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花旗参有什么好处:杨筠松、曾文辿师徒与流坑的风水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1:35:46
杨筠松、曾文辿师徒与流坑的风水情缘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与弟子一起考察流坑风水
      已丑年早春三月之际,我与弟子张麟夫妇驱车直奔乐安流坑,因为这是一处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因为这是经风水宗师杨筠松、曾文辿师徒,亲自规划的风水古村落,留下的风水遗存是研究杨公风水的最好的教材。流坑因为杨公多了一层神秘的风水文化色彩。加上流坑一带已被董氏营造成类似王安石笔下“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的世外桃源,这自然吸引了天下研究杨公风水研究者踏春而来。
      
     流坑地理环境特点
    
    从卫星地图上看, 流坑村与赣州宁都洛口一衣带水,山脉相连。流坑村地处乐安县城西南的金鼓峰下。流坑的祖山是发脉于赣州的于山山脉,金鼓峰系于山山脉,于山山脉是武夷山脉的一条支脉,其脉发脉于赣州。流坑是由两支龙脉组成,西一支在荷树岭被称为雄龙;东一支入村为雌龙,流经流坑的乌江从东南方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形成几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
    古老典雅的流坑村,位于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北距县城38公里,西去所属牛田镇8公里。这里正处在乐安东南山区向西部中低丘陵的过渡带上,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山川形胜,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而当中一块山间盆地,沃壤良畴,自成天地。
   乌江下游即恩江上游的一个要点,也与吉泰平原和整个赣江流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良好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乌江之水,对流坑历史影响极大。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
    当我们跨过流坑桥,登上东华山, 古村的全景尽收眼底,远望,乌江从东南方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碧水澄澈,悠然一脉,至村边转绕而西,予流坑村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筏之利。十里香樟,延绵江岸,枝繁叶茂,色彩绚丽。往下俯瞰,村庄依山傍水,气氛雄浑,宫观殿宇,鳞次栉比,纵街横巷,井然有序。

    现在我们看见的流坑村的格局,定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回到流坑村,在杨公师徒所做的风水布局基础上,加以完善,对村子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治。他按传统的里坊制度,利用流坑村宋代和元代时期的基础,开辟了东西走向的7条横巷,一条南北走向的直巷。
    董氏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分巷居住,并与各房派宗祠结合在一起。而全族的大宗祠建于村庄的左前方,并在村子西面挖掘人工湖,将天然雨水与生活用水从东到西引入湖中,再将湖水与乌江相通,全村为水所围,既形成山环水抱的佳境,又使流坑好似一座严整的城池。流坑于五代南唐建村,明万历年间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建设为现在的规模,村子如今的面貌和明万历董氏族谱上的《流坑舆地图》基本相符。

    流坑的历史渊源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董合在白泥塘立基后不久,董合的后裔,经杨公师徒的选址,又渡过乌江迁至中洲即今日的流坑。流坑人把董合尊为千年古村流坑的开基祖 。
       
    杨筠松、曾文辿师徒亲为流坑做风水规划  

流坑地图

    据《抚乐流坑董氏族谱》载:流坑是一处经过风水宗师杨筠松、曾文辿师徒选址的风水宝地。传说唐末五代著名的风水宗师杨筠松、曾文辿师徒,来此相地时,留下箝语云:“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真可谓一语道出了这条河流对于流坑村至为重要的意义。
  
    我曾经考察过湖南岳阳的张谷英村、福建武夷山下的下梅以及浙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宁海的前童和江西婺源江湾村以及兴国三僚村,发现这些与风水文化息息相关的古村落,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利用山水做活风水文章,尤其注重水的运用,有水如果不合风水之法,也可按照风水要求改水;没有水也非得引水,秀水上堂,为达到此目的,往往是举全村之力,历经几代人的辛苦劳作,将水道改成理想中的风水格局。
 
    站在流坑,当你看到环抱流动的清澈之水和一口口洁净的池塘,你不由得想到风水名著《葬书》的一句名言:“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杨筠松、曾文辿师徒为流坑奠定风水格局的大手笔就是大做水之文章。
    相传,董氏开山祖董合当时迁居流坑时,是住在乌江对面的一个名叫白龙塘的小山坡上。后杨公师徒寻龙脉至此,发现流坑山水极佳。杨公师徒因地制宜,首先为董氏规划阳宅布局,选择了现在流坑人居住的中洲。因为在杨公师徒眼中,制约流坑董氏运势不利的风水,就是是在乌江河畔反弓水的白龙塘定居的,经杨筠松、曾文辿师徒选址后才迁往乌江河畔腰带水的中洲开基。
  
    二是杨筠松、曾文辿师徒给流坑做了 “活水排形”的风水。
    所谓“活水排形”,是人工风水作品。流坑人遵照杨筠松、曾文辿师徒的指导,在村子里挖掘出了一串七口绵延相连的池塘 ,把乌江的河水引入池塘中。七口池塘每一个池塘连接处都有一座桥和码头贯通古村两岸,每一个码头又连接着一条古街的巷口。这七条巷子与村中心龙湖旁一条南北向的大竖巷相联,形成七横一竖的梳子形状。在七条巷子垂直的方向还有许多小巷交叉沟通,七条巷子首尾均修建了巷门望楼。 有七扣活水流淌的池塘被流坑人称之为龙湖。龙湖上架起的七座石拱桥贯通全村,形成了一个“活水排形”的风水格局。这种格局使整个流坑村处在一种清流相通 、山环水抱的风水环境之中。
  流坑的山形水势是三水夹行,雌雄双龙交会入龙湖,龙湖就是流坑村的“生气汇聚处”。

    三是杨筠松、曾文辿师徒留下的风水作品,为难得的研究杨公风水实践的史料。

   董氏后裔捧出家谱供我们研究
   当我们在流坑考察时,说明来自杨公风水故里赣州,是来此追寻杨筠松、曾文辿师徒足迹,董家后裔乐于捧出厚厚的《抚乐流坑董氏族谱》给我们查找资料,当我们目不转睛地翻阅时,发现载有有关杨筠松和我的祖先曾文辿共同为流坑做了不少风水作品的文字时,兴奋不已:“眼见为实,来流坑不虚此行!”。
    据接待我们的董家后裔介绍,流坑开基祖一世董合夫妇和二世董桢(董合长子)夫妇的坟墓,均由杨筠松、曾文辿师徒卜定。我们还了解到,流坑董氏始祖均葬于村北十余里的荷树岭,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没有前去考察。 
   翻阅董家族谱,我们看到其中不少有关地理风水的记载。在明万历年间的《抚乐流坑董氏族谱》中,就用六个页面绘有十座先祖墓图,其中有杨公师徒为他们的一世祖、妣,二世祖、妣选的四处吉地, 四座墓图每一幅图都是单独占有一页,并配有一段文字。

     经罗盘测定,流坑水出西北,水口为辛戍,巽方來水。综观流坑布局,确为杨公师徒所测的风水环境:“虎马兔山高起顶,庄田置万顷......”。可見杨公师徒当时是以火局來安排整个村落的布局,這些外局的规划,预测流坑可发丁发贵。由此,我想到杨公当年为古赣州城规划也正是火局壬子水口,整个古城的布局也是将官府和学府分设在冠带、临官和帝旺方 。
  
   经测,流坑董氏一世祖司徒公即始祖董合的墓为斗牛形亥山巳向,金钗形。土名长坑峰,今名荷树岭。
    二始祖妣豫章郡夫人的墓为黄蛇形巳山亥向,土名枫山岭。
    二世祖考司空公的墓为金钗形巳山亥向。土名富原山。
    二世祖妣南阳郡夫人的墓为飞鹅形亥山巳向。土名白龙塘。
    流坑董氏族谱载这四座墓都是杨公师徒选址的, 被称为“四仙踪地图”。 流坑董氏族谱上的古墓图形有的还配有籤语,谨附录于下:
    杨公寻下富原山,秀龙多脚似云行。
    到头尽龙钗脑穴,巳山亥向出官班。
    山后突突多华盖,只好元辰四绕环。
    左畔坤申抡入倒,右旁子癸水朝阳。
    合归庚酉归乾亥,头时多出绿衣郎。
    留与董门传世宝,曾仙记取在心肠。
    过龙帐下幢幡讲,异日公卿报政康。
    不旺税钱只旺贵,做官都是读书郎。
    殿前儿侄都相见,十岁孩儿不认娘。
    四方仕宦多荣显,曾仙正穴为他装。
    坤申过龙宝盖落,水上太阳余不错。
    转回金水旺英贤,子孙发科多入幕。
    董氏当年积德深,今日子孙筵御乐。
    三官罢任正回归,四官朝圣赐金桌。
    赐徘赐紫一百人,三百绿袍玄息着。
    儿孙累世亨官荣,与国齐同如山。”
                               --------上为杨筠松记
 
    酬恩再下富原山,地在白云间。
    二十四字回环水,峰峦特地起。
    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
    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
    代代富豪家有官,子息不穷寒。
    亥上一峰,明月楼台;
    董氏子孙,功名百世。
-                             ------上为曾文辿记
 
   董家留住二周年,相待意无偏。
   又下白龙塘一穴,留记歌中说。
   坎癸腾腾入亥乾,丙向夹蛇迁。
   虎马兔山高起顶,庄田置万顷。
   巽水下流入丙宫,然后转归东。
   下后两载官荣至,乡员多大利。
   舍人县令佐官郎,代代达朝堂。
   向后为官五百任,观国山相荫。
   若见五人同甲名,官职渐时荣。
   着紫着绯并着绿,东甲水来触。
   他年犹解动瘟黄,内反及家堂。
   五百年中犹解败,辛戌水流大。
    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
                               ----上为杨筠松记

    评价一个风水师的水平,时间是最好的一把尺子,无论风水师口若悬河吹嘘自己的点穴功夫如何如何,也不可盲目轻信,只有时间才可证实风水效果。

    杨筠松、曾文辿的风水之法为流坑人带来吉祥荣耀。风水有改天命夺神功之作用。正是杨筠松、曾文辿顺天道的风水布局,给董氏后代带来丁财贵的好运。
   自唐末杨公给流坑董氏祖宗选址之后,董氏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将辉煌延续到明清时代。

     流坑村光辉岁月中人才辈出

   历史上,流坑这个以董姓(流坑村董氏奉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宰相董晋为远祖)为主的庞大村落,直到明代晚期一直都是仕宦鼎盛,人才辈出,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
    这暗合流坑临官来水,有利于培育读书做官人的风水预测。
   
    典型人物

    五桂齐芳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 14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 。

    董光乾99岁高龄考进士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年间的董光乾,在考场上屡试不中,却似乎越挫越勇,当他以99岁高龄再次踏进考场时,同治皇帝感其年迈志坚,特赐进士。如今在流坑村的“进士光荣榜”上董光乾保持着两项纪录。而事实上,流坑村最老、最后一个进士两项“纪录”保持者,也永远只有董光乾一人。

    典型建筑

  考察古坟
     
   流坑古村不仅本身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而且村内还有颇多的由于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组,如“大宾第建筑群组”、“星第门建筑群组”、“思义堂建筑群组”和“处仁门建筑群组”,数幢建筑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出入是门,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给人形成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其规模气魄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明万历年间村内共有26座祠堂,到清道光年间增至83座,现在仍保存有宗庙祠堂58座,成为流坑一项突出的人文景观。大宗祠,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宋赠大司徒董合兴建,是流坑董氏“千门万户,聚居一家”的重要标志。该祠位于村北之陌兰洲,座北向南略偏东,北有乌江环绕,南面正对全村,东为林峦,西有龙湖,环境十分优雅。据考,大宗祠始建于元,明嘉靖重新修建,明万历、清嘉庆重修,是一个三祠一体的建筑组群,左为桂林祠,右为桂枹祠(即文馆),中为大宗祠祠堂。中祠堂是一个三进式重檐建筑,祠内设有育贤楼、敦睦堂、孝敬堂、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前有宽敞的场院,场院左右侧各有个牌坊,组成一个宏大的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可惜在1927年被孙传芳的残部邢玉堂烧毁,留下敦睦堂中五根高8公尺,直径为70公分的花岗岩石柱,依旧傲视苍穹,被视为流坑的圆明园。

   经测,明斋绳武两先生祠为庚申山寅甲向小空;

          董氏大宗祠为亥山已向兼乾巽;大宗祠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从遗址和构图可知,大宗祠朝村背江,离村北沿约200米,为前带大场院的三进重檐式建筑。其场面宽广,构架宏大,典雅壮观,谓流坑古建之最。矗立了360余年的大宗祠,惜于民国十六年(1927)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所焚毁。其主体建筑现仅留一片残垣断壁,“敦睦堂”上残留的五根直径0.7米,高8米的花岗岩石柱巍然肃立,傲视苍穹,似乎在诉说它往昔的辉煌和不平的遭遇。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仍然挺立于遗址之上,昂首相视,雄风犹存。人们对大宗祠的壮观深表赞叹,同时又对军阀作为而深深痛恨,对大宗祠的焚毁深为惋惜,故后人将大宗祠遗址称为流坑的“圆明园”。场院东西两侧,现仍遗存有“理学名贤”坊和“三策流馨”坊,展示着昔日的风采。   

      文馆为亥山已向兼壬丙;

       董蕃昌夫妇合葬墓为戌山辰向(戊戌龙),系由董蕃昌生前所建。临龙湖而葬,坐北向南。墓的地上部分为石构,有四柱三碑,碑文侵蚀不清。其柱础、柱、染和墓顶均以条石制成,粗大而平整。中碑顶部月梁上刻有“双凤朝阳”图。墓前明堂开阔,墓宽大而高,仅墓顶石以上部分较为残破,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墓。

     董蕃昌,号高坪,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一世,文肇 ·淳派胤隆房人,娶牛田峡圳村张氏,是村中寿高而有德望之人,夫妻当时均年逾八十。

      从上述可见,流坑的明清古建筑和坟墓,均不合杨公风水之法。
      可见,杨公师徒在唐代后期为流坑营造一方风水佳境,并没有流下风水技法,流坑明清时代所请的的风水师也没有掌握杨公风水法。至于,明清以降,流坑的衰败是否与建筑风水不合杨公风水有内在联系,值得思索。
  

    考察后记

      此次流坑之行,不仅让我们考察了流坑的风水格局,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杨公风水注重形法和水法的理解,并从中追踪到了当年杨公师徒不辞辛苦为赣州周边地区民众服务的足迹。
   口说无凭,江西乐平流坑《董氏族谱》的记载,可谓白纸黑字,铁板钉钉:“第一世,司徒合。仲子行仲五,以八世孙德元追赠司徒,葬长坑岭斗牛形,亥山巳向,配罗追赠豫章郡春人,葬枫山岭下黄蛇形巳山亥向,皆杨筠松所卜,事详名位表。第二世司空祯。合长子,行四豪侠,自任丁时援壤义勇捍乡里,贼不敢犯,众感赖矣。以七世孙德元追赠司空。葬富原山金钗形壬亥向。配邓追赠南阳郡夫人,葬白龙塘飞鹅形巳丙向,杨曾二仙有箝记见舆地图,事详名位”。
   
   由此我们还意外发现 杨公在赣南从事风水实践的时间不是原先人们所说的只有二十多年。
   据《司徒合公史略》载,流坑村是建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即公历937-942年,与于都县番岭张公允墓建于932年以后的时期相近,都属杨公所卜,而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绝对不是串通伪撰的。这足以证明杨公在赣州的风水活动时间是自882年起至937年左右止,共约55年左右。
   期间,杨公传承风水文化,并不断修正自己的风水学说,他初来赣州时,是以阴阳龙格龙坐穴,经过风水实践后,才创造符合乘生气理论的七十二龙,用以格龙坐穴。杨公师徒在流坑的风水作法,足以说明他们创立运用了七十二龙格龙点穴的方法。 

     虽说福人自有福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福地也要由高明的风水师慧眼选定。流坑人民感谢风水大师杨筠松、曾文辿师徒的辛勤劳动,指导董家人营造了一方风水宝地,创造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优越育人的风水环境。吃水不忘挖井人,流坑人民饮水思源,为铭记和报答“地仙”杨筠松、曾文辿的卜宅卜葬之功,董氏家族特在大宗祠内辟“报功堂 ”以祀奉之,把他们提到“成我者之恩与生我者等耳”的高处来对待。
     
     相关链接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到流坑考察,写下《初访流坑村》一文,掀开了这个久藏深闺的古典村落的面纱,把她公之于众。此后多年,他又组织专家、学者到流坑考察、调查,撰写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相见恨晚”,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引起全国轰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当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7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村,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挥笔为流坑题词:“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21处古建筑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