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死亡再婚所需证件:德国人心目中的二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54:17

看啊,德国人心目中的二战:一个人的德国二战片二十大经典

看啊,德国人心目中的二战:一个人的德国二战片二十大经典笑独行编评 笑独行按:本帖系根据在下个人知见德国二战题材经典故事片精心选订编评而成,旨在让看厌了大话版美国二战片和政治版斯大林时代苏联二战片的同好在观赏二战题材经典电影时多一种选择、换一种口味,同时以归纳为整理、以推荐为盘点。冒“二十大”之名,实以在下个人心目中的经典为归。欢迎同好批评指教。  1. 《从海底出击》(Das Boot,潜艇风暴、特种任务,西德,1981)海战题材经典。六集电视电影。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作品。故事改编自两艘德国U型潜艇的作战经历。1942年,在盟军逐渐取得大西洋控制权后,一艘曾经被盟军视为海洋噩梦的德国U型潜艇奉命前往北大西洋海域搜索并摧毁英国商船……任务完成后,又带伤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执行新任务……一种悲壮的失落:即使在盟军驱逐舰攻击下不幸中弹、坐沉海底后亦得以大难不死,却在返航庆典中被盟军飞机击沉在船坞里。奥斯卡六项大奖提名。  2. 《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德国、瑞典,1993)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Joseph Vilsmaier)代表作。1943年,从意大利战场被派到苏联战场的德军小分队经历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漫无边际的雪原就是德军官兵的坟墓。未见德军与苏军的正面对峙而惨烈、惨淡之情弥漫荧屏,挥之不去。     3. 《铁十字勋章》(Cross of Iron,德国、英国、南斯拉夫,1977)硬派经典战争片。美国导演山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唯一战争题材作品。在充满血腥、暴力的战场上展现人性的高洁与卑污。1943年的欧洲东线战场,在德军上尉心里象征最高荣誉的铁十字勋章在厌战老兵眼里却一钱不值,他们之间的较量既是德军官兵中两种心态对立的白热化,也暗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詹姆斯•科本等主演。  4. 《午夜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狂恋、魂断多瑙河,西德,1974)意大利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备受争议的代表作。1957年的维也纳,作为著名歌剧指挥家夫人的女主人公无意中认出宾馆的夜间守门人竟是战时虐待过自己的德国纳粹集中营军医,肉体受虐的痛苦至此化作灵魂求救的亢奋,使她莫明其妙地投向夜间守门人极度危险的怀抱……战争与性不可磨灭的肉体记忆,触及了一个隐藏于女人内心的隐秘世界。  5.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西德,1979)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代表作。一位美丽而性感的德国女子在德国战败前夕结了婚,她的悲情故事即由此开始……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杰出成就奖、读者评审奖等三项大奖。  6. 《忧郁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黑色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德国、匈牙利、法国,1999) 根据德国作家畅销小说改编。一首有自杀圣曲之称、被艺术家们广为演绎的曲子背后的唯美悲情故事。善良的犹太裔酒馆经理及其美丽的女助手以及忧郁的青年作曲家,布达佩斯一个三人行美好生活组合在匈牙利沦陷后被外来的第四者——战前的德国商人朋友、战时的德国纳粹军官——所摧毁。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匈牙利影坛美女艾莉卡•玛洛兹珊(Erika Marozan)等主演。  7.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西德,1981)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作品。一首响彻二战战场的歌曲背后的世俗浪漫故事。歌曲仿佛诉说着战士对情人的怀念,充满颓废而感伤的离愁别绪,因此深受二战时期交战国双方年轻官兵喜爱。  8. 《第九日》(The Ninth Day, or Der Neunte Tag,德国、卢森堡,2004)根据卢森堡天主教神父日记体小说改编。1942年,被关在纳粹德国达绍集中营的卢森堡天主教神父为期九天的“假期”。纳粹德国的新宗教政策与天主教教会的两难处境,天主教神父的神圣信仰与世俗感情,生命、自由与信仰、良知之间的斗争……  9. 《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 or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覆灭,德国,2004)与《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2005)并称为德国“终战三部曲”的希特勒二战传记片。奥立弗•海施贝格代表作。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回忆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当柏林已经变成战争前线,当狂人已经变成精神病人……帝国的黑夜也就无可挽回地降临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忽喇喇、昏惨惨,蕴涵德国人最深沉的痛苦与反思。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0. 《玫瑰围墙》(Rosenstrasse,罗森斯查塞街、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德国、荷兰,2003)犹太人题材经典。德国女导演玛格雷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代表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在德国老妇记忆中尘封的黑暗年代,在雅利安女人身上透现的人性光辉……1943年的柏林,雅利安女人群体在她们的犹太丈夫被捕后坚持做犹太人的妻子、向盖世太保抗议、千方百计救丈夫并奇迹般获得成功的故事。影片波澜不惊而令人沉浸,具消融胸中块垒之功,其间具有德国贵族血统的女主人公的高贵气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1. 《桥》(Die Bruecke, or The Bridge,最后的桥,西德,1959) 1945年,欧洲战争末期的德国小镇,七位为“保家卫国”而应征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长官让他们留守一座似乎并不重要的桥,但美军的坦克却意外地出现在桥边并试图通过……七位少年最后只有一位得以幸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笑独行按:或有混同于南斯拉夫电影《桥》者。)  12. 《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德国,2005) 与《帝国的毁灭》(The Downfall,2004)、《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并称为德国“终战三部曲”的德国民族女英雄故事。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作为反希特勒秘密组织成员,女主人公的弟弟决定冒险前往慕尼黑大学派发传单,结果导致了三个人被捕。在不得不供认“罪行”后,面对纳粹法庭走形式的死亡审判与盖世太保审讯官的同情建议,女主人公决绝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笑独行按:冲动与勇敢使20岁上下的热血青年不得不面对他们难以承受的无谓牺牲。)  13. 《极地重生》(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or So weit die Fü e tragen,德国,2001)感天动地、闪耀人性光辉的战俘逃亡题材经典。根据德国作家畅销传记小说改编。自由与爱远在三年14000公里之外。1949年到1952年,战后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到西伯利亚东部劳改25年的德军少尉几乎没有成功希望的孤身搏命大逃亡……然而,胸怀悲悯的好人(包括投怀送抱的爱斯基摩年青寡妇)、不可思议的好运(包括一路追捕他到伊朗边境的苏军上尉在最后时刻对他网开一面)和坚强的求生意志却最终成全了他。迈克尔•曼德尔、伯哈德•贝特曼、艾琳娜•帕塔瓦等主演。米兰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14. 《德累斯顿的悲剧》(Das Drama von Dresden, or The Drama of Dresden,空袭德累斯顿,德国,2006)战争爱情题材经典。上下两集电视电影。1945年,盟军轰炸德累斯顿前后,被德军击落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机组成员幸存者在逃生中遇到了青春甜美、丰满多情的德国女护士,由施以援手到萌生爱意,即将订婚的德国女护士开始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  15. 《裸露在狼群》(Nackt Unter Wolfen, or Naked Among the Wolves,东德,1963)集中营与犹太人题材经典。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前夕,位于德国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波兰囚犯和共产党地下组织与德国纳粹党卫军之间以争夺一位可爱的犹太小儿为导火索的战争。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6. 《铁皮鼓》(The Tin Drum,or Die Blechtrommel,锡鼓,德国、法国、波兰、南斯拉夫,1979)荒诞、残酷的超现实主义怪味豆,战前与战时德国社会风俗画。根据西德作家同名经典小说(“但泽三部曲”其一)改编。1927年到1945年的德国边远小城,由两男一女三人行产生的三岁幼儿在目睹成人世界的邪恶和丑陋(充满性罪和政治谎言)后不想长大、结果停止长高直到20岁的故事,旁及三岁幼儿整个家族的乖舛命运。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7. 《无处为家》(Nirgendwo in Afrika, or Nowhere in Africa,何处是我家、情陷非洲、非洲的天使,德国,2003)很文艺的犹太人题材经典。根据德国女作家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1938年至1946年,正确地选择了以永远晴朗的肯尼亚为避难所的德裔犹太人三口之家的难民生涯,其间伴随着漂亮、聪明的小女的身心成长和年轻、俊美的夫妻的精神与情感成熟。他们留在德国的亲人都在那场战争中罹难了,而他们则在战后经历了在故土与肯尼亚之间作出选择的痛苦……小小女人的视角。朱莉安•科勒(Juliane Kohler)、米勒•尼尼兹(Merab Ninidze)、莉•库卡(Lea Kurka)等主演。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  18. 《凶手就在我们中间》(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 or Us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我们中间的凶手,东德,1946)  民主德国第一部故事片,关注战后纳粹战犯逃脱惩罚问题。战后,曾被迫在纳粹集中营里担任军医的医生回到已成废墟的柏林,负罪感使他开始酗酒,而当他发现颇有名望的工厂主竟是双手沾满波兰人民鲜血的纳粹军官时,仇恨又使他图谋枪杀工厂主,然而,已经爱上他的集中营女难友却在紧要关头制止了他……据说在剧本初稿中,医生是击毙了工厂主的,后来根据苏联有关方面意见进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传自行裁决。(笑独行按:或有混同于德国1931年上映的《M就是凶手》者。)  19.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or Elite Für den Führer,精英教育,德国,2004)德国人审视二战的新视角,与《帝国的毁灭》(The Downfall)、《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并称为德国“终战三部曲”。黑暗年代纳粹少年的人生追求与思考。1942年,出身于工人家庭、因在拳击方面拥有天赋而被纳波拉(Napola)军事寄宿学校破格录取的17岁少年在接受魔鬼式、非人道的纳粹精英军事训练过程中所经历的理想幻灭和心灵救赎,其间穿插他与善良、敏感的高官之子跨越社会阶层的同性情谊。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 《寻找扎克》(Alles auf Zucker,德国,2004)战后德国第一部犹太人题材轻喜剧。对于战后半个多世纪犹太人生存状态和犹太教传承状况的思考和讽刺:围绕着母亲的后事和遗产,四十年不相往来的两兄弟及其家眷上演了一出为老不尊、儿女乱伦、为财和解、百无禁忌的闹剧和活剧。希特勒没能灭绝犹太民族,而犹太民族却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中不断地自我灭绝着……德国电影洛拉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
笑独行注:以上20部德国二战片经典国内均可见DVD影碟。本帖所据电影资料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   4、

◎译  名 午夜守门人
◎片  名 The Night Porter
◎年  代 1974
◎国  家 意大利/美国
◎类  别 犯罪/剧情/爱情
◎语  言 英语/意大利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6.6/10 (1,498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910
◎文件格式 RMVB
◎视频尺寸 800 x 432
◎文件大小 2CD
◎片  长 01:57:28
◎导  演  Liliana Cavani
◎主  演 夏洛特·汉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Dirk Bogarde
      Philippe Leroy
      Giuseppe Addobbati
      Isa Miranda
      Nino Bignamini
      Marino Masé
      Amedeo Amodio

◎简  介
 

午夜守门人》作为影史上著名的作品,虽然经过时间的洗涤,但70年代意大利导演Liliana Cavni的这部独特作品依然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尽管影片引起纷繁的争论,尽管画面也许算不上凄美,情节也不浪漫,但影片用人性的镜头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用犀利的镜头和氛围真实地重现了边缘人物的内心世界。

受难之美 ——关于《午夜守门人
作者:苏七七

一切是从单簧管的低诉开始的。非常悠扬的一个乐句。明净,明亮,但带着难言的忧愁。一个人从深蓝的天空下,深蓝的街道中走过,走进一家旅馆,夜色渐深。他是一个夜间守门人。

午夜守门人》讲一个奇特的故事。集中营里的看守与囚犯,在施虐与受虐的关系中产生了奇异的爱。他们在战后相遇,当年的小女孩露齐娅成为一个指挥家优雅美丽的妻子,来到维也纳出席参加音乐会,而纳粹军官马克斯则是他们下榻的旅馆的守门人。于是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开始重映,露齐娅陷入了痛苦的选择之中。她是选择回到过去,还是选择忘记过去?她象是服从命运的安排一样,服从着自己的身体与情感,她没有跟着丈夫去柏林,而留在了维也纳,搬进了马克斯的家。

现在,马克斯的家成为一个现实之中的“飞地”。露齐娅可以向警察告发马克斯,她没有,马克斯可以把露齐娅交给他所属的秘密组织,他也没有。——正义与邪恶好象在这里退场了,善恶边界模糊,它们都是制度,都是规则,而他们退守在“飞地”之中,仅仅凭借身体与从身体中生出的爱生存。而这种爱,大体上属于制服虐恋的范畴,马克斯是施虐方,露齐娅是受虐方。他过去是她的看守,现在还是。

这种虐恋是在集中营里产生的。就是说:一种制度把一类人的权利完全剥夺,使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无所不为。在这里,我得做一个假设:马克思与露齐娅都可能有先天的虐恋倾向,这种倾向在这个环境中得到了培育与发展。他们在纳粹制度之内进行虐恋的种种尝试,虐恋的暴力在形式上与纳粹的暴力是一致的,但在内里,却还是有不同。他们相爱。他们之间暴力有一种仪式性,通过仪式的审美来达成快感。比方说那个最挑战人类道德禁忌的镜头:露西娅的手被绑缚在身后,马克思将两根手指插进她的嘴里,模拟口交。——这个镜头很难说有什么实际上的暴力伤害,但是仪式性非常强,仪式强化了暴力程度(这个可能要通过感受力与想象力),在较轻的实质身体损害的同时带来更大的快感。

虐恋仪式是一种把暴力抽象化的艺术,所以在某个程度上,它与其它诸种艺术形式有隐隐相通之处。幽暗的剧院里,露齐娅与马克斯互相窥视,莫扎特《魔笛》为集中营中一幅幅虐恋场景做着伴奏。——那些场景,几乎也是优美的。他给她穿上一件粉红色的薄纱衫,她是他的小女孩。在《午夜守门人》中,拥挤着音乐、舞蹈与戏剧。导演是用这些艺术为虐恋做着隐隐的辩护吗?也许弗洛伊德一点说,艺术是力比多的升华,虐恋是力比多的排演,两者有着气息上的相通之处。影片中有一个男性舞蹈家。——我一直没有太明白他到底是纳粹还是犹太人。开头有一个场景是他在集中营里为纳粹军官跳舞的,后来他又成为那下地下审判小组的一员。这个人就有一种纯身体、纯艺术的气质。他对于政治、对于道德似乎全无所感所知。

这当然也是一种危险。——看《午夜守门人》会有一种不安感,不仅仅来自虐恋带来的不道德感,而且来自绝对主义的艺术至上。它淡化了在相对语境中的正义与邪恶的区分,露齐娅与马克斯之间的虐恋可以是他们的自我选择,但是集中营不是人类的自我选择。虐恋的发生,按照李银河在《虐恋亚文化》中的说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其中的游戏性,露齐娅与马克斯在集中营里做着一个小游戏,但集中营不是一个游戏。露齐娅与马克斯的游戏是在一个悲剧的内部产生的小小的抒情剧,他们通过强调形式,强调审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无言的爱,在一个巨大的痛苦内部制造个人的快感,这个快感是通过一种疏离跃出于现实的。是在观照与想象中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想到王小波,他的《东宫西宫》,也是在制度的内部尝试肉体的引诱与起义。

露齐娅与马克斯之间很少说话,他们不太需要语言。他们回到身体,体验痛感的弓与快感的弦拉过时肉体的咝咝的颤抖。而露西娅,当年的小女孩,用一具小女孩的纯洁无瑕的身体,纯洁无瑕的眼神,把所有的痛感与快感到提升到了神灵之境。——她仿佛是祭坛上最美丽最无辜的羔羊。她彻底地领受着可能有的一切命运,不做任何的反抗。她的目光如此澄澈,不象是在做爱,象是在生与死、痛与爱、神与人之前做一个证明。她象是一块明矾——把所有东西都滤净了,她发出温柔而明亮的光。这部电影为什么能产生一种“合理性”,很大的原因在于演露齐娅的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她有一种受难的美。她的面部线条非常洁净,身体瘦弱,背部看得到清晰的蝴蝶骨。她的美一点也不性感,她的身体把肉体解释得多么精神。而她的眼神解释了她内在的痛苦与茫然。

十几年后,重遇马克斯。她陷入了回忆之中,这种回忆让她害怕,可又让她忍不住想重温。——现在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凡人,但那个时候,她不是,她象是受着苦难的上帝的女儿。她象是终于轮回到凡间的一道魂魄,可这道魂魄还想再去寻找前身,去找那件粉红纱衫。马克思又来了,他开启了她的门,他们之间在侵犯,反抗,可这些倒象是心情紧张的互相确认,事情有没有改变,在确认中前戏,终于深深地紧紧地拥抱,互相支撑着倒下。

马克斯说:“这不是一个色情故事,这是一个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并不只是那一段《莎乐美》。他们双双逃离,在公寓里住下。她离开了他的丈夫,他辞去了工作。当然没有未来,但在某一刻,他们只要爱。这时候,痛感与快感的交织着的主题开始变奏,问题发生了转移。爱情到底需要什么?这个从虐恋开始的故事,性与暴力却渐趋于无,但气氛却越来越惨烈。露齐娅与马克斯之间的爱情,是从身体开始的,他手中的探照灯下,她的清白瘦弱的身体。在爱情中,不管借助多少想象,身体也总是要在场的,是基础,也是依据。身体之爱是一切爱的根本。——从身体的角度来说,这一具与那一具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身体之间建立起来的感受与记忆是个体的,不可取代的,因为这个体性,所以个体的情感从中萌生,有了温柔深切的爱。

而与身体相关的是生死。身体是有限性,注定了个人的有限性。人之间,不可能总在做爱,总在爱——大岛渚甚至用他的《感官世界》,做了一次尝试。在一个社会中,身体不单单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机制中,才可以得到存在。比方马克斯,他总是穿着制服,制服把他定位在一个社会角色中,给了他生存的可能。而当露齐娅与马克斯决意要离开这个社会,不服从这个社会从两个方面加给他们的压力时,他们也就注定,要作为叛逃者受到制裁。

这个制裁很简单。切断食物供给。——食的需求相对于性的需求,是更为根本的需求。在这里,影片把这两个人逼上了一条悬崖。他们还能相爱吗?如果他们的身体在衰退之中,如果他们连身体都没有了。影片的最后一段,气氛真是惨淡。露齐娅躺在床上,象是哪里有了一个漏洞的塑料小人,生命一丝丝地散发掉。吃果酱的情节成为最后的一次欢愉,他们借着最后的果酱,做了最后一次爱。他们多么悲惨,他们只有忍受,他们互不怨尤。这是他们的命运。——这是真正的爱了。在虐恋的伴侣之中,因为需要更多的亲近感、信任感,他们的爱也投入得更多,他们绞在一起,不可分离。

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露西娅躺在床上,容色平静,几乎还有一丝惨淡的微笑。她这样子躺着,这样子的神色——几乎又回到了她的前身,那个受难的上帝的女儿的样子。不过在经历了迷乱与决绝之后,她的眼神不是纯然的澄澈,而加了一层忍耐的釉色——一个人忍受了足够多的东西,难免会有这么一种神情。过去,她是没有选择的,现在,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没有办法背叛自己,就算去死。

电话线与电源线也被剪断了。他的手被打伤,缠着肮脏的纱布。他们的“飞地”里头一片狼籍,他空身胡乱穿着一件毛衣。——这个穿着制服的,他的小女孩的主人,眼看着他的世界,他控制得严整、清洁的世界终于坍塌了,黑暗了。他原来是能够在制度的内部找到“教堂老鼠”一样的生存方式的,但他处在这样大的,外部与内在的分裂之中,他是一个痛苦的人。他跟那个女人解释:“她爱我。她还象以前一样对我。我非常爱她。”

能够因为这个理由,走向死亡。也许还是一个可以推理的最好结局。他穿上了纳粹军服,给她穿上新买的粉红纱衫。他们搀扶着走下了楼,走向死亡。——这是一切的开始和结束。是命运。《午夜的守门人》为我们开启了一道命运与人性的幽暗的人,给我们看他的深渊中的天使,然后,走向死亡。

枪声响了。深蓝色的大桥,晨曦升起。 夜观《午夜守门人》   1957年,当年从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姑娘露西亚跟着指挥家丈夫巡回演出,从美国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在下榻的酒店,露西亚非常震惊地发现,酒店的夜班门房就是当年集中营里的纳粹军官马克斯。在集中营里,露西亚是马克斯的性奴,但同时也是他的情人。马克斯也发现了面前的这个贵妇人正是自己一直不能忘怀的露西亚。他趁露西亚丈夫前往德国法兰克福期间,来到露西亚的房间,与之重合,随后将露西亚转移到自己的公寓。露西亚丈夫因为妻子失踪报警。马克斯所属纳粹余孽小团体也在寻找露西亚,欲将之干掉,因为她是揭露纳粹暴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证人。马克斯拒绝向同伙交出露西亚,也不能向警方求援。他和露西亚被困在公寓里,食物一天比一天少,体力也一天比一天消耗得厉害。最后,走投无路的两人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逃出公寓,但双双被纳粹团伙击毙。
  
  这部在当代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直到最近才在碟市上搜到。作品的确不错,不负其二十多年来的艺术声誉;内容也很复杂,当年的种种争议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成立,并且仍就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与罗曼.波兰斯基的《处女之死》相比,《午夜守门人》同样涉及纳粹迫害对人性心灵扭曲残害的内容,《处女之死》中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机智使战犯最终被绳之以法,而《午夜守门人》出人意料的是被迫害的女主人公竟然和纳粹战犯深情不渝。
  
  女主人公露西亚14岁时被关进集中营,由于美貌她被纳粹军官马克斯看中,于是他使用各种方法对她进行虐待,或是拿她当活靶子练习射击,但又满怀怜惜地亲吻她伤口上的淤血;或是用铁链把她绑在床上来唤醒她的性意识,对她进行种种的训练和培养。
  
  意大利女导演莉莉雅娜.卡瓦尼的态度还是相当明确的。她对马克斯这个人物描述的轮廓很分明:残暴、变态、阴郁。他对露西亚的情感,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占有和把玩的情感,只是这种情感的强度很大,大得有点像是爱情了。而露西亚这个人物,在她身上没有受害者的仇恨和羞辱。她非常恍惚,在恍惚中迷恋着一种被损害被虐待的病态的快感。
  
  做为一部1974年的作品,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这种东西,只有不明是非不辨正邪的女人才会拍得出来。
  
  女人是否就真的不明是非不辨正邪?这当然是谬论。但女人在面对一个问题,特别是情爱问题上,很容易致力于情爱本身而漠视其他,甚至,漠视根本,这种例子也是不罕见的,比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就是如此。
  
  影片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王国不为常人所知的神秘与复杂。在长期的恐惧和被虐中,露西亚对马克斯形成了深深的依赖,一种充斥伤痛和温情的回忆几乎占满了她的生命。她在摆脱这种回忆的同时又对其深深的眷恋,似乎到了咀嚼痛苦才能减轻痛苦的程度。苍白冷漠的外表是她被驯化的象征,但岩浆般一触即发的热情隐藏在深处,虽然这种热情更多的是来自性的火焰。   10、看到一篇关于《玫瑰围墙》的影评,忍不住也来说一两句。Rosenstraße 是这部影片的原名,直译应为玫瑰大街。其典故是二战后期,德国政府突然撕毁原先的承诺,将当时生活在柏林的犹太人逮捕并集体关押在一个修道院中准备送往集中营。而这些犹太人的德国妻子们则自发地聚集在关押地所在的玫瑰大街上进行抗议示威。《玫瑰围墙》从犹太人的德国妻子的独特视角入手,向观众呈现出一个可能会因为《辛德勒的名单》或《钢琴师》的光环而被忽略的特殊群体——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犹太人的德国配偶。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所谓的“大义”或“慈悲”,女人们直抒胸臆的呐喊:“把我的丈夫还给我!”代表着普通民众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女主角莱娜丝毫没有觉察到她的拜访者是与她一同矗立在凄风苦雨的玫瑰大街上并最后受她抚养的犹太小女孩的后代,当被要求重新描述那段历史时,她并没有以过去的事迹进行邀功。对她而言,往事犹如亲手酿制的酒,数十年后再来品味,没有故作姿态的眩目包装,却有一段沉重历史所带来的苦涩和相濡以沫的甘甜。即便在战后,她也没有将营救自己丈夫和其他犹太人的行为作为资本来追求荣耀,我们看到她只是依靠犹太慈善团体的资助而平凡地生活并甘之如饴。导演似乎有意避免为人物套上英雄的花环,而以夫妻深情对霸权的直面来含蓄地表达人道主义的润物细无声,而正是这种低调姿态的呈现使影片拥有一种独特的感人之处。在荷枪实弹的士兵面前,妇女们在坚韧的支撑后面仍然是脆弱的生命。一触即发的机枪让人疑问所谓“人性的光辉”在暴力面前是否真有能够扭转命运的感化力。影片的发展让人觉得,一个在历史上恶行滔天的政府对自己人民的权利仍然怀有一定的尊重。而正是因为这种尊重使得子弹最终没有从枪膛射出,被关押的犹太人也终于回到了妻子们的怀抱。如果一个执政党不想改变独裁的状态,那么至少也该对人民的权利多加尊重,否则就连纳粹都不如了——这是我看完影片的另一个感想,虽然有些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