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按摩视频:计算易学——地支藏干的正确表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17:28
计算易学——地支藏干的正确表达

  地支藏干,其本质是对应每一地支中所藏的代表自身的五行气,以便能与日元产生相互对应的关系。与天干反映方位变化不同,地支所反映的是以时间属性为主,所以,除了本气以外,地支还藏有五行气的其它成份,这些五行气与天干对应,故称之为地支藏干。
  地支藏干的地位在四柱理论中举足轻重,是八字中构成官印财比等六神的根据,直接影响用神的确定,不可小觑。
  地支藏干的表述古人早己列明,诸如<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等权威文献多有记载,但内容并不雷同,有划一为一支藏三干的,也有一支藏一二三干不等的,亦有在干后附加日数的,以反映所藏各干其作用力之不同。最典型的要数古人的<地支藏遁歌>,四柱算命术界是耳熟能详的了。此歌并未附注藏干的日数比例,后人有按此歌的形式标示比例日数的,五花八门。
  同一种东西为何会有不相同的表述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有的表述中哪一个是最合理的呢?使用者是必须知道的。
  将若干地支藏干表并列一起分析,得到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结果。原来这些‘传统’和‘创新’的表述中,无一例外地都违背了一个宇宙中最基本的原则——五行守恒律,也就是说,地支所蕴涵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各自在十二地支中的和值一定应该是相等的。物理学中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莫不如此。现有的地支藏干只满足不同地支之五行和值守恒而不满足不同五行之和值守恒,表明他们都必定不是正确的表述。
  只要将各表的五行按子丑寅卯……戌亥各自相加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下面以<地支藏遁歌>为例说明这一点。
  从<地支藏遁歌>归纳的地支所藏天干五行关系如下:
子:癸水
丑:癸水 辛金 己土
寅:甲木 丙火 戊土
卯:乙木
辰:乙木 戊土 癸水
巳:庚金 丙火 戊土
午:丁火 己土
未:乙木 己土 丁火
申:庚金 壬水 戊土
酉:辛金
戌:辛金 丁火 戊土
亥:壬水 甲木
  共计:木——5个、火——5个、土——8个、金——5个、水——5个。这是在十二地支藏干有一二三个不等的情况下计算得到的,若对它们作比例分配(即每一地支藏干总分额为1),结果就是:木——2.50、火——1.83、土——2.83、金——2.33、水——2.50。
  问题己一目了然。其它表述情况大同小异,和值都是参差不等的,无一例外。共同的特点是土气都明显大于木火金水,超出都接近一倍。可见它们都犯有相类似的毛病,要想从它们之中挑选出最合理的一个来使用已没有甚么意义了,无论它们是多么经典多么权威。必须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重新推演。

  前人有地支藏干内容出自人元司令的说法,以主气余气推演得之。细想这有点象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颇难脱离互为因果之巢臼。要使结论明确可靠,还是从最基础的五行消长入手为妥。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消长为基础的。在十二地支的轮回内,五行是在此消彼长的相互变化之中。既是一个圆周运动,五行的变化轨迹应是一组正弦曲线。木火金水四气间隔相同,但顶点底点不一样,而土气的间隔只是其它四气的四分之一。下面以一年周期之例阐述这一变化过程。
  二十四节气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五行在不同的节气的高低分别如下:
木:顶点春分,底点秋分,夏至冬至为中位数;
火:顶点夏至,底点冬至,春分秋分为中位数;
金:顶点秋分,底点春分,夏至冬至为中位数;
水:顶点冬至,底点夏至,春分秋分为中位数;
土:顶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底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中位数是在小寒大寒、小暑大暑……之间。
  在二十四节气中,月支是以节为界以气为代表的。下表是遵照上述原理依五行气木火土金水次序排列十二地支(十二气)的正弦函数值:
            木    火    土    金    水
子-冬至: 0.50  0.00  0.00  0.50  1.00     
丑-大寒: 0.75  0.68  0.75  0.25  0.93
寅-雨水: 0.93  0.25  0.75  0.75  0.07
卯-春分: 1.00  0.50  0.00  0.00  0.50  
辰-谷雨: 0.93  0.75  0.75  0.07  0.25
巳-小满: 0.75  0.93  0.75  0.25  0.07
午-夏至: 0.50  1.00  0.00  0.50  0.00
未-大暑: 0.25  0.93  0.75  0.75  0.07
申-处暑: 0.07  0.75  0.75  0.93  0.25  
酉-秋分: 0.00  0.50  0.00  1.00  0.50
戌-霜降: 0.07  0.25  0.75  0.93  0.75  
亥-小雪: 0.25  0.07  0.75  0.75  0.93  
  这是五条正弦曲线的组合,木火土金水五行每列的和值都是6.00,但是,由于土气的周期长度与其它四气并不同步,故和值并不一样,因此要作比例分配调整。
在最终的地支藏五行列表中,把分额小于百分之五的微量五行剔去,可得到满足常规预测需要的地支藏五行的正确表达:
子:水2  木  金
丑:水 土  金 
寅:木 土 水
卯:木2  火  水
辰:木 土 火
巳:火 土  木
午:火2 木  金
未:火 土 金
申:金 土 火
酉:金2  水  火
戌:金 土 水
亥:水 土  金
其中,每一地支中所藏的五行量是按个数比例分配,后面跟数字2的表示占两份比例。
  这一表述与五行寄生墓绝胎养等十二宫的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土气不同。传统十二宫中土气之排列与火气完全一样,这是不合理的。
  • 相关评论

    页面 1 [2] 3 4 5

    作者:一呼百应  时间:2006-11-27 21:58:07

    转贴





    提纲十二支分论  

            

    五行分阴阳而成干支,干支所属五行之性情互异,地支配合十二月令,为廿四气节流还之表徵,五行之气分别蓄藏,而有寒暑温冻之异;十干之分论巳详,兹车疵十二支之性情,逐为分论之:



    子水

            

    十二支体象诗云:「月支子水占魁名,溪涧汪洋不尽情;天道阳回行土旺,人间水暖寄今生。若逢午破应无定,纵遇卯刑还有情;柱内申辰来合局,即成江海发涛声。」



            

    十一月子水,其性阴寒。子藏癸水得禄,书云:「五阴皆阳癸为至。」故子月为阳寒之至也。然阴至而阳生,万物由此而渐露生机,水盛宜土,气寒喜火,此乃调候之意也。



    丑土

            「隆冬建丑怯冰万物,寒金难道只深藏。刑冲戌未非无用,类聚滕蛇信有方;若在日时多水木,直须行入巽离乡。」

            

    十二月丑土,为水之馀气,金之墓库,盖以土、金、水循序相生之意,寒威犹在之时也。丑戌未三刑,宜细论其全局之配合而分喜忌。苟巳酉丑三合,则以金局论。柱多水木,大喜东南。



    寅木

            

    「艮宫之木建於春,气象三阳火在寅;志合蛇猴三贵客,类同卯未一家人。超凡入圣惟逢午,破禄伤提独虑申;四柱火多嫌火地,从来燥木不南奔。」



            

    正月寅木,亦丙火长生之地也。三阳开泰,大地回春,寅巳申亦合亦刑,视其利害而决断,合午戌而火而清纯,忌申之冲,为斗争之象。苟逢火的木盛,大忌南。



    卯木

            

    「卯木独华气禀深,仲春难道不嫌金;庚金多见愁申酉,亥子重来忌癸壬。祸见六冲应落叶,喜逢三合便成林;若归时日秋金重,更向西行患不禁。」



            

    二月卯木,为乙木之禄,阴柔之象也。春卉时令犹寒,喜火而忌金水。卯酉逢冲,其势危殆,喜亥卯未之三合,党众势盛。金重更令西方运,弱不禁风矣。



    辰土

            

    「辰当三月水泥湿,长养堪培万物根;虽是甲衰乙馀气,纵然壬墓癸还魂。直须一锁能开库,若遇三冲即开门。水土重临西北运,只愁厚土不能存。」



            

    三月辰土,为壬水之库,亦木之馀气也。辰为湿润之土,能滋生万物。辰戌冲而开库,苟戌多则辰自有冲损之虞焉。金水多则土虚,火土多则土健,胥视其配合而论焉。



    巳火

            

    「巳当初夏火增光,造化流行正六阳;失令庚金生赖母,得时戊土禄随娘。三刑传送翻无害,一遇癸明便有伤;行到东南生发地,炀天炎焰不寻常。」



            

    四月巳火,为丙火之禄元,庚金之长生,盖中藏丙火,戊土,庚金循序相生也。时值火炎土燥,最忌甲木再生,则烈炎冲天矣;最喜金水之润泽,忌见东南。



    午火

            

    「五月炎炎火正升,六阳气逐一阴生;庚金失位生无用,己土归垣禄有成。甲子齐来能战伐,戌寅同见越光明。东南正是身强地,西北休囚已丧刑。」



            

    五日午火,丁己临官之位,虽谓炎热之极,然亦阳极而阴生之时也。庚金逢败,力不从心。寅午戌会局,火势炎燥,忌子水之冲,反惹冲激之患,金木至此,均属休囚。



    未土

            

    「未月阴深火渐衰,藏官藏印又藏财;近无卯亥形难变,远带刑冲库亦开。无火怕行金水去,多寒偏爱丙丁来;用神喜忌当分晓,莫把圭璋作石猜。」



            

    六月未土,火之馀气甚盛,且为木之墓库,木火相生而土更旺焉。逢亥卯则化木,见丑戌则刑开。柱无火土则忌寒湿,苟金水气盛,反喜温暖之方。



    申金

            

    「申金刚健月支逢,水土长生在此宫;巳午炉中成剑戟,子表局中得光风。木多无火终能胜,土重埋金却有凶。欲识斯神何所以,温柔珠玉不相同。」



            

    七月申金,中藏得禄之金,长生之壬,更得戊土寄生,土金水循序生,清辉而健朗,阴气盛而能制木,土逢生,忌其再厚而埋金,苟金水顺生,则金白水请而全美焉。



    酉金

            

    「八月从魁巳得名,羡他金白水流清;火多东去愁寅卯,木旺南行怕丙丁。柱见水泥应有用,运临西北岂无情;假饶三合能坚锐,不比顽金未炼成。」



            

    八月酉金,为辛金临官,庚金帝旺之位。木火多则忌重见东南,庶能保珠玉之质,然苟局全巳酉丑,则喜火炼秋金,水来泄秀,冰雪聪明,尤称超特之士。



    戌土

            

    「九月河魁性最刚,漫六此物易收藏;洪炉巨火能成就,钝铁顽金赖主张。海窟冲龙生雨露,山头合虎动文章;天罗虽是迷魂阵,火命逢之独有伤。」



            

    九月戌土,为命之馀气,火之墓库。金旺赖其虾炼,水旺赖其止流,故冲辰开库而吉凶显明焉。寅午戌全则以火论,丙临戌宫入墓,须得润泽,方得吉祥。



    亥水

            

    「登明之位水源深,雨雪生寒值六阴;须径胜光方用土,不逢传送浪多金。五湖归聚原成象,三合留正有心;欲识坤乾和暖处,即从艮震巽离寻。」



            

    十月亥水,为雨雪生寒之时,土至此而不暖,金至此而生寒,其象若五湖之归聚,其用在三合之有心。欲识其坤乾和暖之方,应从艮震离巽之配合端详之也。

    作者:一呼百应  时间:2006-11-27 22:06:52

    转贴

    干支总论

    阴阳顺逆之说,《洛书》流行之用,其理信有之也,其法不可执一。



    原注:阴生阳死,阳顺阴逆,此理出于《洛书》。五行流行之用,固信有之,然甲木死午,午为泄气之地,理固然也,而乙木死亥,亥中有壬水,乃其嫡母,何为死哉?凡此皆详其干支轻重之机,母子相依之势,阴阳消息之理,而论吉凶可也。若专执生死败绝之说,推断多误矣。



    任氏曰:阴阳顺逆之说,其理出《洛书》,流行之用,不过阳主聚,以进为退,阴主散,以退为进。若论命理,则不专以顺逆为凭,须观日主之衰旺,察生时之浅深,究四柱之用神,以论吉凶,则了然矣。至于长生沐浴等名,乃假借形容之辞也。长生者,犹人之初生也;沐浴者,犹人之初生而沐浴以去垢也;冠带者,形气渐长,犹人年长而冠带也;临官者,由长而旺,犹人之可以出仕也;帝旺者,壮盛之极,犹人之辅帝而大有为也;衰者,盛极而衰,物之初变也;病者,衰之甚也;死者,气之尽而无余也;墓者,造化有收藏,犹人之埋于土也;绝者,前之气绝而后将续也;胎者,后之气续而结胎也;养者,如人之养母腹也,自是而复长生,循环无端矣。



    人之日主不必生逢禄旺,即月令休囚,而年日时中,得长生禄旺,便不为弱,就使逢库,亦为有根。时说谓投墓而必冲者,俗书之谬也。古法只有四长生,从无子、午、卯、酉为阴长生之说。水生木,申为天关,亥为天门,天一生水,即生生不息,故木皆生在亥。木死午为火旺之地,木至午发泄已尽,故木皆死在午。言木而余可类推矣。



    夫五阳育于生方,盛于本方 ,弊于泄方,尽于克方,于理为顺;五阴生于泄方,死于生方,于理为背。即曲为之说,而子午之地,终无产金产木之道;寅亥之地,终无灭火灭木之道。古人取格,丁遇酉以财论,乙遇午、己遇酉、辛遇子、癸遇卯,以食神泄气论,俱不以生论。乙遇亥、癸遇申以印论,倶不以死论。即己遇寅岁之丙火,辛遇巳藏之戊土,亦以印论,不以死论。由此观之,阴阳同生同死可知也,若执定阴阳顺逆,而以阳生阴死,阴生阳死论命,则大谬矣。故《知命章》中“顺逆之机须理会”,正为此也。

    天地顺遂而精粹者昌,阴阳乖悖而混乱者亡。



    原注:不论有根无根,俱要天覆地载。



    任氏曰:取用干支之法,干以载之支为切,支以覆之干为切。如喜甲乙,而载以寅卯亥子,则生旺,载以申酉,则克败矣;忌丙丁,载以亥子则制伏,载以巳午寅卯,则肆逞矣。如喜寅卯,而覆以甲乙壬癸则生旺,覆以庚辛,则克败矣;忌巳午,而覆以壬癸则制伏,覆以丙丁甲乙,是肆逞矣。不特此也,干通根于支,支逢生扶,则干之根坚,支逢冲克,则干之根拔矣。支受荫于干,干逢生扶,则支之荫盛;干逢克制,则支之荫衰矣。凡命中四柱干支,则显然吉神而不为吉,确乎凶神而不为凶者,皆是故也,此无论天干一气,地支双清,总要天覆地载。

    天全一气,不可使地德莫之载。



    原注:四甲四乙,而遇寅申卯酉,为地不载。



    任氏曰:天全一气者,天干四甲、四乙、四丙、四丁、四戊、四己、四庚、四辛、四壬、四癸,皆是也。地支不载者,地支与天干无生化也。非特四甲四乙而遇申酉寅卯为不载,即全受克于地支。或反克地支,或天干不顾地支,或地支不顾天干,皆为不载也。如四乙酉者,受克于地支也;四辛卯者,反克地支也。必须地支之气上升,天干之气下降,则流通生化,而不至于偏枯,又得岁运安顿,非富亦贵矣。如无升降之情,反有冲克之势,皆为偏枯而贫贱矣。宜细究之。

    地全三物,不可使天道莫之容。



    原注:寅卯辰、亥卯未而遇甲庚乙辛,则天不覆。然不特全一气与三物者,皆宜天覆地载,不论有根无根,皆要循其气序,干支不反悖为妙 。



    任氏曰:地支三物者,支得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之方是也。如寅卯辰日主是木,要天干火多;日主是火,要天干金旺;日主是金,要天干土重。大凡支全三物,其势旺盛。如旺神在提纲,天干必须顺其气势,泄之可也;如旺神在别支,天干制之有力,制之可也。何以旺神在提纲,只宜泄而不宜制?夫旺神在提纲者,必制神之绝地也,如强制之,不得其性,用激而肆逞矣。旺神者,木方提纲得寅卯也是也;制神者,庚辛金也,寅卯乃庚辛之绝地也。如辰在提纲,四柱干支又有庚辛之助,方可制矣。所谓循其气序,调剂得宜,斯为全美。木方如此,余可类推。

    阳乘阳位阳气昌,最要行程安顿。



    原注:六阳之位,独子、寅、辰为阳方,为阳位之纯。五阳居之,如若是旺神,最要行运阴顺安顿之地。



    任氏曰:六阳皆阳,非子、寅、辰阳之纯也,须分阳寒阳暖而论也。西北为寒,东南为暖,如若申、戌、子全,为西北之阳寒,最要行运遇卯、巳、未东南之阴暖是也;如寅、辰、午全,为东南之阳暖,最要行运酉亥丑西北之阴寒是也。此举大局而论,若遇日主之用神喜神,或木,或火,或土,是东南之阳暖,岁运亦宜配西北之阴水、阴木、阴火,方能生助喜神用神,而欢如酬酢。若岁运遇西北之阳水、阳木、阳火,则为孤阳不生,纵使生助喜神,亦难切当,不过免崎岖而趋平坦也。阳暖之局如此,阳寒之局亦如此论,所谓“阳盛光昌刚健之势,须配以阴盛包含柔顺之地”是也。若不深心确究,孰能探其精微,而得其要诀乎?

    阳乘阴位气盛,还须道路光亨。



    原注:六阴之位,独酉亥丑为阴方,乃阴位之纯。五阴居之,如若是旺神,最要行运阳顺光亨之地。



    任氏曰:六阴皆阴,非酉、亥、丑为阴之盛也,须分阴寒阴暖而论也。承上文西北为寒,东南为暖,假如酉、亥、丑全,为西北之阴寒,最要行运遇东南寅、辰、午之阳暖是也。如卯、巳、未全,为东南之阴暖,最要行运遇申、戌、子西北之阳寒是也。此举大局而论,若日主之用神喜神,或金,或水,或土,是西北之阴寒,岁运亦宜配东南之阳金、阳火、阳土,方能助用神喜神,而福力弥增。若岁运遇东南之阴金、阴火、阴土,则为纯阴不育,难获厚福,不过和平而无灾咎也。阴寒之局如此论,阴暖之局亦如此论,所谓“阴盛包含柔顺之气,须配以阳盛光昌刚健之地”者是也。

    作者:一呼百应  时间:2006-11-27 22:21:57

    天干、地支-------这是学习和研究周易的最基本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

    越基本的问题越关键!

    希望楼主朋友能够为我们大家带来更加多、更加好的资料!

    期待您在研究此问题上面的突破!

    作者:lione1  时间:2006-11-27 23:30:51

    地支的秘密





           本文是从《破解五行》中的节选,主要是解释地支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它的实质性依据是什么。



           原创作者:容建平

      

                                                           地支的秘密



           是谁在制造出地支的五行规律?是太阳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太阳发出的光和热,为地球的气候环境带来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制造出了地支五行之气的有序运行,因此,只要对月支与时支的变化进行追踪,就会明显地发现它相应的五气变化。



           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当中,每个月份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当中,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稍为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月份与时辰对应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月份,什么时辰,它们拥有的地支十分清楚,绝对不会错乱,也不能人为地改变,农历的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有为辰,四月为已,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戍,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在时辰的定位上,晚上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早上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已时,十一点到十三点为午时,十三点到十五点为未,十五点到十七点为申时,十七点到十九点为酉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为戍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为亥时。



           将天干与月份和时辰对照,则会则发现,天干与月份与时辰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对应,只是有规律地转换,从这个问题中说明,一天的时间变化,一年的季节变化,重点在体现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地支的排列,则是对地上五行之气变化过程的如实记载。



           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人们都已经非常清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即为一年,在一年当中,月亮则围绕地球旋转了十二周,于是人们将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个周期的时间定为一个月,这是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原因。



           为什么十二个月都要配上一个有五行性质的地支呢?这不是随意性的划分,而是由每个月所拥有的性质特征来配备。



           人们将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按照四个明显性的特点,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是温暖,夏季的特点是炎热,秋季的特点是凉爽,冬季的特点是寒冷,四季的变化规律,体现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过程,先从春季的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开始,再发展到夏季的阳气极盛阶段,然后转入秋季的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最后发展到冬季的阴气极盛阶段,完成一个年运动变化周期。



           人们从一天的气候变化中,发现了它与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相应的同步,早晨显得清凉,中午显得炎热,傍晚显得干爽,午夜显得寒冷,形成一个小四季的运行变化周期。



          十二个月与十二时辰的地支排列告诉人们,寅卯月与时为风气旺盛,已午月与时为火气旺盛,申酉有与时为金气旺盛,壬癸月与时为水气旺盛,辰戍丑未月与时为土气旺盛。



           以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引起一年四季气候与一天昼夜气候发生变化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动制造出来,重点体现为一个固定地域对太阳能量吸收状态的变化,太阳光和热的变化,制造出一年的气候变化,制造出一天的气候变化,由此更加就肯定了太阳是地支五行之气的产生来源。



           从原理上分析,一天的气候变化,相当于对一年气候变化的缩小,而一年的气候变化,则相当于对一天气候变化的放大,对一年中十二个地支月份性质的分析,更容易发现地支规律中的秘密。



            在阴阳运动规律上,从阴消阳长开始,到重阳极盛,然后进入阳消阴长,再到重阴极盛,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渐变过程,双方的不断量变,再由量变引发质变,由于一年的季节变化,为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的具体形式,处于阴阳运动规律周期中的每一个月份,都有自己特定的阴气与阳气的量变状态,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比如寅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风木,已午处于阳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火热,申酉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燥金,亥子处于阴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寒水。



           由特点而分成四季,这人们容易理解,而不能理解的问题是,同样处于阴气阳气运动变化周期过程中的辰、戍、丑、未,为什么又要成为季节的过渡期?这一切都是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由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性质特点,全部由地球上的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所造成,其原因是:



           当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发展到寅卯月时,它风木的性质最明显,风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辰月时,虽然还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过程中,而由于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而产生的量变,已经造成辰月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风木性质和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火热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已午月,阳气极盛,火热的性质最明显,火的特性作用为最强,当进入戍月后,阴气开始复苏,这点阴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这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火热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燥金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当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发展到申酉月时,燥金的性质最为明显,燥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戍月后,虽然还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过程中,但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上的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燥金性质的程度,但也未能达到寒水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了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亥子月,阴气极盛,寒水的性质最为明显,寒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进入丑月后,阳气开始复苏,这点阳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丑月在性质上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寒水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风木性质程度,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辰、戍、丑、未为前后两个季节的过渡期,虽说它由前个季节逐渐消退,后个季节逐渐增长产生,但这四个过渡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样,就不得不引发人们产生质疑,在实际的气候变化中,这四个季节过渡期究竟有没有气象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呢?其具体的发生原理是怎样的呢?  

           地支的五行之气是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忠实记载,它的运动变化过程必然有自然现象在演绎,其原理也必然在大自然的变化演绎中显露出来,只要用心分析,必然会有体会。



           人们所说的气候环境,基本上是指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低空大气层,这个层次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它在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在左右着生物的生长状态。对近地大气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重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近地的大气温湿度,也称作为“天气”,另一部分为地表层的温湿度,它包括陆地与海洋的温度,也称作为“地气”,虽然天气与地气都从太阳中吸收能量,但大家都知道,天气来自稀薄的气体吸收的能量,而地气则来自厚实土地吸收的能量,由于组成的物质不同,于是造就了天气与地气各自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天气吸热快,散热也快,变化迅速,地气吸热慢,散热也慢,变化缓慢。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炎热的夏天里,在阳光的强烈照耀下,风带着酷热,地面热得烫脚,此时,若遇到一阵突然而来,迅速而过的狂风暴雨,大雨过后,空气凉爽了,但地面还带着温热,这就是天气变化快,地气变化慢的体现。



           由于天气的变化与地气的变化之间,在过程中存在有一个时间差,地气的变化必然要滞后于天气的变化,这个时间就差就成为了季节过渡期的制造者,比如在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地气也炎热,当季节转凉时,天气迅速跟随着转凉,但地气还带着余热,在慢吞吞地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地转凉,于是出现了天气的冷在逐渐增加,而地气的热在逐渐消退的现象,这就成为前一个季节消退,后一个季节增长的过渡。



    因为春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风,以寅卯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夏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火,以已午为纯正的性质体现,秋季有一个特定的季节燥,以申酉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冬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寒,以亥子为纯正的性质体现,于是木气渐消,火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辰土;火气渐消,金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未土;金气渐消,水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戍土;水气渐消,木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丑土。



           古代的人们在经过实践观察后发现,每个月分的五行性质,并不是从当月的初一开始,也是说并不是以月亮的运行为依据,而是以阴气与阳气的量变为依据,这种依据在气候上的反映,是有据可查的,为了让人们准确地划分每个月的性质时段,古代的人们找到了自然界中能够判定量变的标定点,创造出了一套以二十四个节气为性质量变定位点的划分方法,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



    从立春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雨水,到惊蛰点前止,是以阳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惊蛰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春分,到清明点前止,是以阴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清明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点前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夏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满,到芒种点前止,是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芒种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夏至,到小暑点前止,是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小暑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暑,到立秋点前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秋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处暑,到白露点前止,是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白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秋分,到寒露点前止,是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寒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霜降,到立冬点前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冬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雪,到大雪点前止,是以阴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大雪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冬至,到小寒点前止,是以阳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小寒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寒,到立春点前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节气与月分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寅月的木气从立春点才开始,卯月的木气从惊蛰点才开始,辰月的土气从清明点才开始,已月的火气从立夏才开始,午月的火气从芒种才开始,未月的土气从小暑点才开始,申月的金气从立秋点才开始,酉月的金气从白露点才开始,戍月的土气从寒露点才开始,亥月的水气从立冬点才开始,子月的水气从大雪点才开始,丑月的土气从小寒才开始。



          月份与时辰的地支规律可以给人们一个明显的体验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人们一定注意到,在年份和日份中,同样存在有一个相同的地支系列,年份以十二年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日份以十二天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这两个周期表示的是什么?如果也是表示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人们对此不会有明显的感觉?



           年支与日支同样是表示地球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在已午年,全年不会有特别炎热的气候现象,在亥子年,全年不会有特别寒冷的气候现象,同样,在已午日,不会特别特别炎热,在亥子日,也不会特别寒冷,这令到人们很难感觉到年与日地支变化的存在。人的感觉不明显,说明它的产生的变化规模比较弱,影响是肯定存在的,只不过它们被月份与时辰地支产生的明显现象所掩盖,不能因为弱,就忽视它的存在,年份与日份地支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一定的分量,一样可以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发生作用。



           年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十二年为周期的五气循环过程,日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循环过程,由于地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太阳的光和热,这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地球对太阳能量的吸收并不是每一年都等量相同,而是有多有少,存在有一个以十二年为周期的量变过程,而且还发现,地球每一天吸收的太阳能量也都发生变化,有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量变过程。



           地支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地气的五行性质,是地球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后,由大气层与地表层的温差变化共同产生,无论是年支、月支、日支、时支,体现的都是大气层温湿度与地表层温湿度相互作用过程规律,由于月支与时支的变化程序最为明显,最容易为人们感觉和认识,只要认真地了解月与时的地支变化,就可以从中认识年支与日支的相应变化过程。



           当再回头看地支的时候,就会明白: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在记录着大地五气的变化状态,从地支的阴阳属性从看到,子表示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寅表示为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表示为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已表示为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表示为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申表示为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金表示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戍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亥表示为寒水处于衰弱状态,地支的排列,体现了五行性质的有序变化过程,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地方,地支不是数,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在量上的重叠相加关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故又可以当成为数来运用。

    作者:lione1  时间:2006-11-27 23:38:16

    揭开天干地支的秘密                        



           本文从《破解五行》中节选,暂整理出《天干地支的真实用意》、《地支的秘密》、《天干的秘密》三篇,重点是要解开天干与地支的的真实用意,和揭示产生它们的来源依据。



           原创作者:容建平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知识告诉人们,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都有一个阴阳性质的分类,和有一个五行性质的分类,具体的分类划分为:



    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说明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戍同属于阳,分属于阳,说明它们具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丑、卯、已、未、酉、亥同属于阴,分属于阴,说明它们具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属于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已午同属于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同属于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同属于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同属于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已、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已、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天干的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地支的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内,在天上存在着一个以十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在地上存在着一个以十二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它们都是出自于大自然的创作,是不可人为更改的自然规律。

           如果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个地支有着相对应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着倍数的相应,人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时支和月支的变化周期有具可观察性,如果说还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难有说服力,因为谁也不能感觉到和能够观察到这两个周期性的变化所在。



           再说天干的十进制,虽说十进制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计量标准,但要说天上也存在一个十进制的自然运动,这未必有人相信,这个自然运动的主体是什么?运动的过程怎样进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吗?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出一套天干?为什么又要创造出一套地支?它们是根据什么为依据,通过怎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当现在人们要追溯它们的起源时,确实遇到不少的难度,因为古代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留下为什么要创造天干地支的解释,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认识,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说的那一套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一点突破性的新意。由于缺乏创造过程中的原理和依据,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提出质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明白就问,这是很应该的,只有大胆地提出疑问,细心地研究考证,才能有所发现。



            怎样才能解开天干地支之迷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以五行原理为工具,因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想到作用而产生,宇宙间一切物质都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创造,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按照五行原理运行,只要抓住阴阳五行的理据,结合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破解了阴阳与五行以后,运用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本人又破解了天干地支之迷,从一步步的破解中,发现了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原理,发现了它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真正用意。



                 天干地支的真实用意



            天干与地支有什么作用呢?人们最普遍的认为,它们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工具,它可以记时,记日,记月,记年。相信稍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运用它来记载时间了,年有干支,月有干支,日有干支,时有干支,从考古的发现中,我们的祖先至少在商朝,就有以干支来记时间的记载,从挖掘出来的大量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显示,以天干地支来记载时间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而这种记时的方法直到今天,在中华民族中还在普遍地使用着,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做法,现在的农历中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为科学的进步而被抛弃,虽然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是一种非常落后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它始终没有消失。



           干支真的只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吗?如果从表面现象上看,干支的确是在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时间历史,在公元历还未进入中国的时代,古代人一直用干支在记载着年代,记载着每个月,每一天,每一个时辰,干支记年有着漫长的历史记载为根据,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如果从本质内涵上看,用干支记载时间的说法却又显得有很大怀疑,如果单纯是为了记载时间的话,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用数字记载时间比用干支记载时间都方便简单,而且容易追溯,数字化必然是最优越的记载工具,以公元记年为例,数字记载的最大好处是逐渐进位,采取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每一年都会在一个相同的数列顺序上,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准确时间位置,不会与其他年份错乱,比如1997年,是香港在脱离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百年之后,正式回归中国母亲怀抱之年,在整个纪元历史中,不论时间跨越了多少世代,这个1997年只有一个,或者有人会问,再过一万年后,不是也会又有一个1997年吗?从数字上看,是有这么个回事,但一万年以后的那个1997年,在前面已经增加了一个数字,它将出现在数列中未来的位置上,与现在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完全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时代。



    但干支记时就麻烦多了,每个年份只有固定的干支年号,却没有自己固有的数字时间定位,这干支六十年后一循环,单说甲子年,到底是哪个甲子年?以公元记年以来的两千年当中,就有几十个,重复实在太过多,而且历史越长,重复越多,显然,干支记年怎么也比不上数字记年简单清楚。



           怀疑天干地支为记载时间的工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实践中,天干地支不仅仅被用作记时间这么简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还被中华民族广泛地应用于预测之中,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在远古时代,中医就运用天干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比如说肝病甚于庚辛,愈于丙丁;肺病甚于丙丁,愈于壬癸;脾病甚于甲乙,愈于庚辛;心病甚于壬癸,愈于戊已;肾病甚于戊已,愈于甲乙等。在唐朝的时候,又发展为以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为预测事物趋势与结果的专用工具,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四柱”预测术,后来经过宋朝、明朝、清朝的不断发展,“四柱”预测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影响力非常大的预测术,它被广泛地用来预测人的命运趋势。即使时到今日,以天干地支为工具平台的预测方法,仍然是最具优势的预测手段之一。



           天干地支具有的预测功能,经过中国人长期的运用,证明有非常高的准确度,这让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天干地支是超越现代科学的先进知识,它有可能隐藏着宇宙的秘密信息,隐藏着气候变化的秘密程序,隐藏着人类生命的神秘密码,隐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神奇节奏,如果它没有隐藏着这些人们未知的秘密,天干地支又怎可能用于准确的预测呢?



           如果怀疑干支不是用来记载时间的话,又怎样解释在现实中,干支在实际上起着记载时间作用的现象呢?从年、月、日、时的干支来看,干支确实有记载时间的作用,但可以这么说,这只是干支一种无意的功能,也是一种简单的功能作用,它根本不是人们创造天干地支的本意。人们将干支用于预测方面,则是对干支所起作用的无限高度发挥,这也不是创造天干地支的原意。严格地说,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其原意既不是用来记载时间,也不是用来记载什么神奇的秘密,它的真正作用,是用来记载天上与地上风、寒、湿、燥、火这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情况,准确地忠实地记载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运行的盛衰状态和规律特点,这才是天干地支隐藏的最大秘密。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



           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寅卯携带着风气,已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戊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规律运行的模式。



           六十“甲子”的原本意义也不是用来记载时间,而是用来记载在特定时间内天上五行之气的状态与地上五行之气状态的,比如六十年的天干地支,它记载的是每一年当中,主宰天上的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地上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如甲子年,它要表明的是,在当年之中,天上以为逐渐增强的风气为统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渐增强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如亥癸年,它要表明的是,在当年之中,天上以逐渐衰弱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渐衰弱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同样,每月,每天,每时的干支,也是记载着当时的天气性质和地气性质,



           为什么古代人要不厌其烦地记载下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规律呢?原因是天地的五行之气不但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未来环境气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预测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趋势,能够预测未来的环境趋势,这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对未来环境状态变化趋势的预测,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不过是现在的预测手段比过去更加先进更加科学而已。



           如果天干地支只是对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的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认识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规律呢?很明显,天干与地支所反映的是两个不同位置上发生的问题,那么这制造出天干规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么?制造出地支规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么?也是在问:到底是谁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规律?是谁制造出了地上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规律?解开这两个问题,才是全面认识天干地支的根本所在。



           天干地支记载的只是天上与地上五行之气,这说明是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记录,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是一种从普遍原理到基本规律的的发现,现代的人们试图破解这个秘密时,也必须遵从一条从感性认识开始的道路,从亲身的体现中发现问题,在发现的问题中找出原理。

           天干表明是说天上的五气规律,地支表明是说地上的五气规律,对于天上的五气,人们怎样去感受?这存在有一个方法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对于地上的五气,既然它在地上,就必然能够被人们感觉到,它的产生原因也容易被发现,根据先易后难的做事原则,认识地支五行之气的规律,追溯地支的产生原因,必须是首选题目。

    作者:lione1  时间:2006-11-27 23:40:52

    -------------------------------------



    沧海一浪



    阴阳组合成宇宙万事万物,五行是对宇宙万事万物的进一步分类,万事万物都具有五行属性.



    我们所作的解释,都是在阳性这一面作解释,只解释对一半,真正发现者,是从阴性那方面发现的.



    只有出入阴阳的人,才有发现五行存在的条件.



    天干地支在时间的流逝中起到一个性质标定作用,它建立起了一个具体性的时间性质定位和一个连续性的时间跨度性质定位,这才是天干地支能够起到预测作用的原因。

    作者:lione1  时间:2006-11-27 23:43:04

    天干的秘密



          本文从《破解五行》中节选,主要是解释天干的产生来源是依据什么。



          原创作者:容建平



                                               天干的秘密



           地支记录了大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并记录了由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五气分布规律,从这个排列规律中说明了地上五行之气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地球大气层属于地气的一部分,那么天干又记录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气呢?



           天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无疑,人们可以再想一想,天上出除了大气层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从地支的产生原理中已经知道,太阳的能量和月亮的变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气的主要因素,从原理上推算,天干记载的应该是天上星体的五气运动规律,但天上有无数的星体,究竟天干记录了哪些星体的影响呢?



          《黄帝内经》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迷,书中记载,天干所表达的五行之气变化,是指天上近地星体运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而重点又是以太阳系内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影响为代表,书中说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门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猪,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岁星,现在已称为木星,所说的荧惑星,现在已称为火星,所说的镇星,现在已称为土星,所说的太白星,现在已称为金星,所说的辰星,现在已称为水星,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的行星。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两大秘密:一是五星与五行有着性质上的相应类似关系;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力。



           木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风的性质,与东方,与青色,与肝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木;火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火的性质,与南方,与赤色,与心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火;土星具有五行中湿的性质,与中央,与黄色,与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土;金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燥的性质,与西方,与白色,与肺腑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这金;水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寒的性质,与北方,与黑色,与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水。



           五大行星有五行性质,它们又是怎样产生出一阴一阳两种性质状态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会有一个强盛和衰弱的转变过程,五大行星的运行也不会例外,从一个侧面上看,可能看到的是不断上升过程,从另一个侧面上看,看到的是不断下降的过程,简单地说,当确定了行星在旋转过程中面向太阳时的最高点为中点后,在中点前为上升过程,在中点后则为下降过程,上升时体现为阳性,下降时体现为阴性。



           于是,古代的人们根据五大行星在运行中一阴一阳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力,作出了明确的性质区别:



    将木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甲木,将木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乙木;

    将火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丙火,将火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丁火;

    将土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戊土,将土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已土;

    将金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庚金,将金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辛金;

    将水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壬水,将水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癸水。



           从此,由五行性质中区分出阴阳属性的十大天干,忠实地记录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规律变化的影响。



           人们或者觉得这太过神奇了,太阳系中的五大行星这什么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本身是不发光不发热的,它们所以都拥有着明亮的光辉,完全是它们对太阳光线的反射所致,地上五行之气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从太阳吸收了光和热,由于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如果说它们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那么肯定这不是由光和热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除了光和热以外,五大行星还能有什么力量来影响地球呢?这些影响力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虽然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但它们也和地球一样,反射太阳的光,放射自己的红外线,有自己的电磁场,有自己的信息场,和有自己的引力场,而且五大行星都有各自的自转周期,和各自的绕日公转周期,更由于五大行星的质量有大有小,产生的影响力也有强有弱,反射的太阳光也有强有弱,于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为五大行星各自制造出了强弱不一,周期不一的,但同是由光波、红外线、电波、引力波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  



           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因频率不同和强弱不同,故对地球上生命体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古代的人们发现:木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风气一样的功能作用;火星发出的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火气一样的功能作用;土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湿气一样的功能作用;金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燥气一样的功能作用;水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寒气一样的功能作用。这就是天干中五行之气的产生的原因所在,虽然天上星辰无限地多,由于金、木、水、火、土五星为太阳系内的行星,比较靠近地球,相互间的影响力必然最大,因此成为了太阳系中星体及其附近星系影响力的代表。



           在十天干中,所有阳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上升和不断扩张的增强状态,所有阴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下降和不断收缩的减弱状态,这就说明,天上五气各自都有一个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变化,它们分别以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为一个变化周期,甲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增强,乙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减弱,丙表示为火在不断增强,丁表示为火在不断减弱,戊表示为土在不断增强,已表示为土在不断减弱,壬表示为水在不断增强,癸表示为水在不断减弱。



           从太阳系内的行星排列状态来看,最近太阳的为水星,其次为金星,再就是地球,然后为火星,接着为木星,接过去就是土星,再就是天王星,再然后就是海王星,如果说十天干源自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话,当将天干与太阳系行星对比较后,就会产生出两点的疑问:

           一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并不只有五颗,为什么古代人单单就提金、木、水、火、土五星,而对地球以及天王星、海王星等又一点也不提?难道古代的人们不知道太阳系内除了五大行星外,还有其他行星么?



           二是按照五大行星的排列,土星离地球最远,但在五行相生的规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金,为什么土星产生的作用,偏偏要排在五行性质的中间位置上?这不是脱离了实际情况了吗?



           可以肯定,我们的祖先们对太阳系的行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认真地以五行性质对照天干进行思考分析,自然会醒悟出其中的秘密,站在五行的认识观点上来看,太阳系内不管有多少颗行星,它们最终也只能产生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性质,根据类似现代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原则,选出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为代表,就可以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不同个性性质作出归纳,从这个意义上看,可见五大行星不单在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太阳系内五行性质相同的其他行星,这就是古代人们虽然知道太阳系内有诸多行星,但始终只提五大行星,而不再提其他行星的根本原因。



           人们可能也在疑问,地球也是太阳系内一颗非常重要的行星,它的五行性质又是属于什么呢?如果要想从古书典藉中找到这方面的解释,肯定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没有解释并不等于没有表达的信息,表达地球五行属性的信息肯定存在,只是它隐藏得比较深,让人们一时难以看清楚而已。



           按照太阳系内行星的排列,地球位于金、木、水、火这四大行星的中间,但在天干的五行性质排列中,本应地球属于的位置却被土星占据了,为什么土星要位居原属于地球所在的中间位置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思议的错误观点,但实质上,这个看似荒唐的划分,其实是有一定根据的,它在告诉人们,地球在五行的性质中,和土星的性质一样,同属于土,这样,土星不但表示自己的五行性质属于什么,同时也代表了地球的五行性质属性,在十天干中,土居中央,并不是表示土星在中间位置,而是表示地球在五大行星中位于中间,当以地球代表了土星的性质后,站在地球上看,前有水星与金星,后有火星与木星,这和天干中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性质排列呈一致性,这也证明了天干是以太阳系行星中木星、火星、地球(土星)、金星、水星的排列顺序为基础的创造。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必然地要向周围的空间发射自己的信息能量波,它们射向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只是其中面向地球方向的一段,而不是全部,当这五类信息能量波相互汇合后,经过震荡组合,自然地形成一条有序的变化规律,当这条有序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的运动变化相结合后,于是就产生出了以十个时辰、以十天、以十个月、以十年为周期的四种变化过程,制造出十天干这种有序的变化性质。



           或者人们觉得五大行星产生的影响太过有序了,由它们制造的十天干周期律,简直有顺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现代天文学已经非常先进,各种天文观察的仪器设备已经非常现代化,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未能发现十天干的运行秘密,不管人们理解也好,还是不理解也好,天干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还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事实,幸好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天干具有的重大科学价值,将它记载下来。

    作者:lione1  时间:2006-11-27 23:49:27

    创造五行的起因



    容建平



    创造五行的起因



      本文摘自《破解五行》书稿中的章节,此为第一篇,接下更多。五行和阴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中的精品,可惜多年未曾解开其中之迷,本人在解开阴阳之迷后,在阴阳的基础上,再解开了五行之迷。敢说解开了五行之迷,在于已经找到了古人为什么要创造五行,找到了触动创造的灵感与动机,找到了创造五行的基础,发现了五行的真实本质是什么,创造五行的根据是什么,五行配五脏的根据是什么等,由于是部分的节选,难免有说不到的地方。希望能为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



                           创造五行的起因 



      五行是一个整体性系统的统称,它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化的形象组成,五行是古代人们用以解释一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性质状态,和不同性质状态之间相互影响产生的变化关系而创造的一套基本性理论。



      我在《阴阳的产生来源》中已经追溯过,古代人们创造阴阳的灵感,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中那条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的醒悟,古代的人们发现,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必然性地遵循着这条自然规律运行,而毫无有例外,人们在对这条自然规律的分析中,发现了自然规律中有两种基本因素在发生作用,一种是有利的正面因素,一种是有害的反面因素,两种相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事物遵循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规律是对一切正反因素“对立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表达。



      创造阴阳有一个从实践中引发的灵感,它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解决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共性本质,典定了阴阳为宇宙基本法则的地位,为人们认识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和运动变化原理确定了一套规范化的标准。



      既然创造阴阳是来自于大自然那条不可抗拒规律所触发的灵感,那么古代人们在创造五行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也是从实践中引发出来的灵感和动机?如果没有的话,人们为什么能够想象出一套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的理论?如果有的话,人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惑,从困惑中发现了什么?需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而创造出了五行?创造五行有没有一个可靠的基础平台?



      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无非是想从本质上了解清楚五行到底有没有科学性这个根本问题,如果创造五行有科学的根据,顺从自然的规律而产生,那么它是科学的,否则,就不是科学。



      五为奇数,选择一个不对称的奇数为主体来创造五行,这本身就非常令人奇怪,这个世界上处处都存在对称,为什么必定要选择一个奇数为主体来包藏世上一切事物?人们也感到奇怪,为什么想出要创造一个五行?创造五行的灵感与动机来自于什么?简单的五行是否能够将一切复杂的事物包括在内?创造五行的原理和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一切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些不解之迷。



      古代的人们选择奇数五行,肯定有它的道理,创造出一套五行,必定是将实践中的发现进行理性提高,将事物的基本存在上升为普遍性的指导理论,创造五行决不是臆想的虚幻,它必定有触发灵感的原因,必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动机。



      人们创造一套五行理论,无非是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将宇宙中所有事物造成的无穷无尽的既混乱又复杂的状态从性质上进行规范化,规范统属为五个行列的标准性质;二是将事物造成的变化万千的复杂关系进行规范化,规范为标准的关系定律。有了五行的性质标准和关系定律后,任何一件事物,只要按照性质属性确定自己的定位后,就能够知道与其他不同事物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双边关系。



      将事物间复杂的关系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事物关系在高清晰度表达的情况下简单化和程序化,关系定律为人们掌握宇宙万物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一个准确度比较高的理性平台,也即是为人们进行预测提供了一套可验证的理论依据。



           创造五行的灵感



      五行实际所起的作用,是要以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形式,建立起一套简单化的性质标准和性质关系定律,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性质分类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划分标准,为事物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规范模式。



    这里有一个令人感到奇怪和不可理解的问题,不是已经有了一套将宇宙间一切事物进行性质划分的阴阳性质与关系标准了吗?阴阳以“对立统一”为基础,以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为原则,打造出一套能够规范所有事物的宇宙基本法则,它以阴阳为性质总纲,统领了一切事物的基本性质,以阴阳的相互作用为模式,规范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过程,已经在重点表明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都是阴阳相互量变所形成,而且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也证明了阴阳理论的正确性与先进性。



      《易经》的记载表明,远古时代“三皇”之一的伏羲,运用阴阳为基础,创造出了一套八卦,能够以阴阳为基础平台再进行开拓性的创造,这就说明伏羲对阴阳已经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证明在伏羲之前的更加远古时代,阴阳已经被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而按照《尚书》的记载,五行最早只在夏朝初年才出现的洪范九畴,这说阴阳的产生年代远远比五行的产生年代要早得多,但最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古代人们在已经创造出一套用于对宇宙一切事物进行性质划分和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阴阳理论后,为什么还要再创造出另一套也是用于对宇宙一切事物进行性质划分和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五行理论来?虽然这肯定有其中的重要原因,但原因是什么呢?这才是创造五行的真正触发灵感。



      人们在有了一套把握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阴阳理论后,还要再创造另外一套同样也是用于把握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的五行理论,肯定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出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需要,也肯定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相互关系所发生现象的理性认识,是有目的和有意识的创造,可以设想到,古代人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也同样会遇到,触发创造五行的动机,在当代的社会实践中也同样会感受出来。



      五行与阴阳之间的最大不同点,就是人们要创造五行的重要原因,将五行与阴阳相比,就会发现两者存在有鲜明的不同之处,阴阳是二元的对立统一,重点体现的是宇宙基本法则,它以阴阳为基本因素,去描述一切事物在本质上的分类,再从本质基础上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原因,而五行则是以五元性质为基本标准的统一,以性质的相互关系来体现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其重点在于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然后再以性质的关系规律来确定事物相互作用后的发展趋势。



      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呢?古代的人们是怎样从复杂多变的事物变化中发现了五行关系呢?其实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要解决也并不难,只要人们细心揣测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就会有所感触,有所觉悟。



      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的表现为相亲相爱,相互扶助,和谐共生,有的彼此间好像前世有仇一样,水火不能相容,有的成为天敌,见面非置对方于死地,有的成为依靠,生死都恋恋不舍。



      比如人们发现植物中存在这样一些奇特的现象,如果在蓖麻地里种芥菜种,尽管蓖麻比介菜粗壮高大,但蓖麻还是会发生叶子大量枯黄而逐渐死去,如果在蓖麻地里种大豆,则两者都生长旺盛。如果将番茄和黄瓜种在一起,或者将卷心菜和荠菜种在一起,它们彼此就会出现斗争,不能好好地生长。如果将洋葱头和红萝卜种在一起,或在玉米地里种上豌豆,它们之间会相互扶助,共同造就出一个互为有利的生态环境,它会比单独植取得更多的收获。



    人们在发现,动物中的有一条非常有秩序的食物链,位于食物链最高端的都是大型和凶猛的肉食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以及鹰,而位于食物链最低层的则一些小型的草食性动物和昆虫,食物链显示,同一层次的动物在互不争夺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和平相处,但必须提防在食物链中比自己更加高层次凶狠动物的伤害,同时又在不断搜捕食物链下层的受害者。



      从食物链的关系来看,动物之间只存在一个他食我,我食他的相克关系,也存在一个他不食我,我也不食他的共生关系。



      人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大海中的海蜇和海葵身上藏有毒剌,鱼类基本上不敢接近,但一些小虾则利用海蜇为藏身之地,小丑鱼则以海葵为藏身之所,奇怪的是,海蜇与海葵从不伤害这些弱小的鱼虾,鱼虾在这些有毒剌的保护伞下面,可以有效地躲避天敌的追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生养我的长辈,有与我一样的平辈,有我生养的后辈,有我讨厌的人,有敌视我的人,有朋友,有我爱的人,有爱我的人。

      事实在证明,无论事物与事物也好,人与人也好,之间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斗争的一面,至于双边关系是和谐还是斗争,这就要视谁对谁,在什么时间和在什么地点。



      人们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若以人际关系来解释的话,可以这样表达:在这个世界上,既有自己有的朋友,也有自己的敌人,自己的敌人,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也可能是朋友的敌人,自己的朋友,有可能是敌人的朋友,也有可能是敌人的敌人,但朋友的敌人,未必是自己的敌人,朋友的朋友,未必是自己的朋友。



      宇宙中的事物虽然无穷无尽,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多变,有支持,有反对;有相杀,有相容;有共存,有斗争;有扶助,有抑制;有增强,有损害;有友爱,有无情;如果将所有的双边关系综合起来,经过梳理后,发现在这些复杂的关系现象里面,只存在两种最基本性的双边关系,一种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正面的有利性质关系,一种是一方对另一方有负面性的有害性质关系。



      正是事物里面存在的这两种最基本性的关系,触动了古代人们的思维灵感,它们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间,必然存在有一种普遍性而且有秩序的关系规律,有利关系和有害关系应该成为连接各种事物的基本纽带,如果从事物中理顺出各方的关系,将相同和类似的性质合并,运用抽象化的形式,以性质代替物质,梳理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样,宇宙中所有事物间那些形形式式千奇百怪的复杂关系,就有了一个具有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理论模式。



      若将有利与有害这对相反的二元性质为连接的基础,会产生出多少种双边关系呢?事实证明,如果以任何的一件具体事物为基点,对照与其他事物所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双边关系无非只有简单的几点:



    本身对其他事物起到有促进或者扶助的正面性有利作用;

    本身对其他事物起到有妨碍或者抑制的负面性有害作用;

    其他事物对本身起到有促进或者扶助的正面性有利作用;

    其他事物对本身起到有妨碍或者抑制的负面性有害作用;

    本身与其他事物的性质性能一样,相互间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抑制作用。



      可以看出,宇宙中一切事物所发生的复杂性相互关系经过理顺,就只有以上五种最基本性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以上的关系围绕一个基点“我”来体现,所有关系就成为了只有我、支持我者、我支持者、反对我者、我反对者五个方面。



      人们或者觉得,不是还有中立,弃权、不支持又不反对这些中间性的态度吗?对于这几种态度,从本质上来分析,它们都是既支持又反对的和合,也即是支持与反对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共同取舍,从阴阳这个基本性质来看,它们都是一种不清晰的模糊态度,不是最基本性的单一态度,只是正反二元态度的组合,如果用二元性质组合的方式,将会产生一系列的态度,当支持多于反对时,成为了有限度的支持,当反对多于支持时,成为了有限度反对,而且这个有限度还是无限的,可大可小,因此从基本层面看,最基本的态度只有支持与反对两种,也即是阴阳二元性的态度表达。

      这五种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关系,就是触发人们创造五行的灵感,也是引导人们创造五行的真正诱因,人们发现,阴阳虽然很好地解决了事物在基本层面上的性质属性,解释了事物在基本层次上的运动变化原理,但它没有完全地解决事物在复杂的运动状态下,事物在不同运动阶段的性质定位标准,也没有解决事物在不同的运动阶段中的相互关系原则,为了将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反映出来的性质取向规范化地定性,为了表明事物在不同性质取向阶段内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原则,这就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相适应的五行理论,用以解决事物之间复杂多向的相互关系这些实际问题。



                创造五行的思路



      事物中存在的五种相互关系形式,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古代人感觉到,如果能够将事物之间体现出来的这五种关系转变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一套规律性的必然守则,那么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关系就有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关系定律,只要把握了这套定律,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宇宙间一切事物产生的复杂关系形式,抓住这个理论模式,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所有关系模式。



      要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性的标准化关系模式,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理顺的关系问题有非常之多,而首当其冲的重点,是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1、虽然知道事物间存在有扶助与促进的实际情况,但在什么的相互性质关系状态下,一件事物才对另一件事物起到扶助与促进的作用;

    2、虽然知道事物间存在有妨碍与抑制的实际情况,但在什么的相互性质关系状态下,一件事物才对另一件事物起到妨碍与抑制的作用;

    3、事物所归属的五种性质,应该采用一套什么样的意义表达,才能既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性质标识,又能体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



      总的来说,要想创造出一套统管一切事物的关系定律,首先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具有科学性,能够准确体现事物个性化的性质标识体系,也只有建立起性质标识体系,才能够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理顺出一套明确相互关系的规则性定律,如果连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身分都无法识别和确定的话,创造事物关系标准化的定律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建立标识体系,首先要肯定这五种不同关系的性质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这一点可以这样得到断定,当人们以一件具体的事物为主体,定为“我”后,以“我”为中心来分析各方关系性质,可以得到这样确定:



    支持我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我支持者、与我反对者、和与反对我者的性质不同;

    我支持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支持我者、与反对我者、和与我反对者的性质不同;

    我反对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支持我者、与我支持者、和与反对我者的性质不同;

    反对我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支持我者、与我支持者、和与我反对者的性质不同;



      因为支持我者,它必定有能力弥补我的不足之处,而不需我的扶助,而我支持者,它必有不足之处需要我的扶助,却未必有能力对我进行支持,我反对者,是我有能力进行反对,而不怕对方的报复,而反对和者,必须有反对我的实力,并不怕我的报复,从它们与我的相互关系中,表达出它们彼此的性质并不相同,它们四个方面的性质与我的性质也完全不相同,从具体方面而言,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只存在有五个不同的基本性质状态。



    如果将以上五个方面中的任意一方为主体中心点“我”,也都必然性地产生出四种不同的关系,因此,在以“我”为中心点的相互关系当中,形成了两条关系链,一条以支持我者,我,与我支持者组成的相互支持的相生关系链,一条以反对我者,我,与我反对者组成的相互反对的相克关系链。

      如果奖具有扶持和促进,起到正面和支持性作用的双边关系统称为“相生”,将具有妨碍和抑制,起到负面和反对作用的双边关系统称为“相克”,那么一切事物的关系就呈现出一条相生关系链和一条相克关系链。



      在以五个不同性质为中心的相互关系中,各自都有一条以支持我者,我,与我支持者组成的相生关系链,也都有一条以反对我者,我,与我反对者组成的相克关系链,我们的祖先们发现,由一切事物组成的五种性质状态中,它们各自的相生链和相克链可以互相连接,能够形成一条循环相连的整体性相生关系链,和一条循环相连的整体性相克关系链。



      人们发现,要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性质与相互关系,就必须建立起五种性质的基本标识,但用什么样的性质标识为五个不同方面定性,这才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处于这两条关系链中的我,性质定怎样确定?对我起扶助作用的他,性质定为什么?对我起抑制作用的他,性质定为什么?我扶助的他,性质又定为什么?我抑制的他,其性质又定为什么?



      以什么来表示五种不同的基本性质,形成各自的性质特点,的确不是一件随便就能够做到的事,最大的难点是在于这一套标识能够确定彼此的相互关系,需要定性识别的对象虽然只有五个方面,而依据什么来创造性质标识,怎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性质关系体系,确实有一点难度。



      可喜的是,我们的祖先做到了,它们选择以金、木、水、火、土为基本性质标识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了一套性质识别标准,它们将五种性质的各自关系链相连接,形成了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循环,建立起一条相生关系链;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建立起了一条相克关系链。有了一套五行性质标准后,每一件具体的事物,只要对照五行的性质属性,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性质定位,再对照相生关系和相克关系链,于是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朋友,就一目了然。



      古代将五行关系作出拟人化的表达,它们将相生关系中的生我者称为“父母”,将我生者称为“子孙”;将相克关系中的克我者称为“官鬼”,将我克者称为“妻财”;将双边关系中性质与我同者称为“兄弟”。将生硬的道理人性化,的确是一种创造,经过人性化的改造,五行关系被活化,更具亲切感,也更容易让人们理解。





          下一篇:五行的产生来源与真实本质



                   作者住址:广东省恩平市沿江中路29号404房

                   邮政编码:529400



    ------------------------------------



    老山羊



    QUOTE:

    引用第0楼容建平发表的:

    创造五行的起因



    古代人们在创造五行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也是从实践中引发出来的灵感和动机?

    .......





    问得好!个人认为五行应当是来源于实践,是人体的直接感知与体会。



    期待先生的下一篇文章。





    道法自然

    ------------------------------------



    caoxibai



    现代的中国所谓名专家极力否定中医,否定阴阳五行学说,他们说中医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谬论,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只有外国的牛顿定律才是绝对的真理,才是完美无缺的。然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在养生上,医疗上,武术上,建筑上,军事上,许多领域进行了运用和实践,从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和许多令中外学者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这一切这些满脑子牛顿定律的人对这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丧心病狂地予以残酷地否定。真是匪夷所思!中国现代人学习西方的东西多了,却渐渐遗忘和抛弃了自己的固有文明,动辄进行肆无忌惮地诋毁,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行我素

    ------------------------------------





    中医之魂



    五行乃大自然之最根本.是古代人类的智慧对大自然的现象进行概率统计和总结出来的.正如易经一样,用现实的说法就是大量事实经过反复论证以后得出的概率统计.五行是更高层次的一个认识依据.而中医又将人体内脏的构造按照五行的规律进行辨证施治.从而可以看出真正了解五行和掌握五行规律对掌握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宏扬中医,发扬和传承千年精髓!

    ------------------------------------



    zajian



    为什么中医要将人体内脏的构造按照五行的规律进行辨证施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中医之魂



    看来zajian兄还没完全了解大自然,人体就是一个风水运动,是一个大自然.只有真正了解了大自然才能够揭开人体的奥秘.所以你就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有多聪明,他们利用大自然的观点来治理人体,来了解人体.





    宏扬中医,发扬和传承千年精髓!

    ------------------------------------



    zajian



    ——是的我没完全了解大自然。



    ——也对“为什么中医要将人体内脏的构造按照五行的规律进行辨证施治?”感兴趣,所以就问“中医之魂”兄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容建平





    中医将人体五脏划分属五行,是有根有据的,这个问题在《五脏配五行的科学根据》中有解释。

    作者:lione1  时间:2006-11-27 23:52:08

    五行的理论基础与真实本质





                      五行的理论基础



      古代的人们创造了五行,在几千年的实践运用中也证明了五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至于古代的人们是在什么理论基础上,用什么的方法和原理来创造出五行,一直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理解的重点问题,当人们怀着解惑的心态翻阅古今的典藉,试图找到产生五行来源的原委时,得到的只有失望,虽然现在人们对五行的成因有诸多的解释,遗憾的是没有人能明确地说出创造五行的原始依据、过程、和原理,而最大的遗憾则是古代那些创造五行的先辈们,没有将五行的产生原理和创造过程流传下来,让后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千年也搞不明。



      五行这一套性质标准与关系定律是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呢?虽然肯定五行首先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但将这个由实践的认识提高为普遍性的理论,就必然有一个相适应的基础方法,有一套可靠的现实依据,有一个顺应自然的发生过程,简单一点说,是它必须有一个理性的基础,再在这个理性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创新而创造出来。



      创造五行的理性基础是什么呢?,从《解读阴阳》中已经说过,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既然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产生,那么五行作为一种实质性的事物形态,它产生来源也不会例外,也必然由阴阳为基本材料生成,否则的话,阴阳理论就不能成为放之中海而皆准的真理。



      阴阳又是怎样生化出五行的呢?在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摸索中,可以发现有一套相关的理论能够为人们带来有益的启发,它就是《易经》中的八卦。稍微读过《周易》,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的人,对八卦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八卦为乾、坤、艮、兑、离、坎、巽、震从个经卦,按照《周易》的解释,八个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质:



    震为雷的性质为木,位于正东方;兑为泽的性质为金,位于正西方;离为火的性质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的性质为水,位于正北方;坤为地的性质为土,位于西南方;艮为山的性质为土,位于东北方;巽为风的性质为木,位于东南方;乾为天的性质为金,位于西北方。



      从八卦中看到,离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位于正北方,震为雷位于正东方,兑为泽位于正西方,在这几个方位中,同五行中的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木位于东方,金位于西方的定位是一致的,由于八卦中没有中央,五行中的土在八卦中转变到了西南方和东北方,虽然八卦的性质属性是以五行的性质属性为标准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在充分地说明了八卦的性质和五行的性质有了一种和谐的溶合,特点是八卦中的离火和五行中的南方火同为一物,八卦中的坎水和五行中的北方水同为一物,五行与八卦中的水与火两项基本物质元素具有的同一性,绝对不是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在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必然性的关系。



      人们已经知道,八卦是由阴阳产生,阴的性质为黑暗寒冷,其基础性的形象物质体现为水,阳的性质为明亮炎热,其基础性的形象物质体现为火,阴与阳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先生化出四象,再生化出八卦,应该注意到,八卦是由阴阳为原始材料生成,这就是说,八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种性质事物,全部都由水与火两种性质为基础,再经过相互作用后的产物,在注意到这个生化来源后,可以看到,阴阳的水与火,和五行中的水与火,和八卦中的水与火,同属于一样的物质,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五行的产生来源,必定来自于阴阳,阴阳不但是生化八卦的母体,同样也是生化五行的母体。



      是阴阳生化出五行吗?在最早系统性地解说五行的《洪范》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过阴阳,没有提及过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或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既没有表示过,也没有暗示过五行的来源出自于阴阳,甚至在《周易》中,也没有发现阴阳与五行有什么必然性的直接生化关系,人们从史书的记载中,发现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事,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从阴阳一词最早出现的时代,从五行最早出现的时代,没有什么确实的记载证明两者有着必然的生化关系,能够证明阴阳生化出五行的唯一条件,只有阴阳是生化宇宙一切事物的基础材料这一条依据,单凭这一点,能够证明五行来源于阴阳吗?



      还有一个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阴阳是由一阴一阳组合成的偶数,被称为两仪,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按理应当也要生成偶数,比如生化出四象、生化出八卦,甚至生化出六十四卦,如果五行是由阴阳生化而成,对称的偶数为什么偏偏会生化出一个不对称的奇数五行呢?由偶数生化出奇数,的确是一道不容易破解的难题。



      应该注意到,八卦中的不同性质,是以四象为基础,在每一象上再另加一阴或一阳而生成,而四象则由阴阳相互变化而产生,为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四个标定点,四象有东、南、西、北的分属,少阳归属东方,形象为青龙,性质为木;太阳归属南方,形象为朱雀,性质为火;少阴归属西方,形象为白虎,性质为金;太阴归属北方,形象为玄武,性质为水;如果将四象与五行相比较,就会发现双方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五行木归东方,火归南方,金归西方,水归北方,土归中央,四象只比五行少了一个中央方位。



      从四象与五行有这么多相同的情况来分析,如果五行以阴阳为基础来源而产生的话,显然是有一定根据的。



                      五行的真实本质



      如果要清楚地认识五行的真实本质,必须从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找寻。我在《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指出,阴阳变化规律有一个规范性的程序化过程,共分为阴消阳长、重阳必阴、阳消阴长、重阴必阳四个步骤,在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阴阳相互消长;二是阴阳相互转化。同时也指出,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都为一个量变过程,特点是双方的量变可以引发整体的质变;重阳必阴和重阴必阳都同为一个质变过程,特点是双方的质变转换会引发双方量变趋势的改变;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中,于是就存在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具有标定作用的坐标点,它们分别为两个阴阳平衡点和两个阴阳极限点,两个阴阳平衡点都显示为双方在量上的对等均衡,两个阴阳极限点都显示双方在量上发展的最大极限。

      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的两个平衡点和两个极限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标定阴阳运动变化全过程的坐标系统,将四个标定点用拟物化来表达,从便成为了四象产生来源。那么,阴阳的变化规律又是怎样生化出五行的呢?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从阴阳的变化规律中可以看到,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这五种状态就是五行的真实本质。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这说明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为什么在四象中要将两个平衡点分开来用,而在五行中却要将两个平衡状态合二为一?原因并不复杂,在四象坐标中,两个阴阳平衡点的状态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平衡点前面与后面的变化,作为一个坐标中的标定点,平衡点在坐标中起到的是界定作用,但在五行中,两个平衡点显示的状态都相同,但这个平衡状态不起什么标定作用,只是作为一种性质状态,所以两者可以合并为一,由此可见,五行中的奇数“五”,是一个天然的定数,它不会以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如果单从数学形式上,实在不能想象出阴阳这一对偶数是怎样生化出奇数的“五”来,这只能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出认识,才可以理解到古代人们为什么要必然性地选择“五”为一个天然定数,原来这不是人为的选择,而是出自天然的定数。



      四象是古代的人们从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找出具有特别标定意义的点组成的可以标示阴阳运动变化全过程的坐标,五行则是古代的人们从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对运动变化产生的不同状态以性质为主体作出的分类。



      五行以其本质在告诉人们,五行体现的是阴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是建立在阴阳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这个基础上的全面性扩展细分,并且突出性地表达出五种不同状态的各自特征和特性,人们创造五行,只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中的五种不同状态,各自作出一个明确性的性质表达。

      我在《阴阳是什么》中已经指出,阴阳只是一个形象,一个“对立统一”的具体形象,它没有具体性的指定事物,是一种泛指的,具有广义性功能的大众化公众形象,阴与阳这两条统管一切事物的纲领也只是有特定的性质,而没有特定的事物。五行从阴阳的变化规律中产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五种不同量变状态,由此可知,从阴阳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出来的五行,也不是具体性的指定事物,而是五种特定性质的运动状态,只能具有特定性质内容的抽象性广泛意义,为一种理性的性质表达。



      古代的人们将阴阳变化规律过程中的五种不同量变状态称为“五行”,其意是表示这五种状态中的每一种状态,都具有特定的广泛性意义表达,都代表着一个行列系统的相关性质,五行其实是五个行列系统状态的简称。



      古代的人们可能觉得,以阴消阳长状态、重阳极限状态、阳消阴长状态、重阴极限状态、阴阳平衡状态用为日常的表达方式,在实践运用颇有点复杂,不够简洁,而最大的缺点是不容易在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中推广,人们创造五行,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让人们掌握这些知识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太过复杂的理论原理,不容易为低知识的人所掌握,于是人们也象创造阴阳一样,采用了一种模拟化的形象表达方法,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五种状态以鲜明的具体性形象作出简洁的替代。



      人们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将阴阳运动变化产生的五种状态进行了形象化的的处理后,大大地方便了记忆,以这些日常见闻的物质形态为形象,有这样的最大好处,在实践的运用中,只要记住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明白了它们只是一个个表面上外在性的形象化代表物,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掌握了统管一切事物的五个行列的性质特点,可以轻松地掌握阴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不同状态的具体性质,明白到金的真实本质为阳消阴长状态,木的真实本质为阴消阳长状态,水的真实本质为重阴极限状态,火的真实本质为重阳极限状态,土的真实本质为阴阳平衡状态。



      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五行为五种性质状态的实质逐渐被人们淡化,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则被人们误当为五行的本质,所以一说到五行,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这就是在说金、木、水、火、土。



                 五行性质的属性范畴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不同量变的存在状态,从阴阳是生化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材料这个认识出发,宇宙中多姿多彩的所有事物形式,都是不同量变状态的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在不同的阴阳量变对比中,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事物形态和运动状态,由于阴阳相互作用中的变化状态只有五种,从本质上说,宇宙中一切事物必然是阴阳五种变化状态的产物,从这个认识基础上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必然性地在五行体系中有一个具体性的固定性质,而且这个性质是绝对不变的,比如人、动物、植物、矿物,它们由不同的阴阳状态所产生,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但从现象来说,任何事物都不会永远地处于静止状态,静止是暂时现象,运动是永远的本质,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事物所处的状态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因此,一件具体性事物的五行属性,可以跟随时间、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发生改变,比如草木的性质属于木,当它发生燃烧时,就变为火;一件物体位于东方时,其性质定为木,当它转移到南方后,其性质则定为火;一个人的性格处暴燥时,属于火,当处于柔弱时,则属于水;从运动观点上看,事物的五行性质有一个相对性变化,由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由阴阳量变产生,所以事物发生的变化状态,也必然只有五种,绝对不会多,也绝对不会少。



      从不变与可变的原因中认识到,事物的五行性质有一个绝对性和一个相对性,绝对性是指事物由整体内阴阳量变对比形成的不可改变的固定状态,也是事物的基本形态,相对性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这个表现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性作用反映。



      现实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事物在不断地发生,虽然以阴阳的运动变化原理,一切事物都必然归属于五行,但如果仅仅以简单的五种状态,就将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宇宙万事万物包容在一起,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化?



      必须看到,五行虽然只是五种状态,但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由无数相同或类似状态的事物组成的范畴,比如阴消阳长状态,它可以分为两种上不同形式的阴消阳长,一为在以阴大于阳状态下的阴消阳长,二为阳大于阴状态下的阴消阳长,前者为阴消阳长过程中的前一阶段,后者为阴消阳长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再深入地看,阴消阳长有着无数个不同的力量对比,形成一条双方力量相互在不断消长的比例过程。



      比如重阳极限状态,它的标准形式为火,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发现到,同是火,由于产生的基础来源不同,在温度上就有不同的表示,少量的物质燃烧可能只有几百度,大量的物质快速燃烧可能有几千度,这说明,重阳极限状态可以由不同的极限量而形成一个变化系列。



      又比如阴阳平衡状态,它可以分成为量的平衡与质的平衡,在质上的平衡可以表现为量上的不平衡,在量上的平衡可以表现为质上的不平衡,而由不同等量阴阳平衡形成状态,就可以形成一个量化系列,一幅《太极图》明显体现的就是量上的平衡和质上的不平衡,另外又体现为相反性质在等量上的制约平衡。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还有一项重要的规律过程在证明五行完全能够将所有事物包藏在内,而不会被遗漏,由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服从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的摆布,都必然性地共同走上一条从发生到兴旺,从兴旺到衰落,再从衰落到消亡的道路,我在《阴阳的产生来源》中已经解释过,这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本质,其实就是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在事物中的具体性体现,如果将这条自然规律进行详细分解,也必然会分解出五种不同的状态,当所有事物在沿着生与死这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发生运动变化时,其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只会出现五种状态,事物的性质变化也只能在五行的性质之中发生相应的变化。



      五行中的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行列化的相同性或类似性的范畴,于是简单的每一种状态都变成了一个具有集成化性质的状态,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成为了具有集成化的简洁性形象,五行既能够在性质上将宇宙中一切事物包括在内,也能够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中显示的性质状态包括在内。

                

    上一篇:创造五行的起因    下一篇:五行的物质基础原型



            作者住址:广东省恩平市沿江中路29号404房



            邮政编码:529400

    作者:lione1  时间:2006-11-28 00:10:28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 (Social Sciences)



    1999, 27 (2) : 116- 119    Vo l. 27 No. 2 1999 P116- 119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



    周 蓉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甘肃兰州 730070)



    内容摘要: 天干、地支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纪时符号, 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里, 逐渐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至今还保留在农历之中, 其原因在于国人对时空本质的认识。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时空观同义, 干支符号的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的时空坐标系统。时、空本来是人认识宇宙并用来描述客观实在所用的语言要素, 但国人这种传统的时空观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等范畴及“天人合一”观密切联系的。为什么古老的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一致, 很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 干支符号; 时空观; 术数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804 (1999) 0220116204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干支的产生十分久远,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奉命所制。萧吉《五行大义·第一释名》论干支名引蔡邕《月令章句》云: “大挠采五行之情, 占斗机所建也, 始作甲乙以名日, 谓之干; 作子丑以名月, 谓之支。”意思是说, 轩辕黄帝的大臣大挠奉命根据五行的原理以及北斗星的运行规律,创立了甲乙等天干符号, 用来纪日; 创立了子丑等地支符号, 用来纪月。此说只是传说, 缺乏历史的真实性。然而, 殷商时殷王以干命名, 甲骨卜辞的骨片上“殷历甲子表”等史物却是事实。由此可知殷人已经采用干支了。从殷商时代算起, 至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了。



    干支的主要用途是纪时, 这在当今还沿用着的农历中保留着。干支的用途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两组简单的纪时符号罢了, 但干支这两组符号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里, 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 被赋予了丰富而神秘的文化内涵, 足以代表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观念。这种观念的留存表面的原因是纪时,深层的原因是对时空本质的认识。



    关于时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又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近年来国内有一种观点, 认为时间的本质意义在于能量的耗散及其相逆过程; 空间的实质在于质量分布(关于这个认识可参阅林渊等编著的《三百年及三千万年》29—34 页的相关内容)。时空是人们目前认识到的宇宙存在的形式。时空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也是理论物理学及宇宙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干支符号, 探讨其所代表的时空观, 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干支纪时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纪时法, 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术数文化”的影响很大, 可以说是“术数”学各门类的一个支撑系统。“术数”在传统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胡孚琛先生在《周易象数和中国术数学》中说: “术数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形式化系统的分支”, 虽然“术数”问题不是本文研究之重心, 但谈干支的时空观问题不能不结合这个问题。“术数”的声誉在现当代中国一直不太高, 多视为一种迷信。迷信乎? 科学乎? 笔者认为, 先研究, 后下结论, 研究的过程不妨长一些。结合“术数”谈干支的时空观, 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是干支与阴阳、五行学说的联系问题。这种联系, 全面反映在“术数”各门类中。班固《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下分为六类: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从班固的分类中不难看出“天文”、“历谱”也属“术数”之分支, 结合“术数”谈干支之时空观, 也就不难理解了。



    阴阳、五行学说各自所代表的体系, 是中国人对世界体验的两个不同模式, 也是一种分类法, 属于“象”的层次。干支作为一种纪时符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下面分别说明。



    1. 天干阴阳

    阳干: 甲、丙、戊、庚、壬。

    阴干: 乙、丁、己、辛、癸。



    2. 天干五行

    甲乙属木, 丙丁属火, 戊己属土, 庚辛属金, 壬癸属水。



    3. 地支阴阳

    阳支: 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 丑、卯、巳、未、酉、亥。



    4. 地支五行

    寅卯属木, 巳午属火, 辰戌丑未属土, 申酉属金, 亥子属水。



    由于五行与四时、五方能相配, 因此, 干支与四时、五方也就有了关系, 具体配合如下:



    1. 天干配四时

    甲乙木配春季, 丙丁火配夏季, 庚辛金配秋季, 壬癸水配冬季, 戊己土配四季(四时末的一个月, 即三、六、九、十二月)。



    2. 天干配五方

    甲乙木配东方, 丙丁火配南方, 戊己土配中央, 庚辛金配西方, 壬癸水配北方。



    3. 地支配四时

    寅卯辰配春季, 巳午未配夏季, 申酉戌配秋季, 亥子丑配冬季。



    4. 地支配五方

    寅卯辰配东方, 巳午未配南方, 辰未戌丑配中央, 申酉戌配西方, 亥子丑配北方。



    由上面的干支与阴阳、五行及四时、五方的配合关系中可以看出, 每个干支除了各自的阴阳、五行属性外, 还各代表着一个时空关系, 即一个时空坐标。如“甲”属阳木, 代表春季(时间) 和东方(空间) ;“子”属阳水, 代表十一月(时间) 和北方(空间) ; “己”属阴土, 代表四季中的六月、十二月(时间) 和中央(空间) ; “酉”属阴金, 代表八月(时间) 和西方(空间)。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 干支两组符号所形成的时空坐标所反映的时空观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辩证的时空观。如“子”既表示十一月(时间) , 又表示北方(空间)。



    每个天干、地支, 实际上就是一个时空坐标; 干支的相配, 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的时空坐标系统。如“甲子”, 从时间角度来看, “甲”司春季, “子”为十一月; 从空间角度来看, “甲”属东方, “子”属北方。“甲子”所代表的坐标系统, 实际上就包含着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变化, 即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宇宙间的物质就是在绝对的运动中存在于某个时间和空间之中的, 人们把握物质运动的规律, 实际就是通过对物质存在的时空关系或说时空坐标这种形式的把握而掌握的。反观中国“术数”各门类中用干支作为一个支撑系统对自然、社会、人事等规律进行预测把握, 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道理的说清, 必须从中国传统的宇宙理论说起。自古以来, 日月星辰的出没给人们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人们生活在地球上, 白天, 太阳将它的光照耀在大地上; 夜晚, 月亮将它的光溢洒向人间。先民面对浩瀚的天空, 便产生了关于宇宙的各种各样的构想,他们凭着观测到的天文材料, 对天地关系、宇宙结构问题作出了种种推测。这些萌芽的天文思想, 逐步发展成为古人的宇宙理论。我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比较著名的有三种, 即“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又叫作“周髀说”。《晋书·天文志》中说: “天像盖笠, 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 其地最高, 而滂沲四颓, 三光隐映, 以为昼夜。”此说形成于周初, 完整于公元前一世纪, 它反映了古人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



    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 它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认为大地周围的支撑物是一种气体或液体。此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宣夜说的观点只能从东汉郄萌的著作中才能看到。此说否定天空的固定概念, 认为日月众星都是自由地悬浮在无边无涯的气之中, 日月星辰本身也是由一种气积聚而成。



    我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凝聚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衍生出了不同的形而上的世界模式, 如阴阳五行模式、道家宇宙模式、《易》卦模式等。这些模式的综合演变, 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实际上就是主客观的统一、互补、和谐, 这在中国古代儒、道等家的思想中是很明显的, 此不赘述。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就是在以上的哲学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



    时间、空间的坐标系实际上是由人的头脑构造出来的, 是观察者用来描述周围环境所用的语言要素。也就是说, 过去、现在、未来, 具体的空间, 只是名称, 是思维的形式, 是实在的表面形式。虽然是这样, 但对自然的描述总得有一种办法或工具或符号, 时、空就是这样的工具或办法或符号。干支就是这样的一种符号或工具。说到底, 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或构架。中国人用干支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符号代表的时空观去认识世界, 其基础就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学说。这些学说, 受到了现代科学,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物理学的冲击, 并且受到了严肃的批判。尤其在产生学说的土壤国家里批判得更严肃, 往往被冠以迷信或伪科学。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是辩证的。从干支本身的阴阳分类来说是辩证的, 干为阳, 支为阴。干中有阳干和阴干, 支中有阳支和阴支。干中有支, 支中有干。如“甲乙”两干为木, 为木之体, “寅卯”两支为木,为木之用; “寅”中有“甲”木, “卯”中含“乙”木。余类推。从干支本身的五行分类来说是辩证的。从干支与四时、五方的关系看也是辩证的, 如空间方位, 由四方生出五方、八方、十方。五方是四方加中央, 八方是四方加四维, 十方是八方加上下。这些都是相对来说的, 中央有位而无定方, 八方有方而无定位, 中央一立便有八方、十方了。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物理学的时空观也是一致的。相对论几乎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个人成就, 是一个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理论。爱因斯坦证明, 时间是有弹性的, 可以被运动伸长或压缩; 空间也具有弹性, 当时间被伸长时, 空间就被缩短。实际上就是说, 时间和空间在相对论中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即物理学家们所谓的“时空连续体”。干支符号实际上就是一个“时空连续体”。有人会问, 相对论中还有运动问题, 干支符号中的运动在何处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跟经典数学中的公理类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本质上就是讲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处于运动之中的, 运动的“第一推动”就是阴阳二气的关系, 就是五行之气的关系。所以每个干支本身及其配合之后, 都是指绝对运动的事物来说的。宇宙是运动的, 社会是变化的(也即运动的) , 个人的成长发展也是运动的(实际就是人的命运问题)。为什么古老的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一致, 或者颠倒说是一致的, 很值得人们深思。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中国文化之源的《周易》时空观有很密切的联系。《周易》时空观是以卦(象) 的形式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和运用, 其重心是在“通其变, 遂定天下之文, 极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的基础上, 把人的主体性融入其中, 从而使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主体性即时空性, 时空性即整体性、辩证性。干为天元, 支为地元, 支中藏干为人元。人元实际上是干支中有关主体性的一个因素。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 还具有周期性、层次性、阶段性、连续性等规律。《周易》中也有同样的阐释。此不赘言。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在汉语中也有所反映。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或符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 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固定下来, 人的认识才能推进。中国哲学的世界观、时空观等等本体论都是与汉语血肉交融的。概括起来说, 汉语也有整体性、辩证性的思维特点。比如汉语中的“前”、“后”两个概念, 可指时间在前或后, 也可指空间位置在前或后, “下午3 点之前来”、“下课后来”, “到教学楼前集合”、“门后”, 不论是指时间的“前”、“后”, 还是指空间的“前”、“后”,虽然用同一个词, 但都是相对来说的, 与观察者的位置及事件发生的始、终有关。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形成的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各个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 一些观念只有与其结合, 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活力, 才能融入中国文化的运行机制之中, 并达到并行不悖, 所以, 干支符号与阴阳、五行的结合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正是这种结合, 使神秘的干支符号成了古代“术数”的一个支撑系统, 才使“术数文化”在中国具有很长的历史及广阔的市场。时至今日, 市场越来越广了。这或许是一种必然吧。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术数”文化的研究, 在国内还有许多误区, 走出误区需要我们有正确的世界观。对时空观的探究, 尤其是对中国人的时空观的探究, 可以看作是对正确的世界观把握的一个方面。