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低下的表现:英语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1:35:01

英语专家谈学习方法大全

 



英语专家顾曰国谈英语学习
我虽然是专职研究人员,但我首先是英语教师。我喜欢教书,因为这样我可以有许多学生。现在我想根据我的经验,把一些我认为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跟大家交流。

第一误区就是把五种技能学习变成单一的看懂。大家知道我们习惯上把英语学习分解成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这样分解是否科学,在此暂且不论,有不少学习者往往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比如说,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人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这里的错误是把看懂代替了会说。看懂不等于会说。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目的是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也就是说,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口语教材的优劣首先要看语言是否能学到,是否地道。

第二误区是把知识当成技能。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学骑自行车。我给你一本题目叫“如何骑自行车”的书,把书从头背到底,甚至倒背如流。这时你有了专家级的关于如何骑自行车的知识。但是你肯定不会骑。原因是骑自行车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它首先是一项技能。要学会一项技能,核心问题是练,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学外语当然比学骑自行车要复杂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项技能,光看语法书、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要把知识变成技能。知道不等于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实际上会做。从知道怎么做到实际会做中间有个反复练习的环节,也就是苦功夫。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

第三个误区是速成心理。必须认识到,要想学好英语,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世界上没有一个外国成年人不下苦功就能学好英语的。所谓的“速成”纯属无稽之谈。学好英语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着命地默写,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

第四个误区是通过汉字记音。现在有人推广通过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如“古帝拜”记good-bye。甚至把这种做法作为成果出版请奖。这是极其错误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做。错误的道理在本文有限的空间里无法讲清楚。

第五个误区是重结果不重过程。应试教育是重结果,带来的后果是整天做模拟题,找出打勾的规律。这是教育的大敌。质量和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过程。大家一定要遵照学习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学。只要学习对路,好的结果自然会有。

第六个误区是对教师的依赖。大家要仔细揣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句话点出了学习的本质。任何一种学习,归根结底是在学生自身,而不是在老师。

第七个误区是缺乏系统性。现在市场上学英语的材料是铺天盖地。这是好事,但处理不好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今天用这个教材、明天换另一个教材,学习便失去了系统性。我不是说我们不换教材,不好的教材,不适合的教材就是要换。但不能总是换个不停。好的做法应该是选中一套教材,以它为主,其余材料都作为补充材料。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要具备下面6个要素。一是自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毅力,四是自我管理,五是自我约束,六是求知的童心。我在这里作些简要说明。

先谈自信心。如何树立自信心有许多方法,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不能伤了自己的自信心。一定不要过高要求自己,不能看到别人叽里呱啦说英语,就觉得自己不行。要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要想到的是积沙成塔,积流成河。而不是一步登天。

第二是决心。我们往往是多次下决心而从不付诸行动。所以大家在下决心的时候要把决心变成具体的学习计划。如制定周、月和学期计划,通过这些计划把决心变成行动。

第三是毅力。毅力就是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达是学好外语的大忌。我们今天学到的新东西,都是贮存在我们大脑的临时记忆里。临时记忆的东西有的只能保留几秒钟,最长的难以超过三天。假如你对贮存在临时记忆里的东西不进行再利用(recycling),把它们从临时记忆贮存到长期记忆中,大脑就会把它们自动清除掉(因为大脑要保护它自己,不能把所有的临时信息都存着)。所以,一定要有反复学习的毅力。这里说的反复学,不是说去机械地重复原来学的东西,而是创造性地使用学过的东西。如把原来的听力变成朗读。把原来的朗读变成听力等。

第四是自我管理。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一身数任的人,有工作上的责任,有家庭上的责任,有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上的责任。等等。这些责任如果处理不好,都将跟你们的学习发生冲突。所以自我管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第五是自我约束的能力。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成年人,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在学习上你们没有上课时间的约束和老师的约束,这既可以变成有利的条件,也可以变成不利的隐患。关键在你有没有自我约束力。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能抗拒住足球赛的诱惑而去做作业,你就有了自我约束力。

第六是求知的童心。儿童见到不知道的东西都想知道,不会的都想试一把,而且不厌其烦地问个没完。假如我们学外语也有这颗求知的童心,我们就不怕学不好英语。你见到一样东西。不妨就问自己英文怎么说。不怕出丑,不厌其烦,孜孜不倦,你一定能够学好英语。

我要强调的是,学好英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全人”的问题。所谓“全人”,英文叫“a whole person”,就是素质全面的人。在此祝你们早日成为学好外语的一个全人。



英语专家桂诗春谈英语学习
我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始学习英语,接受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小学六年级时,英语学得很差,被父亲罚站打手心。他找来一本缀字课本(Speller),要我跟着他念ba,bi, be……。想不到这倒有点效:在班上听写时,居然能经常名列前茅。后来到了初中,学校常停课,父亲请了一个在机场当过文员的“私垫”名师到家里来教我们几兄弟汉语和英语,他用Mary Lamb的The 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故事集》),林琴南译作《吟边燕语》作为英语教材,用《古文观止》作为汉语教材。他用的教学方法很呆板,念一句解释一句。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但在抗战期间,却找不到什么书看。我开始对英语感兴趣,那是因为通过英语的窗户,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那时能看到的是战前出版的M.West主编的《新法读本》,相当于现在的英语简写本,我看了不少。抗战胜利后,跟着美军一起到中国来的是许多平装本(Paperback)通俗小说,绝大多数是侦探小说,当时我对侦探小说简直上了瘾,几天就看一本。只要能够勉强跟上故事的情节,就囫囵吞枣;词典是很少翻的。我的英语能够提高多少得益于这种“速读”,因为它可以增长我对英语的感性知识。当时还有一种“文摘式”的杂志,如《读者文摘》、《皇冠》(Coronet),我也十分喜欢。因为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引人人胜。于是我就开始把这些我看得懂的文章翻译或改写成为汉语,并投稿到地方报章。有些稿子被采用,对我也是一种鼓励。翻译或改写的前提是我必须白己看懂,这才迫使我去翻字典。当时用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综合大词典》,收录的词条比较多,能满足我的需要。我的稿子被采纳的越来越多,有较长的,居然成为连载。当时苏联还出版了一本叫做《苏联文学》的英语杂志,每期都登有一篇长篇小说。有一次我谈到一位苏联作家的小说《金色的布拉格》(TheGoldenPrague),大受感动,就动手去翻译整本小说,足足花了我大半午的时间。没想到我刚译完,诗人袁水拍的译本就出版问世了。我也没有后悔,只当是满足了白己的一次翻译创作欲。

我在中学阶段又爱上了集邮。为了交换邮票,我又结交了30多位笔友(Penfriends),都是在海外的,特别是英国的(前)殖民地的,因为那些地方的邮票设计精美,色彩绚丽。我就专门找那些地方的笔友,每个星期都用一部破旧的打字机发出七八封信件,和笔友交换邮票。熟了以后就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谈得最多的是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这种活动使我提高了英语的写作能力,增加了地理知识,而且往往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有一次我在笔友会的目录中看到一位住在LongIsland的笔友的地址,就按址发信。信上免不了谈些本地的风土人情,并打听LongIsland在世界上哪个角落,有什么邮票可以交换。对方是一位美国老太太,她看我十分无知,竟然不知道LongIsland就在纽约附近。她就给寄来了两大包裹,除了一大堆美国邮票外,还有很多书籍、地图和小纪念品。礼尚往来,我寄回去一个中国木雕佛像。

这就是我在进大学前和英语打交通的一段小经历,颇有点离经叛道,不足为训。望读者能取其要旨,而戒模仿。我没有专门想到提高门己的英语能力,而是想到用英语来做点事:“读”是为了看书,“写”是为了通信,“翻译”是为了投稿。

总之是在使用中学习英语:开卷有益,动手有益。




英语专家熊学亮谈英语学习
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操练和自我纠正。英语学习中的投入和产出基本上成正比,但集中学习和注重方法也至关重要,得法者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有的学习者都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并非都能如愿。除了性格、习惯及神经系统的差异外,许多人抱怨环境,如无机会与外国人接触、缺少操练对子、教材与师资短缺等等。其实语言练习主要是个人的事,只要抓紧,也能无师自通。由于文革的影响,我上大学开始系统学习英语时,已经25岁了。虽然那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有限,但因喜欢口语,就坚持自己练习。具体做法是:(1)每日对自己听到的语言进行无声翻译练习半小时左右,他人的言谈、电台广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听到中文,则将其译成英语,反之亦然。(2)遇到比较有趣的内容(如电影),则对一静物(如墙壁、家具或树)用英语复述情节,此时不必担心出现说错而引人发笑的窘况。(3)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断纠正自己,逐渐从流利(fluency)向精确(accuracy)过渡。我认为流利先于精确,是较为可取的学习程序。失败是成功之母,过分考虑精确,怕犯语误,练不出好的口语。

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口语的基础。人不可能对任何话题都谈笑自如。通过多读、多背、多听的途径扩大知识面、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方面,在口语练习中遇到词穷时将暂时无法用英语表达的汉语词语记下,在汉英词典上查出相关的英语表达并通过记忆强化巩固是另一方面。80年代初我曾在华东师大教过一段时间的出国班英语,有的学员虽然阅读能力极强,但口语却很差。显然,这与缺少强化练习有关。就我自己而言,这些年理论课上得较多,出于对学生的考虑,上课多半用汉语讲。以前经常应邀担任各种外事活动的同声传译,主要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状态。但现在因为教学科研太忙,已多年没有从事这种练习。我现在英语口语状态尚好,与我当年的自练不无关系。

定期适量的刺激,能促成质的飞跃,能够将牵强的语言能力演变成自然语感,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鉴别语言能力是以使用效果为准,即看说写能力如何。一个口语在质和量上都达标的人,其读写听能力也不会差。但在学习中要量力而行。以前当学生时,我曾经做过一天读十几篇《新概念英语》课文、写十几篇英语摘要的事,也去听力室听过比自己实际水平高的录音带。其实,因急功近利而一下子读写太多太难的东西,会导致“噎食”,破坏学习机制,结果适得其反。这些损失,我的感觉是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方能得以慢慢补回。是为诫。



英语专家钱清教授谈英语学习
如何才能从仅仅掌握简单的日常生活英语提高到能表达思想,语言自然流畅,能看懂原著并就一般话题展开对话?最初阶段要提高较容易,已达到较高水平而进一步提高也不难,最难的是由初级阶段过渡到能读文字不太难的原著。这时,上精读课就很有必要,因为通过精读可以认识许多英语语法和词汇现象,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了解。但光靠精读接触的英语是不够的。在国内学外语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主要应靠阅读简易读物来弥补不足。阅读简易读物是吸收新语言现象的最好途径,这些读物中生词较少,不用费很大精力查字典,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内容和文字的表达方法上,因此可以读得快,读得多。这样,一些基本语法和词汇现象可以反复接触。例如,反复见到虚拟语气的例子或过去完成时的使用会使学生加深对其正确使用的印象。同样,反复见到各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习惯用语、动词搭配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而不至于把英汉词汇机械地对应起来,认为任何时候出现这个中文词就必须用那个英文词表达。犯这种错误的人不可能说出和写出自然流利的英文。

阅读简易读物能给我们提供英语句子的最基本成分,学会简单自如的表达方法。例如give in(屈服、让步、递交),give out(分布、公布、发出),give away(捐赠、送掉),give back(归还),give up(放弃、终止),give yourself up(投降)。这些动词短语都可以用范围更窄的外来词表达,例如give away作为 "捐赠"可用donate; gave yourself up作为 "投降"可用surrender; give out作为 "散发"可用distribute等。用词同语法一样,都是英语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了这些。即便词汇量不大,表达能力仍可较强。读简易读物,反复见到一些常用词汇和语法现象便于我们学习一些基本语言现象,例如语法、词汇搭配,又便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使其成为技巧。就像认识人一样:我们见过一次的人往往认不出脸,叫不出名字,语言现象也不是见了一次就会认识使用。但在不同上下文中反复见到的语言现象就容易熟悉,进而逐步掌握。

应当看哪些读物提高最快?最好读一些没有专业词汇、文字较简单,篇幅较短、内容有吸引力的作品。这样容易看得快看得多,给自己树立信心。可以读简写的英美文学经典著作,例如《傲慢与偏见》、《简爱》等。最好是选英国朗文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读物,因为这套读物编写得很科学,文章难度适中,词汇的选用也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他们把小说中大篇幅的描写都删掉了,因为这个时期学这些无用。除此以外,可以选一些文字简单的短篇散文或短篇小说,最好是加世纪的,以免词汇和句子结构太老化。内容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不要专业题材的,这类文章在《读者文摘》中常能找到。还可以读一些短篇的传记或旅行见闻性质的文章,甚至一些较浅的对话较多的世界侦探小说名著,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要避开专业词汇较多、描写太细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书和文章不仅能学到语言而且还能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知识。



林语堂学习英文要诀林语堂先生(1895-1976),以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和英语通著名,他一生共出版中文集三种,英文著作36种。他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英语学习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英文要诀:
一、学英文时须学全句,勿专念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

二、学时不可以识字为足。识之必然兼用之。凡遇新字,必至少学得该字之一种正确用法。以后见有多种用法,便多记住。

三、识字不可强记。得其句中用法,自然容易记得。

四、读英文时须耳目口手并到。耳闻、目见、口讲、手抄,缺一不可。四者备,字句自然记得。

五、“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得说话?

六、口讲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每谋取一二句背诵之。日久必有大进。

七、口讲练习有二忌。(一)忌怕羞。学者在课堂上怕羞,则他处更无练习机会。(二)忌想分数。一想到分数,便怕说错,怕说错,便开口不得。最后的胜利者,还是不怕羞、不怕错、充分练习的学生。若得教员随时指正,自然可由多错而少错,由少错而纯正,由纯正而流利,甚至由流利而精通。此是先苦后甘之法。

八、读节要精。读音拼写,皆须注意。马马虎虎,糊涂了事,不但英文学不好,任何学问也学不好。


学外语的十条经验谈到外语学习,匈牙利有一位叫卡莫·洛姆布的人说:“我大致用了25年的时间学习了16种语言,10种达到能说的程度,另外6种达到能翻译专业书刊,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的程度。”

“我把自己漫游外语天地所获得的心得体会总结为十条:

1、学习外语一天也不能中断。倘若确实没有时间,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行;早晨是学习外语的大好时光。

2、要是学厌了,不必过于勉强,但也不要扔下不学。这时可以改变一下学习方式;比如把书放到一边去听听广播,或暂时搁下课本的练习去翻翻词典等。

3、绝不要脱离上下文孤立地去死背硬记。

4、应该随时地记下并背熟那些平日用得最多的“句套子”。

5、尽可能'心译’你接触到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而听到的话语,这也是一种休息的方式。

6、只有经过教师修改的东西才值得牢记。不要反复去看那些做了而未经别人修改的练习,看多了就会不自觉地连同错误的东西一起记在脑了里。假如你纯属自学而无旁人相助,那你就去记那些肯定是正确无误的东西。

7、抄录和记忆句子和惯用语时要用单数第一人称,如“I am only pulling your leg"(我只是要戏弄你)

8、外语好比碉堡,必须同时从四面八方向它围攻:读报纸,听广播,看原文电影,听外语讲演,攻读课本,和外国朋友通讯,来往,交谈等等。

9、要敢于说话,不要怕出错误,要请别人纠正错误。尤为重要的当别人确实为你纠正错误时,不要难为情,不要泄气。

10、要坚信你一定能达到目的,要坚信自己有坚强不屈的毅力和语言方面的非凡才能……



丰子恺学外语的方法
艺术家丰子恺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而且是有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除搞作画,练书法,写随笔外,先后学过日文,英语,俄语,并用这3种外文翻译了大量的音乐,美术,理论和文学作品。

他学外文的方法 是有计划地熟读课文,或以中译本为参考,熟读原著。每天读一新课,同时不断地温习旧课。

为了加深记忆,牢固掌握所学东西,他常采取有计划的重复的方法掌握所学的东西。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起来,组成一个“读”字的繁体字“ ”,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课温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二课温5遍,每一课温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二,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 ”字的最后两只脚。这样1课课文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1课下面都写上一个完整的“ ”字像这样22遍分4天读,比一天读22遍收获更大。可见,丰子恺先生学外语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这种刻苦自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丰子恺先生刻苦自学俄语的精神更令人敬佩。他开始自学俄语时,已经53岁了。他用得课本是《俄语一月通》。这本书是从日文的“四周间”(即“四星期通”)翻译过来的。读完了这种课本,他就找一些俄文原著,对照着中译本读起来。使人吃惊的是,他学俄文学了9个月就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原著了,全书9个月读完。以后他就动手翻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31万字,5个月译完。从开始学俄语到动手译《猎人笔记》,还不到2年呢!而且他当时还有作画,编书等任务以及种种社会活动。学俄语还是业余的。丰子恺先生学外语,尤其是俄语,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完备的教材,全靠自己刻苦钻研,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英语专家黄源深谈英语学习方法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大量阅读很难学好英语。现今学生的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短文章上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因而口笔语都缺少外国味。多读文学作品和外国报刊不失为一剂良药。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英美人都反对背字典,因而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足以使英语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到被掌握。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部词汇。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大三学生)不妨背一背词典,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背的同时要不忘阅读,使背过的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英语专家刘承沛谈英语学习方法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

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

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



英语专家梅仁毅谈英语学习方法要学好英语,就要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传达的各种文化信息感兴趣。当你读到或听到别人用简洁的英语表达深奥的思想时,兴奋不已,立即记住,这就表明你已对语言产生了兴趣。没有这种兴趣,难以在语言学习中登堂入室。

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语音,语调。发音,语调,重音,停顿,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确。否则,将影响听力及口语,从而是语言失去交流的功能。

简易读物对打好基础极有用,要多读。一是数量要多,至少读四十本。二是要重复读,选出十至十五本,读三遍,读到许多问题印在脑子中。设想一下,别人能用一千五百到两千词汇写出几十本书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表达方式掌握住,能够表达多少内容!

在基础阶段后期,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比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对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英语专家陶洁谈英语学习方法
学习英语跟做任何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学习英语首先要打好基础。从语音语调做起,多听录音多模仿,一定会有收益。学习语言有一个积累过程,在听、说、写、读四项基本技能中,阅读是关键。应该大量阅读简写本文学名著和其他简易读物,培养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了解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诗歌或名篇背下来,那对以后写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好处。

学习英语是为了使用。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想方设法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英语复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和用英语写日记。这两种办法可以促使我们在阅读时有意识的寻找我们想用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式,而长期坚持的结果会提高我们理解原文的能力和用英语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英语专家秦秀白谈英语学习方法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而是靠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就学习英语而言,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而要靠自学。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要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生活的范围有多大,你的英语学习天地就有多么宽广。诚然,你周围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创造虚拟的“英语世界”。常问问自己:这层意思或这个事物用英语该怎么表达?在这种场合或情景下,“老外”会说些什么话?带着这类问题去读书,去请教他人,就能“立竿见影”。有了这种意识,你就会发现: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学英语,一辈子都在学英语。

要读大量的英文小说。就英语学习而言,一部英文小说其实就是英语建构的一个“虚拟世界”。那里有人,有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和调和。走进一部英文小说,你实际上就已经“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了,还愁没有东西可学?经典作品要读,写得好的当代通俗小说也要读,因为后者的语言更新鲜,更有时代感。



英语专家胡壮麟谈英语学习方法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英语专家胡文仲谈如何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子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英语专家高厚坤谈英语学习方法一般人查词典为了弄懂词的意义,而有些人却把字典当作有趣、消闲的读物。据多位作者所述,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读者。他把重的拿不动的大辞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他在漫长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别人认为“索然寡味”的英文字典,怡然自得的读了一个月;他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以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伴随,深得其中的乐趣,自称趣味之深,有不足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钻研一本英文词典,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

林语堂曾眷恋《简明牛津辞典》和《袖珍牛津辞典》,称之为“枕中秘”。他认为这两本词典对词的取舍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同时又把词当做活的材料,举出实例,十分有用。其实,随着辞典编撰学的发展,几十年来好的英文词典层出不穷,尤以供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用的学习词典(learner ’s dictionary)不断出现为最。例如《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钱伯斯大众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等等---释义深入浅出(“朗文”释义所用词汇约2,000个),例证精当深度,语法简明扼要,辨析饶有情趣。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用性已超出了林语堂的枕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当作读物,读到不忍释卷。,甚至须臾不可离,那么语言也就学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浅近,“牛津”、“朗文”有双解本。


英语专家陈琳谈英语学习方法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说的啰唆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泛说、精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括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CET官员杨惠中教授谈英语学习误区上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包括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中心的代表)举行为期两天的“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国际会议”。在研讨会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惠中教授谈到了目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应该避免的一些误区。

■第一、不能把英语当作知识来学。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英语来进行交际,即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学英语中最大的误区是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课来学,我们学了很多知识,比如主语、宾语、谓语,但这跟语言能力并不直接相关,你很可能掌握关于语言的知识,但是语言能力没有。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讲,“你去叫老张来”,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听得懂,会讲这句话,但十有八九的人不知道这叫“兼语式”。不知道语法知识跟会不会用有什么关系?因此重要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这里并不是讲语法不重要,而是要放在一个适当的地位,重要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不能用题海战术来学英语。
考试跟教学是两回事,考试是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进行测定,但不能帮助你提高能力。现在把很多精力放在做模拟题上,这是不对的。要学好英语本身,认真参加课堂教学,认真提高阅读能力、听的能力,扩大词汇量,这个才有用处。

■第三、不能以浮躁的心态来学英语。
现在的大学生学好英语的心情非常迫切,这无可厚非,但要避免浮躁情绪。一方面要有信心,英语是可以学好的,另一方面,英语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堂课一堂课地把每一个课程都学完,才能从量变到质变。

■第四、不能顾此失彼地学习英语。
很多人认为学好英语就是要学好口语,中国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优势,这也是一种误解。现在听说能力的确不够,但是阅读能力也不够。比如说到美国去念学位,一个礼拜的阅读量80万字,如果1分钟读70个词,得花多少小时才能读完?读完了能意味着读懂了吗?

另外,如果只能说How are you? I am fine,却不能跟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也是没用的。所以口语是需要提高,但阅读能力也是需要提高的。


近年来常有人拿着各种各样的"英语速成班"的广告来征求我的意见,问是否有必要参加。他们中有在校的大中学生、学生家长、研究生备考人员、即将升职晋级的官员等。我的回答却往往令他们失望。“速成”对应试也许有些作用,但要真正学好语言,“速成”之路是绝对走不通的。

回顾我学英语的过程,可谓艰辛困苦。由于学英语起步较晚,当初又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所以我靠的是 “背诵 + 默写”。当时的语言资料不多,主要是靠课本,我将能接触到的各种英文教材囫囵吞枣地全背下来:背单词、背词组、背句型、背人名、背地名、背标点符号、背课文、背练习,什么都背。开始背诵起来很费力,不过,时间一长,就越记越快,越背越容易。有的句子或语言现象,开始并不完全明白,一旦背熟了,自然就通了,印证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默写也是我常用的办法。为了加深记忆,我坚持默写。无论课文多么长,我都是首先把它背熟,然后再进行默写,凭着记忆把课文从头至尾默写下来,包括专用名词和标点符号。虽然这是一种 “笨”方法,挺花时间,但效果却很显著。后来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考试,诸如大小写、标点符号、乃至拼写拼写之类的小错误都很少,得分自然就高。背诵东西多了,慢慢就产生了语感,有时遇到不正确的句子,尽管说不清原因,凭直觉会感到不顺,因而就避开了。学习也因此上了一个新台阶,起初的学习之苦随之转化为乐趣。

“听”和“说”被公认是学外语的难关。要能听会说,就要多听多说,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其实,听说能力强的人,并不是其感官灵敏,主要是他们语言积累丰厚 (当然有知识面的问题)。如果词汇量大,语法知识牢靠,听说能力就容易提高。我开始练听力的时候,也常采用“死”办法,对听的材料逐字逐词地笔录下来。这样做“一举数得”:练习了拼写,温习了语法,提高了准确性,加强了基本功,听力也随之提高了。后来知道,这种做法就是所谓的“精听”。即使是听英美广播,看英语电影录像,不时地做些“精听”,对提高听力也是很有好处的。以广播新闻为例,凡属新闻报道,其篇章结构、文体特征、用词句式都有规律,通过精听默写很容易掌握,一旦熟悉了,听的效果自然会提高。口语也不例外。口头表达有技巧性,但更主要的是要有充足纯熟的语言素材。实践证明,不少同时学英语的人,语言水平不相上下,但后来有的说话仍结结巴巴,有的却出口成章。究其原因(注:这里不考虑智力因素),往往是掌握的诺言素材的多寡和对材料的熟悉程度的高低所致。所以每当学生来请教如何练习口语时,我的问答仍然是“多记、多背、多练”。

回想起来,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虽然不能说是好方法,但学语言却离不开“死记硬背”,至少初、中级阶段是如此,即使到了高级阶段,死比硬背也并非毫无用处。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库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便“活”起来了。学语言就是这样,无捷径可走。


英语专家虞建华教授谈英语学习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系里挑出四名青年教师,由陆佩弦、杨小石等名教授集中培训。我记得陆教授布置我们的第—项作业是看由英美语言教育专家改写的英语简写本,包括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狄更斯的《双城记》、兰姆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等。每本百十来页,十分浅易。我们自以为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虽然大学几年处于“文革”末期,我们的基础并不扎实,但早已开始“啃”名家经典的英文原作了),因此心中有些被人“小看”了的委屈。阅读并复述了几本简写故事以后,陆教授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用两、二千个最常用的词汇,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故事吗?

此时我们明白了他的用意:简单的词汇能变幻出无穷无尽又生动活泼的表达,语言运用能否得心应手,关键在于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果专挑“硬骨头”啃,食而不化,结果也许只是事倍功半。外语主要是一门技能,理解了不等于掌握了。这和打乒乓球一样,了解球的旋转方向、速度等,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打好球,只有通过一板板的推,一板板的扣,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后来在我20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也总是让我的学生和我的儿子大量阅读浅易的简写本,欣赏精彩的情节内容,在相对愉快轻松的阅读中,渐渐熟悉语言的基本表达。我一直认为,即使外语程度较好的人,多读简写本也不失为一个学习外语的好方法。现在书店里各类英语简写本很多,全班每人买—本,轮流交换看,花钱费时不多,但会有很好的收效。我认为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弊端,正是对基本语言的熟悉程度不够。好像懂了却无法表达,或下笔、张嘴就错。

但另一方面,两、三千个词汇毕竟不够,要不断扩大。有一句关于学英语的话很有意思:“Jump and get an apple” (跳一跳,摘个苹果)——每次作一个小小的努力,就有一点小小的收获。如果苹果太高,拼命跳也只是浪费精力。也不能期望—次采摘就满载而归。这一说法不完全是经验之谈。我们可以从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那里找到理论依据。他认为学习内容主体应在学习者的经验范围之内,新知识只能从“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原有知识的边沿上逐渐扩大外延。手臂所及表示你原有的知识领域,扩展部分足“跳一跳”可及的地方。我常看到有些学生在英语读物上密密麻麻注满了音标和释义,没隔几个字就是一个生词。我欣赏他们的刻苦精神,但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如果找些容易点的阅读材料,反而学得进,学得快。有人说合适的外语阅读材料,生词不能超过百分之五,我同意。如果不超过百分之三则更好。

我中学读了一点俄语,23岁后才从ABC学起,这不是最佳年龄。但我仍然认为英语并不难学。下点苦工夫,学点巧工夫,只要持之以恒,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学有所成。


英语专家吴一安教授谈英语学习在我国,许多人都是在学校里学习英语的,但课堂和课本能够提供的英语环境毕竟十分有限,学生大多只能具备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白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去听、说、读、写还相距甚远。不少人往往只能在自己熟悉的有限场合重复学过的话语,遇到新的场合便不知所措或漏洞百出。可见,仅具备语法知识不等于语言过关,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运用之间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应该说,从了解英语基本语法知识到自如地运用英语语法体系,并没有什么捷径,但我们可以通过势力缩短这个过程。我国目前的英语环境已有很大改善,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听、说、读、与为自己创造英语环境和使用机会,这是学好英语所必需的。在这个前提下,要把握英语语法体系,还要有学习语法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从读物或听力材料中选出有趣的片断,茬精读/精听这些片段的过程中,琢磨作者是如何运用语法手段来表达意义的,从而悟出一些语法项目的使用规律。一般说来,叙事/小说体的英语材料里蕴含右丰富的语法手段,最适合用来感受、领悟英语的语法规律。又如,语法知识的盘活,只能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实现。若能带听语法意识去说和写,在表达中监察自己的语法结构是否正确,坚持下来,可以加快语法体系的习得。还有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方法,即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语法练习,强化自己的弱项。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语法练习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围绕某个语法项目,对英语典型语境进行产出性练习,既有助干我们从中悟出该项目的用法规则,又有助干打好语言功底,比判断性的多项选择题更能促进语法乃至整个目标语言的习得。

我们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可以看作是"内化"(Internalise)英语语法体系过程中的必要步骤。所谓内化,从字面上讲,是把外来的东西转化成内在的东西;就语法而言,我想其结果应该足达到可以驾驭英语语法体系的程度。像其他语言一样,英语中的语法规则走有限的,但我们一旦内化了英语的语法体系,便可以创造性地产出数量无限的话句,做到表达自如。这是许多英语学习者想要达到的境地。

成年英语学习者若有儿童咿呀学语般的兴趣和执着,并善于启用我们所见长的理性思维和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便一定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英语专家顾曰国谈英语学习
我虽然是专职研究人员,但我首先是英语教师。我喜欢教书,因为这样我可以有许多学生。现在我想根据我的经验,把一些我认为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跟大家交流。

第一误区就是把五种技能学习变成单一的看懂。大家知道我们习惯上把英语学习分解成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这样分解是否科学,在此暂且不论,有不少学习者往往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比如说,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人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这里的错误是把看懂代替了会说。看懂不等于会说。练习口语,内容不能难,目的是通过一些能看懂的内容来操练“上口”。也就是说,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能说出书中相关的内容。口语教材的优劣首先要看语言是否能学到,是否地道。

第二误区是把知识当成技能。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学骑自行车。我给你一本题目叫“如何骑自行车”的书,把书从头背到底,甚至倒背如流。这时你有了专家级的关于如何骑自行车的知识。但是你肯定不会骑。原因是骑自行车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它首先是一项技能。要学会一项技能,核心问题是练,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学外语当然比学骑自行车要复杂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项技能,光看语法书、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练,要把知识变成技能。知道不等于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实际上会做。从知道怎么做到实际会做中间有个反复练习的环节,也就是苦功夫。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

第三个误区是速成心理。必须认识到,要想学好英语,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世界上没有一个外国成年人不下苦功就能学好英语的。所谓的“速成”纯属无稽之谈。学好英语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着命地默写,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

第四个误区是通过汉字记音。现在有人推广通过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如“古帝拜”记good-bye。甚至把这种做法作为成果出版请奖。这是极其错误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做。错误的道理在本文有限的空间里无法讲清楚。

第五个误区是重结果不重过程。应试教育是重结果,带来的后果是整天做模拟题,找出打勾的规律。这是教育的大敌。质量和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过程。大家一定要遵照学习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学。只要学习对路,好的结果自然会有。

第六个误区是对教师的依赖。大家要仔细揣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句话点出了学习的本质。任何一种学习,归根结底是在学生自身,而不是在老师。

第七个误区是缺乏系统性。现在市场上学英语的材料是铺天盖地。这是好事,但处理不好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今天用这个教材、明天换另一个教材,学习便失去了系统性。我不是说我们不换教材,不好的教材,不适合的教材就是要换。但不能总是换个不停。好的做法应该是选中一套教材,以它为主,其余材料都作为补充材料。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要具备下面6个要素。一是自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毅力,四是自我管理,五是自我约束,六是求知的童心。我在这里作些简要说明。

先谈自信心。如何树立自信心有许多方法,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不能伤了自己的自信心。一定不要过高要求自己,不能看到别人叽里呱啦说英语,就觉得自己不行。要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要想到的是积沙成塔,积流成河。而不是一步登天。

第二是决心。我们往往是多次下决心而从不付诸行动。所以大家在下决心的时候要把决心变成具体的学习计划。如制定周、月和学期计划,通过这些计划把决心变成行动。

第三是毅力。毅力就是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达是学好外语的大忌。我们今天学到的新东西,都是贮存在我们大脑的临时记忆里。临时记忆的东西有的只能保留几秒钟,最长的难以超过三天。假如你对贮存在临时记忆里的东西不进行再利用(recycling),把它们从临时记忆贮存到长期记忆中,大脑就会把它们自动清除掉(因为大脑要保护它自己,不能把所有的临时信息都存着)。所以,一定要有反复学习的毅力。这里说的反复学,不是说去机械地重复原来学的东西,而是创造性地使用学过的东西。如把原来的听力变成朗读。把原来的朗读变成听力等。

第四是自我管理。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一身数任的人,有工作上的责任,有家庭上的责任,有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上的责任。等等。这些责任如果处理不好,都将跟你们的学习发生冲突。所以自我管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第五是自我约束的能力。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成年人,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在学习上你们没有上课时间的约束和老师的约束,这既可以变成有利的条件,也可以变成不利的隐患。关键在你有没有自我约束力。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能抗拒住足球赛的诱惑而去做作业,你就有了自我约束力。

第六是求知的童心。儿童见到不知道的东西都想知道,不会的都想试一把,而且不厌其烦地问个没完。假如我们学外语也有这颗求知的童心,我们就不怕学不好英语。你见到一样东西。不妨就问自己英文怎么说。不怕出丑,不厌其烦,孜孜不倦,你一定能够学好英语。

我要强调的是,学好英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全人”的问题。所谓“全人”,英文叫“awholeperson”,就是素质全面的人。在此祝你们早日成为学好外语的一个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