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喷剂哪个好:毛佩琦: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0:43:20

毛佩琦: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2009-02-02 17:05:48

浏览 198 次 | 评论 1 条

毛佩琦: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中国是一个老大的国家,又大又老,这个国家在近百年落后了,从落后挨打开始国人就不断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很多人提出了种种理由,文化的理由,制度的理由,很多,我也提一个理由,非常具体的,是从历史实际出发的这样一个理由,我说如果我们单纯地看某一个朝代,比如说我们单纯看明朝,或者我们单纯看清朝,大概我们不能够发现它们中间的变化,只有把这两个朝代联系起来,也许我们能够从历史转折的发展、变化当中感悟出一些道理来。

        毛佩琦:我们讲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首先来简单地回溯一下明朝本身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讲转折,是讲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是一个阶段。可是明朝本身是一个什么样子,大家是不是很清楚呢?很多人认为很清楚,很多人的头脑里有各种各样的影象,现在就开始反应在自己的脑子里了,明朝,这是一个极端专制的朝代,朱元璋杀人杀了很多啊,疆域这么小,皇帝被别人抓走了,还有昏庸皇帝不上班,还有宦官专政,还有锦衣卫、东厂等。

  那么明朝是这样的吗?很多人也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会有疑问呢?大家知道,我们能够看到的很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明朝留下来的,比如说长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北京一线的长城,从嘉峪关到山海关,是明朝留下来的,这不是反映强大的国力吗?这和我们印象中的王朝是一样的吗?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是明朝人建的,是举世无与伦比的,清朝入关之后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加了一些材料,比如大房子变成小房子,大的格局还是明朝留下来的。我们看到十三陵,这样规模大的皇家陵寝,和清朝比起来,再看东西陵,相形见绌。为什么清朝取代了明朝,明朝是什么样子?我们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什么局面啊?多壮观啊,27800人的舰队,两百余只船,最大的宝船四个足球场大,远行非洲东海岸。有一位英国退役的海军军队叫孟席斯,写过一本书《1421——中国发现世界》,他说最早中国人绕过好望角,实现了全球环球航行,当然他的观点以及支持他的观点的理论根据不足,我曾经当面多次跟他说这个话。

  虽然没有实现环球航海,但是中国人的航海远在哥伦布等人之前,它的规模以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同的,这样一个朝代和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朝代黑暗、专制、皇帝昏庸、宦官专政、东厂特务横行一致吗?那么明朝是什么样子呢?我想我们再谈从明到清历史转折的时候,首先要看一下明朝到底是什么样子。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对明朝的印象很可能是一片模糊和充满了疑问。那么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呢?我常常会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如果有机会到南京中山陵去看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时,也不妨到他附近的明孝陵看一看,那是埋葬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地方。在通往明孝陵的路上,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上有一个石碑,这个碑很大,我常常问去过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过这个石碑,他们说我们就是看看风景,看什么石碑,那些石碑的字乱七八糟,文字也读不懂,黑黑的,我说不对,这个石碑上只有四个大字,很容易看,什么字?“治隆唐宋”。什么意思呢?对朱元璋的歌颂啊,说他对国家的治理,或者说明朝的社会、明朝的政治,远远超过唐朝和宋朝。这个字谁写的啊?清朝康熙皇帝写的。康熙皇帝曾经五次南巡,每一次南巡都要亲自拜谒明孝陵,每一次拜明孝陵时要行三跪九叩之大礼,第三次拜谒明孝陵时写下这四个大字,委托跟随他的一个叫曹寅的,他是江南制造局的,请你把这个字刻成石碑,写在上面。于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石碑,一个石碑是“治隆唐宋”,一个石碑就是记载康熙南巡并委托曹寅刻碑的经过。现在这两个碑我们都可以看到。


        但是也有朋友怀疑,说康熙皇帝是政治家,这样做是为了给别人看、笼络人心,对不对呢?这个话也是说得有道理。所有政治家的活动,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一握手,都可能是政治作秀。如果这个作秀很值得,他去做,如果这个作秀会为他减分,他说一个专制者说一个杀人魔王,说你好得很啊,你功德无量啊,他自己是不是会被减分呢?如果他歌颂的人是一个不值得歌颂的人,他大概不会去作秀。康熙皇帝不会这样傻,被人称为明君,面对很残暴很不值得歌颂的皇帝,去给他磕头,写上“治隆唐宋”也是不会的,可能康熙有作秀的成分,但是他确实也是对朱元璋充满崇敬之心,而且是对明朝统治的一个客观描述。这个话,被他的孙子乾隆皇帝一再重复。乾隆皇帝在他自己写的诗当中多次说到,太祖、成祖这些人很能干,治理超过唐宋,但是他的子孙不太好,多次说这个话。好了,我们现在看到这四个字,“治隆唐宋”,就和我们以前得到关于明朝的印象是不一样的,你认为明朝是一个黑暗的、腐败的,可是我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说法,是一个治隆唐宋的时代。那么明朝是不是治隆唐宋呢?朱元璋对国家治理得怎么样呢?大概明朝是历史上延续时间第二第三久的朝代,277年,而且明朝的制度为后来的清朝继承,无论是政治还是法律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等等,都曾经达到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巅峰,有很多例子,包括社会的建设。明朝是什么样子?大家要记住一句话,“治隆唐宋”。

        还有一点,在一些教科书当中,包括一些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些学者的著述当中,对明朝疆域的描写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多印象,比如美国人写过一本插图的中国通史,很简单,一小本,带很多插图,里面画了一幅明代的疆域图,他把明代的疆域画在长城一线,长城以北不是。我想这样画,至少没有全面反映整个明朝的情况,与事实不符。你不能说画清朝的地图,你把胶东割让、东北割让,那是清朝末年,要说明是什么时候,至少没有全面反映明朝的疆域情况。而且它所反映的实际上也是不准确的,明朝的疆域不是在长城一线,至少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曾经在东北黑龙江一带建立了努尔干都斯,整个东北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黑龙江以北地区,明朝政府对这些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什么是有效管理?包括驻军、包括当地的首领要承担国家的军事义务、承担相应的赋税,这就是有效管理。和蒙古地区和西域地区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知道张骞通西域,汉朝、唐朝一再通西域,留下了很多跟西域交往的佳话,可是大家不知道明朝有多少使节通西域,现在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很多,有的人甚至在西域住了很多年,而且还在哈密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卫,封了哈密王,这个王不是虚衔的王,在这里要贯彻政府的指令、政令。以哈密卫为桥头堡,外国公使来了,不认识表文,在哈密卫翻译,对我们是友好还是不友好,是他们来判断,然后放行。这是在西部。


        那么在蒙古地区,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土库之变,明英宗曾经在1449年,正统14年,在河北怀来土木堡和瓦剌的战争中成为战俘,这成为后人批评的一个口实,说明朝是不是衰落了,皇帝都被抓走了。不仅我们这样说,明朝人也这样说,但是明朝人有一个说法,他们说什么呢?他们把明英宗被抓走的这个事件,和北宋末年徽宗、钦宗被抓走的事件相比,徽宗、钦祖一抓就没有再回来了,为什么明英宗回来呢?用明朝人的话来说,当时是全盛之天下。皇帝虽然走了,但是国力没有衰落,瓦剌虽然这场战争赢了,但是整体国力不能跟明朝抗衡,明朝迅速组织50万军队,立刻取得胜利,明英宗被迫送回来了,虽然明英宗的弟弟已经做了皇帝,不是很希望明英宗回来,但是瓦剌还是赶紧把明英宗送回去了,你在我这里,我整天还要朝拜啊。


        很多的历史书都说到一句话,涉及到对清朝的评价,怎么说呢?说是清朝的一个最大功绩之一,是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你说这个话有没有问题?有时候可能也是功绩,再仔细一想可能也有问题。就算是功绩,现在我提一个问题,我想请大家想一想,土尔扈特部回迁中国,渥巴锡在见到乾隆皇帝时,给乾隆皇帝送上第一件礼物是什么?是他的祖上在明朝永乐八年受封时得到的汉文印信,这是一个历史细节啊。说明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明朝就已经有人封了,有印信凭证。为什么他们要回到中国来?明朝人奠定了他们对中国的向心力,有凭证在这里,现在清朝人做皇帝了,我回来把这个印信交给你。还有一句话要问大家,为什么在明朝的时候他们不回来,在清朝的时候要回来呢?他们受了欺负往回走呢,明朝的力量可以够着那里,清朝的时候够不着啊。

        明朝的疆域是到长城一线吗?明成宗曾经五出漠北、三离陆廷,其中两次是攻打鞑靼,一次攻打瓦剌,每次出征鞑靼无影无踪啊,听说明成宗来了,他们头年冬天就走了。那么明朝对蒙古地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刚才我们说了明成宗曾经用武力攻打那些不服不顺的人,鞑靼和瓦剌,但是明成祖也同时封了鞑靼的阿鲁台为河宁王等等,这些王,我们应该看作是明朝的地方政权,他们接受封号,蒙古有一个后裔,这个后裔直到清朝还活着,后来也是一个学者,研究蒙古史的,他说元朝的宗室从来没有正式表现对明朝的臣服,宗室臣服不臣服重要吗?现在我们看在东欧有一些国家流亡在外的王,是把他作为现在国家的象征?其实他们归附不归附这个国家不重要了。蒙古主要的政权首领,像阿鲁台等等这些人,他们接受明朝的封号,定期给明朝朝贡,这种朝贡是象征性的,不是说明朝剥削他们,这以后我们还会讲到的。


        当时的管理是松散的,那是我们的民族制度,当地的宗教不改变,当地的制度不改变,只要你不说我不是明朝的子民,定期到这里来行一个礼,朝廷给他们的赏赐是大量的,厚往薄来。只要你有才就选拔你做官,还有当地的贸易也是不改变,当时明朝的军队里有很多鞑官、鞑军。明朝疆域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不妨引用古代文献上所说的一句话,这个话出自哪里呢?出自《明史成祖本记》,就是那个夺了侄子的权篡位当皇帝的朱棣,也出自《明史西域传》,是什么话呢?它描写明朝的疆域,说明朝的疆域是什么样子呢?是北及大漠、南及明海,俄罗斯不知道西伯利亚为何物,北及大漠,南及明海,最远最远的海边了。明朝的影响,是东西抵日出日落之说。因此在这个情况概括为一句话,“盖兼汉唐而有之”,把汉唐那些伟大都有了,还有一句话,成祖晚年,已经远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了。所以明朝是这样的一个朝代,强大远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这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明史说的,明史是清朝入关之后,经过几代人反复修订写成的。

  现在我们就得出了八个字,明朝是治隆唐宋的年代,明朝也是远迈汉唐的朝代,

 

       

        有人说毛佩琦在给明朝翻案,我说不对,三百多年前就有写了,我们没有翻案,不过把旧话念一遍,事实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的青年朋友不知道这些东西呢?历史学家的责任,搞历史的这些人干什么呢,一天到晚吃干饭不把这些告诉大家。今天我来,就把书上几句话念给大家听,如此而已。告诉大家,明朝曾经是一个远迈汉唐,曾经是治隆唐宋的强盛朝代。大家可能说石破天惊,真的是闻所未闻。这个方面,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还要说我们这个主题。接下来就说明朝曾经是一个治隆唐宋的年代,曾经是一个远迈汉唐的时代,既然是如此,明朝那些昏庸的皇帝,那些腐败的宦官,那些特务们,东厂等等,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我简单讲讲。

  这就涉及到我们这个话的整体了。我刚才讲过,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那么明朝除了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之外,后来也衰落下来,否则不会被后来的清朝取代。但是这个衰败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一个词汇,资本主义萌芽。我们从这儿开始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什么意思呢?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按照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说,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大致要经过五种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不同,长短不一样,但是大致有五种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可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也写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了,大家都知道。原话,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陆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概是这样说的。现在一些学者就这个问题研究也有一些新的局面,首先很多学者认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是用五种社会形态来解释的,那么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前提是否成立,有人提出了怀疑,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这么说,说是斯大林提出的。斯大林大概他的权威性跟马克思相比,还差一点。有人借这一点提出问题,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当中讲到1840年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出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就是说近代的开端是在1840年。针对这个意见,在五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想法,代表人物就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商瑞因此被批判了好几十年。他说,我们不一定用一个外国势力的入侵来划分我们中国的历史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有它自身的线索,我们不能够割断这个线索。他心里想说的话,中国的近代史应该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于是引起了刘大年等一批人群起攻之,那批判的文章大概是汗牛充栋,A4的纸一车也拉不完,就是为了批判他这一句话。他这一句话写在明清经济社会形态研究,是一篇序言。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思想毕竟解放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很多学者提出可以说中国在明朝中后期进入近代史,这个观点大概在海外一些学者,他们更早地同意这个观点,就是近代史什么时候开始。也有一些学者相对保守一些,可以不说近代,但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历史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转型怎么转,两个方面,一个是旧的东西在衰落、衰败,它的势力和影响在减弱,另外一方面是新生力量在发展。如果旧的东西太强大,新的东西不可能出来,旧的东西很适应历史的发展,还有生命力,新的东西也很难发展。一个社会在发展的时候,在进步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的衰败,新制度、新思想在发生发展。那么明朝中后期所出现的社会转型就可以这样概括,首先明朝的国家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在削弱,传统的程朱理学逐步被王阳明所取代,士大夫有一些可以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着社会根本思考的有觉悟的人,应该说是知识分子,不是说仅仅读了几年书就可以成为知识分子,明代的士大夫,他们主体意识、参政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出现了所谓东林党。他们提出对施政的意见,可以直指皇帝,比现在美国人骂总统还厉害,他们可以骂皇帝。皇帝看一看,竟然对这些知识分子没有办法,谁骂我我也不听,算了,这些东西我假装没有看见,上一个奏章说皇帝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皇帝假装没有听见,咳嗽一声把奏章搁在这里。

  最后这些奏章,我们现在可以看得见的,在四十年代有燕京哈佛学院编了一部书,可以看到12本书,5号铅字的,都是骂皇帝的。有人说明朝专制皇帝昏庸到极点,但是专制吗?你看万历时候,士大夫骂皇帝,骂了白骂,一搁,到现在我们也能看得到。我说的什么意思?皇帝、皇权、传统思想,对于社会、对于人们思想的进步力量在削弱,这一种削弱恰恰给新思想的发展留下了机会。新思想怎么发展呢?它天天管着你,你一有举动就打倒你,就不会有新思想,之所以明朝有这么多新思想,尤其是大家瞠目结舌的《金瓶梅》,这么解放。明朝人追求利益、追求金钱、追求**,冯梦龙编了一个顺口溜,如今看英雄汉钱第一,当时不仅仅要有钱,而且还有假钱、假白银、假酒、娼妓、赌博、流氓恶棍,各种黑暗腐朽势力,社会控制在解体。

  但同时,除了腐朽的东西,人们的自主意识,人们在组织会馆、社团,集会结社,尤其突出的是自称东林党继承人的傅社,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参政意见,可以说傅社是中国,或者说中国近代政党的雏形,有组织、有纲领,还有入社的条件。就比如说如果你的老板天天不管你,很自由,如果天天来,你就很难受了,如果你一个制度控制得很死,社会结构很完整,这样一个社会,它对于社会的控制非常严厉的情况下,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是无法滋生的,滋生了也会被扼杀了。

  那么与此相适应、相一致的,就是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刚才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现在很多人不用这种萌芽的说法,说新的经济因素,近代的经济因素,手工工厂,手工劳动的规模化、组织化,雇佣劳动的大量使用,货币普遍流通,白银作为标准流通货币,全国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的发展等等。那么这些东西是在什么前提下出现的呢?一个前提,就是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已经发展到极限了,要提高生产力,要改变经营操作模式。第二个,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败坏了,第一个经济管理体制就是对人的管理,户口,多严重啊,没有城市户口进城找工作就是农民工,很难,所以我们现在要进步,解决户口问题,各个地方解决了户口,就进了一大步。明朝的户口问题就更大,从元朝以来,明朝实行了户籍分类制度,现在我们就是两种,城镇户口、农民户口,过去户口很多的,有军户,当兵的,民户,老百姓,还有官户,家里做官的,还有阴阳户,这家世世代代算命的,医户,看病的,有匠户,做工的,还有淘金户,专门就淘金,世世代代户口本不得改变,龙生龙、凤生凤,如果想改变户口除非皇帝特别允许。国家用户口制度把人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固定劳动,向国家承担赋税和服役,你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能吗?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制度被破坏了,人可以自由地到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论》就是这么说的。你想出卖劳动不行啊,你要指望家里的地出产的产品向国家缴纳赋税,离不开土地,你出行要凭通行证的。

        朱元璋当时就在元朝末年是一个淘金户的家庭,淘金的,每天跟金子打交道。淘不淘得到金,走到天涯海角,都必须向国家缴纳金子。最后他们没有办法,就不断地逃亡,这是户口的本子控制着,你要承担这个赋税。现在我们取消了农民的税了,这也是一件大事了。户籍制度解体了,人们开始崇尚商业利益,我可以做生意、出卖劳动力,皇册制度对土地的管理开始被破坏了,土地不断地自由流动和买卖,军户制度也被破坏了,当兵的世世代代当兵,你家里出了一个当兵的,因为你是军户,如果当兵的死了,还得出一个兄弟当兵,如果家里没有人当兵,那就得亲戚、远房亲戚了,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还有匠户制度的破坏,就是传统的经济制度被破坏了,人有了更多的自由,去训练他的职业,农业、手工业当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发展了,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化。海外贸易呢?也在发展。有一个说法,说是明朝是一个最封闭的社会,说朱元璋说过片板不能下海,后来到处也找不到原始出处。为什么在明朝一个时期,严厉禁止百姓下海呢?是因为沿海的倭寇太猖獗。朱元璋在平定天下时,张士诚有一批力量逃往海上,所以明朝曾经有一个时期是不准百姓下海。不准百姓下海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国家就闭关了呢?没有!实际上明朝的官办的,官方管理和控制的海外贸易一直没有停止,明朝在地方,像泉州、广州这些地方,还有宁波等地,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海外的贸易者持明朝发给的有效证件,叫做堪和,进行所谓堪和贸易。嘉靖十九年,在浙江沿海,海上曾经发生了两批日本人自己打起来,怎么打起来了呢?自己都说是正牌的供使,都说自己有堪和,我是合法贸易,另外一伙人也说自己是合法贸易,结果就打起来了,争供之意。

  可以说在明朝,很多外国的商人,无论是官商还是民商,他们拿着明朝的有效证件是可以从事和中国的贸易,这种贸易在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进一步打通丝绸之路之后,当时说西方三十余国来到中国朝贡进行贸易,还带着一个什么麒麟,实际上不是麒麟,就是长颈鹿。最近阳江发现了“南海一号”沉船,中央台采访我,说为什么当时把长颈鹿叫麒麟呢,麒麟是我们想象中的动物,现在我们在一些陵墓里,或者是在图画里看到,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说如果发现了麒麟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非洲人对长颈鹿的发音,大概跟麒麟很接近,明朝人所以认为长颈鹿就是麒麟了。永乐年间三十余国来中国朝贡,我开过中非关系论坛,四十多国的非洲首脑来了,我说哎呀明朝的时候就来了三十多国的首脑了。明朝没有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海禁,官方的贸易一直没有停止。到了龙庆年间,大家也许不清楚,龙庆就是嘉靖皇帝的儿子,万历他爹。到了龙庆皇帝继位的时候,史书上有说,一个新皇帝上来要改元,前面是嘉靖,他自己的年号是龙庆,然后准贩东西两洋。如果说在龙庆年间之前,朝廷没有实行海禁,但是仅仅是允许官方的海外贸易的话,那么龙庆之后就允许老百姓到东西两洋贸易了。这是在龙庆年间。

  从此以后海外贸易是时松时紧,但是整体是呈现一个开放的态势。刚才我们说所谓明朝的社会转型,包括政治层面,包括经济层面,包括对外交往方面,那么这种对外交往、这种开放的态势,因为一个新的事物出现,使整个明朝后期的知识界发生了一个新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就指的是西方学术逐渐传到东方来,这件事的契机是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最后在北京建立了一个教堂,这个教堂现在还可以看到,大家如果有兴趣到北京的前门的西边,宣武门,那里有一个拐点有一个教堂,就是利玛窦建立的教堂。利玛窦当时所带来的学问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这是全新的东西,可是我们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们,能够和他们对话,当时科学家是谁呢?徐光启等等。

  我打过一个比喻,我说如果一个博士要跟你谈专业领域的问题,他的对象是一个小学生,这个博士肯定不谈,因为小学生不懂。那么他的谈话对象和交流对象,肯定也要跟博士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呢?利玛窦所带来的学问,徐光启可以跟他谈,所以英国人李约瑟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时候说,徐光启的定位不应该和利玛窦相比,实际上他在科学界的地位应该跟当时的伽利略并提。为什么?中国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面临了近代化的前沿,中国接受西学是自身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逻辑动力,它有这个要求,我中国也走到这一步了,世界也走到这一步了。中国在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是一个平等的对话,到现在我们跟西方的对话还是不平等的,可是当时是平等对话,因为我们中国在很多领域,虽然在理念和根本理论上可能不一样,但是在水平上是接近的。


        比利时传教士吉米格曾经在来华时带来七千部图书,都有什么啊?既有宗教、哲学、人文科学的,又有自然科学的,可以说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天文、算数、地理、测量、农业、机械等等,七千部图书啊,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其中很多被翻译成中文,那么西方当时最先进的作品,几年之内可以翻译成中文,当时没有这么多翻译,也没有什么电子邮件、电脑,那是在交通很不便,现代科技手段交流很缺乏的时候,中西有一个平等的交流机会,应该说是平等的,不是西方强势文化来压迫我们,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不学就得挨打。所以后来清朝人林则徐说师夷之长以治夷,可是徐光启说的什么话?“要超胜”,心胸不一样了。清朝说师夷之长以治夷,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求贯通,是要求中西学术贯通,然后超过西方,这是明朝人的姿态,明朝人的心胸不一样。

        更不一样的是明朝科学技术界追求新知,开放态势,是由民间而向上发展的,是从民间启动的。像徐光启等人,是从民间开始,最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反过来,清朝是什么样子呢?清朝是官方控制了,不许民间这样。康熙皇帝身边曾经有很多数学家、地理学家,也编制了世界地图,也编制了数理精用,但是地图绘好了不许出版,天文书也不许别人看,数学书也不准别人看,只准我康熙看,这样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好处吗?这些科学家成了皇帝的摆设,宫中的弄臣,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许接受西学的。

        我们进入主题吧。主题是什么?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别看明朝末年衰败了,但是整个国家是一种开放的态势,是活泼前进的态势,从民间到皇帝都是这样。明朝末年遇到了内忧外患,内忧是李自成等起义,外患是满洲人造反,分裂国家,在东北自己搞独立政权,搞起来了,消耗了明朝的力量。意大利传教士毕方记给崇祯皇帝上了一道奏书,说是为了明朝中心更加强盛起来,提出几条建议,第一用西法修历书,中国人很注重历书,为什么?皇权神授,谁拿到历书就可以解释天的权力,我们现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也不会用老年号,我们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号,这表示我们正统。所以明朝的皇权神授,历书很重要,洋鬼子也投中国皇帝所好,用西法修历书,崇祯皇帝同意了,和徐光启一起修历书。第二个建议打开海外贸易,控制海外贸易所得到的金钱,使国家强大。开矿业,增加国家的收入,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收入,这些建议看起来是形而下的,实际上它包含了西方治国的基本理念,是价值观的转变,和农业社会的传统是不一致的。崇祯皇帝说好啊,这么忠心,爱我大明,表彰,发匾牌,匾牌一路从北京到澳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是一种开放的态势。

  皇宫里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势,对于异域的文化也是接受的心态。我们可以给明朝再概括一句话,这句话就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这个态势很明显的,中国经济发展占全世界生产总值是遥遥领先的,当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主要产地是拉丁美洲,西班牙在那儿建立殖民地。当然后来鸦片战争,白银也是卖得差不多了。为什么万历皇帝这么着急到全国各地开金矿、银矿呢?很多人对万历皇帝批评,说他母亲就出身低贱,他很爱钱等等,这种批评很狭隘,皇帝富有四海,他看中这些钱吗?万历皇帝主张开矿时,周边很多人说得很对,现在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开矿是很对的,现在我们看开矿也是很对的。问题在于开矿的时候,很多人在执行政策借机捞钱、贪污中饱,这些都得打击,借机危害百姓,是应该抨击的,但是万历皇帝想要开矿,要得到更多的白银,应该说有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做支持,所以明朝是一个从衰败中走向活泼的朝代。

  我们转到清朝吧。清朝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说清朝多么了不起,康乾盛世,清朝最后实现了统一,所以清朝取代明朝,就是天经地义的正义,凡是抗清的都一律是反对祖国统一,违背历史潮流。这个话不妥啊,这是少数人得出的非常偏颇的结论,这种认识是一种倒退。现在有一些人在论点里,当然虽然是少数人,影响很大,弥漫着这种论点,我想这是很不对的。那么清朝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清朝为什么能胜利呢?清朝是胜利者,就是当然的合理者、正义的代表吗?不是。恩格斯曾经说过,落后民族总是被它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大概是这样一句话。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这句话分析一下。落后民族,主语,它可以征服先进的民族,不是说它因为先进就征服落后的。有一个朋友,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当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总编辑,那天跟我一块,他写了一本《北风烈》,我说我有一个想法,我说为什么中国传统社会延长,就是因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差别,每一次当南方发展不错的时候,北方一入主就把南方发展的成就吃掉了一块,中国就要重新来一次。几次重新来,中国不就落后了嘛?他说对,我也跟别人老谈这个话,可是别人也不听,可是我说一句话他们就懂了,你是现代人很有智慧,可是在山里被狼吃了,狼很傻,但是可以吃你。

        落后是可以战胜先进的,清朝入主不代表进步,它最后不调整、不改变它的政策,不能够在关内站住脚,所以它要重新回到中国传统的政治轨道,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明朝人准备去抛弃的东西,明朝人认为这些东西已经限制了新的萌芽,限制了新事物的发展,准备扔掉的东西,清朝人拿过来加固,所以有文字狱,有强大的思想控制。清朝的文字狱多厉害啊,清朝修了一部《四库全书》,被称为浩大文化工程,存之久远什么什么的,仔细一想不对,《四库全书》是一次文化大浩劫,为什么?收录《四库全书》这些,只是全部留存书不到一半左右,那一半都遭受禁毁,烧掉了,比秦始皇烧书还厉害。而且收录到《四库全书》的书,都要经过修改,不是本来面目,不是文化浩劫吗?所以现在才有国家古籍整理小组出版整理的书籍。正是在中国满洲人进关控制了华北地区,实行圈地的时候,他们圈地干什么?英国人也在圈地,中国人在圈地,清朝人的贵族也在圈地,他们把大量的土地圈占,变为牧场,放牧放马,把大量的百姓抓来当做农奴,恢复到奴隶制的生产。可是英国人圈地搞什么呢?是为了养羊、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在欧洲和中国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倒退到农奴社会,一个向资本主义大踏步迈进。

  就是在所谓康乾盛世的时候,中国自己所谓强大的时候,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蒸汽机、纺纱机等等,英国大踏步地前进。中国重新加固传统的统治机器,重新把准备抛弃的那些东西拿回来,再统治老百姓。本来我们面临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可是因为出现了一个朝代的更换,统治者换了一批,相对落后的人,一个单位,说这个单位领导很开明,这个单位就好起来,换了一个单位领导不怎么样,会不会推迟发展,国家也是一样的。治国理念如果倒退了,从一个开放的,虽然看起来是衰败的,但是从活泼开放的态势进入封闭的态势,禁止百姓和别人来往。

  在这里我们要用一句马克思的话,为什么清朝人要实行这样的政策呢?要实行闭关锁国,不许老百姓跟外国来往呢?马克思说,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被满洲人征服不满的情绪,由于这种原因,才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有任何往来。不要说康熙皇帝多么开明,学会了高等数学等等,但是老百姓不让学,但是明朝是老百姓、民间学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清朝人抱着固有的大国心态,对于外国任何新事物不接受,在承德避暑山庄,皇帝对外国人说,天朝大国无所不有,跟你做什么买卖呢,你们赶快回去。最后一步步走到鸦片战争,也是被迫的,船尖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例子也是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在博客里也有这样的文章,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那么最后我用两个小例子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讲座。利玛窦曾经跟徐光启共同在万历年间翻译了一本书,叫做《欧几里得几何学》,一共是12卷。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了前六卷,翻译完了以后徐光启有一个感叹,因为当时利玛窦的年纪也很大了,徐光启说以后完成这件事,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完成。后六卷是清朝道光年间,前六卷和后六卷的翻译,前后大约相距二百四五十年。

  利玛窦来中国,带来了一幅世界地图,现在可以在南京博物院看到原件,这个图也被刻印为书在知识界广泛流传,那么就是说中国人已经知道在中国之外还有先进的文明,还有高等文化,还有五大洲。中国人当时不封闭,可是大家知道一个事实,就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曾经委托魏源修撰海国图志,被毛泽东说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次睁开眼和徐光启当年睁开眼,又是一个250年。这两个250年,正好是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250年,正是中国好像强盛了,但是被抛在先进世界的外围,脱离了世界发展一致的轨道。中国从先进到落后,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很多学者,文化学者、政治学者、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领域找出其中的原因,我也根据我的体会,提出一点解释吧。我的解释,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它曾经有一个和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最后被抛在后面,形成了最后被挨打的局面。谢谢大家。

附: 香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讲述清初野蛮愚昧残暴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


主持人:老师们、同学们,刚才毛教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下面是提问时间。

【现场提问1:】我的问题,如果满清不入关,中国有没有希望真正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毛佩琦:这是很多人都要问的问题。历史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假设,我们也不知道清朝不入关明朝会向何处发展,但是我们只看到一种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是可以跟世界同步发展、平起平坐的机会,不幸的是,当时这个机会丧失了,我们只能说到这样的一个层面。我们不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做妄断,历史毕竟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没有这个事实我们也不好做这个评论。


【现场提问2:】毛教授您好,今天非常感谢您带来精彩的演讲。我的问题,清朝的皇帝有一个特点勤政,而明朝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怠政,为什么会这样?
毛佩琦: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他在南京宫里设立了一个大本堂,这么一个地方,聘请了海内最著名的学者给他的孩子们教课。所以明朝的皇子们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个说法,明朝的皇帝没有文化,这也是对清朝的情结过深了,不是很客观。要说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出现了一些不勤政,而清朝的皇帝个个勤政呢,大概明朝更多是依靠制度的自身运转,皇帝很省心,他不用去干事,国家照样能转,所以才维持了277年,万历皇帝最不勤政的时候,三十年不上朝,所谓不上朝大家不要误解,不上朝就不上班,不上朝也可以上班,就是不在那个大殿上举行跪拜的仪式,但是也是要处理问题的。嘉靖皇帝长期处理问题,就是在现在中南海所在,不上朝但是可以处理政务。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是他一手指挥的,所以上朝不上朝不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这是第一。

第二,明朝的制度,刚才也说到了宦官的制度,明朝的宦官,不要把宦官看作成为一个好像说国家的肿瘤,必须要切割掉,不是这样的。宦官是明朝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正常运转的一部分,它是皇帝用来控制朝廷来和文官抗衡的一种权力架构。所以明朝也有很多好宦官,最好的就是郑和嘛,还有在政治层面起到很重要作用的,当然也有坏宦官,起到不好作用的。所以清朝就有人写过《明史记事本末》,有一卷就是“宦官奸贤”。宦官和朝廷内阁全部把事办了,皇帝玩去吧,就是这样的。我说得比较简单,但是我想有制度层面的原因在里面。

再有,就是讲到明朝皇帝的权力问题。现在有一个说法,说明朝皇帝权力集权,专制主义最集中,如果说这个说的是朱元璋的话,可能的,但是明朝后期的皇帝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内阁形成以后,内阁有很大的权力,我们看书发现很多明朝重大决策,都是采用了内阁和九卿,在殿堂上实名投票制度决定事情。就象龙庆年间和蒙古安达王谈判,进行贸易往来,封他为王,这也是在朝廷上投票,写上同意或者反对。这种制度很带有民主性的精华,这是毛主席说的,中国古代有很多民主性的精华,皇帝不是那么专权,不像清朝,除了皇帝和少数几个亲王之外,内阁是没有权力的,所以清朝是最专制的。明朝到后期,其实皇帝没有很大的权力。

再一个,我们看明朝的皇帝没有权力,也是有很多例子的,比如说明武祖,跑到江南去玩,不过只去了一次,但是乾隆皇帝去了五次。但是明武祖去江南,遭到御史的反对,拿着刀坐在那里,不让去。我们看明朝的制度时,要看到这个层面,嘉靖皇帝很厉害吧,从湖北安陆跑到北京做皇帝以后,也想把自己的父母抬高地位,弄到庙里有一个牌位,但是大臣说不行,你怎么把自己的爹妈弄来,弄了几十年,才勉强把自己爹**牌子弄到庙里,明朝是用制度来约束皇帝的权力。明朝的制度也是很复杂,很有意思的。

明武宗盖了一个大宅子,盖了什么呢,就是在宣化盖了一个宅子,被群下批得一塌糊涂。而清朝修了什么呢?圆明园、颐和园等等。明朝的皇帝朱元璋留下家法,谁敢败坏,你想腐败,虽然也有腐败的一面,但是也要受到家法的控制。一有举动,就会有大臣的抗议批评之词,明朝和清朝的风气是不一样的,清朝的皇帝是没有人敢管的。


【现场提问3:】提一个很粗浅的问题,今天我听了毛教授感染力很强的清明点评,我感觉很精彩,但是也听到明朝是从衰败走向活泼开放,清朝是从强盛走向僵化封闭。今天的主题是从明代到清代的历史转折——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第一句话就是知其一,第二句话就是知其二,中华民族的历史,接近上下五千年,我们有一个先进的光荣的古代,又经历了一个耻辱、落后的近代,现在在迈向振兴的当代,请毛教授给我们画龙点睛,我们的落后、挨打内因和外因是什么?虽然是旧的问题,但是想听新的精彩的史学角度好的意见。谢谢。

毛佩琦:从先进到落后是250年,这250年是清朝统治的250年,走向僵化封闭,倒过来说,逻辑就是这样的,因为走向僵化封闭,尽管你自己可能是强大的,但是你在世界范围就落后了。就是这样。


【现场提问4:】毛教授您好,明朝曾经给了我们那么多希望,那么明朝最后衰败最主要的原因到底是天灾还是由于政府的运转机制不良没有办法把粮食运到灾民的手中呢?

毛佩琦:我想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制度已经不适合新的历史发展的要求。明朝的传统制度应该被新的东西取代,但是新的东西取代了,绝不是清朝应该取代的,因为清朝是拿旧制度取代了,而不是新制度。明朝和李自成之间是两败俱伤,清朝是乘虚而入,得到了胜利,不是一个好领导,不是一个开明前进的领导,所以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历史当然也不能假设了。我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北京师范大学顾城教授写的南明史序言,就说到这个话,不能够把历史发展当作一个宿命论,很多时候是偶然的,历史大势从落后到先进,这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在具体环节上,两三百年在整个大历史中还是很短的,是有很多偶然因素决定的。所以我想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正是因为从明转到清,中国走向落后,事实也是这样,所以我所描述的,既是事实,也应该就是原因。

主持人:老师们、同学们,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女同胞吧。

【现场提问5:】毛教授您好,我的问题可能有一点偏离了今天的主题。每一个王朝灭亡之后,都会有一些民间组织来推翻现行王朝,重复之前的制度,比如说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一直到清末还存在,为什么它能够存在这么长的时间?

毛佩琦:中国利用秘密结社,利用类似宗教的组织来反抗朝廷是有长久历史的。我们知道朱元璋起义前后也是利用白莲教,当时叫白莲社,也就是明教。白莲教的东西,一直到清朝初年,几十年,白莲教都是闹得很厉害。这些宗教,他们鼓吹的是人间的平等,是鼓吹所有成员之间互助、互帮、共同建立美好的平等社会,这种宗教的理念,或者结社的理念,对于百姓有天然的号召力,它是当权者天然的反对面。如果它在不具备新的思想武器的历史阶段,它可能会永远秘密存在下去,成为反抗政府的秘密势力。那么后来这种势力,为什么它就没有能成气候呢?就是因为当时新的革命思想出现了,就是同盟会啊,后来就是国民党等政党出现了,它们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就没有能更强大。

主持人: 老师们、同学们,刚才毛教授着重围绕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问题,为我们纠正了以往对明朝历史的一些误解,解读了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我们知道今日中国从明清发展演变而来,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今天我们正在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综合实力、软实力、国际形象正在大幅度提升,我深信大家只要团结努力,并从历史中汲取丰厚的滋养,一定会创造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业绩。毛教授是著名的学者,也是央视《百家讲坛》的名嘴之一,如果我们在网上搜索有关毛教授的网页是非常多的。今天下午毛教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再次感谢毛教授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讲。也感谢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对我们学校工作的关心,谢谢老师同学们的参与,谢谢大家,我们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结束。

0 您可能也喜欢: 立委大选后,台湾或许出现关键性历史转折 中国历史在七字年的惊人转折 历史的大转折,必须纪念 历史 转折上一篇 << 傅国涌:从现代化解释系统看中国近…      下一篇 >> 从明末改朝换代的大局看李自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