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1第三版:养生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54:42

目录
1、养生者心得:广西巴马可使人身到病除
2、百岁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养生之道
3、百岁电影大王邵逸夫的养生之道 4、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养生经
5、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养生术
6、十大长寿华人的养生高招
7、养生之道
8、126岁太医刘纯的养生之道
9、人如何活才能长寿
10、齐白石养生艺术
11、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的养生之道
1、养生者心得:广西巴马可使人身到病除
默认分类 2008-06-09 08:38:44 阅读170 评论1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6] 养生者心得:广西巴马可使人身到病除   [折叠]
日前,我有幸受一些到巴马养生者之邀,参加他们自发组织的一个巴马养生者心得交流会,与会人员无比兴奋地谈了自己到巴马后的收获和体会。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原因,这里只能将一位来自浙江的养生者到巴马后的收获和体会摘录如下:

养生者在谈到巴马后的收获和体会(之一)
我受高血压、痛风、肾囊肿、痔疮、失眠等病困扰多年,很早就听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有名的世界五大长寿地区之一。去年底一退休,就自费到巴马县巴盘、坡月等村庄住了一个多月,得益颇多。
我住在巴马的一个农家旅馆,包吃包住,卫生简洁,住得舒畅、开心。早饭吃红薯、玉米粥,饭后就结伴到2公里外的百魔洞取盘阳河源头溪水;午餐是溪鱼、土鸡蛋,午休后唱歌、书画、打乒乓球等,自娱自乐;晚饭喝火麻长寿汤(一种用野生像绿豆样的籽研碎做的汤),饭后散步、看电视、聊天。在巴马大家毫无功利,只求健康,生活是从未有的愉快、充实。五天后我十几年的腹泻突然好了,拉出“香蕉便”,虽然还吃药,但血压始终保持在125/80左右,半个月后我90公斤的体重轻了2公斤,痔疮也好了,睡得也香了。总之,自感神清气爽,轻便灵活多了,人也好像年轻了些。
据介绍,巴马人长寿的奥秘主要是:1.巴马因多山多溶洞,空气中负氧离子达到5万个/立方厘米,对老人有醒脑、镇静功效;2.巴马的母亲河盘阳河从山下进出,四阴(暗河)四阳(明河),带出大量地热和矿物质,又巴马的地磁高达0.5高斯(北京仅0.28),故其水为小分子水,能进入人体细胞,促进新陈代谢;3.巴马的土地含高锌、锰,低铜、铬,植物吸收,人吃后呈弱碱性,有利长寿,巴马百岁老人的头发经检测,锌、锰含量高出沿海地区十几倍;4.食清量少,巴马百岁老人长期养成杂粮粥食为主,且一日两餐。现在许多巴马中青年也以粥食蔬菜为主,所以在巴马几乎见不到胖子,癌症发病率为万分之三点五;5.精神环境好,巴马是国家级贫困县,主产玉米,经济作物只有甘蔗,许多人光脚劳动,任劳任怨,七八十岁还肩挑背扛,无怨无悔。虽然贫困,但治安状况极好,可以说是夜不掩门,路不拾遗,更不要说偷盗了。
为什么巴马人这么心态平和、安贫乐道,据专家研究,在巴马因水土关系,人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很少,不易发火、激动、暴躁。怪不得,我们外来人都发现巴马的狗亦温顺,不咬人,目光善。
在巴马少不了采访长寿老人,在巴盘村我们和109岁的黄卜新老人相处了两天,老人早上七八点起床,晚上七八点睡觉,白天种菜、做家务,生活很有规律。最使人想不到的是他还为70多岁因修路断腿的儿子每天做饭。他把县里给百岁老人每月100元的补贴全给了儿孙,心态好得出奇,测血压和心跳为129/74和78次/分,连年轻人都比不上。

养生者在谈到巴马后的收获和体会(之二)

养生者在谈到巴马后的收获和体会(之三)

养生者在谈到巴马后的收获和体会(之四)

养生者在谈到巴马后的收获和体会(之五)

心得交流会气氛活跃
2、百岁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养生之道
名人养生 2010-03-17 08:46:23 阅读393 评论2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百岁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养生之道
苏步青(1902.9.23-2003.3.17),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1919年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
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60多篇科学论文。2003年3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
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蜚声国际数坛的老辈数学家苏步青,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苏老九十岁高龄时,还着书立说,带研究生、每天约十小时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当有人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生之道,只是平素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而已……”
苏老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清晨5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每晚睡眠6小时,白天午睡1小时。早晨起身后,先在门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约15分钟;然后,学习1小时,就进早膳。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2--3公里,雨天以上下楼梯替代。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苏老活得健康长寿,还得益于他从小热爱劳动和体育。
经常运动使身体得以强健,这是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苏步青出身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小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又瘦又小,身体并不怎么健康。从六七岁起就帮着家里放牛割草。年龄稍长还参加一些田间劳动,基本做到自食其力。小学后,读了二年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进帝国专攻数学。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一住十二年。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广泛,划船、溜冰、网球、骑自行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几手。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大学网球队和划船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数十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身体素质极好。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不甚气喘,嘴里的牙齿,也与壮年时相仿。九十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山,游览休养。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羡慕与钦佩。
精神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总能健康长寿的。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苏老认为,除上述体育锻炼外,精神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苏老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不管是与人谈话还是作报告,常常听到他的笑声,他经常讲:“少积忧虑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他还讲:为人在世,应该豁达大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再者,人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要多找事情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者一味贪图安逸、享受,对健康也绝无好处。一九八五年,苏步青退居二线,相对而言,比以前多了些。他马上觉察到,人闲着很懒散,精神空虚对身体健康不利,于是,便主动找事情做--连续办了三届中学(数学)培训班。
饮食顺其自然
至于饮食,苏老的见解是,自己吃的,尽量少吃点,不喜欢吃的则要多吃点,荤素皆然。酒可以饮点,但绝不能过量。
苏老的夫人米子松本,是日本仙台市人,出身书香,精于茶道。所以,苏老有饮茶的习惯,他特别好饮上等绿茶。苏老讲:茶是我国人民最常用的饮料,对老年人来讲,饮茶利多弊少,既能生津止渴,利尿消食;还能去除油腻,使口内感到清新舒适。同时,茶还具有抗痢疾杆菌的功能。
苏老古稀之年以后,激烈运动是不做了,但上述的练功十八法,工作完毕后的漫步行走,九十五岁前依然坚持。每晚睡觉前半小时,或听听音乐、或读读唐诗、轻松之后,很快进入梦境。
苏老在晚年经常讲:我现在眼不花、背不驼,思维还清晰,还能翻译德文数学著作,这和年轻时坚持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百岁老人本不多见,像苏老这样一生从事教学这种劳心费神且又枯燥研究的人,能够活到100岁的,更是凤毛麟角。他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养生并不需要去刻意追求,只要能遵从良好的生活规律、重视运动健身,人就会活得有精神、更长寿。
(和谐三界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更多博文请登录http://teyixue.blog.163.com)
3、百岁电影大王邵逸夫的养生之道
名人养生 2010-01-12 12:52:01 阅读468 评论39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百岁电影大王邵逸夫的养生之道
邵逸夫(1907年10月1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11月15日,由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而黄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小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证册再婚。
邵逸夫爵士,已近百岁高龄,但身体硬朗、步履稳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有人问他养生秘诀何在?邵逸夫笑答:“秘诀有三: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邵逸夫又指出,饮酒、赌钱和做刺激的事都会影响健康。
晚年小劳 有益健康
邵逸夫说:“我的最大乐趣是工作、上班。”的确,邵逸夫在90岁以前,还每天坚持上班。他认为,晚年小劳是有益健康的,但应量力而行。他看电影之多,堪称一最。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他逢片必看,他借此了解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拍摄计划。上世纪60年代,他每天工作16小时,至少要看二三部影片。其间,他曾创下日看9部、年看700部的纪录。“无线”工作人员透露,六叔一直有上班,而他的工作就是收看外地电视节目。若有合他心意的,更会下令节目采购部联络对方,如多年前的《包青天》就是他坚持要买的。
笑口常开 不缺红颜知己
邵逸夫是个笑口常开的人,他说,笑是宽容,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善良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不过在有些人看来,他还以爱情滋润了自己。
当年邵逸夫在新加坡创业时,结识南洋富豪余东璇及其女友黄美珍,更与黄美珍情投意合,余东璇不但没有动怒,而且成人之美。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婚礼当天,余东璇送来了50万元大礼。邵逸夫与黄美珍的婚姻维持了50年,持续到后者85岁病逝。
勤练气功 常吃人参
每天练气功是邵逸夫必修之课。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功两个小时,步不乱、气不喘。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打太极拳、游泳、散步。他说:“因为我练气功,睡眠质量很好,每天睡6个小时就足以解除一天的疲劳。我的养生之道在于持久地坚持运动。”据悉,他每天除了运动之外,还会读报一个小时左右。据说,六叔曾邀请武当山的气功师到香港传授气功。另外,六叔更是“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的顾问,只要他有需要,24小时之内就会有气功大师为他治疗。
而据称15年前,六叔尚未懂得气功时,每天便靠人参支撑体力,他一年要进食人参4两。据了解,六叔从前是香港最贵人参的大买家,药店有最上等的人参到达,邵爵士就全部订去了,有人说他把人参当口香糖吃,一年吃4两人参,夏冬两季,每季2两。据知,当时的人参价是9万港元1两,也就是说,邵爵士每年单吃人参就花了36万港元。
邵逸夫曾表示自己有三不做,一不赌钱,二不喝酒,三不做不正常的事。所谓不正常,就是指刺激的事情,这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除了做运动外,他每天都会读报约一小时。
(和谐三界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更多博文请登录http://teyixue.blog.163.com)
4、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养生经
名人养生 2009-11-04 12:15:12 阅读362 评论2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养生经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长期在科学研究的尖端领域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却能如此高寿,奥妙何在?本版独家推出的这个专题,披露了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养生之道。
“四菜一汤就挺好”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书信集里,他说“四菜一汤就挺好”。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他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部大院的钱学森住宅,和普通老百姓的家几乎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和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破旧。
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报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却从不看电视,钱永刚介绍说,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时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不看电视。
钱学森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是他的养生真经。
“我姓钱,但不爱钱”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财富观,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钱学森90岁生日前夕,霍英东基金会通知钱学森去广东领奖,由他的夫人蒋英教授代领。蒋英出发前对钱学森说:“我代表你去领奖金了”。钱学森说:“你去领支票?”蒋英说:“是的。”钱学森幽默诙谐地说:“那好,你要钱,我要奖。”他这是在谐音夫妻二人的姓氏:“钱和蒋。”一句话,把周围的人全逗乐了。
其实,钱学森自回国以后,直至晚年,他除了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同时还将他一生中较大笔的收入统统捐了出去。
1958年,他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被翻译成中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工程控制论》获自然科学一等奖。后来他参与组建中国科技大学,并亲自到科大力学系授课。钱学森发现,听课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贫困,许多人连计算尺都买不起。没有计算尺和其他必备的学习用具怎能学好力学?于是他毫不犹豫,将《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捐给科大力学系,给学生买学习用具。这笔钱的金额是一个有据可查的数字。
要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1万元可是一个惊人数字!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钱学森等著《论系统工程》一书。钱学森将他自己的那份稿费交给了当时的秘书王寿云,说:“你们现在开展系统工程研究,连一点活动经费都没有,这个钱拿去当活动经费吧。”
钱学森晚年曾获得两笔科学奖金:一笔是1994年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另一笔是霍英东设的“科学成就终生奖”,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人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把支票交给了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基金下面的“沙产业奖励基金”。此外,钱学森平时和别人联名发表文章,总是把稿费都给合作者,说:“我的工资比你高,这钱留给你买书用吧!”有的报刊重发了他的文章,寄来稿费,他总是让人把稿费退回去,说:“重复收稿费不符合国家规定,我们一定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在科研上建树越多,他的心态则愈近淡泊。钱学森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最好什么官都不要当。”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他是院长,什么都要管,火箭动力要管,附属幼儿园也要管……最后,他主动向聂荣臻提出当副院长,专管科研。
钱学森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
钱学森的“四原则”,一开始有人不太理解,可慢慢接触多了,都为钱学森的这种高贵品行深深感到敬佩。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钱学森就是这样淡泊人生,胸怀坦荡。
“歌声使我豁然开朗”
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养生方式。他认为,音乐给了他慰藉,也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
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造诣。钱学森尤其喜欢弹钢琴。钱学森家的客厅约有20平方米,一架钢琴占去四分之一的面积。钱学森的夫人是著名的声乐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蒋英。
钱学森自幼热衷于水墨丹青,中学时代是有名的铜管乐手。钱学森早年求学时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乐。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是一位出色的圆号手,曾是学校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
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钱学森曾多次驾驶着那部二手的老爷车,拉着三四个中国同学,到波士顿听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为了听音乐会,钱学森宁肯节衣缩食,十分节俭地花他打工挣来的钱。
钱学森这样总结音乐对他的影响:“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钱学森十分爱好音乐,尤其是在蒋英的艺术熏陶下,他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沉的感悟,也给他的科学事业增添了无比的色彩。他曾说过:“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和谐三界根据资料整理,更多资料请登录http://teyixue.blog.163.com/)
5、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养生术 美容护肤 2009-11-04 18:34:40 阅读63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宋美龄以保养得当著称。据采访过她的人回忆,年过6旬时,她看上去依然青春焕发,光彩照人;在百岁高龄时,她的肌肤仍然白净、细嫩、柔软润泽,尤其纤纤十指——凝脂滑润。宋美龄能活106岁,其养生之道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涉及作息起居、衣着服饰、心态调整等诸多方面。
那么宋美龄的养颜处方到底有那些呢?
一、水果养颜花瓣沐浴
1965年以后,宋美龄把她喜欢的巧克力奶糖也请出了冰箱。这时,官邸里的医官们为她想了一个替代巧克力的权宜之计:多吃水果以补充体内所必需的糖分。据悉,宋美龄最喜欢吃的水果是台南的西瓜。在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宋美龄的房间里几乎每天都要摆放一两个大西瓜,以便随时食用。
猕猴桃也是宋美龄身边必备的鲜果。她之所以喜爱猕猴桃,是因为这种亚热带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官邸里的医生曾告诉她:“多吃猕猴桃的好处就在于它的果汁可以美容,并让夫人的皮肤永远保持白皙无皱的现状。”
在宋美龄的冰箱里,存贮较多的还有芒果。她认为这种热带水果内含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较多,不但有利于美容,而且有助于消化。医师姜必宁早年对记者谈宋美龄的生活时说:“当蒋夫人向我请教有关芒果对人体的养生价值时,我告诉夫人说,芒果虽然有益于养颜,但不宜多用,因为吃多了容易造成腹泻。”因此,宋美龄通常在便秘的时候,多服用芒果。水蜜桃、荔枝和葡萄,也很受她的喜爱,只是银杏和龙眼让宋美龄敬而远之,其中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宋美龄在常吃水果借以美容的同时,还喜欢直接以新鲜的花瓣洗脸或沐浴,因为这样做可以使花的香气在沐浴过程中弥漫她的全身。
宋美龄的保健医生们还极力建议她每天服用一碗燕麦粥,这主要是因为宋美龄自1963年以来,患上了习惯性便秘,燕麦粥是医治这种慢性疾病的最佳食品。宋美龄在坚持服用燕麦粥以后,发现这种食品不仅对治疗便秘大有益处,还可以降低体内的胆固醇。据说,宋美龄服用的燕麦,并非当地出产,而是蒋介石指示国民党有关机构,用“外汇”到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去购买,然后空运到台北市。这些看起来便宜的燕麦片被运送到台北的官邸后就相当昂贵了。当然,这笔开销在蒋介石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二、睡前坚持灌肠排毒
宋美龄在多年的官邸生活中,不仅采用了许多中国宫廷中有益的养生手段,还发明了许多只有她才会享用的保健措施。比如,宋美龄经常要进行的“灌肠”,便是此前闻所未闻的特殊保健习惯。
台湾地区作家王丰先生在他所著的《美丽与哀愁——宋美龄》一书中,曾对此加以描述。书中写道:“起初我也是满怀好奇,可是,看过而且实际上协助宋美龄操作过几次的人,才晓得这件工作其实相当简单。在灌肠之前。先要准备好500CC的温开水,放在灌肠器具的一个小袋子里头。这个小水袋通着一根细水管,水管的头上接了一个肚管,由使用人把肚管通到肛门内部适当的位置,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操作,把水袋中的温水缓缓挤压,让温水注入肛门内……一般情况下,温水只要注入200CC左右,使用人的直肠部位就会因温水注入的刺激而开始加速蠕动。在蠕动过程中,直肠内积存的大便将随着温水的流动激荡慢慢排出。每天晚上睡觉前,就是宋美龄的灌肠时间,这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习惯。”
其实,宋美龄用这种方式通便,最初只是出于个人卫生的考虑。直至年长以后,她才逐渐意识到:这种在女侍们看来有些奇怪的通便方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体的排毒。因为大便是含有毒菌最多的排泄物,一个人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把含有毒菌的食物废渣尽快排出体外。
进入更年期后,宋美龄更注重以其他方法进行排毒。比如,多饮白开水、多在室外行走,使积存在体内的有毒物质通过尿液和汗水排出去。
宋美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清晨起床后,通常要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然后面对官邸内的碧绿草坪多咳嗽几声。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排毒方式。要知道,肺是人体内最容易被污染的器官。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肺部积存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毒菌,如果在早上起床后有意识地咳嗽几声,就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清理出去。
三、淡泊名利潜心书画
宋美龄在美国定居期间,一直坚持作画。即使后来腿脚不便,只能幽居在纽约曼哈顿那幢高层楼房内的狭小空间里时,宋美龄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在她将近100岁的时候,握笔的手已变得不听使唤。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坚持用毛笔写大楷。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宋美龄晚年练习毛笔字的字帖,那稚拙的笔划仿佛是她孩提时代留下的墨迹。然而,这些饱含沧桑的毛笔字,正生动地体现了宋美龄多年来坚持以书画陶冶情操的顽强毅力。
宋美龄曾向朋友透露:“不断绘画,就是我的养生之道。因为我希望每一天都能过得充实。我不希望自己生活在寂寞里。正是因为每天有事情做,这才填满了我的生活。”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曾经把自己全部的生活乐趣集中在政治舞台的角逐和周旋上。但随着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节节败退,宋美龄在国际政坛上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1975年蒋介石病殁后,宋美龄的政治活动空间变得更为狭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生存下去,继续保持健朗的身体和平和的心态,就必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养生疗法,这就是宋美龄所钟爱的绘画和书法艺术。
宋美龄曾说过:“在饮食上上帝会保佑我。而在健身上我不喜欢过多的运动,在这种时候我和绘画结缘,也是上帝对我的恩典。我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特别是对山水画我并不是很擅长,可是,愈是这样我愈是想练习。每一天的练习都会对我的精神起到振奋的作用。因为画画可以让我忘记许多人间的烦闷。绘画也不会让我大伤脑筋,它只能让我的情绪变得更好,更加欣喜和快乐。即便是生活中有了什么不快的事,我有了对绘画的追求,也会让我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久而久之,绘画就形成了我个性修养的一部分,它会让我的心态更好。”
毋庸置疑,宋美龄晚年已经把别人视若艺术追求的绘画,当成了让她心态平和、精神愉悦和充实的最佳方式。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绘画,肯定会让绘画者的心理得到陶冶与平衡。这也许就是宋美龄退出政坛后潜心书画的重要原动力之一。缘来开心吧(点击进入)
6、十大长寿华人的养生高招
保健养生 2009-10-24 17:09:43 阅读313 评论9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十大长寿华人的养生高招
健康时报记者 李海清 马海伟 王志胜 杨锐 余易安 赵晴晴
2009年10月23日10:59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编者按:
十个响亮的名字,十位值得尊重的长者,更是十位养生长寿的榜样。
10月26日是重阳节,健康时报将十位知名的华人寿星邵逸夫、钱学森、侯仁之、吴清源、贝聿铭、周汝昌、南怀瑾、马万祺、吴冠中、吴阶平的生活点滴呈献给读者,让关心和景仰他们的读者,一睹大师们的风采——时光流逝,风采依旧。
虽已年过九秩,他们依然在用辛勤的工作和真诚的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他们养生各有经验,但一致的是:心态特别年轻。

邵逸夫:103岁再退休
邵逸夫:102岁。1907年出生,掌管香港无线及邵氏两大娱乐王国。
2009年10月19日晚,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无线TVB)在香港将军澳电视城举行了42周年台庆亮灯仪式,众星捧月下的TVB主席邵逸夫,不时挥手向大家微笑问好。年过百岁的邵逸夫将于明年1月1日起离任电视广播公司主席职务,开始享受他的退休生活。
在香港,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六叔”(邵逸夫在家排行老六)。有人说,“六叔”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更要精彩动人。这位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的老人,除了传奇的电影人生,也以102岁高龄成为全球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有记者曾经问他养生秘诀何在?邵逸夫说:“我的最大乐趣是工作,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长寿。”他年轻时每天晚上只睡5小时,中午小睡1小时,其它时间都在工作。甚至到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直到现在他还出席无线电视每两周一次的高层会议。
邵逸夫是个笑口常开的人。据香港无线电视总经理陈志云说,“六叔”很喜欢看以搞笑闻名的《憨豆先生》,他还喜欢多跟年轻人接触,说这样自己的心态也更年轻。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钱学森:98岁。1911年出生,著名科学家。
去年钱老过生日,法制晚报的记者胡晓华送去了花篮,但并没有当面见到钱学森。“钱老主要在家静养,基本上也不见任何客人。”
在有些文学作品甚至新闻报道中,为了体现钱老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钱学森为了工作,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还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本以为钱老的家有多么神秘,直到走进北京阜成路8号的航天部大院钱老家中,胡晓华才发现,钱学森的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家几乎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陈旧。
生活中,钱老每天除了浏览《人民日报》等传统大报大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却从不看电视,钱永刚介绍说,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时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不看电视。
在饮食方面,钱老没什么讲究。在书信集里,他说“四菜一汤就挺好”。
听音乐是钱老主要的休闲养生方式,他认为,音乐给了他慰藉,也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
钱老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是他的“养生经”。

侯仁之:就爱徒步旅行
侯仁之:98岁。1911年出生,历史地理学家。
侯仁之擅长长跑,长年坚持运动,跑得动时跑,跑不动时散步,现在身体不是很好,天气好的时候,就让护理人员推着他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走一圈。
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是侯老的学生。他认为,侯老长寿,除了坚持长跑,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胸怀宽广,另一个是徒步旅行。
侯仁之这样教育学生:学术分歧很正常。我们要尊重其他学者,不要对着来。保留自己的看法,去寻找,去发现,坚持治学精神才是最主要的。
侯仁之非常重视徒步旅行,从地理学上讲,这是专业研究的需要。朱祖希回忆,1955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侯仁之给他上的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徒步旅行:带着他们一行二三十人,从北大西门出发,往西,走挂甲屯……边走边介绍北京的历史和北京的变迁。
侯仁之认为,到大自然中去,一方面游览大好河山,增加知识。另一方面身心可以得到愉悦,对增强免疫力很有好处。

吴清源:一生求“中”
吴清源:95岁。1914年出生,围棋大师。
围棋大师吴清源的自传书名叫《中的精神》。他这样解释,“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要思考“中”的那一点。
吴清源说:“我从来不把围棋当做胜负来考虑。无论输赢,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日本的围棋胜负是比较双方围地的大小,而中国的规则却有所不同,在棋盘上活着的棋子多的一方是取胜一方。“我认为,比起胜负来说,那是生存权的象征。”
吴清源说,每当痛苦时,他就背白居易的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清源从小身体很差,曾经得过肺结核,那个时代,肺结核的死亡率非常高,但吴清源幸免于难。他后来回忆说,可能得益于一个小举措——开窗通风。“我坚持每天开窗通风,习惯了寒冷,也就不易感冒了。”

吴阶平:坚持写日记
吴阶平:92岁。1917年出生,著名医学家。
吴老每天5点半就起床,从不恋床,午间小憩,晚上10点必就寝,生活极有规律,以保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行。不仅生活工作极有节律,饮食方面也特别注重三餐定量、荤素搭配,从不挑食、过食。
秘书赵北海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吴老每天必写日记,记录每天工作生活的内容,家里书柜专有一个放日记的格子,按年份摆放得整整齐齐。有一次,一位老专家为写回忆文章来电话查证一次重要学术出访的具体日期,吴老凭记忆拿出过去的日记,很快就找到确切的日期,让求证者惊叹不已。
年轻时,吴老兴趣广泛,文艺、体育样样来得。当年事渐高,不再能打网球、羽毛球时,吴老的兴趣则转到了每晚的电视体育节目。他说:“体育节目竞争性强,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贝聿铭:思考让人不老
贝聿铭:92岁。1917出生,建筑大师。
“他身体其实并不好,却让你感觉浑身是劲儿。”新华社记者王军最近一次见到贝老是几年前在苏州,当时贝老受家乡之邀,从美国回到苏州,创作他的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
长年关注城市变革的王军,接触过很多建筑家,但“像贝老一样,八九十了,还在不辞辛苦忙碌工作的不多。”
贝老笑称“我就是个劳碌命”,人到苏州,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但在王军看来,这正是他不老的秘诀。
“思考可以让人不老。”王军说,“苏州那次,他是从美国飞来的,可能本身腰不是很好,坐得又太久,腰有点难受。即便如此,下午他出现时,依然活力四射——他是一个意志顽强、有信念的人。”
王军说,和贝老接触,会被他的快乐感染。比如他总会问一起聊天的人,你会说什么话?上海话?广东话?然后和对方聊各地的方言;再比如,谈到石头,他不仅会聊这石头怎么用,还会谈从一块石头中能看到什么,甚至包括一些对某种人格理想的寄托。

周汝昌:很喜欢吃红烧肉
周汝昌:91岁。1918年出生,著名红学家。
由于年事已高和视力太弱,周汝昌已不接受采访,女儿周伦玲向健康时报记者聊起了父亲的近况。
“父亲已经91岁了,身体尚可,活动正常,只是睡觉比从前多了,睡得较晚起得也较晚。每日‘听’报,工作。思维尤其活跃,目前还在‘写’大论文。”
周伦玲告诉记者,周老的耳朵几乎失聪,眼睛几乎失明,但精力旺盛,自己写作很困难,“多数是他口述,我们再整理出来。”
周老的起居饮食由两个女儿照顾。近些年他新作频出,如《红楼别样红》、《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目前还在酝酿新作。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周老一直比较清瘦,从来不称体重,也很少上医院。
虽然瘦,但是周老却很喜欢吃红烧肉。 “但吃得不多,而且炖得很烂。除了红烧肉,平时父亲还吃些青菜、豆腐、萝卜等。”周伦玲说,由于周老牙齿都掉光了,无论饭还是菜都得做得很软。
周老喜欢散步,天气暖和时,家里人会带他下楼在院子里走动走动,通常都是一两个小时。
周老独坐时,手不闲着,会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右手的掌心,双手交替。这样做是帮助手部的血液循环。
周老的床上,有一块玉石枕头,多年来一直就枕着它,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冬天的时候最多在上面放块枕巾。“父亲说这样能让他脑子更清醒。”
“如果说父亲有什么养生秘诀的话,惟一的就是脑子总在想、总在动。父亲的生活乐趣就是工作。”周伦玲说。

南怀瑾:把番薯粥当主食
南怀瑾:91岁,1918年出生,国学大师。
2007年,南怀瑾在太湖湖畔修建了一座占地200余亩的太湖大学堂,亲自开堂授课。
如今,91岁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阅读、写作。据和他相熟的编辑说,每天下午两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接待客人、处理事务,10点以后他开始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睡觉。
南怀瑾的饮食比较有特点,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饭。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也是以番薯粥为主食招待客人。
南怀瑾养生很重视一个“静”字,他说:“世界上的人们拼命消耗能源和资源,拼命追求享受,等于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长寿,必须要学会‘静’。”
南怀瑾常常说,一个人先要会享受寂寞,才可能了解人生,才会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否则,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受清福,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候,硬是享死了。究其原因,是害怕寂寞。”

马万祺:太极拳打了半世纪
马万祺:90岁。1919年出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爱国儒商。
马万祺先生近年来很少公开露面了。
去年10月15日,《羊城晚报》记者黄熹曾经试着专访马万祺先生,请他谈谈改革开放30周年。但没能和马先生面对面交谈,当时马先生因为健康原因在北京疗养。 相比而言,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叶晓楠就很幸运了。她不但和马先生面对面交谈了10多分钟,还得到马先生赠予的澳门点心作为纪念。但采访是三年前的全国“两会”期间。
采访时间是下午两点,但叶晓楠和摄影记者1点就赶到了马先生下榻的别墅酒店,秘书说马先生正在午休。
两点的时候,秘书把叶晓楠他们带到客厅,不一会儿,马先生笑呵呵地走了出来。“马先生穿着长袍,精神饱满,当时已经87岁了,但走路不让人搀扶。”
叶晓楠回忆说,马先生喜爱书法,就用毛笔题写了“和平发展同辉,体育友谊并进”的寄语。
在采访中,叶晓楠特别问到马先生的养生之道。马先生说他自己“早睡早起,心情开朗,不吸烟,不喝酒,酸甜苦辣都吃,素爱运动。平时打打太极拳,散散步,养养花,念念书,写写诗,看看孙儿,会会友。”
叶晓楠说,马先生介绍自己坚持打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他打了半个多世纪了,难怪身体这么好。

吴冠中:不喜欢照镜子
吴冠中:90岁。1919年出生,著名画家。
今年年初,南方周末记者张英在吴冠中位于北京方庄的家里和他交谈了三个小时。吴冠中先生的家十分简朴,而他却满不在乎,“生活上我是完全不管的。”
他身材消瘦、头发发白,特别安静温和,这是吴老给人的印象,但谈起艺术他顿时像变了个人似的,脸色发红,声音洪亮。
吴老现在的生活规律是上午看点书,下午画点画,偶尔接待客人。“年纪大了,主要是思考一些新的想法。”
吴冠中不但爱想,而且喜欢说,虽然已经90岁了,但他仍然保留了年轻时的骄傲和尖锐。“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的话常从他的嘴里说出。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马东对吴冠中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以他目前的影响和地位,很多人报以恭维,但他总流露出不呼应的表情。
吴冠中说,他不喜欢看自己的样子,大厅里有镜子,他总是躲闪过去。
“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间把价值体现出来,方式有两种:其一掠夺,抢的财富越多越好;其二创造,在于发明、在于探险,把好东西留下来。我把自己的画视为女儿,找个好婆家嫁出去,留给子孙后代看。”吴冠中这样说。
有人说,吴冠中先生是一个活透彻的人,心里无私天地宽,才是他健康长寿的原因。
7、养生之道
健康产业 2009-10-10 14:49:13 阅读84 评论1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三国时期的名士嵇康,是个养生家。
他著有《养生论》等著作,提倡养生首先是养心。心安才能神宁,神宁才能气和,气和才能健康。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养心靠义”。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
著名史学家苏渊雷教授晚年鹤发童颜,身体健壮。有人问他养生之道,他说:“养生健身之道,健心第一。”
他把健心概括为12个字,即:看得穿,想得透,忍得住,放得下。应当说概括得非常精辟。
能做到这12个字却非易事。
“看得穿”需要慧眼,“想得透”需要悟性,“忍得住”需要度量,“放得下”需要豁达。
要达到如此境界决非一日之功,一旦达到了,也就超凡脱俗了。
8、126岁太医刘纯的养生之道养生之道 2009-09-16 16:34:29 阅读1264 评论2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高明的医生,是叫人不病。只有不高明的医生,才只知道看病。中医的却病延年,叫养生之道,是一门学问。并不是西医所说的,要定期检查身体,有病早发现,有病早治疗;这不叫防病,这叫等病。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不外是从人的三大本能入手:摄食、自卫、繁殖等;有的还加上修心养性。但是,最基本的,应当推崇刘纯的养生之道。
高祖刘纯,字景厚,号养正老人;湖北省咸宁人。生于公元1363年,卒于公元1489年,享年126岁。他是刘完素的九世孙,被明清两朝太医院尊为太医保护神。他奉旨以囚试医,带领医官经过六十六年的努力,总结出一套预防疾病的养生法。

1,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凉开水。这就是刘纯说的:“晨起胃气最弱,故尔饮凉
水以激胃气,此为养生第一。”也就是说,人刚睡醒的时候胃气最弱,还不能吃东西;只能喝凉开水去刺激胃肠道,使得下丘脑产生饥饿感。
2,午饭了,你要首先要喝猪蹄熬的保元汤,然后吃粗粮,以及小菜。这就是刘纯说的:“午时喝保元汤勿食肉,进补而避肉毒,又进粗食小菜以裹肠毒,谓之七分饱,此为养生第二。”肉汤可以分别是牛筋汤、猪蹄汤、羊蹄汤、肉皮汤、鲫鱼汤、牛肉汤、排骨汤、鸡汤。粗粮可以分别是玉米、小米、荞麦、大麦、豆类、红薯、芋头等。小菜可以分别是土豆、柿子茭、萝卜、茄子、冬瓜等。
3,刘纯在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避肉毒、裹肠毒、七分饱。什么叫避肉毒?刘纯说:“肉汤不害人。而肉块入腹、变生肉毒、极害人矣。”就是说,肉汤直接被人吸收,几乎没有粪便,不会伤害人。但是吃进块状的肉类,在结肠内形成粪便,就会很伤害人。
4,午饭之后要散步半小时,然后午睡。这就是刘纯说的:“饭后小憩、以养精神,此为养生第三。”
5,午睡之后要喝果汁,这是补充维生素的时候。
6,下午要做健身。这就是刘纯说的:“申时、动而汗出、喊叫为乐,此为养生第五。”每天下午大约4点的时候,是人体新陈代谢率最高的时候,此时锻炼身体不容易受伤。有人说,每天忙极了;哪有时间做健身。告诉你,抽出半个小时就行了。现在有人愿意练气功、练武术、练健美都很好。
7,不要吃晚饭。这就是刘纯说的:“过午不食、去肥气而养胃气,此为养生第六。”
8,睡觉之前要烫脚。这就是刘纯说的:“临睡烫脚、温经络以升清气、清气升而不死。此为养生第七。”烫脚的水应当是滚开的,先用开水熏脚,然后用热水泡脚;水变温之后再把脚擦干。
9,一个人必需有宗教信仰。刘纯说:“信佛而通达、通达而知足、知足而不恼、不恼而常乐、常乐而不病、故佛乃上工,此为养生第八。”
10,性功能正常的人,每个月性交一次就可以了。这就是刘纯说的:“独睡而养精气。精气足而长寿。房事每月一次足矣。此为养生第九。”。
11,每个月要清肠一次。这就是刘纯说的:“人欲长生、肠欲常清、逢月圆而清肠、泻污浊而去毒,此为养生第十。”结肠是人的垃圾桶,因此一个人每月应当选择一天清肠。届时可以喝20%的20-50克甘露醇溶液;也可以用开水沏5-20克番泻叶喝。———转自《刘太医谈养生》有删节

养生之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4,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推荐养生之道:
·人类究竟能否研制出“长生不老药”
·最有助于长寿的菜是什么
·800岁彭祖的养生秘诀
·活过100岁的十个秘密
·98岁老中医的养生三宝
·养生感悟100条
·教你如何长生不老
·日常饮食常见的五大误区
·简单有效的五脏排毒法
·素食未必能长寿
·你是否该排毒了?教你几招排毒法
·最谋杀健康的饭后八件事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养生术
·《福布斯》公开15种长寿秘诀
·中医提倡以气养生,人可老而不衰
·抗衰老十大经典中药你知否
·你有多少个长寿迹象
·学会做对健康有利的事
·14个生活习惯影响你的寿命
·每天早晨起床后应做的四件事
·十五招让你远离癌症
·八种生活方式让你更接近癌
·10个方法激升你的瘦细胞
·人体不同部位信号的警示
·这样的睡姿损害器官会致癌
·早上这样亲吻能长寿5年
·错误的走路姿势影响身体健康
·送给到访的朋友
·不同年龄段男人的饮食调理方
·男人护肝的六个金点子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一定科学道理
·健康生活10个最佳时间
·最易被搞错的10个养生常识
·你必入的养生误区

博啦欢迎你:http://blog.163.com/bo.la/edit/
9、人如何活才能长寿
常识知识 2009-09-04 18:38:28 阅读71 评论5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科普新解  科幻星系

有一种东西,我们人人都有,那就是寿命。有一件事,我们人人都得面对,那就是我们都会死;生命只是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一小段时间。
就个人而言,我们都把年龄看作是从年轻到年老的一个过程——年轻时充满希望,生气勃勃;年老时忧郁多病,体力衰竭。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对自己的年龄总是感到不满,总希望成为另一种年龄的人。然而,事实是,如果我们安心于自己的年龄,那么不同的年龄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年轻时就想成为有阅历、有智慧的老年人,或者年老时仍拼命想保住青春活力,那就会出严重问题。我们会因此而忽视现在——我们现在的年龄——甚至会把它白白地荒废掉。

对于一种有益的生活来说,渴望未来和缅怀过去是两大敌人。对大多数社会成功人士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这些人大多破坏了传统的年龄法则。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就没有考虑年龄限制。不管他们的成功是早是晚,也不管他们的寿命是长是短,反正他们使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宗旨就是“快速乔食生活”,决不拖延一分钟,也决不考虑时间是不是太晚。
然而,和疼痛一样,年龄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只是我们对此不知感恩罢了。就如疼痛警告身体有危险,年龄也同样如此,它保护物种,使其免于僵化的危险。因为从基因的角度看,我们的身体仅仅是它的暂留之地,或者说,经常需要迁移的临时居所。通过世代相传,不死的基因就有可能形成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组合。这就是说,我们的基因始终都在适应变化着的环境需要,并随时准备形成新的组合,而当条件改变时,其中的有些组合还会优于其他组合。

看来,基因要保持必要的可变性,要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延续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为细胞更新的有效性设置时间限制。我们在逐渐变老的过程中,全身的细胞一直在自我更新;这种更新如果始终能超级有效地重建我们的身体,我们就不会变老。确实,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理由说我们不能永远活着(除了意外事故)。
其实,关于死和不死一点也不神秘。简单地说就是,从生物学上讲,个体会死比个体不死更为有效。因而我们的细胞一开始就具有内在过时性;一种为了有效地自我更新而预设的衰亡机制。我们到了老年身体会萎缩,而且会百病缠身,原因就在于此。这在我们看来当然不是最好的方式。更好的方式是基因若能以某种方式设计,从而使我们的身体长久保持年轻,直到最后,在一瞬间毁灭。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慢慢地变老,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圆满地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找到一种能阻止细胞老化和衰亡的方法,尽管有许多人在努力,有人甚至还宣称找到了,而且还开了价格昂贵的基因诊所。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有人会找到这种方法的,从而造出人们期待已久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这么说和神秘主义毫不相干——这只是个科技问题。
当然,这会产生噩梦般的人口过剩问题。相比之下,现在的人口问题会显得微不足道。到那时,生儿育女将被视为滔天大罪。我们将再次面对一项令人晕眩的挑战;我们这一物种将再次为自己的机巧付出高昂代价。不过,在寻找这种方法的同时,人们也以极大的兴趣在研究我们的年龄问题,以及要在这颗行星上继续生存下去,我们该做什么——或者说,不该做什么。
这里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第一种信息是,每一种年龄都有其典型特征。作为人类成员,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年复一年,几乎全都以某种可预知的方式行事。作为生物有机体,我们不可避免地都要经历基本相同的年龄段和衰老过程。在这方面,我们都非常相像。
第二种信息与此相矛盾。虽然每一种年龄都有典型的行为方式,但总会出现例外——有些人会违背年龄模式,即在他们从幼儿期到老年期的生活过程中,过早或者过晚地出现某一年龄的行为方式。有些儿童早熟得令人吃惊,他们小小年纪就已老气横秋;有些成年人则天真活泼,身心两方面都和他们的年龄不相称。上述两种信息的含义很清楚:年龄法则是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违背的。那些属于例外的人往往无视年龄法则,他们会在9岁时写交响曲,90岁时私奔。
导致例外的原因也很清楚。就那些早熟的儿童而言,除了他们的大脑发育较好,看来还有父母方面的原因——他们的父母几乎全都对他们很溺爱,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花了大量时间来训练他们。就那些甚至到了老年期仍像儿童一样活泼的成年人而言,他们几乎全都对生活的某一方面抱有执著的熟情和乐观的态度。隐退和“坐看落日”是个可靠的杀手。
这么说来,当然也就要说到有没有办法来延长人的寿命了。根据对数百个长寿者的生平研究,有一些特性看来是和这些人的健康、长寿有关的。其中,有的是一目了然的,有的则不然。下面这些,可以说是有利于长寿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很幸运,正好出生在一个长寿家族中,那么你也很可能会活得很长久。反之,如果你的远祖和近亲太多健康状况不佳,其中有许多人因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或者中风而早早地死了,那么你活到高龄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好动,比较活跃,有些人则比较好静,比较懒怠。一般说来,只要不是出于焦虑而紧张地活动,好动对健康是有益的。每天都按常规进行体力活动的人,肯定要比整天懒洋洋地躺着或者坐着的人健康得多,也活得更长久。显然,在那些特别长寿的人中间,有许多人是兴致勃勃的散步者。至于散步和种种花草之类的活动为什么会如此明显地有利于长寿,这是有特殊原因。因为这类活动属于“非紧张型”全身运动。相比之下,那些进行较高强度锻炼的人,如天天蹦跳或者跑步的人,就有意无意地会担心自己的健康。如果这种锻炼太过分,结果会适得其反——当然,如果是年轻力壮的运动员,那另当别论。年轻的职业运动员还来不及关心自己的健康,他们首先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比赛成绩。然而,有不少既不年轻又非职业运动员的人,却也在那里做这类高强度锻炼,目的是想以此获得强壮的体魄。可悲的是,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全错了,因为强壮不等于健康,和长寿更是毫不相干。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锻炼——不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应该是低强度的,而最为重要的是;还要有乐趣。散散步或者种种花草,这类纯粹的娱乐活动即使天天做也不会叫人厌烦,这才称得上具有“保健功能”。
接下来的一点是,平静的心态有利于长寿。那些整日匆匆忙忙、焦躁不安的人,在这方面是极为不利的。要知道,愤怒和忧虑是殡仪馆老板的好朋友,而心平气和的人,几乎总能比他的那个怒气冲冲或者忧心忡忡的邻居多活几年。所以,那些发现自己的生活总是为愤怒、忧虑或者恐惧所驱使的人,应该赶快寻找其他“雇主”。
平静、放松的心态和消沉、懒散的性格是两码事,分清这两者的区别很重要。放松不等于没有热情,也不等于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了兴趣。实际上,一个人要想活得长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是很重要的因素。这并不是说人是不能退休的,一退休就什么都完了,而是说,一旦没有了职业,要马上用某种活动——某种同样有吸引力的兴趣爱好——来替代它,以此为你的生活提供新目标和新刺激。唉声叹气、得过且过是消极因素;乐观才会长寿。
人有许多致命的弱点需要克服,其中之一就是怀旧。总想着“过去的好时光”,总抱怨现在的世界多么糟糕,总指责年轻人多么无能,实际上是想提早为自己举行葬礼的一种信号。较之于那些生活在现在而向往着未来的人,这种生怀旧病的人成为长寿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成功是延年益寿的良药。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甚至可以抵消某些足以使人折寿的不利因素,如肥胖和酗酒。不过,重要的是获得成功后不能有心理负担,不能让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还有,成功与否要用自己的尺度衡量。一个牧羊人也照样可以觉得自己很成功,就像获得了诺贝尔奖。成功不一定要有名气;即便是有名气的人,也不能为名气所困。
长寿的人似乎更关心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是什么。他们都活得很超脱,而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受制于自身的性格。自我中心的虚荣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东西。他们或许会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发现或者创意而感到自豪,但从不觉得他们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在个人习惯方面,长寿者大凡都奉行中庸之道。他们并没有极端的饮食限制。确实,人是杂食动物,混合食谱显然有利于长寿。尽管我们常看到长寿的素食者,但他们的长寿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素食。一般认为,粗茶淡饭是有益于养生的,但美食家们或许会争辩说,生活的质量比清苦地在世上多活几年更为重要。还有对于烟酒,长寿者中也几乎没有人断然拒绝。有许多长寿者是既吸烟又喝酒的——只是适量而已。如果你听到宣传说吸烟和肺癌有联系,你一定会以为吸烟的人肯定都是短命鬼,但事实并非如此。对此的解释是,这和一个人的癌症易感性有关。有人天生易患癌症,若再吸烟的话,那显然是在冒极大的风险。但有人天生就有抗癌基因,这些人即便吞云吐雾一百年也不必担心自己会生肺癌。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抗癌基因携带者,而按现有的医学水平,也无法在这方面做出鉴定。所以,吸烟至今仍是一场用寿命做赌资的豪赌。不过,为公正起见,这里仍需指出,就具有抗癌基因的人来说,吸烟或许是一种很有效的镇静方式,而保持平静的心态,就如前面所说,是可以延长寿命的。
大多数长寿的人都很懂得自律。粗看起来,这似乎和心态平静、随遇而安的人寿命长的说法是相对立的,其实这里一点也不矛盾。自律并不意味着自说白话、自以为是,或者自我虐待。自律的意思是。一个人自行安排他的或者她的生活,并有规则地每天都做某些事。有人因为每天散步一英里而活得很长寿,是因为他把这件事看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天天都这么做。有人则不然,一连六天不出门,第七天心里觉得愧疚。又一下子走了七英里——这样不懂自律,即使走得再多,也无助于长寿。
幽默、甚至有点淘气,觉得生活是滑稽可笑的,是对抗衰老的有力武器。长寿总伴随着“做做怪相眨眨眼”。一脸严肃的清教徒和一本正经的人是活不长的,他们很快就会让位,而他们的那些爱开玩笑的同龄人却会留在世上,并久久地欢笑。
对生死问题,采取驼鸟式的把头钻进沙里的回避方式是无济于事的。最好的办法是接受这一事实——有生必有死,寿命再长,也终有一死;然后。活在现在,实实在在地活着。怀旧和消沉永远是妨碍人充实而愉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两大敌人。

最后。只要看看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即法国的让娜·卡尔曼夫人的情况,上述许多观点便可得到证实。在让娜·卡尔曼夫人121岁生日时,有人问她长寿的秘密,她微笑着回答说:“我一直很平静。”她在100岁时还骑自行车。她最喜欢吃的菜肴是炸土豆和炖肥肉,也喜欢吃巧克力和糖果。在她117岁时,有人建议她戒酒戒烟,但她毫不理会。她生于1875年,死于1997年,一生从未生过一天病。真不知道,那些鼓吹“自我节制”的健康专家如何解释她的长寿,因为她几乎违背了他们所有的戒律。她在临终时还有力地挥了挥手,说了几句很幽默的话,真是直到最后还和他们开了个玩笑。
10、齐白石养生艺术
健康顾问 2009-02-13 14:09:22 阅读60 评论1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作画之余坚持锻炼身体,所以年近百岁之时,仍然精力充沛,挥毫不止。通过多方考证,白石老人的养生颇为独到,归纳起来为: “养生五绝”,它们是:一“七戒”,二“八不”,三“喝茶”,四“食之有道”,五“拉二胡”。
七 戒:
齐白石一般睡得很早,从不贪晚,每夜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而且讲究睡眠质量。齐白石一生恪守保养身体的“七戒”。
一戒饮酒:白石老人深知饮酒有害健康,除偶尔饮少量葡萄酒外,平时从不饮酒。
二戒空度:“人生不学,苦混一天。”白石老人每天绘画不止,他逝世前一年仍作画600余幅。
三戒吸烟:白石老人不吸烟,亦不备烟。
四戒懒惰:齐白石坚持自己料理生活,有时补衣、洗碗、扫地等活,都亲自去做。
五戒狂喜:他的画经常获大奖或被选入国际画展,他隐乐于心,平静坦然,毫无常人的狂喜之态。
六戒空思:空思,即思想杂乱无章地忆旧,不能自制。
七戒悲愤:齐白石处世悠然,既不大喜过望,也不大悲大泣,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的人生态度。
八 不:
齐白石到晚年又总结了八不养生术
一、不贪色:老年人长期纵欲,不仅会加快身体衰竭,还会导致突发性疾病。
二、不贪肉:老年人的膳食中脂肪过多,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三、不贪精:老年人长期吃精白的米面,摄入的纤维素少了,会减弱肠蠕动,易便秘。
四、不贪咸:老年人摄入的钠盐过多,容易引起高血压、中风、心脏病和肾脏衰竭。
五、不贪甜:老年人过多吃甜食,会引发肥胖症、糖尿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
六、不贪饱:老年人饮食宜七八分饱,长期贪多求饱,既增加肠胃的消化吸收负担,又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猝死。
七、不贪热:老年人饮食温度宜温不宜烫,因热食易损害口腔、食管和胃,消化道长期受烫热刺激,易患胃癌、食道癌。
八、不贪凉:老年人长期贪吃冷食、冰冻食品刺激消化道,容易引发胃炎、腹泻和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喝淡茶:
茶已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保健饮料。人们长期的饮茶实践充分证明,饮茶不仅能增进营养,而且能预防疾病。齐白石很早就采用了用茶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
他认为茶至少有如下几大好处:
一、茶能解渴提神,它的止渴生津功能是目前任何饮料无法相比。
二、茶含有人体所必须的丰富营养成份。
三、茶能防治多种疾病,包括抗衰老、抗癌防癌等。
四、茶能陶冶情操,使人心身更健康。
比如齐白石就发现,即冲即饮的决明子茶茶叶属于性凉味甘苦的食材,是天然的解毒剂,一般服用中西药都不建议配茶使用,但是中药里头,却有一些可解风热的用药,反而需要配上清茶,药物才会更显著,而且也有以茶入药的例子。同时齐白石也发现既然茶可解毒,某些因植物或药物中毒的人,在找医生诊治前,可先喝下大量的浓茶应急;受到风寒的人,也可喝热茶缓解身体的不适。治风寒中药须配清茶,由于风寒感冒者的症状多半出现在上呼吸道,而茶有把气上引的效果,某些治风寒的中药,配合清茶服用,可把药效引到颈部以上,迅速缓解上呼吸道的头痛、流鼻涕等现象。
风寒的感冒药材配茶,最好是以温热的清茶饮用,例如香片、菊花茶等就很合适,人们爱喝的普洱,茶性较浓,容易造成减低药效的反效果。
不过,齐白石认为喝茶过量易伤胃及失眠。有些人以茶代水,到底多喝茶好不好?他认为,喝茶量,容易伤胃,对一些人会造成失眠,更会频尿,因此饮用的分量要控制好,最好在睡前三两个小时,不要喝茶。患有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人,也不应喝茶。中药里有很多养生茶,如能配合个人的体质善加利用的话,对强身健体有很大的帮助。养生茶大约每天喝一次就够了,不必太多。
食之有道
齐白石始终认为食之有道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归纳起来为:
1.杂食:杂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有人提出“每天至少吃30种食物”,如条件所限,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杂食是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
2.慢食:一口饭嚼30次,一顿饭吃半个小时,可以减肥、美容、防癌、健脑。
3.素食:原意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点荤也不吃,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4.早食:即三餐皆需早。早餐早食还是一天的“智力开关”;晚餐早食可预防疾病。
5.淡食:包括少盐、少油、少糖三大内容。多盐、多油、多糖被称为“三害”,一个“淡”字可解。
6.冷食:低温可延寿,冷食还可增强消化道功能。
7.鲜食:绝大多数食物均以新鲜为好,许多“活营养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鲜吃鲜做”、“不吃剩”。
8.洁食:“干净”,包括无尘、无细菌病毒以及无污染物。
9.生食:并非一切均生食,而是“适合生食的尽量生食”。
10.定食:定时定量进食,久而久之形成动力定型,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11.稀食:食粥养生自古延续至今,除粥外,还包括牛奶、豆浆等流质。
12.小食:三顿正餐外的小餐称为“小食”,具多重功效。
13.选食:应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食物(甚至可根据个体基因类型),使营养更具有针对性。
14.断食:即在一定时间内,一顿或一天不进食,可彻底地排除体内毒素。
15.干食:干食增强了咀嚼功能,较强地刺激牙周的神经末梢,而起健脑作用。
拉二胡:
齐白石还很喜欢拉二胡,特别在晚年,傍晚常一个人坐在房前树下,一边轻轻拉二胡,一边低声哼唱。
二胡是我国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系世界三大弓弦乐器(小提琴、二胡、印度的萨朗吉)之一。二胡是胡琴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因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俗称“胡人”)所喜爱的一种弓弦乐器而得名。它在1000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广为中国人民所喜爱。齐白石早已发现二胡等音乐不仅可以娱情畅意益智,还可以健身养生疗病。
我国古代医书说:“脾好音乐,丝竹才闻,脾即磨矣。”可见我们的脾胃,也是非常喜欢听音乐的。柔美而符合脾胃频率的二胡等音乐,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有效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加,帮助消化。这点已经被现代医学实验所证实。同时,那些节奏徐缓,宁静谐和的二胡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松弛,情绪稳定,副交感神经功能因而得到调整,帮助解除压力、降低血压、减轻疼痛,促进情绪与心灵的平衡与提升;而那些激越铿锵的二胡曲则带给人们情感的振作,使人们的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生物功能;那些幽怨如咽的二胡曲,则使演奏与听闻者宣泄了忧伤与痛苦,获得精神与情绪的解脱。另外,齐白石认为拉二胡时,左右手交替轻、重、缓、急,恰到好处,“十指连心”,手指与人体心脏、大脑神经密切相关,经常在演奏中灵活地运动手指,能够很好地促进人体手指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降低了心脏的回流及供血的压力,同时由于呼吸及音乐节奏的和谐把握,心脏功能也得到了一次次很好的有氧运动;同时腰部也得到了活动与锻炼。齐白石轻看名利地位,喜欢过平淡、宁静的生活,他一生勤奋劳作,人生路上,虽经历不少挫折、磨难,由于他心性平和,乐观豁达,总能泰然处之,所以才以94岁而终 .
11、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的养生之道
健康顾问 2008-09-13 12:26:22 阅读71 评论1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些长寿老人特别多的地方,总是让人们想前去一探究竟。联合国规定,长寿地区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目前,全世界有5个地方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长寿之乡,其中我国就有两个。它们是:中国广西巴马、中国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及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
中国巴马:长寿人口不断增加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在这里,90岁和10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寿星达到了110岁以上,是五大长寿乡中惟一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
巴马人长寿,首先得益于大自然良好环境的赐予。巴马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
喜欢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这也是巴马寿星多的重要因素。4月14日早上,记者来到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寿星黄布铁家里采访。老人已经104岁了,但每天不是去摘猪菜,就是下地干活,还做家务。他每天吃两顿,每餐吃两碗饭。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黑发。他常说:“每天不出去活动一下,吃饭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觉。”要不是亲眼看到他麻利地摘猪菜,我们真不敢相信他的话。
巴马人长寿还和饮食有关。他们经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火麻制成的油和汤含有大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对巴马进行调查后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正是巴马人长寿的关键所在。
除了以上几点,乐观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平安村平寒屯,我们遇到106岁的黄妈能时,她还背着小孙子。黄妈能耳聪目明,一边说话一边发出爽朗的笑声。她告诉我们,她现在五代同堂,还能记起年轻时唱的山歌。
中国和田:老人喜欢喝茶吃馕
新疆和田于田县的拉依苏村是另一个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长寿之乡。最近,记者去那里进行了采访。
拉依苏村所属的拉依苏良种场场长沈勇告诉记者,拉依苏村有2400人,仅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16人。在他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3户“长寿家庭”。
外高加索:百岁老人还选美
最近,格鲁吉亚举办了90岁以上老人的“选美大赛”,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106岁———百岁老人选美,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这样的长寿乡才会发生。据统计,格鲁吉亚500多万人口中百岁寿星达2000多人,90岁以上的超过两万。而在阿塞拜疆,上世纪80年代初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曾多达63人。
外高加索人的乐观生活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在参加当地人的婚礼时,经常发现八九十岁的长者和年轻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们自己不说,人们都猜不出他们的真实年龄。除了乐观的心态,当地人的饮食也很讲究。在格鲁吉亚的长寿乡阿巴哈吉亚,当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这
里的人每天至少喝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时还要放葱、芹菜等。此外,当地人还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葱、红辣椒以及当地产的无花果,不吃香肠、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动物油脂和糖果。他们不喝咖啡,主要喝当地产的“格鲁吉亚茶”。
记者首先来到肉孜·买买提家。据沈勇介绍,肉孜老人已有110岁,身体健朗,还能干简单的农活。肉孜老人告诉记者,他每天天黑就睡觉,清晨鸡叫就起床。眼睛虽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还要干两个多钟头的活,今年他还帮儿子在院子里种了一亩地的棉花。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馕,晚上几乎不吃东西,“晚上吃饭睡不着觉。”他说。据肉孜的大儿媳妇讲,老人喜欢吃汤汤水水的东西,爱吃玉米做的馕。“我家的大孙子16岁啦,希望我公公能看到他重孙子的婚礼。”她说。
随后,记者见到了104岁的买提库尔班·肉孜和95岁的肉孜汗·肉孜。他们是亲兄妹,哥哥早晨起来喜欢散步,回家时顺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里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岁之前没得过什么大病,只是近几年来偶尔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馕,中午吃拌面、汤饭和馍馍,晚上吃半个馕。
在拉依苏,记者还见到了97岁的努热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岁的老伴。努热勒阿洪看电视能看到晚上11时,早晨7时起床,中午能吃一盘拉条子,不好甜食。他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开水。当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努热勒阿洪说,他年轻时身体很好,一个人开垦出了3亩荒地,现在身体还是挺结实。另外,他和老伴从来没吵过架,子女都很孝顺,跟邻居也很和睦。
巴基斯坦罕萨:六七十岁不算老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来到巴基斯坦的罕萨山谷,在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后,他写出了闻名世界的《失落的地平线》。在书里,他把罕萨称为“香格里拉”。
罕萨山谷距离我国的新疆仅30多公里,4.5万罕萨人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据记者了解,在罕萨,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岁仍可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一百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为了解开罕萨人的长寿之谜,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森进行了实地考查,发现了罕萨人长寿的秘诀。一是饮食:罕萨人喜欢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薯类、芝麻等。他们还喜欢适量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烈酒“罕萨之水”。二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冰川、河流,这些水体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常年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罕萨人在种庄稼时也用这种水进行灌溉,从来不施农药,种出来的瓜果蔬菜特别有营养。三是生活习惯:罕萨人多以务农为生,古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远离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又为自己的长寿增加了一块砝码。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没有金钱概念
在厄瓜多尔南部山区有一个叫比尔卡班巴的村庄。1970年,村里一个叫米格尔·卡尔比奥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来第一次去看病。这次眼病使比尔卡班巴闻名于世,因为米格尔当时据称已活过了120岁。
据当地政府介绍,比尔卡班巴大约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一百年前这个地区还比较落后,没有完整的人口档案系统,这个数字很难证实。但不管怎样,这个山村是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村里有位102岁的卢西拉老太太,几年前还能在小镇的狂欢节上跳舞。在被问到为什么长寿时,她说:“我们走路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干活。”
记者了解到,比尔卡班巴人喜欢吃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数人每周只吃一两次鸡或鱼等动物食品。当地人还喜欢饮用泉水,科学分析发现,当地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其中铁、镁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国科学家尤金·佩因把这里称为“免疫岛”,因为当地人很少得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当地人没有金钱和竞争概念,喜欢劳动,这使得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动物和高热量食品,使得当地人拥有缓慢稳定的新陈代谢。
长寿的确有秘诀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世界五大长寿乡的居民,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基因上,巴马县老龄委对当地144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祖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占29%和38%,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为41%和37%;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人的长寿有15%要取决于遗传因素。
对于饮食,五大长寿乡的饮食结构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饭量小。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5个地方的人日均摄入热量1640千卡,明显低于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标准。
另外,五大长寿乡基本都位于偏僻地区,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友好、乐观向上、喜欢清净,这也是长寿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长寿乡的居民都身体力行着现代人最难实行的长寿原则:劳动一生。专家认为,现代人追求尽兴、刺激,缺少劳动意识,快速的社会节奏又常常使人处于紧张状态,这些对长寿来说都是背道而驰的。现在,除了巴马,其他几个长寿乡都出现了寿星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现代生活的影响。比如在比尔卡班巴,过去20年当地政府一直用“长寿”来进行旅游宣传,结果游客越来越多,人口不断膨胀,当地人逐渐告别了原本淳朴的生活方式,开始对可口可乐这样的东西习以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