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 打针:华人父母秉承“打是亲骂是爱”让孩子很受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3:29:27
  纽约励馨举办小太阳夏令营,辅导遭受家暴或目睹家暴事件的华裔儿童。(美国《世界日报》/崔芳摄影)

11月22日电 综合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因为中美教育方式不同,令一些秉承“打是亲,骂是爱”传统的华人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频频碰壁。华人父母平时管教子女难免动手打孩子,但尺度拿捏不好管教就会成了家暴,涉嫌违法“虐待儿童”。华裔心理医师表示,华人父母多数在子女不听话或犯错时,会处罚孩子,问题是,打骂管教易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

  打是亲骂是爱?孩子很受伤

  从大陆移民(微博)赴美的新手妈妈王女士在孩子哭闹时,经常想起年幼时遭母亲打骂的场面。王女士说:“生下女儿后,很难理解为何母亲能对亲生骨肉如此狠毒,我绝不会将拳头挥向女儿。”

  亚利桑纳州凤凰城34岁的Tara年少时遭父亲体罚是家常便饭,不小心打碎盘子、音乐声太吵,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能让父亲大发雷霆,而母亲从来不过问。她说:“只有搬离父母家后,我才意识到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打骂声中长大。父亲从未花心思教导我,而是将他不喜欢的行为用动粗的方式表示不赞同。”CNN报导,最近德州法官亚当斯鞭打女儿的视频令Tara回想起多年前类似遭遇,她就读高中时有人向父亲告密说,看到Tara与非裔男生接吻,父亲回家后冲进她的卧室,用拳头击、巴掌掴她,并大声谩骂。

  心理医师表示,儿童遭受身体或精神虐待会引发创伤症后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而在成人后仍难以驱散心理阴影。Tara说:“我总是焦虑,没有安全感,对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因为我从小在家里怕遭打骂而天天如履薄冰。幸运的是,我得到很好的心理治疗,并且找到一个非常棒的丈夫,给我无尽的关怀和浓浓的爱。”

  YouTube视频留言板上名为“sheri226”的一位母亲表示,因为她小时候挨打,自己的孩子闯祸后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打”,但她努力克服这种冲动,并设法与孩子讲道理。她说:“不打不骂也不会宠坏孩子,我的女儿们就是明证。”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George Holden指出,有些父母可能最初打骂孩子原是为了管教孩子,但有可能在管教过程中越来越控制不好情绪,而如果孩子表现出不在乎或更加叛逆,父母很容易跨越管教界限而变成虐待孩子。

  纽约上州的林女士回忆,自己年幼时经常“挑战父母的权威”,父母吩咐她的事情她总要问为什么,因为不听话而挨打,“父母打得很痛,我很生气但不能还手,在学校与小朋友有争执时就忍不住打架。”

  专门服务家暴受害群体的非营利机构纽约励馨妇幼关怀中心总干事刘元芬表示,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或目睹家暴场面,长大后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曾被鞭打的儿童易形成错误观念,譬如,“暴力是爱的表现”、“肢体或语言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对比自己弱小的人可以通威胁恐吓的方式去操控”等,而在家庭暴力阴影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别人充满敌意,防备心强,自尊心低,感到孤单和害怕。纽约励馨已连续两年举办“小太阳夏令营”,针对遭受或目睹家暴的华裔儿童进行辅导。

  冷静沟通 处罚子女把握尺度

  纽约上州和曼哈顿开业的华裔心理医师林恩洵表示,许多华裔父母都是在情绪失控时对孩子打骂,给孩子的讯息是“暴力和惩罚”,而真正管教的用途是让孩子知道每一个行为都会有后果,应该善加沟通,引导孩子走上正路。她举例说,孩子装病不想上学,如果硬拖着孩子他们更加反叛,父母可“配合”孩子,但必须声明,既然生病就要卧床休息,不能看电视或玩玩具,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也不愿闷在家里。

  林恩洵说,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管教方式不同,对于两岁以下哭闹的孩子,父母可以取走玩具拿走作为“规范”。孩子六岁上学之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最紧密,所以将不乖的孩子关在自己房间的“time out”管教方法比较奏效,但父母应掌握时间长短,四岁以下不要超过五分钟,五、六岁则可以坚持十分钟。

  林恩洵表示,有些父母在管教过程中往往越想越生气,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大人最好先冷静下来,告诉孩子过半小时后亲子间再交谈。她举了父亲管教孩子的经验,九岁的儿子沉迷于电动游戏,而不按时完成作业,这位父亲告诉孩子晚上睡觉前到书房检查作业,一旦没完成就用尺打他手心,然后告诉儿子隔天晚上还要检查。这名父亲因此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儿子预计到不做作业的后果,能够吸取教训。

  另外,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很重要,即使是“time out”管教方式,有的孩子也会变得更加叛逆。林恩洵建议父母应以鼓励为主,孩子表现好时应多加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