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六味地黄胶囊咋样:武汉的美味小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24:00

   筹划了N月,今天下定决心,做好一篇关于武汉小吃的小文章  方便全国爱吃的朋友来看看!看看武汉的小吃有多么的好吃  一定让你们吃在嘴里,看着碗里的,哈哈哈哈哈哈

   中国以小吃著称的城市很多,如:成都,重庆,北京,广州等。但是说到小吃之都,则非武汉莫属。 成都,重庆川辣菜肴名震四方,其小吃仅仅是川菜的延伸;北京天子脚下,帝王之都,自得搞些满汉全席,宫庭盛宴之类,在小吃上下功夫岂不自降身份?西安小吃怎么吃都是一股西北风的味道.广州呢,吃小吃时偏要弄得同吃大餐一样,一本正经还要收点茶位费。

   要称小吃之都,须得满足两个条件:一、市民化的城市.小吃本是平民化的饮食,自然得要大量的平民来追捧。二、须得汇集各家所长,集大成者方可称之为“都”,而不是偏居一隅,拥一味而自重。

   武汉恰好这两个条件全都具备: 武汉是一个市民化的社会,从以前”四大名镇”,到近年闻名的“汉正街”,“扬子街”无疑就是一幅标准的市井生活图,大革命时好不容易有一次定都的机会,然而也好景不长。武汉人的市井心态决定了武汉无大餐,只有小吃(听说过川菜、湘菜、粤菜、鲁菜,没听说过汉菜吧?) 武汉的传统小吃很有名的,早餐也很讲究,武汉人把吃早餐称为“过早”  “过早”最初来自了清代的那首《汉口竹子枝词》,后来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

   过去每当晨曦初现,或掌灯时分,上至名流巨贾,下至“麻木”“扁担”,纷纷涌至街头小摊。有钱有闲者是谓品尝风味,下里巴人则是为裹腹充饥。一时间,好似没有了身份贵贱之分,各层阶级纷纷济济一堂,熙熙攘攘, 比肩而啖,恍惚间仿佛天下大同。小吃有如此之功效,何不将其推广至全球?现在呢?现在我就总结下好吃的,全国仅有的  

蔡林记热干面

位于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附近有一热干面馆,门面小不起眼,但可是正宗汉味的武汉小吃。有不少外地人远道慕名而来。现在热干面涨价了  1.5元1碗,另有牛肉、鸡丝、虾米、海鲜各类配料,食客们可随意选购,加在面上味道更为鲜美。“四大名面”,便是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李包的小贩创业,为了生计,李包 在汉口集家咀口摆一早点摊谋生,有一年夏天,由于生意不好,致使做好的面条剩下很多,为防止变酸,李包将所有剩下的面条煮八成熟后摊晾在案板上,不巧又碰倒了油壶,李包一气之下将壶中余油全洒在面条上,第二天回锅出售时又撒上各种菜末,人们食后大为称奇,李包也就顺水推舟,美其名曰“热干面”,后来经过改进调料,精益求精,而成为我国一大名面。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则为有独特的名吃――"三鲜豆皮";二则因是"老字号"――68年沧桑;三则改革之最――全省餐饮业...历史与名人曾是"老通城"的骄傲。1958年,毛泽东两次亲临"老通城",在品尝了"三鲜豆皮"后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坐落在汉口闹市区的老通城酒楼,以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豆皮而享誉国内。迄今,许多高级政府官员、首脑人物都品尝过。豆皮以糯米、鸡蛋、鲜肉丁、鲜虾仁等为主要原料,做成一厘米厚、小块见方的式样。用油煎好,盛于盘中。吃起来外皮香脆内里酥软,美味可口,油而不腻。国内只武汉所独有。 “老通城”,原名“通城”饮食店,是1929年汉阳人曾厚诚在大智路开办的。开张之初,只供应早、中、晚点。1947年,抗战胜利,曾厚诚从大后方回武汉,在原址复业,大事修饰,扩充店堂,增加经营品种,改招牌为“老通城”食品店,以示其资格老、手面大。 曾厚诚听到曾在武汉几处工作的名厨高金安制作豆皮的手艺出众,重金聘用,有意以高师傅的拿手“三鲜豆皮”为突破口,作为本店产品的特色,在三楼高处安装“豆皮大王”的霓红灯,招徕顾客,果然大奏奇效。 豆皮原是湖北农村的食品,传到城市,用糯米、香葱作馅子,很受食客欢迎。武昌王府口“杨洪发豆皮馆”开业于清同治年间,是武汉最早的豆皮馆,出售光豆皮,具有油重、外脆、内软特色,人称“杨豆皮”。后来发展为什锦豆皮、三鲜豆皮。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是以“杨豆皮”为主要源流博采众长而制成的,正如“豆皮大王”高金安所言:“不能说武汉豆皮由我高金安首创,因为在我之前已有不少的同行前辈,我是吸取他们的经验,并有所改进。”1953年,曾厚诚逝世,他的女子都是革命干部,不愿继承,请求国家接管。1955年元旦,成为武汉第一家私营改国营的商店。同年11月,奉市委指示,在惠济路口分设了一个支店,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主席先后来支店品尝了三鲜豆皮,留下了“国营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成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面窝

面窝、豆皮、热干面与牛肉豆丝素有“武汉四大小吃”之称。全国各地都有油炸食品,唯有“面窝”是武汉地道的产品。相传光绪年间,汉口集家嘴附近有一叫昌智仁的摊贩,靠炕烧饼为生,品种单一,生意清淡,于是昌老头动了脑筋,找铁匠打制了一窝状圆形的铁勺,将大米与黄豆磨成浆,在浆中掺入葱花胡椒等调味品,然后用铁勺舀浆置入油锅炸烹,随手拣几撮芝麻盖在上面做成一个色黄脆的米饼,两面焦黄,外酥内软,中间薄脆,呈窝状。产品做出来了,但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昌老头思索半天,想不出个名堂,便随口称这为“面窝”。以后,这种价廉物美、味道可口的“面窝”遍及全市,其中做得最为讲究的要数“谢荣得”的油炸面窝,生意最俏。

 

蛋花米酒

又称伏汁酒,湖北农村妇女都会巧手制作。据说做得最好的要数孝感为先。孝感米酒在明代就特别有名,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用传统“小籼”做发酵剂,经适当温度发酵贮藏而成。早年只有清汤米酒和生米酒两项,现在品种越来越多。清代末年,“鲁源兴”在武汉开张大吉,专营糊汤米酒,名声较响。后来又加入一些小汤元,或者当场叩破鸡蛋,冲成蛋花米酒,黄白相同,甜润可口,再手置一个“欢喜坨”(芝麻糯米圆球)配吃,其感觉也另有一番奇妙的滋味。

 

牛肉豆丝

老谦记牛肉馆,1918年由创始人冯谦伯夫妇二人创立于武昌青龙巷。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四季美汤包

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 四季美汤包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898号,江汉路

 

 

 

 

 

小桃园煨汤

“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入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

 

 

烧梅

 

紫菜金针菇卷

 

萝卜丸子

 

 

 

 

 

 

 

 

 

 

 

 

糯米包油条

     糯米包油条又就糍饭团,是湖北荆州地区有名的早点小吃,香黏的糯米裹上酥脆的油条,咬一口~~恩,真是香啊!利济北路荣东社区门口,当归大酒店对面有家糯米包油条早点摊,其糯米包油条非常有特色。它的油条只用刚出锅的;正宗白沙糖、花生粉、芝麻粉、桂花糖等数次涂洒;糯米既热且糯。咬一口,满嘴糯酥香甜历。百吃不厌,不妨去尝尝!其另一特色就是咸味糯米包油条也非常好吃。

 

 

周记欢喜陀

小时候是最喜欢吃了,  可惜最近十来年几乎没得买的!很少吃了  刚出油锅的时候拿不得!很烫手,只有装在袋子里,等会再吃  里面甜甜的,记得吃的时候要有水平,慢慢的咬,呵呵,只是没一次成功,要想把边缘都吃到,再吃里面的可难了,哈哈

 

 

 

 

 

 

糖油粑

 

 

 

 

 

 

 

 

 

 

 

发糕

 

 

 

 

 

 

 

 

 

 

 

精武鸭脖子

男人们喜欢边喝啤酒边吃鸭颈子,女人们则是把它当成晚餐后消遣的零食。正宗的鸭颈子要麻、辣、鲜、咸诸味俱全交相辉映,且味香入骨,“表里如—”,一吃到底,欲罢不能,直至肉啖光骨嚼烂,吸尽汤汁味料,方能作罢。汉口精武路,原是铁路外单洞门附近的荒野之地,上世纪20年代逐渐成路。集居于此的最初有南京的皮革硝制工匠。因汉口精武会于1918年成立后,其操练场1930年迁至此地,故得名精武路。 说起鸭脖子的创始人,精武路上的经营户都认可是汤光山。因经营有道,实实在在,于是名动四方。后来,街坊邻居见他们发了财,也一窝蜂地学,仿照地做,鸭脖子便成了大气候。对这个鸭脖子“起源说”,精武路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和工商所均表示认可。武汉精武鸭颈子发展最早的就是汤氏所做的鸭颈子。其产品用新鲜的鸭颈子、植物油、盐、辣椒、花椒等四十多种名贵中药材卤制而成。入口微辣、回味悠长、尝而忘返、久久难忘。是居家旅行,佐酒进餐的最佳食品。

 http://www.25240718.com/shopdetail/channel9/index7-goodsdetail.asp?member_id=197346&sort_id=61099

 

土家掉渣烧饼

它源于湖北恩施土家烧饼。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随着一批外来移民的迁入,烧饼的做法也来到了恩施,恩施是土家族的聚集地,结合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土家人做成了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烧饼,并且广泛传播开来。这种烧饼成为恩施土家族和苗族人一种必不可少的美食。而真正让土家烧饼名气大噪的,却是武汉的一名女大学生。这个女大学生的家乡就是湖北恩施土家自治州,她从小最爱吃外婆亲手做的烧饼。由于对外婆的烧饼印象深刻,她一直认为,如果能在武汉开一家烧饼专卖店,或许也能受到顾客的欢迎。于是她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筹资、建店,第一个把土家烧饼送进了店铺销售。 当时,根据掉渣烧饼每咬一口,就会掉饼屑的特色,并结合年轻人之间一句“帅到掉渣”的流行话语,她给自己的烧饼取了个“大土即大雅”的名字——“掉渣儿”。“掉渣儿”烧饼从此出现。它以独特口味,适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结合现代生活快节奏,讲究饮食营养健康的特点,现代土家烧饼用独特的发酵过程、全天然馅料制作,以油而不腻, 入口柔和,鲜香可口、回味悠长而深受市场推崇和喜爱,是回归自然的绿色食品。

户部巷

 

吉庆街(这张图片是在线摘下来的)

首义园

秦园路 (还没有去,请朋友们耐心等待吧,去后照了一定奉上  )

武汉小吃百度吧http://post.baidu.com/f?kz=85602043

http://www.whwz.com/wz/tsx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