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揉胸会变大:训练自觉学习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8:21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同样是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时间中,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除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

    总之,需要和价值是一对孪生儿,根据需要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新颖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颖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①时代感。能够反映和体现所处时代跳动的脉搏的,诸如:“现代小学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②内容新。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③角度新。对于比较热门的选题,要从新的角度去挖掘新意。例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研究者的选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作为选题。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儿童性格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提出“独生子女任性的对策”作为选题。

    3、可行性原则

    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具有开展研究的可行性。即必须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 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广博的知识是我们选题的基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者除了具备专业和将要选择的课题范围的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邻近学科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要掌握前人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掌握与选题有关的知识空白情况。青年教师和初次参加教科研的同志,不宜将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和太复杂。

    ② 课题组成员的结构。最好按照“志同道合”的原则组织课题组。重大的教科选题,应该由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和有权之士共同攻关,选题才有可行的组织保证。

    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

    ④是否抓住了时机。

    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一、谈观察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谈观察力

    (一)观察概述

    观察是人们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或借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考察和了解的一种过程和方法,它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观察作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在工作和学习等方面,观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在了的实验室门前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几个大字,这就是他工作的志铭,也是他从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切身的宝贵经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发明创造和论著学说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完成的。如牛顿从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得到启示,从而得出科学界的一条重大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蒸汽机的发明和创造,最初是瓦特从观察水烧开的蒸汽冲开壶盖得到的启发,另外世界上的一些文学名著、名画、名曲无不是在观察中得到启示,捕捉到灵感而完成的。

    观察或通过观察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样学习现成的科学知识也需要观察,并且学习中观察不能仅限于课堂内,在课外活动中也要处处留心,尤其是在实验室内做实验时,学习知识最初是从感性的认识开始的,而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又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使那些抽象的理性知识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映入学生的大脑,有的发达国家要求小学的《自然》课用80%的时间进行观察,初中、高中的理、化、生等课程要求学生用60%和40%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可见观察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观察力在学习中的应用

    观察力的强弱对学习的好差有着重要的影响,前苏联著名心理学习、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习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观察能力差(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我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小学一二年级3725名学生中,发现错字率达25.67%,其中由于观察不仔细,对整个字只有模糊印象而写错的占88.21%。也有人在初中生中做过调查,发现46.6%的错别字来源于对细节部分的观察不仔细所致。

    那么怎样进行观察呢?

    (1)观察要仔细    在观察事物时如果粗心大意,走马观光,往往会错过或漏掉一些细节部分,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然而有的恰好是细节部分起关键作用,错误往往也就出在这里,曾有一位教授给他的学生做过一项有关“食醋”的观察试验,结果绝大部学生由于观察不细心,结果出了错误。唐朝大画家戴嵩作过一幅《斗牛图》,但由于他平时观察不仔细,导致出现“两牛相头,牛尾高翘”的错误,在我们同学当中,由于平时看书不认真,结果在作业和考试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的事例简直不胜枚举。

    (2)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之间总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相近特征,所以在观察这样一类事物之间总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相近特征,所以在观察这样一类事物时就必须抓住其特征,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这样才能获得清晰的正确的认识,才能区别事物,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得到一幅名为《正午牡丹》的古画,画中有一族牡丹和一只猫,欧阳修不解此画为何题名《正午牡丹》而不为其他,他亲家吴清看完画后对了说:画中牡丹花瓣红艳,这正是牡丹在正午时的状态;再看猫的眼睛,其瞳孔细小如线,正午时分的猫眼也正是这个样子。欧阳修听后佩服之至。这就是吴清在平时和看画时观察仔细,并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要害,从而真正领会了画中的意境。

    (3)观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    事物的不同性质,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的,养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习惯是获悉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样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或从整体或从局部进行观察往往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和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就是从横、侧、高、低、远、近等不同的方位观察描写勾绘出庐山的壮美。另外,出于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得出文学家主要是借助大海的汹涌澎湃抒发情怀;而渔民只是把它作为生活的依靠,从而感悟到它的凶险和恩赐。

    另外,在观察时要学会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同步进行,边观察思考,同时做好观察记录,平时在学习中老师经常提到的“口到、手到、眼到和心到”等都是同样的道理,特别是要注意“心到”--思考,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赫?第谷,观察天文三十多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但遗憾的是,他缺乏大胆的思维和综合,始终没有跳出事实的圈去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由此可见思维在观察中的重要性。

    那么,观察在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1)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第一环节    通过观察首先可以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通过对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综合和思考,最终将升华为理性知识,所以说观察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源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观察获得对课本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对有关理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难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直观教学方法就是出于这一目的,比如通过对理性知识的直观形象化,即用实物、模型和图表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和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

    (2)准确的观察力是纠正错误的重要根据    人们之所以能发现载嵩的《斗牛图》中“牛尾高翘”的错误,就是平时准确的观察事实。在科学历史上新发现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准确的观察后,从对前人的学说或事物的现象产生怀疑而开始的,例如哥白尼之所以能创立“日心说”,就是因为他通过长期的、准确的观察发现了“地心说”的许多谬误;有关物体重量与降落速度的关系,在伽利略的倾塔实验之前人们都错误地认为:物体降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关系,是伽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

    (3)敏锐的观察力是捕捉成功机遇的重要条件    机遇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好的境遇和机会。意外的机遇往往成为某件事情成功的契机。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机遇的降临而引出的新发现和发明的就有很多,青霉素就是英国的细菌学家沸莱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的,他后来曾说过,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由此可见敏锐的观察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当然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如何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运用良好的观察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培养和提高观察力呢?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观察要具备明确的目的    目的性是观察成功的前提,而观察的目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对象、要求、步骤和方法。有了明确的目的,就不致于在观察时盲目行事或被其它与目的无关的现象干扰,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游历各地时,总是留心观察当地的地质地貌等特点,有一次他经过太行山边时,看到许多蚌壳、海螺以及鹅卵石等,从而提出了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学说,并建立了海陆变迁理论。太行山曾有多少人路过,但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就是因为其经历太行的人没有这种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有思维参与    在观察时思维必须同步进行,如果忽视了观察时的思考,那么观察到的材料再多也只是笼统的、模糊的、杂乱的、僵死的,这样既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不可能得出科学的论断。如哈雷彗星的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613年就对它进行了观察,并有了记录,但可惜的是他们只是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没有积极思考它而痛失这一重大发现,直到17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真正发现。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在观察过程中善于思索,观察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

    2、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1)重复观察法    为了避免纰漏和似是而非的错假现象,求得对所观察对象的精确和深刻,重复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那发生或发展特别快或有其它干扰的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时,由于我们观察的感应速度难以跟上或注意力容易被干扰,如老师在氯气和氢气的化合试验时,有的同学可能被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干扰而影响对试验发生的反应现象的观察。象这样的情况就必须重复多次进行观察。

    (2)比较观察法    在观察两种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时,通过比较观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抓住它们的本质特征,以获得清晰的认识,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例如有的同学在这用(a+b)3=a3+3a2b+3ab2+b3和(a-b)3=a3-3a2b-3ab2-b3这两个公式时经常出错,特别是(a-b)3,但将两个公式放在一起比较时就会发现:(a-b)3的展开式中带“一”号的项恰好是“b”的奇数次幂项。在其他各学科中运用比较法也同样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3)借助仪器观察法    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周围环境和宇宙空间中,有许多的事物是我们难以或不能直接用我们的身体器官观察得到的,或者由于人的感官在观察时在精度和速度等方面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借助仪器进行观察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揭开了微生物世界物秘密空间,并创立了细胞学说;由于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的应用,增强了人类对地球本身和宇宙空间的了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探索空间。

    另外,还有长期观察法、隐蔽观察法、时序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等等。总之,要提高观察能力,既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又必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杨建军)

思考与练习:
        你在生活或学习中曾用过哪些观察方法,你能谈谈体会吗?

二、谈记忆力


    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以先教的知识为依据的--谈记忆力

    (一)记忆概述

    学习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阶段,其中巩固阶段就是通过记忆把感知和理解两个阶段获得的知识信息储存在大脑以备待用的过程,因此巩固的核心就是记忆。什么是记忆?记忆就是大脑对过程经历和经验的反映,即对过程感知过、思考过的行为和知识的识记、保持和再认(回忆)。记忆力就是对过去的行为和信息的识记、保持、再认的能力。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和准备。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记忆。我们是靠记忆和积累继承了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没有记忆,我们就无法想象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如果没有记忆,前人的生产经验和学习成就就无法被后人汲取和继承,后人不知前事,知识也无法传授和传播,人类将陷入一片黑暗,也不可能进步到今天的境界。古人所谓“不记则思不起”说的就是记忆的重要性。另外,记忆不仅是儿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思维和想象的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以先教的知识为依据的。也有人把记忆比作知识的仓库,里面储存的信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同时还能保证新知识的获取和思考的正常进行,从而有利于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和分类

    记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为记和忆两个阶段,它们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识记就是最初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从属于“记”记,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连接“记”和“忆”的中间过渡环节,再认和回忆的最末环节,是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属于“忆”。过去的事物和学过的知识再次出现在眼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叫再认,而过去经历的事物和学过的知识不在眼前但能够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就是回忆。它们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没有识记,保持就无法确立;没有识记和保持,也不可能有再认和回忆。由此可知,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基础和前提,而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

    根据不同的特点,记忆可以分为四大类:①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②根据记忆材料的大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③根据在识记时有无目的或是否需要意志努力记忆又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④根据记忆内容的特点和是否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理解记忆)。记忆的规律主要体现在记忆效果和影响因素从属关系上;记忆目的明确性和记忆任务的长远性是增强记忆的效果之一;记忆者有无直接的活动和积极的态度影响记忆效果;记忆材料的数量和性质以及记忆时运用的感官和方法也影响记忆效果。一般意义优于机械记忆。另外,记忆的效果与人的知识经验、情绪状态及个性征等心理因素有关。

    (三)记忆力的培养和提高

    有的同学常常因记忆力不好而影响学习成绩苦恼不堪。其实也不必去怨天尤人,因为每个人的记忆力本来相差不多,只是有的人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记忆力得以开发和提高,而有的人没有去有意识地培养锻炼,使记忆力增强不明显,有的甚至衰退。根据研究表时:人脑潜在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只是它也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所以只要掌握了科  学的方法和记忆的规律,每个人的记忆力都会大大提高几个档次。

    那么要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有效增强记忆力呢?

    首先要培养和提高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的效果与记忆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依从关系。记忆目的明确可以为记忆指明方向,发挥记忆的潜在能力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力。现实生活学习的试验证明:有无明确目的记忆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自觉性是增强记忆力的内驱动力,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下,自我加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积极地提高记忆能力。

    其次要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意志能力。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具有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是促使学习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记忆效果方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兴趣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的约束,兴趣会很快转移甚至消退。因而要增强记忆力还要注意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因为学习和记忆力的提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托尔斯泰之所以具有非凡的记忆力--精通英法德等多个同国家语言,知识渊博,文采照人--这一切与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他每天起床后,严格要求自己强记一些外语单词或其他需要强记的知识。

    第三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能力。提高记忆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和能力,一方面老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查,如提问、作业和考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检查的意识和教给他们检查方法,如自我复述,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等等都是自我检查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都将有助于提高正确的再认和回忆能力,即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第四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提高记忆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积极发展意义记忆(理解记忆)。如文史地生等学科都可以先了解教材的大致内容,再分析和宏观把控知识结构,然后“化整为零”分成多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先将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分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不致混淆,便于区分记忆,对抽象生硬的知识要点,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形象生和生动化,以增强记忆效果,从而提高记忆能力。另外,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正确组织学生的复习和练习,对新学知识及时强化,加深理解,达到记忆能力在本质上的提高。

    (四)记忆方法

    1、及时复习记忆法    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正确安排和组织学生及时复习,记忆的效果更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些调查和试验表明,“趁热打铁”的及时复习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过一段时间后再反过复习效果好得多。一般说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或者“最初印象”非常重要,这一点往往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对那些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另外,新学内容与复习间隔过长,中间必定会又有新内容的增加,这样自然加重了记忆的负担,同时有的内容还可能彼此形成干扰,影响记忆效果。

    2、理解记忆法    所谓理解记忆就是将记忆建立在以理解为基础和前提之上的一种记忆方法,是相对机械记忆而言的,特别是对那些较灵活或内容较多的知识点,通过理解记忆其效果比机械记忆要好得多,另外,所花时间和精力也会少些。例如在记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就可以通过理解得出一个记忆提纲:“税重、役多、法酷”,再后展开记忆内容:“税重--三分之一的所得要上缴;役多--修阿房宫、筑长城;法酷--族诛、连坐”。

    3、尝试回忆记忆法    这种方法就是先认真地将记忆内容反复看几遍,然后不看而试着回忆,当遇到回忆不起时再看一遍,然后再回忆,这样反复尝试回忆直至全部记牢,其效果比边读边记好,且难出错,当然在尝试回忆时能动笔墨写更好,那样还可以从练习中找出一些错别字。另外,这种“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大脑保持长时间的兴奋增强记忆的牢固性。

    4、提纲记忆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总复习或长篇幅内容,其实质就是通过抓住材料的内在联系和线索,列出提纲,先从提纲着手从整体上把握记忆内容,然后顺着提纲和线索逐个将有关的知识点记住,这一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有关的知识点的遗漏或错乱,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等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

    5、直观形象法    有很多抽象的材料往往花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难得记牢,但通过一系列理解加工,可以先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形象化,将“死”的生硬的知识变为“活”的生动的知识,例如记马克思的出生时间--1818年5月5日,可以将这个生硬的时间形象加工变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哭”。还有在学《地理》时要记住的图形很多,如七大洲及一些国家的形状轮廓,中国一些省区轮廓等,我们也可以通过联想加工  ,将它们活化成一些小动物或几何图形等。

    6、归类比较记忆法    当记忆内容增多时,往往会有一些知识点由于相似或相近容易造成混淆,给准确无误的记忆带来困难和干扰,这时运用归类比较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先将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的归类,然后在各类知识系统内找出各个知识点的异同或相近之处加以比较,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就便于记忆,不致于出现混淆和错乱。

    7、歌诀记忆法    一些枯燥、复杂的知识很难记住,有时还可能引起大脑疲劳,但是如查将它们改编成一些容易接受的顺口溜或歌诀的形式,记忆的效果就会很好。如周总理在记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时,将它们改编成一首七言诗:两湖两广两河山,玉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海南内台北上天。

    总之,要想使记忆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并且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更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就以上方法而言,有的还可以相结合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在记忆时精力要高度集中,同时尽可能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和选择最佳记忆时间,使记忆力和记忆效果得以最佳的提高。

(杨建军)

思考与练习:
    1、你能用什么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记住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吗?
    ①苏联“十月革命”(1917年);②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③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
    2、你在学习当中用最最多的记忆方法是什么?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三、谈想象力


    如果没有想象世界将如一潭死水--谈想象力

    (一)想象概述

    1、什么是想象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  翔”,这是老师经常对学生的启导。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就是大脑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得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创造人物形象,建筑工程师设计的图形等等都属于想象结果,想象力就是大脑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必须依赖于客观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不存在完全与现实无关的想象,即使是“神仙”“鬼怪”,它们的原始材料还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所以知识经验越丰富,能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也就越多,想象力也就越强。

    想象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通过想象可以看到未来的结果,并且以它来指导生产过程,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想象,记忆将趋衰退,思维难以拓展,情感必然平淡。学习出需要想象,如学习数学就需要对时间空间及事物数量变化关系展开想象;学习文学作品需要对人物、情境和题意展开想象;学习历史地理就要对某一历史时期或区域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展开想象,同样,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更需要想象。没有想象,世界将如一潭死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货的源泉。”

    2、想象的品质

    想象的品质是度量想象力发展水平及个人差异的标准。良好的想象力一般具有新颖性、丰富性、清晰性、深刻性和现实性,特别是现实性是关键,因为一切想象都不可脱离现实。

    (1)新颖性    它是指想象活动所创造的新形象别具一格,这是对大脑中记忆材料的抽象、概括,从而加工得出的崭新形象,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将作者观察到的人的普遍性加以抽象和概括,从而使阿Q脱颖而出。

    (2)丰富性    想象的形式和内容无拘无束,包括世界的一切,可以对客观存在但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产生想象,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的点滴原料想象创造一个新形象,例如通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象出草原的空旷、辽阔、宁静和牛羊的肥美,总之,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也是无限的。

    (3)清晰性和深刻性    清晰性是指想象产生的新事物稳定连续而鲜明;深刻性指通过想象而形成的新形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他们常常能生动地把事物的本性揭示出来。如阿Q这个形象就是通过他的性格特点提示出当时的国民性,想象的清晰性能够使想象中的事物都如同置身其中,耳闻目睹,如读了“北风卷地梨花开”我们头脑中就会现出一幅冰天雪地的塞外景观,犹如身临其境。

    (4)现实性    想象中出现的新形象都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它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超脱现实,即使是有些现实中没有的形象,但其组成部分的“原料”、“零件”必定是取于客观现实,否则它将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以上的几种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了解它,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有无自觉的目的,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想象,其极端表现就是做梦。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根据其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这些有意想象实际就是形象思维。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及图表、符号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形象的过程。如看了《水浒》中关于李逵的肖像描写,就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出现李逵的形象;工人根据图纸生产零件等等都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主要是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有许多事情没有亲自经历和感知过,所以只有通过再造想象,弥补不足,加深印象和理解,特别是学习抽象的数理化概念和理论时,更需要想象活动的支持,借助想象在头脑中产生有关的形象才能真正理解,如数学中的几何和代数应用题;物理中的电流、电阻、光速和质量等概念。另外,要形象准确生动的再造想象,还需具备两个条件:①学生必须正确理解课本中字词和实物标志;②必须具备丰富的记忆材料。因为大脑中保存的记忆信息越丰富,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越具体。总之,再造想象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个人生活经验的小圈子,使我们眼界开阔、体验丰富,同时认识也得以提高。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科学假想,工程设计,文学作品的构思和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是典型的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在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工作学习中也具的重要意义,人类的一切发明、革新和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想象,学生在作文、绘画和其它作业时,都必须要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和借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创造特定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时学生的想象活动也属于创造想象。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应积极主动而有成效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想象潜能,使之转化为创造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卓有成效的创造想象也必须具备某些条件:①强烈的创造动机和明确的创造目的;②丰富的知识;③积极地思维活动。

    3、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既具有创造想象的一般属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①幻想所创造的形象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是幻想者向往的事物;②幻想与当前行动没有直接关系,它总是指向未来,因而它不提供实际产物而常常只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③幻想是比较朦胧的、粗糙的,而一般的创造想象是清晰的、细腻的,根据幻想是否违背和超脱客观现实,又可以分为:科学幻想、理想必空想,其中科学幻想和理想是可能实现的,但空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三)想象的培养

    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想象能力,只有不同的人对某些事物的想象在数和量上存在着优与劣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后天运用想象程度不一致造成的。想象作为人脑的一种能力,与其他智力活动一样存在和遵循“用进废退”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大脑的想象力,使自己成为高智能人才。

    1、努力积累大量的知识经验,这是丰富想象力的基础。知识经验越丰富,想象的内容就越充实,越深刻。古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充实想象的内容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大量积累知识经验。积累知识的途径很多,对中学生来说,主要途径是课堂及课外阅读知识的积累,当然也不能忽视实践生活经验的积累。

    2、要敢于怀疑和善于独立思考。在科学革新史上,几乎所有创造发明和发现都是源起于最初的疑问,只有敢于提问和产生怀疑,想象的翅膀才能得到拓展,尤其是要敢于就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独立的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挣脱思想上的束缚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想象。想象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实践活动,因为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产物和结果,因此要培养和提高想象力,除了进行常规的学习活动外,还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加音乐、绘画、体育锻炼、生产劳动等和各类社会交往活动。

    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大环境里,知识量的获取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方法显得更加突出,即运用和获取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想象也正是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想象具有的无穷魅力,总是激励人们去从事艰巨的创造性劳动。

(杨建军)

思考与练习:
    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如何使一支钢笔可以装备成具有多种功能的万能工具。


四、谈思维力

    思维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谈思维力


    (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或者说,就是人动脑筋想办法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认识事物规律的心理活动。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本质特征。通过思维,人能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思维的间接性就是通过某种事物为中介来认识事物,即人们总是借助于已避孕药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把握那些过去没有感知过的、或者无法感知到的事物。如中医师看病,通过病人的自述,看舌苔就能诊断不直接观察到的病变。人们根据今年下了一场大雪,就可预见来年将获丰收。

    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把同类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并加以综合。人们根据各种不同大小、开头的三角形,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即: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是角形。人们概括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可以用来计算出任何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这都是思维的概括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紧密联系的、统一的,两者结合起来使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借助于思维,我们能预见将来,推知过去,能打破感性认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动地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摆脱单纯适应环境的状态,成了自然界的主人。

    (二)思维力的品质特征

    思维品质是思维力的重要标志,思维力要通过思维品质表现出来;同时也是培养我们思维能力着眼点。思维品质应包括哪些呢?

    1、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凡是大有作为的人除了在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以外,都表现出思路开阔,妙思泉涌,思维非常灵活。有一些重大的科学成就却是隔行的“业余爱好者”作出的,如法国传大的数学家费尔玛,终身是律师和官吏,他提出的著名的“费尔玛大定理”至今还没有得到证明;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早期是个很有造诣的文学青年;大文豪鲁迅早年却是学医的。由于他们的思路开阔,在本专业之外也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2、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善于遵循逻辑的规律。有的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思路显得清楚连贯,合乎逻辑规则,具有逻辑顺序;论证时层次分明,有根有据,结论准确,富有说服力。相反,有的人缺乏思维逻辑性,表现出思维不清,语无伦次,其原因是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和规则。每门功课都有很强的逻辑性,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3、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的多向性,即多向思考,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全面地看问题,即看到事物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但又不能忽略与问题有关的一切重要细节,考察和审视问题应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做数学题、物理题运用思维的多向性思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构思,开拓思路,就能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

    4、思维的连动性

    思维的连动性,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日本发明家田熊常吉发明了一种新式锅炉,他改进锅炉中“水流和蒸汽循环”的时候,联想到人体的“血液循环”的知识,利用瓣膜,使锅炉提高效率10%。

    5、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个人善于根据客观事实独立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依赖现成的答案和方法,去探究和寻求新的答案,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6、思维的综合性

    思维的综合性,就是综合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指导大量概念、事实和现实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使大量的、零散的思维成果更简洁、更容易掌握、内涵更丰富,应用更广泛。语文课归纳中心思想,就要运用综合思维。

    (三)在学习实践中培养思维力

    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思维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应在学习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力。

    1、思维力培养的全面性

    思维能力结构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组成的。这五个因素互相联系,组成完整的思维过程。但由于各门学科的特点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在各学科中的体现也各有所侧重,这要求我们从思维力的全面培养出发,学好各门功课,在学习不同学科的过程中,培养不同的思维品质。象《语文》中的议论就是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记叙文则主要培养联想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在学习中保持积极思维的状态

    (1)培养强烈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使自己的思维积极活动的直接有效的办法。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事业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都具有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这是与他们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密不可分的。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激发了他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培养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    积极的情绪,如镇静、乐观等,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而消极的情绪,如烦恼、悲伤等,则阻碍着思维活动的进行,一个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人才能对事业充满激情,保持积极的活力。

    (3)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发现了问题就促使你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培养思维的目的。

    3、掌握必要的语言工具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表达和交流思维成果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活跃思维和加深理解知识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无法进行。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步进行。语言越发展,思维就越发展,思维越发展,语言就越丰富,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4、多种形式的解题是培养思维力的好方法

    解题是学习的重要的方法,要解题就必须运用思维,经常解题可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越活跃,解题就越容易。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例题的思路    教材上的例题是精选出来的典型,所提供的思路及方法、往往体现定理、公式、法则、定律发现者的创造性思维,对思维培养有借鉴作用。

    (2)注意归纳解题规律    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类型,寻找不同类型题目的异同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把大量的习题归结为少数的解题思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多做有创造性的练习    这里的“创造”指的是发现、创新和创见等自认为是新鲜的东西。创造性的练习,比如: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创见;做题力求一题多解,对于难度大的题探寻新颖的思路,寻找简便的方法,自己设计题;这都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思维力。

    (4)分析解题中的错误,培养思维品质    解题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会错题意,对法则、定理、公式理解不透彻,运算马虎等,这些错误都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反映了思维中的毛病。有的人考试检查时,对于自己做错了题怎么检查都检查不出来,这是因为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逻辑性、严密性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通过对解题错误的分析,可以找到失败的思路,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

(李益保)

思考与练习:
    请谈谈如何发展思维力?

五、谈创造力

    开发12亿人的创造潜能是一项伟大的战略任务

                                            --谈创造力


    (一)创造概述

    数千年来,创造与人类发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能否培养大批有创造才干的创造精神的建设者,关键着四化的成败。开发十二亿人的创造潜能,是一项伟大的战略任务。

    创造是指人类运用脑力与体力生产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社会活动。创造力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顺利完成创造任务的本领。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创造潜力,学校平时开展的“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竞赛”活动,就充分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创造能力的。今天搞小发明,明天搞大发明。

    (二)创造的条件

    1、自信

    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非常规的行为,只有对自己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敢于创造、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自己的创造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才有可能实现创造目的。

    2、丰富的知识经验

    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而丰富的联想,使人思维灵活而敏捷。在思维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再验证假设。实现创造的目的,这一切都与个人的知识经验分不开的,没有知识经验支持的毫无根据的想象,只能是空想,或是毫无价值的胡思乱想。因此,创造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就不可能达到创造的目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是很难有创造成果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也就是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深性。
思维的流畅性就是在短期内头脑中涌现大量的好主意思维畅通无阻,非常敏捷。训练方法有:

    (1)缺点列举法    就是找出事物的缺点,设法加以改进使事物变得更加完美。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利用此法取得成功的。例如:人们找出了纸伞、自动伞。找出玻璃杯的缺点,就发明了搪瓷杯、保温杯、电热杯。文章的修忙乱,越改越好,学习上的进步,技术的进步,都是不断克服缺点,不断提高的过程。

    (2)希望点列举法    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列出来,想办法去实现它。如人们希望自己能象小鸟一样在蓝空中自由飞翔,于是便发明了飞机、宇宙飞船。人们渴望自己能象鱼儿在水中自由游行,于是创造了船、军舰、潜水艇等水域交通工具。有了希望,就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目标。它推动着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3)联想思考法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它相类似或相接近、或相反的事物。美国心理学家给学生专门开设联想训练课。实验表明,联想训练对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大有好处。一位小学生用“山、人、海”三个字在5分钟之类写出了十多个不同内容的句子,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站在高山观看大海的波涛”。“人们祝福老年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思维的起点灵活、多方向、多道路,思维结果种类很多。知识经验丰富,能使人增强改造世界的力量。但是由于定势和功能固定性等消极影响,老经验有时也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经常进行思维灵活性训练,就能克服这种消极作用。具体方法是:

    (1)多种用途训练    它是破除功能固定性的好方法。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回答“红砖”的用途时,在五分钟内全班同学列举出了二十多种答案,经常这样训练,灵活性定会提高。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想    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语文课的一词多用,一题多写,也有同样的作用。

    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它表现为思维过程和产品具有首创性、新异性。训练方法是:

    (1)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给定甲乙两组短故事,要求受试者命题。要求受试者对甲组故事所拟题目只需要与故事有关即可,对乙组故事所拟题目则必须既相关又有创新。结果乙组的创新程度高于甲组,这是乙组故事的被试者在主试者的要求下产生了创新的意识。所以教学中必须经常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习惯。从学生的内心中生长出一种创新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

    (2)榜样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讲发明家的故事,特别是青少年发明家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创新的榜样,对于启发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意识,树立创新的志气和信心,具有巨大的作用。

    (3)加压法

    所谓加压,有外部加压和自我加压两种,外部施加压力是以“不创新,则受罚”的办法给具有高创造潜能者造成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外部压力对激发创造潜能有很大作用,但是是被动的。更重要的是创造者主动向自己加压力,这种自我加压才是一种真正的更强大的动力。立志创新,作家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杜甫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有类似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加压。

    思维的精深就是在思考解决复杂和艰难的问题时具有耐心、恒心,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在思考问题时特别细致、特别深刻;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力求尽善尽美的行为习惯。

    (4)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创造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困难很多,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与智力的高度紧张,它要求把苦干与巧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饱满而持久的热情,没有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创造意志,没有勇敢、勤奋、积极进取的性格,是不可能把创造活动坚持到底而实现其创造理想的。

    (三)开发创造力

    开发创造力需要实施创造性的教育。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就已在各级学校开展创造教育,70多年来,创造教育已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思潮和世界性教育运动,原因在于它对战后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纪之交,我们预计,我国的创造教育将成为实现科技兴国战略,完成中兴伟业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那么,又如何开发创造力呢?

    1、立创造志向

    志向是发自内部的强大动力。没有创造的志向,就不会有创造的行动。学生除了学好功课之外,还要主动地研究社会问题,关心社会、热爱生活,有高度的责任感,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美德,立志创造,将来报效祖国。

    2、鼓励提问,培养创造兴趣

    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过两千多种发明创造,但他曾被老师恩格尔认为是“愚笨”的孩子,原因是爱迪生老是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甚至连老师都答不上来。比如他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弄得老师哭笑不得。但是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是会成才的,鼓励他提问,支持爱迪生的创造愿望,坚持系统的家庭教育,终于使爱迪生成为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给予理解和爱,提供教育和关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3、珍惜灵感

    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某些新形象、新思想、新方法,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灵感。例如:有的同学在晚上解某个数学题,想了很久也解不出来,第二天早晨起来再解时,由于受某种启示,一下子就解出来了。这就是灵感在起作用。灵感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最佳创造力,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和记忆能力的巧妙组合。灵感是长期创造性劳动的必然结果,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所以不要忘了,当你的创造性活动进行到最艰苦的时候,还有灵感在等待着你。

    4、培养创造才能

    一个人仅有创造的志向、兴趣、灵感还不够,还要有创造的本能。这就要认真学习,掌握丰富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永远都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智力越发展,创意才越活跃,创造力才越强。

    5、多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是人类自觉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劳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要多开展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比如:自己想出一种有意义的文艺活动,然后自己再出主意,作准备,并组织实施。再如:学校文艺汇演中舞蹈的编排;手抄报的刊头和版面设计这都是创造性活动。学生自己要多动脑筋,多创造。当然有时也可请老师作指导,有老师作指导,创造能力更容易发挥出来。

(李益保)

思考与练习:
    如何一刀把一块长方形的纸片剪成三块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片。

六、谈抱负与动机

    古今中外,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有远大的抱负和高尚的动机

                                                      --谈抱负与动机


    抱负,即志愿、志向,是关于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事、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图和决心。同学们有的想长大后当一名威武的人民解放国战士,守卫祖国的边疆,保卫人民幸福安宁的生活;有的想长大后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有的想长大后成为一位潇洒的歌唱家,给人们献上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愿望就是抱负。

    美好的愿望,远大的志向对人生具有推动作用。杜甫曾立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被世人誉为“诗圣”的大诗人;周恩来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在于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居里夫人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的抱负。古今中外,还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曾立下远大的抱负。

    我们青少年学生不但要树立远大人生的抱负,更应该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不管你将来做什么,也不管你的抱负怎样,你必须有把事情做好实现抱负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学习好是个大前提。如果学习不好,就不会有丰富的知识,更不会有大的能力,没有大的能力,再远大的抱负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人们的一切行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总是以满足某些需要或达到某种目标为目的。动机是激发行动的内部力量,而目的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在头脑中的反映。所以动机就是一个人的需要、愿望的体现,它具有鼓起干劲和指明方向的作用。
动机一旦引起,人的行为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持久顽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构成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是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动机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上,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或称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一般对待学习活动就会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学习专心,认真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能克服。通常可以从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观察出来。相反,学习动机不端正的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专心、不积极、作业潦草敷衍,遇到困难时丧失信心、容易退缩,不能坚持学习。
既然正确的学习动机有益于学习,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呢?

    在我们国家里,一切符合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动机,都是正确的、高尚的。如“为实现四化而努力掌握知识”、“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等等。相反,一切违反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仅为个人升官发财而学习的动机是错误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从主要的方面来看,除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外,起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个人的因素。作为主体的学生主要应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要明确学习目的,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祖国的四化建设的联系,体会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参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不可缺少的本领时,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而有力的学习动机。

    第二,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都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学生不仅要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要认识到从事学习的活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进一步的产生学习需要。

    第三,要有意识的迁移原有的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假如,你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而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你就应该意识到体育运动离不开生理、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体育运动也离不开新闻报道等,从而使你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文化知识上来。

    学习动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旦形成就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同学们在不同的学习时期,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自觉的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学习的需要,发挥其在学习中的推动作用。 

           (赖北海)

思考与练习:
    1、青少年应有怎样的抱负?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2、青少年应如何发挥学习动机的主体作用?

内容提要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素质》语文教研课题由枨冲中心小学于2000年春季开始实施,至2002年上学期止,历时两年整,完满完成了计划内的各项研究任务。

本课题从朗读的质量、训练的方法、课外阅读指导上进行全面的研究,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从大量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用朗读探究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性。主要研究成果:一是根据汉语言学习的规律,将语文教学回归到以诵读为主的传统地位,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一篇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二是形成了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学写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走出了将语文知识当作能力,把语文教学局限于语文课本的误区。克服了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讲得太细、统得过死的弊端;三是确定了以与兴趣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科相联系的课外阅读指导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了课外勤奋阅读的好习惯。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素质

——小学语文“以读促读”阅读教学方法课题实验报告

枨冲镇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组  执笔人:宁剑发  邱亚来

一、课题提出

    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个目标上来。所谓语文素质主要就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当然应该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加以考虑。朗读训练就是其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于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不少专家和学者曾大声疾呼过,但重视的程度和教学的效果均不够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朗读、阅读教学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指导不力,有的甚至到了滥读、乱读的地步;2、没有评价,从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3、要求不清,造成学生盲目地朗读;4、阅读量太少。课文虽是精品,但不能涵盖浩如烟海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必须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5、重分析轻读写、重理解轻感悟的现状较为严重。不少老师热衷于繁琐的分析讲解,将一篇优秀的作品弄得支离破碎,给学生置于云雾之中。

二、课题含义

    1、以课内有层次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学写。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也即以“朗读”促“阅读”,形成学生的阅读个性;2、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理论依据

    1、从古代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传统的朗读法主要是强调数量的积累,忽略乃至排斥对理解的探究。叶圣陶先生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

    2、从语文教学的发展轨迹上看,朗读教学似乎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盛行讲读教学的年代里,重分析、轻朗读的弊端为人们所公认;随着问读教学的崛起,学生忙于回答课堂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朗读教学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习题、轻朗读的情况仍然严重。

    3、从语文教学论的角度看,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医生给人体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4、从语文学习心理的角度看,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强化记忆的过程。尤其是群体朗读,课堂教学的集体气氛,彼此相互影响的效果,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5、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看,朗读是训练语感的过程。大量朗读典范文章,对文章所涉及的词、句、段、篇的品味与琢磨,语言材料因此得到积累。朗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语言运用时就能辨正误、识优劣,自然就有了较强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6、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看,朗读是促进由“感”到“悟”的过程。汉语中许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伦理情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语言内蕴,它所特有的韵律、节奏、表达方式,这些暗示的、隐藏的意义只有在朗读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加深和自悟,最终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四、理论假设

    通过教师方法得当的朗读训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用朗读训练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解决教师以讲代读、重分析理解、轻学生读写练习的教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自悟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达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效果。

五、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技巧性较强的语文训练,朗读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有机结合。与字词句的教学结合,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精当点拨结合。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有序安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采取滚动递进式的规范训练,做到既体现一般要求,又突出重点要求;三是有度把握。即注意把握在什么时候读,找什么地方读,用什么方式读,确保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四是有效利用。精心设计提问,创设朗读情境,使朗读的过程成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学法的自悟与运用过程,认识及能力提高的过程。

    1、多样朗读。示范朗读法——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整体。师生领读法——突破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朗读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齐读法——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加大力度。师生轮读法——对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起到启迪想象、发展形象思维的作用。续读法——由小组接续朗读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文,加快理解层次结构的速度。分角色朗读法——对情节变化快、人物线索多的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起到激发兴趣,感知内容,熟悉人物效果。引读法——对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

    2、比较朗读。①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探究课文的内蕴;②为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采取调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③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作些句型变换,引导学生作比较朗读,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文的句子,又能促使他们领悟情感,产生共鸣。

    3、以读代讲。对故事性强,内容简单的课文,不作大肆讲问,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吟哦揣摩、理解课文,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悟情朗读。语文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必须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课文形象,凭借于对课文的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教师重在读中激情,其情其意,在声情并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6、创造朗读。语文教学的朗读,沟通着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读就是用口说话,用耳听话,用口作文。也联络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如在导读之后,要学生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课文句子的提示语前后,添加上自己认为最准确的词语来提示人物的心态,这种创造性朗读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语言文字,真可谓一举两得。

六、实验效果

    本课题的特色之一是短小精悍,适应于农村教研教改。特色之二是课题针对了当前语文教学重理解、轻读写的弊端和课堂教学教师说得多、学生训练少;要求同一学习多,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少等毛病,提出了语文教学复位传统方法的思路和策略。

    1、形成了“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学写”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探索中,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读书流利的学生,作文水平一般在班级中上水平,相反,写作水平一般不够理想。这说明学生的读与写是紧密结合的,学生读得怎么样则理解得怎么样,不在于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而在于善于导读。因此,我们把精力和教学时间都放在引导学生读书上,课堂上以读为主。我们除了各种读书方法交替使用外,总结出让学生在发现中读书这一策略。新课教学时或教学完成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欢喜的句子或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当场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这样读议的结果是学生能感悟语言、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对其他学生也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读书妙在迁移。在迁移中创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让学生过渡到彼岸?我们紧紧扣住课文,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在读书中写作。如:《桂林山水》中有这样美妙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朗读课文后,教师点拨学生习作。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老师的眼睛真美啊,大大的,亮亮的,好似一池春水;老师的眼睛真神啊,我答不出问题,她的目光鼓励我,让我回答完满;老师的眼睛真尖啊,我一做小动作,便被发现。

2、追求阅读的的个性化,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    在课题探索中,我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全体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不能捆在一起齐步走的。阅读的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载体的具体化形态。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

①坚持自主性阅读,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阅读教学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而不应是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要求学生面对书本,充分地读书,主动地读书,专注地读书,提倡个人诵读和默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②鼓励探究性阅读,从读的深度上下功夫。只有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学生才会记忆深刻,才会兴趣浓厚。每节课中,我们都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自己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探究性阅读,不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教师深究中仔细捕捉“战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

    3、引导课外阅读,知识面更加广泛,有效地促进了课外阅读。   

    ①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书籍,有的放矢增大读书量。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科技书刊、中外名著、名人传记、历史丛书、旅行游记、童话故事等,课余时间让学生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之中。

    ②借助读书交流会引导课外阅读。读书交流会的交流形式有:

 细读。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秀的文章(片断)与同学一起仔细品味。大至布局谋篇,小到标点符号,特别是对一些优美词、句、段进行细细品味。学生在细读中更好地培养语感,增加语言积累。复述。学生将看过的文章复述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添枝加叶,语言力求丰富、有新意。故事性强的文章适合用复述的形式进行交流。体会。同学之间交流读书体会。有些文章,学生看过之后会感慨万千而无处诉说,交流会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表演。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将文章内容表演出来。介绍。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活动。学生将看过的名著从作者到内容概括地向同学作介绍。

    ③借助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促进课外阅读。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活动是促进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先告诉学生作读书笔记的不同方法,养成写读书体会的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周都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查数量,又看质量。对于写得好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公示于众,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扎实地阅读课外书籍。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风气,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保证了每天有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学效率明显加强。

   

七、谈学习卫生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等别人
 
                                        --谈学习卫生


    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智能活动,不仅需要培养多种能力,还需要讲究学习卫生,学习卫生是从保护学生健康的角度来正确组织教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必须的条件。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会科学用脑,保持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是讲氛围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人奋发向上,想学、要学。师生就是要努力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正确地制定和执行生活作息制度,这样就可以恰当地处理学习同娱乐、休息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三要搞好教学卫生,严格控制学生的学习负担,防止学生过度疲劳。四要使教室的布置符合卫生要;采光、照明和换气良好,符合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要求。比如,墙壁宜为白色或淡绿,显得洁净淡雅,桌面宜为黄色或蓝色,黄色有助于开发智力,蓝色使人感到轻松舒适。五要搞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学校环境既能影响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所以学校的卫生必须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中心来安排。

    (二)学会科学用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大宝,双手与大脑”。人脑是心理器官,也是学习器官。我们平常说“用心学习”,这“心”指的就脑。虽然学习中也用到眼、耳、口、鼻、手等,但他们最终要受大脑的主宰,因此,归根结底学习是脑的机能。

    人的大脑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其可储藏的知识量约等于5亿本书籍的总量。遗憾的是,一般人只用了它潜能的5%。要想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智力资源,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懂得科学而健康的用脑。

    1、工勤于用脑。有人说,学习多了对大脑是一种损害。这是不科学的,实践证明,大脑是用进废退的。英国神经生理学家斯塞利期和米勒的研究结果证明:人脑受训练越少,衰老得也就越快。许多科学家一生中总给自己出难题,然后一个个去思考解决,从而保持大脑的永远年青。会学习的人总是勤于用脑的,不轻易放弃每一次思考的机会。

    2、要掌握大脑节律特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大脑节律是大脑随昼夜、季节的变化而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规律的生理特征。大脑的智力节律大致有三种类型:①是晨鸟型,特点是每天清早记忆力特强。②是蝙蝠型特点是晚间思维敏捷。③是春蚕型,特点是整天用脑效率无明显差异,只是早晚稍高。我们要找出自身大脑所属类型使活动时间和内容顺应人脑客观的节律变化,与之协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手脑并用。知识的来源,要靠手的劳动,知识的运用更离不开手。手作为学习器官,它的实践活动能加深大脑的印象。手脑并用,就能促使大脑越用越灵活。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个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4、要科学保护,加强营养。保护大脑的目的,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当学习感到疲劳反应迟钝时,要及时休整。或听听音乐,或看看风景,或利用课间时间活动身体,都会减弱大脑的疲劳,同时又开发了右脑。

    大脑在工作时需要消耗氧和能量,葡萄糖和蛋白质是能量的来源。因此,要摄入足够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此外,还要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吸烟、喝酒。烟中含大量尼古丁,人吸食后会损坏脑细胞,影响身心健康。

    (三)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学习中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灰心绝望,学习起来怎么可能得心应手呢?

    由于学校和老师及家长大多只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他们在成长过程的心理健康,因此不健康的心理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中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抑郁焦虑:表现为身处逆境时过分悲伤,遇事过分担心害怕和紧张,总觉压力太大,自己无法随。

    (2)多疑:遇事抱过分怀疑态度。如:老怀疑老师讨厌自己,同学们不喜欢自己,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等。

    (3)嫉妒:表现为不能接受别人的优点,对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忌恨,不愿与之交往,或故意挖苦、诽谤等。

    (4)逆反心理:表现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惹老师、家长生气,不听劝告等。

    (5)自卑心理:表现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过分注意自己的缺点,老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

    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在目前,还无法完全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一般来说,可采取下列措施:

    (1)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式来了解自己;利用学习、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通过参加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也可通过同别人的比较,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后,要敢于面对现实,乐于接受现实。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成为自己所喜爱的人。

    (2)减轻心理压力,控制消极情绪: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10副良药更能消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苦。良好的心情是消除心理不健康的灵丹妙药,一般说来,减轻心理压力有下列二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a、自我喧泄:如亲人病故,痛哭一场就好多了。
    b、请人疏导:有了困扰,可以找朋友、老师说出自己的心事,请他们帮忙。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所以我们应该“爱人如爱己”,与人交往要诚恳,赞扬别人要诚心诚意,批评别人要与人为善,不能心存不良。与人交往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广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我们进步。

    (五)参加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参加课余活动,可使我们感到愉快,产生充实,同时又增长了见识,发展了才能,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当然,我们所参加的活动应该是我们感兴趣的,其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有助于身心发展的。

(陈彩莲)



思考与练习:
    1、有人说,学习多了对大脑是一种损害,你认为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有哪些不健康的心理表理?你准备怎样克服?

八、谈学习迁移


    机遇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准备着

                                  --谈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说

    学习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整洁的习惯,有助于学习中形成书写工整清洁的习惯。平面几何学得好的同学,学立体几何也较容易。小学语文学习时汉语后拼音b(玻)、p(坡)、m(摸)、f(佛),使一些同学在初中英语学习时也把b(bi:)、p(pi:)、m(em)、f(ef)也读成玻坡摸佛。像这些日常生活对学习的影响,汉语拼音对英语字母的干扰,都是学习上的迁移。

    迁移现象,在我国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成语“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事物中其他的事)实际上指的就是学习上的迁移。

    迁移既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其影响作用必然有好有坏,我们按影响作用好坏的标准,把迁移分为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讲学习迁移主要讲的是前者。先前的学习促进新近的学习叫正迁移。比如学好了写铅笔字就容易学会写钢笔字;先学加法,就容易学会乘法;单车骑得好的人,再学骑摩托车就比较容易。教学中学习分析解答应用题有助于物理、化学学习中分析解答应用题。

    先前的学习知识技能对刚学的新知识技能起消极作用的迁移,称之为负迁移,也叫干扰。学过汉语拼音,对初学英语字母发音有干扰。又例如:小学时掌握了大数减去小数减法,到初中学有理数,减法法则中有“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有的同学在做42-24时,受到干扰,也套用这一法则,写成42-24=42+(-24)=18,这就使计算比以前更麻烦了。负迁移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加以排除。

    学习的迁移与干扰都不是绝对的,有时2种技能既有迁移,又有干扰。如中国人学习英语或日语,刚开始,汉语对日语或英语有正迁移作用,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汉语的词序与英语、日语有些是相反的,于是又产生了干扰作用。如“浇了花”,用英语说“The  lowers  were  watered”。(“花”在前,“浇”在后)。

    (二)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促进学习的正迁移,设法排除学习的负迁移。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

    1、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称为“两基”,它们与具体事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适用性很强,容易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心理学家贾德,1908年做了一个实验。任务是让学生射击水面下的靶子。第一组学生,事先学习时光的折射原理,然后打靶。第二组学生,事先没有学习光的折射原理,只让他们打靶。当靶子在水面上1.2寸时,两组成绩大致相同。当靶子在水面下4寸时,第一组能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和打靶目标的不同深度,对瞄准作了适当调整,射中了目标,取得良好成绩。第二组学生,受到错觉的影响,打靶远离目标,成绩不好。可见,迁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应该掌握概括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因此,“双基”应该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这样,才能为学习迁移创造必要条件。

    正确、全面掌握基本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的限制条件,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它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有些同学在答“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时,其中有一条写到“宠爱杨贵妃,重用宰相杨国忠、李林甫”。初一看,觉得没什么,再一想,不对。试想,一个皇帝宠爱自己的妻子,这又有什么错!杨国忠、李林甫可以做宰相,难道不该重用?这些同学在回答该要点时,对该部门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没弄清其前提和条件,正确的应为“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

    2、抓住学习的本质,培养概括能力

    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对本质理解得越透彻,越容易迁移。如在数学中学了“平面内多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就可通过这一公式求平面内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在“双基”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广义的概括,既包括知识的理论化,也包括理论的具体化。

    3、培养比较能力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比较可以更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是同一道理。

    具有类似性的东西容易引起迁移,特别是具有形式类似而实质相异的东西容易产生负迁移,我们要设法把它区别开来。如在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于1月、7月、9月逝世,学生不易记住。我们可以这样加以区别“周、朱、毛,一起走(1、7、9)”。这样,在运用已有知识时,我们既看到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又抓住了其不同处。这是促进迁移,防止干扰的重要方法。

    4、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践证明,两种学习内容的共同因素越多,联系就会越密切,正迁移的产生也更容易,更自然。所以为了保证正迁移,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学习间的共同因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5、创造迁移的情境

    等待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自动出现的。这正如“机遇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准备着”,迁移的产生靠的也是广泛的积累,积极的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已有经验,使理论与典型事例联系起来,比如生物(下)第七章《节肢动物门》中,讲到蝗虫有10对气门,2对在脑部,8对在腹部,气门是蝗虫进行呼吸的通道。为了加深印象,促进迁移,可要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两只蝗虫,一只头部放在水里,一只胸腹部放在水里,要求学生回答会发生什么情况,想想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实验就可以牢固地把握蝗虫气门的位置及作用,这比反复讲述理论效果要好得好。

    学习的迁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同时应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使迁移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陈彩莲)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正迁移,什么是负迁移?
    2、怎样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九、谈动机强化



    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谈动机强化

    (一)动机概述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个人萌发、坚持或抑制某种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学习是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的,而且动机在整人学习过程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就是说学习的人要在思想上对于学习的意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当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学习”的问题时,也就是我们对学习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刻了。例如本校有一名学生孙某,在初一的第一学期里,他整日无所事事,一直是糊里涂地过日子,成绩在班里居后。第二学期开学了,一直没来报到入学,其间班主任老师多次上门劝学,同时也跟他耐心讲解学习的意义,最后,他明白了道理,当日就随老师回校上课,并在每一本书的第一页都写上了“努力学习,决心做社会有用人才”这样一句话。从那以后,他完全改变了,学习用功了,成绩进步了。这个例子很清楚地告诉同学们学习动机越牢固,越积极,越稳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发挥得越好,效率也就会越高。也就是说,只有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从动机概念可以知道,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种。生理性动机是指人对维持自己生命所必需的物质的动机;而社会性动机则是以交往的需要,受教育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为基础的动机。

    2、短暂性动机和持久性动机

    根据动机产生的来源的远近或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将动机分为短暂性动机和持久性动机。短暂性动机指的是暂时的,作用时间短的学习动机,如学生对某一章、节学习目标的实现的学习,或是为了眼面前的考试取得良好成绩的学习动机;持久性动机指的是稳定的、持久的、作用时间长的动机。如做一名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人,做一个优秀人民教师。当然,短暂性动机与持久性动机是相互联系的,远大的目标喜人有划分为许多个具体的近期目标,才会更容易,更高效地得以实现。

    3、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

    根据动机是来自个体内部或外部的情况,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而学习的内在动机是由学生的内在心理因素(如需要、爱好、求知欲、社会性需要)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因为这种动机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内在动机有很大的自觉性,当这种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很牢固。外在动机是指由个体外部因素刺激或影响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如怕挨骂而学习,应付考试而“开夜车”等。

    (三)良好学习动机的标准

    1、动机适度

    我们作为学生,应有一定抱负,当然,这些都只能依据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动机,它又不能太高或太低,动机太高只能使自己由于经常实现不了抱负而变得灰心丧气,太低则会使自己慢慢变得自负。我们只能在有了切合实际,适度的动机与目标后,脚踏实地,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努力使自己的抱负、理想得以实现。

    2、及时准确地反馈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轲的“专心致志,由博约返”,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都很有力的说明了学习及时反馈的重要。

    3、及时调节

    学习中,首先要有相当强的抗干扰能力。记得曾听说过毛主席读于闹市的故事,于闹市中能静心读书,足见主席有非凡的毅力。现在,街上的歌厅、舞厅、录相、电影无不干扰着我们的学习,如果抗干扰的能力不强,学习将受到这嘈杂的环境影响。其次,我们在学习中应勇于面对错误而及时矫正。“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知错即改,才能吃一堑、长一智而使自己不断进步。另外,学习要有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四)学习动机的强化

    高尔基说: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所以,强化动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使我们的学习动机得以强化。

    1、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

    学习动机是将学习意愿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向。是发动与坚持学习行为的力量,也便是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出发点。而学习目的是指行为所追求的结果,如考大学、当军官等。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既紧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首先学习动机是推动我们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部动力,反过来也一样。没有无目的的动机,也没有无动机的目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与目的并非一一对应,有时候,一个目的有一个或多个动机。或一个动机有一种或多种目的。例如:一个学生的目的是在考试中得95分,他的动机可能只有一种--刻苦学习,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如采取不正当手段考试作弊。再如,有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明确,即努力学习,他的目的可能只有一个--升学,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如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更好从事某些事业。当然,学习动机与目的也可以互相转化,我们可以从考大学的事例来看,前阶段学习动机是考大学,而后阶段就变成他的学习目的了,所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将才者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的性质影响着学习效果,但不完全决定效果,学习效果还受如基础、老师指导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积极改善各方面的因素,以提高学习效果。

    当同学们有了正确的、积极的学习动机后,又能使其得以强化,一定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

(邓    玲)



思考与练习:
    你的学习动机如何?你准备怎样去强化?

十、谈记忆遗忘



   

处处留心皆学问--谈记忆遗忘



    (一)记忆

    我们的学习、生活如果离开记忆,脑袋一片空白,接触的东西过目即忘,就无法生活,更谈不上会有什么智慧的发展和进步了。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什么是记忆呢?

    记忆,是人脑以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譬如,学了一个单词bike,通过反复地读音,看这单词的字母构成,练习书写和理解词义“bike”这一单词在我们的脑袋中便有了映象,这就是识记和保持的过程。以后,我们看见bike这个单词能认出来,就是再认。如果能够默写出来,这就是回忆。如果达到了这种认识程度,就可以说我们将bike这个单词记住了。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是紧密联系的一个过程。识记、保持,即是将外部各种信息输入大脑,是“记”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忆”的过程,即在头脑中提取信息的过程。“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记忆一般有哪些方法?
   
    ①联想和记忆法

    即将内容相近、相似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如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每个事件相隔刚好10年,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较容易记住了。

    ②点面结合记忆法

    这一记忆方法是将记忆的内容先抽出几“点”--关键内容,再由“点”引出“面”

    全部的一种记忆法。例如背诵《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抽出课文的几个“点”--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由此联系课文再想到不同的病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读几遍,便能背诵出来。

    ③读写记忆法

    边读边写。这一方法适应于外语单词和一些诗词。

    ④直观记忆法

    如学习地理,多看地图,对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便很容易记住。

    ⑤歌诀记忆法

    将要记住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有助于记忆。如天平操作,可编这样的歌诀:测量质量用天平,/水平旋转码对零;/调节螺母看横梁,/左物右码要记清;/视物再选码,镊码起放轻,/恢复平衡再算明。/脏物、超量不能称;/砝码要保护,弄脏弄湿不能用。

    ⑥特征记忆法

    即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记忆。

    记忆方法没有特定的形式,而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决定。

    怎样提高记忆力?

    首先,要科学地识记

    ①明确识记的目的的任务

    是否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明确的识记目的的任务,便会集中全部精力,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它。反之,在识记时漫不经心,不分主次,东鳞西爪,即使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容易将要记的东西记下来。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要比无意识记有效得多。

    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对所记内容不理解,一味反复诵读,机械记忆,即便暂时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

    ③合理地安排识记材料

    识记的效果受材料的数量和性质的影响。一般说来,要达到同样的识记程度,材料越多,平均用的时间或阅读的次数越多。索柯洛夫的实验证明: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时,平均每个音节需要14秒,识记24个音节时,平均每个音节需要29秒,而在识记365个音节时,平均每个音节则需42秒。另外,材料的性质对识记也有很大的影响;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效果要优于对抽象材料的识记效果;对意义材料的识记效果要优于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效果。

    ④注意识记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其次,要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

    一是要合理地安排好复习时间。在还没有遗忘时就开始复习,每一小阶段进行一次复习,最后再总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恰当安排复习材料。一次复习的内容不宜过多,如果贪多求快,往往“欲速则不达”,反而浪费精力。另外,相类似的材料不要安排在一起复习,以免材料之间相互干扰。

    边阅读边尝试回忆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这样,精力高度集中,遗漏的内容能及时补偿,也能提高记忆效果。另外,采取多种复习方法相结合,如互相提问、考查,也能增强记忆力。

    再次,要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条件

    人,只有在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记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学习应做到有张有驰,劳逸结合,要学会自我控制,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二)遗忘

    对识记过的东西在头脑中没了映象,不能再认和回忆的现象,叫遗忘。遗忘是和保持相反的过程。

    遗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识记过的东西因为没经过反复强化而从头脑中消失,如果不复习就永远也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这就是永久性遗忘。另一种是对已识记过的东西一时不能回忆或再认,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又能回想起来,这是临时性遗忘。导致这种遗忘的原因主要是外界较强的刺激或自身的精神状态的干扰所至的。

    科学家论证:识记后在大脑中保留的经验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这种衰退在学习的短时期内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间隔后,虽然在记忆中保留的数量减少了,但遗忘进程比前缓慢了。这就告诉我们: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巩固,能减少遗忘,提高学习效率。

(邓    玲)



思考与练习:
    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反自己的记忆方法总结出来,全班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一套自己的最佳记忆方法。

十一、谈学法的重要性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
好地发挥运用天赋才能
                ——谈学法的重要性



    学法即学习方法。叶老指出:“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在读法方面多点注意,阅读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要说一个。”因此,学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一)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对知识的掌握

    有关部门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调查了三百名学习优秀的大中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方法,分析整理出“八步学习法”,他们又调查了非重点中学的五十名学生,这些学生总平均成绩不及格,经过一年努力,总平均成绩提高到80分以上,为什么提高这么快呢?原来,一年里他们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八步学习法”。这充分说明,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如果一位哲人一手举着真理,一手举着寻找真理的钥匙,让你选择,那么第一选择应该是寻打真理的钥匙。江幸幸(中国科技大学80级少年大学生)说:我之所以在中学一直保持第一名,除了像其他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刻苦学习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会“偷”别人的学习方法,如我们班里一位男生英语学得特别好,我经过观察发现,他的“窍门”是坚持用英语讲话。我把他的方法“偷”来了,英语成绩就上去了。

    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最关于方法的知识”。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思想、长知识、长才干的关键时期,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在学习方面多点思索,多点方法,取长补短,努力完成祖国和时代赋予的学习任务。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二)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事业的发展

    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样是文化人,有的硕果累累,搏击在时代浪潮的尖端;有的则平平庸庸,被生活抛入“现代文盲”之列。那些被抛入“现代文盲”行列的文化人,他们并不是没有继续学习,同样读了很多书,只是方法不对,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法国生理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阻碍才能的发挥。”有关专家对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都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有研究。他们认为:掌握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好的人,能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习生产技术知识千一行,会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反之,不会学习的人,就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知识,更谈不上开拓创新了,这样的人,事业上是不会有成就的。

    (三)学习方法的优劣决定能否适应时代要求

    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一个“激烈竞争,无情淘汰”的时代。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加剧。过去,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可够一生享用,或至少够一生所需知识的70%以上,而现在仅够一生所需10%。英国兰德公司调查,76年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80年50%已过时,86年全部陈旧。

    时代对未来建设者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急骤增长起来。据统计,公元1500年以前,欧洲每年出版的图书,最多也不过1000卷;到1950年,一年印书量竟达12万卷。一个月的出书量等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总量,提高了1000多倍。而到60年代中期,全世界的出版量竟达一天1000种。到1971年,全世界则出版了548000种书。有人统计,一位化学化工专家,如果要跟踪世界化学化工的发展趋势,每天以看8篇化学论文计,从年初一到年三十,也只能读到同等著作的几千分之一。化学化工如此,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知识剧增的形势向我们,尤其是向未来的建设者提出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吸取新知识的方法,那就要被时代远远地抛弃。

    学习方法一般有以下五种类型。

    (1)模仿的学习方法    即通过反复地模仿练习后,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和创新。例如写字、绘画等。

    (2)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    即直接分析经验或感性知识并予以概括而形成概念。例如,我们发现许多次光线的反射,其入射角与反射角始终相等,从而得一结论:
“凡光线之反射,其入射角与反射角必相等。”

    (3)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这是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学则会疑”“学则会疑”,并且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4)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即对已知知识的引申和发展而获得新知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例如鲁班从茅草割手引申发明了锯子。

    (5)总结提高的学习方法    即让学习活动从一个圆圈过渡到更高的一个“圆圈”。

    学习有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的捷径,是成功的伴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但学无定法,它因人而异,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独特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受益终身。这里,将中学生的“八步学习法”介绍给大家,供同学们参考。

    (1)制定计划    制订一学期学习计划,对重点学科和学习较差的学科要作出学习安排。

    (2)课前自学    课前阅读教科书,力争听课前把教材弄懂,并且写下自学笔记。

    (3)专心听讲    带着自学的问题,高度集中注意力,力争当堂理解,记下课堂笔记。

    (4)及时复习    课后马上做作业是不科学的坏习惯,首先应当反复阅读教材及笔记,记下复习笔记。

    (5)独立作业    独立完成作业,提高效率,做些有代表性的习题。

    (6)解决疑难    及时订正错题,分析原因,直至弄明白为止。

    (7)系统小结    分学科每周、每月、每季度小结,可用列表法、提纲法等。

    (8)课外学习    阅读课外书籍,运用课内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十二、谈学习的艰苦性



要建设,必须要知识,而要知识,
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
                    ——谈学习的艰苦性



    对于学习,我们常听人说:“头悬梁、锥刺股”,“学习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活到老,学到老”等等。有关若练、苦吟、苦读的事例更是不少。像写字要苦练到写完几缸水,苦吟要苦到捻掉数根胡须,苦读要苦到口舌生疮,手肘成砥等等。可见,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不艰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这里所说的学习任务,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基本特点是: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首先,学生接触的知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所接触的教材,往往不受其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直接经验这个阶段迅速地直接地把人类从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取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去重复人类认识活动的全部过程,而是直接学习人类实践中积累的一般经验。并且知识高度浓缩。例如,从公元三百年亚里士多德的“力停动止”物体重量越大下落速度也越大”  到加俐略的“惯性原理”“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经历了两千年时间,而在中学学习中,只有两个课时。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累此,没有苦思冥想,没有高度概括能力,是不能灵活地学到前人的知识的。

    其次,学生的学习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对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还得靠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能由任何人包办代替。学习不能有依赖性,只有独创性。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还得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所有掌握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是学生占主体地位,都必须靠学生自己艰苦努力去达到目的。

    再次,学习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学习过程集看、听、记、问、忆、练于一体,它要求眼、耳、脑、口、手都要参与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力高度活跃,学习要求勤、恒、专、序、问、思、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便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前面提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掌握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根本任务是成才,所以我们可以说,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才加工、锻炼的过程,是一种艰苦磨砺的过程。

    (二)不艰苦不能更新自我

    如是要把人一生的学习化作一部历史书,那么,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序言的开始,真正的学习还在后头。古代的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矣”就是不继续学习的结果。郭沫若说:“不到我的生命与世界长别时,我的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不会终结的”。因此学习贯穿人一生的始终。从学说话,学走路到创造和发展,无论是由“学习”二字维系。西汉的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凡皇宫里找得到的档案资料他都研读过。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技术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量急剧增加,人的学习愈益显得重要,人的学习任务也愈益加重,斯大林说:“要建设,必须要知识,而要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所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学习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

    因此,古人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训主诫读书人。鞭笞不刻苦学习的人,那个昼寝的“宰予”,孔子说他“配木不可雕也”。

    其实,学习也并非完全是件苦差事,它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乐参半。如何领略学习的乐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第一,刻苦学习,感受成功之乐。

    科学家留给我们一个公式:成功=九十九分汗水+一分灵感。有一位少年大学生,从小勤奋自学,十一岁便考上了大学。当别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刻苦学习而不选择贪玩时,他说:“学习更能使人快乐,特别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古人把治学喻为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当进入第三境界的时候,便让人欣喜万分。

    第二,发愤学习,乐而忘忧。

    孔子说:“发愤忘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昼夜忘寝,惟读书是务”。闻一多在治学方面有“漂白了四壁”,杨振宁教授也说他自己从不把学习看作是苦事。惟有发愤,忘我学习才能体会乐趣。古人以为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古人的这些体会,便是从发愤中获得的。因此,我们只要发愤忘我地进入学习境界,就能领略其中的乐趣。

    第三,会思巧学,乐趣无穷。

    会学的人,在学习上一定比别人轻松。会学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例如,有个学生记“方位”名词,先联系news(新闻),新闻是发生于四面八方的,而news的每个字母正好是四个方位词的词首,所以先记住news,很快就想起四个方位词:morth,east,west,south了。这样学习,不仅是了解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能力的展示,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让人觉得学习乐趣无穷。

    孔子曾指出,学习之事,以乐为最佳途径,故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明训;成功之路,也以乐为最终目的,故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诲。我们既要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更要懂得“学会”“会学”“乐学”的意义的所在。

十三、谈学习自觉性



对一个学生来说,真心爱国,
就意味着自觉和主动地学习
                        ——谈学习自觉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投降的日军及其它属被关押在东北某地集中营中,等待被遣送回国。集中营物质缺乏,条件艰苦。一天,一个美军记者发现在铁丝网内的空地上,一群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的日本儿童正在学习。没有黑板,就用门板代替,没有纸和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他们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仿佛正处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样。深感震惊的记者与道:“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不会甘居人后的。”查然,战后的日本从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强迫,仅仅是因为对学习的必要性有充分认识,而觉悟到自己非学习不可,这就是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生学习大都比较被动,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受暗示性。或者需成人督促、强制,或者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同、鼓励。初中生正处于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断乳期,生理上趋向成熟,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赶不上生理发展的速度,因而,一方面有成人感,自尊心强,独立意识荫生,求知欲旺盛;另一方面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易受同伴影响。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大,是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自觉性的关键时刻。

    学习的自觉性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乃至一生的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归根结底,是靠学生“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一般说来,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学生目标远大,对学习期望值高,学习积极主动,善于独立思考,自控能力强。学习中表现出的刻苦精神,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是人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学习与人类进步,祖国命运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思想境地达到这种高度的学生,对社会、对祖国的贡献及其个人取得的成就明显高于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

    梁漱溟先生13岁时,家中曾请了一位饱学之士为他讲《庄子》,但刚学了开头,老师便病倒了。一个月后老师病好了,梁漱溟也把《庄子》学完了,原来梁漱溟立志成才,学习自觉性极强,没人上课,就自己规定自己每天读十页书,抄十页书,背十页书,从不间断也不拖欠。就凭着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他不到二十岁就发表了多篇研究古印度哲学的很有创见的文章。21岁时,他报考北京大学,总分不够,未能录取,北大校长蔡元培见过他的文章,也听说过他那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就说:“当学生没资格,就来当教授吧!”而且真的聘请他为北大教授。梁漱溟到北大任教后,不久就写出了轰动中外学术界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能有蔡元培这位伯乐,固然是一种机遇,但归根结底,他的机遇来源于那种少年立志,自觉学习的精神。

    初中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学习自觉性。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的必要性,要有历史的责任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目标,而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学习。爱国是很圣洁的感情。对一个学生来说,真心爱国,就意味着自觉和主动地学习。另外,仅有这种长远目标,而缺乏近期目标也是不现实的。一个不能脚踏实地从争“三好”做起的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就会是一句空话。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注意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

    初中生有成人感,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在同伴中寻找帮助和友谊,容易受同伴的影响。所以在交友的过程中要尽量与学习较自觉的同学交往,同时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对同学施加正面的影响,共同营造集体浓厚的学习气氛,并采取适当方式排除学习不自觉的同学的干扰。

    第三,要注意自我形象的分析、设计与监督。

    自己是否会主动安排学习活动,是否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地点以及能否独立学习,是否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自己长期的学习目的是什么,短期内要达到什么目标?今天的学习是否自觉,哪些不足之处应改正?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对培养自己的学习自觉性是有帮助的。

    最后,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自制力。初中生感情易冲动,目标易动摇,今天下了决心学习很自觉,明天受了挫折又会自暴自弃,要用自己的意志克制自己,逐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总之,认识了学习的必要性,也就是明确了学习目的;而坚持了学习的自觉性,则是找到了学习的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十四、谈学习的必要性



只要有一代人放弃学习,
人类文明之梯就要断裂
                  ——谈学习的必要性



    对于正值花季的初中生来说,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呢?当然是少年立志,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自豪地说:“我十有五而志于学”;13岁的周恩来满怀豪情的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6岁的毛泽东在离家求学前给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篇:“孩儿立志山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他们当时的年龄和现在的初中生相仿,都已立志求学。可见,他们之所以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丰功的伟绩,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就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而学习的必要性,则是说这样做具有不可缺少、非这样不可的性质。

    为什么说学习是必要的呢?

    人类文明的发展,振兴中华的神圣责任,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都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人类走向文明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无数先驱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历尽艰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给后人留下开拓和创造的足迹。如此世世代代不断积累,人类的知识宝库就是这样形成。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时间和实践的不断筛选、浓缩,其中最基础、最精确的部分都集中在我们教科书里。作为一个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在短短十几年里,有选择地学会人类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探索和积累,而不必重复前人探索时所经历过的失败和坎坷。正如牛顿所说过的,他这所以比前人看得远些,是因为他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人类文明史就像一架人梯,每一代人都只是其中的一节,如果有一代人认识不到学习的必要性,放弃了学习,那么这架人梯也就断裂了,人类的历史就不能延续和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就要停滞。

    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名医华陀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麻沸散。使用这种神奇的麻醉药,华陀可以给伤病员在无痛状态下进行各种外科手术,甚至能打开人的头骨进行脑颅手术。但他不幸因曹操的忌恨而被杀害,行刑前夕,华陀把一本医书--其中包括珍贵的麻沸散的药方--送给狱卒,希望狱卒能学会医术,流传后世,造福人间。但狱卒怕受牵连,竞把这珍贵的医书烧了,麻沸散由此失传。之后的一千六百年,由于没有麻醉药,许多人在痛苦中死去。直到上个世纪,欧洲人才重新发明了麻醉药。可见,只要有一代人放弃学习,人类文明之梯就会断裂。重新探索,不但会延迟文明的发展,人类还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学习是必要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近代中国落伍了。腐朽的满清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即不能继承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又不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帝国主义凭借他们先进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强盗扑到我们祖国母亲身上,肆无忌惮地宰割她,蹂躏她,中华民族蒙受了上百年的耻辱。现在,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香港的回归,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但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的是最实际的行动。历史的教训是不能忘记的,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振兴中华,让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四化中首要的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又有赖于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有赖于我们几代人,特别是我们跨世纪的中学生努力学习祖先的文化遗产,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民族振兴掌握本领,尽到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我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韦钰留学德国时,连起码的德语都未过关。受到了外国同学的白眼和教授的轻视。但她深知祖国的电子工业刚刚起步,需要高水平的电子专家,必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她放弃一切娱乐,每天用18个钟头顽强学习,7个星期后,她的德语就过关了,而且专业上也一跃进入最优秀的学生的行列。为祖国争光的信念激励着她,有时一个星期都不出实验室的门,终于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别人三、五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之后,她又拒绝了国外大学、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的劳动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子工业与国际最高水平的差距。可见,每一个真正爱国的学生,不应虚度时光,而应把为振兴中华而学习视为必要的。

    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思想观点和世界观也必然受到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既学知识,也学做人。即使勤奋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在未来的职业中没有任何作用,但通过学习掌握的学习方法及培养出来的完善的人格,也是令我们终生受用无穷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我们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并根据社会公德的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使自己及亲人体会到人生的尊严、价值和幸福,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出身于亿万富翁家庭,读中学时,由于生活优裕,父母娇惯,所以他游手好闲,不爱学习,是有名的坏学生。一次舞会上,当油头粉面的格林尼亚邀请一位女郎跳舞时,那位美丽的女郎不屑一顾地拒绝了他,还冷冷地对他说:“走开,别挡住我的视线,我不愿看到价钱这种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格林尼亚的心被深深刺痛了,羞愧和悔恨之余,他决心努力学习,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的尊严。从此,他痛改前非,勤奋学习,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终于成为著名化学家。当他荣获诺贝尔奖时,那位曾当众羞辱他的女郎在贺信中说:“我永远尊敬您。”格林尼亚看到这句话,流下了热泪,因为他终于从学习中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综上所述,历史的责任感,祖国的呼唤及个人的人生价值,都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中学学法指导



              顾  问:张运    欧远荣  喻远达
              主  编:陈  文
              编  委:林宏华  黄蔚保  罗申佑  孔锡卿
                      谭劲行  王信初  王德兴  赵贵希
                      彭义平  刘文章  张成保  焦建中


浏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学学法指导课题组编




前  言




    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这是“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对新世纪到来时新人素质提出的要求。推行素质教育,在我国已不仅是一种教育主张,而且已成为一种发展超势。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我市教研室为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几年来,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改经验,结合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于1996年5月正式确定“中小学学法指导”为全市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教改实验项目。经长沙市教科所开题论证,批准为长沙市级重点实验课题。一年多来,市教研室从制订实施方案到选择实验点校组织实施,得到省市教科所领导,市教育局领导,各实验点校所在教育办及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这项实验进展顺利,初显成效。97年暑期,市教研室中学教研员与实验课题组部分教师牺牲休息时间,认真总结前段实验的得失,群策群力,殚精竭虑,编写出《中学学法指导》一书。98年暑期,对该书内容作出补充。

    本书从实验学校作一年教材使用。“学法指导”专任教师可用32课时授完此书。其中“学习目的指导”2课时“学习心理指导”8课时,“学习方法指导”22课时。编写此书是想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有关知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些有益的尝试。

    本书由市教研室陈文老师负责策划、统稿和审稿。参加编写者为市教研室中学各  学科教研员和部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姓名附每章节后)。马克宁、肖平辉、赖北海、孔凡金、王学梅等老师参加了审校工作,长沙教科所许远森、黄庆达、薛根生、张洁等同志给予了具体指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佘同生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全书。
由于实验时间不长,积累经验不多,加之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一定不少,敬请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