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总结: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1:50:37
有很多人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华文化复苏,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世纪。理由是西方的思维是分析的;东方的思维则是综合的。西方重视科学技术,忽略了整体联系,导致环境恶化;而东方讲天人合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西方的物质生活很丰富,精神生活却日渐贫乏,需要东方的智慧去添补不足等等。   这样的观点大行其道,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一些很有名的大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方面,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比如罗素,对东方文明智慧非常赞赏;另一方面,本国的一些权威,比如季羡林,也十分相信东方智慧的优越性。再加上每个民族都有一种潜在的民族意气,很多人相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偏偏有人不相信。比如周国平,当代中国的一个有名的哲学家。他完全不赞同上面的观点。周国平认为,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都做了非常简单化的理解。西方文明决不是那么单纯的一面,光是物质文明。他认为,就物质文明的话,中国不如西方,但比精神文明,中国同样远远不如西方。比如文学艺术,中国虽然有辉煌的时候,但是同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艺术来比,中国没有出国真正的大家,中国没有出过像歌德,莎士比亚,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大师。周觉得,这个原因要从中西文化传统里面去寻找。西方文化里面有很高的精神性,即它对精神问题的关注。中国文化却有一种实用性的品格,老爱问有没有用,根据你的实际用途来确定价值。中国没有出世界性的大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纯粹的精神追求价值感。西方现在的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并不是由于缺乏什么综合思维这么简单化处理的结论就可以概括的。   我很赞赏周国平的观点。我确实觉得简简单单把21世纪视为中国的世纪夹杂着浓重的民族意气,并不是很理性的判断。冯友兰先生的态度更为客观一些,他知道,以西方哲学分析的标准,中国哲学算不上哲学。大概正是因为这个,黑格尔曾嘲笑中国哲学的幼稚。周国平也觉得,比如孔子,并不算是哲学家,充其量是道德家,政治家,更不论孟子。但是,正像冯的一句我很欣赏的话所说, “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 不应该以某一地域的哲学为评判标准,来限定人类理性智慧的个性张扬。”确实,不论哪派哪门的哲学家,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寻找人生的意义,为人的一生找到一种精神的超越和参悟。简单的说,是为人的深层幸福思考。我们生活在世上,往往被现实事物缠身,忙忙碌碌到了最后却往往只剩悔恨,感到虚无。所以,虽然像“世界是什么?”,“我从哪里来?”,“人生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因为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满足和幸福而具有无尽的价值。哲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有着很广很深的认识。他很赞赏和笃信中国的道家哲学。在道家哲学中,“天地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地之道,是宇宙的生命本体,是在大千世界中最本质,不变的东西。肉眼凡胎只见分隔开的事物,但若悉心关照,就能发现宇宙间自有一道贯之,无处不在而又流动不居。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静观其道,获得“道通为一”的境界。 也就是说,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对世界万物最最本质规律的认识后,便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与中国这种的寻求“终极快乐”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基督教,它是让你的信仰超离现实的束缚,在上帝的关怀下获得救赎,摆脱罪恶。融入中国文化的佛教,虽然也强调人生是苦,说苦的原因是贪(贪念,欲望)、嗔(嫉妒,仇恨)、疾(无知)。但是,佛教却说佛在人心,在现实,在自我修炼。心里戒掉了苦的根源,才是成佛,也就摆脱了苦海,抵达了净土。佛和西方的宗教不同,就在于佛教鼓励人面对现实,自我救赎,而不迷信于什么神仙救世主什么的。这一点,与道家的探索大千万物的“道”的入世态度倒是一致的。 也许正是罗素理解到中国的这种入世态度的价值,而没有从单方的西方标准去看待中国的传统智慧,他才会反而讥讽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太幼稚。   冯友兰把这种直面世界,在入世生活中寻找真理的这种态度视作哲学的态度,而把大多数宗教的那种自己托付给上帝和神的态度以渴望获得解脱的态度,视为宗教态度。他觉得,宗教的存在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哲学人生智慧所追求、超越的天地境界,因为它没有从天地宇宙的高度来看待人生,理解人生。中国的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比宗教更直接的途径,因为在中国哲学哪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迂回的道路。   讲到这里,我有一个感觉。西方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都有一种从精神上找一种超越,从而找到关照现实的方式。中国哲学或是中国化的宗教,却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以寻“道”的方式来获得心的自由。很多中国人,出于一种民族意气,只一些简简单单的结论就可以建立起民族自尊和民族优越感,认为中国的这种方式更加优秀。但也有一些人,出于逆反和对这种民族意气的警觉,极力鼓吹西方的伟大。究竟西方东方孰优孰劣,不妨用一个不恰当的类比:   当年比尔·盖茨发明windows操作系统的时候,正是出于为电脑的很多功能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的想法。因为这样就可以为电脑使用者提供莫大的方便,也可以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一个公共的标准和接口。如果我们把现实中的种种问题类比于电脑的种种功能的话,西方的思维正是寻找这样一个超越的平台,它可以是宗教里的上帝,也可是精神的一种超越。然后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便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下有一个归属和认识。西方文明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中华文化,便更加直接一些,它说,你就去尽你所能对电脑的一个个功能深入了解好了,当你积累到一定时候,便对电脑的各种技术和原理充分深入了解,也便可以随心所欲而获得极大的满足。这正好比是windows开发之前的入门电脑行业的要求。那么,这是不是说西方的思维就比较优越了呢?不尽然,windows虽然有它的好处(不然也不会这样普及),但由于引进了这样高级的操作系统,却使得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比如我们开发单片机,就不可能用一台个人电脑在windows平台下编程,那样的效率太低了。中国的这种入世的直面态度,就好比直接针对单片机开发它的功能,自有它的优越性。这个优越性,就在于它更直接,更有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冯友兰相信哲学态度比宗教态度更好的原因之一。   想到现在宗教,像基督教一类的这样普及,而一提到哲学,人们却噤若寒蝉,觉得空而无用。 其实类比一下windows操作系统和汇编语言,也不难理解。正因为windows好操作,方便,也确实有用才如此普及;汇编语言难学,不好用,又似乎离日常生活太远,因而让人生畏。宗教讲,你尽可以把自己托付给我,只要参加一些仪式,相信我的教说便可摆脱痛苦。确实,如果有了一个宗教信仰,对现实便有了一些超越感,幸福多些了,和windows一样,有它的现实价值;哲学,则要你自己直面现世的林林总总,通过自己的思考了解其中的“道”,从而获得满足。像汇编语言一样,哲学要求你付出的更多,并不像宗教那样容易推广和流行,但哲学上的见解,却离真理更近,与人带来的满足更大。即上面提到的,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静观其道,获得“道通为一”的境界。   总之,我们应该以一颗更加平等的心态看待东西方的哲学。正如windows和汇编的比较一样,各有优势和劣势。环境不同,各尽其能。那不如放弃那个东西方哲学孰优孰劣的争执吧, 存在即是合理,谁占上风都是暂时的现象。平等深入的了解两家的本质,才是对人生意义探索的真正价值。   最后,在此声明,以上鄙人胡说一大通,又胆大妄为的乱作比喻,希望自己还能做到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当然,如果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提供一点启迪,就很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