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兰多糖空心胶囊:二战中的芬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3:59:18
二战中的芬兰(2)2007-06-20 20:12   应德国的要求,曼纳海姆于6月27日带了几名随员去柏林回访。原来德国要他去的目的是向他通报希特勒策划的对苏联南部的新攻势。帝国元帅戈林斩钉截铁地说,这个新攻势“不久就会决定战争的命运”。德国要芬兰做的是在北方发动配合德军的行动,攻占坎达拉克沙和别洛莫尔斯克。  
曼纳海姆对德军的南方攻势能否取胜心存怀疑,也不想在北部发起进攻,因为美国人已经通过瑞典向他透露了情报,如果芬兰占领别洛莫尔斯克,苏联就会压美国对芬兰宣战,正像芬军占领彼得罗扎沃茨克后苏联压英国对芬宣战一样。而这一点正是芬兰要竭力避免的。于是,芬兰采取了拖延时间的办法,迟迟按兵不动。   不久以后,战场上的形势果然发生了变化。德军发动的“决定战争命运”的南方攻势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重大挫折,几十万德军拼上全部后备力量,也没有切断苏军伏尔加河交通线,反而被苏军团团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区。而且北方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圈还没有完成,就让苏军突破了彼得罗扎沃茨克一线。   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残存的德军全部投降。芬兰最高统帅部作出了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已经打输了的结论。2月3日,芬兰政府的核心成员与曼纳海姆等高级将领在米凯利开会,共同制定了脱离战争的目标。1943年3月20日,美国作为和谈中间人,把苏联的和谈条件传了过来芬兰必须撤回到1940年的边界。芬兰必须赔偿苏联全部战争损失的50%。芬兰无法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只好加以拒绝。 3月26日,芬兰外长拉姆塞(A.Ramsay)访问柏林,试探德国对于芬兰与苏联单独媾和的反应。里宾特洛甫大发雷霆,要求芬兰立即停止和谈,并与德国缔结禁止单独清和的同盟条约,但德国人的要求也被芬兰人拒绝。   1943年11月,芬兰通过斯德哥尔摩得到了苏联人想重开谈判的暗示,于是向苏联提出了新的和谈条件:恢复1939年以前边界,但作某些有利于苏联的调整;撤除芬兰领土上的苏联军事基地;苏联保证不侵犯芬兰主权。对于芬兰的试探,苏联的答复是1940年边界是不能改变的,其他问题可以留待以后解决。1943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盟国外长会议要求德国及其卫星国无条件投降,但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排除了将芬兰归入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国家之列,这也反应出苏联对芬立场的松动。   1944年2月,芬兰秘使在斯德哥尔摩会见苏联公使柯隆泰夫人,与苏联建立了直接的接触。2月19日,赫尔辛基接到了苏联提出的停战条件,其中有些必须立即加以接受,有些可以留待以后讨论。必须立即接受的条件包括断绝与德国的关系,驱逐或拘禁在芬兰境内的所有德国军队(如果芬兰完成这项任务有困难,苏军可以协助),和完全地、无保留地接受1940年和约条款。留待以后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是芬兰军队的局部或全部复员,战争赔款和割让贝柴摩地区。2月29日,政府把这些条件通报给议会,并建议尽管苏联提出如此不祥的条件(包括解散军队和苏军进入芬兰境内“协助”驱逐德军),但争取和谈的努力要继续下去。   3月25日,以巴锡基维为首的芬兰代表团前往莫斯科,4天后,莫洛托夫把最后的停战条件交给芬兰代表,谈判就结束了。这些条件包括1.与德国断绝关系并最迟到4月底驱逐或拘禁芬兰境内的德国人;2.恢复1940年边界并在4月底以前从苏联土地上撤回全部芬兰军队;3.立即遣返战俘;4.在六、七月间芬兰军队必须裁减到和平时的编制水平,在5月底前必须完成半数军队的复员;5.赔款总数为6亿美元,6年内偿请;6.割让贝柴摩;7.如果芬兰接受上述6个条件,苏 、联就把汉科还给芬兰。   曼纳海姆倾向于接受这些条件,认为不光从芬兰军队的实力考虑,苏联人的大国主义尊严受到伤害也是值得担忧的,如果在欧洲大陆决战时刻苏联分军对付芬兰,局势会变得更加严峻。不过他也对能否在规定期限之内驱逐德军并无把握。芬兰政府和议会仔细考虑了俄国人的条件之后,认为这些条件将使芬兰人民承担一种“远非力所胜任的负担”,赔款帐单意味着毁灭性的经济奴役,而一个月之内驱逐德国人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违约以及苏联的占领,所以芬兰没有其他选择余地,只得在4月18日拒绝了这些条件。   1944年6月9日,盟军诺曼底登陆3天后,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总攻击。此时的苏军实力已经非同小可。在此后被称为“流血之夏”的两个星期内,芬兰的主要防线失守,苏军有继续前进之势。   6月29日,维堡再度失守。曼纳海姆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他估计斯大林现在要谋求军事占领,准备从卡累利阿地峡进军,占领芬兰全境。尽管到了7月中旬芬兰防线已告稳定,地峡有西部和中部地区都落入苏军手中,拉多加湖东岸的芬军也面临日益加强的压力,不得不撤到芬兰境内。芬军的后撤和集中加强了防御力量,结果使苏军不能突破防线,但这一事实并不能掩盖局势的危急,而且由于德国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情况尤其险恶。因此芬兰政府于6月22日再次通过斯德哥尔摩向莫斯科表示求和之意。第二天,芬兰得到回音说苏联准备请和,但芬兰必须先投降。   正当芬兰在军事形势和苏联要求投降这两方面压力下左右为难时,德国人插手进来了。在苏军发动总攻时,曼纳海姆曾向芬兰北部的德军求助,驻拉普兰的德国山地步兵司令迪特尔立即将库存的反坦克武器送往芬军前线,并向德国最高统帅部紧急求援,以免芬兰崩溃陷落。几天后,德国派出战斗机和轰炸机支援芬兰,并运来了更多的反坦克武器,芬军总算挡住了苏军的进攻。之后曼纳海姆要求德国陆军提供更多支援,最好派6个师来,迪特尔为此特地飞往贝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希特勒同意援助,但芬兰必须签订同盟条约。迪特尔本要飞回赫尔辛基,同外长里宾特洛甫会合,跟芬兰进行谈判,但途中因飞机失事而身亡。   6月23日,里宾特洛甫抵达赫尔辛基,他要求芬兰保证作战到底。如果得不到这种保证,德国对芬兰进一步的军事援助将立即停止。除了向苏联投降外,芬兰的唯一选择只有接受德国人的要求了。但赖提总统知道议会不会批准这样的政治条约,并且担心按正常方式缔结德芬盟约只能带来有害的长远影响,因此决定采取另一种手法。他于6月26日写了一封没有任何内阁成员副署的个人信件给希特勒,答应在他的总统任期内不单独措和,也不同苏联进行谈判。事实上这个文件是毫无意义的,根据芬兰宪法,芬兰总统无法承担这样的对外义务,而且只要赖提一辞职(他于8月1日辞职了),他个人对德国所承担的义务也就告终,同苏联谈判的大门就为他的继任者打开了。   6月底,德国经爱沙尼亚的塔林港向芬兰运去了一个突击炮旅(第303突击炮旅,装备III号G型突击炮)和一个步兵师(第122师,装备IV号突击炮)。此时芬军已在维堡的后方阵地站稳了脚跟,并于仲夏节后进行了决定性的反攻,把苏军打回了原来的阵地。在东卡累利阿战线上,芬军更是和苏军展开了拿手的狙击牵制战,8月初,芬军步兵第21旅在伊洛曼齐大森林进行的反击战中,使苏军第176、第289两个师陷入包围圈,苏军突围逃跑时丢盔卸甲,将全部重型装备丢给了芬兰人,包括各种火炮94门、迫击炮84门、汽车66辆和军马200匹。在整个夏季攻势中,芬军伤亡为35000人,苏军伤亡则达11万6000人。芬苏双方坦克和装甲车辆(合突击炮和其他战车)的损失比例为35:700,飞机为3O:311(另有239架苏军飞机被芬军防空部队击落)。   反击的胜利给芬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斯大林此时急需抽调大量兵力最终击败德国。1944年7月中旬,苏联通过斯德哥尔摩告诉芬兰,愿意进行和谈。为了给和谈铺平道路,赖提总统于8月1日辞职,从而解除了对德国人承诺的义务。8月4日,议会制订了一项特别法令,宣布任命曼纳海姆元帅为芬兰共和国总统。在当天的总统就职典上,曼纳海姆身着元帅戎装,用芬兰语和瑞典语宣誓,当他从议会大厅走出来,出现在议会大楼门口高高的台阶上时,会聚在大楼外的群众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8月17日,曼纳海姆通过来访的凯特尔元帅通知德国,赖提个人对里宾特洛甫作出的不单独请和的保证已经不再被认为有约束力。8月30日,芬兰与苏联开始了停战谈判。苏联提出了谈判的先决条件:芬兰必须公开与德国断交并要求德国在9月15日以前从芬兰撤军,这样苏联才接受芬兰的谈判代表团。芬兰必须在9月2日午夜前接受这一条件,否则苏联将终止谈判,占领芬兰。意味深长的是,这个通知并没有把芬兰的投降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   9月2日,经议会投票同意,芬兰政府宣布同德国断交,并要求德军撤出芬兰。9月4日,芬苏战场全面停火。9月19日,芬兰外长恩克尔将军在莫斯科签订了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芬兰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全部条件,包括割让贝柴摩地区,将赫尔辛基以西20公里的波卡拉地区租给苏联50年,苏联获得至波卡拉的过境权,以及削减军备。临时和约允许芬兰人保持一支34400人的陆军,约略相当于1939年以前常备军的数目。海军以4500人和1万吨舰只为限,空军以3000人和60架飞机为限。禁止拥有潜艇、人操鱼雷等攻击性武器。这些条款后来基本上被1947年在巴黎签订的盟国对芬和约所采用。经英国说情,战争赔款从6亿美元减为3亿。但这个数字分摊到350万芬兰人头上,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求德国人偿付的战争赔款还多。   芬兰与德国断交后,德军非但没有撤出芬兰,反而在芬兰湾袭击了芬军控制的苏尔岛,从白海前线撤退下来的德军还烧毁了拉普兰的许多村庄。对于驻扎在拉普省的德军山地步兵,芬兰未敢出兵驱赶,但在盟国监督委员会主席日丹诺夫(此人是斯大林的宠儿和派往列宁格勒的红色总督)催促下不得不勉强出兵。曼纳海姆把从前线撤回国内的兵力调至奥卢地区,然后沿着凯米河向拉普省首府罗瓦涅米进军。9月28日,芬军与德军第一次交火,在6万人的芬兰军队进攻压力下,德国山地步兵边打边退边破坏,直到11月21日才撤至挪威边界。拉普省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而且到处埋下了地雷,给战后返回家乡的居民造成了灾难。在扫清德军的作战中,有774人死亡,2900多人受伤,平民死伤人数多于土兵。从1945年到1948年,在清扫德军留下的约64200个地雷、307600发炮弹和3100枚航空炸弹的工作中,又有72人被炸死,142人受伤。   结束同纳粹德国的合作关系和驱赶德军出境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而重建芬苏关系则是更大的难题,前景堪忧。曼纳海姆作为总统的首要政策是与苏联建立合理的关系,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赢得莫斯科对芬兰领导人的信任。1944年10月14日,社会民主党人法格霍姆(Karl August Fagerholm)在与曼纳海姆进行过一次谈话后对外发表公开演讲,宣称“芬兰不再充当西方反对东方的桥头堡,我们必须停止此类的谈论,我们不再替别人执行此种政策,我们的军队永远不向苏联开战”。法格霍姆在1945年后一直担任议长,他的讲话代表了曼纳海姆的观点。但曼纳海姆也告诫芬兰政治家,不要无限度地对苏联的要求做出让步。当日丹诺夫提出拆除芬兰南部海岸的所有重炮阵地时,曼纳海姆亲自出面与他谈判,指出在芬兰海岸有一个强大的防御体制,不仅符合芬兰的利益,而且从今后芬苏关系发展趋势看也是有利于苏联利益的。曼纳海姆进一步提出和苏联建立防务合作关系的想法。他说,芬兰人民不光完全履行停战协议规定的义务,而且努力成为苏联的好邻居,愿意与北波罗的海两岸国家建立防务联盟。1945年1月22日,海因里希斯将军和恩克尔将军同苏联代表日丹诺夫和亚历山德罗夫海军上将商定了防务联盟条约的意见草稿。这个草约依据当时苏联同自由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签订的合作条约文本,对涉及芬兰内政的一些条款做了修改和限制,后来成为1948年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基础。   根据停战协定,苏联还要求芬兰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但是却没有明确界定“战犯”的定义。苏联提出了61人的名单,其中包括前总统赖提、两位前任总理、4个前内阁部长和战时芬兰驻德国公使,这8个人被苏联定为“战争祸首”,此外还有海因里希斯和恩克尔两名将军。这些人于1946年2月被由苏联强令成立的芬兰特别法庭判处2到眸不等的徒刑,赖提被判处1O年徒刑。为了向苏联表示无言的抗议,在每项判决中,赞成和反对的法官都是8:7。这些被告大约都服过了各自刑期的一半。审判和课刑不仅没有损害他们的声誉,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威望,增加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仰。至于曼纳海姆本人,苏联没有把他列入战犯名单,克里姆林宫十分清楚他在冬战前的态度和在续战中的政策。曼纳海姆元帅由于胃病严重发作,于1946年辞去总统一职,前往斯德哥尔摩做了胃溃疡切除手术,1951年1月28日因胃溃疡再度发作而去世。   在“冬战”和“续战”中,除了在道义和心理方面俄国人不是芬兰人民的对手外,苏联和芬兰的势力是那么悬殊,但尽管存在如此巨大的困难,芬兰人民却打得那么久、那么好,使他们的国家没有被占领,而且有可能以条约来获得和平,而不是在征服者的铁蹄下被迫接受充当卫星国或“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必须反复指出,芬兰在1939年是格守无条件的中立的。芬兰保持中立的坚定决心,丝毫不亚于其斯堪的纳维亚邻邦。正是苏联的侵略,才把芬兰从中立的停泊之处冲走,正如德国对丹麦和挪威的入侵把这两个国家驱入了战争和毁灭的大海之中一样。在经过了1939年苏联的未经挑衅的进攻,以及从1940年3月至1941年6月间苏联对芬兰的政策和行动所造成的局势,包括政治外交勒索和武装挑衅(1940年6月14日,在苏军出兵占领爱沙尼亚当天,苏联甚至派两架飞机在波罗的海上空击落了从塔林飞往赫尔辛基的芬兰“卡莱伐权”号民航客机),以及希特勒对苏联进攻的这些特定条件下,很难设想芬兰能够不卷入1941年至1944年的大战。在这样的局势下,芬兰为收复失地而战,正如当年中国的英雄战士们为收复失地珍宝岛或西沙群岛而战,其正义性质无可指责,只是时机不巧,与希特勒入侵苏联之战碰在了一起。但卷入这场战争并不出于芬兰自己的选择,也不是事先与德国进行阴谋或缔结同盟、从而使芬兰承担作战义务的结果。对于这些形势,除了充分承认希特勒的阴谋策划和侵略外,苏联必须负主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