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伟哥哪种最好:富含情感哲理的《乡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59:39

                                       充满情感哲理的《 乡思 》


        在古诗词中,写思乡之情的佳作很多,但我独爱北宋思想家、理学家、诗人李觏所写的《乡思》。

        也许李觏是个思想家的缘故,他的这首《乡思》与其他诗人所写的有关乡思乡情的诗词相比,不但情感真挚,而且富于哲理。何为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的意向和意志中较活泼热切的活动。何为哲理?哲理就是道理,它是一种蕴含了人类的思维和复杂活动并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正确的道理 。另一方面,他又不单单是思维活动,而是更为复杂和高级活动的产物,是蕴含哲学思想的道理。可以说,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渗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美诗。什么是情感哲理?人的情感活动遵循事物的一般规律、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而变化而发展,便是情感哲理。
        富含情感哲理的诗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诗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说教和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诗文的字里行间去解读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情感哲理诗文艺术美之所在。
    李觏的《乡思》全诗为: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的诗意是:人们常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边,天边虽远,还是可以看见的,而故乡却是望到天的尽头仍然看不见。本来就埋怨那连绵不绝的青山阻隔了望乡的视线,现在,黄昏的浮云又涌了上来,渐渐地变成了笼罩了整个大地的漫天云气,连青山也被这重重的云气所遮盖,更加看不见故乡了!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是一种浓郁于内、清冽于表的且带有淡淡愁味的思绪。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李觏的《乡思》,写出了远离家乡的天涯羁客、驿旅游子思念家乡的真实的感情。但作者并未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而是通过景物的移动和空间的转换,让自己的思绪也跟着“移动”和“转换”。诗人用这种完全符合人们情感活动规律的表达方式;用“情”“理”相溶的方式,婉转地抒发了自己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

    诗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的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借落日和天涯,极力写出故乡的遥远。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须知,古人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即使游子距家乡数百上千公里,也会让人感觉十分遥远,而古代有资格骑马的人并不多,一般人皆以步行为主,这就决定了远方游子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有个三两天的假期就可以乘火车、汽车或坐飞机回家一趟。在古人眼里,游子的“家”是那么遥远,回一趟家是那么的艰难,便只有“思”和“望”的份儿了!
        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使得连绵起伏、一头连着家乡的碧山也“望”不见了。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那原本悠悠的乡思变得越来越浓了;原本绵绵的乡情变得越来越稠了...... 

        学者钱钟书说过:“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诗中一个“极”字,写出了诗人望乡的艰苦尝试;一个“恨”字,将诗人焦灼的怀乡之情与现实的矛盾突出了出来;而“恨山”,却将这一矛盾更加激化,因为山作为一个无情的不动体,是无法“通人性”的,不会因人的情感而产生悲悯同情之心。虽“恨”,却无力改变其结果;虽明知“恨山”无益,却仍将一腔怨愤集中于岿然不动、无知无情之“山”上,这又暗示了诗人对来自于现实的诸多阻隔,导致归程难上加难的无奈。望乡而不能,回乡更不可得,乃至思乡的原因都被朦胧化、模糊化了,诗人的愁苦之情莫此为甚。李觏不仅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做到了“一切情语皆理语” ,诚如清朝袁枚 《随园诗话》所道出的见解:“或云:‘诗无理语。’予谓不然。《大雅》:‘於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諫亦入’:何尝非理语?何等古妙?” 

        李觏的《乡思》,虽然将“思”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深情绵邈,但在诗句中却找不到一个“思”字、一个“情”字。作为理学家、思想家的李觏,他用形象思维、用诗歌的文学样式,来“道”出人情通俗之情感;“道”出深切的思念与思而不得的无奈,简直可以让人洗尽俗肠,重开眼界!《乡思》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它无一用典,无一拗字、奇字,平白如话,却用诗化的语言营造了凄凉、孤独、惆怅、无奈的美妙意境。我想,这首诗能拨动读者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辞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抓”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罗修云

                                                                                        201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