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师大2016录取分数线:张思俭绘画作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03:11
  

张思俭绘画作品欣赏  

转自:网易 -  李梨的日志

 

       张思俭,男,又名思戬,老戬,曾用名张铁环,字晨陌,书斋:晚萍轩,生于1945年,祖籍山东省东昌府堂邑县(现聊城市),自幼在天津河西谦德庄长大。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现为职业画家,中国北方画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湖社画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香港国际画院一级美术师、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美协会员、秦皇岛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谈张思俭的清末仕女绘画

西沐


  在当今沉闷的画坛中,张思俭的清末仕女画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传统文化及绘画中,说仕女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不过分的。但随着时代的远去,仕女画在人们的心中更多地被简化为一种概念和符号,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而张思俭的一批清末仕女画作是要复活这一文化及审美的存在。张思俭的清末仕女画把具有历史感的厚重色彩与仕女的清雅婉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情景营造中悄然注入了自身的情感和对已经远去的仕女文化存在的一种追念。这种追念既不是猎奇,更不是猎艳,而是一种从灵魂中渗出的对母性的怀念与思盼,这也是由他的成长经历所决定的。
  1945年,他出生在山东聊城县的一个小镇,5岁时和母亲去投奔在天津做生意的父亲。不幸的是,其父母后来双双去世,13岁的他沦为孤儿。而后经历了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生活。成年后曾在山东老家种过地、在农场当过工人开过拖拉机,1973年调入文化馆从事专职美术工作,从此走上了专业美术的创作道路。他将近两年的时间在京处理个人棘手的事情,有机会去拜访名家,受到了很多教益,也增强了信心。之后,他又求学于河北师范大学,其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的大展并获奖,引起了一些反响。
对于为什么这么执著地去创作清末仕女画,张思俭有着漫长的心路历程,他说:“我母亲45岁那年生我,对我特别宠爱。在我13岁那年,她去世了。在我的印象中她瘦瘦的,小脚,人很和善。在天津生活时,她与胡同的邻居相处特好。我一直很怀念母亲,以至成年后还因想她而偷偷流泪。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远房亲戚向我讲述她小时候与我母亲的一些事情,说我的母亲年轻时上穿什么颜色的袄,下穿什么颜色的裙,绣什么样的花,身材有多高、多瘦,模样有多好看……她极力地思索着,力图将搜索到的那些既清晰又模糊的画面尽可能多地传递给我。我静静地听着,细细的捕捉着她的每一句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母亲去世29年后会有她的同龄人向我描述她年轻时的容貌、穿戴打扮、喜好及一些生活情节。从此,我一次又一次地在脑海里编织着母亲年轻时的形象,想把她画出来,也想以此来怀念我的母亲和感悟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及她们的生活、生存状况。”由此可见,张思俭的仕女绘画,积淀了多少悲苦、挣扎与寄托,以致不浓烈、不厚重无以求其情、求其真,不纯净、不唯美无以感其心、撼其魂。
  从技法上讲,在张思俭的仕女画中,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内心感受,他努力地尝试并解决造型与笔墨、笔墨与色彩、工笔与小写、意境与构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从一个认识的高度上拓展了当代仕女画的表现能力和自身内涵。当我们在惊讶他的这些成绩时,对他开悟与提升的一批大家、名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刘大为、金捷中、梁岩、王怀骐、赵贵德、江枫、刘艺、熊伯齐等,也许正是这些大家、名家的艺术理念及人生的气度,使他的艺术潜能与人生磨砺有了一种如此好的融合。
  张思俭是在用生命的弦音去拨动仕女的情愫,所以,他的仕女画清雅、圣洁、生动并充满生命的力量。他把最易媚俗与概念化的仕女形象,演绎成一种流淌着生命血液的视觉体验。若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及生命感悟,画家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清末仕女画已经成为贯穿张思俭生命的主线,为他不断演绎生命的故事提供了最为丰富、动听的语言,同时,张思俭的清末仕女画也必将为当代画坛吹来一股富有真情实感的绘画新风。
  西沐于水木轩 ( 西沐,学者、北大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入史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