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学pdf:“十八岁了,开始自己养活自己!”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9:05:48

“十八岁了,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给在校学生的一封信

一、18岁当“立志”

 “十八岁了,应该自己养活自己了!”我仿佛记得这句话在七十年代,曾掀起过一场“自强自立文化”的大讨论,我受益了终生!

 我非常庆幸在我十八岁前后,我有幸看到了、学到了“西方的文明”,15岁手抄了决定我一生价值观的一部奇书,林语堂大师推荐给每一位中国人的励志经典——《励志哲学》[美]马尔腾著。

从此,我开始自觉到了什么叫“志气”,明白了:人要成功,就当靠近能唤醒自己志气与信心的环境中……我开始拼命挣脱坏朋友的圈子,到图书馆去像饿狼一样去扑食更让我饥渴的知识。

正是在我15岁时,因接触了一本书而立志,为我能在30岁创立“梦工场”,偶遇陈安之大师,并视“成功学”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栽下了“励志的种子”。

 18岁那年,我非常认可美国社会“18岁当自立” 的文化,虽然考取了大学,也坚决弃学要工作,到昆明饭店当了一名服务员,因我的价值观己被《励志哲学》所影响,凡事追求全力以赴,结果工资奖金加起来,竟然比担任工程师的父亲工资还高。

我于是化50%的工资买书,20%的工资交父母,渡过了我最快乐的“自学成才”的追梦期,并凭发稿的作品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22岁,因一次工作失误,被饭店总经理逼着上大学,凭一股“聚焦”的精神,我每天睡5小时,锻炼1小时,炼狱般渡过了半年的高考补习班,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我最向往的“影视编导”专业。

 上云南艺术学院的第一个月,我就带领班上的同学“勤工助学”,很快我就被同学们选成了班长,院学生会主席,院刊主编,我还在校外报刊当任编外记者和编辑,邀同学老师“合资”经商,在业余时间卖汽水、卖啤酒、卖杂糖、卖书藉……我和同学当时很自豪,可以靠主动出击挣到钱,不用父母寄钱就能养活自己了,并还能供养弟弟妹妹上学。

到毕业时,几位平时爱“实习挣钱”的“不守规矩”同学,马上就在己熟悉的单位上了班。

边学习边工作的大学生,第一个好处是能培养自己的“市场意识”,在实践中知道市场要什么,就会边学边调整自己的“课外辅导书及师友”,同时顺道挣回凭专业知识换来的酬劳,从中证明自己学的专业到底对不对,与自己的理想及兴趣合不合拍……教材与市场需求一致了,才不会“误人子弟”,这能靠政府吗?这能靠老师吗?“以其抱怨坐以待毙,不如马上行动,闯出一条生路!”

二、18岁当“挣钱养活自己了” 

 今年,我看到中国各大传媒都在纷纷抱怨“学费太贵”、“父母供学太难”、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2000元才够化”、“毕业=失业”……我做为过来人,憋不住想大喊一声:“同学,你己18岁了,你可以挣钱了!别再理直气壮地向父母伸手要钱了!。”

     现我大学毕业己15年了,再回头看,当初“挣钱”比较活跃的同学,现在大都成为了单位及公司的骨干或领袖……在大学“边学习边工作”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就可以马上改变命运。

我自从6年前认识了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老师,越来越明白了“挣钱的方法及成功的规律”,自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在此时,牵头倡导“勤工助学”的社会风气,找到能让上大学的学生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与方法 ,减轻父母及国家的负担,“以其抱怨坐以待毙,不如马上行动,闯出生路”。

如果有一天我要到我的母校去演讲,如果有一天我当上了校长,我会跟同校的师生说一句话:“在座各位,你们来上学的目的——就是要为以后的生存打下基础,说白了就是要为以后如何挣钱打下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如果学习后却没有挣到钱,就失去了你在校上学的意义!”

学校和学院没有设立“赚钱课”,但社会有,市场有……当代最通俗易懂的“赚钱学问”,是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老师从美国引进的《成功学》,是启蒙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如何生存?”、“如何赚钱?”、“如何成为行业第一名?”、“各行业的成功到底做了那些事?”的一门学校不教的“生存学”,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

 我以我的切身经历,想对当今的大、中学生说一句:“同学,你己长大了,你可以挣钱了!别再理直气壮地向父母伸手要钱了!。

三、18岁当“明白生存的道理”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为什么?

很多应届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工作,为什么?

我在上大学时(1988年),曾写过一个电视脚本《大学生生存启示录》,我对中国和欧美的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如:全世界最著名的学院,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上午学生上学,下午学生必须到一个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包豪斯靠“教学模式与机制”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及验证,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市场到底要什么?社会到底要什么?什么是老板不要的?同时也炼就了自己独特的商业眼光与销售意识,所以包豪斯学院的师生都非常的富有,大师级的人物倍出……

全国收费最贵的,当属艺术学院的学费,但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上完一年以后,一般大多数都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生存压力相对少很多,为什么?

我就是艺术学院毕业的,我在校时就感到艺术学院有根深蒂固“勤工助学”的风气,从老师就开始有凭专业去挣钱的自豪感,像我们公司的董事副总裁毛毛,她不只在校能靠自己画画挣到钱,买最好的颜料与画笔,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供养弟弟上大学。

中国最令人羡慕的学院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学费每年呈倍数增长,应招的学生也以倍数增长,为什么?因为大家看到了“成名又赚钱的希望”,因为张艺谋,赵微等名星在校上大二时,就己经挣钱并成名了,这就是当今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及验证的趋势,必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校风。

 所以,当中国的教育都能向艺术院校看齐,也能像美国的教育,像德国的教育一样普及“自强自立自救文化”的时候, 只停留在抱怨“学费太贵”、“父母供学太难”、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2000元才够化”、“毕业=失业”……的声音自然会变少。

我做为也曾当过学生的过来人,现正在公司不断选拔人才的老板,想对学校大喊一声:“同学,你己18岁了,可以自立了!别再理直气壮地向父母伸手要钱了!”

四、18岁当“自立” 

欧美发达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有资助的保障,但是中国还穷,中国的家庭大多数还穷,不可能供养这么多的大学生,等待和抱怨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而给学生“自强!自立!自救!”的方法及观念,是马上可以做到的。

现在校生己到了不是探讨“应不应该勤工助学”,而是到了“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就为父母分忧--自强自助”的家难时期,中国的教育需要“由下而上”地推动改革,把与市场脱节的章节与环节删去!中国的大学生才有自信心走向社会。

世界顶级的华人成功学专家——陈安之老师,己在社会及企业界中,用“成功学”启蒙了一代经理人及企业家,激发了他们自强自立自救的勇气与信心,新一代大学生自强自立自救的风气,也将要从“成功学启蒙教育”开始——树立起“他能……我也能!”的信念,像更多自强自救的大学生一样,18岁开始挣钱……不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了。

 “鼓励学生挣钱……好吗?”的辩论赛,自9月中旬开始了,“腾讯教育” 和“成功梦工场”网站联合有奖征集“勤工助学的励志故事”,请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及有“勤工助学”经历的过来人,进去分享自己在校期间,“如何为父母分忧--自强自助”的经历及成功的关键,去帮一帮曾像您一样无助过的同学,他(她)们也许只需听到您的一句话,就会马上找到出路,释放自己的潜能,被社会所用,最终让您看到更多自强的中国人,会来帮助您的企业更成功!

陈安之老师在美国,初中就开始了工作,从而锻炼了他人际交往的说服能力,推销能力,进而影响到了他以后的生活,促使他成为了一代成功学的演讲大师,25岁创业,27岁就拥有了亿万资产,这就是美国“独立文化”影响的效应。

为什么美国会产生这么多很能干的世界级人才?因为美国从孩子就开始教育自强的观念与文化,并让学校教育与社会形成密切的关联机制,光明正大地教人赚钱,结果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企业家……

现中国的文化羞于谈钱,大多数家庭与学校羞于光明正大地教人赚钱,但一出社会却又处处必须面对金钱的问题,这是一种文革流毒下的怪圈——越不正面理解钱的道理,就越没有钱,就越对钱产生好奇与歧解(像中国人对待性一样)。

我发现在我们梦工场公司,业绩比较突出,应届入职也易马上融入公司的职员,大都是在校就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都多少有过挣钱经历的学生。

能把所学的专业与工作结合来用,这是一种“悟性”,不应当只有社会精英才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能,只需己成功的过来人,给点拔一下,每一个人都能更早更快地为学校创造价值,为家庭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

    鼓励学生勤工助学的观念与学风,既可解决学生及家庭每天当面临的生存问题,又可解决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让教育和社会不再脱节,这将越来越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毕业=失业”的怪圈,必越演越烈。

所以,我们梦工场愿带头向更多的企业呼吁:给在校大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吧!

“企业给在校大学生实习的机会”,从实用角度看,可以培养愿勤奋工作的学生,在校就融入企业文化,等他们一毕业就可马上变成能用的人才,愿中国有此“义举”及“眼光”的企业越来越多。

    愿有“自救!自立!自强!”精神的同学,会成为21世纪中国学生的偶像与楷模,让中国的“强者教育”、“成功学教育”,令中国的社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强壮。

                                                                               (作者:梦工场公司董事长 王阳)                                                                                                                                                                                 2006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