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健康咨询师待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50:24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伍先康

 

     在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在人们心态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讲实用价值的时代,《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越来越边缘化。报载北京大学五十院系现在只有两个院系把它继续作为必修课,其他院系都把它改为选修课,学分也由四个降为两个。这一改的结果使得原来近百人的课堂变为只有十几、二十几人。北京大学尚且如此,其他院校的情况可想而知。我们学校虽然把它定为必修课,但仅有三十六个课时,相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远不够的。从学生们的态度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被边缘化。我们常看到《大学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课,成为各专业课的习题课,甚至成了养神小憩课。

这样状况所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的学生语言苍白粗俗,“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受到追捧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的学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语病连连,苏步清先生说过,他最痛苦的事是给他的硕士生修改论文的错字、标点和病句。任继愈先生20059月份也在《光明日报》撰文说: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文库、收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博士生论文,读后却发现了不少论文语法不通,标点不对……可以看出近十年博士生论文的质量下降。甚至某高校举办的诗词鉴赏背诵竞赛活动中,获第一名的竞是外国留学生。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当年西南联大出了那么多人才,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在后来写回文章,都提到大一国文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如杨振宁就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联大的大一国文必修科……给了我很多方面的文史知识。记得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苏步清先生曾说过:“我觉得学好语文是做一切学问的基础,如果不把语文学好,要学好数学、物理简直是不可能的。”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又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这些专家学者的说法,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这个重要性具体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语言是工具,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人们思维的工具,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工具,如果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就会使自己的生存发展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文学是人学,通过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作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这些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形象的反映,通过阅读学习,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确定自己的正确人生追求。

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它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应变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一方应具有某种专长,另一方面应当是个具有多方面才智的通才,善于理解人、团结人,同周围的各种要打交道,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对我们这种通才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古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在智力开发之外,提出开发情商,培养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是个人成才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8年开始,对一千五百二十八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十年的追踪研究。这些儿童后来百分之八十有所成就,百分之二十没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其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很好地起到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兴趣、情绪多方面。意志是非智因素的一个方面。意志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优秀人物、英雄人物、成功人物的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坚定顽强、吃苦耐劳,坚毅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对们他将来发展无疑是有极大作用。

通过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史、文明进步史,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对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当然具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学生的审美能力,说老实话现在不少年轻人是美丑不分,是非不分的。

通过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激发我们的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法国著名的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着力地表现了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的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通过对法国语的热爱体现出来的。都德在文说了这一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祖国语言,本民族语言的作用是多么巨大啊。

也正是《大学语文》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而且当今教育越来越重综合素质,一个人一生也越难以从事一种职业,所以我们应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其实这门课程在国外是很受重视的。据《非常本科生——寻访哈佛和麻省理工的中国本科生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说:哈佛推崇在大学本科阶段实行“通才教育”。……所谓“通才教育 ”是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这种传统源自英国的大学。早期的英国大学(包括剑桥和牛津)都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重视人文教育而排斥专业化训练。学生在校时必须研习文学、修辞学、历史、哲学、艺术和数学等课程。……哈佛规定每个本科本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2门课,才能毕业。这32门课中,有8门“核心课程”是第一学年的必修课,学生可以在文学艺术、外国文化、历史、道德伦理数学领域里选。剩下的24门中有17门专业课,7门其他选修课。……哈佛的这一设置为许多大学所效仿,成为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主流课程设置体系。由此可见别人对“大学语文”这类课程的重视。《中国青年报》2005111日刊发的报道《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中写道:“学者沈睿介绍了他在美国看到的语文教育情况。美国各个大学都有写作课,专门给大一开,并要求每个学生都选。以他所在的葛底斯堡学院为例,专门的一年级写作课有十门,由十个教授开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我国自有现代高等教育以来,大一都是国文的,不管那个专业。前面提到的杨振宁的回忆可为证。直到上个世纪受苏联影响,拆并院系后才没有了国文的身影。因此我觉得学校应该重视这门课程,应该增加一些课时。

我在教学中的作法:

我们《大学语文》的课时很少,教学任务很重,但我在第一次上课时,总是要与学生务虚,谈谈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对培养人格,对培养爱国主义品质,对非智因素培养,对认识社会人情等等方面的重要性。以期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以期以此弥补我们课时不足的缺陷。同时还告诉他们汉语学习经热已在国际上兴起,以此激励他们。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务虚时所谈的重要性相结合,使学生确信其真。如结合《张中丞传后叙》的教学 ,联系作者生平,讲韩愈的正直、敢言直谏;屡遭打击贬谪,而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结合作品的讲读,讲张巡、南霁云、许远,抗击叛军,英勇无畏,爱国主义精神千古流芳。

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具体的内容讲一些文化知识,增强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到“拜”与“稽首”讲明“拜”是跪下弯腰低头行礼,“稽首”是礼之极,是跪下弯腰头叩地而行礼,以此明古礼等级森严;再如讲古人称呼、呼字、呼官职、呼排行而不直呼其名是尊重人的表现,是礼仪之邦的明证;再如结合现实中人们常读错的音来订正读音,蜀后之刘禅的“禅”字,很多人读“chán”,遇到它时,我就告诉学生,这个字容易读错,甚至赵忠祥也错读,然后结合古人起名、起字有相关性的原则。告诉他们应该读“shàn”,还告诉他们北京外国语学院编的《汉英词典》,就注为“shàn”,如果你做导游,带领外国人游三峡,游白帝城,把刘禅读成“chán”,而外国人都能准确地读为“shàn”,那就闹大笑话了。

我不敢说自己有成绩。只是把自己教学中的想法、做法在这里谈一谈,以就教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