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plus margosullivan: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6:14

《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56个民族构成了祖国的大家庭,使我们国家有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的走出人们的视线。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非常尴尬,如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很多古老的传统型的活动在逐渐减少。譬如彝族的毕摩文化,在汉彝杂居地区,乃至彝族地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见不到,只有在一些电视剧或者电影中会出现冰山一角,曾经我带我的小表弟(也是彝族)一起看电视,当他看到毕摩们在跳舞时候,问我这是什么东西?这么恐怖,我并不好做出解释,只能敷衍的作了一个回答。又如,我曾经看过资料,大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戏曲和戏剧的种类很多,大概有360多种,但是到了80年代,大概只有310多种,到2005年,就只剩下可怜的260多种了。按照这样的速度消退下去,则不用多久,戏曲和戏剧就绝种了。又如皮影戏,是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非物质文化,说简单点,皮影戏就是古代的电影,曾经给我们的先人带去了多少的快乐和笑声,那些调嗓子的唱腔,那些拉二胡的神态,那些舞皮影的精彩,只能彻底的尘封在历史的过往中,现代人很难目睹了。要不是我曾经对中国文化有过研究,则我根本不知道皮影为何物,在电影《活着》以及《见龙卸甲》中,对皮影戏有着一定的刻画,虽然只是很短的几分钟,却也好生精彩,谁说这些东西过时了?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是一般的快,很多人都忙着生存,忙着赚钱,忙着搞企业。所以很多人就说,保护那些破铜烂铁有什么意义?那些东西又不能创造出什么价值来,而且还要花钱。但是依我看来,那些过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实践创新中创造出来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积淀,保护它们,那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根基,保护它们那就是保护我们的源头。我们把眼光放到国际上,在1972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9年实施了《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方法上仍然是做得不够的。

北京时间2005年11月25日下午,是中国每一个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法国巴黎传来了韩国江陵端午祭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一时间,中国人震惊了,端午节是我国源自春秋战国时候的节日,却被韩国给抢先了,那以后我们过端午节,大概就有点过人家的传统节日的意思了。事情发生了,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中国的每个省份,每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云南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因为民族众多,可以说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一个地区。

荒烟蔓草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族人民创造了五彩缤纷,浩如烟海,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透过历史的层层烟雾,我仿佛看到了从古到今勤劳勇敢的云南各族人民如何去适应着朝代的变迁,岁月的更替,同时也不屈不挠的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语言,服饰,习俗,民居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很多的属于民族的文化遗产在变异,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就仿佛一个人在逐渐的埋葬着自己的回忆,同时也消磨着自己的个性。没有回忆的人是悲哀的,没有回忆的民族也是悲哀的。没有个性的人是平庸的,没有个性的民族也是平庸的。

而在我的家乡楚雄,目前,姚安花灯、梅葛、官屯乡马游坪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公布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梅葛、花灯、姚安坝子腔正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火把节”则几乎成了楚雄彝族的一个标志。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要进行系统性的完整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难题,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的含义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①](国发2005年42号)是一份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第一次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为文化遗产明录体系的建立和制定保护政策打下了基础。通知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一论述概括了文化遗产总的范畴,并明确区分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

据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至少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即在民族民间流传的口传文学、诗歌、神话、故事、传说、谣谚等及相关濒危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即在民族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戏曲等;(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即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重要礼仪、节日、庆典活动、游艺活动等;(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即天文、地理、自然、人文、医药等;(5)传统手工艺技能,即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即集中体现或展现某种特定文化传统的区域、场所如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第一,具有特定的民族性。我想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环境,民族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乃至劳动方式等的不同,每个民族表现出来的东西也然不同,非物质文化也如此。譬如说在云南这个地方,彝族是崇尚火的,每年都有许多关于火的活动,如火把节等,而傣族则崇尚水,则每年都有泼水节。而且中国56个民族都各有其特性,我很佩服画民族大团结的画家,把每个民族的服饰,神态在同一张纸上反映的惟妙惟肖。第二,具有活传承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可以让我们通过它表现出来的东西去分析和追寻在这个空间,这片土地上曾经生存着一群什么样的人,而且这些东西是可以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的优良传统,因此很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传承性。第三,具有有口传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非物质的,则很多的应该是通过口头方式互相之间传播,学习,如生产生活方式方法,口头流传故事,史诗传说,乃至有的相声段子,歌曲段子,并无书面记载,但有人能够说出,故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传性的说法正确。第四,具有时代性,这一点是我个人的初浅的看法,因为我觉得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是在某个时期之内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会有更进步更合理的东西出现,甚至代替它,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护并且必须保护它,因为正是因为各个时代先进文化的凝结,才让社会迅速的发展,让人类进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状态

在中国国内,依照我的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应该属于起步阶段,这个说法并不过份,因为有韩国的端午祭申报成功,而中国节日被盗窃可以为证,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都还处于概念的理解之上。从端午节被盗窃之日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立马成为了社会焦点词语之一,从此可以看出,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觉醒开始了,无数的人提出了无数的方法,譬如有人说,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写进国家法律,应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我们的宝贵遗产,还有人说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结合现在的时尚进行开发,即保护了,又发扬了,并且还产生了效益,一举多得。还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应该从娃娃抓起。诸多言论,让人目不暇接,有的甚至让人啼笑皆非,但是不否定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关注,并且觉醒了。目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政府措施,譬如,教育部和中宣部启动了一个项目,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即把每年的9月定为“传承月”,通过组织人员在中小学开展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使小孩们从小就认识到应该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保护我们的民间艺术。2005年,文化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我国将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经初步筛选出40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的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经过这一号召以后,不少地方政府也引起了重视,建立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深入民间进行走访调查,立项目,探访老艺人,搜索深藏不露多年的民俗民间文化。在楚雄,我还曾经亲自到达过一个彝族语言传习馆,但当我到达的时候,听说这个私人的传习馆已经倒闭了,剩下了几间空屋。我虽然一阵失落,但是我知道这里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团体,一群退休艺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了让生活更加精彩,带着玩票的性质在这里开了一个传习馆,认认真真教授着愿意学习彝族文字的年轻人,虽然失败,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收场有些苍凉,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

而对于楚雄整个彝州而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不久,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的民风民俗等,其实早已有人对其进行过研究,并且起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由中国的大学者,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刘尧汉老先生主编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从80年代开始第一部问世,到现在已经出版了40部。虽然我只是在百度上见过刘老先生的照片,并未亲自见过他本人,但作为一个楚雄的彝族娃娃,我想对刘老先生说声谢谢。是他让我们自己更加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的全貌。是他和无数的人进入到彝族地区,走访每一个村寨,调查无数的彝民,通过实地的实践,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彝族的很多已经少见甚至失传的资料又重新挖掘出来,然后付诸于文字,或许我认为,这些文字将会成为后世研究彝族人的经典吧。我曾经看过一部分刘老先生关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研究文字,了解到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悠久和先进性,通过十月太阳历,把中华文明史推到了其他三个世界文明古国的前面。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研究成果甚至引起国外的轰动,老外对此也很感兴趣,看了以后,法国海外科学院都提出要求,要求需要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东西,譬如调查报告,资料照片等。并且在1990年一月在巴黎举行了“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专题报告会”,对该成果进行了极大的肯定。除此之外,有一本著名的彝族专著《西南彝志》也很全面的对彝族个各方面的东西进行了论述,譬如记录彝族从起源到人类的演变,彝族生活的状态,彝族的历法,农业发展,历史脉络,文化,宗教,等等的描述。而其他还有很多很多的关于彝族研究的书籍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大多都有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只是专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出并进行研究的书籍不多。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明显早于中国,这也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如今的外国人的思维明显要比中国人灵活,如对环境的保护理念,原子弹的研究,计算机的发明,汽车的发明,飞机的发明,甚至蒸汽机的发明都和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强盛时期虽然有过四大发明,这使我们的骄傲,并且津津乐道至今。但是四大发明之后,再也没有四大发明出现,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反省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也是如此。早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就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而对其形成理论性的体系应该是90年代和21世界之间。2001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9项,如中国的昆曲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以后,各国才开始觉醒,其中包括中国,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工作。当然评选不可能是随便拿样东西来都能够选得上的,其中要经过一些程序。大体上有三个评选的标准第一,这个东西必须要有艺术价值,第二,是必须要处于濒危状态,就是在五花八门的世界里,这个项目或者遗产已经不常见了,就像大熊猫一样,不保护的话,不用多少时间就将从人类的视线中消失。满足这个条件以后。第三个条件是,要制定出一套有计划,有可行性,完整的保护计划。申报的项目要两年时间才可以进行一次审批,一个国家每次只可以进行一次申报。

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了解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在这以后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引起注意的,有的国家远远的走在了前面。譬如说日本,日本是最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进行关注的国家。他们的保护意识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日本就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在个文件中,很具有创新性的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且将其加入到国家的法律中,规定相关的保护措施方法以及对象等。对一些有实力,有功底,有造诣的艺人和工匠。日本人给他们起了一个很好听也很贴切的名字“人间国宝”。自1955年开始,日本政府在整个国境内选拔了大量的“人间国宝”,并且对这些国宝进行很好的保护和尊重,并且为他们提供经济补助,每年发给他们的工资大概就有14万人民币,用这样的方法来发展传承人。到目前,据我在网络上查询到得资料,日本的“人间国宝”数量已经有300多个。日本已经有1000多项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为了国家保护项目。其实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对于一个东方超级大国,同样应该具有学习精神。

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看韩国,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开展是晚于日本的,但在世界上仍然是属于先知先觉的。韩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久开始对民俗民间文化的调查,整理。并且在1962年的时候制定出了《韩国文化财产法》,半个世纪过去了,韩国已经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了不同的层次,重要的,则给予的保护更周全,划出的保护经费更高。而对于相对次要的文化遗产,则也给予对应程度的保护。韩国也和日本一样,对传承人的保护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并且把传承人分出等级,对于技能高超,造诣深厚,功底扎实的传承人,不但为他们提供很好的经济支持,生活补助外,还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技能,展现技能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即能够保留住传承人,又能吸引后来者学习。当然,和日本一样,韩国的这批传承人也可以称为韩国的“人间国宝”了。

而今,世界上各国各地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但是综合各种资料我们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源自民间自发性的并不多,社会参与能力十分单薄。

而对于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因为多种原因,譬如楚雄地处边疆,国际知名度不高等,故对其进行研究的大多是国内行为,国外的研究者并不多见。

--------------------------------------------------------------------------------

[①]非物质文化含义部分为国家政策,故全部属于引用云南省文化厅编.首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0

 

第一章  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滇中高原,土地面积29258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数地区海拔在1000-1900米之间;总人口为245万多人,其中彝族人口60多万,占总人口的24.6%;州府楚雄市距昆明只有160公里。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楚雄素来有“千里彝山”、和“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称。

楚雄州是以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州内共有彝、汉、僳僳、苗、傣、回、白、哈尼、壮等36个民族。在这36个民族中,已在楚雄州境定居百年以上的有彝、汉、僳僳、苗、傣、回、白、哈尼8个民族,人口均在4000人以上。其余28个民族在楚雄州境定居时间一般在百年以下,大多数是在本世纪50年代前后来州境经商、教学、服兵役、当工人或干部而定居下来的,因而也主要分布于城镇、矿山或交通沿线。就民族人口分布的总格局而言,约占人口总数70%的汉族居住于全州总面积不到30%的坝区和半山区;而占总人口30%的各少数民族,居住于占全州总面积70%以上的山区、半山区、河谷地区。[①]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岁月中,彝族人披荆斩棘,坚苦卓绝,创造着一系列灿烂的文化。在这你随处可见到,彝人浓浓的风情,激情的舞蹈,豪迈的山歌,独有的节庆......这简直就是一个彝族非物质文化博物馆。

其中主要具有代表性的有口传为主的文化、传统表演艺术、节日庆典、传统手工技艺、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知识和实践、民族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

一、楚雄彝族口传为主的文化

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的,丰富的口传文学。像汉族彝族等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字,如果在古代,在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能够进行记载,但是有很多民族是没有文字的,碰到事情的话除了结绳记事之类的方法之外,另外一个方式就是口传。而且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口传文化,甚至很多的书籍编写都是由口传而来的,譬如说彝族创始史诗中书面文本《梅葛》就是由口传翻译为汉语,然后记录下来的。口传不受空间时间限制,能说话,有记忆就能做口传的事情。

在口传文学中,一般方式都是说唱,在很久以前甚至现在,当人们的情感或悲伤或喜悦时候都会有说唱出来的现象存在。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口传文学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生活状态、民间故事传说、乃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口传文学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如今,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就连纸笔等传统传播文化的工具都被应用得越来越少。更何况年代有些久远的口传方式,因此很多口传文学慢慢的离开了我们的生活,被淡忘在不知名的山谷中,要找到它,不努力是不行的!口传文学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重要的,因为口传文学大多源于民间,体现着劳动人民老百姓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而且这大概也是它能在大众中间一代代的延续,生生不息的传播的原因吧。

楚雄是我的家乡,是彝族自治州,彝族这个美丽、粗犷、乃至血性彪悍的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而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着美,记录着走过的历程,并且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口传文化,即形成“口头记事本“或”“口传记事本”,“口头记事本”或“口传记事本”:顾名思义,口头传统是指人们通过口头来传播信息,吟唱诗歌,而非写了长篇大论的稿子,然后通读出来,口头文学应该主要来源于民间艺人和歌手,他们的脑子里有个“模式”可称为“大脑文本”当他们表演、讲述或演唱时,这些“大脑文本”便成为他们组构故事的基础,如曾经有一个台湾歌手叫张帝的,能够让观众提出问题,然后快速编出歌词,和着曲子回答观众的问题,并且其回答很是幽默,引起观众阵阵掌声,我对比了一下,认为张帝的这种表演方式也可以加入口传文化中。在楚雄,“口传文化”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传文化是楚雄彝族灿烂非物质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查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它一些口传祭经如《彝族毕摩经》等,就是以说唱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一)彝族的伟大史诗——梅葛

关于梅葛,有太多的话想说,梅葛是流传于楚雄各个县,主要为大姚县、姚安县、永仁县等地方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通过专家研究并鉴定给出的结果,这是一部长篇叙事史诗,但彝族人自己或许并不知道梅葛的文体是什么?它是彝族人一代一代的积累,口耳相传的一种东西,有了这种东西,则彝族人有灵魂,有自己的哲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彝族人的哲学。如今,能唱梅葛的人已经不多,在楚雄市调查的时候,访问了很多的彝族老人,可是几乎无人会唱。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去大姚昙华山玩的时候,在一个晚上,一个彝族老人拿着烟袋,坐在破烂的房门前,吟唱着一些彝族的词语,我当时并不知道唱的是什么,现在也不知道。但从他的声音以及神态,我仿佛听到了人生的悲苦,岁月的轮回,世事的沧桑,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听过这样震撼的声音,包括后来我喜欢的摇滚音乐。我现在细细想来,那位老人所吟唱的应该就是梅葛,因为大姚昙华山为梅葛的主要流传地。

在楚雄调查期间得知,“梅葛”一词为彝语,“梅”就是说的意思,而“葛”是古的意思。那连起来我们可以得到,该词的意思就是诉说过去的事情,加上唱腔,那就可以叫做唱古。同时“梅葛”还是调子的名字,而这个曲调的内容包含着太多的关于彝族的东西,反映着楚雄彝族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彝族人都认为它是彝家的“百科全书”,在书面文本梅葛没被专家整理出来之前,梅葛并无文本,而是通过岁月更替中的彝族人们一代传一代,一代一代的积累,一次又一次的丰富,从而才得到今天的包罗彝族生活方方面面的伟大史诗。在调查中得到,梅葛可以分为四个部分[2](1)起源部。叙述开天辟地,人类诞生等,如我在楚雄彝人古镇的梅葛广场照壁上曾经看过这样的话“本来没有天,我们来造天”“本来没有地,我们来造地”的话语。(2)生活部。叙述彝族祖先是如何的生活,如何的去战胜自然,利用自然,然后建起自己的房子,驯养家禽等(3)民俗部。讲述彝族人的各种礼俗,禁忌等(4)神话传说故事。在其中有很多神话传说,广为传唱。

同时《梅葛》分为口传版本与书面版本,而大多数书面文本也是叫彝族能唱梅葛的人唱出来以后,让人翻译为汉语,再书写在本子上的。

--------------------------------------------------------------------------------

[①]楚雄介绍部分全部引用于文章《云南楚雄介绍》http://www.dreams-travel.com作者佚名

[2]梅葛部分为自己实地调查,而其分类由当地艺人讲述

1、口传梅葛:

梅葛是彝族人一种说唱的艺术,经过不知几世几代的传承,传到今天才形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口传文学。据说梅葛的发源地是在楚雄大姚、姚安、永仁等地,而且是在这些地方被广为传唱的多种调子的总称。其内容远远要比现在的流行歌丰富得多,因为情歌在里面只是一小部分(目前流行乐坛主要唱情歌,美声唱法主要唱歌颂类歌曲),在梅葛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唱生活的歌,唱战争的歌,唱世事的歌,抒发心情的歌,甚至婚礼丧葬也唱的歌。其中所表达的心情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有,你完全可以把你的人生历程在梅葛中对比,你会发现都能找到你的心情,甚至对号入座,说到底,梅葛唱的是整个人生。按说法,梅葛可独唱,也可群唱,可伴奏,也可清唱,但一般为清唱。实际上,现在能唱此歌的人很少很少,合唱估计还没太多的条件。

(1)从音乐体系看可分为

正腔、慢腔和娃娃腔,正腔一般为老年人唱,用于回忆过去,诉说传说,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偏贫苦,故所经历的世事沧桑不同于一般人,特别是饱经风霜的老彝人,你不用听什么,只要看他的样子就会被感动,在加上那充满人生经历的声音的话,或许你会流泪。而慢腔则多为青年人吟唱,唱的是世事,爱情之类,彝族人豪爽,坚韧,甚至血性,故青年唱来自然和老年人是两种感觉,青年人给你的是激情,是火,是大山是老虎的感觉。而娃娃腔自然是娃娃唱,或者大人带娃娃唱,唱童年,唱乡村。

(2)从演唱的地方分为

家梅葛和山梅葛,彝族人歌舞不离身,在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唱都可以跳,而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的人生信条也是“只要有空间,我就有舞台”。所以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在外面都可以唱,家梅葛就是在家里唱,一般常在家的人唱的就叫家梅葛。而山梅葛,自然是在户外唱,彝族的户外都是山,所以山梅葛其实就是山歌调。

(3)大姚分类

大姚县的可分为辅梅葛和赤梅葛两类,赤梅葛用于葬礼时候吟唱,或者心情非常痛苦的时候吟唱.赤梅葛也就是彝族人里唱出来的哀乐,古时曾有人专门为人丧事哭丧的人,我想赤梅葛也应该有这个效果,而唱的内容应该是对先人的吊祭,诉说先人在活着的时候的好,以及死后给未亡人带来的巨大悲痛等。从询问和书上得知,赤梅葛应该是两人对唱,一问一答的形式,但我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的时候,见过不少的土葬,而土葬的时候,并不只是一两个人唱或者哭,而是很多人一起恸哭,当然可能因为地域的不同,我没到过的地方太多,故见识太少也!

至于辅梅葛则恰恰相反,一般为办喜事的时候唱,其歌唱的范围就比赤梅葛多的多,几个人坐在一起,唱尽古今中外事,其曲调欢快,上进,非赤梅葛那种惊天动地的悲伤。当新娘新郎结婚的时候,寨子里的人都聚会在一起,人们唱起梅葛,喝着自己酿造的美酒,诉说着生活的时光,那是怎样一种源于自然,原始纯朴的美丽啊。而在城市中,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结婚之时宾馆中有主持人,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吃完饭走人,虽然高档,虽然现代化,却缺少了一种纯真。

2.书面版本的《梅葛》

前面已经叙述过,所谓书面版本的梅葛并非专家原创写作出来的,而是聚集能够演唱梅葛的人(一般是老人)先演唱出来,然后叫翻译来把彝文翻译为汉语,通过整理编辑后书写在纸张上,当然我认为对于彝族人而言,这是一件大喜事,因为有可能失传的彝族文化精髓被记录下来,被传承下来,当失传的时候有找回的地方,这是无数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贡献。《梅葛》在1957年以前应该是没有书面版本的,直到1957年,才有人对口传的梅葛进行收集和整理,据查,带头做这件重大的事情的人应该是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徐家瑞和当时的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等。至1958年底,在很多人的辛劳付出和辛勤汗水下,诞生了书面的彝族长篇创世史诗,该书名为《梅葛》。至1959年9月问世出版。整部诗有5700多行,分为创世、造物、婚事恋歌、丧事四大部分。该书并不连贯,也不是类似长篇小说一般的连载,而是由很多不同的篇幅构成,每一篇都可作为一个故事来阅读,但却又不偏离整体。该书刚一问世,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震动,诸多专家对其交口道好。尔后大文豪郭沫若在路过楚雄境内时曾经留诗道:“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芳香”。由此可见《梅葛》一书是很有价值的。

总体来说,我认为梅葛一书在彝族人生活变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认为梅葛是播种机,把世界观,甚至科学文化知识散播到彝族人生存的空间里。梅葛是百科全书,它教授一代代的彝族人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如何去处理日常生活的事情。梅葛是哲学,梅葛通过传唱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哲理传递给别人,传递给后代。梅葛还是纪录片,从梅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彝族人是如何从远古时代演变到现在的,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和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甚至彝族人有过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在其中见到。同时,从梅葛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彝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总之,梅葛像一个沧桑却又博学的老人,不停的向我们讲述着一些关于远古、关于沧海、关于桑田、关于神秘的故事..

(二)楚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

《查姆》也是一部楚雄彝族的史诗,可以说是和《梅葛》有着相同地位的创世史诗。在查姆中,主要讲述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东西是如何来的?该史诗主要流传在双柏的彝族地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同一民族,因为不同的地域,则孕育出来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地方。

该文的创作时间无法确定考据到具体的年代,但据人们说,估计是在彝族人还是文盲的时候,也就是彝族人还没形成自己的文字的时候,该口传史诗就已经在民众中间普遍传播了。同时,随着彝族人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实践经验的丰富,知识文化的提高,人们在不断的充实着这部口头流传的史诗,不断的在其中加入新的段子,就像一段说不完的相声一样越来越长,越来越丰满了。在彝族文字产生以后,一些人对其进行了加工提炼和编辑,慢慢的这部史诗有了书面版本。而对该史诗进行加工整理的是一群彝族中相对神秘的人,这群人叫做毕摩。而《查姆》的演唱者大多也是毕摩,譬如彝族人遇到红白喜事,或者其他活动,诸如丰收,打猎等活动的时候,都要请毕摩前来演唱《查姆》,对于《查姆》的演唱,我曾经看过中央十台的一档栏目,其中对《查姆》的演唱有一些描述,我看了以后就记住了。当时的画面应该是在一条细小的田埂上,稻谷等都已经熟了,然后一群毕摩穿着全黑的彝族衣服,头戴蓝色帽子,手中每人拿着一颗棒子,在田埂的周围不停的奔跑,口中说唱着近似咒语的歌,周围一片黄色背景。说实在的,我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甚至不认为他们是在庆祝丰收,反而给我一种神秘加一丝丝恐怖的感觉。《查姆》目前也有书面版本的了,书面版本形成过程和《梅葛》的有不同之处,《梅葛》在出版以前并没有多少书面的记载。而《查姆》则是从前就有毕摩将其记录于毕摩经中,当然是用彝文记载的。至1981年2月,经民族文化研究者的翻译整理,出版了汉语的书面版本《查姆》,该书有3500多字,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人类是如何来的以及发展的历程,包括:序诗;第一章,天地的起源;第二章,独眼睛时代;第三章,直眼睛时代(包括干旱来临、直眼睛人二节);第四章,横眼睛时代(包括洪水滔天、找葫芦、配亲、民族的来源四节)。[①]下部主要讲述了一些生活日用平比如金银铜铁的来历,全文分为六章节。我曾经看过《查姆》的一部分文章,该文章给我的感觉就仿佛在看一部玄幻小说,诗中有彝族人的语气,在讲述创世的过程中,充满着神话气质,我曾想,中国动画片中的《盘古开天地》,《西游记》等神话传说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眼光。那么如果把彝族史诗《查姆》也拍成一部动画片的话,我相信很多小朋友也会喜欢其中的故事情节。《查姆》这部史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彝族人不仅彪悍,同样也拥有着智慧,拥有着非人的想象力。据老师和我介绍,《查姆》中的“查”代表的是一种事物,即一个“查”就是一种事物,但是目前能见到的只有12个“查”,但其实《查姆》一共有100多个“查”,因此要把查姆补充完整,就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共同的努力了。

(三)英雄史诗——《阿鲁举热》

《阿鲁举热》不同于前面讲述的《梅葛》和《查姆》,不同之处主要是前两部都是创始史诗,而这一部则是英雄史诗。就我看来,《阿鲁举热》和前两部史诗不同的地方在于,前两部的主角是天地山川,群众生活等,而《阿鲁举热》的主角变成了一个人,一个彝族英雄。

--------------------------------------------------------------------------------

[①]查姆中几个眼睛时代资料源于云南省文化厅编著.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G].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32

《阿鲁举热》并不在楚雄流传,其实主要是流传在丽江小凉山地区,据说是被楚雄州工作人员发现的,经过在当地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翻译记录后,在杂志上发表,后方为人知道的。

“阿鲁举热”是史诗中的英雄的名字,用彝话说应该是鹰的儿子。史诗讲述了阿鲁举热一生中所经历的事,该史诗反映的是楚雄彝族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过程中的社会形态,同时歌颂了部落和民族的形成过程中的英雄祖先。

该史诗讲述的是阿鲁没有父亲,老鹰在他母亲的头上转了三圈之后,滴下了三滴血,其母亲从而受孕,生下他后便把他交给了鹰抚养,长大以后人们就叫他“阿鲁举热”就是鹰的儿子的意思。阿鲁长大以后,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于是告别了老鹰,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里程。后面经历了一连串的事情,阿鲁用老鹅送的羽毛做神箭射杀了奴隶主日姆,同时射落了当时天上的五个火辣的太阳以及五个月亮,制服了残害人民利益的蟒蛇以及石蚌,后被日姆的女人剪去阿鲁的坐骑飞马的翅膀,于是阿鲁连人带马淹死在江中。

在史诗中,各个出场的人物都展现着自己的性格,同时在相互之间的联系中走向属于自己的命运和收场,而主人公阿鲁最终也掉入大江,未逃过被淹死的命运。从这部史诗中可以看出,该作品完全具备小说一般的故事情节,并且有始有终,而且结果还是个悲剧,令人感叹。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该书的艺术效果相对于原始的史诗而言,是个不小的进步。

(四)彝族口传毕摩经

好多次都提到毕摩这个词,但是相信很多人这两个字不一定熟悉,毕摩是或许人也?就我自己归纳,毕摩应该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而且毕摩还是彝族社会中的大法师,毕摩在古代彝族人中代表的是先知,代表的是博学,甚至代表着权力。

而彝族口传毕摩经是彝族祖先流传下来的口传经文,这种经书和佛经并不相同,它甚至和宗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也不是胡乱念出来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咒语。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毕摩经虽然有一部分是有文字记载,但同样有一部分是彝族先民通过口传的方式来教授给后代的,通常是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候,由毕摩对其进行吟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对生命的诠释,乃至对神灵的召唤。而且彝族口传毕摩经也非常具有知识性,也是从生产生活中实践得来的智慧。在其中,有关于彝族历史的讲述,对彝族政治的分析,对彝族经济发展的指导,有治疗伤病的方法,有对宗教的诠释,有对哲学的思考,有对天文地理的记载,有对艺术的研究等等,内容实在丰富。如此丰富的知识,却没有人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随着岁月的更替,能够把握毕摩知识的毕摩渐渐少了,昔日在彝族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大法师这一职业,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我曾经见到过毕摩经诵时候的视频,在毕摩吟唱着毕摩经的时候,人们把杀好的牛头挂在大树上,毕摩对着天空跳着别人难懂的舞蹈,口中发出的声音一下低沉,一下高亢,或来自天堂,或来自地狱。当音调明朗的时候,仿佛天光初开,一切重生,天地间充满勃勃生机。而当毕摩语调低沉,近乎呻吟的时候,仿佛九天十地的神魔一齐冲出,对人间下定无数的诅咒,如果你第一次见到那种情景,或许你会被吓一跳的。我的一个小凉山彝族朋友和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在他很小很小的时候,他们彝族支系的毕摩喜欢和他和他的小伙伴做一个游戏。首先是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吃过狗肉?”(彝族忌吃狗肉)他们齐声回答:“没有”。然后毕摩对他们说:“没吃过,那我要开始念毕摩经了”。然后对着他们念起一些咒语,几分钟以后,毕摩叫他们跑跑看。于是他们开始跑,跑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在飞一样,很高的地方竟然能够轻松跃过。我的朋友和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在一间酒吧中,通过他的形态,我当时已经相信确有其事,甚至还和他说,我也没吃过狗肉,什么时候能让他带我到泸沽湖畔见见那个老毕摩,让他也给我说一回毕摩经,然后我自己也飞一回看看。这几年在彝州地区见过两个毕摩,基本上都是很老了,老到生活都没有办法自理,在他们念咒语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情况出现。所以我想估计是我那个朋友在骗我吧,但是,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毕摩在彝族人的心里面是很神秘,很有法力的人,彝族毕摩经也很神秘,由此也勾起我对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向往。

彝族口传毕摩经有如此的魔力,民族文化研究者们自然也会被它吸引。在2005年8月3日到4日两天时间里,楚雄州委,州政府在昆明承办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一次协作会”,这次大会吸引了众多的领导和研究专家们的光临,大概150多人聚集到了昆明,对楚雄州《彝族毕摩经典译著》进行了座谈会,在该座谈会上讨论了彝族毕摩经典译著的相关事宜,并且众多专家学者给楚雄州提出了许多方法和参考。同年,楚雄州说动就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彝族毕摩经进行了科学的搜集和整理,最终编译出了100卷《楚雄毕摩经典译著》。[①]

对于彝族口传毕摩经,我对其了解其实很少很少,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时候都听不懂其内容,也看不懂彝族的文字。毕摩和他们的咒语对我而言,永远都具有着吸引力,永远具有着神秘感和新鲜感!

(五)其他口传文化

除了上述代表性的口传文化之外,楚雄州彝族还有很多很多的口传诗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

如另一部英雄史诗《铜鼓王》讲述了在某个历史时期,彝族先民们生活和斗争的故事。而且故事名为《铜鼓王》,顾名思义,说明了彝族人和铜鼓之间有着关联,而且关联很多。的确,彝族人的铜鼓文化十分发达,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同时,该史诗还反映了罗罗系彝族各方面的情况。又如我小时候听到过的民间故事《羊尾巴的故事》,讲述的是寨子里有个老奶奶,什么都没有,日子过得好生的艰难,突然有一天呢,在一截羊尾巴的帮忙下,老奶奶由一个穷人变得富有了,而生活富裕的头人想霸占老奶奶的资产,却反而被羊尾巴给戏弄了,最后让老奶奶做了寨子的头人。这个故事看来非常简单,没有多少道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人自我安慰的心理特点。比如说现在我们是学生,一无所有,在遇到源于各方面的压力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想象着所有的现状的和我们遇到的相反了,但其实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通过这些想法和自我安慰,我们成功的做了一回阿Q,至少在心理上不是那么的不平衡,自我安慰在今天或许也变得很重要。

诸如此类的史诗故事,在彝族地区举不胜举,而这些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彝族人的性格,彝族人的梦想,彝族人习惯等。

目前,本来代代相处的口传文化有很多都作出了书面版本,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做了以后,能让口传文化不会因为传承人的记忆,社会的变迁而消失或者变成另外的东西,让我们以后能够有资料可查,有据可考。但是有很多的翻译者,编写者对彝族文化可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翻译的时候难免会有失偏颇。而且书面化的语言和生活完全是两码事,在活鲜鲜的表演面前,文字或许会变得苍白无力,原本充满动态的口传文学变成了静态的书面语言。而文字给予读者的东西也远远没有现场来得真,来得精彩。而且书本根本不可能给人那种氛围,那种民族生活的环境的刻画,那些服饰,那些道具,那些语言,那些人读诵口传文化时候的表情,那些人对口传文化的理解。

--------------------------------------------------------------------------------

[①]该段数字部分由导师所提供

二.楚雄州传统表演艺术

(一)彝族舞蹈

楚雄州人杰地灵,楚雄彝人在历史长长的河流中,创造了有鲜明特性,五彩斑斓的民族传统表演艺术,他们都开朗快乐,歌舞相伴终生,用本民族所通识的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情,用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展示着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丽的向往,对生命的洒脱,。

1、最具群众基础,最大众化的舞蹈——左脚舞

在云南的很多地方,无论农村或者城市,当黄昏过后,夜晚悄悄到来的时候,你会在许多地方看到一群人乃至几个人围成一圈,跳着一些简单而又充满活力,并且步伐统一的舞蹈。圈子中一般都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手,他们手中的乐器要么是一把二胡,要么是一把弦子,奏出的是诸如《阿乖罗》《高山顶上茶花开》之类的耳熟能详的调子,人们尽情的欢乐,这就是楚雄彝族最具有群众基础,最大众化,参与人数最多的舞蹈——左脚舞。

左脚舞遍及云南,又名打歌,这种类型的舞蹈受到了世界的承认,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据调查,在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就曾经把左脚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左脚舞源头应该是楚雄的牟定地区,很自然的传到了诸如大姚、姚安、永仁、南华、禄丰等地,[①]像这样群体性,参与性强的舞蹈自然也就慢慢在楚雄各县各乡镇流传开来,到最后,整个云南省都有人在自发性的参加着这项舞蹈。乃至云南以外的地方,也有人在跳这种舞。

彝族左脚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要追溯,则可以到康熙年间,据清朝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记载:““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今南山寺)赶市,四方远近商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四月初三方散。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

左脚舞有很多的名称和叫法,有的称跳脚,有的称跳左脚,最通俗的叫做打跳,一般为开始跳的时候出左脚,向侧面跑三脚然后踢出一脚。还有一些即兴发挥比如翻跟斗,转圈,挥手等则无特殊规定,可以根据个人舞技自由发挥。在楚雄,我经常参与此类舞蹈,当跳到酣畅淋漓之时,忍不住做出很多加花的动作,惹得周围一片欢呼声。在跳舞的时候,乐师们弹起小三弦,拉响二胡,而彝族女子们则唱着调子,也有男子和女子边对边和,不影响舞蹈的进行。我参加过无数的左脚舞晚会,少的只有几个人围在一起,在夜幕中呼吸着天地之间的花香,静静的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而多的则有成百上千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楚雄州火把节的时候,桃园湖广场和彝人古镇里面人山人海,大家围在篝火周围,尽情的展现着自己,同时也欣赏着别人的舞姿。在跳舞的时候,我感受着左脚舞的激情,享受着和同胞一起共渡的美好时光。左脚舞不受舞蹈场地的限制,不受人的限制,而且别人看去也自然。如果几个人在街头跳一段霹雳舞,那估计人家会说你是疯子的代言人。但如果几个人在街边围起圈跳起左脚舞,则别人会竖起大拇指说:“哇,民族文化”。甚至会有很多人跟随着你们一起跳。而且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如果你到彝族地区,你会听到惊天动地的弦子声,二胡声,处处都有跳脚的人,处处都会有人为你唱起一首敬酒歌。这就是民族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影响力。

伴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左脚舞的被认可度越来越高,基本上可以说达到大小通吃,老少皆宜的程度。而且基本上每个彝族寨子或者地区都建有舞蹈队,如果你不会跳,那么没事,会自然有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在前面带队,你只要跟着他们用心学习一下就会了。

相对于其他民族的舞蹈,左脚舞有着自己的特性,一,不管人多人少,该项舞蹈都能进行,舞蹈过程中可进可退。二,无论何地,只要你有心情和时间,都可以自己跳或者拉起一个队伍来挑,我和朋友们在宿舍里经常用电脑放着调子,然后我们跟着跳,或者我们自己唱,自己跳,自给自足。三、彝族跳脚调有很鲜明的特性,大多数智商正常的人一学就会。四、彝族左脚舞是永远和调子一致的,舞蹈的节拍也就是歌曲的节拍,一般认真听个几遍,学个几遍,也就能够熟练掌握了。第五、舞蹈体现和谐思想。在左脚舞广场上,不存在说什么舞蹈是年轻人跳的,什么舞蹈是老年人跳的,什么舞蹈是小孩跳的,什么舞蹈是男人跳的,什么舞蹈是女人跳的,这些都没有规定。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年人的激情,可以看到孩子的天真,可以看到姑娘的酒窝,可以看到小伙的强壮。在这里,官和民可以拉着手,一起尽兴;在这里,好车开不到面前,好衣服不能多穿,因为穿多了会出汗;在这里,不像在高档会所,要有钱人才能付得起入场券的支出;在这里,需要的是一身民族服装,需要的是一个好心情,需要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在这里,需要的是一种对火的热情。在这里,只有比较谁玩的更开心;在这里,只有一个共同的符号——火;在这里,只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热;在这里,只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豪迈的笑!

2、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舞蹈——花鼓舞

去过双柏的人,一定见过花鼓舞,相对于左脚舞而言,花鼓舞的群众基础就不那么突出了,为什么,因为花鼓舞比左脚舞的难度大的多,步伐复杂得多,除去这些不算,花鼓舞还需要道具——花鼓,而一个人去什么地方总不可能总背着一个花鼓,而左脚舞只要带着一双脚就行了。而且花鼓舞的表演场合并不是随时随地就开始的,一般都是在寨子或者村里有大型祭祀活动或者秋后丰收时候进行的表演,譬如说哪家有人过世了,哪里要进行祭祀活动了,就可以请花鼓舞表演班子前来表演了。

花鼓舞的步伐很复杂,风格偏向于干硬型,动作豪放,节奏快速,腿上功夫要求很高。一般是前面一位领头的人手里拿着杖,上面可以插上野鸡毛,绣球之类的东西,指挥后面的人前进。而后面四人则肩跨花鼓,随着指挥向前进。

我曾经见人表演过花鼓舞,当我尝试和他们一起跳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根本就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并且他们的动作无法用文字描述出来。

3、选择对象的舞蹈——丝弦舞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看完《泰坦尼克号》和《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爱情片后,我认为最能打动我的是后两部,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两部电影中也有爱情的描写,而且在爱情中加入了歌舞成分,为两部影片增色不少,而且民族的东西更加纯朴和让人感动。

在楚雄彝区的一些青年男女们,可以通过丝弦舞这种舞蹈来选择对象,也就是在跳舞的时候,落后的,跳得不好的,跟不上男子步伐的女子将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被罚出场,而经过淘汰后剩下的自然是很会跳舞,故爱情也在向她招手了,如果一直到最后,两个人的步伐都能不乱,则也证明二人之间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那就可以牵手走一辈子了,但此种情况极少,因为一般没经过特殊训练,步伐难免都会有错乱,所以如果哪一对成了,那也是很有缘分的了。

“丝弦舞”又称为“四弦舞”,为何又叫“四弦舞”呢?这里是有个说法的。顾名思义,四弦舞在进行的时候,是用四根弦的乐器伴奏的,因此叫做“四弦舞”。

四弦舞主要在双柏地区比较火,在其他地区优势不太突出,不突出的原因和前面花鼓舞的原因相似,故不再做累述。

--------------------------------------------------------------------------------

[①]该段中地名引于云南省文化厅编.首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368

 

楚雄州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数不清的舞种,让你学也学不过来,比如其它的《铜鼓舞》、《羊皮鼓舞》等等,但是据我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是以左脚舞为主。

讲完了舞蹈,伴随着舞蹈的自然是音乐,彝族民歌丰富多彩,一如汪洋大海。

(二)彝族民间音乐:

楚雄有很多的民族民间音乐,要给其分出类别,还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大体可以这样说,楚雄州的民族民间音乐由民歌、歌舞曲和器乐曲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如楚雄州西的大姚县,其音乐风格走的是刚猛路线,不唱则以,一唱惊人,这就是彝族人的性格,在大姚,我听过很多的人唱歌,那一嗓子民歌能让你感动到流泪,那一声声二胡,能让你欣喜若狂,也能让你丢了伤心的魂。而楚雄州东边的武定县,其风格为也是充满激情,唱的时候声音很大,音调很高,伴奏乐器则有很多,如二胡,笛子之类。姚安地区则主要为“芦笙舞”我曾经学过一段时间这个舞蹈,这个舞蹈的标志性动作就是一个后拉,然后一个大前倾,而伴随着这个舞蹈的音乐自然也就具有速度快,起伏大,变化多的特点。而双柏南华等地则相对温和得多了,少了激情,却多了韵味。

1、彝族民歌

楚雄州的彝族民歌主要包括了下面的几种

(1)敬酒歌

彝族人天生豪爽,热情好客,一般具有这样特性的人或者民族都很能喝酒。而且彝族人很聪明,不但喝酒,在喝酒的时候还创造出了敬酒的歌,在彝族的生活中,什么都能缺,但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酒才能表达彝族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喜爱,因为有了酒,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据说三国时候的诸葛亮观人七法中,有一种方法就是把人灌醉,然后看他的言行,则能看出此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彝族人没有这样的目的,但彝族人认为,喝了酒以后,大家话就多了,就能走得更近,这也就是所谓的交心。当你和彝族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不一定要很会喝酒,但是你要有喝酒的诚心,那你就能得到彝族人的信任。彝族人不仅逢年过节喝酒,碰到朋友喝酒,应酬时候喝酒,打战时候喝酒,平时没事的时候也爱喝酒。喝酒以后人就会唱歌,真正的彝族人在喝酒时候不会唱流行歌,他只会唱敬酒歌,因为敬酒歌最能体现出彝族人豪爽的,大山一样的性格。彝族敬酒歌很多很多,如“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来鲁妞”等,下面是一首我从小唱到大的敬酒歌《彝家米酒》

彝家那个美酒

又甜又爽口

客人哟

你请喝不喝你莫走

客人哟你请喝

不喝你莫走哟

要喝你就喝个够

点滴也莫留哟

彝家人

礼不周请你再来走哟……

彝家人

礼不周请你再来走哟……[①]

(2)叙述事情的歌

叙述事情的歌范围很广很广,一般都以调子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调子是固定的,但是歌词可以结合情况现编,比如我曾经在彝人古镇和一位50多岁的大姐对歌,她说我虽然年轻,但是长得没他老公帅,我灵机一动便用双柏过山调现编歌词回了她一首“别看小弟长的差,小弟人才么也不差,我抬抬嘴巴像张学友,理理头发像周润发”,周围立马来了一阵捧场的笑声。就我看来,叙述事情的歌随时随地都可以唱,而且把调子当做旧瓶,把即兴作的词当做新酒,装对了,则会起到满堂香的效果。当然,叙述事情的歌范围太大,涉及面太广,并非三言两语能将其诉说清楚,诸如前面讲过的梅葛演唱等都属于此列。下面为一首我很熟悉的叙述事情的歌曲《阿苏则》

小小酒杯团罗罗

阿乖罗

小妹敬酒么你要喝

 

说说笑笑么我两个

阿乖罗

这杯酒么你要喝……

(3)关于爱情的歌

--------------------------------------------------------------------------------

[①]本节中所有列出歌词自己从小会唱,并未从任何书本摘抄,分类由艺人梅兴华(楚雄州滇剧团退休演员)提供

 

和前面舞蹈中的追求对象的丝弦舞中所讲述的一样,爱情永远是个美丽的话题,对于青年男女来说,爱情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真正的爱情让人上进,给人力量和信心。云南的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表达爱情的方式,或古朴、或奔放、或含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而大多数民族中,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表达方式,那就是唱情歌,楚雄彝族的情歌也很丰富,而且大多都是即兴对歌,通过歌曲向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一来二去,则感情自然滋生出来了。目前流行乐坛充斥的大多都是情歌,但我比较流行情歌和民族情歌有很多不同,流行情歌大多为无病呻吟状态,寻死觅活者有之,无所追求者有之。而反观少数民族的情歌,其中有大胆的追求,热辣的表白,坦荡的胸怀,真挚的感情都有,相对而言,我喜欢民族情歌更多一些。

(4)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自然是小孩子唱的歌,孩子的天真无邪往往能让人感动,而孩子们的歌则充满着天真,纯洁,美好的情感在其中,在楚雄彝族歌曲中,儿歌并不是很多。

(5)散歌

我所理解的散歌应该是想起来什么就唱什么,也就是即兴发挥,有点信天游的意思,散歌其实对人的考验很大,因为要即兴作出词来,立马就能找到合适的调子来搭配。

如我大伯(原楚雄州滇剧团演员梅兴华)所作歌曲

《连上情歌同妹行》

高枝高杆是高梁

细枝细叶是茴香

妹是后园茴香草

轻轻摇动满园香

小妹生得白又白

小哥生得有点黑

心想爱妹交朋友

又怕给妹染变色

2、器乐曲

楚雄州器乐曲有很多,有二胡曲,三弦曲,四弦曲,笛子曲,唢呐曲等等!如我曾经专门学过的《双柏过山调》

阿郎

小任意

这些日子哪里去么

阿郎花香告诉你

见不着你么心怪慌喂……

阿朗

小任意

想你想在心肝上么

阿朗花香告诉你

一副心肝么想烂完么......

3、歌舞曲

歌舞曲那就太多太多了,一般打跳时候大音箱里面都会放的那些就叫歌舞曲,比如说《高山顶上茶花开》《三月会》《歌唱丰收年》等等,如是彝族都会唱的这首《阿佬表你要来呢嘎》

阿老表阿老表

你要来尼嘎

你要来尼嘎

阿老表阿老表

你要来尼嘎

你要来尼嘎

不来就说不来的话

莫给小妹尼白等着

不来就说不来的话

莫给小妹尼白等着……

(三)彝剧

彝剧就我认为应该是把彝族文化和彝族歌舞浓缩到一个舞台上的剧种,彝剧所表演的节目都是一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而且很多已经演出过的彝剧非常的贴近彝族人的现实。在很多年以前,彝剧确实火了一把,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彝剧已经淡下去了,甚至很少能听到看到彝剧团的大的演出了,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我所知道的信息,从前楚雄州的三大艺术团:滇剧团、彝剧团、州歌舞团现在都很不景气,人员太少,没有演出机会等等情况出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从前我曾经看过一两场彝剧,广场或者舞台演出效果都很好,都能让观看的人不虚此行,在开心笑的同时,也能得到收获。楚雄州彝剧的代表作是《半夜羊叫》,其他主要剧目有《曼嫫与玛若》、《四十姨娘正年轻》、《真假乡长》、《掌火人》等。彝剧是楚雄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应该是彝族人自己的骄傲,而且十多年前彝剧红火的时候,一些剧目如《闹店》等曾经获得国家级奖项,但是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影响力也越来越小,新创造的剧目也越来越少,如此这样发展下去,则彝剧将走上一条不归路。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大力的发展它,保护它,珍爱它。[①]

彝剧的剧目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有趣的事,然后经过艺术加工表现在大众面前,首先起到的是娱乐作用,同时还有了教育意义。因为贴近身边的人,因为贴近群众,所以从前彝剧在楚雄演出的时候,总能得到阵阵的好评,记得我小时候文工团或者彝剧团下乡演彝剧的时候,舞台周围是人山人海,还因此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是随着VCD\DVD,电视机等家电的普及,彝剧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如今更是电脑时代,再加上彝剧演出质量下降等原因,可以说是风光不再了。

彝剧表演的肢体语言同样来源于生活,把彝族人的肢体语言经过加工,然后通过演员表现出来,这样,彝族人看着就多了很多的亲切感。唱腔方面也很简单,一般就是几个演员之间互相对唱,几句不定,然后把整个故事有逻辑,并且通俗易懂的表现在观众面前。

(四)传统表演艺术

除了上述代表性的传统表演艺术外,楚雄彝族还数不清的绝活,如《姚安花灯》,在云南曾经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不过那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姚安花灯》曾经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演出队也曾经下乡为老百姓奉献过不少的演出,带给人们很多的快乐。在其火爆的时候,演出团队大概超过100多支。如姚安花灯剧团,早在1956年就建立,至今已经演出1000多个花灯剧目了。小时候在农村,大多数人家里面都会有一个录音机,很多人家都有至少一两盘花灯磁带,如今,磁带已经不多见了,而花灯好像也不再如过去那样红火了。

--------------------------------------------------------------------------------

[①]彝剧部分材料参考百度百科《彝剧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51.htm,但所有文字为自己组织。

 

现在的音像店中充斥着各种碟片,而面对农村人的碟片很多都是粗制滥造,内容低俗,演员也长的怪模怪样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去买,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不仅想问:花灯,你还能回来吗?你的路还能走多长?除了花灯,不得不说的是双柏《老虎笙》,我看过《老虎笙》的表演现场,一群头上戴着老虎头套的人,披着蓑衣,动作古朴,刚劲有力,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移动快速,动作凶猛而且神秘。彝族素有老虎崇拜,看过《老虎笙》表演后,对彝族老虎崇拜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还有其他诸如芦笙舞,三弦舞等都各有其特点,了解它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现场去观看。

三、楚雄彝族节庆

楚雄州的节庆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大多数节庆参与性强,参加人数多,节日能玩的东西也多,所以欢乐就多。五花八门的节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同胞爱玩,会玩,同时会调节自己生活的特性。通过节日,人与人之间加强了沟通,让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同时,丰富多彩的节日也在向外界展示着楚雄彝族丰富的民族文化。

(一)楚雄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

也许你会问,汉族最大的节日是什么?我会回答:“春节”。那么彝族呢?我会回答:“火把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最热闹,最盛大的一天。这个节日在楚雄不仅彝族过,一些汉族也过,和彝族也过春节是同样的道理。

火把节还有个名字,叫做星回节,早在1981年的时候,楚雄彝族自治州就确定了火把节为楚雄州境内的法定节日。从那一年开始,楚雄市都要举行欢庆火把节的活动。在过节前的准备阶段,楚雄城里就已经一片热闹了,各县上赶来过火把节的人很多,同时也有从外面慕名前来的客人,都是为了和彝族人一起享受火把节的疯狂和激情,从而体会彝族人的民族文化。在城内,密布着各种地摊店铺之类的交易场所,因为大量的聚集起来,那么生意自然就好做了,而楚雄城里面还举办各种活动,如广场表演,展览会等。而对于火把节而言,最美丽的自然是在晚上,到了晚上,城市中灯火通明,街上树上都有彩灯,而且人们点燃的火把照耀着这个美丽的城市,人山人海,自然就形成了火龙的形象,我曾经看过一幅火把节的夜晚图片,该图是从飞机上拍摄的俯视图,城市中灯火通明,火光让整个城市都变得富丽堂皇。[①]而在白天,在彝人古镇等地方,你能看到各种新鲜的节目,有对歌、舞蹈、摔跤等。更有情调的方法是直接找个彝族人家,和彝族人一起狂欢几天,喝上几天的米酒,则可以暂时忘记人生的烦恼了。

而关于火把节的传说有很多种,譬如有孟获被打得心服口服后对诸葛亮表示欢迎,于是点火欢迎诸葛亮的到来的说法;也有火烧松明楼的说法;还有是部落之间打战,在牛头上系上火把的一方大胜的说法。而楚雄地区的说法主要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天神叫了一个下人下凡来向彝族人收起租子,于是彝族人便和他决斗,决斗的方式是摔跤,在决斗中下人被彝族英雄活活的摔死。天神大发雷霆,于是就向人间撒下天虫,让天虫吞噬彝族人的庄稼,有惩罚彝族人的意思,如果庄稼被吞了,则彝族人将颗粒无收,将无法延续生活。在灾难面前,摔死天神下人的英雄想出了很聪明的办法,他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经过持续奋战,最终烧毁了天虫,庄稼有救了。从那以后,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于是在每年的农历6月24日,都要燃起火把,走向野外,祈求庄稼能够丰收。

目前,楚雄火把节每年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在这样一个经济时代,也为楚雄州产生了很多的经济效益,具体是多少我并没有查询,但楚雄州每年应该是卖火把都能卖很大一笔了。同时呢,这次盛会也创造了很多的贸易机会,并且通过这样群体性的活动,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让人们懂得如何更好的去生活等。同时,楚雄市对彝族火把节活动的举办非常尽心尽力,带领着彝族人和其他同胞一起迎接着国内外的八方来客,参加节庆的人数大约每年都大于10万。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州是美丽的!

(二)彝族姑娘展示美丽的节日——赛装节

“穿得好不好,跳出来比一比”,这是我从前不经意的听到的山歌歌词,我认为这句话用来形容彝族的赛装节则非常贴切了。赛装节也是彝族人的重要节日,特别是永仁、大姚等地都是每年都会举行。[②]

而赛装节的传说也很有意思,即在很久以前,彝族有两弟兄,是两个猎手,他们在打猎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适合生活的好地方,于是就告诉了自己的同胞们。同胞和他们一起去到这个地方,发下这里风景美丽,土地肥沃,于是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产,种上良田,过上了幸福美丽的生活。为了报答这两兄弟的功劳,彝族同胞们看他们两岁数都老大不小了,于是争着为他们说亲找对象,而很多姑娘也对两兄弟芳心暗许。但两兄弟都是人中龙凤,是寨子中的英雄,对一般女孩子怎么看得上眼。于是对乡亲们放出话来:“哪位女孩子最聪明,最灵巧,则我们就和她成亲。”姑娘们听到后,知道了两兄弟喜欢山上的花草树木,虫鸟等。于是,在农闲的时候就把各种虫鸟,花草形象染在自己的衣服上面。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姑娘们就穿上染过的美丽的衣服,集中到大山上,互相进行比较,让两兄弟来挑选。从那以后,每一年的正月十五,就成为了彝族人的赛装节。

节日这天清晨,姑娘们穿上自己准备好的颜色鲜艳的衣服,成群结队相约到赛装的指定地点。随后赛装节活动就开始了,各个村寨来的魅力姑娘们,开始表演节目,展示自己美丽的衣服以及美好的身段和舞姿。在活动期间,也是谈恋爱的好时光,小伙子们穿梭于姑娘中间,看到谁觉得钟意,便会上前搭讪,然后拿走姑娘跟前的刺绣,然后从树林中跑。如果这个姑娘对你毫无兴趣,则这段刺绣就当做慈善送给小伙子了,姑娘不做任何动作,小伙子有自知之明便会暗暗拖人将绣品送回。而如果姑娘也心动了,则会主动的追打着小伙子,一起进入树林中,这样,谈恋爱的氛围就被营造出来了。

如果你到彝族的赛装节上去游玩,则你会获得很好的视觉、听觉享受。赛装节上,穿着各种颜色服饰的姑娘们翩翩起舞,和自然巧妙结合。而衣服上的每一个图案,帽子上的每一朵花,以及挎包,鞋子,鞋垫上的每一种装饰,都会让你惊叹彝族姑娘的心灵手巧。

而目前赛装节估计是加入了包装因素,所以赛装节中有的姑娘穿得服装不是自己亲手做的了,而是民族服装店批量加工出来了。机械化下制作出来的东西,可能多了些工整,却少了些灵气,我对这一情况有看法,但是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

(三)纪念美丽的姑娘咪依鲁的节日——大姚插花节

在我的家乡大姚,我从小就听人说过一个关于美丽姑娘的故事,这个姑娘叫做咪依鲁。咪依鲁的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大姚昙华山上有个姑娘叫做咪依鲁,咪依鲁勤劳善良,美丽而又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一次,她在大山上放羊,遇到了凶猛大豺狼,豺狼扑向了咪依鲁的羊群,咪依鲁自己也危在旦夕。在这个关键时刻,和很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片段中描述的一样,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艺高人胆大的人,这个人是个猎手,名叫朝列诺,朝列诺弯弓搭箭,射杀了豺狼,拯救了咪依鲁,同时从山上采来了白色的杜鹃花,并且将鲜花插在了姑娘的头上,这样两人就坠入了爱河。当时,昙华山有一个凶残的土司,平时生活糜烂,荒淫无度,其人向外界撒谎,说

--------------------------------------------------------------------------------

[①]火把节部分资料参照陈曦著.云南26个民族的经典节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4—7

[②]赛装节部分资料参照陈曦著.云南26个民族的经典节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9

但所有文字都为自己组织

自己在家中修了一座“天仙园”,请仙女来绣花,需要向各个村寨选择美丽的姑娘作为她的侍女。结果呢,很多无辜的女孩子因此而失去了少女的纯洁、天真,造了土司的毒手。咪依鲁知道这件事后,决定消灭土司。于是,在二月初八这天早上,咪依鲁戴上了内含剧毒的鲜花,告知土司,自己将嫁给他。土司见到美丽的姑娘后,高兴得找不到北,忘乎所以,失去了防备。咪依鲁找到机会,将花偷偷放入酒中,和土司一起喝下,坏人土司喝下酒后,立即就死了。而我们美丽的姑娘,我们的咪依鲁也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他的男友朝列诺听到自己的恋人独自前往天仙园后,立即带上弓箭等装备赶来,但是一切都已经迟了。她看到了姑娘的尸体,于是抱着尸体痛苦,泪干了,便流出了血泪。鲜血染红了漫山遍野的白色杜鹃花。从那以后,红色杜鹃花被彝族人看成是爱情的象征。

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美丽的姑娘,每年二月八的时候,都会采来红色的马缨花,插于门头,拴在牛羊的角上,马缨花代表着幸福吉祥。

到这一天,人们穿上美丽的衣服,头上插满鲜花,带上吃的,来到山顶上聚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相送对祝福,展望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样,青年男女们也会选择在这一天寻找对象,谈情说爱,互相赠送礼物,传达感情。

大姚插花节历史悠久,具体产生年代甚至无法考据。但是,这个节日每一年都如期举行,吸引着大量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前来观光。活动情况虽然不如火把节那般宏大,有知名度,但很多人都会被这个故事感动!

(四)其他节庆

楚雄州彝族节庆众多,其它的还有如:三月三花会、三月会、跳虎节、马樱花节、杨梅节、秋会等。

四、楚雄彝族传统手工艺术

曾经到过楚雄州彝族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看到了很多的本民族的手工艺品。比如说人类祖先使用过的骨针,以及其它出土的用石头打磨,用骨头做成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身上的首饰,坠子等装饰品。虽然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非常土,并且没有光泽,和今天大街上琳琅满目的或低价或高价的装饰品,无论从外观或技术上,都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依照我看来,如果你欣赏一件古老的艺术品,应该是结合这件艺术品所在的生活年代和背景来看,才能看出它的出彩之处。如果不带着这样的背景去欣赏,带着它背后的故事去欣赏,那么客观点的说,就不用去博物馆,去了以后,能看到的或许就像有些人说的只有一堆破铜烂铁。在实地调查中,我观赏了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这里出土的铜鼓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铜鼓两边的花纹和青铜制造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四、楚雄彝族传统手工艺术

彝族人的民间工艺美术并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变迁生产发展中,吸取了众多周边兄弟民族的制造方法技艺,同时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具有彝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其中,雕刻、漆器、和彝族剪纸、绘画最为典型。

(一)楚雄彝族服饰工艺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服饰是区分民族之间的差别的一个很好的标志,因为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因为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自己的服饰系列。我们也可以通过服饰这个渠道去了解彝族人的性格,审美观点,乃至思维方法等。

楚雄州的服饰有多少种,其实依我看来,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数目,因为楚雄地区彝族支系太多的缘故。支系与支系之间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些微小区别的地方你根本就无法形容得出,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能够真正区分出来的彝族服饰就差不多有几十种。本着归纳整合的原则,我对彝族服饰的共同点作出一些简单的归纳。譬如说彝族男子的服饰,一般上衣都是黑色或者白色,偶尔也有蓝色,并且上衣的纽扣或者衣角上都会有刺绣、花纹等。领间开叉,一般从右边开襟,纽扣一般不用现在生产出来的塑料工艺产品,而是用线勾出一个纽扣。说到裤子,则彝族男子的裤子一般都很宽大,多为黑色,形状有点像春晚中小沈阳穿跑偏的七分裤,这也便于彝族人在跳舞的时候更施展得开。帽子有包头,有鸡冠帽等。女子服饰总体而言,要比男子的丰富得多,具体区别就是花纹和颜色上的搭配。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彝族服饰也有了一些细微的改变,比如说布料选择不再用麻布和手工做的布料,而是用工艺生产出来的布料去做衣服。甚至出现了许多专门生产民族服装的工厂或者作坊,其生产的流水线和生产平时一般的衣服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成本要高一些,加的东西多一些,工艺水平复杂一点而已。说到服饰,我还不得不说一件东西,那就是羊皮,在稍微落后的真正彝族地区,差不多每个彝族人都有一张披的羊皮,在农村,彝族人不得不辛劳的干活。经常要做一些搬东西抬东西等类的工作,而披上羊皮,即可以当做衣服来穿,在劳动如背东西的时候,背上就有一层厚厚的保护膜,防止了刮伤皮肤。而且羊皮很牢,一般都能穿上很多年,不用洗。说白了,这种类型的衣服就是为了劳动而诞生的。在楚雄一些汉族地区,有一些汉族人见到彝族人会这样说“罗罗,罗罗,羊皮挂耳朵”,这句话有明显的调侃甚至是看不起的意思,但是,从这里看出,彝族的羊皮文化是很普遍的。

在楚雄的一些县,彝族人的服饰还是很漂亮,很富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说南华、双柏等县,女装一般外套都是清一色的黑色小坎肩,中间有带子做围腰,裤子则为宽大型。一般都在衣服裤子围腰的边角上加上一些花纹或者图画,但主要以腰带上的图案最为明显。当然还会在耳朵上带上耳环,帽子上饰上金银等。男子的上衣则一般是一件披衣,在穿着的时候可以扣起扣子,也可以披着。少年人衣服上的花纹鲜艳,青年或者老年人的则相对严肃一些,裤子则为宽松的长裤。

而在大姚、姚安等县,女性的衣服颜色相对来说有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特点。多为红色上衣,腰带多为蓝色,头上带的有帽子,也有帕子,整体给人感觉就是颜色搭配多样,饰品如耳环,坠子等饰品很多。这一款式的服饰和其它县的服饰相比,就是色彩鲜艳,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给人的感觉过于花哨,会有大红大绿,过于民俗化。

还有其它地方的服饰也多彩多样,但是用笔墨无法一一说清楚。

(二)彝族剪纸绘画

在彝族地区,一些人家的窗户上会贴着各种自己制作出来的窗花和绘画,这些剪纸刀法工整,一板一拍,绝不杂乱无章,而绘画也是笔法细腻。其形状一般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客观上分析,我见到过的众多剪纸绘画中,彝族人的剪纸绘画并算不上上乘之作,这和彝族的生产力发展以及文化水平素质是有关连。现在在昙华山的一些老人,连当地都没有出去过,只是会讲彝语,这说明彝族人的发展和发达地区还有一些距离。但是就我本人认为,社会需要艺术品,但同样需要贴近生活,装点生活的一般性作品,而彝族的剪纸绘画,彝族人家大多数都会一点,在那些没有电脑,没有博物馆的贫穷地区,彝族简单的绘画剪纸艺术能够让辛勤的彝族人在空闲之余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喜悦,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三)楚雄彝族漆器

我有一套彝族的漆器,上面用黄色为底色,再在其中插入一些黑色的花纹,底部是一个月亮,整套杯子都透露着一种华贵的气息。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看出,彝族漆器的图案应用同样贴近生活,所绘画的底纹只是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的东西,如太阳,月亮,虫鱼鸟兽,植物等。而不是像有些国产加工的漆器,动不动就搞首《兰亭序》《清明上河图》等名品在上面。就我所知道的彝族漆器应该有诸如以下的特点。1、绘图简单。如上所说,彝族人喜欢与自然为伍,所以思想中更多的是关于自然的东西,而且是一些简单的如动物、植物、自然、生产生活等类的东西,在绘图中也就自然的表现了出口来。2、颜色对比强烈。因为彝族人的骨子里面,对一些颜色非常敏感。比如说黑色,还有红色,也有黄色,彝族漆器的主色主要也一般由红、黑、黄三色,三种颜色互相交融,然后在漆器表面自然的融合,再加上一些底纹做辅助。3、造型优美,彝族漆器造型一般都很好看,再配以花纹,看上去就很美了。它花纹可不是简单的随便拼凑,或者杂乱无章天马星空的涂鸦。而是和造型结合起来,有章法的进行构思设计,其成品才能够匀称不乱。

(四)其它传统手工艺

除此之外,楚雄彝族传统手工艺艺术还可以延伸到刺绣、银饰、雕刻等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手工艺术逐渐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了。

五、与自然宇宙有关的知识和实践

一代一代的彝族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提高着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能力,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摸索,从而得到一些关于这个世界潜在的规律,并且应用自己的智慧,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从而创造出许多能让彝族人过得更好,繁衍的更旺盛,生活得更方便的方式。如彝族历法中的太阳历,彝医,以及一系列的生产活动等。

(一)天文历法

世界上的历法有数不清种,但是总体来说可以这样分类,即太阳历、还有太阴历以及阴阳历三种。所谓太阳历应该是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来计算时间,来分出季节。而太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运动规律来计算时间,划分季节的。

彝族最伟大的历法就是彝族十月太阳历,据专家考据,这一部历法最早的使用年代是在秦朝的末期,汉朝初年,起源于夏朝时候的西羌文明。

彝族太阳历是如何划分季节的?这个话题我经常和我朋友们说起,说完以后他们都认为神奇。它将一年分成了十个月(汉族的是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是整齐的36天,如此十个月就过了360天,而剩下的5、6天就用来过年。用这样的分法,每个月都很整齐,都是36天,不用像我们使用的公历一样还要看下大月还是小月,有没有31号,通常每年都是365天,遇到瑞年的时候为366天,这样四年平均算下来,每一年的天数就为365.25天,这一数据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和回归的数值有着惊人的重合。这样的历法,放在古时候,只能说是一种伟大的发明,一种超前的科学。据查询,彝族十月太阳历不仅仅是彝族在用,该历法曾经通用于云南的彝族、白族和哈尼族等地区。任何科学性的成果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也是以物候历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后形成的。如彝族的谚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布谷鸟叫,应该下田种地了,听到乌鸦叫,那天就要变冷了。还有在《西南彝志》中有记载:树木开花时,就叫春三月;树木花谢时,就叫夏三月;树果成熟时,就叫秋三月;树叶枯降时,就叫冬三月。”这些都是用物侯来判断季节的简单方法。

当人类不断进步,当人们把好奇投向了天空的时候,总会得到很多预想不到的收获。一些地方的彝族观察太阳的方位来定季节。而一些则把目光放到了星座上,如通过观看北斗星的斗柄来判断季节。

彝族十月太阳历史使用十二属相来轮回纪日的,一个属相周为十二天,轮回三次为一个月,轮回三十次则有一年了。也就是每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有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余下来的几天,彝族人们就可以欢天喜地过大年了。

彝族十月历法共分为五个季度,每个季度是以五行(铜、木、水、火、土)要素为名称,再配上公、母区分各个月,一月份是土公,二月份则是土母,三月份是铜公,四月份是铜母,五月份是水公,十月份是火母。每季度两个月,单月是公,到双月则是母。五个季度代表着太阳运行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由这里也不难看出,太阳历中间蕴含着无形思想。[①]

在楚雄市郊,有一个太阳历公园,这个公园中的太阳历柱子可以说是楚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高的耸立,顶端一个太阳的形状,楚雄因为此而增色不少,通过这个历法的存在,我们不难看出,彝族人的祖先有着很高的智慧。

(二)彝医

现在的社会,人们看病主要是看西医和中医,至于民族医药除了藏药还比较有市场外,其它民族的民族医药都已经没有了突出的竞争优势了,现在包括彝族人生病了,哪里还能找到什么彝医,都往大医院里面赶呢。但是民族医药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下来的治病救人的方法,是人类实践得到的重要经验。而且有很多民族医药具有神秘感,能治愈很多疑难杂症,所以,我认为,民族医药现在没有多少市场。但是我们仍然要将其保护起来,因为他是多少先人智慧的结晶啊!在我印象中,我所了解的彝医就是能够开一些小方子,大多解决的问题都是平时生活中碰到的小病痛,如感冒,治外伤等。俗话也就叫土方子,而彝医的形象也就只是在崇山峻岭中背着一个小药箱,采采草药,给别人治治小伤而已。但当我进一步查询资料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彝族民族医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甚至是一些医学哲学。比如说,彝族认为世间上的所有事物都分有清和浊二气,所有东西都来源于这两股气。这和阴阳学说有共通之处,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思想。因此彝医治病的纲领都是围绕着这个哲学来展开的。同时我还了解到,彝医不但强调治病,而且也重视预防。在治疗方法上分为治内法和治外法。治内法主要有口服各种草药汤,治外则很多,如最有用的拔火罐,推拿按摩,针灸等等。

同样彝族先民们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着丰富的经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医疗的文献,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譬如楚雄州的《双柏彝医书》,该书据说是成书于明朝,故又可称之为《明代彝医书》,成书后,被后代多次抄录,传播。全书共有大约5000字,记录了56个病种。87个处方,324味药物。对诸如感冒、中毒、扯疯等民间常见疾病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等。[2]《双柏彝医书》是楚雄州彝族人骄傲,是彝族人的财宝。

(三)生产活动

如今的彝族生产生活方式在保持自己特色的情况下,大多已经和汉族相同,彝族曾经的狩猎、捕鱼、农耕等生产活动也已经改变。我们无法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我们只能从一些遗留下来的风俗如“猎神节”等节日、生活遗址、遗迹、以及历史记载等去发现,彝族曾经经历过游牧、狩猎、捕鱼、农耕等生产活动。

--------------------------------------------------------------------------------

[①]彝族太阳历划分季度等数据源于引于百度百科《彝族十月太阳历》

[2]源于文章《民族医药—彝医—彝族医药简史》

 

第二章  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就目前看来,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来看,更多的是来自于政府行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楚雄州自1997年以来,逐步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调查命名阶段

调查命名阶段大概从1997年到2002年,从1997年开始,至1999年楚雄州政府相关的部门就已经开始在全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而活动的重点主要是调查彝族民间美走访术和走访民间艺人并且收集相关资料。当然效果显著,在此期间,共完成了对100多个艺人的调查采访,并且搜集到作品以及资料150多份,上报了传承人30多个。[①]到2002年,楚雄州获得省一级命名的艺人达到45个。而且收集到了很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图像等等。由此也不难看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常多的,但是纵观整个楚雄州,拥有绝活,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大多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不能更好的把自己所拥有的技艺展示给更多的人,也没有条件去把技艺传授给下一代,每天都在为着生活奔波劳作。我想楚雄是不是也能像60年代的日本或韩国那样,推出一批“人间国宝”,并给这些国宝提供相对富裕的生活,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展示的舞台,让这些后继无人的东西传承下去。保护了他们,还应该培养一些有志于传承这些东西,愿意学习这些东西的年轻人,去学习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知识以及技能。

(二)普查阶段

自2003年开始,楚雄州就开始了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来省、州、市、的名录,这一次规模比前两年的就大得多,无数的工作人员,研究者下到地方上,走村窜寨,四处拜访艺人,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项目,并且正对这些项目的特征,提出了一些正对性的建议。同时将搜索到的资料建立档案,建立保护名录。或许有的人认为这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但就我看来,这说明政府开始重视这件事情,并且展开了行动。通过这样的行动,首先摸清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为日后的工作展开提供了材料和依据。同时在走村窜寨的过程中,加深了调查者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而且还对村寨的民众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政府行为也是最有效的,但是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政府循序渐进,有条理,有思路,有计划地去开展工作。

(三)省一级的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现在为止,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10个。其中口头文学方面自然有我前面讲述到得《查姆》和《阿鲁举热》,戏剧类则有《姚安花灯》和《彝剧》,曲艺类的有大姚的《彝族梅葛》,工艺类的有《镇南月琴制作》,习俗有《火把节》保护区有官屯乡马游坪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传统文化之乡有,双柏彝族老虎笙之乡,牟定左脚舞之乡。通过申报省一级的遗产名录,使楚雄州这些最能体现楚雄彝族自治州风貌的非物质文化得到认可,从而使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得到一些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

(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经过积极的申报以及非物质文化自身的魅力,楚雄彝族火把节进入了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的时间是在2006年6月份。而进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九个,它们分别是《彝族梅葛》《彝族左脚舞》《彝族老虎笙》《彝族酒歌》《姚安坝子腔》《查姆》《姚安花灯》《元谋花灯》《彝剧》就项,通过申报国家级遗产名录这一途径,让彝州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时,结合有些项目的比较,我们就知道应该重点保护哪些了,比如说姚安花灯,最近几年演出已经越来越少了,知名度在楚雄境内也越来越低了。

二、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行为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楚雄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楚雄州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积累,有着浓厚的根基。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断绝了,没有传人了,那它就消失了,很多年以后,估计没有人知道还有这样的东西存在过。如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作资源的话,那它和矿场一样同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目前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止一项或者两项,而是很多很多,所以我们必须要扭转思路,引起警觉,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①]本节中数据部分源于楚雄州人民政府网http://www.cxz.gov.cn

 

(一)对其认识不充分,保护欠缺

这个是有一定的原因,因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实在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这无形中增加了保护工作中的难度。再加上从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并不热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薄弱,甚至到现在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情况,存在地区,存在种类,存在数量,以及发展状况等情况,仍然是云里雾里,缺乏着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调查。同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都缺乏,他们不知道“一个民族的口头和无形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一个中断了历史记忆的民族不会有辉煌的未来,一个丢失了记忆的民族也不会有美好的将来。”[①]延伸到整个国家,国家能否富强,能否快速的向前发展,除了急速的发展经济以外,还应该处理好现在与过去的关系,即现在的东西和过去的遗产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则国家文化才不至于走向极端。在楚雄实地调查中真实的发现有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消失,但是在不断的走着下坡路,按这样的走法的话,那最后的结果就是走到坡脚,然后跌进水潭,消失不见。如前面讲过的彝剧,那是真正的传统了,1947年就在大姚编演过节目,1956年则正式成立了演出班子,但是到目前为止,早期的演出队早就没有了,新的演出队少之又少,就算有,那班子的演出水平也很低下,基本上倒腾不出什么新的创意来,前景实在让人担忧。

(二)思维观念无法紧跟时代,资金技术也缺乏

二是因为楚雄地处云南边疆,很多世界乃至国家先进的思维观念无法快速传达到这个地方,人们的视野相对狭窄,所以在非物质文化保护观念上没有警觉。其次是资金和技术相对时很缺乏的,因为这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和利用。如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或者资金缺乏,一些小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企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自生自灭。同时许多民众根本就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物,故没有保护的意识,这许许多多的原因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譬如,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快,很多群体性的能体现彝族风格的节日,参加的人越来越少,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知名度也不断消失。比如楚雄一些节日“猎神节”“尝新节”“鬼节”等传统节日冷清无比。原来跳脚的大场院,堆满了垃圾,原来的那些活跃的空气也仿佛变得死气沉沉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上去很美,但其实早已经变成了四不像。还有一些纯粹追求经济效果的商人,打着振兴民族文化的旗号,将民族文化进行一些莫名其妙,毫无道理,甚至是低俗的包装,这样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变成了现代文化的牺牲品。

(三)对传承人保护不够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重视都不够,楚雄彝族自治州有很多口传的文化遗产也正在不断的消失,政府虽然列出了一些传承人,并给予一些微薄的生活上帮助,但传承人的培养却没有多大收效,没有一种力能让年轻人来做这样的事。这样,导致了太多的传统技艺被淹没,很多资料被遗弃。经调查,楚雄州能唱《梅葛》的人越来越少,学习的人更是没有,而且能唱此史诗大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赚钱这一活动将会在个人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口传文学这种既不能赚钱,而且还难学的东西将会离开我们。又如,在昙华发现的彝族先民十八月太阳历,比玛雅人的历法还要早5000年,而掌握这个历法的毕摩已经过世很久了。有些略懂的都已年迈,可以说没有传承人了。

(四)保护过于单一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楚雄州,乃至在整个云南省,所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有两个过程。一是先摸清情况,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进行归档,然后圈起来开开会,谈谈话,进行一些调查,然后写出书面报告,提出一些建议,保护的过程基本就完成了。二是把圈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出项目,往上报,这个程序也就完了。这样算来,也就起到了个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的作用。

--------------------------------------------------------------------------------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任田青的话

 

第三章  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路

楚雄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人的财富,甚至可以说是彝族人的精神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可以见证我们的民族在过去有过怎样的生存空间,同时在现代社会,也是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员。因此,正确的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楚雄州而言,是关乎于发展的大事。而现今,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非常不容乐观,但我们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宝贵的财富从我们身边流逝。因此,加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就像一首歌里面唱的,我们应该留住我们的根,同时留也住我们的记忆,留住我们先民留下的痕迹。

一、保护的总体战略

楚雄州是历史文化遗产大州,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是重视楚雄州自己的发展,乃至彝族的发展。故非物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国家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①]

二、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就目前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并未深入到民间,社会参与力量非常薄弱,故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参与,共同做出长远规划,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我们知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该做什么,做的事情是否符合原则。而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到最终的结果需要讲求实效,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只有出效果,出成绩,我们才知道是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作用。[②]

三、保护方法

(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群众生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状态应该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到群众生活当中而不是搜集一大堆没多少使用价值的资料,然后放进图书馆中,就说保护工作完成了。比如说彝族歌舞,如果所有人都不跳这个舞了,而保护仅仅只是把演出的方法、演出的过程做成报告,然后放进图书馆,接着向大家宣布这就是伟大的保护工程,那就等于没做任何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经过生活的启发和洗礼,才创造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能够打动人的东西。如彝族的左脚舞,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大到在楚雄市区的广场上,小到在最偏僻的山村,都有人在跳着这项群众性的舞蹈。这是谁逼迫它们去跳吗?是谁和他们说了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强制着他们去跳吗?没有。是因为人们是主动的,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项活动,同时这项活动也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下来,绝不是只把一些东西放进博物馆,此做法实为不妥,而应该从深层次去发掘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挖掘出它自身拥有的魅力,然后再用一种方式把它推广到民间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的对人民生活有用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自己创造和传承的,不是某个人能够创造,也并非某个组织能够左右的行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愿意自发参与的行为。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这块土壤,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能存活。楚雄有这么多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真正能大范围够融入人们生活的不过是左脚舞、火把节而已,难道其它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魅力了,难道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糟粕吗?所以我认为,楚雄人并不缺乏激情,每次我回到老家,晚上县城都有人在自发的组织着对歌,跳脚等活动,如果相关部门能够进行更好的引导,以及给予更好的活动环境,让非物质文化活动回归到群众中去,则一些濒临失传的活动得到延续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应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

彝族非物质文化被单独性的提出来研究,但是它绝对不是单一的,非物质文化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各种重工业轻工业产品也蔓延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如旅游开发商,为了通过旅游业来获得高额的报酬,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恣意的建造各种建筑,修建各种新兴娱乐场所,引进许多娱乐活动,同时还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变态扭曲的包装,不可否认,这样的活动为当地人带去了新的思想观念,带去了新的生活方式,也为当地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好的赚钱机会,能让当地的少数民族过上相对好得多的生活。但是却也带去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如改变了民族的民风民俗,让服饰、宗教、歌舞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破坏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商品经济面前不堪一击。所以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养育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园,也就是要保护好地方的民族文化。受现代社会影响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事,但是如果能够在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之间能够找到一个切入点,即起得了经济效益,又保护和宣传了民族非物质文化,这样的结果是最让人喜悦的。

-------------------------------------------------------------------------------

[①]云南省文化厅编.首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0

[②]云南省文化厅编.首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0

 

(三)需要有专业人员参与

彝族非物质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其中有一些内容,背后有着深奥的可以深究的东西,不是随便叫一两个人来说几句话,发几次言就能搞清楚的。而是需要真正的懂行的人,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考察,探寻,然后给出研究结论,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理论的保护思路方法指导。让别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保护它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如果不保护,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损失。而这一切是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业研究的人才能搞明白的。

(四)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那就必须要传承,但现在面临着的问题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不到下一代的接班人。没有接班人,那就意味着这一代完了,那整条线就段了。因此必须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曾经听父亲说过,他们年青的时候,他们很多人都喜欢二胡,而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全跑去学吉他了。因此我们要培养接班人,必须从娃娃抓起,可以从小就在课堂中追加一门地方课程,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加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地区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意义等等方法都可以。

(五)政府行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政府的任何行为,都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影响。当政府决定做一件事情时,现在的老百姓一般都会拥护的,所以政府应该起好带头作用。各级各地的相关部门都应该通力合作,互相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形成一套灵活的方案,从而让该工作能够有效率、有水平、有程序的运行起来。

四、保护措施

任何东西保护下来,如果只是让它放着,那么保护就没多大的意义,说白了,就是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去抢救了一堆没有意义的破铜烂铁,因此我认为在保护中,还需要加入一个词“开发”,当然要开发,需要先保护好。对楚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开发,必须要列出一些具有合理化建议的措施。

(一)加强民众保护意识

如果你去到彝区,随便叫一个陌生人过来,问他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东西吗?他估计会说没有。其实得到这样的答案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人连生活都还没有奔小康,他操心够多了,那还管得着这些和自己丝毫无关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群众中来的,要保护它,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单干事不行也不会成功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简单易懂的告诉他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去保护它。甚至可以告诉他们如果不保护将有可能造成的危害。树立民众的危机感,只要思想工作和宣传做得到位,我相信决对能有效果。而对于楚雄彝族地区,我想我们的同胞一定会支持的,因为是保护我们民族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另外,还得应该从年青人着手,因为年青人在不久后将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年青人有闯劲,能很快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从而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奠定一些基础,让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用像现在这样的吃力。

(二)保护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者普遍都赞成的一个观点就是保护传承人,因为可以这样说,文化的传承比较起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来说,要艰难得多。因为上面说过有一种保护叫做没有多少作用的保护,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送进博物馆,这也是保护。但是传承则不同,传承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这个东西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因为一般呼吁社会保护的东西,都是像大熊猫一样稀有乃至要灭绝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客观的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再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不伦不类,比如说家里面遇到了难题,你不可能去叫一个穿着怪异衣服,念着你听不懂的话的毕摩来祈求天神吧?如果这样做了,那大家估计你还在搞封建迷信呢!所以像毕摩这样的人,要学习他们的东西也绝非一天两天,叫一个年青人去整天学习一些让人觉得很奇怪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对自己人生发展没有多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没有人愿意去传承,去做接班人了。

但是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看似无用,却又纪录着多少东西,深藏着多少内涵的东西从地球上消失吗?我想一定会有办法的!所有东西到最后都要落实到人身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必须要保护传承人。就我自己个人想法,我认为其实要保护传承人其实也不是太难的事,年轻人要的是前途,要的是工资。那就把濒危文化的传承人叫拢在一起,叫他们教授年轻人。而如果年轻都不愿学,那就直接成立一个事业单位,这个单位主要工作就是和传承人学习,学会了以后做传承人,教授下一批人员。这样别说没人学,立马就会有很多大学生来竞争这个岗位的。另外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对身怀绝技者应该给予尊重和一定的待遇。我曾经听人说过一个故事,说是在楚雄永仁县,有一个彝族儿女叫做李琼珍,她就是一个手工刺绣的“传承人”,她刺出来的产品不仅仅是自产自销在本地,邻近县份的人也会向她订货,而且还有许多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单位前来订购,竟然达到供不应求的状况,求绣出来的东西远销到美国、日本等地。因为有了这个氛围,有了这样的发展机会和前途,不用去找接班人了,她身边的亲人如女儿孙女等都跟着她学刺绣。目前她差不多有20多个徒弟,连重孙辈的小孩子都开始和她学习了。现在,她带出来的很多人都成了刺绣的高手,他们绣出来的绣品,图案、装饰、纹样,都属上乘,自然能够吸引客户。像这样的例子不是很多,“传承人”利用自己的技艺和渠道,用事实明显的告诉别人,这项技能的价值,这样,她自己有了很好的生活收入,同时还带出了这么多的接班人。她这样的模式值得很多的人去思考,结合我们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的问题,是否能为培养接班人相处一条路子或者模版?

(三)关于开发

在我的想法中,我一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而且还要让它的价值得到体现,那才能说明这个东西起到了它该有的作用。人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只是把它放在博物馆中,和我们的现实完全脱离的话,那它就是一堆没有用处的废物,当然我们也可以美其名曰“遗产”。

而如果我们能把“遗产”用搞活了,变成了资源,那么我们会得到很多的收获,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得到宣传和推广,如果知名度高了,那就会有无数的人争着来保护它。当然,我前面也说过,有很多人把非物质文化包装成了四不像,那就不是在保护,而是在糟蹋了。我认为,包装完全可以,但是一定要记住两个字“合理”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就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人文资源,既然是资源,则可以把其结合到生活中,进行开发。在开发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合理,必须在原汁原味的遗产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中找到一个合理的点,绝对不能越位或者把其包装得四不像。这样,少数民族地区就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上的优势进行发挥,从而让它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形成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楚雄州近年来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打出了很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平牌,如彝人古镇、禄丰恐龙馆、元谋土林等,在这些场所中有大量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展示的舞台,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这些旅游景点招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四)增加知名度,创造经济效益

现在传媒的力量,大得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像楚雄民族文化如此丰富的地区,差的不是实力,差的只是知名度,而在当今社会,要想提高知名度,还真的需要依靠传媒来做大量的宣传。可以通过各种会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形式的参与增加知名度;另楚雄人完全可以利用本地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有可行性的项目,开放思维,招商引资。同时为投资者制造政策和其它一些支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它的价值,把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企业产品等提高知名度,任何一样东西,知道的人多了,它就不会灭绝了,此为不变的真理。除了火把节这样的有知名度的节日之外,楚雄彝族完全可以依托火把节,加大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如《彝族梅葛》、传统戏剧大姚《彝剧》、元谋《花灯》、姚安《花灯》;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武定《彝族酒歌》;传统舞蹈双柏《彝族老虎笙》、牟定《彝族左脚舞》等群众性表演的展示。甚至可以把这些搬上大舞台,现在搬上舞台的,仅仅是彝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一小部分,楚雄应该在内容上进一步挖掘,不断丰富,同时也尝试更多的艺术形式,如影视剧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让楚雄的发展更快,知名度更高。

(五)加大经费的投入

人认为这是所有点中最重要的一条,任何东西如果运行不起来,那么

任何说法都是空谈,而现代社会要运营任何事情,其中都有重要一环,那就是经济。因此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那就是政府需要更加重视这一事情,重视了,则自然能加大经费投入。非物质文化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楚雄彝族性格的东西之一,因为有了这些文化表现,才体现出楚雄彝族的性格,所以加大经费投入,其实从另外一个面来说,应该也是发展楚雄的一个要素。就目前而言,楚雄州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并不好,我曾经听一个老艺人说过,有一些从外省来的人,拍摄了老艺人的表演过程,把歌词,舞姿都录播下来。没想到,过段时间,出现了被包装过的光碟,而且包装后的内容非常低俗,老艺人说,这简直就是在糟蹋我们的彝族文化啊!

(六)整体保护重要生态区

在楚雄州,有很多的传统的原始的彝族生态区,如大姚桂花、三台、昙华等地都有彝族文化自然村,必须对这些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生态区,进行重点的保护,尽量保护它原有的文化精髓,多一些合理利用,少一些人为破坏,多一些提高,少一些糟蹋。我曾经去过很多彝族地区(如大姚三台,昙华,姚安山区),目前有一些地区的彝族人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状态,他们自给自足,对生活并无太多的奢求,对社会也并无太多的批判,他们过着清苦的日子。我去到这些地方,第一感觉就是很落后,但相处以后,发现他们是多么的淳朴和安祥啊。对这些地方,应该进行整体保护,减少人为的负面的破坏。

(七)职责明确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情上,不是一个单位就能做的,而是需要很多部门之间能够互相配合,明白自己的职责,明确任务,然后各部门之间协同来完成每一个项目。

总而言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此丰富,有一天将会登上世界民族舞台,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任重而道远。 四 结语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起得和经济同步的发展,特别是形成品牌的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并不多,而回望国内,到处都充斥着美国的电影大片、韩国的网络游戏、日本的漫画等等,这就要求国人们必须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在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或古老、或时尚、或激情、或幽静、或神秘者皆有之,彝州是美丽的。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寂寞山谷中的野百合一样静静的经历着自己的春天,甚至有的已经慢慢淡出生活,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我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在原生态和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切入点,通过这样的切入点,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在今天,并且传承下去,当然这个过程困难重重。

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把彝族元素和现代摇滚结合起来的乐队,这个乐队叫做“山人乐队”,我看了以后,非常的感动,是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载体把我们闪亮的非物质文化宣扬出去。

我对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多的了解,乃至我深深的喜欢着这片土地,我自己也经常沉浸彝族歌舞海洋中,被其深深感动。

 

后记

楚雄州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因为如此,才使楚雄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身为一个楚雄人,我为有这样的家乡感到自豪。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背景下,目前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去完善。本篇论文在导师的指导和关怀下完成,作为一名研究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楚雄乃至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看完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我在想,彝族非物质文化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宣传出去吗?让世界认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我们该怎样去寻找一种渠道啊?

我会努力!努力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

[2]孙克勤编.遗产保护与开发[G].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楚雄彝族辞典编委会.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辞典[G].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4]云南省文化厅编著.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G].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刘广玉编著.中国民俗风情[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6]树枫主编.西部民族风情千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87-99

[7]陈曦著.云南26个民族的经典节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云南省文化厅编.首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9]肖惠华编著.中国彝族酒歌.楚雄辑[G].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0]杨甫旺主编.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一辑[G].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

[11]康恩达,张晓勤,里跃.彝族图腾艺术作品选[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12]张瑛.西南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M].民族出版社,2005年(5)

[13]刘尧汉,卢央.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14]魏郅臻主编.彝族史料集[G].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10)

[15]普珍.彝文化和楚文化的关联[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7)

[16]方国瑜.彝族史稿[M].四川新华新印刷,1984年(3)

[17]戈隆阿弘.彝族古代史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5):234-244

[18]陈长友主编.彝族指路丛书[M].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3)

[19]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云南楚雄民族民间音乐[G].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20]李绍明,冯敏.彝族[M].民族出版社,2004年(12)

[21]云南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编.彝族文化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2]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

[2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6)

[24]高增伟,卢晓.旅游资源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2)

[25]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6]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赖良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7]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吴必虎.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9]余达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M].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期

[30]郭大烈.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