到吗?存在,到处都是,那就是植物种子和动物的受精卵。一粒古莲子,可以沉睡上千年,从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英国的两个试管婴儿,孪生姐妹,相差26年,就是这种阴阳混沌态起作用,时间凝固了,能质变化凝固了。

这种比拟,来之中华传统哲学思维的一个基本观念,用现代语言来说明,就是宇宙本体的规范控制,对于各个生命层级,是共同的,是普适的,遍布的,永久的,不间断的。这种作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古人称其为“舒之弥万里,卷之不盈杯”,“注焉而不盈,酌焉而不竭”,“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等等。

这要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维观察和解释经济社会现象和过程,从新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而不是固守西方传统的还原论哲学思维,要有一个突破。

就是说,要在近现代发祥于西方的科技文明大厦屋顶,大胆地开出一个天窗,让发祥于五千年、一万年几万年之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维的智慧之光直射进来,同现代科技思维的参天大树发生光合作用,油然而生,秀然成采,生机盎然,绽放东方哲学思维的鲜艳花朵,收获丰硕的中华哲学智慧果实。因为这个东方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崇尚宏观、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尽管辉煌几千年,在他的作用下产生过发达的农耕文化,先进西方几千年,但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在西方文明的野蛮冲击之下,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被主流社会无情地抛弃了。这是五四运动的一个负面效果,留下一个最大最痛心的民族传统智慧丢失缺憾和丧失自信的悲哀。

元素是现象,是宇宙生命演进在原子生命层级的一种表象。元素周期表表现出一种规律性,说明其背后必然存在一种作用,正是这种作用,决定了这种规律性。这个隐蔽的作用,可以用简明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吗?它一共有几个基本的作用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居岭南大胆回答:这个作用一共有七+一种,其中的七种都是由一变化而来,用中国古人的话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几。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此外还有一个韵律作用量,居岭南称其为第六作用量。中国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同于西方的1 2 3 4 5 6 7 8 9 10,仅仅是十个数。这里的每一个数,都是具有内部结构的,彼此之间有特定的联系的,有丰富的哲学思维内涵。

具体到元素周期表,它的横排的元素周期的前七个元素,分布在素数维套球球心和由里向外顺序排列的球面上,(25是例外,值得探讨)球面构成了奇素数维的外围。后面的第八竖列或零号列元素,分布在两个素数之间的那些序列,每一个序列正好分配一个元素,他们具有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惰性特征。七个元素之间的化学性状,有音乐七个音阶的变化特性。

那么,构成人类经济社会基本要素的元素周期表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首先要根据太极规范研究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演进的基本作用量,研究这些作用量在太极规范作用下的有序化的奇素数维层级跃迁分布,研究寄住在每一个层级的作用量在第六作用量韵律导演下,表现出的音阶变化,即组成经济社会基本要素的规律性排列。

首先研究三维球面的经济社会要素分布

1——本体功能,人类社会人的全功能(M)是他的表现态
2——教育
3—— I (Si) Ie(Sie) M Sm (Me) Sme (O ) So (Oe) Soe
音节:1 2 3 4 5 6 7
3—— O(So)Oe(Soe)M Sm (Me)Sme(I) Si(Ie) Sie

3—— M (Sm)Me(Sme)O So (Oe) Soe (I) Si (Ie) Sie
音节:1 2 3 4 5 6 7
3—— I (Si) Ie(Sie) O So (Oe) Soe (M) Sm (Me) Sme

3—— O(So)Oe(Soe)I Si(Ie) Sie (M) Sm (Me) Sme
音节:1 2 3 4 5 6 7
3—— M (Sm )Me (Sme) I Si (Ie) Sie (O ) So (Oe) Soe

这是三组主要的,这样的成对的音阶,一共可以排列出12组。

在5 7 11 13 17 19 23 ------同样可以排列出这样的经济要素音阶,他们代表了人类社会不同的生命层级:智慧和物质生产、财富和社会管理、社会创新和科技创新、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能、社会制度创新产能、社会创新扩散、社会制度创新扩散,直到19维三阶幻方平衡九种交换功能产业化后“放射性”科技创新,“放射性”制度创新,等等,值得研讨。

每一个周期,都有12个半音,按“五钟空悬”组成本层级的经济要素音阶。12个半音,有六个是阳音,六个是阴音。六个阳音是智力生产(I)、智力传输(Ie)、人力生产(M)、人力传输(Me)、物力生产(O)、物力传输(Oe),这是供给,作用量的能质估量,品质估量;每一个阳音后面都跟着一个阴音,这是需求的价值估量。
它描述了三个基本的功能的能、质、时、空的四种转换。    “双波包”与易哲学——关于量子力学的种本体论诠释
    1 引言近年来,许多人著书立说,认为当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包括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在本文中,作者将着重讨论它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哲学的共同点。易哲学主要源出于《易传》,该书是约在公元前3世纪编成的,传统的看法是由儒家编纂的,但从它的内容来看应该推测是由道家编纂的。
简单地把量子力学与易哲学做直接的类比,只能给出它们之间相同性的肤浅描述。为了把这种无定形的直觉变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具有透彻性的思想,必须要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对二者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本文作者试图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融合量子力学与易哲学这两方面的思想成果,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哲学观,这一哲学观将会较好地对量子力学做出哲学上的诠释,同时也包含对易经哲学中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科学化与形式化的转变。 2 量子力学的本体论表述  2.1 玻尔的哲学观
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这一过渡对物理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经典物理学的原理仅适用于有限的范围,而且只是一种近似。经典力学的标准哲学诠释混淆了物理的现象与本体论的概念,并且与量子力学是不相容的。
尼尔斯·玻尔是在量子论出现时期的一位偏好哲学的著名物理学家。他对量子理论引起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深刻思考。玻尔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观既深刻又有局限性,这源于他的方法学。他的方法学的中心部分是关于物理学概念体系的分析。他尖锐地指出,西方本体论的概念是对经验现象产生的概念体系的不适当的外推。玻尔的哲学观的局限在于,他的方法学过份强调了物理学中的经验基础而忽视了他分析中暴露出的量子力学含有的思想体系的内涵。
在他著名的科莫演讲中,玻尔陈述了量子论的基础:或许可以用所谓“量子假设”来表述,即一个基本的不连续性或更确切地说是分立性,存在于任何原子过程中。这对经典理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一分界以普朗克的量子运动为标志。据此,他做出以下结论:量子假设表明,有关原子现象的任何观察,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观察者与观察媒介的相互作用。
2.2 相互作用原理
当然,玻尔自己很小心地避开了本体论的话题,也拒绝提出任何本体的假设,因为这样的假设违背了他的方法论的原则。虽然如此,因为上面说过量子力学包涵着新的思想材料,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立场很含蓄地赞成了本体实体的存在。这是因为他的立场既要把观察描述成一种相互作用又要把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同一被观察物得出的现象的描述,作为对这一被观察物的互补性的信息。
需要一种新的本体论的原则,来描述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个原则可取之于两个来源,一个是玻尔对观察与相互作用的观念;另一个是假设现象是本体与观测仪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导致了相互作用原理:
现象是由于本体与观测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互作用原理将全面的现实分为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本体现实,它与实验媒介相互作用,这一现实是独立存在于相互作用之外的;另一领域是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被称为现象的现实,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现实可以被实验所感觉到。从这一理解出发,本体论的中心问题是探索这一本体现实的性质。
2.3 通向本体论的三个步骤
建立量子力学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给出这一概念的形式化的数学结构。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概念是量子力学的中心形式化概念。玻恩的几率诠释符合了使波包与实验统一起来的需求,但是创造一个本体论的独立实在的概念需要完全不同的方法。由于薛定谔方程可以用来描述观测之间的真实变化过程,而符合薛氏方程的波包的量子力学的干涉有物质的结果,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薛氏方程所描述的波包概念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用以建立本体论概念的形式化概念。
第二步,我们必须考虑,假如有实体满足该描述,为了真正的存在,它们还要满足什么样的其他条件。在目前情形下,我们必须考虑波包应具有怎样的本体性的性质才能得以存在,这即是说一个单独的波包不能做一个本体实体,我们必须考虑要加上怎样更多的性质去构成一个完备的本体实体。这一考虑的结果将会给波包一个实在性的诠释。具有波包的数学结构的真实存在,将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自然实体有着截然的不同。这一诠释需要一个全新的概念体系的框架。因此,诠释的问题,便是在波包的数学结构基础上,创造一个全新的范畴体系,来表达一个合适的本体实体概念。这一概念必须承认,实体在孤立时是非局域性的,而当与一个实验媒介发生系列相互作用后,便会成为局域的。根据这一要求,本文作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双波包”的概念。双波包由正弦元波包与相调节子波包构成。这些概念将在下一章节里加以阐明。
第三步,是要建立一个普遍的哲学体系,使我们能够理解现实的一切,它将包含而又超出我们一开始所讨论的所有科学问题。这将导致对精神一类性质的问题的哲学探索,以及对双波包体系的哲学上的思考。后一问题是本文的主要重点,并将在“3”讨论,出于适当的动机,将在“2.5”对精神和意识问题做出一个粗略的描述。
2.4 双波包
本体实体必须是某种真实波包,从而波包的形式体系可以用来描述它。构成这一波包的波可以认为是一组单色正弦元波。这样的波包是量子力学的群包的本体论的诠释。它所组成的各个单色正弦波不是真正的本体实体,但是为了构成真实的波包,它们必须具有一种似实非实的存在性质。它们没有现象上的存在,是因为它们自己本身不能有量子力学的干涉从而产生局域化而被观测到。可以说本体实体的原料不是正弦波而是正弦波之间的量子力学的干涉。
构成这波包的波,必然有很复杂的相互关联,这样波与波之间的干涉才能建立并保持下来。进一步,它们还必须具有一些特别的性质来造成它们的粒子现象。如果粒子现象是由于波包里的波之间的干涉被重新调节而形成的一个极限小结构,那么,这就可以用相关联的重新调节来解释群包的塌缩,就是粒子的出现。所以,在波包形成与塌缩时,便会通过相关联来建立或调节构成波之间的干涉。
在量子力学中,没有任何力可以在波包中调节一个单独的元波。所有的量子力学的力都表现于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之间,不表现于一个基本粒子之内。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本体性的干涉实际上是通过一种比量子力学的力更复杂精巧的调节来实现。借鉴电磁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中的光子与胶子概念,可以把这些干涉相应地解释为一种本体性的实体,即所谓的相调节子,因为它调节正弦元波的相位。
为构成一个波包,一大群的相调节子必须一齐配合起作用。所以,我们提出这大群调制子构成一个调节波包。没有相调节子来调节一群正弦元波,这群正弦元波就不能构成一个波包。因此正弦波包的存在依靠着相调节子波包的作用。所以本文作者认为,一个基本的本体实体,是由一对双波包构成的,它包含密切相关的正弦元波包与相调节子波包。双波包概念是建立在形式化量子理论基础上的本体论的中心概念。
2.5 精神与意识
相互作用原理和双波包的本体论提供了一个基础,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关于意识的解释性体系,而这一点用其他的量子论诠释是无法达到的。首先,我们利用相互作用原理把意识经验解释为本体现实与经验媒介、我们的感官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相互作用的概念是由相调制波包的相互作用的概念扩展而来的。其次,双波包的本体论让我们可以假定相互作用是相调节子波包,而非量子力学的群波包。因此,意识是本体实体的相调节子与人类的器官的相互作用结果。意识现象与它的相应本体现实分子的关系,与物质实体与它的相应本体现实分子的关系类似。当然,在进入相互作用中的本体现实分子的性质必须被诠释为如下两种不同的情形:进入物理作用的是正弦元波包,它是量子力学的群波包,可用薛定谔方程描述;有意识现象做结果的是相调节子波包,它不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但是只是通过量子力学概念体系就能够发挥这个概念。在这两个范围内相互作用必然有性质上的不同。在物质的方面相互作用是波包的塌缩。在意识的方面,可以类似地称之为相调节子波包的塌缩。可是由于我们没有一个关于相调节子波包的决定性概念,这样说必然依旧相对地不明朗。无论怎样,这种概念在区分相互作用的来源与结果上有着重要的用处,正像在量子力学中一样。正如物质实体是现象,意识也是现象。它是本体实体与人类的器官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量子力学的粒子是本体实体与观察媒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关于精神哲学的全新的概念体系。我们可以称其最高范畴为相调节子领域中的“心”或“灵”,它相应于传统上西方哲学对心与灵的理解。但我们必须注意,传统的解释有严重缺陷,因为人们把关于心和灵的本体的因素与意识的现象的因素混淆在一块了。现象的因素必须从本体论概念中抽出来,归到现象性的自我,即意识。心或灵概念中剩下的本体论的内容应该被诠释为一个相调节子波包系统。进一步地,相调节子除在解释量子力学的现实诠释上有重要作用外,它既给心以自然诠释也使心的概念自然化,并将它扩大到整个自然界。
总之,量子力学的双波包本体论使本体实体与现象实体之间有了本质上的区分。现象实体是本体实体与经验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体实体与现象实体,都各有两个领域。现象实体的两个领域是意识和物质实体。本体实体的两个领域是物质的正弦元波包和非物质的相调节子波包。  3 中国的本体论与量子力学  3.1 双波包的本体论与西方本体论概念
现在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建立一个解释现实的普遍的哲学概念体系。纵观西方哲学概念,没有类似双波包理论的。西方哲学有二元论的传统,其中以笛卡尔为最。但是二元论与这里提到的双波包的二元性有根本上的不同。在二元论中,物质与精神两个领域是截然隔离的。这就是说,物质与精神这两个领域中的每一个别的实体,都有着独立的本体的存在。但是在双波包理论中,正弦元波包与相调节子波包只能互相关联地存在以构成独立存在的真实波包。在这里要强调,由逻辑观点来说正弦元波包与调节子波包是先于存在的,但它们本身不是这一本体论的真实存在,仅仅是构成真实存在的某种前提性的东西。
3.2 双波包本体论与阴阳
笛卡尔的二元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但双波包本体论与它在结构上是完全不相同的。与双波包类似的本体论却主导了中国哲学近2000年,这就是易哲学。这种哲学根源于阴阳的原理;阴阳是《易经》中有关变化过程的东西。在阴阳及其变化的观念基础上形成了《易传》的宇宙论体系,这是此后所有哲学的基础,也是此后大多数儒家的本体论的基础。
阴阳的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现象中呈现的对立两方面的观察,并认为这是自然界存在与运行的基本动力。例如,男人与女人的对立被认为是产生生命与维系自然物种的力量。光与暗、热与冷代表循环变化的动力。当《易经》演变成为一个哲学体系时,阴与阳便成为本体论上的二元性的宇宙的原则。
这就是双波包与阴阳之间的类同之处。纯的阴与阳可以被认为是正弦元波与相调节子波。正弦元波与相调节子波单独地并不构成真实的存在,只有它们的混合交织才能构成波包,波包又构成双波包,就是构成真实实体。这十分近似于对阴阳的本体论解释的原理。阴和阳并不单独构成真实世界。自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纯阴或纯阳的。所有存在之物都是阴与阳相互交织的杂交体。本体现实是由两个不同的似实非实的领域组成,这两个领域的成分本身又不是真实的实体。这一命题是两者比拟的核心;但这抽象命题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中却有着两种不同的具体内容。
3.3 复杂性的两个层次
在《易经》体系里,八卦(经卦)有三爻,六十四卦(别卦)有六爻,别卦由两经卦组成,这是另外一项类比的根据。在双波包本体论与《易经》哲学中,真实存在的基本成分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双波包包含了正弦元波包和相调节子波包,而一个有六爻的别卦是由二个有三爻的经卦组成的。这便产生了两个层次上的现象的复杂性,在《易经》中这一点被十分清楚地阐明了。把这一点应用到双波包情形上,对于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会产生十分有趣的观点。
《易经》把现实组成描述为两个阶段,其中基本的具体物象是由有三爻的经卦结构揭示出的,而事件以及关于变化运动的规律是由有六爻的别卦的结构揭示出的。《易传·系辞传(下)》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从双波包实在论的观点看,不同程度的复杂性的区分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把这种区分看成是现象与变化之间的不同是错误的。最好是区分两个不同层次的复杂性的现象的领域,每一个层次又包含了相应的变化规则。
在20世纪,好多西方哲学家试图将意识现象归并到物质现象,两个层次的复杂性对这个归并方案导致了一个既新颖又深刻的观点。这一方案对西方的唯物论哲学家们一直是一个难于应付的问题。“现象”这个概念,在普通语言中,比在经典物理学中,是丰富多了。现象的本质在物理上处理为位置与动量这些东西,但是对某种层次的现象的彻底性的分析,并不适合去解释有目的的行为与主观经验这类现象。
使复杂性的层次性原理适应双波包理论的概念体系便会产生以下的解释。正弦元波包与物理中的物质联系在一起,相调节子波包与意识联系在一起。物理学的原理仅仅是作用在整个现象范围的一部分;而作用在这个有限的物理范围的原理比之作用在整个现象现实的原理要有限得多。任何包含人在内的变化必须包含相调节子对正弦元波的影响。这表明,物理只是现象现实的一部分的描述,在目的性可以被概括进描述之前需要引伸到相调节子范围。
双波包理论与易哲学的两种复杂性的二层次的原理有两个重要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成《易经》的六爻别卦与两个三爻的经卦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组成双波包的两个成分是不同的,互补性的。第二,在《易经》的体系中阴阳的互相交织组成三爻经卦,经卦是独立的真正的现象,阴阳是现象界的原始原料,可是,在双波包理论中,正弦元波包与相调节子波包不是真正现象,只是现象界的原始原料,现象界是由它们的交织构成的。3.4 关于自然概念的含义
自然的含义在西方科学中与在易哲学中是不同的,在西方物理学中,自然是与能测量的自然属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位置与动量,所以意识与目的的范畴被完全排斥在外。西方方法学的优点在于分离测量过程,这使得科学得以诞生。它的缺点是丢弃了现实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孕育了科学的哲学背景现在却成了它的绊脚石,因为它使科学与一个包括意识在内的全面世界不能相容。量子力学把经典物理的物质的本体论粉碎了。我们应当更进一步,希望能在量子力学的体系中发掘出能包含目的性在内的关于自然的观念。《易经》的一种方法做到了这一点,难以为西方的想象力所接受。双波包的本体论也做到了这一点,它是以科学哲学的理论方式来叙述的。
基于这一观点,可以得出结论:自然的概念应该包含目的性。物理学不包含它的原因在于它是限制于双波包的正弦波包的范围。双波包的哲学体系的相调节子波包却潜在的蕴涵了目的性的因素。这样自然化目的性的结果相似于《易经》的自然概念。可是在易经的体系中,三爻的经卦跟六爻的别卦都有目的性,不过是两个层次的。物理学的伟大成就证明自然界有一个非目的性的层次。这表明,在这个方面双波包理论的二层次的结构比《易经》优越。
3.5 道的三个层面
关于自然的广义概念中,易经哲学强调一种整体性的原理,其中一个抽象的单一的自然的规则“道”可以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实体与结构中有不同的表现。《易传·说卦》中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的三个自然层面可以解释为,一个统一的规则概括了物理、生命和目的性过程。这一点与西方的观念截然不同。西方哲学家对此进退两难:要么把目的性现象看成是物理过程(唯物主义);要么把物理过程看成是目的性现象(唯心主义);要么认为二者是完全地不相容(二元论)。为了把这一统一的原理引进现代的西方科学框架中,需要对非决定论与目的性做出新的解释,这将给予它们一个共同的基础核心。
3.6 非决定论
双波包的本体理论既可以把自然的概念由物质现象扩大到意识现象,也可以对非决定论提出新的解释。在量子力学中,从决定论转换到非决定论,不会给出更深的哲学意义。
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不过是简单的而已。如果能给出一个物理上的解释,一个选择可以怎样从一些可能性中做出,那么在量子力学观念上这将不是非决定论了。可是相调节子的假设提出选择过程在量子力学描述的领域之外受到影响。
在双波包中,正弦元波包领域与相调节子波包领域在本体论上是截然分开的。相调节子波包对一个事件的影响,从本体论上而言,是在量子力学描述范围之外的。所以,这样讲并不矛盾:在物理上是非决定论的,但在更广的整个现实范围里却遵从某一选择。在这一意义上,物理现实只是本体的现实的一个部分而量子力学是它的完全性描述。这意味着,量子力学在玻尔与爱因斯坦争论的意义上是完全的,因为在它的范围内它是完整的;但在一个本体论的意义上说,它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是描述了本体现实的一个部分而已。
在单个粒子的量子体系中,选择由相调节子波包所决定,它从由波函数塌缩而致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而这一塌缩过程在标准的量子力学看来是纯随机的。在两个粒子的情形中,例如在贝尔实验中所描述的那样,两个粒子的量子力学的干涉纠缠在一起以至两个事件的结果是相干的。这两个粒子的相调节波包也纠缠在一起了,这是一些相调节波包构成复杂组织的根据。在更复杂的系统中,相调节子波包之间的相互关联变得更强,逐渐地导致了生命、行为、意识和目的性。在更复杂的系统中,选择变得更复杂,更有效。量子力学的可能的观察结果的选择变为完全目的性的自由意志过程。这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新概念,量子力学的选择是其中一个极端,自由意志是另一极端。这一系列新生的概念可以延伸至
包括意识与目的性,覆盖所有层次,而且必须在双波包的基础上给它们自然的诠释。
3.7 目的性概念的广义化
在这一诠释下,相调节子在十分复杂的物理体系中于不同层次上发生作用。第一,它们有着纯物理的功能,用以调节正弦元波构成真实实在,也作为最基本的选择。第二,在包含生命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物理体系中,从无生命物质到生物体的构成过程,是一个更高级的规则;这是由相互关联的相调节子所构成的(关于所有的有关的物理粒子)。最后,考虑到人类行为的适应性和意识以及目的性的出现,更高级的相调节子过程必须构造出来。
在现代科学思想体系中,关于现象过程的三个层面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一个单一的普遍的规则,它实现并应用在不同的形式中:物质实体的存在与稳定;生命从物质中演化出来;目的性行为从生命中产生出来。除了语言上的不同外,这一规则与道的三个层面的特性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给出了自然的一个图景,并且都强调一个单一的规则作用在不同的体系中,体现出不同的特性。  4 结论  通常对东方哲学与现代物理学之间的相似性所做的论述仅仅有微小的价值。应当努力去构造一个全新的概念体系,这个体系从东方哲学与现代物理学两方面吸取营养并加以综合与改造。基于量子力学中某些最具革命性的观念(有别于经典的西方哲学),本文作者构造出一个关于量子论的本体论的诠释。这一本体论诠释与易哲学在某些方面显示了共同性。双波包本体论的概念体系融合并深化了科学与易哲学的概念因素。它对易哲学思想赋予科学概念体系的表述,也对科学观念赋予本体的含义。这样,双波包本体论从两方面吸取观念并加以转化,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本体论图像。

  
 周易原理解决了量子力学两大著名悬案2010-01-26  
  引子  周易是传统文化之源,也是哲学之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无不吸收了周易思想。黑格尔因为研究《易经》与老子的《道德经》受到启发,而成为了古典哲学集大成之大家。计算机先驱莱布尼兹从周易六十四卦中发现数字二进位制原理。我国天文学家刘子华根据周易原理成功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如果说黑格尔哲学,计算机发明让外国人抢了先机,我们说是启发于我国周易不能让人彻底心服的话,今天我要向全世界宣布:我用周易原理解决了量子力学两大著名悬案!     先说第一大悬案,最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恼火的量子力学著名悬案:“量子纠缠”理论。与此相关的理论称为“爱波罗悖论”。   “量子纠缠”理论起初的试验是这样的:在试验室用一对电子发生碰撞,化作一对运动方向相反的光子。这对光子在测量以前,是不具备确定的旋向的,但在对其中一个光子测量确定出旋向后,另一个光子会同时“采取”相反的旋向,无论距离有多远。最可能的解释就是这对光子之间存在超光速的信息“联系”。这正是爱因斯坦不能容忍的“鬼魅作用”。    但越来越多的类似科学试验,似乎证明信息传递可以远远超过光速,但还没有最后定论。而且科学家还在不遗余力的做着试验,探个究竟。根据美国科学生活网报道,在09年8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瑞士的5位科学家公布了他们所做的同源纠缠光子实验。试验的初步结论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在光速的1万倍以上,否则纠缠光子不会几乎接近同步的“纠缠”。    那么我这里郑重告诉这些科学家们,如果你们愿意浪费精力,浪费金钱的话,随着实验技术的改善,你们会发现,所谓的信息传递的速度会是光速的1亿倍以上,然后是1万亿倍以上,以至无限。但真相是,根本不存在信息传递,因为周易中早就有信息同步原理!既然是信息同步,那么信息传递的时间为零!爱因斯坦的信息传递速度不可以超过光速,这个理论是不可推翻的。    周易全信息理论与信息同步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整个母系统的全部信息,母系统也包含了所有子系统的全部信息。整个系统作用相互关联又相互对应,根据子系统的变化,我们立即知道母系统的变化,也可以知道另一子系统的变化。但有关联关系不一定有联动关系与因果关系。    事例:全家人信息同步。全家人是一大太极,家庭成员是小太极,每个成员身上包含了整个家庭的信息。家庭所有成员都在任何一成员身上存在器官部位,精神状态或工作财运上的一一对应关系。    乾造:乙巳   丙戌   癸卯   壬戌     八字是人体最古老的基因标志。    这个八字,丙火代表妻子,通根巳,也主要代表命主的心脏部位,妻子身体差时,本人的心脏同时也会出问题,不管他与妻子在不在一起,哪怕两人分隔万里且没有电话信息联系。    戌土代表女儿,戌与卯相合,形成一太极,那么卯也是女儿,卯对应本人为腿,时柱为子女宫,对应的也为腿部,这两点简单的说,这个命中,卯的基因标准既代表本人的腿,同时也代表女儿整个身体,本人腿受伤的同时,女儿必然也会受伤或有灾。这个是八字的基因信息。        壬午大运,乙酉流年一起出了大车祸,本人车祸断腿,女儿及一同车朋友死亡。这一事件有共同的起因是车祸,有共同的太极点,但受作用有不同的路径,本人,女儿,朋友坐在不同部位,受不同的创伤。根据八字,我们看到命主腿断了,就可以知道他女儿肯定重伤或者死亡。我们看到他女儿死亡,就可以推断命主本人腿受了大伤。如果说是因为他腿断了导致女儿死亡,或他女儿死亡导致他断腿,这个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周易原理。     换个方式,父亲在00年坐飞船以光速行驶,同时女儿也坐飞船以光速相反方向行驶,舱内条件和现在地球一模一样。那么5年后,她女儿还会死亡,在同一秒,父亲还会断腿,虽然他们这时已经距离10光年。因为在父亲基因系统里面,父亲的腿与女儿是同一基因,有对应关系,必然会同时发生事情。这个不需要信息传递,本来就是同一基因,当然会同时发生同一基因引起的事件。    那么上面的光子试验,两个光子实际是一太极系统,又同时包含两个子系统,有共同基因,我们给这两个光子分别算命,也可以确定会同时发生事件。表面看测量是人为的,但在整个系统却是注定了的。    不但家庭成员信息同步相对应,出生的环境与人的某个方面也存在信息同步对应关系。    我前天预测的一个命:男,丙寅  辛卯  乙卯  丙子    根据这个命,时上丙子,断小时候出生的时候,他家门口有个池塘,他说正确,说后来填平了,我是03年填的,他说是的,他02,03都在外地打工,03年年底回家发现池塘被填平了,我说03年你工作有好的变动,收入高了,他说正是。    在这个命中,丙子对应家门口的池塘,也对应他上学时的成绩好坏,工作后工作的变化,这两样不同类的东西拥有相同的原始基因。池塘水少的时候,可以判断成绩好了。发现他成绩好了,可以断定池塘水少了。同样,虽然他跑到外地了,他工作变好了,一样可以断定家门口的池塘水少了或被填平,不会因为相隔千里万里这种对应不成立。在填平后,丙子就可能变成新的对应点。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他学习的好坏影响了池塘水的多少,或因为池塘的水的变化导致了他学习的好坏变化或在外地的工作变化。真正的原因池塘与他的学习成绩及工作情况是从同一个太极点出来的,它们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它们存在是同一基因的对应关系,同一基因的事物,必然会在同一时间发生显著的表现变化,存在信息同步。    相信学习八字的人都非常明白我说的意思。    这样我们就非常好理解,同一点碰撞形成的一对光子,互相包含对方的信息,存在共同的基因。在一方变化的同时,另一方也会发生变化,但不存在信息交流,而是存在信息同步。信息的速度是不可能比光快的,他们也根本不需用进行信息交流。    这个意味着一个非常震撼的结论,也是当今许多人不愿意承认的,就是,当这个试验准备好了的时候,这个两个电子的命运就已经被确定了,他们什么时候发生碰撞,碰撞后化着光子,什么时候被测量,测量的时候,各自分别有什么表现,都已经完全注定了!     但这个一点也不奇怪,周易原理认为,整个世界是全信息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轨迹在初始状态就已经被确定了。当这个碰撞计划落实的时候,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人与机器与电子的信息就已经产生了,已经被完全确定了,而且整个过程可以用八卦测出将要发生的事情。否则不存在八卦预测,八字算命了。大家可以看我的命理预测一则 这篇文章,她生下了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在95年的冬天要到河冰上去玩,然后掉在冰窟窿里,如果没有这个注定关系,我是测不出来的。    世界全信息原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事情在我身上有对应关系,我的事情在你身上也有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但属于同一原始基因,会同时发生对应的变化。这就是信息同步原理。    这里给了大家一个启发,不懂周易,不可以当科学家,否则会浪费社会的研究经费。现代科技固然先进,但不可以忘了古老的周易哲学与世界观。
   量子力学已经诞生了好多年了,但还有个著名的难题,还争论不休,那就是“薛定谔猫”。薛定谔在193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量子力学的现状》,在论文的第5节,薛定谔描述了那个常被视为恶梦的猫实验:哥本哈根派说,没有测量之前,一个粒子的状态模糊不清,处于各种可能性的混合叠加。比如一个放射性原子,它何时衰变是完全概率性的。只要没有观察,它便处于衰变/不衰变的叠加状态中,只有确实地测量了,它才会随机的选择一种状态而出现。那么让我们把这个原子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中让它保持这种叠加状态。现在薛定谔想象了一种结构巧妙的精密装置,每当原子衰变而放出一个中子,它就激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最终结果是打破箱子里的一个毒气瓶,而同时在箱子里的还有一只可怜的猫。事情很明显:如果原子衰变了,那么毒气瓶就被打破,猫就被毒死。要是原子没有衰变,那么猫就好好地活着。    人们确实无法理解一个半死不活的猫,这个实验的根本问题还是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与测量问题。关于这样困扰的难题,1957年,埃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认为存在多个平行的宇宙,在每次测量时,世界会发生分裂,多个结果在不同世界同时存在。    当今量子力学理论对世界的解释基本是不太对的,埃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拓展了思路,但本质解释根本错误的。    我在一年多以前写了篇文章红旗未必是红色的 肯定了量子力学的部分描述,物理量在测量以前没有客观实在性。说到底,物体在测量以前是处于混沌状态,正是老子所说的恍惚状态。另一方面,物质世界又是客观存在。一点定而天下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你有没有测量又没有关系。如果我们一旦选择了太极点,那么万物的状态在某个时刻是确定的。比如,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我看不看月亮,月亮相对于我又是客观存在的,月亮的质量又是确定的。这样看来埃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认为一旦观测时,一个世界存在活猫,另外一个世界存在死猫,这种解释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实验室仅存一只猫。    要搞清楚“薛定谔猫”,得搞清楚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粒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对应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已经得到科学家的公认,而且早已经得到很好的运用。但至今没有人能解释清楚物质为什么具有波粒二象性,一个既是粒子又是波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用易经原理解释非常简单。易经原理告诉我们一物一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而有阴阳。另外世界是统一的整体,任何物质与整个世界是无法分割的。就拿一个电子来说,它作为粒子是阳,但它的周围自身有自己的引力场与电磁场,延伸到世界的无穷远处,这个也是物质,是阴。物质的作用是场的作用,电子在运动时,粒子与自己的场存在能量交换,就好比电子在自己的场中游泳,根据阴阳相吸的原理,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总是有向自身场能量大的地方靠拢。当电子穿过双缝时,它只能穿过一缝,不可能同时穿过两个缝,但它的电磁场,引力场会分别穿过两个缝,场与场会发生叠加,那么电子会向叠加能量最大的地方靠拢,在能量场最大的地方出现的机会最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电子,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并符合波的概率事件。当我们用一个仪器在一个狭缝对电子进行检测时,注入了能量,对电子产生了干扰,扰乱了双缝波的叠加,所以我们就看不到电子的波动性,而表现粒子性。干扰越强烈,波动性越差,干扰越小,波动性越强。    这里还要强调一个认识,那就是我们对一个电子进行测量后,让它继续运动,它既是波也是粒子的特性还是继续存在的。    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电子是不可能同时穿过两个或多个狭缝的,但作为它的万有引力场,电磁场可以同时穿过多个狭缝,平行宇宙根本就不存在,仅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与传说。       小结:量子纠缠实验本质是具有相似基因的粒子,在大的同一时空状态下会同时有所表现,这两者本身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对其中任何一个粒子进行预测,可以得出同时的结论。就好比一个父亲生了5个儿子,父亲去世了,但我们对5个儿子同时预测,会得出父亲在同一时刻去世的结论,共同特点是各人命中代表父亲的五行的小太极受克无救。同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因为小太极五行无救,5个儿子的身理上或心理上或工作上同时会有异常的表现,这些表现有些非常明显,有些不一定明显,但这些表现不一定是因为父亲去世后得到消息的影响,而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在不知道消息的情况下同时发生。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与测量不测量无关,我们不要看粒子本身,要看到它周围到宇宙无穷远处的场也是它自身的物质。物质的客观性与测量不测量也无关,只与你处的太极点有关。    这里就是要运用易经的整体思维,同基因信息同步思维,天人合一思维。现代西方的思维是物我分裂的,也是思维割裂的。要知道,人为的也是自然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需要天地的配合,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天地宇宙的配合作用,有其必然性。那么在实验室测量量子纠缠,其实也是天地宇宙对粒子的作用,而纠缠光子有同一相似的基因,在同一相似的大小宇宙环境下同时发生异常的反应根本不奇怪的,它们完全是独立的,根本不存在信息沟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