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可以吃月见草胶囊: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理解与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21:59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理解与翻译P35—36/P108

附录三:文言文翻译常识P55/174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翻译的原则、步骤P55

(一)翻译的原则:1.字字落实,文从句顺。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翻译的步骤:

复位(回位):联系上下文了解大意。

(翻译句一般在文中都有下划线,可直接进行切审)

切:以词(或短语)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错别字。

(三)注意事项: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文,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理解分析)//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放回)//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二、翻译的方法

对:就是一一对应翻译,逐字逐句落实,文从句顺。(结构解析/切分法/直译法)

增(补):主要是针对文言省略句式而言。
换:将古代的说法换成现代的说法。(包括古今异义词/用古代的说法)
删:文言虚词、发语词、连缀词、词头等。(奚以……?)
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号、物名等。
移(调):相对于文言特殊句式中倒装句而言,翻译时应调整语序。

推断:结合语境推断多义词的义项。/为(做)、得(得到)等动词的搭配释译。

                         P

 (1),就是一一对应翻译,逐字逐句落实,文从句顺。

【示例】

君/   / / 项伯  /    /

│   │   │   │    │      │ 

您/ 怎么 /和 /项伯有 /   旧交情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上例中的“故”就是如此。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要原样保留。如“乃重修岳阳楼”,其中“岳阳楼”是地名,就不需要翻译。上例中的“有”与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有”意义相同,不必翻译。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而”、“以”)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乎”、“也”、“之”、“者”、“言”),均可略去不译。

【示例】 孤有孔明,犹鱼有水

“之”在这里是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

                                          P35

整合1  关键实词的翻译

翻译句子近几年采用主观题的考查模式,考查的虽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地强化和灵活地把握。

    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翻译实词可使用下面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

【示例】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解析】“操”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翻译】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换词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须翻译的文言词。

【示例】 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解析】“”换成“如果”,“众”换“军队”。

【翻译】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已经发生变化,译时避开变义直取古义。

【示例】 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再如上例中的“中国”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为“中原地区”。

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年号、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示例】 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

【解析】“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具体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示例】 事之不,此乃天也。

【解析】句中的“济”“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义。“天”“天空、自然界、自然生成的、万物主宰、天意”等义项,本句应选“天意”

【翻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整合2  关键虚词的翻译

虚词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互换。

【示例】 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示例】 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句中“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示例】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示例】 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示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省略主语、省略动词谓语、省略宾语/含动词宾语、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除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外,有时为了使翻译更通顺,有必要补上一些“过渡语”。)

【示例】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曰师曰弟子云者”的前面省略了谓语动词“见”,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士大夫之族,(见)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补出。

(6)调,就是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了。

【示例】 夫晋,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属于宾语前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

                                                      

整合3  特殊句式的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表达与现代汉语句式表达不所不同。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是”)、被动句(“被”)、倒装句、省略句。其中判断句要译出判断词“是”(A是B。) ;“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调”、 “增补”。(详见“文言特殊句式专题整合”)

○1、夺项王天下者//沛公

○2、秦城恐不可得,徒欺。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微斯人也,吾谁与

○5、铿然有声,所在是也。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8、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9、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10、竖子不足与谋。

○1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另外,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可以灵活译为“边疆”。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

           

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切、审、连、誊):

【1原文】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原文】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3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

【4原文】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5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6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原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8原文】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

【9原文】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0原文】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11原文】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12原文】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bì)/公府/不就。

【13原文】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以下为参考答案                           

 

【1原文】太子曰:“樊将军(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走逃无路”的意思)来归丹,丹不忍(因为)己之自己的(事情,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改变〕虑之!”

【参考译文】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2原文】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被)侵犯、欺侮)之耻』()矣。将军(表征询的语气)有意乎?

【参考译文】既是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3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的人),皆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取道。

【参考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4原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参考译文】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5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浅陋、卑微生/『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接纳,使进入)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参考译文】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6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齿,列。不齿,不屑同列,看不起。○流露出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指君子。智,见识。乃,副词,竟。及,及(之),赶上(他们)。 其可怪也欤!其,语首助词,表感叹。欤,语末助词,此表感叹。

【参考译文】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7原文】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之限。于,介词,此表被动。时,指耻于从师的时俗、世风。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行,奉行,继承。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作《师说》以贻(yí)之。贻,赠。

【参考译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8原文】臣/诚确实,实在/恐/见欺于王见……于……,被动句/而/负(辜负,对不起)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从小路”,名词用作状语至/赵矣。

【参考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9原文】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同“叛”,背叛)主背亲(背叛主上,离弃双亲),为降虏/于蛮夷(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状语后置),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凭什么要见你。为,语气助词/倒装句)?……”

【参考译文】苏武大骂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念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10原文】单于/愈/益/欲/降(使……降)之,乃/幽(禁闭)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使……饮与食)(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参考译文】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就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吃的,喝的(使他没有喝的、吃的)。

【11原文】使者/大喜,如(依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向……道歉)/汉使曰:“武等/实在(确实活着/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对汉使者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12原文】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89—105年)。举孝廉:被荐举为孝廉。举,用于被动。孝廉,汉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的名称;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称孝廉。不行:没有去应荐。连辟(bì∧于)/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公府”前省介词“于”(被).“(于)公府”,译时提前作状语.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参考译文】(汉和帝)永元年间,被荐举为孝廉,他不去应荐,屡次被公府聘请,他不去就职。

【13原文】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拜:任命,授给官职。郎中:官名。“公车特征”句,承前省主语“安帝”、宾语“衡”,“安帝”后还省了谓语“命”。“公车”是兼语。再迁为太史令。再:第二次,两次。迁:调动官职。再迁:经过两次升迁。

【参考译文】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作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10分)

    郑遨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遨,故世行其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进士永元中,孝廉不行。(推荐,推举)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乃入少室山道士。其妻以书劝还家,( )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一恸而止。李振故善贵显,欲以禄得罪窜,徒步千里往之,由是闻者益其行。○勿动勿虑,去不复  (《种树郭橐驼传》)回头,回头看。○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动词,顾念,顾惜

    其后,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三尸指道教的三尸神: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统称"三尸"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种田,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河朔,后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其言,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因为
C.至或图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振/ 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以()为师。(3分)

【现场抽样】

(1)后来李振因获罪向南逃跑,郑遨步行千里去规劝他,因此,听说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的品行。

(2)郑遨曾经验明这些都是值得相信的,但不到他那里索求。

(3)高祖称赞了他的言论,他进入内殿讲述《道德经》,授予官职把他当作老师。

【点评】第一句译文得2分,译出“得罪”,句意通顺。但“省”(探望)字错译,“高”活用未准确译出,应译为“认为……高洁”或“尊重”。

    第二句译文仅得句意分1分。“信然”本该译成“确实这样”,结果译错。“不之求”本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可却把最能体现句式特点的“之”字漏译了,实属不该。

    第三句译文得2分,“延”字、“以为”均译出。而对“大”这个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译得不准确,“拜”也属误译。

【正确答案】

    (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入内殿讲授《道德经》,(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1.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2.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3.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参考译文】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交游(游学),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zh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于:到
   B.恪言非便,遂寝                                 寝:停止
   C.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以:因为
   D.其党密构于帝                                    构:陷害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②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③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④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⑤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⑥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3分)
   ⑵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3分)
   ⑶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4分)

                                                             

【答案】

1、C(3分。以:把,拿。)  
2、B (3分)
3、A(3分。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4、   ⑴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3分)
【参考译文】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

(“停止”、“结束”、“罢休”也可)。(3分。“遣”“摭”“已”三个得分点。)
摭zhí搜集

  ⑵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3分)

【参考译文】下达敕令(或“颁布诏书”)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降”“切”“易”三个得分点。)

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bū逃脱(怠慢,轻慢)
⑶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4分)

【参考译文】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

( “携”“抑”“为……所”“行”四个得分点。)

【注意】以上翻译见得分点给分,暂不考虑语句通顺问题。

【参考译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
    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

 

● 寝qǐn

◎ 睡,卧:~室。~车。~宫。安~。

◎ 睡觉的地方:就~。寿终正~。

◎ 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亦指帝王的坟墓:~庙。陵~。

◎ 停止,平息:其议遂~(那种议论于是平息)。事~。

◎ 面貌难看:貌~。

臣具(详尽)以表闻(使上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bū逃脱(怠慢,轻慢)。(《陈情表》)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万石君奋汉王中涓①,()受谒,入见等七人皆进,()赐食。曰:“罢,就舍矣!”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xuān③,曰:“大王一日得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
     绛侯婴等咸谗陈平曰:“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居家时,盗其嫂;事不容,亡归;归不中,又亡归。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反复乱臣也,愿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曰:“先生事不中,遂事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乃去。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 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 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参考译文】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引陈平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这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
     绛侯(周勃)、灌婴等都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家居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无知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所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您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命运没有益处,陛下那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事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愿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委婉说法)”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谒:名帖。名帖上有姓氏、籍贯、官爵及要叙述的事项等,进见时使用。


高中文言文专项整合·理解与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一) 至必修 (五)文言文复习目录(共1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原文】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3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原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原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原文】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荆轲逐秦王

【7原文】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8原文】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9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

【10原文】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1原文】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6、鸿门宴/鸿门宴

【12原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3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14原文】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5原文】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déi)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6原文】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曰:“臣与将军戮(1ù)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17原文】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8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9原文】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0原文】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1原文】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2原文】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3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4原文】“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5原文】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


高中语文必修(二)

8、兰亭集序

【26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27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jì),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8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其致一 也。

9、赤壁赋

【29原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原文】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hè)之。……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30原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1原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32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瞬shùn);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3原文】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游褒禅山记

【34原文】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5原文】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6原文】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7原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观,常在于险远。

【38原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9原文】余于仆碑,又有悲夫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谬(miù)其传莫能名者,何可  胜道也哉!

【40原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41原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采分点)

【42原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

【43原文】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4原文】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劝 学 (《荀子》)

【45原文】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6原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47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8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过秦论

【49原文】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50原文】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51原文】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2原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3原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4原文】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1、师说

【55原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6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7原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8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9原文】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0原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1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2原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高中语文必修(四)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63原文】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4原文】璧有瑕,请指示王。

【65原文】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66原文】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

【67原文】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8原文】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69原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2、苏武传

【70原文】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71原文】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zhòng)负国!”

【72原文】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73原文】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74原文】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75原文】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13、张衡传(1)/ 张衡传(2)

【76原文】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bì)公府不就。

【77原文】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78原文】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79原文】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80原文】衡不慕当世,不趋附权贵,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徒。 

【81原文】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82原文】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83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xī)之易安。

【84原文】悦亲戚之情话,乐(1è)琴书以消忧。

5、滕王阁序

【85原文】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6、逍遥游

【86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87原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8原文】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9原文】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90原文】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sù)舂(chōng)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0)。之二虫又何知!

【91原文】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92原文】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7、陈情表

【93原文】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94原文】既无叔伯,终鲜(xiǎn)兄弟。  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

【95原文】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

【96原文】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97原文】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98原文】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99原文】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00原文】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以下为翻译详解                    

高中文言文专项整合·理解与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一) 至必修 (五)文言文复习目录(共1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参考译文】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译文】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参考译文】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原文】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指秦伯,秦穆公。古今义不同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却)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所与:同盟者),不『知』(知:通“智”);『以』(用)乱『易』(替代)整,不『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参考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原文】若』(若:如果舍郑『以(∧)为』(以之为。把……当作)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行李:出使的人,古今义不同)之往来,『共gōng』(共,通“供”,供给其』(他们,指代使者)乏困,君亦无所害。 

【参考译文】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原文】夫晋,何『厌』满足之有?『既』已经东』在东边封』封:动词。以……为边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quē(使……阙,侵损、削弱。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用来)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参考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5、荆轲逐秦王

【原文】太子曰:“樊将军(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走逃无路”的意思)来归丹,丹不忍(因为)己之自己的(事情,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改变〕虑之!”

【参考译文】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原文】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被)侵犯、欺侮)之耻』()矣。将军(表征询的语气)有意乎?

【参考译文】既是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的人),皆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取道。

【参考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原文】恐惧不敢自(陈述),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用盒子,名词活用作状语。)封,燕王拜送于庭,使(派遣,是动词)使〔使者,是名词〕(使……闻)大王。(唯,“希望”的意思)大王命之〔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

【参考译文】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原文】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指尺寸之兵器〕;诸『郎中』〔宫廷的侍卫〕执兵,皆『阵』(排列)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参考译文】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6、鸿门宴/鸿门宴

【原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参考译文】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浅陋、卑微生『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纳”,接纳,使进入)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参考译文】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原文】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参考译文】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紧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原文】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déi)『兄』『事』之。”张良出,『要』(通“邀”,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籍』(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倍,通“背”)德也。”

【参考译文】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应该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至于)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别的窃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我)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原文】沛公『旦日』『从』(使……跟随)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1ù)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参考译文】刘邦第二天 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原文】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之∧)『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通“座”),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参考译文】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参考译文】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原文】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参考译文】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原文】军中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为乐,请以剑舞。

【参考译文】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原文】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参考译文】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一样用翅膀掩护刘邦,项庄(终于)没能够刺杀(刘邦)

【原文】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参考译文】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或“与刘邦同生共死”)。

【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参考译文】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起被杀。”)

【原文】“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参考译文】“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原文】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参考译文】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高中语文必修(二)

8、兰亭集序

【原文】(本来,当然)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虚妄荒诞),齐(把……看作相等)(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为妄作(妄造,没有根据)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参考译文】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同等看待)是虚诞不实的,把长寿与短命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真是可悲啊!

【原文】(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jì)旧迹),犹不能不以(因)(指“向之所欣……”)(发生,引起)怀;况修(长)短随化(自然),终期(至,及)于尽。

【参考译文】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自然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一死)呢!

【原文】(纵使)世殊事异(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所以(……的原因)兴怀(正中下怀),其致(思想情趣)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纵然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感念伤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9、赤壁赋

【原文】(纵,任)一苇之所如(如,往),凌(凌,越过)万顷之茫然。

【参考译文】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原文】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hè)之。……(使……舞)幽壑(hè)之潜蛟,泣(使……泣)孤舟之嫠(lí)妇(嫠妇,寡妇)

【参考译文】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原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参考译文】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原文】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名词活用作动词)于江渚(zhǔ)之上,侣(侣,以……为侣,名词用作动词)鱼虾而友(以……为友,名词用作动词)糜鹿,驾一叶之扁(扁piān)舟,举匏(páo葫芦樽以相属(zhǔ)通“嘱”,这里有劝人饮酒的意思

【参考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原文】(盖,如果)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连……不)能一瞬(瞬shùn);自(从)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参考译文】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原文】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造物者,原意指天,这里指大自然)之无尽藏(藏zàng宝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指“享有”的意思)

【参考译文】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10、游褒禅山记

【原文】距其院东 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以,因为)其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华山之阳(阳,山之南面)  (名,取名)之也。

【参考译文】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原文】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不及、不到)十一(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   已少。

【参考译文】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原文】既其(其,助词)出,则或(有人)(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参考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原文】夫夷(夷,平坦)(而)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珍贵奇特)、非常(不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又险又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参考译文】平坦并且路程近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的去处,到达的人就少。 ④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原文】尽吾志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竭尽全力),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孰能讥之乎?

【参考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原文】余于(对于)仆碑,又有悲(感叹)夫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谬(miù弄错,使……错)其传  莫能名(动词,识其本名)者,何可  胜道也哉!

【参考译文】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原文】此所以(……的缘故)学者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参考译文】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有的人)(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以(凭着)(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怎么样?)(梁惠王)曰:“不可,直(通“只”,只是,不过)(走)百步耳(罢了),是(这样)亦走也。”(采分点)

 【参考译文】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原文】狗彘食人食吃人的食物不知检制止,约束,涂(同“途”,道路。)有饿殍(piǎo)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参考译文】(有钱人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人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原文】(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庠(xiáng)序(庠、序,都是学校)之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尊敬父母)悌(tì)敬爱兄长之义(道理),颁白(颁,同“斑”。头发花白)者不负(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参考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原文】王无罪岁(“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责备。岁,年成),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归顺)焉。

【参考译文】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9、劝 学 (《荀子》)

【原文】(即使)(有,通“又”)(枯)(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这样也。

【参考译文】(以后)即使又把它晒干,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人工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

【原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可是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参考译文】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更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原文】(借助,利用)(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借助舟楫者,非能水(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也。

【参考译文】能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原文】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即“利之爪牙”),筋骨之强,上(在上面)食埃土,下饮黄泉,用(用,以,因为)心一也。

【参考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10、过秦论

【原文】君臣固牢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像卷席子那样卷天下,【包】像用布包一样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参考译文】(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地据守来(窥探)周王朝,(像卷席子那样卷起,像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吞并天下的雄心。)

【原文】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在国内立/法度,务致力于/耕织,修修造/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而【斗】使……相斗诸侯。

【参考译文】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原文】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弱,削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 /缔交,相与援助(结交)/为一。

【参考译文】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交)结为一个整体。

【原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亡(亡,逃亡的军队)逐北(北,溃败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因趁着利/乘便(互文见义)】,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参考译文】秦国有充足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互文见义),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原文】斩木为兵,揭(举)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像……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赢】(担负)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殽山以东(指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参考译文】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集合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指东方诸国)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原文】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之势,【序(排列座次/招致/使动用法)八州而朝(使……朝)同列(指诸侯六国)】,百有余年矣。

【参考译文】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

 

11、师说

【原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业,学业。惑,名词,疑难问题。“……者,……也”,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原文】吾师道也,师道,以道为师,意即学习道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夫,语首助词。庸,岂,哪。庸知,哪管。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参考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原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无,无论,不分,不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之,助词。所存,“所”字结构,可译为“存在的地方”。

【参考译文】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指古时从师的风尚,即后文所说的“古道”。也,语气助词,表停顿。以下三个“也”字同此。

【参考译文】从事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原文】是故圣益圣,愚愚。益,更加。圣、愚,前为名词,后为形容词。⊙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其,助词,此表测度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

【参考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原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或,无指代词,有的人。“师”作动词“从师”。不,同“否”。“或师”对应“句读之不知”;“或不”对应“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小学”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小学”,而是“小的方面学习了”。遗,弃,丢掉。“小学”,对应“或师”;“大遗”,对应“或不”。  ⊙吾未见其也。明,高明,通达事理

【参考译文】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齿,列。不齿,不屑同列,看不起。○流露出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指君子。智,见识。乃,副词,竟。及,及(之),赶上(他们)。 其可怪也欤!其,语首助词,表感叹。欤,语末助词,此表感叹。

【参考译文】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原文】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之限。于,介词,此表被动。时,指耻于从师的时俗、世风。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行,奉行,继承。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作《师说》以贻(yí)之。贻,赠。

【参考译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中语文必修(四)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秦以(用)城求璧而(如果)赵不许,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如果)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计策。均,权衡,比较。之,这),宁许以(表示目的)(使……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秦曲。

【参考译文】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原文】璧有瑕(玉上的斑点、疵病),请指示(用手指给……看/古今异义)王。

【参考译文】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原文】秦王恐其破(把……弄破/词性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召有司(有司,官吏的通称)(通“按”,审察、察看)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都,城)予赵。

【参考译文】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原文】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辜负,对不起)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从小路”,名词用作状语至赵矣。

【参考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原文】(终于)(在朝堂上,名词作状语)见相如,毕(结束,完成/动)礼而归(使……归)之。

【参考译文】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原文】且相如素(向来,本来)贱人(地位卑下的人),吾羞(以……为羞),不忍(不甘心/古今义)为之下(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的下面)!”宣言(扬言/古今义)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参考译文】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原文】(只是,不过)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动词/施用,施加)兵于赵者,徒以(因为)吾两人在也。

【参考译文】只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12、苏武传

【原文】武帝嘉其义(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义,宜,做事分合乎情理),乃遣武(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使者所持的信物)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即“留在汉之匈奴使者”/定语后置),因(趁机)厚赂(赠以丰厚的礼物。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其善意(回报他的好意)

【参考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借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原文】武曰:“事如此,此必及(动词,牵连到)我,见犯(被侵犯,受侮辱)乃死,重(zhòng)更加(对不起)国!”

【参考译文】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原文】单于使使(派使者)(通知)武,会论(判罪)虞常(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欲因(趁着)此时降使……降武。

【参考译文】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原文】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同“叛”,背叛)主背亲(背叛主上,离弃双亲),为降虏于蛮夷(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状语后置),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凭什么要见你。为,语气助词/倒装句)?……”

【参考译文】苏武大骂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原文】单于愈益欲降(使……降)之,乃幽(禁闭)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使……饮与食)(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参考译文】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就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吃的,喝的。

【原文】使者大喜,如(依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向……道歉)汉使曰:“武等实在(确实活着/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对汉使者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13、张衡传(1)/ 张衡传(2)

【原文】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89—105年)。举孝廉:被荐举为孝廉。举,用于被动。孝廉,汉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的名称;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称孝廉。不行:没有去应荐。连辟(bì∧于)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公府”前省介词“于”(被).“(于)公府”,译时提前作状语.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参考译文】(汉和帝)永元年间,被荐举为孝廉,他不去应荐,屡次被公府聘请,他不去就职。

【原文】衡乃乃:于是,就拟:模仿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以:连词,表目的讽谏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

【参考译文】张衡便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借(通过)它进行讽喻和规劝。

【原文】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 奇特,少有的,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大将军邓骘)累召累召:多次召请(∧衡)(∧衡)不应“∧召”

【参考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多次召聘(他),(他)不去应(聘)。

【原文】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拜:任命,授给官职。郎中:官名。“公车特征”句,承前省主语“安帝”、宾语“衡”,“安帝”后还省了谓语“命”。“公车”是兼语。再迁为太史令。再:第二次,两次。迁:调动官职。再迁:经过两次升迁。

【参考译文】张衡擅长制造机械的技艺,对天文、阴阳、历算方面尤其尽力钻研。(2)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作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原文】衡不慕当世,不趋附权贵,当世,指权臣大官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徒。辄:常常,总是。积年:多年.徙:指提升官职。 

【参考译文】张衡不羡慕权贵,担任什么官职,常常是多年不得提升。

【原文】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天下所疾恶者:天下人痛恨的事情.疾恶,痛恨。宦官惧其毁己,毁:讲别人的过错。皆共目之,目之:用眼睛盯着他,即“怒视他”的意思。目,用作动词,用眼睛看。衡乃诡对而出。诡对:诡言相对,不用实话对答。诡,不实在。

【参考译文】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

 

【原文】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官员初到任/古今义不同。治威严:治理严厉。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暗中查知.奸党:指上文所说“共为不轨”的人。一时:即时.收禽:逮捕拘押。禽:同“擒”。“收禽”的宾语“之”(奸党),承前省略。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称:称颂,赞扬。为:是。政理:政治清明。政理,不是一个词,是主谓短语充当“为”的宾语。

【参考译文】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纪制度,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即时把他们逮捕关押起来,(于是)河间官民上下,都敬畏恭顺,(人们)称赞河间政治清明。


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觉察,自知)容膝(xī极言居室之狭小之易安(容易使人安乐)

【参考译文】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知住在小屋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

【原文】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乐(1è)琴书以消忧。

【参考译文】跟亲人们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以此为乐可藉以消愁解闷。

5、滕王阁序

【原文】(使……窜,逐)梁鸿于海曲(海曲,海隅),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见机:事前预知事物的动向。机:预兆),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

6、逍遥游

【原文】且夫再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参考译文】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原文】天之苍苍苍苍:深蓝色其正色邪?其其……,其……:可以理解为“是……,还是……”远而无所至极极:边界尽头邪?

【参考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原文】奚以奚以:为什么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为:为,wéi,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

【参考译文】哪里用得着(为什么)飞向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原文】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宾语前置,即“莫夭阏之” ,没有什么能够阻遏它。夭阏(è):阻止,阻拦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图谋飞向南海

【参考译文】背负着青天而无法遏止地飞翔,然后才图谋飞向南海。

【原文】适:往,到莽苍莽苍:形容郊野景色迷茫者,三飡飡:同“餐”而反反:通“返”,腹犹犹:还果然果然:饱的样子。果:吃饱;    适百里者,宿(sù)宿:过夜,指一夜舂(chōng)舂:在臼内件捣谷物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0)。之之:这二虫二虫:指蜩鸠又何知宾语前置,即“知何”

【参考译文】前往附近郊野的,只带三餐粮食而当天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前往百里外目的地的人,出发前头天晚上舂米,准备路上需要的粮食。前往千里外目的地的人,得花上三个月时间积蓄粮食。蝉和小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

【原文】而彭祖彭祖:传说中尧时候的人物,历经夏、商、周各朝,活了八百岁,封于彭,又年寿长,故称彭祖乃今以久特特:独闻:名声,此处引申为著称(9),众人匹匹:比之,不亦悲悲:悲哀乎!

【参考译文】彭祖如今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跟他比,不是很可悲吗!

【原文】且举世举世:整个社会而誉之誉之:赞美他而不加劝加劝:更加奋勉、努力,举世而非非:责难,非难之而不加沮沮:沮丧、灰心、失望,定乎内外之分内外之分:内我(自身本性)和外物(比如他人的赞美或责怪等),辩辩,通“辨”,区分,辨别乎荣辱之境境:边界,界限,斯斯:则,就已:止就这样为止了。意思是说宋荣子智德止尽于此,不复超过过。

【参考译文】(宋钘能做到)当整个社会都赞美他时,他也不因此更加努力;当整个社会都批评他时,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区别,能分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

7、陈情表

【原文】臣以(因为)险衅(xìn险衅:艰难祸患,指厄运/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时)遭闵(mǐn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凶,不幸的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抛弃我,离开了我,婉指长辈去世。见,我。);行(经历)年四岁,舅夺(夺,强行改变)母志。

【参考译文】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心愿。

【原文】既无叔伯,终鲜(xiǎn少,这里是“无”的意思兄弟。  门(家门)衰祚(zuò福分(浅薄,少),晚有儿息(息,子)

【参考译文】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原文】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寻(不久)蒙国恩,除(授予官职)臣洗(xiǎn)马。

【参考译文】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原文】猥(wěi自谦之词,犹“鄙”以微贱,当(当,任,充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陨首,头落地)所能上报(报答皇上)。臣具(详尽)以表闻(使上闻),辞不就职。

【参考译文】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充当服待太子的官,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原文】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dǔ(一天天地病重。日,每天。笃,病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不被允许)

【参考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苦衷又不被准许。

【原文】且臣少事伪朝,历职在……任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矜,谓自尊大也,自夸)名节(名誉节操)

【参考译文】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原文】乌鸟私情(乌鸦有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愿乞终养(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

【参考译文】我怀着乌鸟反哺的私情,请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原文】愿陛下矜悯(矜悯,怜恤)愚诚(愚诚,愚拙的诚心),听(准许,成全)臣微志。庶(庶,或许)刘侥幸,保卒(卒,终)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典故,后用结草指报恩)

【参考译文】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为陛下拼死效忠,死了也会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段落翻译】

1、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译文: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译文: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译文: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译文: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译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3、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人。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拿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修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会使心志明达,不宁静就不会实现远大目标。学习须宁静,要有才干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增加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问。

5、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和坏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里面的臭味;和好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兰花的屋子,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气。

6、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译文:“当初我所以为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收到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

(2)译文:当时的人们用这件事来评这下华歆、王朗品德的优劣。

7、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  冯异传》)

(1)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

(2) 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军士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

8、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  

(2) 取之信然。

译文: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9、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我改为习武,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10、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译文:你是不贤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

⑵嗟乎!道其不济夫!

译文: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11、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⑴召医而尤其故。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12、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⑴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

⑵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译文: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13、杨朱之弟杨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

⑴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译文:天下雨,脱去白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              

⑵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译文:如果刚才使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狗,回来时却是只黑狗,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⑶读过本文,就“现象与本质”这个话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在认识任何事物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离开现象去认识本质,不对各种现象加以分析,就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现象不等于本质,现象只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向导,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是科学的主要任务。同时,由于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就必须注意识别真相和假象,排除一切偶然起作用的因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求实的精神,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4、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丑。——韩婴《韩氏外传》卷九

①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

译文:你一生到死不过在屠宰店铺里罢了,为什么推辞呢?

②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

译文:我卖的肉好,只要分量给足,买肉的就去了,我就怕肉少(不够卖)。我卖的肉不好,即使用别的东西附带增加,还是卖不出去。

⑶这位名叫吐的屠夫免去了丑老婆之灾,是因为他从自己卖肉的经验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因为事物之间总有联系,虽有不同处,也有相同处,所以有些事物虽无法亲见,可通过类推的方法帮助我们作判断。不过,屠牛吐的推理也有毛病:不便宜的未必是好的。岂不见当代许多伪劣商品标出高价后反而易于骗得人上当。

15、汉滨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1),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答。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也,不达斯语。(2)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高士传》)

(1)百姓莫不观者

译文:            

(2)我,野人也,不达斯语

译文:              

16、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庞葱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葱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葱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

17、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杂篇》)

译文: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18、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

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19、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梦溪笔谈》

译文: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唐纪八》)

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