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什么药好:五味调和鼎甲鹿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15:23

五味调和鼎甲鹿城

 

  上回老夫略述了,在乐清市柳市镇前街发迹,终成温州南北货老大的百年老店"叶德昌";今儿就顺着杆儿再聊聊至今仍矗立在五马街口的百年老店"五味和"。世上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闻名中外的温州经济模式亦是如此。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忆昔抚今,讲一些老一辈子人的创业史,或许对今天的创业者会有所裨益,对一些企业如何诚信经营会有所借鉴。

"百年信誉记人心""叶德昌""五味和"老店,当年温州人称之谓金字招牌落地,那店招白铜的底,金箔包贴,气派非常。真是通体铮亮,其信誉与实力,在当时的温州都是首屈一指,名闻遐迩。

  说起"五味和",老一辈的人都依稀记得,该店糕间自产的"豆沙糖、冰雪酥、五色香糕"曾经是老少皆宜人人喜爱的食品。如豆沙糖,非但是以黄豆去皮作原料,其韧性有嚼头,未入口已闻异香,回味无穷,今儿市面上也有豆沙糖,其工艺与其有天壤之别;如该店的香螺、鲥鱼糟、白鱼糟、醉蟹、鱼生、虾子,都是一时名品,那香味不止香留口中,还能直冲脑门,回味再三。

  前段时间,笔者外出在上海买到我省某地生产的香螺。几十年没见了,先是大喜过望,后则是大失所望。其味甜浊、壳厚、无香味。同是香螺,与老五味和的香螺岂可同日而语哉!

  说起五味和,就得先掏掏它的老底子。五味和创办于晚清光绪年间,约比叶德昌晚40年。其社会背景也无叶德昌清侍郎姻亲之显赫,更无曾百万亲家之富贵。其创始人杨正裕是宁波慈溪王村人。当时之际,温州市区南北货门口店的生意规模不小。小南门街的春阳、德昌,朔门街的洪昌、德记、正记,大南门的正大、益美,百里坊、八字桥头的增生均是清同治年间的老店,人称"七间店"。其规模、信誉,在百姓口中的口碑,其它小店难以望其项背。

  七间店还建立"福酒"聚会仪式,每月初一、十五"七间店"的头头脑脑聚会。假如你看过老作家周而复写得小说《上海的早晨》,资本家徐义德们的星期会就是这种形式的延续。"福酒"的主要活动内容:一,协商价格、议定统一售价,于当日用传单形式分发各店执行,不准随意提价或减价;二,商议职工任用事宜,如被"七间店"中某一家店因故开除的店员,其余家均不得录用等事项。聚会地为南门城楼财神殿,财神殿聚会,互通信息联络感情,其义不言而喻。

  当时慈溪人杨正裕也是年轻气盛,听闻温州南北货生意好做,有钱赚。他便跋山涉水徒步来温,与宁波老乡冯伯祯联手在鼓楼街(旧称馒头巷)西段,开设"五和"蜜饯店。聘任黄丽 川任经理,专营蜜饯。店面朝南,门面三间,资金仅500银元,与叶德昌动辄上万银元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说起杨冯两人开店,就不得不说“五味和”三个字的来历。冯家系慈溪一富商,富而思文,那冯家为了子女能知书达理,讨个前程,因其先与大书法家梅调鼎交谊甚笃,便延请他为家教,类似家庭私塾先生。后来冯伯祯在温州开设蜜饯店,商号“五和”,便嘱书梅氏。

   那梅调鼎可不是等闲之辈,有书法上有清代王羲之之誉,书学二王,涉猎晋唐诸名家,直入颜真卿堂奥,善擘窠大字,字有隶意,端劲而秀伟,运笔清活圆润,兼古人之长。因清一代文人大都喜书馆阁体,不善写大字,能书额题碑者,确实不多。冯伯祯知其善书,便请其书写招牌。梅是饱学之士,他琢磨"五和"固然是好,但天地人和,令人莫衷一是,他推敲再三,认为若在“五”与“和”两字之间加一“味”字,不但读来顺口、有味,亦可为其所经营之蜜饯增一美而生色生香。人间五味,"酸、苦、甘、辛、咸"也就是温州人所谓的"甜苦酸辣咸"。真是高手,加一""字,五味和羹,和羹调鼎,意义全不相同。真是只有“梅调鼎”方可书“五味和”,两者确是绝配。他的题额确令小店增色不少。

  后杨正裕去世,其子杨直钦子承父业。直钦看到瓯柑实中国桔中之名品,天下柑橘没有与之相媲美者,东坡有诗"燕南异事真堪纪,三寸黄甘擘永嘉。"瓯柑在宋元明清历朝都是贡品。瓯柑还有一绝,因含有奎宁成分,能解除煤烟之毒。据清郑星舟所著的《双槐轩暇笔》:"北人之珍柑者,以其辟煤毒。京邸岁除登荐,乃成年例,遇柑稀少,岁颗值二三百钱,必皆求之。今日,东北人还有用柑皮泡酒当药,以驱寒毒。"杨见此物有利可图,便大批订购,农户乐得便宜与他,瓯柑远销京津,以致财源滚滚。当时,杨直钦生意大,还正被推为瓯柑业公会会长。

  "五味和"原先专营蜜饯,现在是门口店与行家(专营批发业务)并举,生意日益红火。该店的蜜饯,质好味佳。如白糖梅干、山渣糕、青梅、梅脯等产品均是自制,在温州远近有名,享有口碑。

  1905年,店里的蜜饯师傅赵某,看到五味和的蜜饯可获大利,不愿为杨打工。宁为鸡首,毋为牛后。于是,他便辞职不干,和另一宁波人董某在五马街中段(原五洲大药房)处开设"正丰和"蜜饯店。杨直钦见伙计炒了东家的鱿鱼,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他不甘示弱,你在五马街中段,我便在五马街口(即现在的五马街3号)开设"五味和"分店,在地段上明显占优势,与之斗台。谁知天有不 测之风云,光绪三十二年(1906)分店不慎着火,冬天里的一把火,把店烧个精光。温州人有戏言,生意 场上,"火越烧越旺"。可是烧个精光就是一无所有。

  杨决定东山再起,果敢斥资2000银元,重建新房,恢复营业。还将本店学徒出身的本地人林敏卿提拔为经理,林业务精湛,为人忠厚,头脑灵活。他提出与全体员工共用膳食,员工每3年可参与分红。团结就是力量,于是上下用心,黄土变金。五味和不再是单一老板经营,生意一起做,钱大家一起赚。让员工都有可能成为股东这可是现代经营的新理念,可是,在百年前,温州早已是司空见惯。“五味和”除经营蜜饯外,还增设糕间、酱油、茶食、蜡烛等车间,名品迭出,顾客盈门,前店后车间,生意更加兴旺。

  而后,杨直钦后代的生意触角逐渐伸向保险、轮船业务、卷烟、肥田粉等,1940年馒头巷的老店歇业,五马街口的分店便独成一家,由于经营得当,五味和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五味和"在当时的南北货竞争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经营模式,产销结合,定点供应原材料,还有在管理上也独具慧眼,经理不在近亲中找人,聘请行家当家外,在产品上确有它独到之处。这些做法都给今天的温州人创业提供宝贵的创业经验。

1、精工细作,名品迭出赢人心。

  温州近海,海产品多,“五味和”传统一绝就是糟鱼,鲳鱼,白鱼、鲥鱼,带鱼均可成糟,其中最大众化的就是鱼生、虾子。

  笔者小时,每至夏令三伏后,常端着茶罐到“五味和打一角二角的鱼生,那糟红,卤汁咸香的鱼生,味道真是没讲道。据说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正是鱼生中汛期,条子均匀(三月是头汛细,五月上旬是迟汛,条粗均不适宜制作),不像眼下的白潭生,嚼之有渣有骨,味道混浊,简直惨不下咽。此时,五味和委托经纪人,直接从鱼区验货运往市区,拣去杂色脚鱼,过滤去卤汁,而后加盐、红糟腌制,然后将卤汁煮沸,冷却后过滤,倒进腌好的鱼生中,用缸密封至三伏后才开始出售。再如梅头的虾子,清江的香螺均是汛期前何渔户预付货款,订明规格定腌。因此五味和的糟货市场上无人可敌,奥妙就在精工细作不折滥污。

2、产销结合  走出温州拓市场

五味和做得是南北货生意,但和眼下的南北货店经营截然不同。他们只经营瓜子、笋干类,其经营的醉、腌、醋、糟、蜜饯,自制的茶食、糕点已唱主戏,其火腿、酱油鸭、腊肠,都独具一格,当时,上海、宁波、福建等地常托人来买。就连百姓家常食用的椒盐花生、五香瓜子制作精致,而价格比别人便宜,一二枚铜板都有一袋,以此招待顾客,店善客来勤,顾客盈门,诚信经营、精选原料、精心加工、适时销售也是一秘诀。

岁月不居,人事代谢;百年老店,硕果犹存。温州多海鱼,海鱼多名品,先贤们能将海产品玩出这么多花样,可惜秘籍不传,惜哉!

 

每当经济理论家们惊叹温州人的奇思妙想时,那左右逢源的生意经,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能挣别人挣不了的钱。几百年的沉淀,几百年的思索,厚积薄发,温州经济不发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