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心理危害:新能源汽车再出新政 行业能否迎来新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38:54
新能源汽车再出新政 行业能否迎来新机作者:杜悦英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11-23 20:02:00【大小: 】【打印】【评论
财经时评:
  • 欧元债券难成胜负手
  • 流动性将继续放松
  • 油价上涨终将传向CPI
  • 地产代理“追佣忙”
  • 抄底“断血”楼盘

  在11月22日开幕的2011年度广州国际车展上,与本届车展主题“绿色科技、和谐未来”相应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各主流车企参展阵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版图”规模初具。

  这是继11月10日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以及发改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次集中亮相。

  业内人士称,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呼声已久但迟迟未能出台的情况下,《通知》进一步释放出利好信号,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机。但也有质疑声音表示,在技术、成本等制约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之前,仅靠政策推手软化市场环境,其效果可能较为有限。

  多重利好

  《通知》的着力点集中在为新能源汽车创造消费环境和加快提升产品品质两方面。《通知》要求各示范城市研究针对新能源汽车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并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要求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个人新能源汽车用户在其住宅小区停车位或工作场所停车位配套建设充电桩,该类充电桩与新能源车辆的配比不得低于1∶1;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提供充电设施建设服务;此外,在政府机关和商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及社会公共停车场,适当设置专用停车位并配套充电桩;同时,城市要调配资源建设少而精且覆盖示范运行区域的快速充电网络。

  《通知》强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求2011年年底前各试点城市主动清理已有的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涉及外地产品在招投标、享受地方优惠政策等环节的歧视性政策要予以废止。试点城市要公开发布示范运行产品需求信息,采用招标方式,促进生产企业发挥技术、质量、价格、服务优势,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通知》还要求,加强对示范运行的监控和评价。对示范运行车辆、动力电池和配套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采集、统计和分析运行数据,规范数据档案管理,定期进行技术状态和运行效果评估。

  对于企业,《通知》要求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增强上下游配套能力,完善售后服务,努力提高产品水平和市场份额,尽快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业化和市场化。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合理布局服务网络,信守产品保修等售后服务承诺。

  对于废旧电池回收,《通知》特别要求整车或电池租赁企业要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体系,落实动力电池回收责任,制定相关的回收服务承诺,建立相应的处理能力。

  瓶颈与争议

  在广州车展亮相的新能源汽车,都拥有不菲的身价。比如11月21日正式登陆中国的雪佛兰沃蓝达公布售价为49.8万元;前些天上市的比亚迪e6先行者售价为24.98万元。新能源汽车因售价过高而难以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通知》能否从根本上改变这些问题,仍待政策细节的制定与落实。

此前有媒体曾调查称,在中国购买比亚迪e6的价格已经足够消费者购买一台奔驰的入门级车型,并且还有盈余支付足够一年的油费。而普锐斯、沃蓝达的定价也比国外市场高出许多。“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主要在意使用费用、电池成本和重量、行驶里程有多长等问题”,全国乘联会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称,成本降低和电池等关键技术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目前发展的最大难点。

  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技术路线图,业内目前仍存争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他和另外三位院士曾联名建议,在纯电动汽车方面,微小型、低速、短程纯电动汽车应该优先发展,尤其在城镇和农村市场。而一些具有创新技术的铅酸蓄电池可以在微小型车及轿车领域大显身手。但记者也了解到,有反对声音认为,低速电动车极少有新技术,生产企业打得算盘多是要获得新技术推广补贴,甚至拿到汽车生产资质,反对人士认为,这种情况如果不控制,将有可能加剧汽车行业的混乱局面。

  齐头并进

  虽然相关产业政策还未最终出台,但车企和主要零配件供应商对新能源汽车路线的选择已经明朗。在重视程度上,通用今年4月份甚至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国产设置了一个新职位——电气化战略执行总监,负责通用汽车与通用电气就纯电动汽车设施建设进行联合开发研究。丰田则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继续强化混合动力路线,该中心将研发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车辆。

  但更多企业目前将主要力量放在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而非一味追求新能源汽车的“眼球效应”。多家企业对本报记者表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车型作为技术储备是必要的,但在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集中精力抓好搭载节能、环保的小排量发动机车型,这种路线实现的减排效应并不逊色于新能源汽车,因此是更为现实和紧迫的事情。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此前曾公开表示,现在依然处于把产品放到市场中接受初步检验的阶段,在此过程中收集反馈、寻找问题、形成机制,进而改进产品,经过市场开发、产品示范和技术探索工作为产业化做好前期的铺垫。此外,电动车研发的下一步不仅仅要进行技术创新,也要对传统观念中不属于电动汽车范畴的相关行业和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同时也要进行市场配套解决方案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