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大概得多长时间:宜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1:01:25
本报记者 杨银凯
    村级集体经济,一个并不陌生的词语。曾几何时,各地的村办企业风起云涌,一度成为耀眼的经济现象。然而,一哄而上的村办企业给集体带来的不全是财富,更多的是债务和烂摊子。到20世纪初,村集体经济一度消沉,留给人们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涩记忆。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最基层一级的行政村,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资源大为缩减,传统意义上的“村权”越来越少。然而村集体要为农民办的事却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就业、社保、五保户……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路径在哪里,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
    前不久,宜都市专门召开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推进会,再一次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各乡镇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了专题汇报。在这次会议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宜都市12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由去年的1.03亿元增加到1.6亿元,增幅达55.3%;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27个,占全市总村数的100%,位居宜昌市各县市区前列。
    “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基于这一判断,宜都市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在2008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意见,成立了全市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领导小组,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宜都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走出了一条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为重点,以社区股份合作、资金信用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
    在刚刚结束的宜都市党代会上,宜都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宜都、活力宜都、人文宜都和幸福宜都的宏伟目标。
    过去五年,宜都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幸福宜都的目标,就必须夯实村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村级集体经济有多重要?对于此,宜都市解放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昌和可谓感触良多。解放社区曾是宜昌市第一个亿元村、全省“基层党组织”十面红旗之一,曾经创造过年利税300多万元的辉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16家企业相继停产倒闭,集体经济严重缩水,村级运转困难重重。村民就业难以解决,收入无来源,住房无着落。由于社区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养老、就医等问题无法解决,村民怨气很大。社会问题逐渐积累成疾,对干群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冲击,社区组织也因此一度瘫痪。
    2006年,身为政府公务员的黄昌和临危受命,被委任为解放社区第一书记。领导寄以厚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让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重现昔日辉煌,重新走上富民强村的发展之路。
    怎么办?黄昌和面临的是一个许多人问了许多遍的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说到底,这一切都在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除了发展,没有别的出路,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经过认真调研,黄昌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上任伊始,黄昌和做了两件事。一是邀请宜都市领导以及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等部门领导现场办公,争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解决历史问题和后来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二是在盘活资产上下功夫,通过资产出租获得了第一笔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紧接着,以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为契机,建立宜都市解放社区股份合作社,将集体资产以配股的形式进行分配,村民占有70%,村占30%。关键的一着棋盘活了全局,不断稳定了人心,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也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走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改制后的解放社区股份合作社,完全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充分激发了生机和活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放社区股份合作社在2008年成立当年,就实现收入120多万元,创造了奇迹。而解放社区依托产权创新,发展股份经营的发展模式后来被总结为宜都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几大模式之一进行推广。
    现在,解放社区的村集体纯收入由2007年的38万元猛增至2010年的153万元,今年预计可达190万元。“‘十二五’期间,解放社区资产要达到7个亿,每年收入2000万元,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在筹划当中,我们完全有信心创造新的辉煌。”黄昌和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在于资金。对于此,同为陆城街办的尾笔村则有自己的做法。尾笔村是典型的城郊村,同样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但也有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以村党支部书记姚心勇为核心的村委一班人抓住机遇,盘活存量资产,在仅有的土地上做文章。通过引进项目,将闲置资产整体出租,在确保集体资产完整性的前提下取得租赁收入。
    今年6月,尾笔村进行了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尾笔社区股份合作社,成为宜都市第二家取得市场主体身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成立后,由合作社牵头征地近百亩作为工业小区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里带来30多万元的经营收入。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程度挖掘潜力,由合作社出资从村民手中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将土地作价入股参与经营获得红利,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取得红利收入20万元。姚心勇还利用宏润公司打算在尾笔征地开发还建房的契机,通过协商用土地换门面房,按70%比例返还门面,村里再进行出租,每年可为村里提供不少于30万元的收入。
    “我们绝不是简单的卖地,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置换为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资产,从而为村里带来持续性收入。”姚心勇向记者阐述了尾笔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核心思路。
    在以姚心勇为首的村委班子带领下,尾笔村成功将资源变为了资产,资产变为了资金,从而破解了资金不足这一难题,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村集体收入不到5万元,而今年预计可达50万元以上,堪称城郊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样本。
推动发展的五大模式
    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宜都市根据各村的经验总结了五大模式进行推广。
    依托土地资源,发展特色经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开发丘陵岗地、改造低产林,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兴办集体农场、果园场、养殖场,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五眼泉乡鸡头山村是一个比较偏僻的丘陵村,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并无优势。村两委班子率领干部群众,开发丘岗荒地,发展柑桔3428亩;开发江边河滩,发展桑园500亩;整治低产湖田,建成精养鱼池500亩,形成了田地种柑、湖塘养鱼、河滩植桑、家家养猪的产业格局。通过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2008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37万元。
    依托存量资产,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创新运作方式,通过承包、租赁、参股经营、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盘活集体资产,形成连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陆城红春社区是一个城郊村,该村依托存量资产,先后发展企业18家。同时,围绕市级项目发展配套产业,引进企业4家,投资达2600万元。200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28万元。
    依托地理资源,发展物业经营。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的村,建设各类市场、商贸街、商业网点、标准厂房等。具有民俗文化、地理特色的村,加强休闲、观光、餐饮、娱乐、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物业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枝城镇环城村发挥地处城区,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活跃的优势,筹资500多万元,建成环城大市场,吸纳7省22县市200多名客商进场经营,日人流量超过2万人。同时,先后建成西门门店、屠宰场、冷藏库、砖瓦厂、预制厂、建材厂、建筑公司等集体经济实体和中心停车场等城镇配套设施。全村拥有集体企业16家,集体资产2000多万元。
    依托产权创新,发展股份经营。陆城街办解放村(社区)地处市中心城区,是典型的城中村。2008年,解放村以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为契机,建立了宜都市解放社区股份合作社,有力促进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2010年,该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今年,陆城街办的全家店村和尾笔村又相继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新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
    依托区位优势,实现服务增收。各地紧紧抓住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支持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发展,并发展与之配套的物业和服务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红花套镇周家河村依托市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丰岛股份宜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该村的机遇,发展柑桔2500亩,年产柑桔1000万斤,收入500万元。每年组织丰岛集团季节性用工300多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近百人,收入200多万元。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得到较好发展,年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以上,现有集体积累近200万元。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为此,宜都市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项目配套、人才培训、财政扶持、社会帮扶、发展激励等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成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以政策为导向,结合各村实际实行“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各村通过用好一次性收入、充分开发闲置资产、盘活集体资产、开发“四荒”土地、运用涉农项目开发、创新服务方式、清理各种债务来增收。在这种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宜都市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收入的“双增收”,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物质基础。
(本版图片由宜都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