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sse蔓越梅:萝卜病害原色图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11:45

萝卜病害原色图谱 

  • 病害名称:  轮腐病(假单胞)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Pseudomonas marginalis pv. Marginalis (Brown 1918) Stevens 1925 

    危害与诊断:
      有些地区,从9月份至到年3月份栽培萝卜,经常出现病害。从外观上看,病株地上部和根与健株无区别,剖检病根可见,黑芝麻状坏死点,导管细胞壁也有黑变,从根中心至形成层,有放射状黑色坏死点。形成层轮内导管,有轮状黑色坏死点。纵向剖开根身或削开皮层,可见导管呈黑色纹状。 

    病原病毒的性质:
      病菌经土壤传染。9月中旬播种后,10月中下旬间苗期便开始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初期,11月之后,症状发展十分缓慢,感染率也无增加,不会引起叶片的黄化、萎蔫。 

    发生条件与对策:


      主要发生于排水不良地块、雨水经流地块、栽培过程中土壤移动过的地块和搬土造田地块。萝卜、甘蓝、西瓜、马铃薯残渣散乱处、移动处发病也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栽培过程中 及甘蓝、西瓜等其他作物造成的土壤移动。土壤消毒后,谨防他处土壤流入。同时,应注意作物残枝败叶处理、苗床地。苗移动、杂草等田间卫生。可以施用禾本科作物等绿肥作物。农家堆肥,并实行轮作。  

    直根横断面:可见黑色小斑点。斑点形成层内,导管轮状黑变。右下为正常。

    叶柄背面:形成黑褐色条状坏死。

    病害名称:  花叶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Turnip mosaic virus (TuMV)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CAMV) Radish enation mosaic virus (REMV) Radish yellow edge virus(RYEV) 

    危害与诊断:
      全叶呈花叶症状,畸形。植株生长极差,严重萎蔫。根不膨大,有时甚至消失。叶片症状有花叶型、皱缩型,以叶中脉为中心两侧小叶片上卷型,花叶症状伴有叶、茎坏死斑点及条斑型,小叶上生有舌状突起型等。根部通常不显症,有的品种根表面凹凸状粗糙且硬化,严重影响品质。 

    病原病毒的性质:
      病原病毒有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花椰菜病毒(CAMV)、萝卜耳突花叶病毒(REMV)和萝卜叶缘黄化病毒(RYEV)。其中,TuMV所致病害最民CMV次之,CAMV、REMV和RYEV较少。在大田里,通常有序3种病毒复合侵染致病,其中以TuMV和CMV复合侵染为最多。RYEV经种子传染,其他病毒则无种子传染和土壤传染。TuMV。CMV和 CAMV由桃蚜、菜缢管蚜和菜蚜为媒介,REMV由黄条跳甲为媒介,主要传染源为十宇花科蔬菜及杂草的病株。有翅蚜虫吸取病株汁液带毒后,飞至萝卜传毒,导致花叶病发生。秋播萝卜感染时期为8月上中旬的发芽期至幼苗期。 

    发生条件与对策:


      夏至秋季高温干燥年份,花叶病较多,播种期越早为害越严重。在有些地区,8月末以后播种,病害较少;暖地栽飞时,早播晚播都少,而中间播种则病害较多。在不毛之地种植(单作)病害严重,覆盖栽培和间作,病害较少主要防治对策是栽培抗病性品种。针对蚜虫发生状况,尽量推迟播种时期。同时,结合品种、播种期、覆盖栽培、间作、喷施药剂,搞好综合预防。 

     

    病株: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斑纹,呈花叶症状。

    病害名称:  软腐病(欧氏菌)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Eru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Jones 1901) Bergy,Harrison, Breed, Hammer et Huntoon 1923 

    危害与诊断:
      根颈部是灰白色水渍状软腐。病害蔓延至根和叶柄,导致叶柄软化下垂,根软腐,并发出恶臭。 

    病原病毒的性质:
      除萝卜外,还侵染白菜、甘蓝等100多种作物。病菌长期生存于土壤中,经土壤传染。越冬病菌借助降雨,侵入地表附近的根和下叶。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和黄条跳甲及甘蔗黑蟋蟀等害虫的食痕,也成为本病侵染的门户。 

    发生条件与对策:


      常发生于排水不良田、初秋温暖多雨年份和台风大雨过后。早播。黄条跳甲虫害多,都可促进病害的发生。 发病前要定期喷施药剂进行预防,同时防治黄条跳甲等害虫。病害严重的地块不可连作,播种期应尽可能延迟。 

     

    地上部初期症状:生长停止,下位叶萎蔫,黄变后枯萎。

    病害名称:  枯萎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endahl f. sp. Raphani Kendrick et Snyder 

    危害与诊断:
      幼苗发病,叶片无黄变,呈青枯状萎蔫。剖检根部,根中心导管褐变。根膨大后发病,下部叶片黄变,外叶黄变而萎蔫,留下1~2片心叶面枯萎。剖检病根,导管有部分黑褐变。严重时,整个导管呈黑褐色环状。 

    病原病毒的性质:
      主要传染萝卜,在高温条件下,也寄生于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病菌由土壤和种子传染。附在种子和土壤中生存的病原菌,萌发出芽管后,由根顶端侵入导管,最后达到根顶部导管,发病最适土壤温度为26一27℃. 

    发生条件与对策:


      在发病田连作萝卜病害十分严重。在红土地带发病较多,而黑土地带几乎不发生。发病田最好停止栽培萝卜,或者在种植前全面消毒土壤和种子。 

     

    病株:下位叶黄叶,萎蔫,进而干枯

    病害名称:  黑腐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Pammel 1895) Dawson 1939 

    危害与诊断:
      主要为害叶和根。叶片叶缘部黄变,叶脉黑变后,全叶黑变。根部初期外观无变化,透光时略带米黄色,剖检可见导管部黑变。严重时,根腐烂,最后还形成空洞。 

    病原病毒的性质:
      除萝卜外,还侵染各种十字花科作物。常发生于气温较低的晚秋。该病菌附在种子上形成侵染源,也可以生存于土壤中止土壤传染。种子上的病菌在发芽时出子叶侵入,而土壤中的病菌借减降雨反溅至下叶和根须部,从伤口处侵入。

     发生条件与对策:


      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地块、早播地及播后高温时常发生该病害。黄条跳甲、根癌线虫等虫害多,可促进该病害的发生。种子应采自健株,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发病前要定期喷施药剂,预防病害的发生,土壤线虫为害多的地块,要在播前消毒土壤。

      

    常见于叶和根。根步发病严重时,导管黑变,中心株空洞化。

    病害名称:  根部表皮龟裂褐变症(福岛县)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Aphanomyces sp. 等 

    危害与诊断:
      初期症状出现在播种20-30天后,根部如小指至拇指大小的阶段。首先在侧根分支部位及其线状组织上出现局部淡褐色或黑褐色,形成数十不规则流的小病斑。 进入收获则,轻症者以 侧根分枝部为中心横向出现黑褐色或黑紫色病斑,形成纵横龟裂。重症者,表皮粗糙,褐变后略带黑色。严重时根部表皮一半以上发病,剖检根部,其内部组织却未受感染。

     病原病毒的性质:
      该菌附在土壤中病根表面,以卵孢子形态生存,播种后,当萝卜、发芽时,游动孢子聚集于幼根,侵染发病。病菌生育温度为5~33℃,适温为 23—28℃。 

    发生条件与对策:


      常发生于气温(地温)较低的高冷地夏萝卜。生长初期降雨多,病害猛增。排水不良地带及土壤水分大的地块常发生。 常年发病地带应栽培其他作物。发病多的地块,要消毒土壤,改善排水。其他地块高畦栽培,改善排水,可以大大减轻病害。另外,播种时应避开梅雨季节。病株不要堆置于大田,应集中处理。 

     

    收获期症状:于表皮发生纵横浅龟裂。严重者占直根一半以上。

    病害名称:  根部表皮龟裂褐变症(山口县)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危害与诊断:
      根部出现纺锤形或不规则圆形斑纹,幅宽为0.2--13Cm。有褐色或黑褐色纵横龟裂。这种症状只出现在主根表皮,以初生皮层裂开、残留部分和侧根发生部位为多,肉质部分和叶片上无症状。6月份病症集中于上根上部1/3处;7-8月份集中于根顶部。6月播种型,播后15-20日,初生皮层及次生皮层上出现病症,35天以后,呈典型的龟裂褐变症状。该病害主要发生于生育初期,其斑纹随主根膨大而扩大,但到了牛育后期病情不再发展。通常,7—8月收获型病害严重,5~6月收获型和 9则收获型病害较轻,10~12月收获型几乎无病害。 

    病原病毒的性质:
      侵染山口县萝卜、导致龟裂褐变症的是立枯丝菌既,为高温型细菌,发育适温为25-30℃,属地表型系统。病原菌由根部侵入,在梅雨期等连续降水、高温度条件下,萝卜主根表皮抵抗力下降时浸染发病。

     发生条件与对策:


      易积水的低洼地、排水不良地块、耕土层浅,土壤结实、下层少孔隙地块、多年未施有机物和石灰的地块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的范围内,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高。而且,高温多雨年份(持续1周平均气温 21℃以上,土壤水分PF1.5一2,0的条件下)及连作造成病株残渣进入土壤时,也可导致病害发生。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结合土壤深耕、有机肥施用、轮作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并通过施用石灰类等,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同时采取改变播期、消毒土地等措施,达到综合防治目的。  

    典型的龟裂褐变症状:呈褐色至黑褐色。出现纺锤形,不规则圆形病斑。

    病害名称:  细根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Aphanomyces raphani Kendrick 

    危害与诊断:
      播种后10天开始,胚轴(叶)内部黑变,苗呈黑脚症状。当根如小指大小时,侧根基部的根面上出现不规则形的淡褐色或紫黑色小斑点。播种后30~40天,经过高温多温时期,从接近地面部位至向下5一1Ocm处根部呈黑色或褐色、变细,地上部枯萎。收获期的根面,根据不同条件,可以出现多种病斑。当播后20天感染,无土壤水分剧变的条件下,病斑随根部膨大而扩大,是典型的带状龟裂褐变病斑。病斑中央部为褐色,周边为黑色,斑内伴有粗浅纵向龟裂。土壤干燥时适逢低温,则出现如横纹状病斑。病斑内横向平行分布有幅宽1mm以下,长3~5mm的裂口。生长中期逢高温多雨,突然发病时,出现带状黑色病斑。病斑表面无裂痕,有黑褐色或紫褐色带状病斑环绕根。这时内部组织变色十分严重。而带状龟裂褐变病斑极少伴有内部组织的色变。变色部呈黑色,有别于霜霉病的黑腐症状。 

    病原病毒的性质:
      除萝卜外,还可寄生于小型四季萝卜、芜菁甘蓝。甘蓝、白菜、芜菁等十字花科植物。病菌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生存,当播种萝卜后,卵孢子便萌发出芽管,放出游动孢子,由地下部胚轴或根面的侧根基部侵入植物体内。游动孢子产形成的适温为23℃,游动孢子发芽和菌丝的生育适温为23-25℃.发病适温为23~27℃。 

    发生条件与对策:


      该病害多发生于排水不良或易积水的地块,播后20天适逢多雨,即有大量病害发生。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排水管理,发病田要提前消毒土壤。不可连作萝卜,甚至同十字花科作物的轮作也不可以。但是,在常发病田,却可以栽培冬萝卜。 

     

    幼苗黑胫症状。 

       细根症状导致植株萎蔫。

     

       生长中期变为细根。

     

       收获期的带状龟裂病斑。

     

       带状黑色病斑与内部组织黑变。

    病害名称:  丝核菌病(熊本县)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危害与诊断:
      常发生于高原栽培的夏萝卜,以 6~7月梅雨期发病最为严重。发病部位位于接近地表的根部,在过湿条件下,露出地上的根和叶柄上也出现病症。根部病斑为茶褐色或黑褐色,略有凹陷,呈圆形、沿根横向细长形、几个病斑愈合形等等。不久后,病斑部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裂痕。 

    病原病毒的性质:
      可寄生于多种作物,以菌丝块、菌核形态在土壤中越冬,在发病期伸出菌丝侵染值株。 

    发生条件与对策:


      常发生于连作的高原栽培夏萝卜田,多雨时病害较多。排水不良地块,亦常有发生。因此,要避免在发病田上的连作,病根要及时拔除,收获后清理残渣,保持田间卫生。同时,改善排水条件,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初期症状:下侧为正在发病中的直根,上侧为发病后的直根。

     

       多发田一般症状:是否全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尚未查明。

    病害名称:  黄萎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ahn 

    危害与诊断:
      该病害从幼苗期主收获期在整个田间均可发生,严重的地块,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发病。该病害属于导管病,发病部位、遍及全株, 特别是外观上无则显症状,难以鉴别,经剖检才可见维管束黑变。

     病原病毒的性质:
      病菌经由土壤传染,广泛侵染双子叶植物。生育温度为5一30℃,适温为18~25℃,发病土壤温度为12—30℃。 

    发生条件与对策:


      多发生于连作。由于病菌寄主植物范围广,轮作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土壤杀菌剂,可以暂时起作用,但是,大面积则有经济方面的困难。

      

       纵断面:发病幼根。

     

       纵断面:肥大根。

    病害名称:  霜霉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Peronospora brassicae Gaümann 

    危害与诊断:
      叶片上出现轮廓不明显的黄绿色斑纹,扩大后形成灰白色、多角形病斑。叶表面形成灰白色粉状霉层,不久霉层消失,出现黑色不规则多角形斑纹,下部病叶枯萎 、茎、果梗及、种荚。微鼓的病斑,花梗扭曲变形。 

    病原病毒的性质:
      除萝卜外,侵染多种十字花科蔬菜。病菌以卵孢子菌丝形态,附在病株叶片或根上越冬,形成初侵染源,在春秋降雨时形成分生抱子后,借助气流传播,不久后即在叶片上形成的分生不构成再侵染源。

     发生条件与对策:


      多发生于秋季10℃、春季5℃的低温时期。连十字花科作物,则有利于病害发生。应在发病前定期喷施药剂,致力于预防。

      

       叶片病斑:形成轮廓不分明的黄褐色斑点。

     

       叶片病斑:根上形成碎白点状褐色斑点

    病害名称:  横纹病 

    病原病毒
     (病原菌学名):
      Rhizoctonia sp. 

    危害与诊断:
      常发生于接近收获期的萝卜根部,侧根基部横向延伸隆起组织,变为黑色或黑褐色,出现裂口,形成横斑纹。 

    病原病毒的性质:
      由十字花科低温系(培养型Ⅱ)的立枯丝核菌属菌至病。 

    发生条件与对策:


      土壤水分高的地块易发病。2-3周后开始发病,收获期延迟,导致过熟时发病较多。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栽培,注意适期收获。加强田间排水,干燥土壤,多病区可造暗渠或高畦栽培等。同时掺砂深耕,改良土壤。 

     

    “大藏”品种萝卜的横纹症:从左起依次为健根及横纹多,中,少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