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专业排名:全国部分寺院图文简介 - 各地同修联络处 - 地藏论坛 佛教网络净土 佛法综合社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5:22:19

全国部分寺院图文简介

东土首刹——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佛教傅入我国后的第一座寺院。据《后汉书·释老志》、《洛阳伽蓝记》等书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大臣蔡愔、秦景等18人前往西域拜求佛法佛经。至大月氏国,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到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史称“永平求法”。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寓此译经,先后译出《四十二章经》、《十地经》、《佛本生经》等。因此,白马寺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第一“祖庭”。
       白马寺历经磨难,屡遭破坏,多次重修。北魏永熙年间(532-534年),因洛阳祸乱迭起,白马寺遭破坏。隋唐两代白马寺达到了空前繁荣。在武则天支持下,曾广修殿阁,规模宏大。“安史这乱”与“会昌法难”时,白马寺再次遭受严重破坏。宋太宗赵光义,曾下牒文修建白马寺。元初,龙川和尚(女真族人)奉元世祖之诏,大规模整修白马寺。元贞二年(1296年),于寺内塑佛、菩萨及天王像。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宗朱元璋整修白马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掌印太监总督东厂黄锦发起并主持重修白马寺,有《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记载此事,此次重修奠定了现在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清康熙年间,知县高镐、住持如诱又一次重修白马寺。1932年,住持僧德浩法师又做了布局修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雄伟,今仅存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清闵台、毗庐阁等建筑。白马寺仿印度祗园精舍,呈南北长方形院落,南北长约239米,东西宽约135米。建筑共约百余间。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下以清石券砌三座门洞,门外两匹石雕马高1.80米左右,白马俯首奋蹄,似作万里征程状。一般寺院都是山门外置石狮,一是表明寺院规模较高,二是象徵佛说法狮子吼,“声音清净深远”。惟白马寺前置白马,主要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因此寺亦以白马命名。山门内东西两侧有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
       白马寺布局规整,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辅属建筑则分布于轴线两侧天王殿前,东侧原为马门头堂,西侧原为云水堂。大佛殿两侧,东西原为客堂、斋堂,西面原祖堂、禅堂。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大佛殿建于高约一米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为五铺单抄双下昂拱,格扇棂窗门,石鼓式柱础。二殿的殿壁上皆砌有一种“梯形”的青砖和青石,在殿宇建筑上甚为少见。大佛殿正面塑料像有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两弟子,文殊、普贤两菩萨骑狮,手拿经卷,意谓“智慧渊博”;普贤菩萨跨象,手托如意钩,意谓“德行圆满”,供养人象徵佛教信徒,以香花、明灯、饮食、服装等供养佛、菩萨和出家僧尼。大佛殿背面是站立的观音塑像,观音菩萨左手持内装甘露水的净瓶,表示“消灾去病”;观音右边有一鹦鸟。口衔念珠,意谓“念诵佛经”。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悬山顶,殿前有月台。殿内供奉“横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壁间有佛像5056尊。佛前站像,东为韦驮天将,西为韦力天将。韦力是“大自在天神”和别名,又叫“韦纽”,可意译为“逼净”。接引殿又称“立佛殿”,重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是今存五层大殿中面积最小、重建最晚的一座佛殿。清凉台位于白马寺后部,高约6米,青砖围砌,雄伟壮观。《四十二章经》的清朝石刻本,镶嵌于清凉台壁上。台上中心建筑为毗庐阁,周围环绕以配殿、僧房,布局整齐、自成院落。相传清凉台是汉明帝乘凉、读书之处,二印度高僧来洛后,禅居于此译经传教。现在清凉台内安放有缅甸华侨佛徒捐的释迦牟尼坐像,重1.5吨,高1.6米。白马寺所藏唐朝经幢、元朝碑刻都有较高艺术价值。原有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现存佛教造像,大多是元、明、清的作品。大雄宝殿之干漆弥勒造像,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兹宁宫大佛堂迁来。
       白马寺东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建造的齐云塔,高24米,巍峨屹立。古刹高塔,遥相辉映。
       白马寺的著名祖师有摄摩腾、竺法兰。著名方丈有龙川、如诱、德浩、海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本帖最后由 九合之台 于 2007-11-23 22:18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CHEROKEE 经验 +1 佛法生活 2009-11-13 20:17
  • shidm 经验 +8 伽蓝胜景 2007-6-29 21:13
  • 身如琉璃 经验 +6 佛法生活 2007-6-29 12:26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3  只看该作者 佛指真身——扶风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10公里的崇正镇压(今法门镇),东距西安120公里,西支宝鷄96公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子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达室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乡等各类纺织品。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志家们指出:法门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宗李渊改名为“法门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86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开示佛骨。佛指舍利的重现,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显庆四年(650年),宫廷主持佛事活动的僧人智悰、弘静向高宗建议再示法门寺佛骨,高宗敕准前往开示,并赐钱五千、绢五十匹以充供养,后又赐绢三千匹作为造佛像、修宝塔的资金。佛指舍利再现人间时,道宣律师目睹手摸,他这样记述:“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这就是1987年4月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掘的四枚舍利中的第一枚。当年高宗将这枚舍利迎请到皇宫里供奉,武则天舍物布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缕穷厅”。直到龙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门寺塔中,这次迎佛骨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奉献最多的一次。873年,唐懿宗第七次迎佛骨。迎接仪式极为隆重,执幡仪仗约万,瞻礼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诵之声沸天盈地。懿宗亲自出迎,向佛骨顶礼膜拜,将佛骨“迎入内道场,即设金花帐、温清床,龙麟之席,凤毛之褥,兢兢业业玉髓之香,荐琼膏之乳”,以作供养,“宰相以下竞施金帛,不可胜数”。当年,懿宗出世,次年爆发了黄巢起义。873年底,僖宗昭令将佛骨送还法门寺。次年正月初关闭了塔下地宫石门。比此,佛指舍利再没有闻世,所藏供奉器物也成了千古之谜。
       五代、两面三刀宋时期,法门寺佛事萧条,修葺很少。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四级木塔崩塌。万历七年(1579年),由士绅杨禹臣倡导在民间集资,历三十年修成了十三级宝塔。塔为八棱形,高47米,整个塔体为仿木构式砖塔。第一级上方八面分嵌“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字,以示八方,东、南、西、北的塔门上分别刻有“浮图耀日”、“真身宝塔”、“舍利飞霞”、“美阳重镇”。第二层到最高一层,除塔顶为覆钵开铜制塔刹外,每层八面各有一门洞,每洞置一铜佛像,共88尊。塔上门洞内还藏有经书、铜器。整个宝塔高峻 挺拔,以拔地出世之雄姿矗立在茫茫周原上。
       清朝几次对法门寺进行修整,次第建起大雄殿、木佛殿、西佛殿、铜佛殿、浴佛殿和九子母殿。到民国中期,法门寺的布局为“中轴线上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正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鼓楼、钟楼、睡佛殿和禅佛殿。1939年,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先生集资对宝塔进行了加固,并请大乘和尚住寺。1949年后,法门寺先后由良卿、常惠、惠民、澄观等法师主持寺务。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法门寺真身宝塔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的热浪也席卷到法门寺。百余名红卫兵入寺打砸佛像及法器,试图拆毁殿宇。寺僧良卿法师不忍千看古寺毁于一旦,毅然架柴自焚以示抗议。红卫兵被子良卿的行动所震撼,一无所获地撤了出来,稀世奇珍法门寺地宫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1979年以来,政府拔款重修了大佛殿、铜佛殿、西方三圣殿和钟鼓楼,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官之门被打开,里边金碧辉煌,千年古物熠熠放光。经测量,地官长21.21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官中最大的一个。地宫基石皆雕成仰莲瓣形,取塔建於莲座之上意。地宫共有四道门,门上雕有天王护法像、莲花等,色彩鲜艳。门楣上绘有姿态各异的瑞鸟朱雀。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攻佛指骨舍利,一枚置於嘉陵频伽纹壶门座银棺中,一枚置於双凤宝盖纹银棺中,还有一枚置於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中。这是套装的八重宝函,从里向外第一重是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置佛骨舍利。发掘的真身舍利“秘藏”於一普通的铁函里。打开铁函,里边是盈顶银函,上有45尊造像和“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的錾刻,再里层是银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内放置着一具嵌宝水晶椁,真身佛指就安放在椁内的壶门座玉棺中。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法器中最珍贵的是三枝锡杖。单轮十二环迎真身金银花锡杖、双轮六环铜锡杖和双轮十二环金银锡杖。其中双轮十二环金银花锡杖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比藏於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还要大。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於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蜀葵、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艺制作精致,可谓法器中的至宝。

      另外,法门寺还存有具十分重要史料价值的碑刻11块,珍藏佛经六百多卷,其中宋刻《毗卢藏》、元刻《普宁藏》、《秘密藏》等都是极其珍贵的佛经版本。
   除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之外,地宫里还珍藏有大量的生活用比。如其中的一套制、储、饮金银茶具,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七百多件唐朝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纱、绢等多种品类蹙金、蹙银、平锈、贴绣、织金、织银、盘金线等十多种工艺,是世界上古代丝绸品类和工艺品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另外,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修葺一新,向世界开放。重修真身宝塔高47米,巍峨耸立,仍八棱十三层,从第二层至第十二层,每层共置八个佛龛。地宫内安放着老真身舍利。与以前不同的是,塔内新设有旋转梯可登高远眺。另外,地宫也按原样修复。寺院西侧,新建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是唐式“珍宝阁”,高25米,共三层,一、二层有汉白玉栏杆环绕,远看如云托出宫殿,气势雄浑,同塔寺互相呼应。馆内珍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珍贵文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3  只看该作者 佛大山灵——无锡祥符禅寺
       祥符禅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秦覆峰南侧山湾中。唐贞观初,里人杭恽所建。旧传唐僧玄奘自天竺归来,游历东南。右将军杭恽陪同他至秦覆峰,所见悟若西天灵鹫山胜境,赞叹此处堪称东土小灵山,故名此寺为“小灵山寺”,并流传有释窥基导师嘱开法小灵山的故事。当年小灵山寺“居重湖叠嶂间,最为幽绝”。寺临太湖,“波光云景,照耀晃漾”。寺后“三峰环列,龙、虎拱峙”。殿前“塔影崔嵬落半天”,“若天窝,若月窟,若万松居,皆散见僧舍。水之流,有桥曰双瑞;山之中,有亭曰望湖。龙井则在厨之东,莲池则在殿之北”。宝殿玉宇掩映于青松翠竹之中,钟鼓梵呗回响于云林烟水之间,真可谓梵天佛地,灵山胜境。昔日寺僧在此静坐参学、观风听雨、运水担柴、植树造林的生活情景,至今依稀可见。        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天台宗九祖湛然荆溪大师一度驻锡小灵山寺,致力台宗著述,大弘天台宗教法。代宗大历中,优诏运徵,湛然并以疾辞,谢绝赴京。德宗建中三年二月,示寂于天台佛垅。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钱鏐追赠圆通尊者。北宋大中祥符间,真宗赵恒诏改小灵山寺为祥符禅院。徽宗赵佶政和四年,升“院”为“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中,可观法师居此宣扬天台宗。元惠宗至正时,大澄禅师来主法席,弘传禅宗青原下曹洞宗旨。元末寺塔俱毁,一时法轮滞转,慧灯失明。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释行晖至此重建寺宇数楹,以为供奉佛像、楼身晏坐之所。宣德中,惠山道岩法师游访小灵山,以寺荒圮,乃割其衣资,鼎建佛殿、禅房。既而归主惠山。行前,举荐杭州中天竺僧智澜来领寺事。这位大德“坚持戒律,精修苦行,事理圆融,悯兹古刹废弛”,即“以兴复为已任”。因而“缁素向慕,捐资以助者踵至。由是鸠工集材,首筑周垣五百余丈,植树六百万株,创建法堂、方丈各十有一间,左右伽蓝、祖师二殿。前坚山门,旁立侧室,与夫香积之厨、贮物之库、储栗之廪靡不毕备。越八寒暑,功乃告成”。同时秦请当朝敕赐“大藏经”,营造藏经阁,方便僧众阅藏看经。其徒道梁、天霖继承师业,尊守寺规。道梁的高足德乘,秉师教,续师志,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殿中“塑像庄严,金碧辉煌”。唯有元末被毁佛塔末及修复。万历初,太仓怀云寺僧顺庵禅师,应邀住持小灵山,因爱此“湖中第一山”,意欲终老祥符禅寺。于是发心重建佛塔,“乃命其徒告诸旧址,咸乐于从事积资鸠工,历三载而塔始成”。“孤塔影从云外落,清磬声在树间留。”        法藏,字汉月,梁溪(今苏无锡)苏氏子。十五岁在该邑五牧庆德院出家。读高峰语录有疑,潜心参究十余年,仍莫能解,乃至庐山(江苏常熟)三峰寺掩关。一日闻窗外竹折乃语,后从黄梅蓓蕾时节禅坐,一朝出定忽见梅花堕地,始彻证。谒天童密云禅师蒙印许付法,是为临济宗三十一世。万历中,自苏州邓尉山迁住小灵山,从此祥符禅乃传禅宗南岳下临济宗。洪储(一作弘或宏)字继起,号退翁,南通州李氏子。依三峰法藏出家,苦修有年,参究有得。历主能仁、天宁、瑞岩诸刹,飞锡之处,宗风元播。崇祯九年,导师命继主祥符禅寺。“辟藏云关,开堂拈提法要。”当世中丞许定干,都宪张二无,京兆邹衣白皆执弟子礼。因振兴苏州灵岩山,人称“灵岩和尚”。崇祯十四年,洪储入天台,法藏又一弟子慧刃,先是辅助师兄洪储主祥符禅寺,尔后继其法席。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年代,极力维持祥符常住,尽心传播临济宗禅风,护法卫寺、难行能行。        清军南下,大江南北烽火连天。祥符禅寺罹遭兵燹,住持慧刃与法嗣济昊,矢志在此苦习经营,荷担如来家业。清康熙初,海阳苏子荆捐资重建大悲殿五楹,僧舍数间,草刽而已。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江北驻跸扬州天宁寺,江南驾临镇江金山寺。第五次下江南,在金山召见祥符禅寺住持纪荫时,御笔亲书“神骏地”额,宣告结束寺各“祥符”的历史。        释纪荫,字湘雨,号宙亭,又号损圆。少通儒术,善文工诗。一旦为僧即遍参释乘。“谒退翁储于灵岩,得受记莂”康熙皇帝召见时,他应对称旨,深受宠渥,受命兼主扬州高旻寺后,载誉大江南北。尤其是一代帝王特意赐诗并跋,更加名动朝野,声传遐迩。有关资料表明,纪荫住持禅寺期间,修复或新建山门、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殿、禅堂、法堂、茶寮、两序寮、无隐轩、与鸥居、金粟廊、双松草堂等,成绩卓著,功德无量。乾隆年间,神骏寺方丈普仁、都监妙重修殿宇,建筑普同塔时,常住尚有五六十位僧人,依旧为十方丛林。咸丰三年太平军与清兵战于此,殃及佛寺,殿宇毁坏殆尽。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民国三年(1914年),古刹重建,复名祥符禅寺。不久,常州天宁寺收为下院,中庸法师来寺住持,时有寺宇三十几间,熟田四十亩,山地三顷多。十六位僧人在此和合共住,安居乐业,1938年,侵华日军进山扫荡,遭到抗日武装顽强抵抗,日军气急败坏放火烧寺,寺僧奋不顾身上前阻止,中庸和尚为之殉难。为劫后,寺僧修葺残存殿堂,安定宗教生活。但因元气大伤,无力恢复旧观,后来仅有一位残疾僧人居此守香火,祥符禅寺可谓名存实亡。1949年以后,佛寺虽在,但门庭冷落,佛事稀少。十年浩劫中,这座千年历史古刹佛像倒地,僧人走散,殿宇改作它用,山地归属茶场。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祥符禅寺也开始筹划重修。历时仅三度春秋,即大功告成。如今祥符禅寺拥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大殿两侧各有两幢南北对称的两层楼房,法堂、禅房、客堂、方丈室、僧舍、迎宾馆分设其中。藏经楼位于灵山大佛须弥座前太平台内,可谓别具一格。五观堂在观音殿后,斋堂对面则为香积厨。整座寺院具有朴实简洁、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        通过祥符禅寺山门,进天王殿,入大雄宝殿。出大殿经后院门,即至朝拜广场。由此迈步218级登云道。最后到达大佛座前的大平台。翘首瞻仰灵山大佛站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好似始从天上降临人间。大佛形体雄伟,仪太安祥,面如满月,慈眉慧目,开颜微笑,口似欲启又目,状若演说妙法犹末了。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大佛通高88米,顶天立地,大有“天上天下无如佛”的气势。大佛背后为秦覆峰,左青龙,右白虎,二山相拱,三峰屏立,重峦叠嶂,云蒸霞蔚,犹如“诸天听法苍茫际,万佛垂慈此翠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3  只看该作者 苏州灵岩山寺

       灵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山上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原名“秀峰寺”,宋改“显亲崇报禅院”,唐朝称“灵岩寺”。以后成了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东晋末陆沅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502-519年)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寺的原有建筑除塔以外已不存在,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
       寺座北朝南,西院为吴王宫遗迹。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国美女西施来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为西施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馆娃宫”。相传现灵岩寺大殿即馆娃宫遗址。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凿空朗下岩石,放一排陶甏,上铺有弹性的楩梓木板。西施与宫女们漫舞其上,发出木琴般的乐音,因名“响屟廊”。灵岩塔西面,至今尚有“响屟”遗名。元时农民起义军中有张士诚,在苏州建大周政权后,俗重温夫差旧梦,曾重建响屟廊。
       灵岩山顶花园,原是吴宫中的御花园。园中有月池、日池两口大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据地方志记载,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上镌“敕”字金钗一支,传为西施遗物。
       灵岩山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藏经楼、钟楼、千佛殿、香光厅、香严厅等,灵岩山寺东院为塔院,有灵岩塔,原名“多宝佛塔”。塔建后多次兴废,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曾将该塔重建,明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塔为八角七层,砖身木檐楼阁式,原底层绕有外廊,现仅存柱础和台座。塔身四面开壶门,其它四面设佛龛,佛像已多数失落。门位上下各层相闪,壁面设柱枋、斗拱,绕有腰檐架平座,现只能见其带焦迹的部分残体木骨,塔顶早废。塔内原为八边形,内室经后期改为圆形,昂首可直观塔顶。1977年对塔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将民国时筹划修塔而备用的石佛,填补进各空缺的佛龛内。在塔内四层壁体内发现八面藏有函的暗室,其内物件已腐朽难认。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塔记载中,曾提及将明万历时所藏之函按原样藏于四层暗室内,还记载重建年代,由此证实该塔确是南宋遗构。
       灵岩寺以灵岩奇石得名,旧有“十八奇石”之说:灵芝石、石马、石鼓、石龟、石躲堋、披云台、醉僧石、望月台、牛眠石、槎头石、佛日岩、石幢、石城、献花岩、袈裟石、猫儿石、出洞龙、升罗石,至今仍能历数种种。
        灵岩山上有许多古墓。其中最著名是宋朝名将韩世忠之墓。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斥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因此被革去兵权。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杭州寓所,时年63岁。十多年后,宋孝宗追封对为靳王,划灵岩山为赐山,亲自为他书墓碑,撰写碑文,此碑至今尚巍然矗立,上镌:“中兴佐命定动之碑”,为碑刻中的巨制珍品。灵岩山香山溪北侧,有清朝诗人张永夫之墓。其墓碑与众不同,曰:“再来人之墓”。张永夫名锡祚,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死于雍正二年(1724年),与盛锦、黄子云、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他一生困顿,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赠财物,饿穷至死。相传其死后十余年,又来寻生前旧友,出金百两,还清旧日所欠乃去,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来人”之碑的来历。
       灵岩山南脚下有一条溪水,通向太湖,这就是著名的箭泾河,又名“采香泾”。相传为满足西施的需要,吴王射箭为线,开出了这条河道,宫女可泛舟香山为西施采香草。这条笔直的水道没有自然河流的迂回曲折,确像人工开凿。山脚下的石龟背上有足迹隐然,传说吴王射箭过猛所致。
       灵岩山寺镇寺之宝为唐寅书《落花诗》:寺内有大小碑刻147块,系宋、元、明、清时所刻,另珍藏元、明清各佛经十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5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4  只看该作者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寺
惠山寺位于无锡市区的惠山。
无锡惠山寺历史悠远,1500多年前,无锡人湛挺将自己的别墅“历山草堂”舍宅为寺,这就是惠山寺的开始。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惠山寺建大雄宝殿, 规模逐步扩大,后来惠山寺香火很旺。唐宋后经过多次兴衰,惠山寺仅能以少量建筑物延续一脉香火。历史上,惠山寺与一些名人名字连在一起。唐相李绅曾经苦读惠山寺 的故事广为流传。李绅家境贫寒,在寺中读经书、写文稿,曾经得到僧人的帮助,后中进士,官至相位,他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妇孺皆知。据史料记 载,明洪武寺僧普真,字性海,曾经在惠山寺种银杏18棵,至今仅存一棵。他还请当时的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具烹泉煮茶的竹茶炉,这就是著名的“惠山竹炉煮茶”的前身。惠山寺的历史遗韵还体现在石刻、楹联、旧书、文物、字画等载体 上。唐代陆羽曾在《惠山寺记》中对惠山寺进行描绘,字句间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地位之高。

一千多年来,几经兴废,也曾有过多名高僧在这里驻锡或主持,众多名流到此一游或寄寓。康熙帝南巡时至惠山寺,于漪澜堂品泉。乾隆帝南巡时休憩于秦园(即寄畅园)和竹炉山房,书写了不少诗词和匾额,并特为“惠山寺“题额。同治二年,李鸿章军和太平军激战于惠山,惠山寺被毁,仅存寺门匾额,寺也被改为昭忠祠。 

    现寺内保存的古迹有:古华山门、唐宋石经幢、金刚殿、香花桥、日月池、金莲桥、金莲池、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树、龙眼泉、大同殿、清代祠堂建筑、竹炉山房、云起楼等。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据唐代常州刺史独孤及在《惠山寺新泉记》中记载:“吴西神山足,山下多泉。无锡令敬澄字源深,以割鸡之余,考古按图,茸而筑之”。据此二泉的开凿,是在唐大历末年,原名惠山泉。唐朝陆羽《茶经》,品定天下水为二十种,以惠山泉为第二,故又名“陆子泉”。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水质最好,表面涨力大,满杯隆起数毫米而不溢,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方形,水质较差。宋高宗赵构南渡,曾饮泉于此,筑亭于二泉上,名“二泉亭”,题称“源头活水”。泉亭上有元朝书法家赵孟频所书“天下第二泉”石刻。下池最大,长方形,凿于宋代。池壁有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杨离雕刻的石螭首,形象苍劲古朴。泉水由螭口流入方池,叮呼有声。池前有太湖石数块,叠成观音立鳌鱼象,世称观音石,左为龙女,左为善才。石下镌有四言铭文,落款蕙岩。是明代礼悦尚书顾可学别墅中遗物,清乾隆年间移到这里。方池北面墙上天下第二泉大字,是清朝吏部员外郎王澍所书,字迹苍劲,雄伟古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6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4  只看该作者 江苏无锡·开原寺

    开原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浒山与朴山之间,相传始建于唐朝,但已不可确考。1936年,荣德生捐资十余万元,鼋头渚广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建开原寺,后被毁。1983年开始恢复,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藏经楼、念佛堂、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僧舍、放也池等。1991年重阳时玉佛楼落成,至此开原寺的恢复工作基本结束,三宝俱全,成为庄严妙境之佛门胜所。
    开原寺天王殿中的弥勒佛为镀金铜像,重5吨,高25米,径164米,由泰国泰中友好协会赠送,198510月请入寺中供奉。寺中平丰钟楼及所悬梵钟,分别是日本明石市日中友协会长谷弘之助及磨山月照寺问濑法师捐赠的。梵钟高24米,直径13米,重366吨,钟身有铸有赵朴初及月照硕叟题写的颂词。玉佛楼内卧玉佛,长12英尺,重64吨,系美籍华人寿治法师缅甸订购赠送给开原寺,于19899月迎入寺中,开原寺中有《功德芳名》碑、《玉佛楼缘起》碑,《金刚经》碑等碑刻20块。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7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4  只看该作者 江苏无锡·开原寺

    开原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浒山与朴山之间,相传始建于唐朝,但已不可确考。1936年,荣德生捐资十余万元,鼋头渚广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建开原寺,后被毁。1983年开始恢复,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藏经楼、念佛堂、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僧舍、放也池等。1991年重阳时玉佛楼落成,至此开原寺的恢复工作基本结束,三宝俱全,成为庄严妙境之佛门胜所。
    开原寺天王殿中的弥勒佛为镀金铜像,重5吨,高25米,径164米,由泰国泰中友好协会赠送,198510月请入寺中供奉。寺中平丰钟楼及所悬梵钟,分别是日本明石市日中友协会长谷弘之助及磨山月照寺问濑法师捐赠的。梵钟高24米,直径13米,重366吨,钟身有铸有赵朴初及月照硕叟题写的颂词。玉佛楼内卧玉佛,长12英尺,重64吨,系美籍华人寿治法师缅甸订购赠送给开原寺,于19899月迎入寺中,开原寺中有《功德芳名》碑、《玉佛楼缘起》碑,《金刚经》碑等碑刻20块。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8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5  只看该作者 江苏扬州邗江·高旻寺

        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刊江县西南20里,古运河和仪扬河汇合处,三叉河口西南岸,为清朝扬州八大名刹之一。
       高旻寺始建于隋朝,清朝时达到全盛,经两次扩建,规模宏大。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天中塔,塔旁建庙,称“塔庙”。康熙帝第四次南巡驻跸寺内,曾登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浩渺四眺,浩渺无际,遂赐书额“高旻寺”,并御制《高旻寺碑记》称它“龙归法座听禅偈,鹤傍香烟养道心”,有超尘脱世之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高旻寺西修建“塔湾行宫”。四十四年春,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驻跸新建行宫。行宫面积比高旻寺大,有高大的围墙与寺院隔开。高旻寺当时与镇江金山寺、成都文殊院、新都宝光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
       康熙年时,寺内有大雄宝殿五楹,供本世佛,左右有御碑亭。大雄宝殿之后为金佛殿,最后为天中塔。清道光、咸丰年间塔皆毁。同治、光绪年间复建增修,并建御书楼两层。近现代住持高旻寺的高僧有月朗和来果法师等。来查(1881-1953年)法师,俗姓刘,法名妙树,号净如,湖北黄冈人。1905年到句容县宝华山出家,后到金山寺参禅,勤学苦修,十年不懈。1928年到高旻寺,拜月朗方丈为师,他住持高旻寺期间,整顿寺院,严行戒律,革除积弊,恢复旧制,成绩显著。寺中的宝塔、大殿、禅堂、延寿堂、如意寮等建筑都得到修建,便高旻寺初具规模。
       1949年后,高旻寺仍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同佛教界管理使用。可惜十年动乱中,有关单位占用,拆除了大殿,另修了楼房,使这座千年古刹濒临废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贯彻和落实。1983年,高旻寺被国务院烈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德林法师等僧众重返寺院。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占用单位遂步迁出,高旻寺重新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
      “文化大革命”,高旻寺的一枚老山碧玉镂刻的玉印被当作“四旧”,以10元价格卖给扬州市文物部门。这枚玉印重6斤,呈方形,顶部雕有两只狮子,印面刻有“敕建维扬高旻禅寺记”九个篆字,十分珍贵。落实政策后,这枚已流入扬州市文物商店的玉印又完好无损的归还高旻寺。
       近年来,高旻寺集资遂步修建寺院。在香港等地佛教徒的捐助下,1989年11月,高旻寺新禅堂举行了落成典礼。
       这座禅堂由德林法师亲自设计,新颖独特,呈不等边八角形状,青砖绿瓦,古朴典雅。堂内光线柔和,清静整洁,可容三四百人打坐参禅。新禅堂的建立,继承和发扬了高旻寺坐禅打七“一支香”传统。还新修了方丈室、接待室和大雄宝殿。重建的大雄宝殿规模宏大,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到1991年底,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古老的高旻寺将以它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9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5  只看该作者 江苏苏州·西园寺
      西园戒幢律寺简称西园寺,坐落于苏州城西阊门外,东靠以古典园林闻名的留园,西邻幽寂的寒山古寺,北倚美丽的虎丘风景区,南临阊门运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寺内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鸟语花香,经声梵乐中怡然使人步入了一个清净庄严的伽蓝圣地。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时间约在16世纪中叶。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该名反映出寺院高树戒律之幢,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立寺原则。经茂林律师及尔后数代住持的努力,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盛极一时,列为江南名刹。惜于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只剩下残垣颓壁、荒草萋萋。光绪年间,浙江按察使盛康与吴郡士绅同倡议修复西园寺,请紫竹林寺方丈荣通及其徒广慧来主持此项工作。广慧法师自承担大任之后,任劳任怨,全力以赴。他托钵四方,化缘重建戒幢律寺。从43岁到73岁,在30年中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堂、天王殿、放生池及安僧的配套设施,待基本形成了全寺的建筑规模,及完成了内部塑像,已是民国十五年(1926)。广慧法师重振寺宇,劳苦功高,西园寺再度成为吴门首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园寺即先后被列为苏州市和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明开法师于1956年到西园寺,被选为寺务委员会主任。1962年恢复方丈制,明开法师任西园寺方丈,直至1994年4月,主持西园寺工作长达38年之久,可谓德高望重。法师又是江苏省、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在任职期间中,他首先把传统的传法制改为十方选贤制,使西园寺成为十方丛林,也使寺院管理趋向民主化。“文革”期间,为使寺院免遭厄运,明开法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一方面亲率僧众日夜巡逻,另一方面多方奔走呼吁,抢救文物,保护寺院,使西园寺成为苏州唯一没受严重破坏、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而且寺中所藏经书,也有赖于明开法师和安上法师的保护。从1970至1980年,明开法师对藏书作了全面整理、登记、编目,安上法师进一步分类、造卡,经过两位法师的努力,西园寺珍藏的六万多册古版经书得以保存。今天西园寺藏书数量之多、品种之富、版本之全,可称冠绝东南、载誉全国。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江南名刹,在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时,维修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和生活宿舍区。随后在1986年,对寺院佛像全面进行贴金,其中五百罗汉像还加罩玻璃佛龛保护,用去黄金约五千余克,共耗资六十余万元。另外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还捐赠了二十五万张金箔。到1991年又重建厨房、上客房、祖塔,耗资近五十万元。尤其是近年来,整个寺院几乎进行了全面大修,把天王殿至大殿之间高低不平的坑洼地面,全部换铺花岗石地坪,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还把过去的钢管护栏一律换成石雕栏,栏杆望柱装饰浮雕莲瓣。对天王殿、大殿、东客房、库房、斋堂、方丈室、图书馆、研究所、念佛堂、弘法部等都进行了修缮。现任住持普仁法师及寺院中青年执事班子具有开拓精神,在罗汉堂全面整修过程中,遵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罗汉堂屋顶升高60公分,并加了斗拱,使堂内的空气对流,既利于塑像文物的保护,又使整体美观大方。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西园寺是“黄墙青瓦滚龙脊,红柱彩绘佛装金”。修葺后的整个寺院、殿堂、僧舍已重现昔日风彩,巍巍壮观;金身佛像、五百罗汉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西园古刹以其著名的律宗道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重又闻名海内外,游人香客纷至沓来。近年来寺院又征用和回收了寺院北面的土地八千余平方米,拆迁居民住房十余幢二百多户及煤球店等,耗资两千多万元,拟建以教育为主体的“三宝楼”建筑群,以适应新形势下佛教事业的发展。目前,此项工程设计方案尚在完善之中,欢迎十方檀越和各界人士献智献力,共襄功德盛举,福德莫大焉。
  西园戒幢律寺在对外开放之初,就有明开方丈、安上法师确立了“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教育发展、重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和“学修一体、持戒习律”的发展方向。1997年9月,安上大和尚在圆寂前的遗嘱中,将西园寺多年的发展概括为“道风、学风、家风”的“三风建设”。普仁法师于1998年9月升座,荣任西园戒幢律寺住持,不仅全面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根据当前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在寺院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二项实践、培养三类人才”为内容的“三风建设”,强调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培养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为造就佛教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做了不懈的努力。作为育人道场,造就一批能传承优良传统,从事佛教师范教育的法师,为解决佛教人才奇缺的症结,贡献一份力量,这是西园戒幢律寺今后的重要奋斗目标。戒幢律寺将本着“继承传统、适应时代、开拓未来”的精神,和所有关心佛教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并共同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0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5  只看该作者 江苏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江村桥旁,因有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口啼霜满天,江枫渔火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于世。枫桥是唐朝著名小镇,姑苏交通要道,具有传统特色的独拱石桥——枫桥,就在小镇西部。张继泊舟桥畔,夜半闻钟触发诗情,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天台名僧寒山、拾得(即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两人来此寺,后拾得东渡至日本,寒山在此寺院,遂将塔院改名为“寒山寺”。今寺东庑还有寒山、拾得的塑像。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节度使孙佑。在寺建七级浮图。元末,寺塔俱毁。明洪武中重建,永乐及正统间再修,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添建藏经楼。清康熙五十年冬(1711年)大殿起火,部分殿宇被毁,咸丰十年(1860年)寺塔全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间陆续重建。1949年后进行过两次全面修整。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桥夜泊楼、南罗汉堂、撞钟亭、碑坊等。
       寒山寺最为著名之处在其“夜半钟声”。张继诗中所提到的那口寒山寺的“半夜钟”,初为唐朝所铸,“唐钟治炼超精,云靁奇古,波磔飞动,抖之有凌”,可惜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又造了一口钟,悬挂于钟楼,后流入日本。光绪三十年(1904年)寒山寺重建时,江苏巡抚陈夔龙仿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钟高近两米,需三人合抱其周,堪称巨制。寺内另存一种,为日本人士所赠仿唐式青铜乳头钟。1960年日本友人募铸青铜钟一对,一挂日本馆山寺,一挂我国寒山寺,以示中日佛教联谊。该钟现在悬挂于大雄宝殿内。
       旧时诗人词客,大都受了张继诗的影响,每咏寒山寺,总要提及“夜半钟声”,如宋人的“倚枕遥闻半夜钟”,清朝胡会的“愁杂寒山寺里钟”。清朝诗人王渔洋,曾于顺治辛丑年(1661年)春坐船到苏州停泊枫桥,夜已曛黑,风雨交加,王摄衣着屐,列炬登岸,径上寺门题诗二绝道:“日暮乐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枫叶肃肃水驿空,离居千里张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夜半钟”。寒山寺内存有岳飞、文徵明、唐寅、康有为等人题咏寒山寺的大量诗文碑刻。此外,碑廊及殿阁、走廊壁上还有清朝名画家罗聘、郑文焯所绘寒山、拾得画像石刻。
       寒山寺外石桥高耸,河流映带,寺内绿树黄墙,曲槛回廊,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1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6  只看该作者 江苏苏州·云岩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占尽人间仙境一半,素以秀丽典雅而闻名的苏州,西临太湖,东枕长江,寒山夜泊,虎丘塔影,自古禅诗意境,水墨图画。以吴中第一名胜著称的苏州虎丘,位于城西北,原名海涌山。远古之时,这一带曾是宽阔的海湾,至今虎丘山上景点与海有关者颇多。虎丘山相对高度仅三十多米,周围二十余万平方米,佛寺沿小山而筑,将山包于殿宇之后,有“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之说,历来高僧辈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虎丘山景,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万景都会,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彻海浸云,终古湛湛,描尽虎丘万千气象。

文殊显圣降白虎
  未入山间,便可望见隔河照壁上有四个大字“海涌流辉”。民间传说,海涌山中有虎占山为王,危害生灵。曾在寒山寺挂锡的寒山僧乃文殊菩萨的化身,其坐骑青狮恼于白虎作恶,趁文殊闭目养神之机,潜出山门,直扑虎踞之丘。虽降伏白虎,却已来不及返回佛门,青狮跌落于枫桥之南化作石山,最后一瞬还回头顾虎,因有,“狮子回头望虎丘”之俗语。被降服的白虎,也化成今天的虎丘。远视正山门为虎头,门前两井为双目,对称风墙为双耳,临河石阶为牙齿,断梁殿为咽喉,西山桥与东山桥为一伸一屈的虎扑,山为虎身,林木为毛,山顶斑驳的虎丘塔即老虎尾巴了。
  过海涌桥,进二山门,是著名的十四世纪元代建筑断梁殿。入殿仰望,可见中间主粱两段贺木拼接而成,故又名梁双殿。地方志载:“其如此构造者,系摹仿旧制。盖虎丘旧有梁双殿,传为古迹。宋淳熙中有僧凡庸,好修造,尽毁之,故古迹淹没。后人重新结构,拟恢复旧观,亦以双木接成殿梁,俗呼断梁殿,其用意只为保存古迹耳。”可知此殿为现存已不多的一座重要的江南元代木构殿宇。
  二山门后为登山道,路分两条。一条沿石径直上为千人石。千人石是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大盘石,宽广一千多平方米,中间两处突起的地方,高下如同切削,其上十分平坦,为别处所罕见。相传晋竺道生曾在此讲经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听讲经书。道生深入浅出阐明佛理,虎丘山上的石头也禁不住点头称是,是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现石壁上还有隶书“生公讲台”和“千人坐”等字,历来题咏无数。
  经石级五十三步(寓意善财五十三参),至平远堂、千手观音殿等到山顶到虎丘寺(云岩寺)。旧貌宏壮,计有千佛阁、转轮大藏殿、土地堂、水陆堂、罗汉堂、伽蓝堂等寺院,为东南一大名刹。惜其殿宇多已不存,整个仅存山下之断粱殿与山顶之虎丘塔。历代有许多著名高僧先后在此住持,宋以后为禅僧挂锡之处。临济禅宗十二世宋僧绍隆来此主事,一时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遂形成祥宗一支虎丘派。虎丘派以绍隆为祖,与以宋杲为祖之大慧派对立,影响不小。当时绍隆名传宇内外,曰本使者来华必到虎丘拜谒。绍隆坐化后建塔于虎丘之东山庙西松径后,塔前竖一石坊,俗称隆祖塔院。
  绍隆禅师有一次拜谒师父圆悟。“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圆悟并举起拳头猛喝,“还见什么?”绍隆答:“见。”圆悟道:“头上安头。”绍隆闻此言,豁然开朗,脱然契证。圆悟喝吐道:“见个什么!”绍隆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师父圆悟频频领首,为徒弟的颖悟而欣慰。这与“拈花微笑”一样,借某种声音或形象而破执传心,两个意境相遇,灵光一闪,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虎丘塔位于全山风景之制高点,早巳成为古城苏州的象征。塔始建于十世纪末五代,建成于北宋初。塔八角七层,高四十七点五米,全砖砌,重约六千四百吨,仿木楼阁式。塔身施以平座、腰檐,每面有柱枋斗拱,用柱分成三间正中壁壶门,两侧隐作直楞窗。顶刹杆上已无刹件,仅存铁制覆钵。每层高宽内收,塔的轮廓成为微微膨出的弧线型。塔底层每边五点六五米,对径十三点六六米。外壁之内有回廊,塔心置方形小室。木梯设在回廊内,使塔心与外壁分开,这是宋塔中少见的形式。室内壁面粉塑着宋代待征的纹样,对研究古代装饰有相当价值。塔自建迄今屡加修葺,明末时开始向东北倾斜,一九七一年测量巳倾斜二点三五米,为中国的斜塔。千年逝去,王朝更迭,惟有虎丘塔依然巍巍耸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2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6  只看该作者 江苏扬州·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郊的蜀冈山上,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如建于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以大明年号命名,故称“大明寺”。在一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大明寺屡经兴废,历尽沧桑。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楼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楼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曾三年(843年),大明寺和楼灵塔俱毁。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太平天国时又毁于兵燹。后再重建。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建。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纪念堂,纪念堂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73年建成的,它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碑亭内耸立着一块大理石石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北面为赵朴初撰写的碑文。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而成。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是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明寺周围古木葱茏,幽静深远。寺门前是隋楼灵塔遗址,唐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咏塔之诗。塔高九层,雄伟壮丽,唐会昌三年(843年),塔毁于火。现寺前立一古雅牌楼,上书“楼灵遗址”匾额。
       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准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
       进山门为天王殿,迎门供奉着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出天王殿,走过一条花岗严甬道,就到了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承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背面为南海观音,手持净瓶,站在鳌头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
        大殿东南为平远楼,建于清雍正午年,同治时重修,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平远楼北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大殿西侧,有“仙人旧馆”门额,人们即是有名的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河”。谷林堂取自苏东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
       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园内有着各的天下第五泉。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此外,园内还有“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碑三块。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3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7  只看该作者 江苏扬州·观音山寺

       观音山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的蜀冈东峰观音山,故名“观音山寺”。观音山寺宋朝名为“摘星寺”。明至元年又开山建寺。明朝洪武年间重建,名“功德山”,亦名“功德林”、“观音阁”。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咸丰时毁于火。现在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山门等建筑,乃清朝末年及以后所建。
       登上观音山顶,“江淮南北,一览可尽”,唐城遗址“子城”和瘦西湖尽在眼中。观音山上原有隋炀帝的“迷楼”。这种楼结构复杂。幽深曲折,人们进去后往往走不出来,故名为“迷楼”。相传隋炀帝曾在此建要享乐,后人多以此事讽世,唐朝诗人中,就有不少咏叹迷楼的。李绅在《宿扬州》诗中道:“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隋提柳》中,也鞭挞了隋炀帝大造龙舟、开挖运河,“南幸都(今扬州)恣佚游”的殃民误国行径。诗中“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就是描写武官郎将保护着南下龙舟缆绳,美丽的宫女在扬州的迷楼等待隋炀帝到来的情景。隋炀帝骄奢淫逸,使得“海内财力此时竭”,终于导致了农民大起义,“义旗已入长安宫”,“晏驾不得归秦中”。后隋炀帝被杀,埋葬在扬州的吴公墓下。“二百年来汴河路……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提亡国树!”白居易借隋炀帝的迷楼、龙舟寓情于景,道出了隋朝覆灭的原因,警告后人以史为鉴,不要再重蹈覆辙。杜牧在《扬州》三首中,也有“炀帝雷塘(隋炀帝死后葬于雷塘)土,迷藏有旧楼”之句。据说隋炀帝在长安也建有供他艳游的迷楼。观音山上的迷楼虽已无寻,但隋炀帝的历史教训却深印在人们脑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4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7  只看该作者 江苏镇江·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内的金山上。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与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鲜明的对笔。
      金山寺初建于东晋。元虞集在《万寿阁记》中写道:“山有佛祠,始建于晋明帝时。”但元朝赵子昂却认为,金山寺是晋元帝时建。寺原名为“泽心寺”。唐朝起称为金山寺。《新唐书·韩滉传》曰:“陈少游在扬州,以甲士三千临江大阅,滉亦总兵临金山寺。”宋改名为“龙游寺”,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一般仍称为金山寺。
       金山寺自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1948年又发生大火,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间房间。残存建筑,“文革”时亦有所损坏,现已修复,仍不失当年外貌。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留宿处、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筑傍依山根,通过回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外有阁、楼上有楼、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妙高台、七峰顶、椤伽台等联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规模宏大,精巧壮丽。清朝曾仿建其一部分于承德避署山庄及扬州瘦西湖,并借以“小金山”称之。
       现有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之巅的慈寿塔。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建,清同治、光绪年间加以修葺。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极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不同。东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还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阳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寺,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寺盖屋,重继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禅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关于法海与白蛇之间的故事,宋朝诗人张商英诗曰:“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明朝人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最后产生了优美的戏剧——《白蛇传》。《白蛇传》使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传奇色彩反而掩盖了法海作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
       金山寺不仅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还历来流传不少民间故事,例如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途径镇江,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已预料到岳飞要遭秦桧的毒手,便用识语,暗示岳飞前途“风波险恶”,后来岳飞到杭州,果然被害于风波亭。岳飞牺牲后,有人把道月和尚的话告知了秦桧,秦桧大怒,遂令何立到镇江拘捕道月和尚,但在何立末到镇江前夕,道月和尚已圆寂了。
       宋建炎年间,韩世忠败金兵于此,此寺历代住僧颇众,有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等大德驻锡于此。历来文人墨客咏吟甚多,如苏东坡、王安石等均即兴挥毫。高丽的义天和尚也曾来此参学。杨歧宗的圆悟克勤及天台的南屏梵臻等常住于此。
       金山寺和尚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周朝铜鼎、诸葛亮战鼓、文徵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合称为“金山四宝”。据记载,清乾隆时曾有文宗阁,藏巨编《四库全书》,惜已毁于兵火。
       在对外友好往来上,金山寺与日本佛教界有较深的渊源。唐朝以来,不少日本僧人飘洋过海,来金山寺参禅学经。唐朝有空海法师,宋朝的荣西、觉心、成寻,元朝时的古沅、邵元等僧人,都到过金山寺,为中日两国佛教界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金山寺1984年恢复丛林制度,慈舟法师任方丈。1986年时有僧人41名。金山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还是镇江市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今日金山寺,古刹新貌。僧人们遵守共住的规约,过好宗教生活;创办佛教学院,培养佛门弟子;设立佛经流通处,弘扬佛教文化;兴建藏经场所,方便看经阅藏;开堂安单接众招待百域游僧。每年有几十万国内外游客来宾前来观光、访问和进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5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7  只看该作者 江苏南京·栖霞寺
  栖霞山为金陵第一风景佳处,推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每值深秋,漫山枫叶红遍,层林尽染,如霞栖山,“霜叶红似二月花”。   栖霞山又名伞山、摄山,栖霞山之名源于栖霞寺,栖霞寺之名又源于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栖霞。现寺门外尚存明征君碑,全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建于唐高宗时期,即为纪念栖霞寺的始建者明僧绍。此碑是江南现存唐碑中的珍品。远望枫叶丛中,青瓦重檐围于红墙白壁之中,气派非凡,这就是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栖霞寺。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四八九年),由明僧绍捐宅为寺,名“栖霞精舍”。唐代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建大小殿宇四十九所,规模宏伟,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现存寺院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由寺僧宗仰重建。寺院倚山势而缓上,背倚千佛岩,四周层峦拱萃,万壑堆石,雄奇肃穆,气象万千。进山门拾级而上为弥勒殿、毗卢殿、法堂,最高处为藏经楼。藏经楼佛龛中供奉一尊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据传来自缅甸,极为珍贵。藏经楼中尚存七十二函匣,内藏《大藏经》。   栖霞寺舍利塔为南唐遗物,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建于隋代,隋仁寿二年(六○二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十五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贤像,其余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舍利塔东有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弋开凿。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佛。现在大佛阁前立的两尊石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栖霞寺为唐代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寺内藏经楼院内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一九六三年曰本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着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 千佛岩造像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是千佛岩。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势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   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三论祖庭   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而且还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   三论宗的根本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故名。又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和“八不”之说为中心,发挥宇宙万法“缘起性空”之理。在中国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即为僧睿、僧肇、僧导、昙影等相继研究,其中以僧肇最为出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什肇之学,原流行于北方,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钟山草堂,遇见隐士周颙,即传授所学,周颙因而著《三宗论》。当时江南成实宗很盛,三论的玄纲几乎断绝,僧朗来到江南,非难成识大乘师,破斥从来认为三论与成实一致的旧说,使三论学重旧纯粹。在栖霞山,僧朗游于法度的门下,后继承法度的栖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怀等十人到栖霞山从他学习三论大义,其中僧诠学有成就。嗣后数代相传,遂有“摄岭相承”的宗派。   僧朗受学之后,始终隐居栖霞山,住止观寺,故有山中师、止观诠等称号,一生精研三论,成就卓著。僧朗的门下有兴皇寺法朗,长干寺智辩,惮众寺慧勇,栖霞寺慧布,称为诠公四友。由于他们的宣扬,摄岭三论之学越发恢宏。其中传承学统而开辟后来一宗规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者当数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藏七岁从法朗出家,勇猛精进,成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后,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说法,听众踊跃,世称嘉祥大师。后又应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栖霞山与三论宗紧密相联,栖霞寺也以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6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7  只看该作者 江苏常州·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城    区东南角红梅公园南侧,是    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天宁寺使建于唐贞观、永徽    年间(627-655年),据记  载,天宁寺的创始人是唐朝高僧法融禅师,法融(594- 657年),是禅宗牛头派的     创始人。唐贞观、永徽年间, 法    融常来弘法、化缘、募粮, 并在这里“筑室十数楹”,供僧人楼身,这就是    天宁寺的开端。唐天复年            (901-904年),维元法师途    经常州,听说法融旧事,就“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名“广福寺”。唐末更    名“齐云寺”。南唐保大年间,又建七层宝塔。宋朝始,寺中法令极盛,寺志中有    “法令之盛开于遐迩,庄严    妙胜,甲于东西”之记载。    宋熙宁三年皇帝下诏建崇宁寺,遂易齐云寺为“万寿崇    宁寺”,赐塔为“慈云”。    政和元年,改为“天宁寺”。绍兴七年(1137年),为   “报恩广孝寺”,绍兴十二    年(1142年),诏为崇奉徽   庙道场。元朝至元年恢复天    宁寺之名,沿袭至今。有一    千多年的历史岁月里,天宁    寺屡经沧桑,但在许多名僧大德的努力和历朝政府的支持下,香火兴盛,  寺院巍峨。与镇压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禅宗四     在丛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近代名僧治开(1852-1922年)被称为天宁寺的中兴祖师。治开,原籍扬州人,12岁时在镇江依明真和尚出,17岁受戒,20岁拜定念为师,读经器重,承其法嗣。后又到镇江等地寺院潜心修行多年,1890年回常州天宁寺任方丈。这时,天宁寺因遭兵燹尚未恢复旧观,冶开就四处募资,历时十几年,先后修复了天王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殿及罗汉殿堂等,殿宇嵯峨,僧舍连云,多达六百余间,比以前更为壮观。寺田由原来1500亩增加到8600亩,使天宁寺成为“东南第一丛林,一郡梵刹这冠”。1920年春,冶开法师在天宁寺开坛传戒,受戒的信徒达15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寺内设“毗陵刻经处”,共刻有大小乘经论774部,2649卷。天宁寺还热心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修桥补路、赈济灾民、捐资办学和植树造林等受到社会好评。
  1949年后,天宁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和维修。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护文物古迹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天宁寺也获得了新生。1979年,常州市政府决定对天宁寺进行全面整修,并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1981年1月,正式成立修复天宁禅寺委员会,以“修旧如故,恢复原样”的原则进行修复。1983年,天宁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天宁寺占地面积130余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金刚殿、地藏殿、罗汉殿等建筑,称8殿、25堂、24楼,共497楹,殿宇巍峨壮丽,楼阁宏大高峻,气势极为雄伟。
  天宁寺山门是近些年重修的,门额上的“天宁禅寺”四个大字端庄凝重,门上的蟠龙、门前的石狮都为这座古刹增添了肃穆的气氛。
  入山门,沿甬道而进,迎面的第一座殿堂是天王殿。天王殿面积约790平方米。殿中汉白玉浮雕神台上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佛龛飞檐翘角,上端刻有九十尊佛像,四根主柱各有盘龙一条,十分精美。弥勒佛两侧是80年代修复时新塑的四大天王殿。这四大天王塑像的特色是高大雄伟(每尊高达7.8米)为全国同类塑像中少见。天王殿两侧为普贤殿和文殊殿。
  罗汉殿堂面积627平方米,堂中供奉的五百罗汉是80年代重新塑造。罗汉堂自成院落,穿过院中的草坪共花木,就到了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以其高大宏伟著称于世,高达25.9米,面阔26.4米,进深28米,总面积1021平方米,其高大雄伟为国内罕见。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飞檐戏角,铁力木柱,直径80厘米,高大巍峨。“大雄宝殿”匾额每字直径1.7米,犹劲雄浑,系清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常州书法家弗念慈所书。大殿正中供奉身高五米的三世如来佛像,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侧是药师佛,右侧是阿弥陀佛。它们都端坐在椴木精雕的3.5米高的六角须弥座上,座上雕刻有神像、禽兽、花卉等图案。释迦佛的两侧侍立着高达六米的迦叶、阿难塑像。背面是高达15米的海岛观音壁塑。大殿西侧分立形态各异的二十诸天。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神圣。大雄宝殿两侧是地藏殿和观音殿。在地藏殿的西南侧的墙壁上,有砖刻五百罗汉像,具有效高的艺术价值。大雄宝殿之后是近年修复的藏经楼。
  传说天宁寺的观音殿象徵普陀山,地藏殿像徵九华山,普贤殿象徵峨眉山,文殊殿象徵五台山,是佛教四大佛山的缩影。所以有“到天宁寺烧香如同去参拜了四大佛山”之语。
  近年来,在松纯法师的主持下,天宁寺西部又相继修复了佛学院、放生池、功德堂、长寿廊、万寿亭、达摩阁等建筑,使这座“东南第一丛林”重现光彩。
  1990年10月,天宁寺香烟氤氲,僧众满堂,隆重举行了传戒法会和方丈升座仪式,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的1276名海内外佛教教徒在这里求授戒法。这次传戒法会,是继天宁寺中兴祖师冶开法师于1920年传戒后七十年来的第一次传戒法会。这次法会,为期19天,礼请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住持明开法师为得戒和尚,台湾妙法寺住持、原天宁寺监院戒德法师为羯磨阿阇梨,台湾竹林寺住持、原天宁寺监院佛声法师为教授阿阇梨,七尊证由江苏省名寺院的方丈担任,一切仪规按宝华山丛林规如法如律地进行。台湾佛教界戒德、佛声、默如三位长老亲率众弟子181人,前来参加传戒法会,设斋供众,广结善缘。这次传戒法会成为海峡两岸佛教界友好交往、互结良缘的一次盛会。戒期结束前,举行了天宁寺方丈纯法师的升座仪式。
  庄严雄伟的天宁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成为常州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信徒和旅游者前来参访问。近年来,天宁寺僧众在开展海峡两岸友好交往,实现以寺养寺,积极支持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积极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7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8  只看该作者 江苏南京·鸡鸣寺
  南京解放门侧鸡笼山东麓,西枕城墙,北临玄武湖,东对紫金山,水光潋滟,山色空濛,风景佳处坐落着千年古刹鸡鸣寺。现存鸡鸣寺为十四世纪下半叶明洪武年间重建,清代扩建。曾有殿宇、佛像多座,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于火灾,仅存韦陀殿、正殿等建筑。但鸡鸣寺大大有名,不在于现存的这些破垣残壁,而在于它是南朝佛教鼎盛时期著名寺院之一,是南朝城市佛教兴盛的实物见证。当时鸡鸣寺在南朝诸寺中首屈一指,梁武帝四次舍身出家即在此地。这里原为三国东吴的后苑,晋时为官署。梁大通元年(五二七年)梁武帝将之改建为同泰寺,并在宫城的北面开一门,对着寺的南门,以便自己出入。时同泰寺共有六座大殿,十余座小殿和佛堂,还有七层的大佛阁和九层的宝塔,供奉着壮丽的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规模宏大。梁太清三年(五四九年),侯景叛乱兵困台城,同泰寺被毁。后自唐、五代至清代屡有重修。 梁武帝四次舍身   梁武帝在位时(五○二——五四九年)南朝佛教达到全盛。梁武帝即位的第三年,亲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自制文发愿,皈依佛教,建同泰寺、瓦官寺等大寺。武帝还精研佛教教理,全力弘扬佛法,曾多次讲经,并著有佛经讲义多种。更突出的在于四次舍身同泰寺,中国皇帝中无出其右,有“皇帝菩萨”之称。梁武帝舍身同奉寺,使他的崇佛达到高潮。舍身就是当皇帝的萧衍视江山为无物,愿意进寺院事奉佛祖。但国不能一曰无主,众卿相只得用钱将武帝赎回,每次为武帝赎身,都要向寺院交“赎金”,自然这笔钱的数目不小。梁武帝的舍身入寺的举动也是其为寺院积攒钱财的一种手段,“皇帝菩萨”自然举手阔绰,出手不凡。第三次不仅梁武帝自己舍身同泰寺,并宣称连宫人及全国都“舍”了,本钱下得大,赎金自然也是少不了,后由群臣花钱二亿“赎”回。第四次共出家三十七天,又用一亿钱“赎”回。   南朝佛教的兴盛,当时仅建康一处,就有寺院数百所,僧尼十万余人。同时,在这种气氛下,译经事业也特别发达,与鸠摩罗什、玄奘并称为三大译经大师的真谛就活动在这一时期。另外,名僧与名士的交往也成为风尚,如著名的学问僧、鸠摩罗什四大弟子之一的僧肇写出了《肇论》,在与当时名士的论辩中,相互推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一苇渡江成正果   梁武帝与禅宗中上初祖达摩也有一段瓜葛。相传菩提达摩从印度渡海来到广州,粱武帝即将其迎往金陵说法。梁武帝崇佛心切,一见到达摩便问:“我做了这些事情有多少功德?”达摩答道:“无功德。”武帝又问:“为啥无功德?”达摩再答:“这些都是有为之事,而非实在的功德。”武帝再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无圣。”禅宗初祖到中土即向“皇帝菩萨”灌输佛法正义,但梁武帝到底是尘缘未断,不能了悟。话不投机半句多,达摩就决定离开金陵北上。   达摩离开宫廷后,武帝把他与达摩的问答告诉师父志公禅师,志公听后对武帝说,达摩的开示好极了,他便是观音口萨乘愿再来传佛心印啊。武帝懊悔不巳,当下派人追赶达摩。达摩正走到江边,回头见一队人马赶来,于是随手折一枝芦苇,掷于江中,脚踏芦苇,悠然渡江北去,后在嵩山面壁九年,终成正果。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现今南京长江北岸大厂区长芦镇东,原有建于粱武帝时的崇福寺,即因达摩渡江故事而改名为长芦寺。   现存鸡鸣寺门为砖砌,门侧有志公台,即为纪念梁武帝的师父宝志和尚而名。相传此地为古战场,元代为刑场,明代初期迎西番僧结坛施食,超度幽灵,故又称施食台。大雄宝殿西侧耸立着古鸡鸣寺琉璃宝塔,高四十四米,七级八面,斗拱飞檐,铜刹筒瓦。历代鸡鸣寺皆有宝塔,屡建屡毁,现今宝塔为历史上第五座。内供药师光如来铜佛像,为明代遗物。   正殿后是观音楼,其后山麓有著名的胭脂井。相传南朝陈后主与其宠妃张丽华于国破之时曾躲在并中避隋兵,被隋将拉出井中时,张丽华不小心唇叩井栏,留下胭脂,至今以帛拭栏,还石显胭脂红。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8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8  只看该作者 江苏常熟·兴福寺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南齐延兴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使)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木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润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至今仍完整无损。        1949年前,兴福寺殿堂破旧,残圮不堪,岌岌可危。1949年后人民政府多次进行维修和保扩,物别是1981年11月起,兴福寺得到全面维修,并交给佛教团体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1985年重阳节时,兴福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这次开光距明朝万历年间的开光已有384年了,是兴福寺历史上的一次盛会。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名山大寺、佛教界知名人士和信徒上千人兴高采列地参加了这次盛典。        与兴福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禅堂等,还有崇教兴福寺塔、华严塔、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饱绿轩等建筑。这些建筑全部修缮一新,富丽堂皇。寺内古木参天,林荫夹道,还有一棵高达十几丈的高朝桂树,树冠像顶大伞,金秋时节,桂花满枝,郁香醉人。         兴福寺内有著名的兴福寺塔,据记载,此塔兴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后因筹建僧人去世而末能竣工。至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才将塔原构拆去,重建九层塔。此时塔侧有崇教兴福寺,塔遂属于寺。寺已几经兴废,唯塔存至今。因塔平面为方形,故有“方塔”之称,寺一度也随塔名称“方塔寺”。塔自创建以来,历经沧桑,仅明清二代就经历地震达十八次以上,曾遭雷击、兵燹等不下数十次,除塔顶有些斜欹外,匀安然无恙,这显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塔为四方九层,砖身木檐楼阁形式,总高69.14米,底层原有木构外廊,现仅存石础与台座;塔身每边宽5.25米,原四面辟券门,清乾隆年间重修塔时置石碑,遂将北门堵封。其他各层皆四面开门,门两侧隐出直棂穿,转角置半圆角柱,柱间阁枋子、斗拱承挑出檐,再荷上面的平座,座周绕有几何纹样的栏杆,每面分三扇间立“擎檐柱”,直支檐下,层顶覆盔形,顶中套金属覆钵和相轮七重等刹件。塔外轮廊为柔和的抛物线,翼角荣绕,造型清秀。塔室底层作八边形,与二层间做有隔层,一层正中有“宫井”与底层联通,原供四面千手观音立像,现已废。井口暂作天花隔封,自二层起,室平面改为方形,每层置有木扶梯,可登顶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9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8  只看该作者 江苏南京·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江苏南京市中山陵东面。该寺原在山南玩珠峰前,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肃衍葬宝志法师于此,建有关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乾符中称为宝公院。南唐时为开善道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寺名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原寺塔距宫阙太近,同时准备建明孝陵,于是将蒋山寺、宋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迁于今址,并赐额“第一禅林”,称为“灵谷寺”        新寺占地500亩,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作“大灵谷寺”。寺内殿宇如云,富丽堂皇,浮屠耸立。寺周有无量殿、万工池、志公塔、八功德水、梅花坞等胜景。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曾观临寺中,均留宸翰。灵谷寺代有高僧驻锡,为东南一大名刹。灵谷增于明宣德年间、清咸丰年间先后两次被毁,清同治年间重修,规模远不如前,仅有明朝龙五殿的部分建筑。        当年的灵谷寺,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曲径通幽,松木参天。进山门后要有五里多路,才可窥见琳宫梵刹。顾起元有诗赞曰:“山门才人人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绿天。佛刹起诽皆垒障,僧寮汲水心尽飞泉”灵谷寺寺前有街,如拍掌而行,可引起回声如同奏弦,故名“琵琶街”。寺东有梅花坞,遍植绿梅,初春盛开,花繁如雪,香艳无比。这些胜景大都毁于清代战火,今仅存乾隆南巡时题材的“灵谷深松”碑。现在的灵谷寺,大部重建于清同治年间,虽规模大不如此前,也物华天宝,自成佳境。现寺内著称的古迹和建筑物有:        无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宽22米,宽53.8米,纵深37.85米.外部飞檐挑角,恰似巍峨的宫殿,内部却如前后回旋的涵洞,深邃幽静.如此巨大的殿堂,不用寸土,无一根梁柱,全部用大型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十分奇异,故又称“无梁殿”。无梁殿正背二面都有三拱门,左右各置拱形窗。殿立于台座上,作歇山顶,全部仿木结构形式,雄伟、庄严、稳重,是一座明朝最早最大的无梁殿。1928年国民党中央决定利用寺的旧址作为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将殿作为祭堂,并以此为主轴分成三组,殿前置牌坊,殿后兴建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塔在1931年始建,1935年完成,平面八角,全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骨,高66米,共9层,以绿色琉璃瓦为檐,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阳台);绕台可供鸟瞰中山陵景物,现为灵谷寺主要建筑物。        大雄宝殿东跨院的正厅为玄奘法师纪念堂,里面陈放着六面七级飞檐桃角檀香宝塔一座,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朝高僧,唯识宗的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据文献记载,玄奘法师圆寂于西安,葬于兴教寺塔,黄巢起义时遭盗而捐残。后来,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陕西终南山紫阁寺得玄奘法师顶骨,迁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的报恩寺,建一座砖塔,埋藏顶骨,名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毁。1943年2月,日本侵华战争也祸及法师英灵,日本侵略者在报恩寺遗址盗掘,得铜匣石函,内藏玄奘法师顶骨及宋天圣丁卯(1027年)、明洪武丙寅(1386年)二葬志,分运日本及北京,汉奸诸民谊得其残余。抗战胜利后,顶骨移至中央博物院(现古生物研究所),1949年后置毗庐寺,后移至南京博物院,现在终于回归佛教圣地。         三绝碑也为灵谷寺著名古迹。远在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梁武帝为了纪念高僧宝志,在独龙阜宝林寺前建一座五层的宝志墓塔,塔顶置有琉璃宝珠,故名“玩珠塔”。当时名画家张僧繇替宝志绘像,到唐朝吴道子又重新作画,李白作诗,颜真卿题字,并将三位大师的作品同刻在一块石碑上,故有“三绝”之称。元朝又加刻了赵子昂写的《志公十二时歌》。明初因兴建孝陵,塔与碑随寺迁灵谷寺内。后来碑、塔亦相继毁坏;清乾隆时按原拓片仿刻了一块立于塔前,清同治时复建石塔于松风阁西侧。        灵谷寺中有著名的功德泉水,前人有诗“翠壁如屏旱不枯,一泓甘滑饮醒醐。高僧到此闻丝竹,还有金鳞对踽无”,叙述了功德泉的一个传说:高僧昙隐云游钟山,忽闻金石丝竹之音,便沿着山崖,依音寻迹,见粒粒水珠顺着石缝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嘀咕、嘀咕”的声音,发似轻拢慢捻的琵琶声在幽静的山林中回响,昙隐认为这是上天对世间人们的施舍,故称此泉为“功德泉”。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痾、八不蠲饐,故又名“八功德水”。八功德水原在紫霞洞东北的悟真庵后,悟真庵造来后,僧人用竹管引水,故又名:“竹递泉”。早在梁朝时,寺院僧人就用泉水为人治病,八功德水名传遐迩。后因战乱,树木砍伐,功德泉废。北宋天圣年间,史馆学士兰陵肃公访求到八功德水所在,买了八块石板,在泉眼四周立壁建井,并建亭其上,以保“灵源之甘冽”。此后,八功德水就成了井水。清朝,灵谷寺一带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激战的战场,素负盛名的八功德水因战火了民只乘下许许清泉,一壁井栏。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0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8  只看该作者 江苏镇江·定慧寺
       定慧寺位于江苏镇江市焦山南麓。焦山又名“樵山”、“狮子山”、“双峰山”、“乳玉山”,位于镇江东面的长江之中,素有“中流砥柱”之称。因东汉末年隐士焦光避居此地,故名“焦山”。山高70.7米,有东、西两峰之间又有一小峰,称“别峰”。焦山与金山隔江相望,称“姐妹山”。镇江名胜向以金焦二山著称,二山各有特色,古人曰:“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且隐;金宜月,焦宜雨。”焦山林木葱茏,满山青翠,李白站在焦山上“望松寥山”,写诗曰:“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焦山最多的是绮竹苍松,翠色滴人。远远望去,焦山如一块玉浮在江上,故焦山又称名“浮玉山”寺庵楼阁皆掩隐于茂林修竹之中,有“焦山山裹寺”之说,与“金山寺裹山”相应。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始名“普济庵”,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之一,为江南佛教胜地焦山最大的寺院。唐朝玄奘大师弟子法宝重建大雄宝殿。宋元佑年间(1086-1093年)了元禅师(佛印)住持该寺,改名“普济禅院”。元朝又更名为“焦山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玄烨南巡时赐名“定慧寺”,并亲笔题额。寺宇屡经兴废,明宣德年间重建,清康熙及道光年间又曾重建。对焦山定慧寺在历史上的盛况,北宋苏东坡曾有诗曰:“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定慧寺依山临水,雕檐飞甍,建筑雄伟,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斋堂、念佛堂等,最盛时僧众数百,现仍有房舍数百间。“海不扬波亭” 为定慧寺山门,简称“不波亭”,系两层门楼式建筑,上层为方亭结构,下层仅有东西两面墙,中间为大门通道,两旁有清朝光绪年间巴州廖纶所书写的一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门前一对明朝石狮。迎门影壁上刻有明朝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海不扬波”四个大字,赞焦山屹立江心,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海不扬波。亭之西,还刻有清道光年15岁童子王燮和所书“中流砥柱”四个大字。在天王殿前原有东、西两座御碑亭,现仅存东亭。亭系木结构,方形四面,上盖琉璃瓦。亭中石碑正面碑文是清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所作《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出时所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乾隆甚爱镇江金、焦二山,并将二山加以比较,觉得焦山尤胜于金山。其歌曰:“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义之,偃卧东床坦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大雄宝殿建于南宋景定年间,元初毁于兵燹,明宣德年间(1462-1435年)重建,至今仍保持明朝建筑风格。宝殿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皆用木块拼成,实为罕见,藻井彩绘,图案甚美,飞檐斗拱,俱呈其妙。大殿内有康熙所书“香林”二字。殿前两株银杏硕大苍劲,已有四百余岁。        寺周有“吸江楼日出”、“华严阁月色”、“照观亭夕照”、“观瀾阁听涛”等胜景。         观瀾阁在焦山定慧寺东,为清乾隆帝南巡时行宫旧址。观瀾阁建于道光年间,系两层楼阁,视野开阔,东、南、西三面皆为透明大窗,登阁可近观江涛,远眺群山,故名“观瀾”。观瀾阁所在的院落,古朴雅致,花木扶疏。院中有一株四百多年的枫杨,绿荫满院,冠如华盖,曲干盘枝,古柯出墙。        东冷泉在焦山定慧寺西原海云堂(又名“枯木堂”)院中,此泉本是一口井,相传是东汉隐士焦光炼丹取水处,称“炼丹井”。镇江金、焦二山皆有名胜遥相呼应,金山寺有苏江坡玉带,焦山寺皆有杨一清玉带;焦山有吸江亭,金山有吞海亭;金山有名闻天下的的中冷泉,焦山定慧寺所在的焦山有东冷泉。        此外焦山还珍藏有大量的文物。焦山素有“江南书法之岛”的美誉,为全国仅有的两处碑林重点保护单位之一。碑林现有历代碑刻四百多块,其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为书法界所重焦山还完好地保存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抗英炮台,炮台规模宏木,威镇长江,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1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9  只看该作者 江苏南通·广教寺
       广教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效的狼山,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狼山是江苏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苏北的游览胜地,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五山呈弧形排列,绵延3.6公里,总面积98.43公顷。其中狼山最为峻拔挺秀,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狼山海拔106.94米。据传因其形状似狼而得名。另传说曾有白狼出没,又名“白狼山”。山上岩石多呈紫色,故又称紫琅山。山前以佛教禅院为特色,文物古迹众多,寺庙古刹建筑成群;山后以山石、岩洞自然风光为主体。        在中国佛教史上,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        广教寺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据《通州志》记载:“唐总章二年,由上即建大雄宝殿、殿阁、方丈室”,山在巨浸中,设舟以济,号慈航院,后改广教寺”。狼山奉祀的开山师祖是僧伽,又称狼山大圣。传说当时狼山为白狼精占踞,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从此这里香火兴起。成为佛教乐土。僧伽是唐朝高僧,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为国师。后世称他为“大圣菩萨”。        宋朝术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智幻法师住持广教寺,弘法创业,修建寺宇,主持建造了大圣殿、支云塔,并塑僧伽像进行供奉,此后江淮一事许多寺院供奉僧伽像。智幻法师圆寂时,留下一偈曰:“当初不肯住长安,现像西归泗水间。今日还思展化,东来海上镇狼山。”后人称他为伽化身。为纪念智幻法师,明嘉靖年年间在寺内建幻公塔,至今保存。        广教寺的寺院建筑遍布狼山,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下的建筑主要有大佛殿、轮藏殿、大悲殿、金刚殿、藏经楼、晒经楼、枕山楼、方丈室及僧寮等。山顶有广教寺的主要建筑群,有山门,萃景楼、圆通宝殿、大圣殿、还有葵竹山房、三仙祠、支云塔等。广教寺周围还有唐文学家骆宾王墓、望江亭、御碑亭、平倭碑亭、清末革命者白雅雨墓等景观,有双眼石、鸽子岩、磊落矶、寒玉泉、名盘醒石、仙人洞、净智泉、题名坡、狮石、滴珠岩、海月岩等名胜。        自1980年以来,广教寺耗资五百多万元进行了全面维修。先期修复了法乳堂、支云塔、圆通宝殿、大圣殿、三贤祠等主要建筑。随后又对藏经楼、晒经楼、枕山楼、葵竹山房、萃景楼等房舍作了全面修缮,并扩建了餐厅楼、票房、宿舍、围墙、焚香亭等。 在殿堂内雕塑了佛像,建造了佛台,添置了钟、磬、香炉等法器。新建建筑从布局与色调上与其它建筑和自然景观相协调,进一步完善了寺院的整体格局。        支支塔屹立在狼山之巅,是广教寺最有特色的建筑。塔建于北宋城市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塔高35米,砖木结构,五级四层,四面成正方形,每层各有三个小间,绕以木栏,腰沿成翅形,由下向上次第收宿。刹顶有相轮七重和宝珠、金铎等物。游人登塔远眺,山色风光尽收眼底,仰视天空,有高人云端之感。明人殷学诗中叹道:“宝塔支青云,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支云塔下的大圣殿是全山香火的中心。大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宇高崇,梁架精壮,为明朝建筑。殿正中供奉的是广教寺开山的师祖僧伽大圣坐像,两侧侍立着弟子慧崖和木叉。大圣殿两侧彩塑二十诸天像。        圆通宝殿是山上的主要建筑,又称“禹王殿”、“江海神祠”,殿中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势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同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佛经称,大势至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断众生烦恼,使众生摆脱苦海。因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这尊坐像高达4.5米。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镶嵌,佛龛木雕精美,殿内锦幛绣幔,金碧辉煌。两侧为十六尊者塑像。        大佛殿山下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为明代建筑。殿内供奉明塑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墙壁上嵌着十八高僧瓷砖壁画。这组壁画是1982年由著名国画家范曾创作的,每块壁画高2.2米,宽1.3米。所绘的十八高僧 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安世高、道安、慧远、鸠摩罗什、法显、菩提达摩、智觊、吉藏、道宣、玄奘、善无畏、慧能、法藏、一行、鉴真、怀海、敬安、弘一。他们是佛教各派始祖、佛经翻译家、科学家、知名学者,神貌各异栩栩如生。这种用画像形式把从东汉至近代二千年历史中中国佛教的主要人物反映出来,在佛教艺术上是新的创造。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法乳堂”并撰写了门栏对联:“一堂都圣哲,万派尽朝宗”。        在藏经楼里,收藏着历代收集的文物字画、法器等。1989年,安徽佛教徒仁祥奉赠给广教寺《历代名画观音宝像。画集,画集分上下两册,序言806字为广洽法师刺血、弘一法师书写,画集里收藏了自唐朝吴道子到近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刺绣大师沈寿所绘观音像150多幅。这些观音像由张謇收藏,1939年由费范九等在上海净缘社印刷了一千册,因动荡和战乱,大多不传。所以广教寺这本《历代名画观音宝像》被称作佛门至宝。        狼山风光秀丽,广都寺古刹庄严。十年来僧人将古刹管理得井井有条。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生日和农历三月初三僧伽生日时,都有上万信众前来烧香朝拜,热闹非凡。洪澳台佛教界与广教寺的交往也不断加深,日本、美国、新加波佛教徒也专程来朝拜大势菩萨。广教寺的素菜早已闻名,素有“南通寺”之誉。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2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9  只看该作者 江苏南京·普觉寺
  出南京中华门,过雨花台,远望峰峦形如牛头,此即牛首山。牛首山北连翠屏,南接祖堂,双峰对峙,苍郁吐青。满山桃红柳绿,松竹相映,幽静似仙境,与栖霞山并称为“春牛首,秋栖霞”。 牛头禅宗发祥地   牛首山寺宇众多,自南朝时起即为佛教胜地。山中有一石窟,传说五世纪后期有僧辟支于石窟中“立地成佛”,石窟被僧众尊为仙窟洞,后在仙窟洞下建仙窟寺,山以寺名,当时牛首山又叫仙窟山。禅宗的重要宗派牛头宗宗师法融曾在此讲禅,为牛头禅宗的发祥地,此宗以牛头山为名,此山以牛头宗而名扬海内外。现在牛首山尚存有普觉寺、宏觉寺塔、辟支洞(仙窟洞)、文殊洞、道人洞,以及部分摩崖造像等。   法融(五九三——六五七年),唐代江苏镇江人,十几岁即精通经史,一次偶尔见到《般若》,深为服膺,即皈依佛法,后到茅山随炅法师出家。凡二十年专精匪懈,入大妙门。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崖下别立禅室,潜修神观。其德行吸引遐迩僧众前来,达百余人。后来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当时听闻法融高名,竟前往相授自己所悟的三祖僧粲顿教法门。《景德传灯录》载:“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当时文人李华、刘禹锡等人对此事均有叙述,称法融“得自然智慧”,四祖“与大师相遇。性合神契,至于无言,同脐智地,密传真印,揭立江左。名闻九围,学徒百千,如水归海”。以禅宗四祖道信之尊,尚亲自前往法融处亲传衣钵,而法融竟“曾无所顾”,可见法融声名之盛,可知其对禅宗顿教法门领悟之深。   禅宗四祖道信门下除弘忍外,另一重要传承即法融之牛头宗,牛头宗在禅学思想历程中,占有重要的一环。牛头宗发育于三论宗和南朝玄学发达的地区,受两者的影响很大。受南方佛学的影响,牛头禅提出“道遍无情”、“无情成佛”的宗旨,三论宗大师吉藏说:“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后来天台宗中兴者湛然直接提出“无情有性说”,可见牛头宗对形成中国自身佛教宗派的巨大影响。“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一联尽显牛头禅的待色。牛头禅在禅法上重“无绝观”,认为“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所以“丧我忘情为修”,这就更接近后来慧能的“顿悟成佛”说。所以说,牛头禅在禅宗中国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印顺法师更认为印度禅(苦修)蜕化为中国掸(顿悟),不是神会或慧能,“中华禅的根源,中国禅的建立者,是牛头。应该说,是‘东夏之达摩’——法融”。法融与禅宗五祖并称为二杰。道信之下弘忍、法融的并立,为禅宗分宗立派之始。   牛头禅宗一宗传承,怯融之下有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思,称为牛头六祖,慧思下有佛窟惟则,惟则下有云居普智。智威门下有玄素、道钦,均为一代大德。道钦甚受唐代宗尊崇,被赐“国一禅师”称号。道钦门下有鸟窠道林,因其与白居易的问答而驰名禅林。牛头宗在唐代盛极,宋以后衰落。在金陵一带留下无数圣迹。   仙窟寺为法融说法参禅处。唐代宗曾梦牛首山辟支佛来见,遂命太子建造七级浮图。至清代称普觉寺,为金陵八大寺之一。今存大堆宝殿、毗卢殿、观音窟、文殊窟及砖塔等。普觉寺石塔为唐代建筑,是牛首山至今保存下来的惟一古塔。石塔位于牛首山与祖堂山之间,七层八面,全以砖石砌成。外观庄严,风格古朴。一九五六年在塔底正中暗室发现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座鎏金喇嘛塔,下有方形雕刻花纹的须弥座,上做壶瓶形的塔身,小巧精致,为明初遗物。 祖堂说法百鸟献花   祖堂山在牛首山南麓,为牛首山分支。五世纪时在山南建幽栖寺,故名幽栖山。法融在此得道,又于此山入室,且为南宗第一祖师,后便易名为祖堂山。   相传法融入室之时,有百鸟飞来献花。至今仍可循着修竹小道,沿西风岭西去,峰回路转,侧石峰奇秀,左侧千尺悬崖,即献花岩。法融曾经在岩下讲法华经,天雨宝花;被地方官请出讲大品般若,地忽大动。均表现法融精研内典,其佛法修养可谓撼天动地。现幽栖寺后有合抱古树一株,树旁有石窟,即法融入室修道处,“百鸟献花”之异即现于此。   四祖道信曾经同法融一道绕过小庵,看见虎狼出没。四祖立即举起双手作恐怖状。这时,法融说:“犹有这个在。”四祖问:“这个是什么?”法融沉默无语。片刻,四祖在法融坐禅的石头上写一佛字,法融见后阑然。四祖说道:“犹有这个在。”法融不解其意,于是礼拜请四祖说明要者。四祖说:“一切途径,同归于佛,无数妙德,总发自心源。所有的戒、定、慧之法,变化无穷,一一领会,但不要偏离你的本心。一切烦恼障蔽,本来就是空无的。一切因果报应,都如同梦幻一样。既不出自世俗世界,也无涅磐之路可求。人与非人,本性上是平等的。通往佛法的大道无边无际,须根绝尘俗的思维。这样的法,你巳经获得,并不缺少什么,这与佛有什么差别呢?其他没别的法,只要让你的心自在无碍,不要造作,也不要静心,不要贪欲和损害他人,不要忧虑,应坦荡无碍,住意纵横,切莫执着于诸善与诸恶,行住坐卧,随处遇缘,皆是佛的妙用。快乐无忧,这就是佛。”   四祖这一段话,旨在使法融明白佛法无边,一切烦恼障碍都将一扫而光,只要破除迷妄之心,不执着于善恶,即可成佛,即为佛。这也正是牛头禅宗的法门特点所在。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3楼 发表于 2007-6-29 11:59  只看该作者 江苏句容·隆昌寺
       昌寺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宝华山距县城约30公里,距南京约40公里,北临长江,海拔431米,周围群峰环绕,景色秀丽,山形宛如莲花,故称“花山”、“大华山”。南朝时高僧宝志登山结庵,请经弘法,为纪念这位开山始祖,遂称山名为“宝华山”。        隆昌寺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天监元年(502年),初名“千华寺”、“千华社”。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释妙峰秦请扩建。得到了朝延的恩准,明神宗又赐名为“护国圣化隆昌寺”。1702年,清康熙皇帝登宝华山,御书“慧居寺”匾额赐寺,遂改称“慧居寺”。1911年后复改名“隆昌寺”。        隆昌寺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宝华山志》载:“宝华律宗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之最上者。”宝华山遂被称为律宗第一山。        律宗,是中国佛教中以研习及传持戒律师主的一个宗派,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其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据史书记载,中国汉地佛教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年间(240-254年)。唐朝时道宣开设律宗,在终南山创立戒坛,制订佛教的授戒仪制。后律宗分为南山宗、相部宗、东塔宗三个派别,但相部宗、东塔宗相继衰落,只有南山宗延绵绵绝。无明时期,南山崇也衰微几至无间。明末清初,如磬在金陵灵谷寺重兴南山宗,其弟子寂光在宝华山隆昌寺建律宗道场,寂光的弟子读体、戒润等以律受戒,结戒安居,大弘律宗。清朝以来,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都是在隆昌寺受戒,隆昌寺是全国最有影响的传戒道场。        明清时期,宝华山隆昌寺殿堂巍峨,气势轩昂,有殿堂房屋999间。寺宇曲廊逡迤,呈四方形,宛如一座法坛。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均登临宝华山,御书匾额,赠物赐银,使宝华山盛极一时。       1983年,宝华山隆昌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十年来,在佛教界的精心管理和维修下,千年古刹重放光彩。宝华山隆昌寺的铜殿和无梁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大雄宝殿、戒坛、方丈楼、藏经楼、大悲楼、斋堂等殿宇380多间都得到了修复。       大雄宝殿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修建,高5.8丈,深6丈多,十分雄伟。现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为近年所塑,为香港宝莲寺“天坛大佛”的佛模。该寺大悲楼重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4.6丈,深4.2丈。        铜殿位于寺院后侧,是寺内重要文物古迹。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高僧妙峰发愿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三处各建铜殿一所,得到了明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的资助。其中普陀山因受海盗倭寇侵扰,改在宝华山建立。其梁、栋、栌、桷、窗、瓦、屏、楹均为范铜制作,故名“铜殿”。清朝多次维修,康熙赐“莲界之香”匾额,乾隆赐“宝纲常新”匾额。其形为楼阁式,高2.3丈,宽1.5丈,深1.15丈。        铜殿左右,是普贤无梁殿和文殊无梁殿,与铜殿同时建造,为单檐歇山顶,三间两层阁式,无梁无柱,不用寸木,内部用砖垒拱券,外部是仿木结构殿堂形砖雕,砖工细腻,雕刻精美,至今保存完好,是明朝无梁殿的代表作。        宝华山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雾之胜”四大奇秀。山中自然资源丰富,有糯米椴、四照花紫楠、青风三叶城、宝华玉兰等珍稀树种,被列为江苏省自然保护区。山上青松翠柏,古木参天,西北部顶峰上有拜经台,又名“会君台”,相传南朝信佛教的梁武帝会宝志和尚于此。山中还有潮音、乌龙、白虎、黄花、志公、品字、古僮等九洞,有戒公池、莲花池、龙王池、龙池四池。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避暑和旅游胜地。        1992年夏,宝华山隆昌寺举行了1949年以来首次水陆法会。法会共进行了七天,香港、台湾及江苏,上海等地佛教徒一千二百多人参加法会。法会还吸引了四万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4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0  只看该作者 江苏镇江·甘露寺
  镇江东北的北固山高五十三米,北面临江,形势险要。历代名人喜登临北固寄志抒怀,以宋代辛弃疾词《京口北固山怀古》为最:“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山上有甘露寺,相传是三国时蜀刘备在东吴招亲处。甘露寺因建于东吴甘露元年(二五六年),故名。后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寺宇多为清代建筑。寺宇虽然不大,但采取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   相传北固山甘露寺修好佛殿时,主事和尚心中欢喜,但从山上看到山下,总有一点美中不足,原来是缺少一座宝塔。到半夜,忽听江上起风了,风急浪高,一直响了一夜。和尚心中有事,也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推窗一看,江面上雾蒙蒙一片,就近朝山脚下的地方,有个黑乎乎的似是什么东西趟江过水而来。风息浪静后,和尚跑到山脚仔细一看,原来是座铁宝塔搁在岸上!主事和尚高兴得不得了,见铁塔七层造型,不高不矮,放在北固山顶正合适。但怎样才能将铁塔安在山顶呢?和尚正在焦急时,听得有声音道:“大和尚,我来搬这铁塔!”和尚回头一看,见是四大金刚一齐来到面前,合力将铁塔搬上山放好。和尚后来就凭自己的记忆,在甘露寺里塑了四座像,所以北固山上没有别的佛像,只有四大金刚。   甘露寺铁塔位于天王殿东北,实际上是唐宝历元年(八二五年)卫公李德裕建,故又称卫公塔。宋代重铸为铁塔,十九世纪末又因大风疾雷,倾倒四层。原塔为七级,现存塔基为青石上刻海潮,称须弥海。上砌一层砖台,现已墁上水泥。台上置八角形铁须弥座,上铸少水纹,八面各铸一力士塑像,双凤、双龙戏珠。须弥座通高一点七米多,每面阔近一点三米。上置第一层塔身,高一点二五米,直径二米多。塔身为八面四门,每面均有佛与飞天像,比例匀称,姿态生动,线条有力,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清末光绪年间倾倒的四层,有两层在西院内。一九五九年维修时将此复原,现存四层塔身。一九六○年对塔基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二千五百多件,石刻中以李德裕所写《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最有价值,其出上的金棺、银淳,工艺精美,为唐代金银品中的珍品。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5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0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兴教寺(法相宗祖庭)
    兴教寺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县樊川的少陵原畔,距西安市约20公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这里俯视樊川,  河如带;南望终南玉案峰,万蜂耸立;西观神禾,起伏如画;绿树环抱,风景秀丽,环境幽美。
   兴教寺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与弟子窥基、圆测的安葬地,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寺院,建国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慈恩殿等建筑,最具有历史价值的是玄类法师及两大弟子的灵塔。
   玄奘灵塔高23米,矗立在兴教寺西院的苍松翠竹之中。塔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作四角锥体,共5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5米。塔面作枋木结构,用砖砌作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3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次层以上塔心实砌,不能登临。塔底层南面有拱形券洞,龛内有玄奘的泥塑像。塔底层北面壁上镶嵌着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铭文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刘珂撰文,僧建初书丹。整个塔造型既简洁明快,又庄重稳固,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相当的地位。
    玄奘(600一664年)是唐代最著名的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因一生积劳成疾,圆寂于宜君县(今铜川市)玉华宫。消息传至京城长安,朝野为之悲泣,唐高宗悲叹:“朕失国宝矣”。玄奘的遗骨安葬在长安城东白鹿原上时,送葬者达数万人。当时,高宗登大明宫含元殿遥望时,一看到玄类墓地,时动悲思。遂于总章二年(669年)下沼将玄奘遗骨迁葬到少凌原畔(今址),建五层砖塔藏之,随即建寺。玄奘塔因唐中宗溢玄类“大遍觉”,故又称大遍觉塔。
    在玄奘塔两侧,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高约7米,三层四面,分别有“基师塔”和“测师塔”的匾额。塔底层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
    窥基塔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窥基(632—682年),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唐开国大将军尉迟敬德的侄子。17岁从玄奘出家,先住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他聪慧博学,深受玄奘器重,与神防、嘉尚、普光号称“奘门四哲”。玄奘去世后,他专事著述,阐发唯识宗精义,主要著作有《成唯识论述记》20卷、《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等43种,现存31种,被称为“百部疏主”,法相宗的创始人之一。
    圆测塔是宋政和五年(1115年)迁葬于兴教寺。圆测(613—696年)是唐朝新罗(朝鲜)僧人。他自幼出家,15岁到中国学法,玄奘回国后受学于玄奘,通梵语、藏语等6种语言,帮助玄奘译经,成为奘门了高足之一。玄奘去世后,他常住西明寺,弘扬唯识宗教义。因测圆寂后,初葬于河南龙门香山寺,后弟子迁葬于陕西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宋时从丰德寺迁葬部分遗骨于玄奘塔侧。
    兴教寺建立以来,千百年来几经沧桑。唐肃宗李亨来此游览,题塔额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唐代,樊川寺院密集,兴教寺与兴国、华严、牛头、观音、云栖、禅定、法幢等并称“樊川八大寺院”,兴教寺位列樊川八寺之首。宋朝时,兴教寺“殿宇法制,精密庄严”。明清时,几废几兴。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寺内殿堂均为战火所焚,唯三座灵塔幸存。
    1922年,僧人妙阔从南方来到兴教寺,“其时殿宇全无,只有破屋两间,土窑数座”,妙阔法师募修了大殿五楹,寮房10间。1930年至1934年,由朱子桥等人募资补修了3座灵塔。1939年程颂云等募修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等。
    1949年后,政府十分重视兴教寺文物的保护工作,多次拨款修整寺院,作为佛教场所对外开放。有常住僧人6人,妙阔法师任住持,法因任监院,僧人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1982年后,在住持常明法师的主持下,兴教寺修缮一新,成为国内外游人香客的参观访问、进香朝拜的圣地。
    兴教寺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正院由正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禅堂组成整个寺院的中轴线。砖石砌成的山门呈楼阁形式,正中有“护国大兴教寺”几个醒目大字,两侧分别是“法相”、“庄严”字样。楼脊两角雕有龙头、凤首,栩栩如生。山门开了三个门洞。
    门内钟、鼓楼夹道相对。拾级而上,是重檐叠柱、画栋雕梁的大雄宝殿。正额上悬挂着康有为所书“兴教寺”匾额。殿中供奉新近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像一尊,东西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塑像。造像精致,法相庄严。
    殿后是法堂,内供元代铸造的千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高2米多,重2700余斤。还供有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像,西侧有唐代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代木雕地藏菩萨像。这些都是寺内的珍贵文物。堂壁上悬有十八罗汉拓版像,两侧墙壁上镶嵌着《金刚经》石碑,字迹刚劲,为书法珍品。
    法堂后是新建的禅堂,是僧人修行的场所。
    东院的主要建筑是一座五楹两层的藏经楼,楼上收藏着明清刻印的佛经和近代影印的经典达万卷之多,不珍藏着梵文、巴利文《贝叶经》等。楼下为接待室。
    西院又称慈思塔院,玄奘、窥基、圆测三位法师的灵塔作品字形参差耸立。灵塔北面,有一座构筑精巧的“慈思殿”,三间开阔,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遍觉堂”匾额悬挂在正门上方。殿内有玄奘及弟子窥基、圆测石刻像碑各一座。这三座石碑为1930年至1934年问刻制,玄奘和窥基法师的画像是依照日本东京收藏的我国唐朝宫中所供的玄类、窥基画像印制刻石。而圆测法师没有留下面像,可巧修圆测灵塔时在塔下觅得圆测塑像一尊,经拍照、放大后再作画刻石。在修整窥基灵塔时。也发现了一尊窥基塑像,其面像与唐代画像吻合。玄奘石刻像高约一米,影像上,玄奘身穿短褐,足登布履,手执雨伞,背着装满经书的背夹,背夹上挂一盏明灯,生动地表现出玄奘法师不畏险阻、风雨兼程地在西行取经途中跋涉的感人形象。玄奘的这一形象在印度也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克服困难、永往直前的鼓舞力量。
    1953年,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塔。1954年至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乾达也先后来寺瞻仰玄奘塔。今天,兴教寺也成为促进我国同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6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0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青龙寺
  青龙寺位於陕省西安市城东南2.5公里的铁炉庙村以北乐游原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东南隅,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曾有“灵感寺”、“观音寺”之称。唐壑宗的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是中国佛教唐密道场之一,日本真言宗的发祥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後,寺院被毁。至明朝已片瓦无存。   唐朝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曰:“寺好因岗势,登临临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寺在乐游原上,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这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由於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的发展。唐长安城佛寺的兴盛,几乎是空前,其佛教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青龙寺即是传播唐密颇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在九世纪初至中叶(日本平安朝诗期),日本人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颇多,其中著名的八人,本称之为“入唐八家”。而其中的六家空海、圆行、圆二、惠运、圆珍、宗睿到长安后。即在青龙寺受法。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大师到长安後,於青龙寺师从密宗高僧惠果和尚学习经典,并兴唐朝士大夫交往。元和元年(806年)回国後传播密宗,成为日本“东密”开山相师。空海还根据中国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文“平假名”字母,促进了大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日本人唐的求法僧回国时,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和其他书籍,“入唐八家”带回书籍共达1700余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达到极盛。   从197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系统发掘,清理出殿基、月台、散水、花坛等地下遗址多处。其中殿址一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殿址二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呈长方形,塔基长宽各约15米。其原有建筑规模宏大,现今所发现的遗址仅是青龙寺西部。从门、塔、殿址及两侧廊道遗址来看,青龙寺西院的形制为塔居中,塔前有门,殿在塔後,周围廊庑,表现出隋唐早期寺院的布局特徵。   日本真言宗僧众近年来与青龙寺交往极为密切。为缅怀先贤,增进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198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青龙寺遗址上合建“空海大师纪念碑”,後又共建“惠果、空海纪念堂”。青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7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1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卧龙禅寺

  卧龙寺位於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於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间(874年),先後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时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
  自元至清,卧龙寺多次重修。现在寺内保存下来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记述了这段历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现碑仍存大雄宝殿东边,“碑石显文如花朵,故人称开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咸丰二年(l852年),重兴为十方丛林,立碑记之。同治七年(l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龙历史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给卧龙寺带来新的繁荣。慈禧太后施银千两重修殿宇,并建立石牌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还亲书“慈云悲曰”、“三乘迭耀”匾额赐寺,并为山门书额“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当时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们千里迢迢送来各类真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诏令送卧龙寺供养,所以现在寺内小型怫像甚多。
  1931年,朱子桥等人筹资修整了大雄宝殿和禅堂,同时广购怫经,创办了佛学图书馆。後又请太虚法师来讲经说法,并对东院、西院房舍都进行了整修。出口1949年後,政府多次拨款修整殿宇,装修佛像,使这座佛教古刹更加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卧龙寺占地面积15亩,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中院占地面积六亩,寺内的主要殿堂分布在这里。最南有山门五间。向北是金刚殿五间,内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伽蓝像。天王殿东边是祖师殿,西边为菩萨殿。再向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阎,中间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後面是地藏菩萨像,两侧为二十四诸天泥塑像。
  卧龙寺历史上以禅宗道场为主,但兼传播其他宗派的经典、教义,被称作“各宗并弘道场”。如1922年,妙阔法师在这里讲解《唯识三十八颂》、《楞严经》等,1931年太虚法师开讲《金刚经》,1932年慈云法师讲《圆觉经》,1942年和1949年後,朗照法师任住侍,历讲《楞严经》、《法华经》等。
  卧龙寺内碑石林立,文物荟萃。著名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颁赐藏经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碑、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十行规约碑、同治七年(l868年)卧龙历史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太后捐银两重修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传戒碑等。这些石碑,碑文清晰,是研究唐朝及明清时期卧龙寺的重要史料,同时也具有绘画、书法价值。另有唐咸通及乾符年间石刻陀罗尼经幢和元朝石碑,字迹模糊不清。
  佛足迹碑的佛足刻在《明卧龙禅寺碑》的阴面,碑正面铭文记述着卧龙寺的沿革。碑阴佛足迹碑在双足大指上均刻莲花,其馀四指皆刻卍字,足掌刻千幅轮、三钻、宝瓶、双鱼、宝剑等文,在图下有铭文曰:“大唐贞观中,有玄奘法师亲往西域求法,亲获瞻礼图归,进呈太宗皇帝,奉敕刻石供奉以广传焉。大明洪武丁卯,寒水僧德明,长安卧龙禅寺提点行满,命匠重镌。”佛足迹是玄奘从西域带回,并奉敕刻石供奉。在玄奘圆寂的玉华寺,曾发现佛足迹碑残石。卧龙寺的佛足迹碑刻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唐朝画圣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刻石,线条遒劲,宝相庄严。寺内还有一通“唵”字碑,据传碑文系唐朝高僧义净自西域带回镌刻而成的,碑文无人辨识。宋太宗曾作词赞道:“鹤立蛇行势无休,五天玄字鬼神愁。儒门弟子无人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卧龙寺原来还收藏有举世闻名的《碛砂藏》。《碛砂藏》是南宋平江府(苏州市)碛砂延圣院募刻的大藏经,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至元至治二年(1322年)历时九十多年才完成,并计1532部,6362卷,591函,全部梵筐装帧,柳字书体,刻印精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尚存五千余卷。寺内还珍藏若古印度贝叶经、宋咸平年间所铸铁钟、西藏喇嘛留赠的大理石香炉等,皆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8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1  只看该作者 陕西长安·香积寺(净土祖庭)
  香积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境内,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後的第一个道场。唐朝的香积寺位於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滈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挠於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   当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的传说,据《隆禅法师碑》载:“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渝严霜而霏萃。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堵波(即佛塔),塔逅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重重佛事,穷经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比丘之异实。”当时,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官之秘宝”,赐给香积寺。因善导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又供奉着皇帝赐给的法器、舍利子,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善导(613-681年)是唐朝弘扬净土宗祖师,号“莲花第二祖”。净土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平日持戒极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道红光从其口中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佛》数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于壁,把净土宗经典中叙述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道作品。   公元8世纪中叶,善导阐述净土宗理论的著述《观无量寿经疏》传入日本。随後,善导及净土宗在日本影响遂步扩大。12世纪时,日本僧人法然上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遂成为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香积寺亦成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据1955年日本宗教年鉴记托日本净土宗有14个宗派,拥有8190座寺院,开办了二所大学,一所学院,一所专科学校,现有另有净土宗信徒五百余万人。   唐“安史之乱”和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香积寺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宋朝时,净土宗流行,香积寺又得到修复。宋六平兴国三年(978年),香积寺改名为“开利寺",不久又恢复了原名。宋元期间,长安衰落,寺院年久失修,到明嘉靖年间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清朝时,香积寺仍保持明朝的规模,并进行了修复。直到清未,寺内还保存有许多金石文物,仅历代雕刻就119件。可惜同治年间,香积寺再度毁於兵火。据传日本浪人趁机盗走大批金石文物,寺曾为了保护文物,曾埋藏若干,但至今造些文物下落不明。   1980年5月l4曰,是善导大师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中日佛教净土宗的祖师,日本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副总裁稻冈觉顺和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会长武田奝彦率139人的“日本净土宗祖迹参拜访华团“,与中国佛教协会长赵朴初居士、副会长正果法师,以及香积寺僧侣,在香杠寺隆重举行了纪念法会。法会上,赵朴初、武田奝彦为新落成的大雄宝殿剪彩,两国僧众在大雄宝殿内外念诵经偈赞文,礼佛膜拜,并在善导供养塔前举行了上供仪式。稻冈觉顺在致词中说:“中国是日本净土宗的灵魂故乡是日本人的父母之国。愿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就象香积寺旁的滈河与潏河两条河流汇合一样源远流长。”   1982年11月15日,是日本净土宗相师法然上人诞生八百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日本净土宗宗务总长武田奝彦辜领信徒八十馀人来到香积寺赠送善导和法然二祖对面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及香积寺僧众,与日本僧众一起举行了奉安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及开光法会。善导大师供养塔建于681年,塔身用青砖砌成,仿木结构,中空,外形正方,壁厚约2米,逅回二百步,原为13级,今存l1级,高33米。如今,供养塔经整修後,更加奇古别致,巍然矗立,引人瞩目。日本净土宗所赠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即安放在该塔内。   1979年以来,香积寺新建了大雄宝殿五间,整修了善导塔,後相继新建法堂五间,廊坊十间,僧房、库房十馀间,还重新建了寺院围墙和院内甬道,规划和平整了花园,新修了公路,开辟了停车场。如今的香积寺,建筑宏伟,古朴典雅。大雄宝殿内宽敞明亮,肃穆庄严,龛台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接引站像,顶上高悬金,色宝盖;佛前安放者日本净土宗所赠善导大师彩绘坐像。善导安然端坐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手挂念珠,专心念佛。坐像前两边幢幡幔垂,宫灯灿烂,法器陈列井然。殿前有雕工精巧的两座石灯,亦为日本净土宗所赠。   1990年5月2日,香积寺隆重举行了方丈升座典礼,陕西省暨西安市沸教协会常务理事续洞法师主持下,又新建配殿二十间,念佛堂三间,且使这一净士宗祖庭走上了按丛林制度进行管理的轨道。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9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1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
大慈恩寺位于古城西安南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寺院新建落成时,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庭圣命,为首任上座住持,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
  寺院山门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钟楼内悬挂明代铁钟一口,嘉庆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寺内牡丹亭种植有名贵牡丹70多种。
  大雁塔系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为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现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令人心旷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大雁塔北面的玄奘三藏院,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来此参观,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
  大慈恩寺门前新建的占地20多亩的以玄奘为主题的雁塔广场,广场中央台座上,座落着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经铜像,花坛锦簇,华灯成行,马路宽阔,设施齐备。
  大慈恩寺大雁塔有着一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据史书记载: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慈恩寺建成后,皇太子李治恭请玄奘任该寺上座,寺中专为玄奘辟有翻经院,供其翻译佛经。为了协助玄奘译经,还特地选择了50名高僧作为玄奘的助理。玄奘由原来居住的弘福寺移居大慈恩寺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玄奘与50名助理乘车,京城僧众列队随后,文武百官侍卫陪同,太宗皇帝与太子李治及后宫嫔妃在安福楼上手持香炉目送,长安各界人士夹道欢呼。
  当今,改革开放的东风,宗教政策的落实,旅游业的发展,为这座古寺名塔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些年,特别是增勤法师住持以来,寺内殿堂修建、环境改造治理、经典、文物、图书、资料的收藏、整顿、抢救古老版本经典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适应社会发展,方便广大信众游人更全面的了解大慈恩寺的历史和现状,增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多媒体展示系统,提供中、英、日三种语音490多幅画面和导游讲解人员,协助游人选择欣赏,为游人服务。新建成的玄奘三藏院又为寺院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大慈恩寺大雁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初,评为首批全国4A级旅游景区。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座千年古刹于1964年3月,在中日两国尚未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接待了日本佛教界知名人士西川景文、大河内隆夫妇来访,对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同年七月大慈恩寺又接待了来自日本、锡兰(今斯里兰卡)、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越南南方、巴基斯坦、尼泊尔、老挝、蒙古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知名人士一行,在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陪同下,由北京乘火车到达西安,参加在大慈恩寺举行的隆重纪念玄奘大师圆寂1300周年法会。以后大慈恩寺又先后接待了日本天皇明仁、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印度总统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意大利总统霍尔佐克、韩国前总统卢泰愚、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世界佛教联谊会负责人、WTO专家组成员和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王兆国、王文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办部门负责人,省、市党政军方面的负责人,国家召开的国内国际会议的专家学者、港、澳、台胞等知名人士。仅2001年里,就接待贵宾127次2317人,未发生任何不安全事故,圆满吉祥。来访者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省委书记李建国一行,没有事先打任何招呼,突然出现在山门内,下车后第一句话说:没有想到城市近郊还有这样一处清静幽雅、干净卫生的景点。欧盟委员会对外联络委员彭定康(英国前驻香港总督)来寺参观听、看后觉得环境特好,和方丈取笑说:我以后再有机会来西安,在你们这里住几天行吗?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在参观题名册上对玄奘法师的爱国精神倍加赞扬,希望每个人都应当学习玄奘精神。
  随着寺院建设佛教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品位不断提高,接待朝拜、旅游者能力的不断增强,周到的服务,安全有效的管理措施日趋完善,大慈恩寺吸引着广大国内外宾客,年接待人数达百万。在五·一、国庆黄金周期间,最高日接待达三万人之多,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细致,安全意识增强,组织措施得力,方丈严抓,全寺上下僧、职员工齐心协力,取得了安全无事故,服务零投诉,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受到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党政领导和主管上级的好评。称之为:有序进行,秩序良好,人多而不挤不乱,接待能力、质量超过历史时期。给西安旅游业锦上添花。
  在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大慈恩寺全体僧职人员,将在增勤方丈的带领下,加快寺院珍藏馆的建设步伐,遵循佛教律规,努力为圆满举办今年古历四月的水陆法会,尽心尽力。弘扬佛教文化,发扬玄奘法师的爱国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时,取得更好的成果回报社会。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0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2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於陕西省西安市城南,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始建於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隋朝扩造的大兴善寺在大兴城靖善坊内,与玄都观隔街相对,气势宏伟。《长安志》卷七载大兴善寺)“寺殿崇广为京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辩正论》卷三详细地描绘了大兴善寺的碧瓦飞甍,金殿巍峨的气派:“大启灵塔,广置天宫。像设赁虚,梅梁架迥,璧当曜彩,玉额含辉,画拱承云,丹栌捧日,风和宝铎,雨润珠幡,林开七觉之花,池漾八功之水。召六大德及四海名僧,常有三百许人,四时供养。”大兴善寺开山祖师是灵藏大师。他是杨坚的布衣知友,同时任隋朝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隋朝几位箸名的昭玄统,除昙延外在任职期间都住在大兴善寺。   这里还是隋朝第一所国立译经馆。着名的“开皇三大师”耶连提黎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耶舍主译佛经约8部、23卷,有《百佛名经》、《莲华面经》等;崛多共主译佛经引31部、165卷,主要有《文殊师利行经》、《佛本行集经》、《贤护菩萨经》等;笈多久住兴善寺,主译经论7部22卷。这三位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对中国佛典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o年),印度佛教密宗傅播者“开三元十”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里译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   758年,应不空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灌顶之法,在古印度是国王即位仪式,将四海之水用四宝瓶盛之,由国师灌於国王头顶,象徽国王权力四海无边,国家兴盛。佛教密宗效法此举,当僧人嗣阿闍梨位时结坛灌顶,称“授职灌顶,”此外还有“结缘灌顶,”息灾灌项,“成就灌顶等等,从而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   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1一846年),下令全国排佛。大兴善寺也被废除,建筑被毁,僧人被勒令还俗。大兴善寺从此一蹶不振。宋元时期,大兴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满禅师才在此“鼎新梵刹”。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云峰禅师居大兴善寺,脩造了殿堂和钟楼,弘扬禅宗。清朝诗经过三次较大规莫的脩葺,第一次是1648年,僧人麸斋脩建了方丈室、大雄宝殿以及禅堂廊庶,面貌一新。第二次在1694年,由清川陕总督笔贴式、平安纳等集资,先後脩建前殿、钟鼓二楼、大殿、十王祖堂、弥勒殿等建筑,前後约十年才完工。1943年太虚法师和于斌、冯玉祥等人组织了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并於1945年在大兴善寺创设了“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1956年为保护佛教名胜古刹,政府拨款对大兴善寺进行了大规模整脩。  由卧龙方丈朗照任住持,慧雨任监皖。他们与卧龙、慈恩、庄严四寺合并,祖成了农业社,十多名僧人拥有四十多亩土地。他们登扬农禅寺并重,以寺养寺的传统,粮食和蔬菜自给自予,生活得到保障。   1984年4月,陕西省佛教协会接管大兴善寺後,用半年时间,修复殿堂、僧房41间,并重塑了一些破毁佛像,翻整了二十余亩荒地,修剪绿篱一千余米,增加盆花六百余盆,植黄杨、冬青、刺伯等三万株美化环境,并新建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服务部,购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寺兴善寺面貌大为改观。当时大兴善寺有僧二十多人,慧雨法师任方丈,源慧法师为维那,印善法师为知客,僧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讲经礼佛,举行各种法事活动。国内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外国友人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常来此烧香礼佛,参观访问。   大兴善寺大殿北边有唐转法轮殿遗址,遗址前安放着一尊曰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送的地藏菩萨铜像。8o4年曰本学问僧空海人唐求法,在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後开创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1985年10月,曰本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纪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发祥地——大兴善寺敬献了这尊青铜地藏菩萨立像,高约l.70米,底座用的汉白玉彻成。10月25日,大兴善寺隆重举行了地藏菩萨像奉安开光仪式,由167人组成的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友好访华团参加了法会。这尊佛像,成为新时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见证。   寺内文物有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记碑》、《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乾隆年间《隋唐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囗囗囗记》和咸丰年间《太兴善寺法源碑记》,皆为研究大兴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内还藏有三帧巨幅清朝西藏彩绘《阿弥陀佛像》、《极乐世界图》和《弥勒像》是西藏绘画艺术珍品。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深行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98 
精华
积分
916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1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5  只看该作者
UID
20416 
帖子
698 
精华
积分
916 
经验
916 点 
威望
3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10-8 
最后登录
2011-2-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ddhhzz

常亲近同修

帖子
331 
精华
积分
706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2楼 发表于 2007-6-29 12:07  只看该作者
UID
12234 
帖子
331 
精华
积分
706 
经验
706 点 
威望
12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3-9 
最后登录
2011-4-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3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2  只看该作者 陕西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译经处)

  草堂寺位于陕西省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50公里,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约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这里东临淄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草堂寺内松柏参天,翠竹轻拂,亭阁玲珑,意境幽邃。它是佛教著名古刹,也是三论宗祖亭。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与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圆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摹罗什译经场以草荐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撰94部、425卷,被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摹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三论宗在唐初胜极一时,并流传到日本等国。
  隋大业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渊为郑州刺史时,曾为次子李世民目疾来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养。唐朝时,草堂寺曾改名为“西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天宝年间,飞扬法师主持寺务,传播佛法。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宗密禅师常在此弘扬佛法,被称为草堂寺的中兴之时。宋朝初年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的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金、元、明时期仍称草堂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鸠摹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为“圣恩寺”。清同治年间,寺院曾毁于战火;光绪七年(1881年),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1949年前,草堂寺有僧八人,土地一百多亩。1949年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1984年,由县民政部门移交僧人管理使用。
  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方挂着赵扑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子横匾。沿青砖林荫道北行,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钟亭,挂一口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铸巨钟。钟重2吨,高2.6米,口径2.2米,钟脚饰以浮雕龙风狮子图纹。与钟亭相对是碑亭,内有《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此碑刻于唐玄宗大中九年(855年),高约3.2你,宽约1.4米,由宰相、书法家裴休撰写,柳公权篆额,笔力劲健,是唐碑珍品。
  草堂寺现存最大殿堂是“逍遥三藏” 殿。该殿横匾由兴善寺方丈妙阔法师草书提写,体势遒劲超逸。殿内正中供奉明朝施金泥塑佛像,佛像前安放着日本日莲宗奉送的鸠摹罗什坐像。鸠摹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了妙法莲花经》七卷,成为天台宗盛典。804年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来我国游学,在天台山从道遂、行满二法师习天台教观,归国后在比睿山学习天台宗至1253年专依鸠摹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为了表达对鸠摹罗什的敬仰和对草堂寺的向往,捐资雕塑了鸠摹罗什三藏法师坐像。像高1.2米,用一整块楠木刻成,一双慧眼,满面含笑,栩栩如生。
  大殿西侧门外,有一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型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传奇色彩的高僧,其父亲印度人,母亲龟兹人,他七岁随母出家,人称“神童”。游历许多国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他20岁时,母亲去印度学法,嘱咐他到中国弘扬佛教。在来华的途中,被凉主吕光扣留十七年,到401年姚与派兵攻克凉州,才救出罗什,尊为国师,随后在草堂寺专心翻译佛经。鸠摹罗什圆寂后火化,据说薪灭型碎,唯舌不尽。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塔通高约2.44米,塔身八面十二层,用纯玉石镶拼而成,每层玉色彩不同,为玉白、砖青、磨黑、乳黄、淡红、浅蓝、赤红及灰色等色,故俗称“八宝玉石塔”。塔的最下层为方座,方座之上是须弥座,座上是重叠的三层芸薹,上雕刻着蔓草纹浮雕,精美绝伦。芸薹之上是八角型宝,正东面刻有“鸠摹罗什舍利塔”题字,正北面刻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摹罗什舍利塔”13字。宝罩上方为层脊型覆盖,盖下刻着许多线条流畅的佛像。原来盖上还有三层珠宝,但太平天国时塔顶被毁,寺院僧人以山石补之。宝塔经过一千多年风雨沧桑,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罕见。舍利塔北边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由于地热作用,早晚有一缕烟雾从井口冒出,缭绕于寺院上空,然后缓缓向京都长安飘去,如今,由于地热消失了,以不见“草堂烟雾”,但“烟雾井”犹存。烟雾井上方修起了一座木制古亭,亭内悬挂赵朴初先生“烟雾井”匾额。舍利塔亭西侧,树立着元朝所刻“逍遥圆大草堂禅寺宗派图”碑,碑高1.6米,宽0.6米,记载了与罗什有传统关系的僧众434人,是研究草堂寺史的宝贵资料。碑旁有一口“八角井”。井左右个有一株柏树,俗称“二柏一眼井”。
  草堂寺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沧桑,香火不决,高僧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寻忧觅古,留下许多感人的诗文。今天,草堂寺善修一新,寺内现有住僧十多名,他们发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优良传统,耕种了28亩土地,菜园,种植了竹林,培育了园圃花坛,既美化了寺院的环境,又实现了自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4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2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罔极寺

  罔极寺位於陕西省西安市东关炮坊街。唐神龙元年(705年)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夭祈福而建,寺名取自《诗经》中“欲报以德,昊天罔极”句。因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爱女,在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四代,权倾朝野,所建此寺居於特殊地位,全盛时僧众达千余人,史载“穷极华丽,为京师之名寺”。唐玄宗时,曾改称“兴唐寺”,後又复原名。五代战乱时,寺内建筑物大部分尽毁於大火,惟有卧佛殿幸存,故被称“卧佛寺”。
  据《净士圣贤录》载:“唐沙门慧曰:“游印度归住罔极,弘净土宗。”说明罔极寺昔日曾为净土宗道场。开山相师为慧日法师,又名“慈愍三藏”。罔极寺历史上大规模重修,一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二为清七初,重修後曾由藏传喇嘛住持,後又改尼庵。最後一次整修扩建是改革开放後的1992年。
  现在的寺院规模较小,主要佛教建筑有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卧佛殿、禅堂、东西厢房、斋堂、僧寮等。该寺重要文物古迹有清朝所建金刚殿及明朝碑碣、山门外独角兽、唐朝莲花座等。其中独角兽系唐朝所造,被视为锁寺之宝;明碑上的碑花构思奇特,极为罕见。据《净土圣贤录》载,慧曰法师火化时,“终见莲花在前,状如日轮”。寺内现有舍利塔二座,其是之一为清康熙时所建东院喇嘛塔。另外寺内还存有各类碑记六块,其中有明正统八年、清嘉靖四年、乾隆五十四年、道光三十年、民国廿四年重修碑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5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3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广仁寺

  广仁寺位于西安市西北隅,是西安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广仁寺创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今只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它却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结的见证。寺内殿宇庄严,花木茂盛,虽居闹市之中,却十分幽静。
  清朝初年,清政府在西藏、青海藏传佛教上层喇嘛进京朝见皇帝的沿途,建立寺院,向蒙族、藏族表明,清政府充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习俗和保护藏传佛教,以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统一巩固西北边陲。广仁寺就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敕命兴建的,康熙亲书“慈云西荫”殿额赐寺。该寺现存康熙撰文的建广仁寺碑一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广仁寺建成後,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1911年辛亥革命後,广仁寺一度被理门公所占据,不久即恢复为喇嘛寺院。寺内常驻军队,寺院备受摧残。1931年,寺门外城墙所埋火药忽然爆,东门外树木全毁,殿堂的屋瓦也被炸坏,方丈室轰倒,唯经像安然无损。後由杨虎城将军出资修复。
  1949年后,政府十分重视佛教寺院的保护工作,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自由。1952年拨款整修广仁寺,使大雄宝殿、藏经殿、菩萨殿及僧寮、厢房等全部焕然一新,法相庄严。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寺,路过陕西时,都受到广仁寺僧众的欢迎,班禅大师还在广仁寺为众说法。喜饶嘉措大师19949年後也多次在广仁寺“为大众说皈依,普结法缘”。当时,蒙古族关符清大喇嘛任广仁寺住持。广仁寺所承法系为臧傅佛教黄教密宗,寺内用藏诵经咒,每逢农历十月二十四和二十五日,举行纪念宗喀巴成道日灯会,善男信女纷涌而至,寺内钟鼓齐鸣,梵呗振洱,灯火辉煌,香烟缭挠,十分热闹。
  广仁寺内主要佛教建筑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三重殿堂,两侧有配殿、厢房、跨院,殿堂画栋雕梁,十分富丽。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十分清幽宜人。全寺占地面积约16亩,布局错落有致,以玲珑精巧见长,是一座具有汉族地区寺院建筑特色的喇嘛寺院。但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主要弘传黄教格鲁派宗风。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佛像,正中是庄严、精美绝伦的鎏金铜绿度母像,左侧是木髻天母像,右侧是木质巨光天母像,均为唐朝文物。其它殿堂内还供奉有明朝木质阿弥陀佛像、印度造释迦牟尼像、西藏造鎏金铜佛像等。
  广仁寺藏经甚丰。有明正统五年(144O年)刊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续刊印的《大藏径》一部,这部藏经为梵筴本,纸质光洁,书体严整,卷首刻有精美的线刻佛画。每十卷为一函,共677函,6770卷。每函又按千字文标明序列,用黄色包袱包裹,十分整齐。寺内还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康熙三十九年所赐,共107包,为甘珠尔类(佛部),收入律、经、密咒三部分。有目录(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并列)、密部、大般若、二万五千颂、万八千颂、诸般若、宝释部、华严部、诸品经、律部和八千颂等内容。该版藏经是清王室宫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筴霏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设色鲜丽,大多出自藏、蒙名僧画家手笔,极为珍贵。
  在讲经堂前,有白色大理石莲花缸一个,直径1.4米,下有圆形石座,通高l.5米。缸身遍布莲花绕枝图案,十分精美,径囗刻有隶书铭文,是清乾隆时西安崇圣寺所造,後来移到广仁寺。另有300年翠兰柏一株,当雨後初晴时,树叶即呈紫蓝色并带特殊香气。寺内还有二座古塔,其中之一为西晋永康年间所造敦煌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6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3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云居寺
  西五台,原名安庆寺。位於西安市玉祥门莲湖路西段南侧,东邻洒金桥,西靠明代城墙,东西长约一华里。此地原为长安城内太极官,城南墙旧基。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十分劳素,世民为母尽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宫城广运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沿起伏地势,筑建了五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五个高台,又与终南山南五台遥相呼应,故称西五台。又因该寺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久聚不散,如菩萨显圣,欲又称云居寺。   据《西安府志》记载“其台基於唐,创於宋,屡葺於明。”现残存的西五台殿宇系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由於年代久远,战火频繁,屡毁屡建,究系何代建造,众说不一。   西五台的建筑风格与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它坐西向东,由山门拾级而上,一台高于一台。第一台名为降龙观音殿,台前建有韦驮殿。第二台称五大菩萨殿。第三台为地藏菩萨殿。第四台为弥勒殿,殿前有老母殿。第五台为十二臂观音殿。另外有大雄宝殿、观音大士殿、卧佛殿三殿分别插建于二、三、五高台之前,系明代燕王朱棣所建。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及侍立两假的十大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塑像珍品,据《关中图志》记载“由三天门拾级而上,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处为大士殿,登殿四望,可收一郡之胜。”各台两侧均有寮房,历来为尼僧居住。昔日的西五台是开期放戒的道场,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   第一台与第四台毁於民国战事时期,其余各台尚且完整。所余三台分别称为前台、中台、后台,三台均尼僧主持。1920年能修比丘尼仰慕长安为唐代佛教胜地,由广东省移居此地。西五台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九日举行法会,会期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许愿,求神礼佛者无数。   文革前,前台尚有五大菩萨殿像,大雄宝殿三间,内塑像释迦牟尼佛一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各一尊。灵应台,台上有观音殿一间,内塑观音像一尊。台下背后有韦驮像一尊,台前有观音殿一间。内塑观音像一尊。后台菩萨殿五间,供大悲观音菩萨像三尊。大殿三间,塑地藏王像、卧佛像及十大弟子像,外有弥勒殿三间。以上三台文革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革中寺内被工厂占用,寺内尼僧住地多被居民占住或插建,加之年久失修,整个寺院已破旧不堪,急待重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省,市人民政府和宗教主管部门的关怀下,西五台重新恢复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并被政府确定为西安市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大信教群众又能自由地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在省佛协的积极支持下,由佛学院毕业不久即担任西五台前台住持的吉祥法师,立志重现昔日皇家寺院之辉惺,讨划分期实施恢复重建五台原貌,以实现广大佛教徒的夙愿。她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带领广大僧尼和信众落实教产,护持道场,制定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大大加快了西五台的恢复重建工程。   西五台的修复开放既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体现,又是十方善信的迫切愿望,然而,要全面整修,所需经费较多,还有赖于国内外各大寺院高僧大德们及四众弟子的大力支持,同发慈悲,随缘捐助。   在国内外广大佛教徒和居士大德们的支持帮助下,一定能够使西五台早日恢复昔日盛况,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7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3  只看该作者 陕西长安·华严寺(华严祖庭)

  华严寺位於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寺居高临下,襟山带河,殿宇庭院精致幽邃。它俯视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的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朝诗人岑叁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可见自然环境的优美。
  寺建於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古“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北宋以後渐趋衰败,明朝虽经修葺,但规模已非旧观。清朝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志内殿宇全被摧毁,现在仅有两座砖塔。东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上层石刻有“严主”二字,第三层石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内安奉清京相师舍利子21粒。该塔六面五层,高七米,塔上石刻有“唐清原国师妙觉之塔”十字。二塔下层各有砖筑龛堂,内有石刻影像及像赞,石刻下半部刻重修记,为近代宋伯鲁、宋联奎同时书写。
  另有唐宣宗大中六年刻的《杜顺和尚行记碑》,已移存於陕西省博物馆。
  华严寺历代传承法师有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杜顺着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他为华严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等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後人追其为华严初祖。但实际创宗人是法藏大师。法藏(643-712年)是西域康居国人,l7岁从智俨大师学〈华严经〉。唐圣历二年(699年)受诏为武则天说《华严经》,使其“豁然领解”。他还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被封为国师。唐中宗还特地为他造了五所华严寺。法藏以《华严经》为依据,吸收了玄奘新译理论,完成了判教,充实了观法,建立了华严宗风。因此,中国佛教便以华严寺为华严宗之发源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8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4  只看该作者 陕西长安·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五台乡境内。该寺独居山麓,风景优美。弥陀寺创建于隋朝,与盛於唐朝。後历经兵火祸乱,屡经伪复。抗日战争期间,弥陀寺为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後该寺到为禁区,供西安事变时西北剿总政治部主任曾旷晴隐居休养。1943年蒋介石曾在此寺避暑。l944年春,国民党派张治中、邵力子与中共代表林柏渠吴玉章等,在此寺举行秘密谈判,商讨抗日战争胜利後的政治协商事宜,为“双十协定”,做了筹备。   1986年定慧法师驻锡弥陀寺,立志修复旧观。几年之中先後修复五间大殿,新建三间大殿,塑佛像11尊。1987年亲赴广东汕头开采石料,请工匠雕成五百罗汉像。1989-1990年又亲自设计并组织建起了五百罗汉堂。l990年新建了高大雄伟的山门。   1992年又用居士净资,设计修建了七间两层楼房,1993年新建了耄房1994年翻修了五间厢房,1995年和1996年两次投资完善了寺院饮水、用水设施。弥陀寺现有大殿三层11间,佛、菩萨、石雕罗汉像533尊,已渐具昔日规模。   此外,弥陀寺还在内蒙古、青海、西藏、陕西等地设有多处佛教道场,塑像四十多尊。同时弘扬佛法,广度有缘,自费印刷、购买各种佛教经典书籍多达五十馀万册,全部免费赠予各地。近年来该奔捐赠各处衣服近两万件,拯救各仅病人无数,在江西、福州、新疆、青海、陕北、西安、长安、户县等地有较大影响,享有较高声誉。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9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5  只看该作者 陕西扶风·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陕西省扶风县段家镇,前身为福荫寺,始建於隋大业元年(605年),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中。   相传,隋炀帝惕贲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与太陵旁边创建了此寺。内於福荫寺的创建有皇帝支持,所以当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安史之乱”各国热逐渐衰弱,福荫寺和其他佛教道场一样,也随之香火日少,武宗灭佛,福荫寺也在劫难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毁。   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间,福荫寺曾三次重修和补修,再次兴盛,较以前规模更大,僧人更多,计有土地一百八十馀亩,极一时之胜,清未民初,战乱四起,盗匪泛滥,福荫寺多处殿宇被毁,仅存三间大殿、六间厢房和钟鼓二楼,有数僧看门而已。   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馀亩,殿堂、佛像、钟、彭齐备,但不幸毁於“文革”。1987年由净天法师倡导,在原福荫寺旧扯下恢复重建,l989年7月大雄宝殿落成,改寺召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为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道场。此後,在当地政府、村组干部和四方信众的支持下,特别是香港印行、圣一、悟达等法师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十多年来修建未辍,发展很快。现已成马有相当规模的沸教庄严圣地。该寺现占地12亩建有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5间、斋宋坛两层14间、祖师殿3间、伽蓝殿3间及念佛堂、学戒掌、诸经阁、钟豉楼等,并有电房、浴室、客舍、厢房等配套设施。   如今的大明寺,已经焕然一新。这里距县城仅10华里,交通便利。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可观太白积雪,西可见西岐後河,北可瞻法门寺真身宝塔,东有隋位帝太陵相对。景致幽雅,气侯宜人,花木茂盛。更奇妙的地方是、寺中央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东方的隋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即使用经纬仪看,也不偏丝亳。这是古人的可以杰作,还是天意之合,到今不得而知,但它使人们好奇,更使人们感到神秘。寺中廊坊顶上长有一参天古柏,悬空而生,数百年来,虽经风雨、战火等种种摧残,但仍旧枝繁叶冒,香客、游人无不叹为奇观。   大明寺一贯重视道风建设。其办寺宗旨是:“行含律教禅密,导归极乐净土,十户清净佛子,如法平等安住。“近年来,该寺已形成严谨、和合、如法、精进的吉乱除曰常功谟外,常以讲经、说法、佛七、礼节等种种法会与大众共建,坚持半月诵戒,结下安居之制,随缘摄受四方善信男女,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者难以计数。大明寺还积极参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为国分忧,为民解愁,广行慈善之举。几年来,相继为希望工程捐款,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物,为百余名孤儿找回父母,修桥铺路等便民服务更是常行不懈。1998年长江流域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特大洪灾,该寺举行了护国息灾大法会,祈求三宝龙天加持护佑我中华子孙降伏洪魔,夺取胜利。大明寺诸僧众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使大明寺成为我国西北继法门寺之后的又一佛教圣地。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0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5  只看该作者 陕西西安·终南山净业寺(律宗祖庭)

  净业寺位於陕西省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後岸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深幽。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澧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
  净业寺始建於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发祥地。道宣(596-667年),俗姓钱,丹徒(今江苏丹徒)人。自幼聪慧,g岁能作赋,l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後依止智顗、智律师钻研律学,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尔後,道宣律师四方参学,“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如一笔;周游晋魏,披阅累於初闻;徒步江准,缘构彰于逆听。遂以立年,产寻铅墨,律仪傅要,行事谋猷,图传显於时心,钞疏开於有识;或注或解,引用寄於前经,时抑时扬,专门在於成务。”武德七年(624年)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後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实势,道可习成”之示,送移居净业寺。此後四十馀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馀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曾因严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天人送供,天神护法。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宏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的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遂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乾封二年(667年)他在终南山清宫精舍创立戒潭,依真所制的传戒、受戒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馀人传授贝足戒。所著《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成为後世戒潭之模范。道宣律师生平“三衣皆拧,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其道行盛名远播西域,唐开元三大士之一金刚智法师亦慕名来长安亲近道宣律师,玄奘、窥基、目测法师、牛头相师及孙思邈等与道宣律师交往的故事颇多。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圆寂,葬於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供奉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唐穆宗曾下赞曰:“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事。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索举。稽首皈依,笔律宗主。”後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马“南山宗”,亦尊俑他为“南山律祖”。
  苍宣律师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纲和文纲的弟子道岸、道宗等,後由道宗再傅弟子鉴真将律学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祖师。
  唐时净业寺因道宣弘扬律宗而达极盛,後渐衰落。据寺内所存明朝《道宣律师略傅》及清朝种鼓楼碑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净业寺住待云秀募集资金,重修殿堂。明天顺四年(1460年)住持本泉筹资修葺寺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塔倾,到隆庆年间(1567年)才加以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重建修道宣律师塔。嘉庆十八年(18l3年),重修殿宇。道光年间(约1832年),寺况梢盛,寺产田地颇丰,在东山谷修建茅篷68间,供僧人禅修。1921年到1949年闽僧智海任住持。从南洋募集资金购置田地,续修茅篷。1949年後,智海返闽,由智真任住持。“文革”後,寺院颓废,一蹶不振。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後,故府拨款加以维修,由少林寺僧人永空发心住山,住持道场,四方筹资,重修山路、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客堂、僧寮,增建五观堂、厨房等,使这座千年古寺涣然一新。现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奉华严三圣。东边供地藏菩萨像,西边供观音菩萨像。禅堂供释迦牟尼佛像。现存军圣蹟有天人送供喜、祖师洞、道宣律师舍利塔、圆测法师舍利塔(已迁到与教寺)、牛头祖师塔等。寺内林木参天,花果遍野,寺前有一株唐朝的空心古槐,“文革”期间已枯,80年代後复活,一时传为佳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1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5  只看该作者 陕西乾县·铁佛寺
  铁佛寺位於陕西省乾县境内的清凉山麓。相传汉朝峙清凉山上曾有一座清凉寺,僧众千馀,规模宏大,至万历年间毁於火焚,唯余铁佛一尊。後人移铁佛於清凉山脚,并建铁佛寺以供祀之。现寺中仍保存有直径807厘米的柱底石。由此可以想见铁佛寺当年之盛。世事无常,寺宇屡有舆废。1958年大炼钢铁,铁佛被炼,铁佛道场亦被拆毁,夷为平地。   l985年五台山正文法师卓锡於此,主持铁佛寺务。1986年文法师率领全国各地居士善信四十馀人朝拜弗教名山。遂结下善缘。尔後四方信众,尤其是四川、山西二省居士,共同发心助缘,在原有三间破窑洞的墓础上,历时五年,耗资六十多万元,重修复铁佛寺。如今铁佛寺占地十馀亩,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相师堂、斋堂、寮房、东西方丈室、流通处等建筑,布局紧凑,建造精巧,已成远近闻名的弘法清修的净道场。1992年复从外地请求铁佛一尊,於1995年建成大殿一座供奉,使铁佛寺名副其实,恢复其本来面貌。1986年,县政府准铁佛寺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皈依寺中的三宝弟子数次干计,及全国各地。该寺除开展常规佛事活动外,每年还举行六次佛七,尤又四川、山西、河北、北京、辽宁、甘肃、宁夏等地居士为叁加者达千馀人。   寺中珍藏《大藏经》两部,其他佛教书籍四万馀册,面向国流通。有常住僧十馀人。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2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6  只看该作者 陕西华县·宁山寺
  宁山寺位於陕西省华县莲花寺镇境内。宁山寺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坐落在小夫峪口东侧柏树坡的山脚下,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游人不断。相传宁山寺修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囚於西安城南王曲青龙岭,後经人解救脱离险境,而小夫峪过圉一带即为其休息藏身之所,迄今当地仍有许多关於刘秀的传说,一些地名如藏驾庄、等驾城、遇驾沟、刘秀沐、刘秀庙、刘秀沟、王莽坡、马刨象、二犬墓等都与此事有关。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为纪念真父伟绩,报答此地潜藏幸存之恩,遣王宰相於蟠龙山建造潜龙寺而宁山寺即为其下院。宁山寺建成之後,王宰相及其失心於此技剃出家,故宁山寺亦称“王相府”。该寺附近的长寿坡村东曾有王宰相墓葬及石塔,一直保存至1949年後。   宁山寺确切建寺时间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阜头峰(即今之半截山)因地震崩塌。当时狂风墨忍天居地动,神鬼不宁,时人便修建静山堂以锁之。又无宁,又於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将其改为“宁山争寺”以锁之遂平定。以後历代皆有修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比云法师主持宁山寺後,再次对原有建筑募捐整修,并扩建了知客寮、司阍寮、退居堂、讲经堂、笔室、外廊、山门等。山门横额“宁山净寺”四字,及大雄宝殿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扩大难度不信之徒”,系于右任所题。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寺院保存完好,总面积三千四百多平方米,尚有竹园三千多亩,耕地十多亩,为关中东部名刹。“文化大革命”中,宁山寺惨重破坏,仅残存讲经堂、东厢房、斋堂等十几间,院内捐为耕地,六大柜佛经及所有字书、佛像、法器均捣毁一空,住持僧佛心法师被迫还俗。   1978年比丘尼悟德住於宁山寺旁窑洞内,其时该寺被莲花寺石渣厂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始移居寺中。十多年来悟德率领尼众节衣缩食,四方募化,集资数万元,先後修复宁山寺内旧有建筑,并新建了一些殿宇。现有天王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门、大雄宝殿三大间、讲经堂、宰相堂各三间、东道院五间 、西道院三间、另珍藏碑刻两块,佛经三部。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3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6  只看该作者 陕西华县·永庆禅院
  永庆禅院位於陕西省华县柳枝镇上安村南凤凰山(又名“凤龙山”、“凤居山”下)。据寺中明宣德八年(l433年)的《凤居山永庆禅院碑记》所载,该凤寺“始於汉室,隆唐世”。考之史传,永庆寺约建於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据当她传说,永庆寺的创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军追捕,逃至凤凰山终於脱离险情。後其子汉明帝继位後建造了洛阳白马寺,是为中国兴建佛寺之始。汉明帝为感念凤凰山潜藏其父形迹使之得脱度难,,遂诏命于此建“永庆禅院”一座。建成後,漠明帝常与文武百官来此敬香礼佛。   永庆禅院自建寺以後,历代皆有高僧大德在此卓锡。三国曹魏时去西域求取佛经的第一位中土僧人朱士行,东晋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姚秦三藏法师,以及唐朝玄奘法师、都曾到这里静居修持。唐贞观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来此焚香参拜,寓居寺内。唐朝永庆禅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方圆四十里,僧众四百馀人、为接纳各地信士的十方严林,极一时之盛。明朝禅宗长老二法师居此,重建庙宇,再塑佛像。据明朝碑文记载,彼时凤凰山顶有凤凰塔墓及碑刻,半山腰建有菩萨殿、天王殿、金刚殿等,厢房百馀间,六小宝塔十馀座。寺宇现模不逊当年。清朝永庆禅院仍然屡有增建。据民间传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僖太后与光绪皇帝等人移驾西安途中曾到永庆禅院敬香,并留下凤袍以作纪念。   “文化大革命”中、永庆禅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寺内僧众在当地有关部门及四众弟子协助之下,重新造行整修。现有建筑基本为清朝所建,改革开放後又陆续新建。整个寺院占地两干多平方米,计有大殿三间、过庭三间、东厢房三间。寺内有汉砖、汉瓦、唐砖及明清时期的石碑。另有一株龙龟树,又称“万年青”,传为汉朝建寺时所植,呈龙形龟式,虽经千年风雨,依旧巍然挺立青春不衰。该寺现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4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6  只看该作者 北京·灵光寺      
       灵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东麓,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於世,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僧人管理。

  灵光寺创建於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辽道宗咸雍七年(l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日下旧闻考》载:“寺後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馀。“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徵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後,始改今名。几百年来,灵光寺殿堂巍峨,风景秀美,一直是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佛教活动场所。   目前的灵光寺依山而建,登上二十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穿过大雄宝殿就是佛牙舍利塔。院内古树叁天,花木扶疏,宝垮高耸,殿宇庄严。并有莲花水池,飞泉瀑市。昔人作歌云:“翠微八大刹,灵光居第一。”而灵光寺又以佛牙舍利最为有名。   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後留下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後由该国传到于闻(今我国新疆和阗县)。5世纪中,南朝高僧法显西游于阗,把这颗佛牙舍利带回南齐首都建康(即现在的南京)。隋朝建立後,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又辗转传到了当时北辽都城燕京(即今北京)。咸雍七年(l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後,这颗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肆焚掠,古城北京遭到很大破坏。灵光寺和招仙塔也毁於八国联军炮火,成为一片废墟。僧人圣安率众收拾残局时,发现落在地上的塔顶石刻露盤,碑文是:“大辽国公尚父令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咸雍七年工毕”。从塔基内发掘出石函,函中装有一沉香木匣,木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 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 善慧书”题记。天会七年(963年)是五代时北汉王朝年号,据明朝《补续高僧传》记载,善慧是北汉名僧。据此可知,这颗珍贵的佛牙入华一千五百馀年,并已在这里供奉了八百多年。圣安圆寂後,佛牙传给弟子常照,常照又传给心明。   从佛牙舍利重现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由於长期的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供奉着。直到1949年後才迎请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七宝塔中,供国内外佛教徒瞻仰、朝拜。   1955年和1961年,应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界请求,这颗佛牙舍利被中国佛教界护送出国,接受两国信徒朝拜。1957年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塔址西北重建新塔,永久供奉佛牙舍利,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l958年至l964年,一座庄严雄伟的佛牙舍利塔在西山灵光寺落成,并修建了山门殿和东、北两配殿,形成一个以佛牙塔为中心的佛教寺庙建筑群。   l964年6月24日和25日,中国佛教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法会,邀请佛牙舍利入塔并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开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主持法会,副会长赵朴初、阿旺嘉措、噶喇藏、巨赞、周叔迦及首都佛教界参加了这一盛典,柬埔寨、锡兰、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及越南等亚洲各国佛教界都应邀派遣代表团前来参加这一盛典,使之成为亚洲佛教界共同庆祝的盛事。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与亚洲各国佛教的友好、团结与合作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外叫佛教界为“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共同事业而奋斗的努力。亚洲各国佛教代表团看到中国的寺院得到政府保护,著名的佛教古迹得到重修,盛赞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佛牙舍利塔的建筑非常精美,底部以汉白玉石作塔基,饰以莲花石座和玉石雕栏。每层镶刻有石门、石柱、石窗。建筑形制为八角十三层密檐,高51米,塔顶八角攒尖,盖绿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根,长8.50米。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耸拔挺立,金光闪烁。总之,佛牙舍利在结构上采用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国古代佛塔的传统。整座宝塔从外观看,雕刻精巧,挺拔秀丽,神圣庄严。佛牙舍利塔塔身内为七层殿堂。底层为碑室,周墙遍镶石刻碑记与经文。碑室外缘绕以石梯,盘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佛牙舍利。七宝金塔上镶嵌许多玉石、珠宝,价值连城,精美绝伦。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装珠地贴金蟠龙藻并,显出庄严肃穆、恬静祥和的气氛。以上六层,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经典、塑像和法器。目前佛牙舍利塔不对外开放叁观,偶有一些外国的佛教团体来这里才被特许进去参拜。凡有幸能进塔参拜者,无不庆幸自己福缘不浅。如今,佛牙舍利塔已经成为八大处的象徵,提起八大处,人们就会想到佛牙舍利塔。   寺里现存古迹,是殿后峭壁下的大金鱼池。池中的大金鱼,长得奇特,最大的有二尺多长,金红、墨菊色的最多,还有银灰、彩斑等各种颜色的,有几尾天蓝色金鱼,聚群浮游,也面像一匹织绵。游人伫立池岸,倒影入湖,金鱼很快结群游来,不断吐泡,若游人投以鱼饵,它们衔食以後,活跃得抬头称谢。据说,这些金鱼是在1851年以前放养的,在这里繁殖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据说金鱼池始建开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丰年间扩建并放养金鱼。据说,当年慈禧在水心亭观鱼,见一大如婴儿的金鱼,慈禧封其为头领,并唤随侍太监潜水捉来,将自己的金耳环赐给金鱼,佩於腮上。   水心亭院的东侧,有一处铁栏杆围着的塔基,这就是发现佛牙舍利的画像千佛塔(招仙塔)遗迹。塔基东有大悲殿,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东殿房是卧游轩,供接待远道前来拜佛的嘉宾香客使用,西侧配房为僧人居住。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5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7  只看该作者 法源寺

位 于 北 京 市 宣 武 区 法 源 寺 前 街 , 是 北 京 城 内 现 存 历 史 最 久 的 名 刹 , 为 现 今 中 国 佛 学 院 所 在 地 。 1983 年 被 定 为 汉 族 地 区 全 国 重 点 寺 院 。    法 源 寺 创 建 于 唐 贞 观 十 九 年 (645) , 是 太 宗 李 世 民 为 追 荐 东 征 阵 亡 将 士 兴 建 的 。 后 高 宗 李 治 又 下 诏 修 建 , 直 到 武 后 万 岁 通 天 元 年 (696) , 才 告 竣 工 , 并 赐 名 “ 悯 忠 寺 ” 。 安 史 之 乱 时 , 曾 改 称 “ 顺 天 寺 ” , 平 乱 后 又 恢 复 “ 悯 忠 寺 ” 名 称 。 唐 僖 宗 中 和 二 年 (882) , 遭 受 火 灾 。 昭 宗 时 重 修 。 辽 清 宁 三 年 (1075) , 遭 地 震 全 寺 倾 圯 , 后 奉 诏 修 复 。 明 正 统 二 年 (1437) , 再 次 修 葺 , 改 称 “ 崇 福 寺 ” 。 清 雍 正 十 一 年 (1733) 重 修 , 并 赐 名 “ 法 源 寺 ” 。 乾 隆 四 十 三 年 (1 778) 又 重 修 葺 , 至 四 十 五 年 (1780) , 乾 隆 皇 帝 亲 临 该 寺 , 并 赐 御 书 “ 法 海 真 源 ” 匾 额 。    法 源 寺 是 一 座 历 史 悠 久 的 名 刹 。 寺 内 花 木 幽 雅 , 植 有 许 多 苍 松 翠 柏 、 银 杏 丁 香 , 其 中 有 元 代 白 皮 松 、 清 代 文 官 果 , 更 有 乾 隆 种 植 的 两 株 西 府 海 棠 。 因 此 , 法 源 寺 素 以 丁 香 、 海 棠 闻 名 , 令 许 多 名 人 流 连 觞 咏 。    寺 内 主 要 建 筑 有 天 王 殿 、 大 雄 宝 殿 、 悯 忠 台 ( 又 称 念 佛 台 ) 、 毗 卢 殿 、 大 悲 坛 、 藏 经 阁 等 , 还 有 许 多 历 代 相 传 的 佛 像 、 经 书 、 石 刻 、 碑 记 、 经 幢 等 历 史 文 物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政 府 曾 拨 款 对 法 源 寺 加 以 修 整 。 1956 年 在 此 创 建 了 中 国 佛 学 院 。 1963 年 亚 洲 十 一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佛 教 徒 会 议 也 在 此 召 开 。 “ 文 革 ” 期 间 , 法 源 寺 遭 受 巨 大 损 失 , 佛 像 全 部 捣 毁 , 文 物 悉 数 被 焚 。 1980 年 末 , 为 迎 接 日 本 奈 良 唐 招 提 寺 鉴 真 和 大 师 回 国 探 亲 ,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报 请 政 府 有 关 部 门 批 准 , 将 法 源 寺 收 回 , 并 用 一 年 的 时 间 进 行 了 大 规 模 的 修 复 , 从 各 地 选 调 大 量 佛 像 、 法 物 , 使 这 座 千 年 古 刹 恢 复 了 昔 日 的 庄 严 气 象 。 1980 年 , 鉴 真 大 师 像 回 国 探 亲 , 在 寺 内 供 奉 了 七 天 。 1980 年 5 月 在 寺 里 设 立 了 中 国 佛 教 图 书 文 物 馆 , 集 中 了 国 内 一 些 名 贵 的 佛 教 艺 术 品 与 善 本 书 籍 。 同 年 10 月 , 恢 复 了 中 国 佛 学 院 。 如 今 的 法 源 寺 , 不 仅 是 一 座 遐 迩 闻 名 的 千 年 古 刹 , 它 还 是 中 国 汉 传 佛 教 的 最 高 学 府 和 佛 教 文 物 艺 术 展 览 中 心 , 吸 引 着 大 量 国 内 外 的 佛 教 学 者 和 信 徒 前 来 参 访 、 朝 礼 。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6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7  只看该作者 北京·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鸦儿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迥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大约建於元朝,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20世纪60年代,从大雄宝殿丹墀下发掘了两通断残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另一通是《正宗记》碑,明成化二年(1466年)立,刻有“广化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灵济号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圆环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号法名。另一面记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礼部为乞恩事,於内府抄出内官太监苏诚题,有宛平县日中坊原有古刹墓址一处,将自己财物并募缘修善佛殿已完,见有僧入灵济,领众居住,缘无寺额,”奏请“圣恩怜悯,乞赐寺额”。可见,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於得到内府太监苏诚的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宏大。另据寺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弥陀会记》碑记载:此时的广化寺成为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了盛大的弥陀法会,盛况空前。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请书碑》中记载: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当时住持广殊法师敦请自如和尚任方丈。从此,广化寺成为“十方寺”。自如方丈圆寂後,印法法师继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后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初年残败殊甚,后募化於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庙。1927年玉山法师任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寺内有“三不”制度,一不攀龙附凤;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使广化寺闻名四海,有常住僧人五十多人。
  1938年,在当时寓居广化寺的溥心畲居士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也称后楼)以及东西配殿、配楼。为广集资金,当时还邀请了知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开义卖,得款捐助广化寺,使修复工程圆满成功。l939年,广化寺创创了“广化佛学院”,招收学僧数十人,聘请著名佛学家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学者任教,培养僧伽人才。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为贫苦困难的学生提供书籍和学习用具,直到1952年由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1952年9月,虚云大师率其弟子七人自武汉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及佛教徒纷纷前来参礼这位佛学大师、禅宗高憎,平静的广化寺一时称盛。“文化大革命”前,广化寺仍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基本保持了古刹旧观。“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但《大藏经》及佛教文物都被封存,没有受到损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化寺也获得了新生,成为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成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近年来,北京市佛教协会筹措资金对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进行全面维修,油漆彩绘一新,奉安佛像,从市文物部门请来一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二金刚也重新塑造,逐步恢复了清静庄严的面貌。1986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文物组,对广化寺的经书、字画、碑拓、法物、瓷器进行整理、鉴别,使珍藏多年的文物重放异彩。经过挖掘、整理和鉴定,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价值。有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大藏经》共4部2761函,也十分珍贵。
  1989年10月12-18日,广化寺举行建国以来最为隆重的法会——“启建礼忏讲经会”。山门外,“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大转普利人天”的对联十分醒目,大殿前的横幅书写者:“观音道扬,和平法会”。北京佛教界人士聚集一堂,祈祷人民安乐,世界和平。法会结束时,还施放瑜瑚焰囗,演奏了佛教音乐。


[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7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8  只看该作者 北京·智化寺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於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後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後,於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於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术高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以其保存完整、高深美妙的佛教音乐而闻名於世。l986年l2月,由欧洲国家联合文化处聘请,中国北京市佛教音乐团到欧洲巡回演出。这个由十二人组成的佛教间乐团,横扫整个欧洲,所到之处,场场暴满。让外国人惊讶的是五百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竟有这样高深而优美的音乐,他们不得不摇头叹息,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个被视为世界音乐珍宝,而又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震撼了欧洲乐坛。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几乎所有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音乐更是必不可少,因而大寺院都有专门从事演奏的乐僧。永乐二年(l404年),明成祖曾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馀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大都与这部曲集的名称相同。早在50年代,智化寺佛教音乐就引起了中国音乐界一些专家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1953年2月,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在霞公府15号举行“京音乐”演奏会,到会的有丁西林、吴晗、老舍、赵树理、叶恭绰、巨赞法师等150人。老舍主持会议,由智化寺等九个寺庙16位僧人进行演奏。随後,智化寺乐僧又应邀赴天津国立音乐学院演奏,专家们纷纷撰文介绍和评论。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三时学会和文界知名人士帮助下,乐僧们在广化寺成立了“北京音乐研究会”一时间,佛教音乐研究达到高潮。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於禅寺,局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於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後,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後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後,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微,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北京现存明代木构古建筑,多为单体建筑,而智化寺竟聚集了八座明代木构建筑,可以说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明代木构建筑群。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智化寺便名列其中。这是因为自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将作监李诚奉敕编《营造法式》以後,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钦定颁布《工程做法则例》以前,元明两代没有留下什么建筑规范,要想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只能求助於实物考证。时隔五、六百年,元明时代的建筑即使不毁也多为後世修建,而智化寺各殿虽经多次翻修,却仍基本保留着明初规制,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最令人注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之七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後,但在使用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而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马黑”、喻“地、水、火、风”之四大。黑者,象徵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智化寺最南面是三间山门,为仿木砖石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有石刻横匾“敕赐智化寺”,门前有石狮一对。智化门(天王殿)正对山门。智化殿为该寺之正殿,面阔三间,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井囗天花,明间层顶内原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此藻井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於30年代初期被中国人座守盗卖给美国人史克门,现藏於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三世佛。l972年三世佛像移往大觉寺。十八罗汉也被挪走。三世佛像後有一幅壁画,高约3米,宽4.67米内绘有地藏菩萨,两侧下方各有立像大人。整个画面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尤真是地藏莒萨,给人以出世超凡,和蔼可亲的魅力。   藏殿是智化殿前的西配殿,因殿中不设法座,仅置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转轮藏为八角形,高四米馀,下为须弥石座,中为经柜,上为毗卢帽顶。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住上雕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和毗卢佛。经柜本身为抽屉式,每面九层,每层五屉,上旨雕刻佛像。北京地区现存三副轮藏,除智化寺处,一副在颐和园,一副在雍和官,後两副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晚几百年。   智化殿後,是一座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层异称:下层名叫“如来殿”,上层名叫“万佛阁”,该楼是智化寺内最高建筑。如来殿面阔五间,东西约19米,南北12.6米,四抹斜方格菱花隔扇。门上悬华带匾,上书“如来殿”三字。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前二立侍,左持拂麈筐者为梵王,右持宝杵者为金刚。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经橱。如来殿佛像背後有东西二梯通楼上万佛阁。楼上面阔三间,拱券式门窗,门上悬匾,上书“万佛阁”。门外周边有廊,围有宝瓶木质护栏。楼上供有三尊佛像,中间为目比卢遮那佛,左供有卢舍那佛,右供有释迦牟尼佛。依据经书所说,此三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报勇、应身。两层山墙是,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九干余尊,“万佛阁”之名即由此而来。   从史书碑记来看,智化寺从明正统十一年建成一直到清康熙时期,寺中香火一直很兴盛。到了光绪年间智化寺由盛而衰。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侵入智化寺,拆毁墙垣,封闭佛殿。至民国年间,据1929年北平庙宇登记,智化寺当时有土地26亩。房屋l99间,铜佛像七尊,泥像木像71尊,宝鼎一座,铜钟二口,铁钟一口,大小鼓七面,铛子一对,九音锣一副,铜钹、铸各一份,有僧八人。此时智化寺已靠出租房屋来维护寺院生计。日伪统治以後,竟在智化寺万法堂办起啤酒厂。1957年,智化寺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市改府拨款修整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0年,智化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定为私人收藏文物的展览窗口。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8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8  只看该作者 北京·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闻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该寺被评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累点”之一。房山县西北部山岳地带,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关寺、云蒙山龙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遗迹文物,而石径山云居寺则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誉。

      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版4559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O611块。辽天庆七年(1117年)在穴旁筑塔,即“云居寺南塔”也称“压经塔”。
  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洞前有门可以进出,长宽各约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称“千佛柱"。其馀各洞都是封闭式,里面叠藏石经板,洞门封锢,人不能出人。
  房山石经是我国的石经宝库,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以及佛教历史和典籍都有重大价值和意义。辽金年代所刻石经,原以《契丹藏》为底本,但《契丹藏》早已失传。近年来从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了《契用藏》残卷,与房山石经对照,完全相同。房山石经完好地保存了《契丹藏》佛经,这在世界佛经史上是件大事。房山石经是原刻石板,没有写经传抄所易产生的那种讹误、版本校勘价值极高。同时,它保存了50种以上的各版大藏经所没有的经籍。镂刻技术精淇,书法秀丽,不仅是有价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国书法雕刻艺术的精品。所以问世后,即名闻遐迩。在书法艺术方面,隋代刻经已是高手所书,唐代刻经更具有隋唐书法的优美风格。从石经中也可以看到我国书法风格的变迁和文字演变(如:俗写字,异体字,简化字,武周时期新造字等)情况。石经中有许多经文后面附刻有题记,这些题记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从1956年开始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部门一起,对房山石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将部分石经进行编号,上架展览。
  198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学家罗焰在洞内研修之际,於原地面拜石下五厘米处,发现一方石,下有一洞穴,内存石函、银函、玉函等,均以函函相套的方式加以密封。一号白玉石函,函盖上刻有172个字,函内还刻有83字铭文。这些文字记述了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间,在石经山首次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情况。二号青石函,较上函略小;函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十已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原住持永劫”36字铭文。说明佛舍利在这里已珍藏l300年之久。三号汉白玉石函,有楔状抽斗盖,上有“佛舍利”以及上下款共26字。四号镀金银函,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刻线图案,盖上有花卉图案,内有木质彩绘香珠一颗、珍珠11颗。五号白玉函十分精巧,长宽各12厘米,高17厘米,里面放有两粒赤色小米粒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有两颗珍珠。
  关於这些佛舍利的来历,据记载:隋文帝曾从一印度僧人处得到佛舍利,并於仁寿元年(601年)、仁寿二年(602年)、仁寿四年(604年)三次向全国各州颁发佛舍利,地处幽州的弘业寺和智泉寺皆有幸得到。而这两寺都距云居寺不很远。同时,云居寺创始人静碗法师原本是智泉寺僧人,是佛教天台宗慧思弟子,所似很可能当时皇帝也赐给了云居寺佛舍利。《憨山大师梦游集》和《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在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发现了三粒佛舍利。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於是迎入宫中供养三曰後又安放在雷音洞内,但是记载中的三粒佛舍利,现存只有两粒,据专家推断,其中一粒可能在明代万历皇帝母亲迎人宫内供养时不慎遗失或是被私自留下。目前这两粒佛舍利及相关文物被中国佛教协会保管,一俟云居寺修复後,将送回云居寺内安置,供各界人士瞻礼。
  云居寺周围现存唐辽石塔及辽代砖塔共六座,互相拱卫,从而形成云居寺特殊的佛教人文景观。其中唐代(618-907年)所建方形石塔,以著名的房山石窟汉白玉为原料,精雕而成。塔分单层和密檐式两种,平面呈方形,正面辟尖拱形门,内两侧刻披甲胄金刚武士,生动逼真。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建的石塔内两壁所刻浑目高鼻供养人形象,反映出盛唐时期民族团结的繁荣景象。这批石塔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古塔,成为研究唐代幽州地区文化史和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49年後,人民政府对云居寺所藏石经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到现在还完好保存的石经就有14,278块,分别藏在对面石经山上的9个洞内和云居寺文物保管所里。1961年3月,国务院将云居寺遗址、两座辽塔、八座唐塔、藏经洞和石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先後对辽代北塔进行了加固维修,安装了避雷设施,为保护石经板盖了石经库,以使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贵文物代代相传。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35年4月1曰决定修复云居寺。第一期工程,天王殿、毗卢殿已竣工开放。原云居寺千年遗物——汉白玉镌刻的圆形山门雄姿也已复原。为更好地保护石经,避免风化剥蚀,现已决定於1999年9月9曰9目9时9分9秒,将全部石经全部重新秘封於地下。石经藏而天下安,这项举措必成这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9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8  只看该作者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位於北京西郊,距城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园林。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一百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以及展出的无数艺术珍品外,还有许多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寺宇、佛塔、雕像、经藏、法器等建筑文物。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颐和园历史要回到八百多年前金朝第一个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他把都城迁到燕京後,在这儿设立“金山行宫”。金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后来金章宗完颜璟又把玉泉山泉水引到金山底下,并命名河为“金水河”,湖为“金湖”。元朝时金山改名“瓮山”。

  1292年元代管水利的官员郭守政建议在这一带开凿河道,疏浚瓮山诸泉。他把昌平一带的泉水引到瓮山脚下,扩大湖面,并改名为“瓮山泊”,即昆明湖。这个人工湖曾多次改名,有时叫“西海”或“西湖”......“西湖”这一名称,远获得过“十景”美誉。至明朝先是助圣夫人罗氏在万寿山之南修建圆静寺,随後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取名为“好山圆”,把“瓮山”改回叫“金山”,把“瓮山泊”改名“金海”。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一度曾把这个圆林占为己有。清兵占领北京,“好山圆”改称“瓮山行宫”。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为了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寿辰,改“瓮山”为“万寿山”,并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又“疏导玉泉诸脈,把山下湖泊改建为“巨浸”。从此,湖名改为“昆明湖”。万寿山和昆明湖通称为“清漪园”。乾隆还在山上、湖滨大事修建宫殿、亭台。至此,造片湖山经过历代人工装饰美化,已达到很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园,曾经遭到两次惨重破坏。l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漪园仅馀不能燃烧建筑物铜亭、多宝佛塔等幸存。1888年,慈禧挪用南洋海军军费三千万两,扩大旧址,增建宫殿、楼阁。她慕苏、杭园林之名,在修建时前山仿杭州西湖,後山仿苏州临湖建屋,并改“清漪园”为“颐和园”,意为“颐养中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又遭严重破坏。後山一带庙宇荡然无存,各种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1902年,慈禧从西安“回京後大修颐和园,穷极奢丽,日费四万两,歌舞无休曰”。
  辛亥革命後,颐和园一度成为逊帝溥仪私产,他於l914年将园对外开放,但门票售价很贵,只有少数人前往游览。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皇宫,颐和园才由“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门票仍贵。此後,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後25年,颐和园饱受摧残,阁圮廊倾,湖淤水浅,花木凋零,文物散失。至今,北京居民仍常怀念以前园里的翡翠观音、翡翠西瓜、连城璧玉、夜明珠、珍珠鞋等稀世瑰宝。1949年以前,园内已是一片荒凉景象。1948年12月北京和平解放,颐和园自此开始新篇章。三十多年来,政府有步骤有重点地大充修复这座名园。北宫门和後山古典建筑,有的整修恢复旧貌,有的重建。现在,多宝琉璃塔风铃随风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乐农轩修复如故。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寺庙按原貌再现。现在从东宫门到前山、半山以至西堤,所有建筑物都油漆一新。从娇小的“画中游”到高达41米的“佛香阁”,都已焕然一新。颐和园内的主要佛教建筑和文物有:
  万寿山 在颐和园内。燕山馀脈,海拔108.94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者是英法联军烧毁後慈禧重造的。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宝云阁。後山有宏丽的藏传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屹立於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时,可俯瞰昆明湖景色。
  智慧海 在颐和园万寿山巅。是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馀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殿内所供高大观音座像,为清乾隆(1736-1795年)造。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和无梁殿前後石额依次题写为“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构成佛家的一首三言偈语。
  宝云阁 在颐和圆万寿山佛香阁西坡。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是用铜铸造的佛殿,号称“金殿”。高7.55米,重207吨。重檐歇山项,四面菱花隔扇,造型仿木结构,通体呈蟹青色,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内佛像供器经帝国主义抢掠破坏,已荡然无存,门亦散失不全,使宝云阁状如亭子,故俗称“铜亭”。铜亭结构与木制亭子相同,但它的梁、柱、斗、洪、椽、瓦、隔扇、对联等都是用铜铸的。铜亭共重四十一万多斤,用了207吨铜。铜亭阁上的花纹,采用传统的铸造工艺——拨媳法制作。它的独特的铸造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世界稀有的。在铜亭阁壁内面,刻着参加工程全部工匠36人的姓名,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转轮藏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是一座佛教建筑,为帝后礼佛诵经处。正殿为二重三层檐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贮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可以转动,是佛教法器演化来的建筑物。“转轮藏”由一块石碑和三间楼房组成。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手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字,背面刻的是他撰写的记,主要内容是叙述修竣昆明湖始末。这块石碑通高9.87米,碑座、碑身、碑帽都用巨石雕刻而成。造型雄伟,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石碑左右有两座亭子,亭子各有一个八面形木塔,塔中有轴,推之就转动,是仿照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建造的。
  佛香阁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气势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标志。佛香阁建筑在六十多米高的山坡上,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多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力木做的。佛香阁外形是按照武昌黄鹤楼设计的。清乾隆时(1736-1795年)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於英法联军,光绪诗(1875-1908年)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1953年政府开始修缮,工程浩大,仅油画一项就费工一万六千多个。工程用料数量也相当惊人,洋油用了1300磅,大赤金用了五斤,桐油用了六千七百多斤。全部修缮工程历时近两年。
  四大部洲 在颐和园万寿山後山。建於清乾隆年间(1736-l795年),系仿西藏桑鸢寺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18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徵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火、水、风。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咸丰十年(1860年)毁於英法联军,光绪时(l875-1908年)曾经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复,再现乾隆时的规模。
  多宝琉璃塔 在颐和园万寿山後山。清乾隆时(1736-1795年)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16米,系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下部三层塔身较高,仿楼阁式,每层施重檐;上部为密檐三层,檐下施斗拱。塔身外表满嵌彩色琉璃小佛,整个塔身造型优美,比例匀称,色彩丰富,小巧玲珑,为琉璃塔中杰作,它是清漪园的遗物。塔身用七色琉璃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四周围以红墙,前设冲天两柱牌楼一座。对面立以汉、,满、蒙、藏文镌刻的《多福琉璃塔颂》石碑。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劳斯莱斯

常亲近同修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50楼 发表于 2007-6-29 12:19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天宁寺
       天宁寺位於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初建於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时(47l.476年),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弘业寺”,并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以后历代都进行改建和修缮,寺庙名称也更换数次。由于元代数度毁於兵火,原寺院建筑几近无存。从明代王绂《游天宁寺》诗,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时该寺院的荒凉景象。诗云:“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鸟啼空院僧何在?树老闲庭鹤自寻。”隋、唐、金、辽、宋诸朝历改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寺。元末寺毁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时改称“天宁寺”(1435年)。现存殿宇为清代重修。

  天宁寺搭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据文献记载,这座塔隋代已有。但是现存的天宁寺塔是辽代建筑,系辽天庆九年(1119年)建;个别细部还在明、清时重修过。这个塔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今日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
  整座塔建在一个方形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著地分为三部分: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塔的总高度为57.8米,是用花岗石建造的,内心设有阶梯通向顶部。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在须弥座上有壶门浮雕的一道束腰;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塔座由两层八角形雕狮和坐佛的基座,以及上带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座组成。塔身隐作券门、直棂窗并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十三层密檐,紧密相迭,不设门窗,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此塔造型优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称赞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在辽代建塔时,天宁寺处在当时内城最繁华的市区,可以想象这座造到优美的高近6o米的大建筑物对点缀当时的市容及形成城市的主体轮廓上起着一定的乍用。1949年后,政府对这座古塔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并把它组织到市区现划之中,新开辟的天宁寺路正对这座古老的建筑物,作为大街对景。1976年地震时塔刹震落。1992年政府组织进行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塔现归北京唱片厂管理,暂未对外开放。
UID
27266 
帖子
667 
精华
积分
750 
经验
750 点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0-9-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