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仁肾宝片有瓶装的吗:母亲黄河 人文风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54:03

安塞腰鼓响起来




图片来源:地理论坛 作者:醉卧香裘、紫茎泽兰

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忧郁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的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在安塞农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的的人都会打腰鼓。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看那跳跃的身影仿佛飞跃的龙虎,那飞扬的尘土好似他们驰骋的飞轮,厚重的腰鼓声声带着他们的喜悦穿过黄土高原,感染我们,感染世界,让我们分享黄土高原的快乐。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尤其安塞腰鼓更具特色,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有“文腰鼓”和“武腰鼓”的区别。“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近年来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


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是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天狼一号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


黄河纤夫




图片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曹长金

那遥远年代那些裸膀露背奋力拉纤的纤夫,那倔强日子响起的船工号子,尽管今天正在可怕地消失,越来越无力地在一些人心目中淡漠,被抹掉。然而,只要这些“祖先的根”在,就会生生不已,传奇永不熄灭……


将沉淀的往事折叠成历史,历史又在回忆的眼眸中重现。


“嘿呦……嘿呦……”

“嘿呦……嘿呦……”


声声的呐喊把空寂击得粉碎,走过了一群起伏的山峦 ,凄凉而悲壮的号子声,在黄河滩边,在起伏的大山,在太阳的光芒里,在月亮的下面,响彻了一年、十年、一个世纪……


“嘿呦呦,嘿呦”


这凄怆的纤夫号子声,黄河纤夫脱下汗衫,一身绛紫色的肌肤写满了辛酸,写满了凄怆,写满了岁月的峥嵘、人世的沧桑。


“嘿呦呦,嘿呦”


这悲壮的纤夫号子,虽然听起来只是简单的呐喊,可是,这呐喊就像脚下潺潺的流水,带着旧时代的血滴泪痕;这呐喊,又像冲锋陷阵的号角,让万山群峰震撼发颤;这呐喊,穿越无垠的深谷,透过慢慢的黑夜,终于对苍天、向世人宣布了自己的肺腑心声:我们是黄河的主人。


“嘿呦呦,嘿呦”


这忧伤的纤夫号子, 背起用生命搓成的纤绳,带着希冀与虔诚,含着痛苦与忧伤,在黄河的急流险滩处写一曲苦难的悲歌。


“嘿呦呦,嘿呦”


这高亢的的纤夫号子,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被黄河这根长长的装订线穿起后,便是一部悲壮史,一枚光映着民族的勋章。


“嘿呦呦,嘿呦”


这钢似铁的纤夫号子,一群如钢似铁的灵魂,啜饮黄河的豪情后,便成为一个民族最出色的歌声。


“嘿呦呦,嘿呦”


这坚实的纤夫号子, 从青铜器中脱颖而出的脊梁,是风土路途中最耀眼,最引人注目的一盏明灯,让其他的光源黯然失色。


一声的号子,一身的汗!一声的号子,一身的胆!三声号子又一滩……


这一声声的号子声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黄河岸边的纤夫,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装着一个故事,勒在肩膀上的纤绳,每一段都有着辛酸。一串串深深的脚印被镌刻在了一片满是淤泥的河滩上、长满荆棘的山根下、布满尖利的石棱上,任凭雨水的冲刷,浪潮的洗礼,依然是那样坚实、深沉,不断地向远方延伸。那始终向前倾着的身体,紧拉纤索的身姿,那粗壮的腿上隆起的肌肉和暴起的青筋,那纤索在肩头勒下的深槽,还有那泥潭上坚实的脚印,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毅力的象征吗?


“嘿呦呦,嘿呦”


这古老而浑厚的号子,还有那弓背哈腰的身影,却久久留在了人们对黄河纤夫依稀的记忆里……(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曹长金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


黄河儿女——一样的血脉




图片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惠质兰心

黄河原来并不黄浊,它有碧清如镜的源头。只因它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其支流沁河、渭河等挟带了大量泥沙,才使水色变黄。


黄河中游流域,都是中国黄土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地理学上称之为黄土高原。其范围大致是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无疑是这沟沟坎坎、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原,才形成了黄河的真正性格。


数千年来,黄河时时刻刻流淌过这黄土高原,每年要从黄土高原身上带走16亿吨的黄土泥沙,然后又将这些黄沙泥土传送到华北大平原和渤海边上,以每年增添5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展着中国大陆的版图。


地球上没有哪一条河像黄河这样的丰富多彩。它源于高山冰川,时而激起排空的冰凌,时而滂沱咆哮,卷起层层泥浆;它狂暴如电闪雷鸣,它安驯如雪花细雨;地球上河流所具有的品质它都有,没有的它也具有。它是河中的强者,河中之王。黄土亘古不变,黄河日日东流。黄土形成了黄河的性格,而黄河又形成了一个黄皮肤民族的国魂和民风。


从约古宗列盆地出发,黄河流经了9个省区,行程万里,虽几经曲折,从晶莹透明的清泉,变成了泥沙混杂、颜色浑浊的黄水,但是,它终究把藏族、撒拉族、土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蒙古族、汉族等乡音不同、习俗各异的同胞紧紧地、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来说,黄河的开拓进取精神,犹如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依。


黄河一路风尘,挟沙裹泥,给中华文化带来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它前后万里,率领着40多条支流向东奔泻,苍劲、雄浑的主体风度贯穿始终。它一直以粗犷雄奇的开拓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构造着以黄土地为特征的文化地理环境。这就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塑造了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文化性格。


到过黄河的人都有这个体验:它看起来是平静、缓和,没有浪漫、活跃、清丽的性格,却只有沉稳、粗犷、冷静、实际的风骨。中华民族纯朴、厚道、刚悍、讲究实际的文化心态,无疑在很多方面得益于这黄河水土的熏陶和制约。中华民族又具有博大的襟怀,如同黄河九曲,汇聚着百千支流。古代华夏族在5000年的进程中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今日的多民族国家。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黄河众多的支流,不仅汇合形成黄河主干的滚滚巨流,而且最先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在黄河干流两侧,特别是黄河诸多支流两侧,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代人类遗址。据考古发现,大约在距今1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生活在山西芮城西侯这片土地上。而从“蓝田猿人”到“大荔人”,从“丁村人”到“河套人”,又无一不在黄河怀抱里生息长大。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居民、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居民、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居民等等,更是在黄河的摇篮里走向文明。


黄河作为我们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最优秀的文化,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从殷商到北宋,黄河中下游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国最早的封建统一帝国——秦朝,就在黄河流域建都。黄河哺育了华夏芸芸众生,也哺育了人类赫赫精英。孔子、司马迁、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50多个世纪,黄河横贯天地。祖祖辈辈,中华民族的子孙们,把热血、热泪和热汗抛洒给它,也把苦难、苦涩和苦闷倾诉给它。黄河,是一部滚动的民族史,一部炎黄子孙的家谱!(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丫丫学语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