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巧碳酸钙颗粒 副作用:诚信,和谐社会的坚固基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53:03

诚信,和谐社会的坚固基石

——“上海应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之四

发布者:玮小宝 时间:2011-11-23 07:48:57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收藏】[0]【评论0 查看】 【我要评论】 【发起话题】    吉方平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无论四时循环、文明更替,诚信永远是亘古不变的大道。

    犹记得,奶粉安全问题曝光后,国家普查3000万儿童,花费之巨以亿计。犹记得,个别企业违规使用添加剂、虚假宣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频陷“欺诈门”,令大众一时间“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几家企业的不诚信,就带来整个食品工业的空前危机:人们从怀疑“广告”,到怀疑“商标”,从怀疑“标准”,到怀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文明体系”,一时间“阳台种菜”竟在部分人群中风靡。

    美国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出过一份令全球哗然的研究报告,暗指一国的银行坏账率如果太多,未来将重回“穷国”。因为,告别以物易物的小农经济,现代市场的本质正是“信用经济”:

    相信上市公司的明天会更好,金融才能“无中生有”;相信企业会履约,银行才敢放贷;相信市民会缴费,水电煤预先供给;相信消费者会还款,信用卡赊账才能成为主流消费方式。正是因为有了信用,几乎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可在信任中提前支取、市场中“凭空”滚动。

    恩格斯曾经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美国版、英国版和德国版写下三份序言,三者都贯穿了同一个思想——诚信是现代经济的基石。

    然而,一度我们的合同履约率仅50%、失信导致每年经济损失6000亿元;“不做假账”,对一些会计来说成了很难达到的要求;部分企业欠薪成“年底惯例”;拒绝慈善捐赠,因为不信“钱会用在刀刃上”;漠视老人摔倒,因为陌生的“我和你”充满防备和怀疑;老百姓对政府表态不信、对专家解释不信、对媒体报道还是不信;仅仅几条负面新闻,就可能摧毁大众对所有医生的尊重、对所有教师的感激……更可怕的正在于此,怀疑的种子一旦生根,待人接物都会以偏概全。“失信病毒”,可能让每个被害者,感染为下一次的加害人,人际交往提心吊胆、社会运行屡屡受阻。

    “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在都市的陌生人社会里,脱离知根知底的熟人圈、缺乏银货两讫的安全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陌生交换,信任就是命脉。命脉梗阻,其痛何如?其险何如?

    失信的人不会赢得人心和下一次机会,失信的民族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诚信建设之意义,一言以蔽——千秋大业之根基,它关乎市场经济发展,关乎民族复兴大业,关乎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新时代。

    近代工商业的率先兴起,使上海较早脱离了“熟人社区”,而进入需要以信用为枢纽的现代社会。信用意识的培育,信用制度的建立,于上海源远流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最早通过全国第一部征信法条,最早建设跨行业联合征信体系,最早在政府采购招标时引用信用报告,与国际接轨。上海还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不让政府担当评判者,政府本身也是信用的被评者。“阳光”是最好的诚信催化剂,公共财政、审计整改、网上审批,力推向全社会公开。

    诚信是上海最重要的商务环境。商务人士都能体会,在上海查询企业征信比较便捷,信息基本全覆盖。个人信用报告每天的查询量已达数千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首份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里,上海名列前茅,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社会诚信基础好”。

    “基础好”是一方面。转型的困惑,失信的挑战,一样在上海鲜明地呈现。造假欺诈,诚信危机,也不时困扰着这座都市。社会学和心理学认为:信任的对立面,不是怀疑,而是个体的孤独焦虑、自我封闭。存在的孤独、个人的乏力,是现代转型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上海频繁的人口流动、生活的不确定,更加剧了这座城市的陌生人,前所未有地满怀防备,也前所未有地渴求诚信。

    上海要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更进一步,失信挑战不容回避,诚信建设还须提速。

    诚信需要为政者的引领。

    民间顺口溜说:“守信不守信,关键看盖大印的”。政府守信,是全社会诚信的开始;政府失信,容易引发人们整个信仰的动摇。而公信力的削弱,会引发弥漫性的各种不信任,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尤其是会给社会矛盾的解决不断制造障碍。

    或许,发展中的失误缺漏、应对迟缓难以避免,队伍中的害群之马短时间内也无法根绝,但是勇于面对、坦陈真相、自我批评,应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不回避、掩饰困难和错误”,才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增强我们的公信力,从而也取得群众的理解和谅解。荀子曾说“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实事求是”的诚信价值观,一直是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的体现。我们可以做得不完美,但不可以不坦诚;我们可以犯错,但不可以掩饰错。

    “坦诚地对待一切,以党和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是上海领导层的选择。其中透出的决心让这座城市的人倍添信心。

    诚信需要制度化的保障。

    继续完善制度、完善约束、扩大范围,让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真正成为现实。一位“信用君子”,能拥有更低的房贷利率、更高的信用卡额度、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的社会尊敬。“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寸步难行;处处守信,一路绿灯,事事便利”。长此以往,法制和德治终会融为一体。

    诚信需要每个人的自律。

    诚信的社会,不是靠少数人就能建立的。

    古语说:“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愁,不能相亲”。我们可以用制度惩戒已发生的恶行,却无力强迫人的内心满怀信任、乐意为彼此驱散孤独愁离。

    曾经,先祖对诚信的理解是“真实无妄”,既不欺人,也不自欺。“曾子杀猪”,只为履行妻子哄小孩的随口胡诌,这是以身作则的诚信教育;季布“延陵许剑”以示对亡友的信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口耳相传,这是诚信无价的人心所向;“千金市骨”招揽各方贤才,这是古人对诚信治国的深刻理解。我们历来就有“童叟无欺”的商业伦理、“无信不立”的修身之道。炎黄子孙的内心都深谙一条道理:“君子坦荡荡”,才会“得道多助”、“天涯若比邻”。

    所以,诚信不仅是制度保障,也是集体共识。它始于每个人的内心良知和道德荣辱。虽有赖于外在奖惩以防小人,但更力求主观自律,彼此守信相诺,才能守望相助,最终让每个现代人不再孤独。

    固然,从功利角度,诚信能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社会合作;固然,从管理角度,征信体系可以提高效率、方便治理。可无论有多少得失计算,从根本上说,诚信是渴求同伴的天性,也是实现自我价值、自由发展的人性。所有交易、所有制度,最终还是为了每个人都能收获幸福。

    为此,一座“诚信上海”,除了有人示范、制度完善,也在于诚信的价值观,融入城市的奇经八脉、深入个体的灵识深处。愿“一诺千金”,能砥砺上海,成为契约精神的象征;惠及子孙,成为全民的黄金定律。

    让诚信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软实力,让诚信成为上海和谐幸福生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